首页 论伍子胥

论伍子胥

举报
开通vip

论伍子胥 1998 年 5 月 第 17 卷第 2 期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The S oc ia l S c ie nce J ourna l of Anq ing Te a che rs Co lle ge M a y. 1998 Vo l. 17 No. 2 论 伍 子 胥 夏 子 贤   摘 要 在历代稗官野史、小说戏曲中, 伍子胥往往被写成一个报仇雪恨、大智大勇、富有传奇色彩的 英雄人物。然考诸史实, 其真正面目并非如此。他把父兄私仇凌驾于国破邦耻之上, 叛国投吴, 处心积虑, 兴 师伐楚, 破郢鞭尸...

论伍子胥
1998 年 5 月 第 17 卷第 2 期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The S oc ia l S c ie nce J ourna l of Anq ing Te a che rs Co lle ge M a y. 1998 Vo l. 17 No. 2 论 伍 子 胥 夏 子 贤   摘 要 在历代稗官野史、小说戏曲中, 伍子胥往往被写成一个报仇雪恨、大智大勇、富有传奇色彩的 英雄人物。然考诸史实, 其真正面目并非如此。他把父兄私仇凌驾于国破邦耻之上, 叛国投吴, 处心积虑, 兴 师伐楚, 破郢鞭尸, 几灭楚国, 成为楚国历史上叛国者中危害祖国最大的国贼, 与其祖父椒举眷恋祖国, 愿 为效力的爱国情操大相径庭, 与屈原、申包胥等著名爱国者相比, 更是天渊之别。他在吴期间, 妄生嫉妒, 诬 谄太宰, 居功自傲, 漠视夫差, 终以叛吴投齐, 阴谋败露, 落得个赐死抛尸, 葬身大江鱼腹的下场。 关键词 伍子胥 楚平王 叛楚投吴 爱国情怀Ξ 伍子胥 (? —公元前 484 年) , 名员, 春秋后期楚国人。叛国投吴, 尽忠效力于吴王阖闾 (一作阖庐) , 封于 申, 号申胥。其祖伍举, 事楚庄王。父伍奢, 兄伍尚。奢历事楚灵王、平王, 任平王太子建太傅。楚庄王即位三 年, 不事国政, 日夜作乐, 令国中曰:“有敢谏者, 死无赦。”伍举冒死进谏, 庄王终于“一鸣惊人”, 任举以政, 成 就霸业。故伍氏后世, 显赫于楚①。子胥“为人刚暴少恩”②, 于楚, 未见任职。奢与太子少傅费无极 (一作费无 忌)有隙, 无极谗诸平王, 王执奢, 令召二子。尚至, 与奢俱遭杀害。员如吴, 求吴伐楚, 以报父兄之仇, 终陷郢 都, 几亡祖国。后事吴王夫差, 赐死以终。《左传》记其事,《史记》有传, 稗史、戏曲加以编造渲染, 颂其报父仇之 举, 遂成其为几千年来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人物。对于伍员的思想行为, 应作何评价, 笔者不敢苟同旧说, 特 撰此文, 以陈管见。 一、楚平王统治 伍员的思想行为, 与楚平王统治的背景, 密切相关。评论伍员, 必须从平王统治说起。 春秋中期以后, 楚国政治形势下滑。主要原因, 不是来自国外势力的进逼, 而是祸起萧墙。在楚庄王霸业 过后的七十多年里, 楚历经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君 (灵王前的公子比即位不到一年被逼杀, 未予计 入) , 就有康、郏敖、灵三主, 在王室权力斗争中被杀。平王的统治, 是从公子比手中夺取的。太史公说:“平王以 诈弑两王而自立”③,“两王”是指灵王和公子比。当时楚国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定。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 楚平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 乃施惠百姓, 复陈、蔡之地而立其后如故, 归郑之侵地。 存恤国中, 修政教。”④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当时平王头脑尚属清醒, 采取种种有效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以缓和内外矛盾。 可是在列国纷争的国际形势下, 进攻的一方, 往往利用另一方内部多事之秋, 趁火打劫。楚平王即位的当 年, 吴国即兴兵灭了楚国属邑州来 (今安徽凤台县境)。这对初建的平王统治, 无疑是明火执仗的挑衅。令尹子 期“请伐吴”。平王衡诸主客观形势,“弗许”, 主张冷处理。他说:“吾未抚民人, 未事鬼神, 未修守备, 未定国家, 而用民力, 败不可悔。州来在吴, 犹在楚也, 子姑待之。”⑤这段话前面四“未”是真实的; 后面“州来在吴, 犹在 楚也”, 是出于不得已的违心之言。平王思想深处的谋划是: 当前内修之不暇, 州来姑俟后图。