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

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

举报
开通vip

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 2007年 1月 第1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an.,2007 No.1 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 管 健,乐国安 (南开大学 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社会表征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S.Moscovici)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对 共享实在的一种解释,目前已经成为欧美社会心理学界的共识性趋势。它对群体行为和群体认知 做出了新的阐明,并成为群体关...

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
2007年 1月 第1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Jan.,2007 No.1 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 管 健,乐国安 (南开大学 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社会表征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S.Moscovici)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对 共享实在的一种解释,目前已经成为欧美社会心理学界的共识性趋势。它对群体行为和群体认知 做出了新的阐明,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同社会认同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并列成 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经典流派。它对产生于群体的认知和行为作出解释,强调群体的中心性、 群体影响和沟通个体的意识,同时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 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表征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和 有利支持。该理论是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将 对于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社会表征;定锚;客观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7)01—0092—07 一 、 社会表征理论产生的历史回顾 个体主义化的北美心理学强调实验室研究,忽 视了自然情境的真实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局限了控制变量和预测 行为,忽视意义与理解;强调理论的退化和方法的细 化。针对这些问题。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 提出了社会表征理论(theory of the social representa— tions)。该理论自2O世纪6O年代提出后,经过w. Wagner、D.Jodelet、C.Flament、J.C.Aorio、W.Doise 以及 P.Moliner和 R.Farr等人的研究逐步完善起 来,目前与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并列为欧洲的社会心理学中三 驾马车。该理论强调行动和交流的目的;强调群体 的中心性;强调群体影响和沟通个体的意识;强调社 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 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 研究 。 社会表征的概念有相当长的历史,并跨越社会 科学中许多相关的领域,在一向重视个人因素的心 理学中,事实上,从冯特(W.Wundt)那里已经开始 了对“社会表征”的萌芽思考。在民族心理学体系 中,冯特考察了语言、巫术、神话、宗教以及它们与人 们思维结构的心理学关联,他曾经提出个人心智与 集体心智两个对立的概念,个人心智的研究取向将 个体视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而团体被视为数个个 体的集合。 冯特的观点对其后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E.Durkheim)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迪尔凯姆区分了 集体与个人的表征,他认为个人表征是心理学的研 究范围,属于“个人建构”,而集体表征属于社会学 领域,即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领域 2-2。迪尔凯姆 所说的集体表征是指知识的系统化的部分,比如科 学、宗教等,这些是由社会学学者进行研究,而个体 表征则是可以改变的,则是由心理学学者研究,集体 表征是社会表征的最初形式,为社会表征理论的兴 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论起社会表征理论的正式成型,应该归属于莫 斯科维奇的工作。他继承了迪尔凯姆和列维一布留 收稿 日期:2006—06—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SH029) 作者简介:管健(1977一),女,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师;乐国安(1946一),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 一 9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尔(T,rvy-Bruh1)的对于集体表征的想法,提出了社 会表征的概念,他为当时欧洲太过于个人主义的心 理学取向提出了反思。他在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现象 时,曾经试图社会学的概念加以放置,同时考量了个 人与社会,试图整合社会文化与个人心理层面以建 构一个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表征理论概要 在Moscovici的倡导下,社会表征的概念正在被 重新唤起,并且作为许多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不断 的、新的探索。 (一)社会表征的定义 关于社会表征的定义很多,其中社会学家迪尔 凯姆用“集体表征”的概念诠释其共享表征的特点; Wagner认为,人们通过人际沟通与对话形成共有理 解事物的认知表征,叉通过对其给予集体详细描述 而成为社会表征,这些形成的社会表征通过个体日 常生活的语言和行为、人际的互动和交流共同建构 社会共识⋯ 1 ;Martin和 George将社会表征的定 义理解为是表征的主体或载体以及表征的客体和社 会群体的实际场景三者相互支持的系统口11 1踮;莫 斯科维奇把“社会表征”定义为“拥有自身的文化含 义并且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各种预想 (preconceptions)、形象(images)和价值(values)所 组成的知识体系”_4_3。简言之,社会表征是在特定 时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象、社会知 识和社会共识,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或系统。 因而,它对于建立秩序和群体成员提供社会互动规 则和对社会生活进行明确命名和分类并加以沟通有 重要帮助,同时对于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心 态具有推动作用。 (二)社会表征的典型特征 1.社会共享性与群体差异性 社会表征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共 享”。社会表征作为一种产生于日常生活的常识性 知识,应该被同一组织群体内部的所有成员所共同 拥有,并且成为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它强调的是群体而非个人,但是在群体层面上,由于 群体中有多个呈相互竞争关系的子群体存在,因而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表象都能在群体成员中达成一 致。正是根据一个社群内各子群体在对待某特定事 物的观点态度一致程度上的差异,莫斯科维奇将社 会表征划分为3个层次,即被整个社区一致接受的 “支配J陛”(hegemonic)社会表征;子群体对之持有 一 些不同观点的“无约束性”(emancipated)社会表 征;以及存在于群体冲突中的“争端性”(polemica1) 社会表征。 2.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 社会表征作为一种常识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源 自于人们的经验基础,同时也源自于人们通过传统、 教育和社会交流接收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 式。这就是说,社会表征根源于人们的社会互动过 程,因而具有社会根源性。有趣的是,社会心理学家 发现社会表征反过来叉可以对社会群体成员的行 为、思想和感知施加一种近乎是强制的影响力量,即 所谓的“行为说明性”(behaviorally prescriptive)。社 会表征会预先安排个体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群体 成员的感知,并进而会影响他们对所经历事件的解 释和行为回应。Echabe和 Rovira的研究发现人们 对于那些和他们的预想相一致的事情记忆特别深 刻,而对于那些和预想不相一致的事情,人们则倾向 于在记忆中对其加以“修改” _l 。 3.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 一 方面,因为社会表征具有行为说明性,并且会 在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由于 社会表征作为一种社群内成员共享的知识体系,一 旦产生之后,就会超越成员个体而独立存在于社会 中,所以社会表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以被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但是,社会表 征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静态的。随着社会 群体成员就某一特定问题的直接经验逐渐丰富,成 员间社会互动的日益加深,以及诸如媒体等社会机 构在信息传递、劝说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人们会对 原本持有的对该事物的社会表征和实际感受之间的 差异产生疑问,进而导致人们在有关该事物的社会 表征的一致程度上出现分化和对现有社会表征的修 正甚至是重新导向。 (三)社会表征理论的相关概念区分 1.社会表征与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态度和社会表征最大的不同在于态度是属于个 人层次的概念,而社会表征是具有的社会性的,它是 结合了社会和个人的两个层次的概念,它是一套价 值、概念或实行系统,是一套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 事物的信念、叙述或解释,它不仅只对某一特定对象 的概念,而且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理念和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态度仅仅表达了社会表征过 程中的一层意义,即社会表征概念的外围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的 方面,而不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 。 2.社会表征与社会认知(social perception) 社会表征和社会认知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 一 9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系,其中联系反应在二者都包含了指导个人世界的 认知结构,都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但区别 在于社会认知的理论导向是源自个体的,而忽略了 来自社会生活和人际互动中的很多认知内容,它是 对现实世界的表征,反应个体头脑中的认知过程。 它虽然也来自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脉络中,但 是它并未将社会因素囊括其中,而更偏向认知领域。 而社会表征则是社会群体的一种集体建构,它可以 通过交流与互动过程建构集体社会生活。 3.社会表征与社会图示(social themata) 图示理论是一个关于知觉与认知的讯息处理模 型,它尝试要将人们借以理解复杂社会世界的机制 予以独立出来,它关心的是人如何知觉、理解、存储 与记忆物质的刺激,其目的是想要理解人们在记忆 中如何表征社会讯息。本质上,图示理论是一个讯 息的处理模型,主要以个体主义的模型为研究对象, 而社会表征理论是一个尝试要以和社会的集体过程 来了解个体之社会心理的运作,因此二者建立在不 同层次的解释上。