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SYT5819-93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SYT5819-93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举报
开通vip

SYT5819-93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819—93 ────────────────────────────────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1994—01—06发布 1994─06—01实施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发布 目 次 1、 主题内容与适用和范围………………………………………………………………… 2、 引用标准………………………………………………………………………………… ...

SYT5819-93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SY/T 5819—93 ────────────────────────────────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1994—01—06发布 1994─06—01实施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发布 目 次 1、 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内容与适用和范围………………………………………………………………… 2、 引用标准………………………………………………………………………………… 3、 野外工作………………………………………………………………………………… 4、 资料整理及数据处理…………………………………………………………………… 5、 异常的解释推断………………………………………………………………………… 6、 资料的上交及要求……………………………………………………………………… 附录A密度资料的整理(补充件)………………………………………………………… 附录B LCR—G重力仪的检查与调节(补充件)………………………………………… 附录C三程循环独立增量的计算及误差(参考件)……………………………………… 附录D技术报告的编写内容(参考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5819—93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 ─────────────────────────────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力勘探工作的野外资料采集、整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标准以及在异常解释推断中应采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石油重力勘探资料采集与解释。 2、引用标准 SY 5171石油物探测量 3、野外工作 3.1技术设计 3.1.1总体设计应以局下达的任务书为依据,由地调处(或大队)的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写。其内容包括地质任务、队伍部署、工区划分、面积、勘探比例尺、工作量、质量要求以及呈交的主要成果图件和总结报告期限。 3.1.2 生产设计应以地调处(或大队)的总体设计或任务书为依据,由重力队队长或解释组技术负责人完成。应在明确本队地质任务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工区进行全面踏勘并收集有关地质、地球物理、物性参数及测绘资料后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地质任务、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工作方法与技术、工作安排。 3.1.3技术设计应附的图件有: 工区交通图、基线及普通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分布图、物性综合柱状图;已做的主要地质、地球物理成果图。 3.1.4 测线的布设应按下列原则: a. 根据地质任务,结合地质、地表条件及以往的物化探工作情况,对测区范围合理规划,并兼顾到资料的完整性和布点、施工的方便性。 b. 测线的总方向应垂直已知异常或探测对象的走向,并尽量与已有的地震、电法剖面重合或平行。 c. 测网的密度应使异常特征在平面图或剖面图上有清楚的反映,可参照表1执行。对于1:2.5万以上的大比例尺重力工作,应采用规则测网,其点位坐标限差控制在±10%。 3.1.5 异常总精度及误差分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总精度应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工区的地质特点、界面密度差异和仪器精度情况合理确定。设计的精度以能分辩最小探测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为原则。 b. 异常总精度受方法技术条件限制,可参照表2和表3分配。在保证总精度的前提下,各项误差所占比例可视仪器的性能和野外工作方法等因素作适当的调配。 3.1.6 技术设计的审批制度应按下列要求执行: a. 技术设计要呈报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审查批准后方能投入生产。 b. 