将这段话, 与前 引《楚世家》的记载联系起来看, 应当承认: 平王不失为富有远略之君。据楚左司马沈尹戌说: 谗人费无极“屏Ξ 收稿日期: 1998- 01- 08 王之耳目, 使不聪明。不然, 平王之温惠共俭, 有过成、庄, 无不及焉。”⑥如果他在十三年统治的全过程中, 始 终保持如此清醒头脑, 不受外因干扰, 则妄杀伍氏父子的恶性事件, 也许就会避免。伍子胥就可能是名不见经 传的默默无闻之辈。然而遗憾的是, 楚平王没有逃出历史上多数君主“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的覆辙。他在统治 后期, 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他晚年的昏暗统治, 遂使伍员在这一阴影笼罩下, 成了吴国历史上一度颇有影响的 人物。 伍子胥痛恨楚平王、叛楚投吴的直接原因与导火线, 仅仅是平王无辜杀害了他的父兄, 而平王杀其父兄 又与其父伍奢一味戆直、进谏无方有关。楚平王强娶未婚儿媳; 轻信谗言, 残杀伍奢父子; 还派人杀害太子建 (未遂) , 无疑是昏暴行为。所以伍奢在回答平王提问时指出:“君一过多矣, 何信于谗?”⑦这是说: 你以君父之 身, 娶臣子之妇, 错误已经很严重, 何以还听信谗言, 犯下一系列的重大过错? 伍奢的话, 显然是正确的。不过 也有人说, 意见虽对, 策略性不够, 以致产生很坏的效果。平王恼羞成怒, 比即将他投诸缧绁之中。 在伍奢遭执的同时, 平王令太子建居地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奋扬认为这明显是错误的, 不忍下手, 但又 不敢硬性违抗君命, 于是暗中通知太子建逃走。这样, 他既执行了君令, 又使太子建免遭冤死。然而不料“王召 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 入于尔耳, 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 事建 如事余。臣不佞, 不能苟二, 奉初以还, 不忍后命, 故遣之。既而悔之, 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 何也?’对曰: ‘使而失命, 召而不来, 是再奸也, 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⑧孙氏执升曰:“奋扬答楚平王语, 全 从至诚中流出, 处人父子之间, 宜如是; 处暴主谗人之间, 更宜如是。”吴氏曾祺将奋扬的答话跟伍奢的答话, 加以对比指出:“王闻无极之言, 不问他人, 而问之太子之傅, 则不欲遽罪太子可知。使伍奢此时委婉其词, 以 辨明太子之无罪, 未必无回天之力。乃一意戆直, 若不胜抱憾君父然者, 宜王之怒不可遏, 而太子之祸成矣。此 宽饶少和之过也。观司马奋扬处事有权, 而其词气之间, 又能曲体人意, 其胜伍奢多矣”。⑨孙、吴之见, 不乏验 证, 战国触龙说赵太后, 即是著名一例。当赵国危在旦夕, 赵太后怒不可遏的情况下, 触龙委婉其词, 晓之以 理, 动之以情, 不是扭转了赵太后错误的固执己见, 终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于齐, 得到齐师救赵了吗? βκ无可 讳言, 楚平王昏暴, 固属伍员投吴之因; 而伍员叛楚, 不可不谓是伍奢陈词无术之果。 二、伍子胥投吴 伍奢遭执之后, 奸佞费无极复进谗于平王曰:“‘奢之子材, 若在吴, 必忧楚国, 盍以免其父召之, 彼仁, 必 来, 不然, 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 吾免而父。’”βλ伍尚伍员相与为谋, 决定对策。尚谓员曰:“尔适吴, 我将 归死, 吾知不逮, 我能死, 尔能报, 闻免父之命, 不可以莫之奔也; 亲戚为戮, 不可以莫之报也。”于是尚归,“员 如吴”。βµ这是伍子胥奔吴时的真实情景。值得深思的是: 左氏这段文字, 缘引了费无极与伍尚的原话。无极、 伍尚立场不同, 感情对立, 动机和目的完全相反, 然而他俩均准确地预料伍员将奔吴。一个说 , 奢子“若在吴, 必忧楚国”; 一个说,“尔适吴”,“尔能报”。更为奇妙的是:“奢闻员不来, 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βν这表明 奢见亦同。 伍子胥报仇, 何以选择投奔吴国?回答这个问题, 还须简要追述春秋大国争霸, 和春秋后期列国形势的历 史。 大国争霸, 由齐桓公与管仲首开其端。第一次军事行动是公元前 656 年, 齐国联合鲁、宋、陈、卫、曹、郑、 许, 组成八国联军, 讨伐蔡国。蔡是楚的与国, 是以进而兴师问罪于楚。自此至于公元前 473 年越灭吴, 前后长 达 184 年。在这漫长的争霸过程中, 历次交战双方的力量组合, 错综复杂, 千变万化。