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八愿讲话(一) 弘愿寺发行部

第十八愿讲话(一) 弘愿寺发行部

举报
开通vip

第十八愿讲话(一) 弘愿寺发行部第十八愿讲话(一)弘愿寺发行部第十八愿讲话(一)目 录第一节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第二节 弥陀久已成佛第三节 何故示现法藏一、为启众生信心二、为显超世大愿三、为成诸佛之王四、为使诸佛称扬第三章 十方众生第一节 十方众生之所指一、九法界一切众生二、二十五有众生三、三恶道众生第二节 弥陀悲心五点一、不简众生二、凡夫为本三、苦机为先四、亦使成佛五、自觉为我一人前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念佛往生愿”,此愿是众生往生极乐的根本保证,也是净土宗教理建立的根本基础,正确了解此愿之内涵极其重要。从二〇〇四年七月至二〇〇七年三...

第十八愿讲话(一) 弘愿寺发行部
第十八愿讲话(一)弘愿寺发行部第十八愿讲话(一)目 录第一节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第二节 弥陀久已成佛第三节 何故示现法藏一、为启众生信心二、为显超世大愿三、为成诸佛之王四、为使诸佛称扬第三章 十方众生第一节 十方众生之所指一、九法界一切众生二、二十五有众生三、三恶道众生第二节 弥陀悲心五点一、不简众生二、凡夫为本三、苦机为先四、亦使成佛五、自觉为我一人前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念佛往生愿”,此愿是众生往生极乐的根本保证,也是净土宗教理建立的根本基础,正确了解此愿之内涵极其重要。从二〇〇四年七月至二〇〇七年三月间,家师慧净上人在净土宗台北念佛会,共作二十一次演讲,详细开演此愿。今据录音整理成书,名《第十八愿讲话》,总分十章。第一章“第十八愿的殊胜重要”,相当于《序分》;中间七章即将愿文分为七段,从“设我得佛”至“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详细讲解愿文之意义,为《正释分》;第九章“成就文及付嘱文”,相当于《总结流通分》;最后第十章举证祖师对此愿的解释。全书以第十八愿为主线,贯穿净土三经、净土诸祖教言,引用佛经达数十余部,并及外典、格言等,引文释义,深入浅出,既开往生之门,又明处世之道,真俗圆融,机理双契;故虽名“第十八愿讲话”,实际上囊括了净土一宗所有重要的经文、法语,堪称净土宗教理之基础教科书、普及净土宗教学之范本。为方便检对,书后附以详细索引等。佛心凡心如何相融相契?佛凡相契是怎样的法喜与真情?唯有过来人才能道出个中真味。本书是佛凡一体之心的自然流露,言语朴实,真情自然,堪称妙语佳言的段落俯拾皆是,无不体贴入微,豁人心扉。静静拜读,佛心慈悲宛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沁入我们的心田;在此慈悲法水的浸润下,凡夫心中的五毒之树,渐渐化去毒汁,转为甘甜;罪业苦果凋落,绽茂菩提新芽;业身虽系此界,净土已开觉花。这绝非文字学者所能达致之功,这是一本用“心”来说,必须用“心”来读的书。读到佛心处,何其喜悦;读到凡心处,何其惭愧。佛心与凡心一体,喜悦与惭愧交融,唯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诚愿一切有缘皆能拜读此书,辗转教化,同生极乐。释净宗二〇〇九年六月六日第一章 第十八愿的殊胜重要第一节 四十八愿之根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净土宗念佛人,应先详细了解第十八愿之义。弥陀弘愿虽有四十八,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余之四十七愿,为使众生欣慕净土而信受此愿,故四十七愿亦谓“欣慕愿”。第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第十八愿是净土宗之根源、本体、生命。第十八愿是弥陀本怀、释尊本怀、诸佛本怀、众生本怀、众生救主。第十八愿是超世愿、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之所在。通愿、别愿所谓“愿”,有“通愿”跟“别愿”。“通愿”也叫做“总愿”。十方诸佛,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追求无上的佛果,上求下化时,必须发下菩萨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的,这叫“通愿”,也就是“总愿”。“别愿”是每一尊佛各自不同的愿,像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都是别愿。而阿弥陀佛的别愿,是四十八大愿,这是跟其他诸佛所不共的,唯独阿弥陀佛个别所有的,此四十八愿特别宏深,其深智悲愿,远超诸佛菩萨。《无量寿经》中弥陀自誓:“我建超世愿”,释尊也在《弥陀偈经》深赞弥陀之愿而言:“发愿逾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因本愿、根本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别愿当中,又有“因本愿”跟“根本愿”,也就是本愿的“本”,有“因本”跟“根本”的差别。“因本”:对果末。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称为本愿。因为有了这个因,才能达到这个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大愿的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所以,从因本来讲愿愿都是本愿。“根本”:对枝末。在这愿愿都是本愿的当中,必定有一个是根本的愿,其他的愿是由这个根本的愿所生出来的枝末,都是为达成这个根本愿而发的,都归结到这个根本愿。第十八愿是根本愿从这一点来讲,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说,其他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其他的愿完成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譬如:第一愿“无三恶道愿”,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即使发愿要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也不可能再堕入三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无有好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跟阿弥陀佛同样的肤色,同样的颜貌,同样的相好庄严。