技术设计一经批准,勘探队必须严肃对待,认真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表1 km 比 例 尺 线 距 点 距 1:500 000 8 2 1:200 000 4 1 1:100 000 2~1 1.0~0.5 1:50 000 1.0~0.5 0.50~0.25 1:25 000 0.25 0.10 1:10 000 0.10 0.05 表2 10-5 m.s-2 比 例 尺 异常等线距 异常总 均方误差 测点重力值均 方 误 差 布格改正 均方误差 地形改正 均方误差 纬度改正 均方误差 1:500 000 2.0 0.80 0.30 0.60 0.40 0.10 1:200 000 1.0 0.40 0.22 0.25 0.22 0.05 1:100 000 0.50 0.20 0.12 0.10 0.12 0.03 1:500 000 0.25 0.10 0.05 0.05 0.07 0.02 1:25 000 0.20 0.08 0.04 0.04 0.05 0.01 1:10 000 0.10 0.04 0.032 0.02 - 0.01 表3 10-5m.s-2 比 例 尺 异常等线距 异常总 均方误差 测点重力值均 方 误 差 布格改正 均方误差 地形改正 均方误差 纬度改正 均方误差 1:500 000 5.0 2.0 0.5 1.40 1.20 0.16 1:200 000 2.0 0.8 0.3 0.5 0.5 0.12 1:100 000 1.0 0.4 0.16 0.14 0.33 0.06 1:50 000 0.5 0.2 0.12 0.08 0.13 0.04 注: 本表适用于山区。 c. 在执行设计中,确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或与客观情况有较大的不符,直接影响到地质任务的完成,勘探队可以提出修改设计的申请报告,并送原审批领导或主管生产单位,经批准后才能按修改或补充后的设计执行。 d. 新方法的应用,应做实施设计,必须经过实验,并经处(或大队)组织验收,确认方法已经成功,能完成预期的任务方能投入生产。 3.2 仪器准备 3.2.1 仪器各项目检查结果要符合下述要求,否则要根据使用说明书或附录B(补充件)进行调节。 a. 测程:所有参加生产的仪器都应调节到适合当地工区的重力观测范围。 b. 灵敏度:ZSM,CG—2和W.S型仪器的光线灵敏度调至16—20格;WORLDEN调至20—50格;LCR—G型重力仪光学位移灵敏度应调至(9—11目镜分划)/(计数轮1周);LCR—D型重力仪调至(9—11目镜分划)/(计数轮10周);灵敏度检查至少每月一次。 c. 水准器::石英弹簧仪器最后所测水泡曲线的极值点偏离其正确位置不超过一小格(水平角螺丝1/32圈);LCR型重力仪正确读数线(纵水准器)的正确位置是:使仪器左、右倾斜,纵水泡偏移0.5格,目镜影线均向右移,其移动距离大小值之比小于3/2;LCR型重力仪横水准器检查的要求同纵水准器;水准器的系统检查每月至少一次;仪器经过长途搬运或剧烈震动后应随时检查。 d.LCR型重力仪电子读数零位和检流计零位检查: 影线切准读数线时,电压表读数应为零,检流计指针应指在中央位置。 3.2.2仪器性能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 静态试验应在环境温度变化小于3℃,周围干扰小的室内进行。 仪器置平后,生隔30min读一次数,连续观测一昼夜以上;在试验过程中,LCR型重力仪应保持开摆状态;试验数据经固体潮改正后,做出仪器静态零点掉格曲线,并计算仪器的掉格率,石英弹簧仪器的掉格率一般小于0.10×10-5M.S-2/d;LCR仪器小于0.04×10-5M.S-2/d;性能好的仪器,其掉格曲线近似线性;备有恒温装置的仪器,必须充电加热达24h使仪器掉格速度趋于稳定后才能开始试验。 b. 动态混合零点掉格试验应有意识选择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进行,以便观察仪器不同的适应特点。 开工前每台仪器的试验次数不少于两次,收工后或仪器受震和检修后也应进行动态试验,;每次观测时间在8h以上,试验点间的重力段差在2×0-5M.S-2/d以上;选择8~10个点用重复观测法进行;试验数据经固体潮和掉格改正后,确定仪器的动态观测精度,要求不低于设计测点观测均方误差,并用下式计算: (T=± ………………………………………………………(1) 式中: (T──仪器动态均方误差,10-5m.S-2; vi──第i个相邻点间单个增量与平均增量之差(i=1,2,…,m), 10-5m.S-2; m──增量总数; n──连测的边数。 动态试验数据经固体潮校正后,作出零点随时间变化的平均曲线,在观测的首尾时间区间内以线性代替,其最大偏差不大于2.5倍仪器观测精度时,认为仪器的零点掉格是线性的。 掉格改正,根据采用的观测方法用图解或计算的方法进行。采用双程往返观测时,其系数用下式计算(石英弹簧仪器的R值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较大,政常情况下一般不小于0.10× 10-5m.S-2/h,LCR型重力仪的R值小于0.04 ×10-5m.S-2/h): Δgi.Δti K=────────── ……………………………………………(2) Δti2 式中:K──掉格改正系数,10-5m.S-2/min; Δgj──第i点前后观测值差(i=1,2,…,τ), ×10-5m.S-2; Δti──第i点前后观测时间差,min; τ——重复观测的点数。 C. 仪器一致性试验 工区内使用两台以上仪器工作时,要进行一致性对比,试验点数应在10个以上,要求点间重力差较大,点距与实际工作点距相当;如果动态混合掉格试验满足上述要求,也可利用试验结果确定一致性,仪器一致性不低于测点观测均方误差。 仪器一致性用下式计算: (Y=± ………………………………………………………(3) 式中: (Y──仪器一致性,10-5m.S-2; λi─某仪器在某相邻点之增量与各台仪器平均增量差(i=1,2,…,τ), ×10-5m.S-2; d. 若设计中有多日观测的工作单元,还必须进行多日观测法的试验来确定仪器的性能。 e. 对高精度重力测量,必要时还应对仪器进行气压、磁场影响试验,以便改正。 3.2.3 仪器格值标定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 重力仪在开工前,收工后,或经过大、中修后都必须在国家级格值标定场上标定格值。 b. 格值标定前仪器必须经过检查、调节和性能试验。 c. 仪器格值的标定或校对: 石英弹簧仪器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不带格值表的LCR—D型仪器采用双程往返观测法;标准点间取得合格的读格差不少于10个,不合格的读格差不多于3个。