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罐疗法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药罐疗法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药罐疗法及临床应用ppt课件*内容概况 历史沿革特点与优势作用机理适应证选穴原则与用药原则操作流程临床应用*历史沿革 药罐疗法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其中记载的角法即为药罐的雏形:“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 “小角”是角法的工具; “角之”是触抵牡痔,表示小角的操作方式与操作部位; “如熟二斗米顷”包含角法的吸拔方法与操作时间:用煮热角法吸拔,吸拔约半个时辰(60min); “张角"表示取罐时要用一定的力,...

药罐疗法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内容概况 历史沿革特点与优势作用机理适应证选穴原则与用药原则操作流程临床应用*历史沿革 药罐疗法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其中记载的角法即为药罐的雏形:“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 “小角”是角法的工具; “角之”是触抵牡痔,表示小角的操作方式与操作部位; “如熟二斗米顷”包含角法的吸拔方法与操作时间:用煮热角法吸拔,吸拔约半个时辰(60min); “张角"表示取罐时要用一定的力,因角内有负压。*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许,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这是已知最早记载的竹罐制作和以水煮罐的吸拔方法。 明代《外科正宗》及《外科启玄》中指出:“药煮热竹筒一个,按在疮口上,血脓水满了,竹筒子自然落下。……如脓多未尽,再煮一二遍竹筒更换吸,脓尽为度”。首次提出了以中药煮竹罐用于临床。 《医宗金鉴》首次把辨证用药和拔罐疗法紧密地结合起来。* 药物水煮法 药物闪火法 药物投火法 药物滴酒法 药物贴附法 药物涂抹法 药物蒸气法此外,临床运用中还常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 刺络药罐法 药罐走罐法在此着重讲述药物水煮法的应用* 药物水煮法:即以药物配伍组成成方,水煮半小时左右,再将竹罐放在药液内煮沸1~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口向下,迅速把水吸干,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吸附于皮肤之上。 药物闪火法:即以镊子夹住点燃的带有药酒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吸附在皮肤上。* 药物投火法:是用易燃的药物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事先选好的部位,吸附在皮肤之上。 药物滴酒法:是用药酒1~3滴滴入罐内,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吸附于皮肤之上。 药物贴附法:是用大小适宜的某些药物浸泡酒精后,贴在罐内壁的1/3处,用火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于皮肤上。 药物蒸气法:先将水壶置于旺火上,将壶内的水和药物的混合液煮沸(如硫磺、雄黄等),使水蒸气从壶嘴喷出,以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10秒钟,随即取出,迅速扣在需拔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药物涂抹法:将药液、药膏或药糊均匀平敷在穴位上,面积略小于罐口,然后在其上进行拔罐。 刺络药罐法:用药物水煮法拔罐之后,在拔罐部位常规消毒,用消毒三棱针在皮肤上浅刺,以局部少量渗血为度,取煮热竹罐在针刺部位再次拔罐,10分钟后取下竹罐,用消毒棉球擦净针刺部位的血迹,再用药巾热敷即可。 药罐走罐法:将自制药膏均匀地涂抹在治疗部位,取合适型号的火罐,用闪火拔罐法拔在起始点或特定穴位上,双手紧握罐体沿各经脉自上而下或自左向右缓缓推拉,重点部位行旋转、颠罐、按罐或抖罐等走罐法。*适应证 药罐疗法因所用药物的不同,主治疾病也不同,临床上适用范围很广,各科疾病均有所涵盖。 总体来说,药罐疗法适用于寒症、痛症、慢性虚性疾病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骨科疾病:颈肩腰腿痛如骨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肩周炎,颈椎间盘突出症、落枕、背、颈肌筋膜炎,肌纤维组织炎等内科疾病:胃痛、腹痛、胁痛、神经痛风湿疾病:风湿多肌痛、纤维肌痛综合症等皮肤科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其他痛症:癌性疼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直肠脱垂、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脏腑失调疾病*作用机理机械刺激(1)表皮角化层断裂,细胞由复层变为单层,部分细胞间隔破坏,可大大提高皮肤渗透作用,为皮肤局部用药打下了基础。(2)真皮各级血管的扩张、渗出及细胞吞噬活动的增强明显有利于药物吸收。(3)使皮肤局部酸度增加,帮助局部皮肤自洁,抗感染。*(4)使皮肤生发层细胞受刺激,有丝分裂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毛囊细胞迅速向棘细胞推移,帮助伤口愈合,减轻瘢痕。(5)真皮结缔组织中的单核吞噬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等立即动员或激化,参加相应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帮助机体抵抗病害。