但是, 内中却有一条无形 的线, 贯串始终。这就是以华夏诸国为一方的“尊王攘夷”, 和以楚为首的一方反抗。华夏诸国“夷”之所指, 主 要是楚国。华夏“攘夷”, 继齐桓公而起的是晋文公及其后代。因此, 几近两个世纪的霸主争战, 主要是晋楚互 斗。我在拙著《论楚在春秋大国争霸中的地位》一文中说过:“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争。晋楚相持岁月最 长, 交锋最多。从城濮之战 (前 632 年)到湛阪之战 (前 557 年) , 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交兵, 大小战争不少于二 十五场, 平均每三年就打一次。”βο 春秋后期, 晋国统治集团内部, 分崩离析, 无力与楚继续抗衡, 便挑起吴国与楚为敌。晋吴俱为姬姓国, 同 是太王后裔, 华夏诸侯。春秋前期, 晋楚宿怨; 春秋后期, 吴楚世仇。后者是前者的延续。这种形势, 愈演愈烈。 ·61·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 自楚共王时申公巫臣奔吴以来, 楚之边鄙无岁不遭吴侵。及至楚平王统治期间, 吴楚战争日益频繁, 更加激 烈。公元前 529 年楚平王刚刚即位, 吴即灭楚邑州来。前 525 年吴伐楚, 战于长岸 (今安徽当涂县境)。前 519 年吴攻楚, 战于鸡父 (今安徽寿县境)。同年十月, 吴入  (楚邑, 今河南新蔡) , 取楚夫人及宝器以归。前 518 年, 吴灭楚邑巢 (今安徽巢县)及钟离 (今安徽凤阳县临淮镇)。前 517 年, 楚被迫加强边吴城防, 使 射城州屈 (安徽凤阳境)与丘皇 (今河南信阳县境)。并为卷邑 (今河南叶县境)等处筑郭。楚平王几乎是年年倾全国之 师, 对付吴国的进攻与侵扰。 这部吴楚敌对关系史, 伍子胥全知。他正是蓄意利用这一国仇, 以报家怨, 而公然投奔吴国。他知道, 只有 投吴, 才有可能颠覆祖国, 发泄私恨。 从伍子胥投吴的路线与过程, 亦可看出这一史实真相。公元前 522 年伍奢伍尚被杀, 伍子胥立即逃离楚 国。据太史公记载, 伍员“闻太子建之在宋, 往从之。”时,“宋有华氏之乱, 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适晋”, 晋利用“太子既善郑, 郑信太子”, 使作“内应”, 以“灭郑”,“灭郑而封太子, 太子乃还郑”。不料 阴谋败露, 郑杀太子。“伍胥惧”, 乃与建子胜“俱奔吴”。其路线是: 自郑潜入楚之边境, 经吴楚交界处的昭关 (今安徽含山县境)。“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 几不得脱, 追者在后。至江, 江上有一渔父乘船, 知 伍胥之急, 乃渡伍胥。”βpi实属偷渡, 十分惊险。元、明以后, 小说、曲艺、戏剧等文艺作品, 根据《史记》有关伍子 胥过昭关的记载, 予以加工、渲染、夸张, 涂抹浓厚的传奇色彩。于是舞台上, 乃至最近电视荧屏上 (如《东周列 国志》电视连续剧) , 便给观众以伍子胥大智大勇、惊险离奇, 一夜急白须发, 蒙混过关的“英雄”形象。这是对 历史的摆弄与歪曲。 《左传》说法不同, 谓奢、尚遭戮,“员如吴”。表明伍员投吴并非临时起念, 从未徘徊犹豫。不过《史》、《左》 两说虽略有差异, 而反映伍员叛国投敌之最大决心, 则是一致的。 三、伍子胥复楚 伍子胥“如吴, 言伐楚之利于州于。”βθ州于即吴王僚。一个楚国人, 刚刚踏上吴国国土, 首见吴王, 开口第 一句话, 就是请求“伐楚”, 祈求楚之宿敌, 攻打自己的祖国。这倒是伍子胥胜人一筹之处。任何一个稍有爱国 思想的人, 即便痛恨祖国之君, 恐也难于启齿 , 而伍子胥却毫不知耻地夺口说出了这种话。这虽不敢说是绝 后的, 确乎是空前的。 伍子胥此说没有丝毫的伪装与掩饰, 谁听了都会明白: 他是要报家仇, 而不顾国耻。所以在 场的吴公子 光, 即向吴王指出:“是宗为戮, 而欲反其仇, 不可从也。”βρ因为吴国并不是专为伍氏报家仇的工具。外出打 仗, 须事先预计有无必要, 以及利害后果。 “聪明的”伍子胥, 比即意识到无耻的“失言”, 过早地要求吴国为他私人打仗, 未免操之过急, 还须创造必 要的条件。诚如吴氏曾祺所说:“伍员此时, 报仇之志刻不能待, 而必迟迟以俟其间, 知其不可以仓猝试也, 必 有忍而乃有济。”βσ更妙的是: 伍子胥听出了公子光的话的弦外之音, 暗忖:“彼将有他志, 余姑为之求士, 而鄙 以待之。”βτ这段文字, 较为含蓄, 敞开来说, 就是伍子胥觉察到公子光要夺取王僚的统治权。为了报家仇, 他 必须先设法使公子光的目的达到, 方可请求伐楚。 从伍子胥切齿痛恨楚平王暴虐统治来看, 似乎他是一个正直的政治家。其实不然, 当他看透 公子光内心 世界以后, 便积极为之谋划宫廷政变。