还有,第五愿到第十愿,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获得六种神通,乃至第十一愿,往生就能不退转而成佛,可说所有四十七愿都很重要、都是必须的,可是如果没有众生的往生,也就是没有第十八愿,那么,这些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建房喻:一切为了众生的往生成佛好比说父母建设房子,房间要怎么隔间,客厅要怎么布置,花园要怎么设计,后院又要怎么完成……种种的构思都是为了儿子。这一切通通完成好了,可是儿子不能回来住,或者是没有儿子来住,那(所完成的)就没有意义了。阿弥陀佛种种的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之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就这一点来讲,这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叫做“本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谓“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第二节 净土宗开宗根源唯有第十八愿,才是“净土宗”“立教开宗”的根源。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真正的净土宗。因为净土宗称为“易行道”,除了净土宗之外,其他各宗各派都不能称为易行道,都是“难行道”,这是龙树菩萨判教之所在。龙树菩萨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是由于有这第十八愿,以这第十八愿为根源。弥陀本怀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所谓本怀就是心中唯一究竟的目的,只有一个,没有两个。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目的全为普救十方众生,可是只有第十八愿才能达到普救十方众生的目的,才能圆满阿弥陀佛的本怀。所以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愿,也是阿弥陀佛真正生命之所在。释尊本怀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释尊所以出世间,意在普度诸众生,而能普度众生的法,即是弥陀救度之法。如果从这个观点来谈的话,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最究竟的本怀、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宣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也就是这第十八愿。可说“释尊所以出世间,唯说弥陀根本愿”。诸佛本怀第十八愿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怀。十方诸佛示现八相成道,目的也是在于说法度生,若非说法度生,则不漫然示现。而能彻底广度十方众生之法,即是阿弥陀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救度法门。十方诸佛舍此法,则不能普救众生;十方诸佛弘此法,则能普救众生。众生本怀第十八愿是十方众生的本怀。我们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之世,在这五浊世间,虽然有心修行,但绝大部分都是无力修行的,如果没有这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之道。第十八愿是我们十方众生起死回生、了脱轮回、往生成佛的大根大本。十方众生生而为人的目的,乃至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信受奉行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舍此法,则不能往生成佛;十方众生依此法,则能往生成佛。众生救主第十八愿对我们来讲,等同是我们的生命,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有生命;没有第十八愿,不但阿弥陀佛没有生命,我们也没有生命。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即使学佛修行,也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尤其是三恶道的沉沦;我们永恒不灭的佛身就死亡了,没办法起死回生。所以,唯有第十八愿才是我们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们的生命,甚至超过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为第十八愿而活,也可以为第十八愿而献身。因此,凡是念佛人,应先了解第十八愿,重视第十八愿,以之为生命,恃之为救主。没有这第十八愿,阿弥陀佛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就没有主要目的,而我们众生人生之目的也无从达成。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第十八愿既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十方众生的本怀,弥陀、释尊、众生三者一致。可见第十八愿的殊胜重要。超世愿、诸佛之王、光中极尊、不可思议唯有第十八愿,才是阿弥陀佛超越十方诸佛的地方。因为四十八愿当中其他的愿,十方诸佛或许也有,可是这第十八愿却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有了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所发的弘愿才能成为经中所说的“超世愿”;也唯因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尊”;也唯因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才被十方诸佛赞叹为“不可思议”。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我们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慈悲,以及“拔苦与乐”,才有它真正的意义。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那么,佛教所讲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对十方众生就只能成为空谈。