对于不符要求者须分析原因进行补测或重测。一个三程循环中最大最小读格差之差不大于1格,而双程往返读格差不大于0.2格;标准点间平均读格差与各读格差之差,对石英弹簧仪器不大于1格,LCR—D型重力仪不大于0.2格。 在标准点(或校对点)上观测时,格值计算公式为: C= ………………………………………………………………(4) 式中::C──仪器格值,10-5m·S-2/格; △G──两标准点(或校对点)间已知重力差值,10-5m·S-2; ── · S──平均读格差,格。 用平均读格差的相对方误差代表格值相对均方误差,按下式计算,并要求大于0.03%。 (c=± ………………………………………………(5) 式中: (c──格值相对均方误差; (i──某次读格差与平均读格差之差(i=1,2,…,mg),格; ns──独立读格差数。 d. 校对仪器格值时,格值变化不大于相应格值标定相对均方误差的两倍,否则应到国家标定场重新标定格值,并分析原因,确定是否需要对野外资料进行改算。 e. 为消除系统误差,对带格值表的LCR—D(或LCR—G)型重力仪,可以利用北京灵山或江西庐山国家重力基线场进行格值检定,以便求取格值校正系数(比例因子);在用LCR—G型仪器进行长距离基点联测时,应利用飞机运载进行国家长基线的格值比例因子的标定。 f. 长基线格值比例因子的标定,一般在两个国家基本点间采用两个往返重复观测,两个独立差之互差不大一起0.04×10-5m.S-2,其相对均方误差不大于5×10-5,按下式计算: (g= ………………………………………………………………(6) 比例因子由下式求定: C′= ……………………………………………………………(7) 式中: (g──相对均方误差; d──两独立重力差之互差,10-5m·S-2; ──比例因子; · G──两国家基本点已知重力差,10-5m·S-2。 g. 为了便于野外工作阶段检查仪器格值变化情况,必要时应进行自建校对点的观测。校对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基稳定,周围干扰小,交通方便;校对点间距离短而且重力差达40×10-5m·S-2。以上。 利用两台以上仪器建立校对点时,石英弹簧仪器一般采用三程循环观测法,LCR—G(或LCR—D)型重力仪采用双层往返观测法,校对点间每台仪器应取得合格的独立增量数不少于6个,不合格独立增量数不多于2个。 一个三层循环中最大最小读格差之差不大于1格,而双层往返的读格差之差不大于0.03(或0.2)格;校对点间平均读格差之差,对实英弹簧仪器不大于1格,对LCR-G(LCR-D)型重力仪不大于0.03(或0.20)格。 只有两个校对点时,重力增量平均值的相对均方差不大于0.02%,用下式计算: ( =± ………………………………………………(8) 式中:(──相对均方差; (′i──第i次观测的增量与平均增量差(i=1,2,…… ), 10-5m·S-2; ──两校对点间平均重力增量,10-5m·S-2; ──独立增量数。 3.2.4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a. 建立严格的仪器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使用者和保管者要要对仪器的安全负完全责任,未经主管人同意,他人不得随便动用仪器;交接仪器时,双方应进行检查并办理手续。 b. 仪器在长途运输时,应有专人负责,严防仪器受剧烈震动;有制动器的仪器必须保证夹固牢靠。 c. 仪器的零配件和工具应随仪器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弃置或改做它用。 d. 备有恒温的重力仪必须合理调节温度档,严格按规定提前供电加温,保证其工作温度稳定2h以上,使仪器完全处于正常状态后才能进行野外工作。 e. 对仪器做到轻拿轻放,严禁碰撞;转动计数器或制动开关时要均匀缓慢;要防止仪器受到雨淋和曝晒;地形险恶地区要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仪器安全。 f. 在运输或野外工作过程中,不允许仪器有较大角度的倾斜或卧置,绝对禁止倒置。 g. 每天工作后应将仪器擦试干净,每10天对仪器脚螺丝清洗、润滑一次。 h. 根据仪器的实际情况,必要时每天工作前检查一次仪器的巡敏度和水泡位置。甚至有意识轻微震动,使仪器逐渐适应外界环境进入政常的工作状态。 i. 在观测过程中,如仪器发生故障,不得随意拆卸,应带回室内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检修或送厂修理。 3.3重力资料采集 3.3.1重力基点网的建立 a. 结合工区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布设重力基点网。基点应选择在地基稳固、联测方便、周围干扰小的地方,用完善而迅速的交通工具建立。 b. 基点网的联测,视仪器的性能和精度而定,通常采用双程往返观测法。在基点的重复观测中,仪器的位置和高度应尽可能前后保持一致。 c. 两基点工作单元之间至少至三个连接点。若基点点距过大,可在前一工作单元末端的基点附近建立两个辅助连接点。 d. 在同一地区不同队年之间的公共边,要建立坚强边,并埋设基点永久标志。而不同队伍在同一地区工作时,相邻队的基线边也要加强或采用联合施测的方法建立统一基点网。 e往返于两点重力基点的两个非独立增量之差不大于两倍仪器的观测精度。各基线圈闭合差不大于设计要求基点网精度的2 倍(L为本闭合圈平差基线臂数)。 表4 级别 一 级 基 点 网 二 级 基 点 网 作 用 1、传递重力值; 2、控制二级基点网的重力联测 1、传递重力值; 2、供普通观测零点掉格改正。 布 网 要 求 1、根据全区面积大小及交通情况合理布设,一次建成; 2、必须与国家85基本网联测; 3、每个闭合圈的边数一般不超过8 1、根据本年度工作区域全理布设,充分利用一级基点网进行控制; 2、点的分布力求均匀,普通观测连接方便; 3、每个闭合圈的边数一般一超过8。 联 测 要 求 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观测精度不低于±0.04×10-5m.s-2; 2、各工作单元至少采用两台仪器联测,每台仪器至少取得两个合格的独立增量。 