这里有一个明摆着的问题: 公子光要夺取吴君统治宝座, 不通过刺刀宝 剑制造流血事件, 是不可思议的。当时列国间解决这类问题, 最为常用的手段, 就是收买所谓“壮士”行刺。伍 子胥照此办理。他设法物色到著名剌客鱼专设诸 (一作专诸) , 进之公子光, 伺机行动。王僚为了保住王位, 警惕 性一向也很高, 宫廷戒备森严, 身边扈从紧跟。然而尽管如此, 而伍子胥执导的“专诸刺王僚”这一幕历史剧最 后还是表演成功了。 公元前 516 年, 楚平王死, 吴因楚丧而伐之。吴师围潜 (楚邑, 今安徽霍山县境) , 楚师往救。另一路遇吴师 于穷 (今安徽六安境) , 堵截住吴师的后路,“吴师不能退”。而且吴倾国之军, 全被楚师拖在今安徽怀远至霍山 这一广阔的战场上, 进退不得。吴国国内空虚。这时, 觊觎王位已久的公子光, 认定这是杀王僚夺权的绝好时 机。曰:“此时也, 弗可失也。”告诉专诸曰:“不索何获?”伍员立即粉墨登场, 指挥专诸行动。“夏, 四月, 光伏甲 ·71·第 2 期 夏子贤: 论伍子胥 于堀室而享王。”专诸置剑鱼腹, 乘进食之机,“抽剑刺王””。χκ王僚遭弑, 专诸亦死, 光夺取王位, 是为吴王阖 庐。 阖庐既立, 召伍子胥与谋国事, 子胥遂跻于吴国统治集团, 肆意复楚。“专诸为子胥所进, 乐为子胥死, 奋 剑刺僚, 以奉吴光, 使子胥以行复楚之计, 而报父兄之怨。专诸此举为员也, 非为光也”。χλ 阖庐立三年, 常说:“将欲兴师伐楚”, 但一直“未行”。伍子胥迫不及待, 谓伯喜否 (楚又一叛国者)曰:“吾等 为王养士, 划其策谋, 有利于国, 而王故伐楚, 出其令, 托而无兴师之意, 奈何?”一天, 阖庐问子胥、伯喜否:“寡 人欲出兵, 于二子何如?”对曰:“臣愿用命。”可是阖庐仍然举棋不定。“王内计: 二子皆怨楚, 深恐以兵往破灭 而已。登台向南风而啸, 有顷而叹, 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 乃荐孙子于王。”χµ于是以孙武为 主将, 兴师伐楚。这表明伍子胥为阖庐伐楚, 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接着, 便取得伐楚一系列胜利: 拔楚邑舒 (今安徽潜山) ; 取六与潜, 破楚军于豫章 (今安徽巢湖市境) , 占领居巢。最后于公元前 506 年, 联唐、蔡, 倾三 国之师伐楚。在战术上, 一改往日水战, 溯淮而上, 舍舟淮氵内, 登陆攀越悬崖峭壁, 自小别山至于大别山, 出楚 不意, 于柏举 (今湖北麻城境)展开猛攻, 五战及郢 (楚都, 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 楚昭王出奔。χν 据《左传》记载,“楚自昭王即位, 无岁不有吴师。”χο时, 伍子胥正活跃于吴国政治舞台。在吴楚一系列战 争中, 他充当了极不光彩的急先锋。郢都失陷, 是吴楚长期交兵的顶峰。在吴师入郢的队伍中, 伍子胥十分得 意, 以报家仇者的嘴脸, 怒火中烧, 气势汹汹。其返楚后的第一个举动, 便是发掘平王墓,“左足践腹, 右手抉其 目”, 鞭尸三百。χpi伍子胥的这一表演, 在《东周列国志》这一电视剧中的形象, 简直是典型的发疯。当年其故旧 申包胥曾痛斥之曰:“子之报仇, 其以甚乎! 吾闻之, 人众者胜天, 天定亦能破人。”子“今至于戮死人, 此岂其无 天道之极乎!”伍子胥对自己的荒谬绝伦之举, 并非无知。他供认不讳:“吾日莫 (暮) 途远, 吾故倒行而逆施 之。”χθ 伍子胥以为他的家仇已报。其实, 他复楚的野心并未实现。由于秦、越出兵, 吴国萧墙祸起, 以及楚人的顽 强抵抗, 公元前 505 年九月,“吴师大败, 吴子乃归。”χρ伍子胥不得不混迹于败北吴师, 以一个楚国叛逆分子 的丑恶形象, 拖着沉重的步伐, 无可奈何地再 次离楚去吴。楚虽遭此劫难, 依然屹立于江汉大地。楚昭王回到 郢都。楚国大难犹存, 说明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吴楚之战的这一幕, 伍子胥充当了可耻的总导演。然而他所得到的, 只是作恶祖国的大暴露。 第一, 名跟平王作对, 实与人民为敌。伍子胥鞭尸, 平王已死十年, 无论他如何疯狂泄恨, 死者毫无所知; 而战争对于生者, 则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此场战争, 从公元前 506 年十月开始至第二年九月吴师败退, 长达 一年之久。战场全在楚国境内, 楚人伤亡, 生产破坏, 十分惨重。吴人占领郢都期间,“焚高府之粟, 破九龙之 钟”,“宣淫穷毒”χσ, 杀戮无辜, 奸淫掳掠, 无所不用其极, 以致楚民“百姓离散, 夫妇男女, 不遑启处。”χτ为了生 存, 楚国举国上下, 特别是平民百姓,“怨吴人于骨髓, 争起而逐之。”δκ伍子胥把父兄之仇, 凌于国破邦耻、楚 人苦难之上。他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二、誓灭楚而后快。