同时,图示理论将分类与类别化 的过程认为是个体认知功能的元素,而社会表征将 定锚视为一种社会过程。虽然关于社会表征和社会 图示的研究有着明显的质的不同,但其中有一些相 互聚合与对应的观点也很难为人们所忽略。基本上 这两个概念都是属于社会认知的知识结构的进程, 二者都被构想成是具有内在组织结构的记忆轨迹; 它们也都强调了在处理社会讯息时,认知途径的使 用问题;二者都被认为是具有内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与评价维度 的体系,具有相似的运作功能;他们都组织与存储予 记忆中,引导对社会知识与讯息的选择、意义和 评价。 4.社会表征与归因(attribution) 归因理论探讨在进行因果解释时的个体认知过 程,而社会表征则强调解释的社会与集体的本质,它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所做的归因类别以及在什么 样的情境之下做出何种归因。而社会表征是形成人 们期望与常模规范的基础,在归因的过程中它扮演 着中介者的角色,它隐含着一种自动的解释,在进行 讯息之前,原因已经被事先挑选出来,无须经历过多 的思考,人们的解释已由社会表征所命定,这种自动 的解释是习得的,经由语言、沟通、互动和交流而得。 (四)社会表征的基本过程 Wagner将社会表征的起源进行了描述,并将社 会表征的形成认为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程,即: 1.个人或团体受到威胁或遭遇不熟悉的现象或 事件;2.为化解威胁或不熟悉事件而产生的应对 一 94 一 (coping);3.以定锚和客观化为途径形成社会表征; 4.对于新事物的沟通和深思后产生的社会表征以想 象、隐喻或符号的方式透过大众媒介和人际沟通形 成;5.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使用新概念,将过去被视为 陌生的现象转化为共同知识;6.共同的知识表征带 来群体的社会自我认同。 其中,关于应对包含了两种,其一是有形应对 (material coping),这是专家的任务,即以专业角度 解释新现象;另外一个是符号应对(symbolic cop. ing),此为社会表征的核心,即个人或所属群体开始 描绘和解释新事件。当一个团体的身份受到威胁或 在与环境原本社会规则的新事物进行沟通时,社会 表征就会逐渐显现,同时开始建构新的事件。 从形成途径来看,社会表征定锚和客观化来完 成的。定锚是对不熟悉的事物做命名或赋予特性, 以熟悉的名词来解释和定义,使其可以被解释和沟 通。在此过程中,相似或可用的定义最先被套用。 这种定锚化的过程是一种世俗化、化约化的过程,是 用既有的名词概念或事物规则让新的事物很快被熟 悉,让人们用熟悉的事物为图式来了解新奇陌生的 事物,以化解人们无法应对新奇概念所产生的不安 和紧张对立状态,或是降低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导 致的威胁感受。而客观化是使我们那些模糊和抽象 的观念变得具体,它的产生需要两种途径,即化身 (Personification)和定性(Figuration),前者是在一群 人中交换思想,后者是通过假设和隐喻来提高和升 华思想。社会表征在形成的阶段中,定锚与客观化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正是通过这一环节,将不熟悉的 对象放人社会实体中,使其具有意义,再通过客观化 将抽象的概念、态度、关系转化,由具体意象取代原 本不熟悉的事物 ’。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如何成为社 会表征的呢,其中,沟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过沟通创造社会事实,而此种沟通即为一种 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模式强调意义是通过互 动而逐渐显现的,因此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首先 定义情境,个人在做反应时会假设把反应类推至他 人而非特定的人,之后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个人会惯 于遵守行为的共同准则,使集体行为得以产生,随后 行动者通过主动沟通、调整事件的意义,选择一个最 适当的行为表现出来 12 ∞。因而在互动中人们 通过沟通协调,调整自己已有的内在认知表征,以符 合社会准则所要求的行为反应,即通过沟通达到信 息交流,逐渐形成社会共识,也就是大众的社会表 征。同一个社会情境中,人们拥有共同的社会表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这些共同的社会表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相 互理解,沟通者创造了一个有益于沟通的共享环境。 这一共享环境首先是双方在沟通情境中具有互为主 体性的认知,因此世界中的客体成为共享的社会真 实,而能知道对方所指涉的对象为何,其二是考虑到 会影响沟通历程的规范和法则,第三是具备角色取 代的能力。生活在同一社会情境中的人们因为具有 共享的生活环境与背景,使用同样的语言规则,受到 同样的人际交往训练,因而比较容易产生信息沟通。 (五)社会表征理论的研究方法 Fan"认为,社会表征取向的研究不能仅仅限制 在实验室中,因为社会表征是在社会的、非实验室中 发生,是具有历史性的现象 8 Jl 。在社会表征领域 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量化方法、 质性方法、人类学方法、实验方法 、访谈方法、词组联 想法、焦点组方法、多元分析方法(MDS,Multidi- mensional scaling)都被大量尝试和使用。它不排斥 现有的任何心理学研究方法,也不赋予某种研究方 法以特别的优先权,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学 取向和对同一研究问题进行的多方法相互验证(tri, angulation of methods) 社会表征领域的经典研究是 Herzlich在 1973 年法国所做的健康和疾病的表征研究,Herzlich在 对健康与疾病的表征研究中,使用开放式的访谈方 法,他发现被访者将都市生活表征为发生疾病的主 要因素,他们认为都市生活令人厌倦和使人神经紧 张,人们缺乏抵抗力而患病 Jl 。Herzlich的研究被 认为是社会表征理论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因为他的 研究发现,而且是因为他对质的方法的采用。 另外一项典型研究也是对健康领域展开的,即 De Rosa在 1987年对心智疾病的表征研究,他采用 问卷的技术和社会距离尺度以及语义分化的手段来 得到表征,认为历史上对疯癫的人的社会意象是多 层面的,他追踪了儿童到成人的关于疯癫的社会表 征,他通过让被试产生关于疯癫的图案表征进行内 容分析,发现儿童和成人都将疯癫视为社会的偏态 行为,他的研究以被试的表征与西方社会文化的集 体表征加以对照分析【1012。 在关于组 间社会表征 (inter-group representa- tion)的研究中也采用多种方法探求不同类别的人 群所拥有的不同社会表征。