机械刺激*温热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排出,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加强白细胞及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药物刺激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选穴原则与用药原则 药罐疗法通常作用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地方,根据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并配合阿是穴。随着罐具的改进,也作用于一些肌肉组织相对较薄的部位,甚至是关节部位。*1.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时,通常直接拔罐于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相关穴位。面部:翳风、颊车、阳白、下关、地仓;腰部:肾俞、腰阳关、腰夹脊、大肠俞、气海俞;肩部: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臂臑等。其中像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具有放射性疼痛的疾病,可按部位循经取穴。*2.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选择肺经穴位和背俞穴,如中府、云门、肺俞、风门、膻中、肾俞等;3.消化系统疾病主要选择在胃脘部、腹部的穴位并配合胃经的其他穴位;4.泌尿系统疾病如产后尿潴留选用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俞等;*6.皮肤病一般在皮损部位施罐;7.精神类疾病如失眠选用膀胱经腧穴、神阙;5.妇科疾病如痛经选用血海、三阴交、中极、足三里、关元等;*疏通经络、芳香辛窜寒症:表寒症以疏风散寒药为主:如桂枝、羌活、独活、细辛里寒症以温经散寒药为主:如附子、干姜、肉桂、川乌*痛症:  一般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逐瘀止痛的药物为主。再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变化。慢性虚症:  一般以温通经脉、补血荣筋、助阳化气、培补脾肾等药物为主。并随症配伍引经药。如:  膀胱经——羌活、藁本  肾经——独活、肉桂*药罐疗法操作流程* 竹罐:选用5年以上、新鲜坚固无损的竹子按自然节段截成竹筒,罐口削薄,砂纸打磨,制成长短粗细不等的竹罐,最长竹罐12cm,最短6cm,直径最粗5cm,最细0.7cm,自然风干,在使用前用桐油浸泡3~5天再用就不会开裂。*一、煮罐:将配置好的药物置于纱布袋中,放入锅内浸泡0.5h,煎煮1h左右,然后再把所需大小的竹罐投入药汁内同煮20分钟,即可使用。用完的药罐消毒后再次放入锅内继续煮沸使用。*二、病人准备:患者选取适当体位,暴露施术部位皮肤。通常选取俯卧位或正坐位。三、拔罐:用长镊子将药罐捞出,快速将水甩净,罐口向下放到毛巾上,捂住罐口待温度适宜后迅速按在相应治疗部位上,利用热力吸附在患者治疗处。*四、走罐手持罐体,将罐扣紧贴患者皮肤,在需要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五、留罐在罐上覆盖毛巾被,留5-10分钟。*六、起罐一手按压罐边皮肤,使气漏入,竹罐即能脱下。*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易于移动或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药罐时应注意掌握罐的温度以免灼伤或烫伤皮肤。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5.昏迷危重、高热抽搐病人和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水泡操作不当或留罐时间太长可能导致皮肤水泡,小水泡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碘酊或其他烫伤、消炎药物,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减少渗出。*皮肤过敏1.应立即终止药罐治疗,并向患者解释说明。2.病情较轻的,外用抗过敏药膏治疗,如氢化可的松等。3.若出现全身瘙痒、咳嗽、胸闷等,应及时给予抗敏治疗或转至皮科治疗。*特点与优势 药物的经皮渗透有许多优点,如避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肝脏的首过效应以及增加患者的接受性等。 药罐疗法选用的是中药煎煮的方法,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的释放于水中,同时使得药物有效成分存在于蒸汽中。另外,竹罐有一定的密闭保温功效。 留罐十分钟的时间可以使竹罐内存有的药物蒸汽充分与皮肤贴合,且竹罐内始终保留一定温度,不仅使局部的毛细血管充分扩张,同时在治疗时间内始终促使药物的渗透吸收,药物渗透作用更佳。* 药罐疗法结合了药物与罐疗的双重作用,同时避免了毒性药的不良反应,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近年来采用药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水煮法加强了热熨的效果 具有更强的通络作用 适合大面积疼痛治疗*药罐疗法的临床应用内容概况 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慢性支气管哮喘冷症*概述 药罐疗法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尤其适用于痛证、虚证、寒证等。 痛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颈肩腰腿痛、痛风、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症、痛经等。 虚证:哮喘、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寒证:表寒证:流感、上呼吸道感染里寒证:原发性冷症、贫血、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足肢冷症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伴有身心缺陷、社会功能障碍以及精神抑郁,已经成为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疼痛综合征。* 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年龄>60岁的人群中,PHN的发病率可达到40%。