伍子胥生于楚国, 长于楚国, 楚国山山水水哺育着他。但他对楚国没有丝毫感情, 反 而刻骨仇恨。平王杀害他的父兄, 并非楚国国家之过。平王不等于楚国。而他却因家仇, 产生国恨, 誓灭之而 后快。 (一) 在他逃离楚国, 楚人追捕时, 他语于追者曰:“报汝平王, 欲国不灭, 释吾父兄, 若不尔者, 楚为墟 矣。”δλ (二)伍奢闻“胥亡”, 曰:“楚国危哉。”δµ足见他灭楚之念, 早已有之, 且告其父矣。 (三)当他离境时, 路遇 申包胥, 曰:“我必复楚国。”δν未言“杀君”惟曰“复楚”。《史记》“复”作“覆”。覆者, 灭也。(四)平王卒, 子胥闻之, 谓白公胜曰:“平王卒, 吾志不悉矣。”但又说:“然楚国在, 吾何忧矣?”δο仇人既死, 本已无仇可报, 而他转念一 想: 王死国在,“何忧”仇之不报? 可见他实是仇楚。(五)阖闾元年, 伍子胥受吴王“委计”相土尝水, 象天法地, 营建姑苏城, 以楚在吴之西北, 故立阊门,“以象天门通阊阖风, ”名之曰:“破楚门”。δpi其建城亦以灭楚为心 计。 无可讳言, 伍子胥恨楚, 实恨平王而导致。而他仇恨平王, 是否无可非议? 清人高士奇对此有过评论:“员 父兄之见杀, 为之首恶者, 费无极也。平王为谗人所构, 失在不聪。员所欲得而甘心者, 宜在无极, 而不在平王 也。及无极被诛δθ , 恨亦可以少释矣。⋯⋯然则非手刃平王, 将遂不得伸其志耶? 至鞭尸挞墓, 班宫处室, 辱逮 ·81·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 父母之邦, 惨被乐扈之曲δρ , 恐奢、尚有知, 亦伤心而不忍闻矣。”δσ这是说, 连他父兄也“不忍闻”之事, 伍员却 干了出来。不过他的形体毕竟还是两条腿的人, 他还是说了一句实话:“自霸王已来, 未有人臣报仇如此者 也。”δτ 第三、较之爱国者, 卑鄙、可耻至极。楚在东周诸侯国中, 历史最为悠久。它于公元前八世纪受封于周平 王, 公元前 223 年被灭于秦, 长达六百余年。其经久不衰, 遭侵不灭的原因很多, 主要因素之一, 乃有广大的爱 国人民和代有爱国志士。他们中有的也曾遭到统治者这样或那样的迫害, 但是, 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高 尚爱国情操, 始终不变。例如, 康王时的椒举 (伍奢之父) , 娶于子牟, 子牟得罪而亡, 执政诬谓椒举“遣之”。举 惧而奔郑,“缅然引领南望, 曰:‘庶几赦吾罪, 又不图也。’”“若得归骨于楚, 死且不朽。”对祖国眷恋之情, 溢于 言表。令尹子木问于大夫声子曰:“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 又何不来为?”召之即归εκ。这表明椒举殷 切希望效力于祖国。 伍子胥则不然。吴师自郢败退, 他二次去吴。“昭王乃使使者报子胥于吴曰:‘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 而非 其罪也。寡人尚少, 未有所识也。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 然寡人亦不敢怨子。今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 为? 我邦虽小, 与子同有之; 民虽少, 与子同使之。’”昭王这段话, 一、承认平王杀奢之错; 二、不计伍员借吴陷 郢之罪; 三、敦促伍员归楚, 许以高官厚禄。这是何等宽大为怀! 给了伍子胥悔罪回国的极好机遇。然而, 万未 料及, 伍子胥的回答竟是:“父已死, 子食其禄, 非父之义也。”ελ其与乃祖, 实属本质不同。 伍子胥与屈原相比, 更是天渊之别。战国后期, 当秦步步进逼楚国之际, 楚怀王昏庸, 轻信秦而绝齐, 一再 受骗。而屈原力主联齐抗秦。他“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然“王听之不聪也”, 反遭“见疑”。顷襄王立, 屈原始而见疏, 继而放流。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志洁, 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子身处逆境, 从 无叛国弑君之念, 且“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之高尚情操, 令人仰止εµ。而伍子胥对祖国之倒行逆施, 与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相比, 形成何等反差! 伍子胥与申包胥比, 绝对相反。伍曰:“我必复楚国”, 申曰“我必能兴之”针锋相对。郢都失陷后, 申包胥跋 山涉水, 历尽千辛万苦, 如秦乞师。