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Hewstone,Jaspars和 Covariation探讨了英 国公立学 校和普通学校男生的组间表征结构,这项研究被认 为是透过组间而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研究,它对每 一 组群的正向社会认同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他们 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社会表征、社会认同 过程和组间归因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两个极剧冲突 的群体——自费学校和公费学校的男学生,他们长 期处于竞争关系中,彼此都认为自属群体和他群体 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表征,而这些表征却在组群 内部共享 I¨_"。Di Giacomo在 1980年利用非结构 化的描述方法探讨了天主教大学生由学生发起的示 威活动的表征体系,他通过自由联想,形容词核对, 内容分析,判别意义,聚类分析和多尺度分析等方法 进行描述和分析学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策略等 问题 。 在新近的研究中仍可以看到多种方法在表征领 域中的应用。如 Pelcastre和 Garrido用质的方法考 察了停经妇女对停经的社会表征,结果显示停经被 表征为生育能力的结束、老年的开始 ]加HH;Du. veen使用人种志的方法研究孩童时期性别发展来 考察孩童的动作行为与语言的社会表征性来 源 1 J2 ;Jodelet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精神疾病的社 会表征研究 I2酷;Meier和.Kirchler在对澳大利亚 对欧元的社会表征研究中则使用了词语联想的方 法 ]75” 。Pirkhardt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即利用多 元尺度方法来了解心理疾病的社会表征 6¨_”嘲。 Abric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表征影响下的社会行动和 行为方式,他利用“两难游戏”探讨竞争与合作情境 中人际互动问题,他发现,被试对对手的不同表征形 态影响了他对策略的选择和反应,他的研究对于社 会互动和沟通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_1 6l" 。 社会表征理论的重要特色就是其理论与应用的 和谐统一,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中 去。此外,从对社会表征的研究方法回顾可知,传统 的研究其内容和方法的变化都非常大,除了接受社 会表征作为研究的框架之外,这些研究并不具备共 同的特征。但是,其中社会表征的研究方法的选择 非常重要,应该充分考虑到被调查对象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并关注背景性因素。 三、社会表征理论的新进展 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已经从理论到实证、多领域、 多角度的对社会表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些年 产生的最新成果很多。 (一)理论探索新进展 其中,Wagner等分析了社会表征的理论与研究 方法,他们通过介绍社会表征的理论和形成社会表 征的关键条件,利用 6个经验性研究介绍了该理论 的方法和假设,如性别问题、巴西的公共领域问题和 一 9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英国电视的疯狂行为等,并将社会表征理论与社会 认 同、社会态度和社会认知进行 了比较 _9卜 ; Charles的研究认为,对于社会进程的观察和理解应 该建筑于对社会表征形式的基础之上,他分析了社 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对社会进 程的探索,认为社会本质上是在一种对社会表征或 采用或避免的规律中运行的,社会表征在对社会的 研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啪 。其他研究 还包括 Deaux的“社会表征的理论透视研究”_z 。; Philogene的“社会表征理论研究”[ ] “ 。;Gaskell 的“态度和社会表征”的研究 ;Lahlou的“社会表 征的功能”研究等 I】 。 (二)实证研究新进展 关于社会表征的实证研究更是百花齐放,如 Christopher2004年所做的关于“社会表征和职业训 练”的研究,认为社会表征理论不仅对于实践工作 提供了研究的框架,而且成为实践进行中不可或缺 的分析工具,在他的研究中,作者利用了定量与定性 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儿童社会工作与儿童福利的 理论 与实践 19D;Bertha Lidia Nufio-Gutierrea和 Catalina Gonzalez forteza的对“儿童药物消费的家长 选择的社会表征”研究,把社会表征看作是引导家 长面对儿童药物使用和消费中的作用因素,他采用 定性分析方法中的自由列表法、描述性问卷法和深 度访谈法对 60名被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 现,社会表征引导父母进行选择的过程融入了社会 的、家庭的和文化的因素 l】 ;Peter等在对儿童书 的文化和性别的表征研究中,利用搜集到的比较流 行的220本儿童经常阅读的书籍中得出结论,I~PJL 童通过对图书的阅读和学习来掌握对自属文化的性 别角色的学习与表征口1]” 。其他研究还包括 Liu James和Huang Li.Li2005年的关于社会表征的历史 和其在政治身份中的作用 丝- ;Helene的“社会 表征和健康心理学研究 ] ∞瑚。;Bar.Tal和 Teich. man对“犹太以色列人反对阿拉伯的刻板印象和社 会表征”的研究 " 啪;Muro等对“和平、战争和冲 突与社会表征的关系”研究瞳5_ 。;Raty对“智力 的社会表征问题”研究 ]3 删 ;Valma等研究了 “Leros Island的精神疾病的社会表征”[2 1加 ;Molo. ney等在2005年做的关于“社会表征与主题研究: 以捐 献 和 移 植 中 的社 会 心 理 为 例”的 研 究 等[28141s删 。Farr指出目前社会表征旗帜下的大多 议题都与社会密切相关,这也反应了社会表征理论 的社会实在共享的特性。 一 96 一 四、评价与展望 (一)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社会表征现象十分复杂,既涉及社会文化层面, 叉涉及个体层面,既涉及群体与个体的意识层面,叉 涉及群体与个体的无意识层面。莫斯科维奇在研究 中发现这样三个事实:很显然的事情,我们不一定看 得见;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只是我们的错 觉;我们对于知觉对象(刺激物)的反应,有赖于自 身所处的社群对此物的定义。