1、用于联测的重力仪观测精度不低于±0.06×10-5m.s-2; 2、各单元采用两台仪器联测,每台仪器至少取得一个合格的独立增量; 3、特别困难地区,可由二级基点为发展2~3个支线,联测的独立增量总数至少4个。 精 度 要 求 1、联测精度(e不低于0.03×10-5m.s-2; 2、基点网精度(e不低于0.05×10-5m.s-2; 1、用测精度(e不低于0.04×10-5m.s-2; 2、基点网精度(e不低于0.07×10-5m.s-2; 注: ① 表4限于山区1:5万和平原区1:10万以下小比例尺大面积的重力勘探要求; ② 平原区1:5万及其以上大比例尺小面积的高精度重力勘探,其基点网精度(o不低于 ±0.03×10-5m.s-2. f. 基点网联测结束后,尽快进行平差计算,确定基点的绝对值或基准值。不允许先做普通线后做基线。 g. 需要连续工作多年的地区,首先建立全区的控制(一级)基点网,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各年度的工作(二级)基点网。分级建立基点网时,参照表4执行。对主要基点要埋设永久标志,并作好点记。 3.3.2 重力普通线的布设和观测 a. 地形平缓地区呈直线布设,整体上应与构造线垂直。地形复杂的山地或通视条件太差的林区,可采用自由导线。 b. 普通点一般采用单次观测法。每个工作单元首尾必须连接基点。 c. 闭合基点时间的长短,可视仪器的性能而定,高精度重力测量应在4~6h内联基点;普详查一般要求当天闭合;特别困难地区,可延至2~3d,但仪器的零点掉格必须很小或线性程度良好。 d. 多日观测的单元之间,应有三个以上连接点,连接点的观测顺序应与前一日相同。连接点间两次相对差不大于2倍仪器观测精度。 e. 每个工作单元开始前,必须做辅助点,辅助点与基点应有一定的重力差。要求基点前后的读数差。对石英重力仪不大于0.3格,对LCR-C(或LCR-D)型重力仪不大于0.01(或0.05)格。 f. 每一测点必须取得两次读数,在读第二次数时,应在改动前次读数并重新检查调整水泡的基础上取得。两次读数差,对于石英重力仪不大于0.2格,LCR-G(或LCR-D)不大于0.05(或0.01)格;水泡调平应准到0.2格。 g.使用LCR型重力仪进行高精度重力测量时,最好使用电子读数方法取得重力读数,并且完成每个观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4min。 h. 合理选择点位,避开悬崖陡坎和微地形影响之外。 i. 放置仪器的脚盘必须与测点位置相一致。为了减少局部磁场对观测结果的影响,LCR型重力仪应按磁北方向安置。 j. 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受震有突掉现象时,至少返回受震前两个测点进行重测,以检查突掉情况并作改正。 k. 改正测程时,必须注意仪器的的滞后现象,一般应停15min以上等待仪器读数稳定后才能开始析的观测。 3.3.3精测剖面的布设和观测 a. 为落实异常和配合定理解释的需要,应布设适当的精测剖面。 b. 剖面要通过异常中心并与其走向垂直,可能时应经过已知钻孔或于地震、电法测线重合。 c. 剖面点距一般比同比例尺的面积测量点距小 ~ 倍。 d. 采用往返重复观测,并尽可能闭合于同一基点。 3.3.4 野外记录要求 a. 记录认真、字迹清晰工整、记录齐全;不得涂改或擦改,保持清洁和页数完整。 b. 严格按照统一格式填写。 c. 各项观测数据和备注要真实、准确,不准以追记或转抄结果代替现场原始记录。 3.4 测地工作 3.4.1测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重力勘探,提供重力基点、普通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3.4.2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工区范围,首先收集所需地形图、三角点、水准点成果以及上述成果的精度情况和所属系统说明。 3.4.3组织力量对区进行全面踏勘,了解国家大地控制点和水准点的分布情况,编写施工设计。 3.4.重力测线(点)的坐标及高程误差按重力设计要求确定。 3.4.5 测地工作的技术方法及有关规定,参照SY5171。 3.5 密度测定工作 3.5.1 岩石标本的采集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 系统采集测区及邻区的岩石标本,注意其代表性。对于岩层较厚、分布范围广以及勘探目的层持层都应重点采集。 b. 注意深浅层结合,但不应采集表层风化的标本。对不易取得的深部标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钻井深层岩心标本或收集有关测井、地震速度普等资料。 c. 标本应及时登录和编号,准确定名,注明采集地点和地层时代。 d. 致密岩石标本数少于于30块,重点采集对象,视地层的厚度情况可采50~200块。每块质量以100~200g为宜。 3.5.2 岩石密度的测定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 尽量保持岩石标本的天然温度,及时进行密度测定。 b. 致密或有孔隙的岩石,一般利用密度计测定其密度。 c. 疏松的多孔隙岩要涂上石蜡,用天平测定其密度。计算公式如下: (Y= …………………………………(9) 式中:(Y──岩石密度,g/cm3; (S──石蜡密度,0.9g/cm3; (1──标本在空气中称得的质量,g; (2──标本涂蜡后称得的质量,g; (3──封蜡标本在水中的质量,g。 d.地表覆土(如黄土),通常切成1×b×h,cm:10×6×6的规则形体,用天平称其质量,根据下式求表土密度: ((= …………………………………………………………(10) 式中: ((──表土密度,g/cm3; M──表土质量,g; V──表土规则形体体积,cm3。 e. 利用声波测井或地震速度谱资料求取深部岩层密度时,可参考Gardner经验公式: (c=0.31 ……………………………………………………(10) 式中: ((── 岩层密度,g/cm3; V(──地层的纵波速度,m/s。 若上式对本工区适应性较差,则应结合实际资料另外寻找地层密度与速度的统计关系式。 3.5.3 密度资料的整理按附录A(补充件)的规定进行。 