这个道理是很深的。为什么?所谓大慈大悲,真正称为“大”,必须是无限量的,没有底线的;如果这个慈悲有限量,有一个底线,稍稍有一个条件,那就不能算大慈大悲了。能够使这个人依佛法来解脱,却不能够使那个人也依佛法来解脱,这种法就不能称为“拔苦与乐”的法。必须是无论圣人、凡夫,出家、在家,甚至善人、恶人,都能够得到救度的,才能称为“拔苦与乐”。有所不能“拔苦与乐”的话,这个法就不称为大慈大悲的法。以整个佛教的八个宗派来讲,不论北传、南传或者是藏传,能彻底地、绝对地被称为是“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门,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第三节 净土宗传承根本唯有第十八愿,才是净土宗的根本传承。净土宗祖师们所依据、所弘传、所开展的,就是第十八愿。一、龙树菩萨释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道譬如说,被尊为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他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当中,把佛法无量门归纳为两种法门,也就是两种道路,即是“易行道”及“难行道”。什么叫易行道?易行道之“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因而容易实践、快速到达佛的境界。这就是易行道的内涵。本愿称名这个内涵在经典上有什么依据?根据哪一部经、哪一句佛语佛说?龙树菩萨举出三世佛、十方佛,到最后归结在阿弥陀佛的本愿上。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取意文”: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龙树菩萨不以其他法门、其他经典、其他的佛说为易行道的根本,而只举出阿弥陀佛的本愿。将这一段文与第十八愿作详细对照,就可以晓得这是第十八愿“取意之文”。取意文所谓“取意”,就是祖师在引用经文的时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减地引用,而往往是简洁扼要、深入浅出地把经文解释出来。就刚才那一段,如果龙树菩萨原原本本地引用第十八愿的愿文,可能我们还要经过一番解释才看得懂。没有善知识的解说,单单依照经文的文字我们未必看得懂。既然经文看不懂,即使有经典的存在,却几乎没有经典的生命,等于这个法是灭了。如果有人能够正确地了解经文的含义,加以弘扬、解说,那即使经典看不到、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还是留存着。这就是祖师为什么取意解释第十八愿(用心所在)。这是龙树菩萨对第十八愿的传承。二、昙鸾大师释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速得菩提三愿接下来是昙鸾大师,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在所著的《往生论注》(卷下121页)中解释念佛法门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证菩提、速成佛果,完完全全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并举出四十八愿当中的三个愿来证明:凡是念佛人的往生、成佛、度生,完全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缘佛愿力第一个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也就是“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因此昙鸾大师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缘佛愿力”:也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力量。“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使“乃至十念”——念佛的众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的轮回就当下断除了;既然不在六道轮回,就能够快速地成就佛果。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六道轮回,所以快速成佛?想想看,即使今世生而为人,也不一定会遇到佛缘,行善积德,修习佛法,寻求解脱。即使有了佛缘,进入佛门修行,也不一定今生会有成就。既然如此的话,就还有轮回。还有轮回就非常非常危险,因为人身难得,失去了人身就是堕三恶道,而三恶道的寿命非常漫长,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生而为人,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即使再生为人,也未必能够遇到佛法;即使这一世学佛,下一辈子也生而为人又学佛,可是谁都不能保证生生世世都能出生为人、都能遇到佛法。假如出生在天上,天上的寿命也很长,同时,天上并不是修行的地方,它是纯粹享受福报乐果的地方,等寿命一到,因为不能再超升,只有往下坠。所以,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六道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六根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就能够悟道,所谓“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昙鸾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昙鸾大师对第十八愿的传承。三、道绰大师释道绰大师《安乐集》接下来的一位祖师叫道绰大师,也就是善导大师的师父,他对第十八愿的传承在哪里?《安乐集》中说: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说: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这几段话都是对第十八愿的取意之文。圣净二门第一段文之前,道绰大师将整个佛教判为二门,一个是“圣道门”,一个是“净土门”,说: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意思是说,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又是五浊恶世——如果在正法时代,民风没有那么浊恶,尤其是有佛陀存在,佛法很纯粹地在弘传,又有证果的罗汉圣者,或许还可以解脱修行证果。