从这一角度来讲,我 们所看到的事物,不论是其能见度、事实感还是对事 实的定义,其实都受到了社会表征的影响,而这也成 为社会表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表征理论的 支持者们认为,人们就是利用 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 识作为参照物去了解和熟悉新鲜事物的,这些社会 表征将人们有关的社会和政治态度具体化和形象 化,同时也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因 为社会表征理论强调社会群体意识反映的共同性, 而非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许多学者,尤其是 社会学家,开始尝试利用社会表征方法来探察社会 公众对一些社会现象,如互联网、宗教、精神病、艾滋 病、贫困问题、社会歧视与污名以及移民现象等所持 的态度和观点。 可以讲,社会表征是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为了能 够更好的互动和沟通而需要通过认知、交流和共享 知识等途径来表达对一定的社会性客体的集体性的 理解和认知。它可以被化约或客体化为认知或图形 元素,以形成储存于记忆中的核心或象征核心,并在 沟通与互动时得以接触。许多我们生活中的社会表 征来自科学的世界,并通过媒体和一般人的精练而 构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生活。同时,该理论也 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如人们之间的相似态 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群体成员之间如何形成社会 表征,并如何分享社会表征等问题,这种信念的分享 有助于我们组织和理解对世界图景的观念,使我们 更为有效地和群体成员进行交流。 但是,由于社会表征的理论体系尚未十分清晰 和稳定,本质上也过于抽象,因此一开始的发展目标 就在于通过描述和探索性研究以产生资料和理论, 并且由不同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和研究,因而也遭到 了一些人的批评。Parker认为,社会表征理论并没 有解决实验主义和个体主义之下的实验取向的问 题,它只不过是让人们有解决的印象而已,不但没有 打破传统社会心理学的进程,而且还可轻易地为主 流所吸收。Allansdottis,Jovchelovitch和 Stathopoulou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认为,社会表征由于其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它很容易 被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所误导。Harre表达了 相似的关切,认为该理论蕴涵了一种表征的分布模 型,不将表征视为一种从集体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产 品,而将其看作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内 容。此外,批评还主要集中于,该理论将概念个体 化,进而剥夺了它应有的社会与集体特质。莫斯科 维奇在关于批评的个人辩解中称,探讨概念与意象 和讨论某特定组群的文献和出版品的集体现象一样 和合法,社会表征的研究有的可能和个体认知无关, 但许多蕴涵文化在内或组群在内的表征,不可避免 地是以个体层次来了解。此外,社会表征理论也被 传统的美国社会心理学所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 为其理论的复杂化;充斥的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缺 乏;同时缺乏统一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虽然百花齐放但是操作性 和规范性不强。 (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随着近 1O年来,整个欧洲社会心理学与美国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融合,社会认知研究与社 会表征和社会认同以及话语分析也出现了合流的趋 势。当前的社会认知范式也成为当代欧洲社会心理 学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l29f 嘟 在未来的研究中, 社会表征理论将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断进行研 究,比如对社会表征理论自身的进一步深度研究;对 形成过程和形成模型的深入研究;对社会表征转型 中的媒介影响机制和效果研究等。同时,社会表征 理论一直的研究兴趣点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焦 点,如疾病问题、贫困问题和弱势群体等,所以该理 论今后的研究也将不断在这些重要领域中展开研 究,同时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整个人类消除不平等、促 进全球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我国对于欧洲的社会心理学还是比较陌 生的,因而关于社会表征的研究屈指可数。尽管如 此,仍有一些社会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在作着一些 积极的尝试。如方文教授以北京的一个基督新教群 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群体符号边界形 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 30_ ;佐斌教授和毛丹 采用形容词评定法和焦点组法对中美两国青少年关 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社会表征进行了探 讨 J2 ;刘力先生从社会表征角度探究中国地区生 活质量,采用开放式个体访谈的方法对 l6个不同的 中国公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活质量在五个维度 上产生表征作用,即健康、家庭、工作、社会关系和自 然环境 J2 ’ ∞;管健以天津N辖域的农民工为例进 行的身份表征和社会污名的研究等。 J2 这些积 极的尝试必将带动我国关于该领域的更为积极的探 索和发现。通过这些本土化的研究必将不断验证、 增补和发展社会表征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 事业的稳步发展。尤其是在群体偏见、污名和歧视 的研究中更是如此。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 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流动和弱势群体地位等 问题可以借助社会表征的力量加以更深入的研究; 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的荣辱 与共和排除偏见与分歧是国家的重大研究命题,社 会表征也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 实践支持。