* 周围神经的病变 中枢神经损害 精神因素* 顽固性疼痛 特征:跳跃性疼痛、烧灼痛、间歇性刺痛、感觉异常 疼痛可分为3种类型: 部分PHN患者伴有难忍性瘙痒* 痹痛型 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触痛明显 激惹触痛型 对痛觉超敏,轻轻的触摸即可产生难于忍受的疼痛 中枢整合痛型 兼有以上两型的部分或主要的表现,其主要特征为中枢继发性敏感化异常改变 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镇痛药、免疫调节药物、营养神经药等 神经阻滞治疗:星状神经节的阻滞、硬膜外的阻滞、三叉神经分支的阻滞、椎旁神经的阻滞 神经毁损治疗:射频温控热凝术、内侧丘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或X刀),手术硬脊膜下腔脊髓背根毁损治疗、垂体毁损、交感干神经节毁损等。 物理治疗:半导体激光照射、微波疗法、超声透药治疗疗法 外科手术治疗:脊神经后根入髓区毁损技术等*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蛇串疮”“蛇丹”“腰缠火丹” 《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外科准绳·缠腰火丹》曰:“试问缠腰生疮,累累如串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病因病机】 肝经火毒: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 脾虚湿蕴: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进而湿热内蕴,外溢肌肤; 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属中医痹证之皮痹。 带状疱疹皮损虽逐渐消退,但余毒蛰伏皮部,因年老体虚,驱邪力而致残毒阻络。 年老阴血亏虚,加之病初多用苦寒清热之品,更伤气阴,荣卫失养。 证属阴血虚而挟瘀,致疼痛缠绵难愈。* 【治法】祛邪通络,活血止痛 【组方】鸡血藤30g路路通30g天麻15g川芎20g细辛15g大腹皮30g桑白皮30g乳香20g没药20g青黛60克天花粉30冰片5克当归30g生地30g鸡血藤、当归养血通络桑白皮、大腹皮解毒祛邪川芎、乳香、没药活血理气路路通、天麻、细辛搜风活络止痛* 【选穴】阿是穴即患者疼痛或皮损色素沉着部位选择疼痛显著部位 【操作方法】于阿是穴施以药罐着罐法,具体操作方法参见《药罐疗法及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药罐治疗PHN初期以着罐法为主,温度适中。不建议使用走罐法以免加重疼痛。结合舌脉可配用灸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特别是急性发作期,是呼吸病中最为痛苦最为难以忍受的一种阵发性呼吸困难,近期虽然对其急性哮喘无论中医、西医都有很多办法使其缓解,但疗效仍属暂短,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全球约有1.6亿患者。各国患病率不等,国际儿童哮喘和变应性疾病研究显示13-14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0-30%,我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同龄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3%-5%。 一般认为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成人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约4O%的患者有家族史。* 个体过敏体质 基因遗传(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 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异和非特异性吸入物、病原体、过敏原、药物、情绪激动、气候变化等)** 特征:“三性”。即喘息症状的反复发作性,发病时肺部哮鸣音的弥漫性和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 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重者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发绀 有时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 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 急性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可不出现。 严重哮喘患者: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 非急性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脱敏治疗 部分患者能找到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或其他非特异刺激因素,立即使患者脱离变应原的接触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 抗炎药:糖皮质激素LT调节剂其他:酮替芬*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内经》称之为“喘鸣”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宿痰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1.外邪侵袭。《临证指南医案·哮》:“若夫哮证,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2.饮食不当。《医碥·哮喘》:“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3.体虚病后。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肺气不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阴虚阳盛,热篜液聚,痰热胶固,均可致哮。