可是到了像法,尤其是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圣道门是不可能让我们有力量走向解脱的。只有净土一门,才可能让我们通入涅槃解脱之道。净土门通在第十八愿净土法门里面,也有各种修行的方法,但是道绰大师在这里,所谓的“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的,就只举出第十八愿。因此,道绰大师接着就说:“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段话,正是第十八愿取意之文。纵令一生造恶有人看了这一段文会疑惑,甚至会指责,认为说:第十八愿里面,并没有“纵令一生造恶”这些文字啊!有了“纵令一生造恶”六个字,恐怕让人家因为有了这一愿作为靠山,而肆无忌惮地去一生造恶。会有这样的批评——这是错解了道绰大师的用意。发愿本意其实也因为有道绰大师这一段文,才使得第十八愿活跃起来,才使得阿弥陀佛大悲哀悯的愿心彻底流露出来,也使我们这五浊恶世的恶人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所谓“纵令一生造恶”,在第十八愿里面是没有这些文字,可是却有这些含义,而且含义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阿弥陀佛发愿的本意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就是有罪而无力修行的人。医病喻就像医生立志行医济世,他所要医治的,是不是有病的人?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医生,健康的人倒不需要医生。同样的,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正是需要被救度的众生。众生中有圣人也有凡夫,圣人已经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即使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不至于去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唯有凡夫,因为会造业造罪、受苦受难、永远轮回,才需要救度。凡夫当中有善人、有恶人,善人会行善积德,还不至于堕落三途;而造恶之人,他将来必定堕入三恶道。佛的慈悲,(正是体现在)对于造罪造恶、会堕入三恶道受无间之苦的众生特别怜悯。父怜痴子喻就好像两个儿子,一个聪明有为,不必父母操心;一个比较愚痴,往往会造无知之罪,使得父母对他特别地关爱、照顾。慈悲是佛心那么,佛的心是什么?大慈大悲是佛心,而大慈大悲的对象,就是慈悲于应该慈悲的。而造罪造业的众生,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造恶众生当中有平时之机、有临终之机,如果他还没有临命终,或许还能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为这个造恶的人,正要临命终了,他只有大概十口气的生命而已,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救度他,那他一定堕落。因此,即使一生造恶的众生,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才遇到了善知识,给他安慰,为他介绍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使得这个造恶之人,最后回心念佛,即使十念也能够蒙受救度、往生极乐世界,这更能显出阿弥陀佛悲心愿力之所在。临终机相因为往往一生造恶的人,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所显现在他眼前的,就是地狱的景象,牛头马面会来到他的面前。这个时候,正如《无量寿经》所讲的:“大命将终,悔惧交至。”这个人就会懊悔平生所做的恶事,想要改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恐会堕落地狱、受地狱之火的燃烧。在他懊悔的时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将尽,没办法让生命再度延长,让他好好地忏悔、弥补,回头来行善积德、依法修行,他有这个心,可是来不及了。这个时候,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救度他,也唯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显出佛教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救无类地拔苦与乐之所在。假如这个人生命延长的话,他就会成为“乃至”一辈子的念佛,而不会只是十念而已。所以,唯有“纵令一生造恶”这六个字,才能彻底显出阿弥陀佛的悲心。同时,有了这一句,使得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众生机相因为,谁敢说自己一生都没有造恶?或许有人会说“我虽然有造恶,但是我更有行善”,其实,如果加加减减,我们都是善少恶多,因为我们都生于五浊恶世,根本上我们都有见浊、烦恼浊。从思想上的混浊,以及根深蒂固贪嗔痴的烦恼所展现出来的心念、行为,当然就是恶多善少。所以,《地藏经》就直截了当地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老实反省、检讨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的时候,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是善多恶少。往往到阎罗王殿的时候,阎罗王第一句就会问:“某某人,你出生在人间佛法流传之世,你行善多少、作恶多少?你有依佛法修行吗?”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回答?所以,愈是检讨自己,就会愈加惭愧,从而心地柔软,不会贡高我慢,认为自己很会修行、很会积德,就不敢这么说了,反而会低下头来,而惭愧地说:“唉!像我这种恶人,到底哪个法门可以救度我、使我将来能够脱离阎罗王的审判、能够远离地狱之火呢?”所以,一个学佛、修行的人,他到最后所得的感想、结论,最终的盼望、要求,就是:“有哪个法门能够救度我?”道绰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将弥陀的悲心彻底揭示出来,使我们有罪的众生有了获救的希望。四、善导大师释善导大师立教开宗宗祖到了善导大师,也就是净土宗集大成者,净土宗真正立教开宗的宗祖,他对第十八愿的开展,就更广泛了。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来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各有不同的内容,不然一愿就好了,不必四十八愿,可是正好相反,善导大师对四十八愿并不各别去做不同的解释,而都解释为第十八愿的内容。