此外,在我国不同的职业、性别和民族心 理定势、刻板印象、偏见和污名等研究中,社会表征 的研究也将更为宽广,将成为心理学本土化,尤其是 社会心理学本土化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Wagner W,Duveen G,Farr R,et a1.Theory and methods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 chology,1999(2). [2]Deaux K,Philogene G,et a1.Representations of the social: bridg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M].New York:Basil Blackwell,2001. [3]Matin W,Bauer G.Towards a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so- cial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1999,29(2). [4]Moscovici S.Social representations:explor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M].Polity Press,2000(3). [5]Echabe A E,Rovira D P.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memo- r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9,19. [6]Thompson L,Fine G.Social shared cognition,affect and behavior:a review and integration[J].Personality and SO— 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3). [7]Thompson L,Fine G.Social shared cognition,affect and behavior:a review and integration[J].Personality and SO- 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3). [8]Farr R.Social representations:their role in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M].In Farr R,Mosco- vici S. Social represent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9]Herzlich C.Health and illness.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 ysi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3. [1O]De Rosa A M.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mental illness in children and adults[M].In Doise W.S.Moscovici.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 . . . — — 9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 1]Hewstone M,Jaspars J,Covariation.A lo~cal model of the intuitive analysis of vari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 [12]Di Giacomo J P.Intergroup alliances and rejuctions within a protest mov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 chology,1980,10. [13]Pelcastre V B,Garrido L F.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practices[M].Salud Pubilca Mex 2001,43. [14]佐斌,毛丹.中美青少年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社会 表征[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摘要集.中 国心理学会,2005. [15]Meier K,Kirehler E.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um in Austria[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8,19. [16]张满玲.疾病污名的社会表征——一项多元尺度法的 研究[D].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2004. [17]Charles T.Observations of social processes and their formal representations[J].Sociological Theory,2oo4,22(4). [18]Philogene G.Social representations.In A.Kazdin.Ency— clopaedia of psychology[M].Washington D.C.:Ameri- 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New York:Oxford Uni— versity Press,2000. [19]Christopher W.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study of pro— fessional practice.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Christopher James Walmsley,2004(3). [2O]Bertha Lidia Nufio—Gutierrea。Catalina GonzOlez—forteza.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guiding parental decisions to face drug consumption of their teenage children[J].sahd pablica de mexico,2004,46(2). [21]Peter B C,Dawn B.