3.6质量检查与评价 3.6.1基点网联测精度应按各工作单元观测均方误差的均方根平均平均值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j=± …………………………………………………(12) (e=± …………………………………………………………(13) 式中:εj──第j单元基点联测均方误差(j=1,2…,No),10—5m.S—2; m──j单元增量总数; n──j单元联测基点的边数: εe──基点网联测均方误差,10—5m.S—2; No──基点网总单元数; υij──j单元各基点间增量与平均增量差(i=1,2,…,n),10—5m.S—2; 3.6.2 基点重力值观测精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a.自由网: εe=± ……………………………(14) b.非自由网: εe=± EMBED Equation.2 ……………………………(15) 式中:εo ──基点均方误差,10-5m.S-2; r──基点网闭合因数; Z──基点平差臂总数; F──已知高一级基点数; P1──各平差臂的权(I=1,2…,Z); εi── 各平差臂的改正值,10-5m.s-2。 3.6.3普通点观测结果的质量应通过独立检查观测来评定。检查点应均匀分布在各工作单元之中部;检查率不低于5%。检查观测尽量采用不同仪器、不同操作员、不同日期进行。 a. 检查观测只有一次时,用下式计算: εs′=± ………………………………………(16) 式中: εs′─检查观测均方误差,10-5m.S-2; di──第i点前后观测值之差(i=1,2,…,nβ), 10-5m.S-2; nβ──检查点数。 b. 检查观测多于一次时,用下式计算: εs′=± …………………………………(17) 式中: ωi──第i点某次观测值与各次观测平均值之差(i=1,2,…,ma), 10-5m.S-2; c. 以中间基点检查时,用下式计算: ε′g=± …………………………………(18) d. 检查闭合差不得大于设计测点均方误差的2.5倍,否则,应对有关测线重新检查或返工. 3.6.4 重力观测值的总精度按最严条件估算如下: 只有一级基点网时: EMBED Equation.2 ……………………………………………………(19) 当有二级基点网时: ……………………………………………(20) 式中: εg──测点重力值均方误差,10-5m.S-2; ──分别为1级、2级基点均方误误差,10-5m.S-2; 3.6.5 岩石密度测定的误差,用同方法重复测定检查,检查数量不少于总测定数量的10%,测定结果的均方误差不大于0.02g/cm3。 4 资料整理及数据处理 4.1 资料整理的基本内容 a. 对野外观测结果进行检查和验收; b. 仪器格值标定结果和仪器试验数据的计算; c. 重力观测结果的整理和计算; d. 进行各项改正,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及其转换异常; e. 密度测定结果的计算和整理; f. 绘制各种图件和图表; g. 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编录,对有关计算数据进行磁带或软盘录制。 4.2资料整理的一般要求 a. 全部的计算和整理的图表,应认真校核做到正确无误、清晰美观,并按规定项目填写齐全。 b. 对于全选用的重要常数或拟采用的新方法,必须经过认真审查,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c. 在正常情况下,每观测完一条测线,一周内算出异常值,并抓紧登值勾图。 d. 上交的原始资料和成果图件,必须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各项内容齐全、数据可靠。 e. 重力值计算的精度要求: 查:重力增量或测 点重力观测值的单项计算和改正取准至1×10-8 m.s-2,最后结果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至10×10-8 m.s-2;布格异常值的单项计算取至10×10-8 m.s-2,最后结果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至100×10-8 m.s-2。 详(细)查:所有观测结果的计算及改正一律取准至1×10-8 m.s-2,布格异常值的最后结果按四舍五入取至10×10-8.S-2。 4.3重力观测结果的计算 4.3.1观测值的内部改正 a. 重力固体潮改正,可采用有关用表或统一采用下式计算: G(i)δ.G(t)─f((′)…………………………………………(21) G(t)=0.05506F(() (1-3cos2Zm)+0.00137F(() (3cosZm-5cos2Zm)+0.02536F(() (1—3cos3Zm)………………(22) F(()=0.998327+0.00167cos2( ………………………………………(23) f((′)=-4.83+15.73sin2(′—1.59sin4(′……………………(24) 式中:G(i)──i点固体潮理论值,10-5m.s-2; Gm、Cs──分别为月心和日心至地心平均距离,km; Rm、Rs──分别为月心和日心至地心距离,km; Zm、Zs──分别为月亮和太阳对测点的地心天顶距,(°); δ──潮汐因子,采用平均值1.16; (, (′──测点纬度和地心纬度,(°)。 b. 零点掉格改正,对于基线可参见3.2.2b和附录C(参考件);对于普通线利用下式求改正系数: …………………………………………………(25) 式中:K──掉格改正系数,10-5m.s-2/min; ′──普通观测时,终止基点与起始基点重力差,10-5m.s-2; (g── 终止基点与起始基点已知重力差,10-5m.s-2; t,t′──分别为在起始基点和终止基点上的观测时间,min。 4.3.2基点网的平差及要求 根据基点网的联测情况,采用网形平差法或数值平差法,若有高一级精度的基点参与其中,宜用结点平差法。网形平差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a. 以单位基线臂为计算闭合差和分配误差的基本单位,绘制基线网平差图。 b. 计算单位基线臂的权值,其大小由各臂的观测次数或中间基点数考虑。并求出各臂重力增量值标在图上。 c. 计算各闭合圈的闭合差值。 d. 