如果对四十八愿、对弥陀的本怀不了解的话,就会认为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根本不通。但是如果对四十八愿因本、根本的关系有了解的话,知道每一愿都是指引、归向第十八愿,那么,自自然然就会对善导大师的解释首肯、认同,甚至赞叹、感动,只有善导大师才能作出这种彻入佛心,彻入造罪众生心的契理契机的解释。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指向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譬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看起来,只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那就是一种冷冰冰的、肤浅的、观念的、学问性的、知识性的、与自己生死大事漠不相关的认识,丝毫没有探及佛心的慈悲,丝毫没有触及自己的灵魂,可以说,有这一愿也没有什么意义,有等于没有。这样来理解,鲜活的佛心等于就死了,整个四十八愿也等于是死的。其实这一愿很活跃、很灵动,表面上只是在说明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内在里却隐含着阿弥陀佛救度的无限慈悲,而直接引向第十八愿。说国无三恶道,不只是说无三恶道,说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生信,不然何必要说?此愿意思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恶道,十方造罪众生,你要至心信乐。”为什么说“至心”?因为心怀贪嗔痴烦恼、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生生世世以来,常以三恶道为家乡,常没常流转,即使偶尔为人,也是常见常闻地狱鬼畜之报,不容易相信还有无三恶道的世界,所以劝信:“我的国土,由清净愿力功德成就,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你要相信,信则有喜乐、有希望、有安慰。”又进一步来讲,法藏菩萨说“我国无三恶道”,目的是要把这样的国土送给我们,好让我们这些现造三恶道罪业的众生往生到那里,究竟免于三恶道的苦报,不然何必要说?等于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恶道,十方造罪众生,你要欲生我国!”好像一个大富长者,对穷人说他有钱,目的就是要把钱给穷人,不然就是炫富。所以,劝信的目的不只是劝信,更是为了让我们发愿,“十方造罪造业的众生,既然相信有这样的国土,就应该求愿往生。当知我成就这样的国土,本来就是为了哀愍救度十方造罪的凡夫,如果是阿罗汉圣者,自不必为他们发愿,所以你们切不可自甘下劣,而不愿求生我的净土”。又进一步来讲,既然劝我们往生,那就要为我们指示往生的方法,不然就是空谈。法藏菩萨当然知道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靠他们自己只能再度堕入三恶道,不可能来往生的。所以,他要为我们成就功德,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万德洪名,让我们只要称念,万不漏一,都能往生。等于是说:“我若成佛,国无三恶道,十方造罪众生,乃至十念,称我名号,必定往生;若不生者,我誓不取正觉!”再来,法藏菩萨发愿成就无三恶道的国土,既然以救度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为目的,十方众生的罪业也就不成为障碍,反而是疑心及邪见会成为大障碍。法藏菩萨为了让十方造罪众生绝无一漏地往生,最后还必须要扫除我们的疑心和邪见。等于是说:“我成佛时,国无三恶道,本来就是要承担众生三恶道的罪业,所以,你们丝毫不必担心自己罪业太重而不能往生,反而要深信无疑;但也要谨慎,从今以后,要尽力收束自己的罪业,尽量去恶行善,固然因为造恶成习而难以全部制止,但至少至少不能造五逆、谤法的重罪,如果不收摄、不谨慎,犯此二罪,即是罪不可宥,不能往生我国。”这就是第十八愿最后的抑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这一条愿就是完完全全引导众生归向第十八愿的。因为向往没有三恶道的国土,就会自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心回转到极乐世界,把行调到念佛这个法门上来。其他四十七愿叫做欣慕愿其他的愿也都是一样。因此,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而其他四十七愿叫做“欣慕愿”,欣慕四十七愿所誓的功德利益,而回归到根本的念佛,如果不欣慕这四十七愿的话,那么极乐世界就没有那么美好、殊胜了,何必念佛往生呢?因为四十七愿的完成使得极乐世界是真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因此就想念佛,愿生极乐。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这是力透纸背、深入佛心,透过文字直达实义的解释,而不是就文字解释文字,所谓“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就都有了。如果没有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凡夫谁能看得出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有这样深刻的内涵呢?第十八愿含一大藏第十八愿总共有九句,每句四个字,共三十六个字。字虽三十六,却是涵盖整部《无量寿经》,甚至是涵盖整个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经的法门、功德,通通收摄在这三十六个字里面。有句话说:三藏十二部,六字全收。就是这个含意。因为三藏十二部所讲的,无非是怎样修行、怎样成佛。第十八愿所讲的,就是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称念这六字洪名,就具足无上的功德,就能够往生成佛,三明六通当下具足,三藏十二部所讲的道理,就通通贯彻、通通落实。所以,字虽三十六,但是涵盖三藏十二部。依经解经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的这份讲稿,都是依经解经,就是引用经文来解释这三十六字。第二章 设我得佛第一节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条件与约定首先第一句,“设我得佛”。“设我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要成佛之前,他先有个条件、有个约定。