他言于秦君 (哀公)曰:“吴为封豕长蛇, 以荐食上国, 虐始于楚, 寡君失守社 稷, 越在草莽, 使下臣告急 (实乃自动乞师)。秦伯命“姑就馆, 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 未获所伏, 下 臣何敢即安?”遂“立依于庭墙而哭, 日夜不绝声, 勺饮不入口, 七日。”秦君大为感动,“为之赋《无衣》, ”εν毅然 决定出师救楚, 且赞叹曰:“楚有贤臣如是, 吴犹欲灭之!”εο申包胥终于救祖国于危难之中, 伍子胥有何面目 见之? 伍子胥不仅是与著名爱国者绝对对立之典型, 而且是楚国历史上叛国者中危害祖国最大之国贼。 春秋时期, 楚晋长期对峙, 战争频繁, 亡臣投晋,“楚材晋用”者, 并不罕见εpi。有的还由晋投吴, 如申公巫 臣即是。但是, 他们中未有引狼入室, 借敌复楚者。诚如高士奇所说:“楚自熊通 (楚武王)以来, ”虽屡遭攻伐, “未尝即其国都而大创之也。”εθ而外敌入郢, 社稷几灭, 惟伍员引吴伐楚造成有史以来第一次。伍子胥乃背叛 祖国者中殃楚之最。 祖国, 乃父母之邦。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 是国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和物质资源。国民不可一日 无祖国, 爱国是国民的天职。祖国和王朝 (即政府) , 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是同 一个概念。在古代各国历代王 朝, 对国民施暴的行为, 时有发生, 有的还很严重。遭受不幸的国民, 通过各种方式 (包括武装起义)与之斗争, 无可非议。但是, 绝不可动辄叛国投敌, 借助敌国之力, 蹂躏祖国或颠覆祖国。像伍子胥的所作所为, 则是对祖 国和祖国人民不可饶恕的犯罪。即就王朝而言, 它对国民, 亦非纯属对立。对内, 它确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一 面; 对外, 却有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和国民免受欺凌的职能。国民一旦失去祖国 (亦即国家)的呵护, 就会变成无 依无靠的孤儿。对此, 边境居民有着深刻的感受。 祖国保护国民的事实, 史不绝书。因边境居民发生争端导致两国兵戍相见的事件, 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 一例, 是春秋后期吴楚桑童之争。楚平王十年 (吴王僚八年) ,“吴边邑卑梁 (今安徽滁州境)与楚边邑钟离小童 争桑。两家交怒相攻, 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 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 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 亦 发兵攻楚, 遂灭钟离、居巢。”ερ各卫其民, 毫不含糊。吴楚两国不仅是各卫其民, 而且是各自维护国家的尊严。 ·91·第 2 期 夏子贤: 论伍子胥 当时伍子胥正在吴国, 非但毫无楚人感情, 而且积极活动, 促使吴国大举伐楚。实乃楚人空前绝后之败类。 四、伍子胥的可耻下场 公元前 505 年, 伍子胥随吴师后撤二次去吴, 永未回楚, 以吴国刀下鬼的可耻下场, 葬尸大江鱼腹。咎由 自取, 实属可卑! 伍子胥投吴, 长达 38 年 (前 522 年——前 484 年) , 历事两王, 尽忠敌国, 甚于犬马, 缘何如此下场? 任何 历史现象的发生, 决非偶然。试看伍子胥最后在吴国的表现, 答案即在其中。 (一)妄生嫉妒, 诬陷大宰。伍员事吴的最高官职为“行人”εσ, 职掌朝觐聘问及列国间往来之礼仪ετ。其爵 位不高。而晚于他八年投吴的伯喜否, 始为大夫 (于周为职官等级名号, 非具体职官衔称) , 继任太宰, 为政府百 官之长, 佐王而治邦国φκ。伍员不快, 嫉妒伯喜否。 伍子胥与伯喜否本系至交。伯因伍而奔吴, 伍荐伯与吴王。阖闾元年, 伯喜否奔吴, 王问伍子胥:“白喜 (即伯 喜否)何如人也?”对曰: 喜“闻臣在吴而来也。”伯喜否向阖闾所说相同:“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 不远千里, 故 来归命。”φλ 伍员、伯喜否同属楚国亡臣。初, 过从甚密, 无所猜忌。员言于吴大夫被离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 歌乎? 同病相怜, 同忧相救, 惊翔之鸟, 相随而集, 濑下之水, 因复俱流, 胡马望北风而立, 越燕向日而熙, 谁不 爱其所近, 悲其所思者乎?”φµ 然而当伯喜否被任为太宰 (阖闾九年) , 伍子胥顿生嫉妒, 对伯喜否处处相左, 最后竟公然抵牾, 甚至诬陷。