一般依各圈闭合差从大到小,顺序逐次分配误差,直到闭合差为零。 e. 在平差图上算得各单位基线臂起止点的绝对重力值和各臂误差改正值,然后推出各独立工作单元中每一基点的绝对值。 4.3.3普通点绝对值的计算 a. 求出经内部改正后各工作单元中的普通点相对于起始基点的重力差。 b. 以起始基点值为准,推算出各普通点的绝对值。 c. 凡检查点闭合差大于设计规定的一级品值时,对于详(细)查工作都应进行二次误差分配。 4.3.4 观测值的外部改正 a. 布格改正及精度计算 平缓地区用下式改正: (gb=(0.3086—0.0419() h1 ……………………………………(26) 式中: (gb──布格改正值,10-5m·s-2; h──测点海拔高程或测点与基准点的高差,m; (──中间层平均密度,g/cm3。 当测区面积较大、地形高度变化也较大且R((h1时,用下式改正: (gb= [0.3086(1+0.0007cos2()-0.72×10-7h-0.0419(+ h]h………………(27) 式中:R──圆域地形改正最大半径,m。 布格改正的误差(不考虑中间层密度误差)按下式计算: (b=± …………………………………(28) 或 (b= [0.3086(1+0.0007cos2()-1.44×10-7h-0.0419(+ h]h………………(29) 式中: (b──布格改正方误差,10-5m·s-2; (h──测点高程均方误差,m; ──测区平均纬度,(°)。 一个测区必须采用统一的中间层密度值和布格改正系数,以海平面为基准面计算布格改正;当表层岩石密度变化较大时,为满足解释需要,可以测区平均海拔为相对基准面进行表层非均质校正。 b. 地形改正及误差统计,根据地形变化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改正方法。 0~20m近区视地形的复杂程度,采用现场目估或实测的方法确定相对高差用下式计算: R(1-cosθ) ………………………………………(30) 式中: ──地形改正值,10-5m.s-2; G──引力常数; N──圆域量板块数; R──近区改正半径,(m); θ──地形的倾角,(°)。 20m以外的中、无区需做一定的试验以确定中区范围和远区的最大改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区的圆环、方位数、中区一般取20~1000m,远区1000~10000m。由不同比例尺地形图读报取高程,用下式计算: · gi= [ ] ……………………(31) 式中: ──地形改正密度,g/cm3; Ri,R ──圆环的内外半径,m; hp──扇形柱体相对原点的平均高差,m。 方域改正,在0~20m的方形近区根据八方位目估或实测的相对高差计算地形改正值。过测点在测线方向或其垂直方向上相距r =20m处的改正值用下式计算: · gi=0.8064 [1—(1+h /r …………………………(32) 式中:△gi──过测点在测线方向或其垂直方向上相距r1处的改正值,10-5m.s-2。 与测线交角45°(135°,225°,315°)到测点距离为r2=28.284m处的改正值用下式计算: · g1=0.95635G ………………………………(33) 式中: △gi──与测线交角为45°(135°,225°,315°)到测点距离为r2处的改正值,10-5m.s-2。 近区总地形改正值为: · gt= ……………………………………(34) 中、远区使用0.5km×0.5km或1km×1km在地形图上构成节点网,读取节点高程,按斜项三棱柱体或方柱体由计算机计算改正值。 中区地形改正值采用实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办法难以做到,目前只能以1:10000的地形图代替;远区采用1:25000或1:50000的地形图即可。读图误差一般定为半个等高距,坡度大于25°的山地放宽到一个等高距。 地形改正的误差,近区采用野外检查的方法统计;中、远区(仅考虑读图误差),用转动量板方位进行检查,检查率5%,分别对近、中、远区进行统计,然后求出其合成误差。各区段的误差按下式计算处: ……………………………………………(35) 式中: 某区段地形改正均方误差,10-5m.s-2; 第i点原始地形改正值与检查值之差(I=1,2,……,nβ), 10-5m.s-2。 c. 正常改正及精度计算统一用1901~1909年赫尔黩特公式: ro=978030(1+0.005302sin2(-0.000 007sin22( ………………(36) 式中:ro──正常重力值,10-5m.s-2。 正常场改正的误差由下式衡量: (r=±0.814sin2 ·(x …………………………………………………(37) 式中:(r──政常改正均方误差,10-5m.s-2; ──测区平均纬度,(°); εs──测点纵坐标均方误差,km。 d. 在河、湖、沼泽及滨海地区采用高脚架进行重力观测时,应将测点高程及重力值归算到水底。在静止或流动的水网地区,测点的水底高程用下式求得: h=ho—△h ………………………………………………………………(38) 式中:h──归算到水底的测点高程,m; ho──水面高程,m, · h──测点瞬时水深,m。 归算到水底的测点重力值用下式求得: g=go+0.3086h1—0.0419 EMBED Equation.2 ……………………………………………(39) 式中:g──归算后的重力绝对值,10-5m.s-2; go──在脚架上观测的绝对值,10-5m.s-2; h1──脚架高,m; ──水的密度(1g/cm3)。 4.3.5布格重力异常值及精度计算 a. 布格重力异常值按下式计算: …………………………………………………(40) 式中:△g──布格重力异常值,10-5m.s-2; g──测点重力绝对值,10-5m.s-2; · g ──布格改正值,10-5m.s-2; · gt──地形改正值,10-5m.s-2。 b. 布格重力异常的精度按下式计算: EMBED Equation.2 ………………………………………………………(41) 式中: ε──布格异常总均方误差,10-5m.s-2; 4.4 重力异常数据的处理 4.4.1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空间域和波数域。 4.4.2 异常处理的主要内容 异常处理的主要内容有异常划分和空间位场换算。 a. 