跟谁约定呢?跟十方众生约定。什么条件呢?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成佛,他才能成佛;这个条件不完成,他就不能成佛。所以,跟众生这样约定,而立下了这种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大家记得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跟我们约定吗?不记得!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是不经过我们同意,没有跟我们商量,他在兆载永劫之前就主动地跟我们众生约定说:他的成佛,就是要完成我们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功能,必定要让我们众生往生。如果他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他就不能成佛。这是他主动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来跟十方众生约定。在我们还在造罪造业、受苦受难,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地轮回,即使生而为人,也只是积极地、天天地在追求五欲——追求财、色、名、食、睡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默默地为我们发愿,积极地为我们修行。所以说,“设我得佛”是阿弥陀佛跟十方众生的约定,主动地要救度十方众生。不请之友《无量寿经》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几段经文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它们背下来,因为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浅显地显示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悲心救度。第一段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地来当我们的朋友,不经过我们的拜访,也没有他人的介绍,我们跟阿弥陀佛——法藏菩萨素不相识,可是法藏菩萨就主动地不嫌弃我们,不嫌我们门风不相对,就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世俗间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我们的心是无常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或者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话,就没有所谓的“真”这个字,能够称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见冲突或是攸关利害而分道扬镳。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时候,另一方就躲起来了。能够跟我们永不舍离、常相厮守的,就是阿弥陀佛,他主动而来,不嫌弃我们,不计较我们,接纳我们,而且对我们极尽体贴包容(亲人之间都不能体贴、不能包容,凡事都会计较了,何况朋友呢),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有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朋友,能够与佛同在,这是何等的幸福!所以,阿弥陀佛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更进一步,阿弥陀佛“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也就是,荷负群生的重担。我们的债务,朋友都吓得跑开,见不着影子,谁能够帮我们承担?我们承担不起,又没有人来协助我们,只有阿弥陀佛!他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他主动而来,承担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我们自己还不起,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累生累劫以来,我们不晓得杀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债,如果这些罪业是有形体的话,如《华严经》里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然没有形体,可是它有一股力量,时间一到,必定要受那个果报——我们承受不起。《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没有人能够互相承受得起。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当中,只有阿弥陀佛主动来承担我们的罪障,负起我们的重担——这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真正的“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不请之法“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在我们不知之时,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准备了;在我们乞求之前,阿弥陀佛就主动给我们了。我们不晓得要求,也不晓得追寻,阿弥陀佛主动地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不等待我们追寻,不等待我们请求,阿弥陀佛就已经送到我们的面前来了。纯孝之子而且,为了将名号功德送给我们,使我们了解,来触动我们的心,进一步,阿弥陀佛“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就好像心中纯净,毫不伪饰的孝子对待父母亲一样,爱之于心,敬之于色,父母任何的言语举动,任何的需求,孝子都欣然接受、毫无难色地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是很难得的。而阿弥陀佛是佛,他把我们十方众生都看成他的父母,而他自视为纯孝的儿子,来孝敬十方众生。视若自己进一步,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他自己,所谓:“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既然我们是他,他也是我们,那么,我们这罪恶众生所受的六道轮回之苦,以及在六道轮回当中所负的债务,岂不是阿弥陀佛都有责任替我们偿还呢?