公 元前 494 年, 吴越战于夫椒 (太湖中椒山) , 越败, 栖于会稽之上。勾践使大夫种求和于吴,“愿以金玉子女, 赂 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 大夫女女于大夫, 士女女于士, ⋯⋯。”“饰美女八人, 纳之太宰喜否。”φν这是越向吴求 和而承诺的部分条件, 并非太宰喜否私自受贿许和。而吴“卒许越平, 与盟而罢兵去”, 乃吴王夫差之决定, 不是 太宰喜否的主谋φο , 伍子胥却归罪于太宰。不过伯喜否的主张, 确与伍子胥不同, 而“王信用喜否之计, 伍胥大惧”, 认为是“信浮辞伪诈”, 且曰:“是弃吾也”φpi。显然, 这是嫉喜否之词。 事实上, 伯喜否一任太宰, 即“习战射, 常以报越为志”φθ , 并且打败越国。他认为败之即可, 曰:“古之伐国 者, 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 又何求焉?”φρ而伍子胥力主灭越, 他说:“今不灭越, 后必悔之。”φσ其实, 伍员之见, 不 过是一相愿望, 苟不越平, 续战, 未必稳操胜券。文种说过:“不幸不赦”, 勾践将“悉五千人触战, 必有当也。”φτ 就当时吴越政治形势来看, 连伍子胥也承认:“勾践贤君, 种、蠡良臣。”γκ“勾践能亲而务施, 施不失人, 亲不弃 劳。”γλ而夫差恰恰相反:“次有台榭陂池焉, 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 所欲必成, 玩好必从。珍异是聚, 观乐 是务, 视民如仇, 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 安能败”越? γµ近代也曾有人经研究指出:“然平心而论, 吴王即 不肯赦越, 执勾践诛之, 亦断无久存之理。⋯⋯一胜而骄, 遂以为世莫予毒, 而奢侈淫佚, 无所不至。满而招损, 势所必然, 不仅一勾践能起而复之也。”γν (二)居功自傲, 漠视夫差。伍子胥投吴后的第一项活动, 是积极参与、密谋策划公子光杀王僚, 有功, 得到 阖闾赞赏; 在伐楚战争中, 充当急先锋; 在夫差继承王位问题上, 费过口舌。是以在夫差当政期间, 屡以老臣自 傲, 功臣自居。常常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王, 根本不把夫差放在眼里。面斥夫差“务齐, 不亦谬乎!”γο吴于艾陵 取胜于齐, 又近似辱骂地指责夫差:“播弃黎老, 而近孩童焉。”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君, 莫不要求臣民“不违”, 夫差亦然。伍子胥斥之曰:“夫不违, 亡之阶也。”他希望吴齐之战, 吴国惨败。吴胜, 是“天之所弃。”“王若不得 志于齐, 而以觉悟王心, 而吴国犹世。”夫差岂肯容忍! 当即指出: 伐楚,“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 而又不自 安恬逸, 而处以念恶, 出则罪吾众, 挠乱百度, 以妖孽吴国。”γpi足见其问题之严重, 实非一般。 (三)叛吴投齐, 阴谋败露。吴将伐齐, 伍子胥一方面极力反对, 同时暗通于齐。吴齐将战, 他“使于齐, 属其 子于鲍氏 (齐卿)为王孙氏。反役。”γθ杜注:“私使人至齐属其子, 改姓为王孙, 欲以辟吴祸。”“反役”, 反艾陵役 也。伍子胥一生中, 反对所在国的行为, 计有三起: 在楚反楚, 在郑反郑, γρ在吴反吴。反国, 似乎是他的特长与 专业。罗贯中说, 诸葛亮谓魏延脑后有反骨。看来, 伍子胥脑后也有这么一块骨头。 (下转第 30 页) ·02·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 可见, 是形势的急速变化, 使中央改变了原定夺取城市的战略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 8 月 23 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我党战略方针的转变, 做了充分的说明。他指出: 抗战阶段已经结束, 和平建设 阶段已经到来。全世界、欧洲、东方都是如此。不能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两种可能进入这种情况, 一种是我 们可以得到一部分大城市, 一种是得不到, 现在是得不到。我们曾力争进入若干大城市, 如平、津、太原, 现在 没有成功。只能在得不到大城市的情况下进入和平阶段。