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

举报
开通vip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授课学期2013学年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姓名冯巧华任课教师交稿日期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摘要: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标准...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授课学期2013学年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号姓名冯巧华任课教师交稿日期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摘要: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性别作为社会性别的基础,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会自动改变,但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会因时而变。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权主义;社会交往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性别研究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性别分类是社会最基本的分类指标,但这种分类长期以来又常常被忽略或漠视,因为,人们认为,性别是自然天成,男女有两性的区别是毋庸置疑无法改变的。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兴起后,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质疑与挑战。女性主义批判话语深受雅克·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对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所造成的性别二元对立的状况、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历史话语权的缺失等问题,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创立了社会性别的概念,以此来分析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生存状况。社会性别概念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状况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所塑造、所建构出来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问题及社会两性问题深层次思考的理论视野。以社会性别的视野来关照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即便在社会主义理念中所涵括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已经宣扬了几十年,但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仍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被人们习以为常。性别研究的起源妇女运动与女性觉醒(1)英国的玛丽·华尔史东1792年发表妇女发展史上第一部最有影响的著作——《女权辩》。其背景是,当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善了妇女闭锁家中的境遇。大机器生产导致更多的妇女参与了产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但女人们劳动环境恶劣,工薪低,工作没有保障。一些有知识文化的中产阶级妇女首先觉醒起来。她们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首先展开了争取参与政治权利的运动。《女权辩》就是讨论关于妇女权利问题。她认为,男女根本没有差别,女性之所以弱于男性完全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她还认为男女彼此相倚,任何一方的低落,都足以阻碍他方的进步。因此,必须给妇女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妇女成为有理性、有公民权的人。她痛斥了“男尊女卑说”。玛丽·华尔史东被称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鼻祖”。《女权辩》是早期妇女运动的经典著作。(2)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该书常常被认为是妇女运动自我意识新浪潮出现的一份文献,是一种社会宣言,引起广泛的反响,成为妇女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的困惑是:为什么女人有了丈夫和孩子,有了家庭的幸福仍然感到不满足?作者作为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开始重新思考女性的价值、女性的自我完善问题,认为实现女性完美的奥秘在于自我发展。提出女人首先是应该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女人。1991年美国苏珊·法拉弟在纽约出版了引起妇女界轰动的《狙击》一书,指出:过去十年间,铺天盖地的舆论无非是在炮制这样一个答案,即正是平等造成了痛苦。据说,恰恰是因为妇女自由了,所以就不幸福,她们终于成了自身解放的奴隶;她们得到了一只金耳环,却又失去了另一只;她们获得了生育的控制权,却又糟踏了自己的生育能力;她们追求和实现了事业上的抱负,但却丢弃了女人最大的幸福。一言以蔽之,妇女解放运动成了罪魁祸首!这本书是对美国舆论界对职业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种种责难的绝顶概括和生动描述。这些社会舆论是对社会进步、妇女解放的反动。《狙击》一书,实质上是在反狙击。(3)女人认识到完美女性既需要事业又需要家庭,但这一追求并非轻而易举。社会要求传统女性,职业界排斥女性,女性面临的挑战不在于内部的不同理论派别,而在于性别岐视。性别岐视的根源是什么?虽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揭示了它的文化根源,但没有再往前走一步,没有在社会的物质大厦——社会结构中找到原因。在美国社会学界颇有影响的功能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刘易斯·科塞,在西蒙·波娃成就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进了。1983年出版的作为美国高等院校社会学教科书的《社会学导论》是科塞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巨著。其中第十章“性别”,专门探讨性别为何不平等,阐明了他的妇女观。科塞反对性别主义者的先天论,认为:性别差异虽然根源生理原因,但性别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他引述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部落的考察,转述米德关于“性别角色和生理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断言,指出:“男子气质和女子气质,都是社会化造成的差别”。“孩子生下来只有男女性别的不同,男女的气质只是后天才学到的”。“两性间最重要的差别是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得到的”。“所谓的母性本能显然是学来的,而不是天生的”。科塞的结论是,“性别主义植根于把男女安排在不同的地位上的社会结构中,以及维护这种状况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由此,科塞提倡“新型妇女”,“新型妇女”即“按照男性模式的满意的事业以及家庭职责。”科塞提倡的“新型男子”就是“男子的解放”。“由于男性的身份如此取决于生活支柱这一角色,丈夫与父亲被套上了“家庭支柱的枷锁,”“同料理家务的职责对妇女一样有束缚性。”“传统的男女分工的规范要求他们成为具有强大进取精神的生活支柱,这使他们同妇女一样受到了压迫。”因此,“一些男子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男子气质是否得多于失。”因此也要寻求男子的解放。女性(权)主义理论流派在后现代的背景上,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介绍。现在FeminismandGender(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已经得到了较大的传播。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哲学上,这两者都力图摆脱传统的影响和束缚,并力图发展出一套新的社会批判范式。女性主义理论是与女性主义运动。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是从办女学开始的。在1844年就有外国教会办女学,后具有较大规模。中国人自己办的女学是1898年在上海的经正女学(经善元)。1900年蔡元培办了爱国女学。当时的女学集中在江南及上海。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是“共爱会”,1903年在东京成立,有同盟会女知识分子200多人。秋瑾与1907年办《中国女报》,还有《中国新女界杂志》(燕斌),《女报》(陈佶芬)。“中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提出过九项纲领。袁世凯政府反对女性运动,其教育司长说女性的生理不适合参政,生育是唯一天职。还悬赏捉拿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的领导唐群英、张汉英。(2)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从他们那里接受的思想主要有:第一,否定所有宏大理论体系(Greattheories)。这点与后现代的观点一样,它反对和批判一切所谓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分散、细小、局部的理论才是有效的。主张建立社区的政治、道德观念。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过去的宏大理论体系都标榜自己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但是实质上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例如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就把前者当作男性领域,后者当作女性领域。第二,否定并根本上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核心、也最根深蒂固的二分(二元对立)主义(dualism)。