空间域异常划分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应根据剖面和平面上异常的变化特征,选用不同区域场的划分方法: 平行直线法:区域重务场沿水平方向呈线性变化。 平滑曲线法:区域重力场在剖面(平面)上呈平缓曲线(平缓曲面)变化。上述方法是用图解法进行异常划分,测区范围应远大于局部异常范围才能正确分析区域场的变化趋势。 偏差法和圆周法: 分别用于计算剖面和平面上的区域异常。要结合测区异常特征进行试验,合理确定步长和圆周半径,应使步长和半径略大于局部异常范围之半。 网格法:采用平均的方法求取区域场,网格距的大小要根据异常特征考虑,要求网格距大于测网距的3~5倍或更大。 趋势分析法:趋势面的阶数应结合测区的地质情况和重力场的复杂程度试验确定,一般情况可取2~3阶。为了消除虚假异常通常采取叠代趋势分析法。 b. 空间域位场换算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由实测重力异常求取其他无源空间部分的重力异常,包括二度和三度的上延、下延。延拓的高度和深度要结合测区的地质情况和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考虑。下延容易产生振荡现象,通常在下延过程中采取附加平滑处理。 为划分不同深度和大小的异常源产生的叠加异常,可利用垂直二次导数。导数计算的网格距及公式,应根据勘探对象的埋藏深度和干扰异常的性质来选择; 为确定台阶边界或不同岩相接触带的位置,一般利用重力水平导数异常,同样要根据异常变化特征及精度情况,确定剖面距离及计算点距。 c. 波数域 得力异常转换的基本过程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利用富氏正变换计算实测重力异常的频谱;由实测异常的频谱乘以相应转换的权函数的谱得到转换后异常的频谱;利用富氏反变换,由转换后异常的谱计算经滤波运算后的重力异常。 波数域异常转换的结果往往出现振荡现象,因此,要正确分析处理结果,合理采用不同的滤波窗口,以压制或剔除误差和干扰。 计算重力异常频谱时,应在富氏反变换区间内作适当的插值外延以形成周期函数,防止出现振荡现象。 4.5技术检查与野外验收 4.5.1技术检查的内容及要求 a. 技术检查一般分为队和处(大队)两级。队组织检查由队长组织每月检查一闪;视施工期长短,由处组织检查一至两次。 b. 根据仪器登录本、观测记录本、计算本及有关试验资料,检查仪器在野外的试验、使用、维护、观测方法、记录质量等是否符合要求。 c. 检查基线、检查点的闭合差及均方误差是否达到要求。 d. 检查重力和测点的工作方法、资料整理方法、各种图件、图表的编制情况。 e. 检查执行设计、技术规程及完成任务情况。 4.5.2 野外工作验收 a. 结束野外工作前,根据初步整理要求,把资料整理好,写出全年野外工作情况报告,申请上级进行验收。 b. 由处(或大队)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验收组,到野外队驻地进行验收。 c.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异常显示特征,必要时应进行野外抽查基至要求补测。 d. 验收结束,验收组必须写出检收意见书,对全年野外工作及质量做出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评价分为: 一级(优):圆满完成设计的全部测线或补充工作量;仪器工作状态良好,野外工作方法正确;资料整理及时,整理方法正确;检查率达5%以上,检查闭合差一级品率达95%以上,其他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二级(良):按时完成所有设计测线或补充工作量;仪器工作正常,野外工作方法较正确;资料整理较及时,整理方法基本正确;检查率达4%以上,检查闭合差一级品率达90%以上;其他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三级(合格):基本按时或经适当延长施工期限完成设计任务;仪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野外工作方法基本合理;资料整理不够及时,整理方法基本正确;检查率达3%以上,检查闭合差一级品率达85%以上;其他技术指标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e. 验收书应上报上级主管生产部门,并随原始资料上交存档。 5. 异常的解释推断 5.1 异常解释前的准备工作 5.1.1 必须仔细研究重力勘探的目的、任务和开展重力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明确异常解释的中心任务。 5.1.2 完成解释工作中所需的基础图件及解释图件。 5.1.3 收集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物化探和钻井资料。 5.1.4 收集并整理岩石物性,分析其变化特征和规律。 5.2 异常的定性解释 5.2.1 异常特征的分级分带 a. 依据异常的强度、范围、相互关系分级。一般分为区域异常级和局部异常级。 b. 依异常的正负、走向、排列形式、形态特点等分带,一般可分为正、负异常带,异常密集带,鼻状异常带等。 5.2.2 异常对比与分析 a. 与地面地质资料对比,结合物性界面进行分析,找出异常与出露岩石的成分、年代、产状的关系;异常与各褶皱运动特点和方向的关系,异常与区域构造、局部构造的关系。 b. 与钻井资料及其他物探资料对比,找出引起异常的主要界面地质界面及其他物性界面的关系。 c. 利用统计规律,对划分出的局部异常分区、归类。 d. 选择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异常重点研究,根据工区的地质、物探资料,反复进行解释,必要时通过半定量计算,验证定性认识,推断引起各类异常的地质原因。 5.3 异常的定量解释 5.3.1 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有资料的质量、异常的剖面或平面特征,判断可能引起异常的地质体的几何形态,确定待求的参量。 5.3.2所选计算剖面,应尽可能符合理论推导时的预设条件。剖面上异常曲线应比较光滑、完整、变化有规律。 5.3.3 必须时可对异常曲线进行加工处理和场的转换,使区域场或其他干扰能比较准确地被确定和消除。 