我们自己是偿还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弥陀佛,那就毫无问题。我们再大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功德大宝海里面,就如同沧海之一滴而已。所以,我们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说,整个生死轮回的大罪,在这称念名号的当下,就完全断除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六字佛号是“万德洪名”,是祛除所有业障的功德宝海,使得罪业再深的众生,只要依靠这句名号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这几段经文,很能贴切地、彻底地流露出阿弥陀佛的悲愿。“设”三义“设我得佛”这个“设”,在其他译本翻为“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延伸为“设计”、“设定”。“我”是指法藏菩萨本人,不是指其他的菩萨,是独一无二的法藏菩萨。“得佛”就是成佛的意思,是因中说果,还没有成佛,可是在因地就向着成佛的境界前进。如果“如果”也就是有前提的、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他的成佛不是为自己的成佛而成佛,他有个目的,就是为众生而成佛。他的成佛,是完完全全站在为了救度众生而成佛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他未必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所以,这个“设”就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要达到他所设定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之前,他就不成佛。在《无量寿经·赞佛偈》里面也说: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吾”是指法藏菩萨本身,他还没有成佛,可是誓必成佛,不达到成佛,誓不终止,所以说“吾誓得佛”。“吾誓得佛”的目的是为了“普行此愿”,为了完成他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使一切怀有恐惧的众生彻底消除恐惧,得到大安心、大满足。这个“设”看起来有消极的意味,但背后却有积极的动机,所谓背后,就是后面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设计“设”也可以引申为“设计”。法藏菩萨设计了四十八大愿的蓝图,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就佛身来讲,一种是就国土来讲,一种是就救度众生来讲。就“佛身”来讲,阿弥陀佛如果四十八愿完成的话,他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也就是成为“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同时,使无量诸佛来赞叹他的名号,来称念他的名号,使众生启信,作众生模范,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就“国土”来讲,他成佛的国土是涅槃的国土,《无量寿经》里说是“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解释说“极乐无为涅槃界”,不但他自己受用,而且也能够让往生净土的众生同样受用他成佛的果报,通通能够证悟涅槃。就“众生”来讲,设计成怎样救度众生呢?可以说是平等、没有差别、没有任何条件地救度众生。设定:生佛一体功德之源“设”也可以说是“设定”。“设我得佛”本身涵盖佛,也涵盖众生。生、佛双双涵盖,生、佛一体设定。也就是,如果他成佛的话,必须同时完成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等于成就了我们众生的往生,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的归宿。所以,这个“设”是双双设定,阿弥陀佛本身,以及众生本身。因设果定阿弥陀佛的“设”也可以说是“因设果定”。也就是因地上设定的话,到达他成佛——因圆果满的时候,这个果就顺着这个因而自然地定下来,永远不改变。也就是说,因果相顺、因果自然,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有什么因,必然通达什么果。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他所成的是“无量光佛”,是“无量寿佛”,所以,在时间上是贯彻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是遍满十方法界、遍满大宇宙,可说是竖穷横遍,不能更改,不能更动。就好像火的本性是向上的,水的本性是向下的;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凡是念佛的众生,就必定蒙受无量光明的摄取不舍;也必定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快速成佛,这个叫做“因设果定”。三种自然不必假借人为的、人为不能改变的,叫做“自然”。有三种自然:“业力自然”:众生自身的因果,是“业力自然”,也就是众生所作的业,如果他因地行善业的话,就自自然然的,将来会得到善的果报;如果他因地为恶的话,也必定地、自然地,将来会受痛苦的恶果,这个是不能更改的,所以叫做“业力自然”,这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愿力自然”:念佛往生成佛是“愿力自然”。也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了“使念佛的众生往生成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已经成就,我们只要依循他的愿,就自自然然地顺着他愿力的自然性,而得到往生成佛的结果,这就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无为自然”:极乐世界是“无为自然的涅槃境界”,一旦往生,不须假借有为地造作、功用,而自然地证悟涅槃。犹如生为天人,不须假借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具足五种神通;生为飞禽,也不须假借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展翅高飞;生为水族,亦不须假借学习的造作功用,自然能够悠游深海。