第三、赞同并推行“话语即权力”的理论。第四,运用福科“惩戒凝视”(disciplinarygaze)的观点,说明女性生活在怎样一种生活压力之下。第五,赞同福科关于“身体”(body)的理论,反对西方思想家历来轻视身体和身体感受的观念。第六,反本主义(essentialism)和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认为自然的、本质的、普遍的也是可以变化的。社会转型与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影响男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和态度的因素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性别意识和态度,这些既定的性别意识和态度,一方面源于以往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职业和劳动分工的性别分化模式;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分配和就业的不利处境以及大学管理与大学生活动的性别倾向,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别态度;男女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格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数人并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女大学生对分配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反感是情绪性的,个别化的,缺乏自觉理性和集体行动;一部分男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学术能力和成绩的认识,带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四、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一)现实意义运用性别理论研究女性问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发现一些生活与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两性不平等现象,防止两性不平等状况的发展,避免两性机会和权利上差距的产生和进一步扩大。以劳动就业为例,20世纪以来,尽管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妇女就业率不断上升,但是用性别理论来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到用工中的重男轻女现象,也会发现职业中的性别隔离也非常突出,还可以看到男女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1980年,联合国哥本哈根大会曾提到:“妇女从事了世界上2/3到3/4的劳动量,她们生产了45%的世界食物,但她们仅获得10%的世界收入,和仅拥有10%的世界财富。”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妇女的工资每年大约增长1%,但妇女的工资仍只有男子工资的60—70%。目前,世界各国指标系统所划定的商品性生产的界限都把大量的家务劳动排除在外,妇女的家务劳动从来不会在国家的经济统计数字、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里得到体现。妇女从事无酬劳动的现状及其结果,必然降低家庭教育女童的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妇女的自信甚至生活自立的可能。因此有学者指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家务劳动成为对女性的束缚,且作为全球化理论指导的经济增长概念体系基本不包括家务劳动,这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公正的。(二)理论意义1.它确立了一种新的视角,即性别视角。在社会科学领域,有许多观察研究问题的视角,如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而性别视角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最受忽略的视角。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视角的引入,使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较之以往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人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女性重情感在以往常常被视为感情用事,性别视角则让人们看到了将感情用于工作和管理领域,将会营造一种关爱友好的气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相互沟通,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和力。2.它注意到了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利益与需求,并使一向受到漠视的女性价值得到了凸现。一方面它承认女性与男性的差异,但它强调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女性必须因此而依赖于男人,也并不因此而必然丧失人的尊严和权利;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男女两性的共性,认为女性与男性拥有共同的权利与尊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同样不可漠视的作用。在以往两性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解决好两者的关系。社会性别理论对此作出的答复是:当女人拥有与男人一样作为人的权利与尊严时,她可以依然保持着女性的身份,而当女性展示女性的特征时,也不应当失去人的尊严与权利。换句话说,社会性别理论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认为女性生来就应该是那样的命运。例如,家庭暴力问题,这个在以往看似平常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并不被视为暴力,而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社会性别理论却将其诉诸了法律。3.社会性别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长期以来,对性别不平等起源的解释一直是女性研究中的一个关注点。对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列维·施特劳斯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社会性别理论则是通过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出隐藏在物质生活背后的性别制度,将“性文化关系”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及“性的制度”区分开来,让我们在阶级的坐标之外又引入了性别这样一个观察人类社会结构的新维度。它的出现,使我们在发展与和平成为世界新的发展潮流的背景下,不能不注视来自社会的弱势群体——女性,不能不关注她们的发展,不能不倾听她们的呼声。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社会性别渐渐进入决策、统计和学术界。五、心得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毕竟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而且由于它的发展队伍还不够强大,其理论架构还不是非常完善。它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别理论内容还无法统一。目前,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其内容显得相当庞杂,不利于理论体系的构建。如前所述,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解释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概念,要形成完整的社会性别理论体系就更难了,显然不利于女性主义理论纳入主流文化和知识体系。第二,受意识形态和历史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性别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例如,它认为性别完全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关系,有忽略自然的性别差别和贬低女性气质的色彩。它在研究性别压迫时忽视和模糊了阶级压迫,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化建构是导致女性从属地位的主要原因,片面归咎于社会文化和男性压迫。尽管社会性别理论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社会性别理论仍然不失为分析性别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是认识性别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理论观念,更是为改变两性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而努力的实践。认真研究、借鉴、消化和吸收社会性别理论,结合具体国情发展本土化策略,是中国妇女理论研究面临的现实选择。参考文献:[1]杨晓宁.社会性别概念与女性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J].大连大学学报,2003(5):31-33.[2]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J].浙江学刊,2000(2):19-21.[3]何萍.性别理论与社会发展[J].探索,2001(6):8-9.[4]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4):25-27.[5]李小云.发展进程中的妇女及性别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8(3):27-30.[6]付红梅.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24-27.
本文档为【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慢慢老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22-01-02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