5.3.4深入分析各地层的密度资料,合理确定效密度层或建立密度随深度变化的关系。 5.3.5针对异常的特点和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包括: a. 反演法:正确判断场源的几何形态,利用异常(或导数)曲线的某些特点或任意点的坐标及异常值反求简单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及剩余质量等参数;利用异常曲线特征点的切线,用图解的方法求取简单地质体顶部(或中心)的近似深度。 b. 选择法:设计地质模型,给出各参量的初值,正演其理论异常,同实测异常拟合;根据拟合程度和精度要求,反复修改模型参量并正演,直至满意,从而确定最后地质模型为所求。 5.3.6 单一密度界面深度的求解,一般采用的有线性公式或二级近似公式、压缩质面法和压缩质线法等。或采用精神更高的空间域叠代法和波数域叠代法。以上方法的使用均应满足以下条件: a. 观测异常与密度界面的起伏存在明显而单一的关系。 b. 界面上下物质层密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已知其密度差值。 c. 工区内至少有一已知界面深度点。 5.3.7结合定性解释情况,对定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其可靠性和误差范围。 5.4 异常的地质解释 5.4.1 主要内容包括:基底起伏的形态、基岩岩性及时代、火成岩活动、基底断裂分布与特征、区域构造的性质与分区、有利局部异常或异常带的分布特征、划分有利远景地区。 5.4.2针对任务所提出的地质问题做出结论,并以各种解释成果图件的形式加以合理表述,所做地质结论应具有普遍规律和充分的事实根据。 5.5 图件与表格 5.5.1 根据有关物探图件编制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做出每张图的具体设计,然后进行制图工作。 5.5.2 说明仪器性能和工作质量的图件、图表,一般作为原始资料,提供验收时检查或上交资料室存档。主要有: a. 仪器检查与调节的各项记录分析曲线; b. 仪器性能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 c. 主要基点标志说明及照片; d. 基点平差图: e. 工作路线图; f. 检查观测及其他误差统计表; g. 岩石密度标本采集、测定记录。 5.5.3野外工作结果的基础图件和成果解释图件、图表作为工作成果报告的附图、附表上交存档。一般有: a. 带数据点位布格重力异常底图; b.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平面图(根据需要); c. 2.67b/cm3中间层密度的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根据需要); d. 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或剖面图; e. 剩余重力异常(或重力位高次导数)平面图或剖面图; f. 重力异常综合平面图或剖面图。 g. 重力异常解释推断成果图及其他有关统计表。 5.6 技术总结与评比答辩 5.6.1技术总结应由队长负责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写。 5.6.2总结报告的内容,参照附录D(参考件)。 5.6.3报告编写完成后,同解释图件一起送交评议人审阅,由评议人定出初评意见。 5.6.4由处(或大队)技术领导和有关人员组成评审小组,组织召开评审会议,对总结报告进行审定、答辩和评比。 5.6.5评比、答辩完后,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作出评议。 5.6.6评价的内容及要求:全面完成地质任务,资料齐全准确,解释方法先进有创造,报告内容丰富、文字精练、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合理、建议中肯、插图适当;图件编制正确、美观、有内容有意义。 5.6.7报告编写人根据评审中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再次送交评议人审阅,写出最终评议书,并附于报告首页,经处(大队)领导批准后及时上交。 6 资料的上交及要求 6.1上交的资料 a. 野外记录簿、计算本、成果本、成果数据软盘、各种原始底图、报告底稿及其他有关资料; b. 勘探成果报告及附图、附件。 6.2对资料的要求 a. 所有上交的资料必须按存档林求整理、装订; b. 磁带或软盘所存储的各项数据必须齐全,并与重力值计算本、成果本及基础图件的点值相互一致; c. 磁带或软盘封面应有数据转录者及校核者签名;对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记录长度应有文字说明; d. 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A 密度资料的整理 (补充件) A1密度资料的统计分析 A1.1统计和分析应在岩石标本正确定名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 A1.2对同类岩石的密度分布规律做统计检验,根据参与统计的标本数量,一般选择以下统计方法: a. 标本数目少于30块时,可按下式计算其密度的算术平均值。 EMBED Equation.2 ……………………………………………………(A1) 式中: ──岩石标本平均密度,g/cm3; Nm──岩石标本总块数; ──第i块标本的密度值(I=1,2,……Nm),g/cm3。 密度值的离散程度,用标准离差表示: D=
本文档为【SYT5819-93 重力勘探技术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64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0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08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