4.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证治汇补·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 寒痰为患,发为寒哮 痰热为患,发为热哮 饮食、劳累、情志等诱发,发为痰哮 外风袭肺,或虚风内动,或肝木化风,引触宿痰,发为风哮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可发为寒包火证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发作时表现为虚哮* 【治法】祛邪通络 【组方】麻黄15g细辛15g桂枝10g甘遂15g草乌30g吴茱萸15g桑白皮30g徐长卿15g桔梗15g半夏15g白芥子10g前胡10g蝉蜕15g僵蚕20g桃仁10g斑蝥10g* 【选穴】以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定喘、肺俞、脾俞、肾俞、膻中、中府、云门急性期可先点刺风门、肺俞出血 【操作方法】用罐疗法于背部闪罐走罐,使皮肤潮红;用药罐沿膀胱经走罐,于相应穴位留罐五分钟。*冷症冷症并非病名,而是临床常见的以怕冷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这种怕冷可为全身性,也可仅限于局部,表现多样,往往原因不明,给患者造成很大不便与痛苦。* 怕冷,可表现为全身性,也可表现为局部性,局部发病较多见,以四肢关节、小腹、背部为主。 病人在常人不觉得冷环境中感觉全身或局部冷凉不适感,为自觉或他觉的冷感,畏寒喜暖。 常伴有疲乏无力、夜尿频、胸闷、心悸、头晕、健忘、月经失调、痛经多等症状。 可见唇甲色淡,面色晄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女性较男性多见。* 原因尚不明确 可为原发性,以全身发冷为主诉,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亦可为其他疾病的合并症。常见的有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以及更年期障碍、不定陈诉综合症、腰痛及神经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血管运动神经障碍 血液末梢循环障碍* 冷症在中医古籍中早有描述,但病名并未统一,常见的称谓有“虚寒”“肢冷”“四逆”“厥”“厥冷”“厥逆”“寒厥”或“厥寒”等 “四”就是四肢的末端;“逆”就是厥冷的意思。“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凡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阴,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皆可发为四逆之证。 《伤寒杂病论》中有论述:“‘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冷物内伤,外感风寒等病因,导致阳虚阴盛,或阳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外达四末,最终导致营卫不和,发为冷症 可分为虚实二端*1.阳气虚衰 《素问.厥论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内经》指出阳虚致厥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肾为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元阳衰败是厥冷症最常见的原因。 特点:四肢厥逆严重,往往冷过肘膝,夏天稍好,冬天为甚,并伴有脉小,少气,腹满肠鸣,下利清谷,身寒,战僳,冷汗等一派虚寒症状。*2.气血不足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旺盛则肢体温和。气血不足则温煦,充养肌肤肢体的功能不足,亦能造成四肢欠温。 《素问·刺志篇》说:“气虚者,寒也。”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足阳明之下…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痰厥,足痹”,“手阳明之下…气血皆少,则掌瘦以寒”。 特点:畏寒尚轻,手足欠温,气短乏力,身疲、掌薄瘦、毛发枯悴,足痹麻木等*1.寒邪凝滞 寒邪侵犯肢体,经脉气血流行被阻,亦可造成手足逆冷。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寒乃至…故民病…大关节不利,屈伸不利,善厥逆。” 易发生在大寒季节,除厥冷外,尚有筋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寒凝筋脉症状。*2.肝气郁结 张仲景《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当阴阳两气相贯,人才会健康并且精力充沛,如果二气不能相接,就会造成“厥”。 肝气郁结,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气血运行受阻,不达四末,发为“厥” 可见四肢不温,心烦易怒,脘腹胁痛,泄痢下重,夜寐不安 甚则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腹痛下利,呕吐不渴*3.湿浊痹阻 湿阻经脉,困遏气机,阳气不布 可见四肢厥冷,痿软重滞* 辨虚实 辨寒热 辨标本 治分虚实寒热虚寒者治以温阳固表—药罐、灸法实热者治以通阳和营—先刺络拔罐,后药罐治疗*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组方】生草乌20g伸筋草45g透骨草45g鸡血藤30g威灵仙45g路路通30g香加皮20g当归30g乳香30g没药30g苏木15g羌活30g独活30g川芎30g细辛15g*【选穴】以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大椎、风门、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阿是穴【操作方法】用药罐沿膀胱经、督脉走罐,于相应穴位留罐5-10分钟。*谢谢聆听*
本文档为【药罐疗法及临床应用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0-11-07
浏览量: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