今后, 我党的任务是按照“七大”既定方针, 即建立联 合政府, 通过长期迂回曲折的道路, 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的改革,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从此, 我党在全国全力投入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在解放区, 以大力整顿内部, 整军经武, 励兵秣马。两者 结合, 为迎击 1946 年 6 月以后蒋介石的大举进攻, 做了充分的准备。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表明, 抗战胜利前 后我党适时转变夺取大城市的战略决策, 是完全正确的。   ①③④⑤⑥⑧⑨《毛泽东选集》第二版, 第 175、406、945- 947、977、1119、1129、1150 页。 ②毛泽东:《论新阶段》,《解放》周刊 1938 年第 57 期。 ⑦《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 , 第 268 页。βκβµ《毛泽东年谱》下卷, 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第 9 页。βλ王轮植:《重庆谈判期间的〈中央日报〉》, 载《重庆文史资料》第 1 集。 (上接第 20 页)  任何一个国君, 决不可能容忍反其国者。夫差当然未可例外。当他发觉伍子胥通齐、反役, 属其子于齐的反吴行为,“大怒, 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γρ为惩罚伍子胥临死时的反吴怨言,“使取申胥之尸, 盛以鸱夷鸟, 而投之于江。”γσ 大凡封建人臣, 居功自傲, 内不得意, 外倚诸侯, 一不见用, 使鞅鞅怨望而另投新主者, 绝无好的下场。此 乃历史之通律也。   ①《史记·楚世家》、《伍子胥列传》。 ②βpiχθ γρ《史记·伍子胥列传》。 ③④δµερ《史记·楚世家》。ερ所注内容《史记·吴太伯 世家》、《吕氏春秋·察微》亦载。 ⑤《左传》昭公十三年。 ⑥χκδθ《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⑦⑧βλβµβν βθ βρβτ《左传》昭公二十年。 ⑨βσχλ《左传分国集注·吴之入郢》奋扬答话注、“而耕 于鄙”注、“阖闾以其子为卿”注。βκ《战国策·赵策四》。βο《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年第 2 期。χµδpiδρδτ εοφλφµφpi《吴越春秋·阖闾内传》。χν χοδν εν《左传》定公四年。χpi《史记·伍子胥列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χρ《左传》定公五年。χσδκδσεθ《左传纪事本末·阖闾入郢》。χτ《淮南子·修务训》。δλδο《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εκ《国语·楚语上》,《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亦有载。 ελ《越绝书》。ε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εpi《左传》襄公二十六年。εσ《吴越春秋》卷七有夫差称伍子胥“相国”之语, 但不可信。《左传》、《国语》、《史记》均无此说。“相国”一词, 始见于《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任肥义之职, 远在春秋之后。ετ见《周礼·秋官》大行人与小行人。φκ见《周礼·天官》。φν《国语·越语上》。φοφθ φσγο《史记·吴太伯世家》。φτ γ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国语·越语上》也说: 越尚“有带甲五千人, 将以致死, 乃必有偶。”γλγµ《左传》哀公元年。γν《左传分国集注·越勾践灭吴》“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喜否以行成”注。γpiγσ本段引文均见《国语·吴语》。γθ《左传》哀公十一年。 ·03·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8 年
本文档为【论伍子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446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2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2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