“我”二义“设我得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贯彻整个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开头都说“设我得佛”。如果从第十八愿来讲,所有经文都在“设我得佛”的贯彻之下。因为有“设我得佛”,所以才有十方众生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开始是“设我得佛”的发愿,最终圆满结束也是“设我得佛”的完成。唯一救主“设我得佛”的“我”显示唯一性,不是其他任何佛菩萨,唯是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唯一地、独自地、主动地为我们十方众生发愿,为我们十方众生承担。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设我得佛”而发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愿的呢?《无量寿经》在说法藏菩萨发愿之前,先说“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然后一直列了五十三位佛的名字,最后总结说:“如此诸佛,皆悉已过。”为什么要说这五十三佛呢?五十三佛不仅仅是五十三位佛,而是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来所有一切的佛,这过去久远以来的每一尊佛出世,都会教化度脱无量众生,善根成熟的众生也都得到解脱,但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却一次又一次地漏于诸佛救度之外,如果没有法藏菩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以我们这样的劣根种性,未来无量大劫又要像过去一样漏于诸佛救度,永无出头之日。法藏菩萨正是看到这种情况,主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说:“设我得佛,罪业深重、漏于一切诸佛救度的众生,我必救度。如果我不能完成一切诸佛未能完成的大愿,誓不成佛!”《悲华经》卷六言:“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嗔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被所有诸佛所摒弃的众生,唯有阿弥陀佛一佛为我们发下了“必定救度,不能救度,誓不成佛”的大愿。在《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自己表明说“我建超世愿”,而释迦牟尼佛《弥陀偈经》里说“发愿逾诸佛”。所以,法藏菩萨——阿弥陀佛,是我们众生唯一的救主。主动、平等、无条件“设我得佛”的“我”,显示法藏菩萨是主动地、积极地、平等地、没有差别地救度十方众生。所谓主动,就是不因乞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善恶无关,与修行无关。就像父母养育儿女,是充满了欢喜的、主动地来扶养、教育儿女,为儿女做一生的规划,而付出他们一生的心血,并不因为儿女的乞求拜托。阿弥陀佛在兆载永劫之前,以悲悯十方众生之心,主动地为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并不是因为我们十方众生向他乞求拜托。同时,法藏菩萨救度十方众生是不问任何对象,将救度的功德、成佛的功德,白白地送给每一位愿意接受的众生,所以是不讲任何条件。因此,信受弥陀救度,跟自己有智慧、没智慧没有关系,有学问、没学问也没有关系,有修行、没修行也没有关系,甚至跟善、恶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信受弥陀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也就是从此“专称弥陀佛名”,心心念念忆佛念佛的话,那么救度的本身已当下完成。所以,“设我得佛”有主动、积极、平等无别的含义。“得佛”:惠以真实之利进一步,“设我得佛”的“得佛”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惠施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所谓“真实”,就不是“虚假”;“真实”就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也就是成佛。法藏菩萨发愿以他自己成佛的利益来救度我们、利益我们,也就是说,他给我们的,不但不问对象、不讲条件,而且必定能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必定能让我们往生成佛,这个叫“惠以真实之利”。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所以,阿弥陀佛的愿等同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等同我们的行。要我们发四十八大愿,我们发不起来;要我们以兆载永劫的时间来积植四十八大愿的无量德行,我们是不可能。因此,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目的既然是要惠施给我们,所以时时刻刻在呼唤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听到,进一步能够信受。可以说,弥陀的呼唤是通彻法界的,净土的法音是响流十方的。《无量寿经》中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不成佛则已,一旦成佛的话,是要使得这句万德洪名,所谓“上通天堂,下彻地府”——还不够!是要响流十方,遍满整个法界。自从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以来,就一直在呼唤我们,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在回向给我们,希望我们来接受。光摄念佛“设我得佛”,是要成为怎样的一尊佛呢?要成为“光明摄取”的佛。《观无量寿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法藏菩萨一旦成佛的话,只要念他的名号的人,就自自然然地在他的佛光摄取之中。摄取不舍有什么利益呢?念佛人在佛光的摄取当中,能够消业障,增福慧;时刻受弥陀的保护,以及十方诸佛的护念,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安然往生。所谓:其人临命终时,阿
本文档为【第十八愿讲话(一) 弘愿寺发行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20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