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gender in children’s books[J].Sex Roles:A Journal of Research,1994. [22]Liu J,Huang Li-Li.How the past weighs on the present: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history and their role in identity polities”,The 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er- 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SPSP),Jan.20-23,in New Orleans,2005. [23]Helene J.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health psychology [J].Routledge,part of the Taylor,Francis Group,2005. [24]Daniel Bar-Tai.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in conflict:rep- resentations of Arabs In Israeli Jewish society[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6,2(11). [25]Mum S,Alberta C.Peace,war and conflict:social repre- sentations shared by peace activists and Non—Activists[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2004(5). [26]Raty H.On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intelligence[J]. Psykologia,2002(3). [27]Valma V A,Tempeli E,Sakellari V,et a1.Social repre- sentations of mental illness in Leros Island[J].Annals of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3(2). [28]Moloney G,Hall R,Walker I.Soci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mata: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ing of social knowl- edge about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J].British Jour- 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44(4). [29]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J].心理学报, 2002,34(6). [3O]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 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1). [31]u Hu.Quality of life船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a qu~itative stud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OO6,75. [32]管健.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 N辖域 的农民工为例[J].青年研究,2006(3). (责任编辑:蒋永华)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GUAN Jian.YUE Guo—an (Department of Social Psycholog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 1,China) Abstract: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developed by S.Moscovici and W.Wagner et a1.,and offering new expla— nations of group behavior and group cognition,has become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nter—group re lations.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evolving from the explanations for inter-group behavior and cognition pro— vides approaches to how attitudes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how attitudes are patterned by the membership of groups who share the same representations.Recent research provides much evidence for the theory.The social representa- 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European psychology localization and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psychology.At the same time it remain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social representations;anchoring;objectification 一 9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社会表征理论及其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93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7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