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举报
开通vip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但俾斯麦想借助三皇同盟争取俄国支持的计划没有成功。俄国同德国结盟的目的并不是同法国对抗,而是为在同英国争夺中无后顾之忧。同时,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因击败法国而过分强大,因此反对德法战争。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坚决反对德国对法国用兵。迫于英俄的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的裂痕已十分明显。二、近东危机与三国同盟的建立。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同盟政治的形成。近东巴尔干问题本来是斯拉夫民族反对土耳其的奴役、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解放运动。但由于大国的插手,使巴尔干的矛盾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国际斗争。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欧洲列强产生不同反应。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寻求契机重获在近东地区的优势,因此支持斯拉夫人自治,借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奥匈自1866年被逐出德国后把扩张的目光转向巴尔干,此时担心巴尔干起义会波及自己统治下的几百万斯拉夫人,因此对起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俄国肢解土耳其。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的利益,俾斯麦是从德国在欧洲的政治需要看待近东危机的,危机的发生可以把大国的注意力从阿尔萨斯和洛林转移到东方,从而使德国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另外,他极力支持两个盟友俄奥的合作,以此巩固三皇同盟。英国则仍然坚持传统的近东政策,以土耳其作屏障,阻止俄国势力南下。 俄奥两国虽然对起义的态度大相径庭,但因担心对方单独行动,便于1877年1月签订协定,双方约定:奥匈可占波黑,俄国可占黑海沿岸的土耳其领土。实际上,该协定是奥匈在满足自己愿望的条件下,默许俄国对土耳其作战。1877年4月,俄国对土宣战,俄土战争爆发。俄军很快进入土耳其本土,并于1878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黑海海峡,阻止俄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奥匈此时也担心俄国独占巴尔干,反对俄军继续扩大战果。俄国迫于形势,只好停止军事行动。1878年3月,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自治,建立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达黑海,西抵塞尔维亚边界的大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军占领两年。此外土耳其还将黑海沿岸的卡尔斯、巴统和阿达罕割让给俄国。《圣斯特法诺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大扩张,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极力反对,他们联合德国一起向俄国施压,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俄土和约。 1878年6月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俄、英、德、奥匈、意、土等国代表参加。 7月签订的《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作了重大修改。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保加利亚公国被缩小到巴尔干山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自治省,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奥匈帝国占有波黑,英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柏林条约》实质是列强共同瓜分土耳其,并迫使俄国吐出已获得的部分战利品,因而进一步加剧了俄国与德奥的矛盾,三皇同盟面临破裂。 柏林会议后德国加紧同奥匈的外交接触,试图以德奥的紧密关系弥补三皇同 盟分裂。1879年10月,德奥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进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如进攻方得到俄国援助,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至共同议和。德奥同盟构成欧洲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 德国对德奥同盟并不满足,因其心腹之患是法国。为此,俾斯麦又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一是缓和与俄国的关系,1881年重新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二是利用法国与意大利在北非的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意大利与德、奥匈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予以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意大利给以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如一个缔约国遭到同盟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应参战,但若仅遭到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三国同盟以后几次延长,一直到1915年。三、三国协约的建立三国协约是通过法俄协约、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建立的。19世纪80年代后期,围绕保加利亚危机,俄奥之间进一步对立,俄德关系也逐渐恶化,法国国内大肆鼓吹复仇主义,造成德法关系十分紧张。为了阻止法俄的接近,俾斯麦在1887年与俄国再度签订协定(外交史上称《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交战,他方应保持善意中立。但德国声明,中立义务不适用于德国进攻奥匈;而俄国声明,中立义务不适用于德国进攻法国。因此,俄德再保险条约并未起到重新修好德俄关系的作用,仅仅推迟了法俄同盟的建立。另外,在德国的怂恿和鼓动下,英奥意于1887年2月、12月两次签订旨在阻止俄国破坏巴尔干现状的《地中海协定》,地中海协定的签订,进一步加速了法俄两国的接近。 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的呼吁。1888年和1889年,法国先后向俄国提供了5亿法郎和19亿法郎的贷款,帮助俄国摆脱财政困难。此后法国资本源源不断输入俄国,这就奠定了两国结盟的经济基础。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草案,规定:如法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提供70-80万兵力对德作战;如俄国受到德国或得到德国支持的奥匈的进攻,法国将提供130军队对德作战。1893年底及1894年初,两国政府分别批准协定草案。法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与德奥意同盟国对立的另一个军事集团的初步建立。 19世纪末,英国仍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奉行“光辉孤立”政策——即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英国自信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便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岛国的安全。另外,它与两个集团都有矛盾,不愿参加任何一方束缚自己的行动自由,而采取“均势外交”,可以利用两个集团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以便自己放手推行世界性的殖民扩张政策。光辉孤立是英国政治经济强大的表现,是英国以欧洲均势为基石的外交方针,决定了英国必然反对欧洲大陆出现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只有在某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其霸权时,英国才会积极干预。19世纪末,在保持殖民地方面,英国遇到的竞争对手是法俄,英国实际是接近德国的,想利用德国扼制法俄。但英国不参加三国同盟,不愿为保卫德奥出力。 20世纪初,形势发生变化,实力急剧膨胀的德国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殖民地争夺方面,争夺的主要地区是南非和太平洋岛屿。特别是在英布战争中德国利用英布冲突,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加紧向南非渗透。另外,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动了英国在中近东的利益,并威胁着英属印度。其二,经济上,德国在欧洲市场上逐渐成为英国的对手,在海外市场的争夺也十分激烈。英国在对外贸易上虽保持第一,却被德国紧追。1870年英德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分别占22%和13%, 20世纪初则为15% 和13%。 总体上英国仍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等地的贸易输给德国。其三,制海权方面,德国加紧扩充海军。1898年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两年后又把计划扩大一倍。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 以上三方面表明,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由地区性矛盾发展为全球性矛盾,英国开始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因为这个政策的军事经济基础都不存在了。 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标志是1902年的英日同盟。英国借助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以此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 英日结盟后,英国又与法国接近。法国此时也意识到由于俄国陷于远东的冲突,一旦发生德法战争,俄国实际上无力支援。另外,相比英德、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已大大缓和。1904年的英法协约是双方妥协、共同瓜分殖民地的条约。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以换取英国对法统治摩洛哥的支持,同时把今天的泰国一分为二,划分英法的势力范围。 英俄矛盾远比英法矛盾深刻,但由于英法协约的签订,为英俄的接近铺平道路。由于俄国在远东的失败,英俄矛盾逐渐削弱缓和。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签订,协约包括三个文件:《关于波斯的协定》,将波斯分为三个地区,北部成为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属英国,中部为中立区;《关于阿富汗的协定》,俄承认阿富汗为英势力范围;《关于西藏的协定》,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不干涉其内政。1907年的英俄协约标志着“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从19世纪末以来欧洲国家重新组合的过程告一段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此后一系列频繁的危机和局部战争,都体现了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和对立,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但俾斯麦想借助三皇同盟争取俄国支持的计划没有成功。俄国同德国结盟的目的并不是同法国对抗,而是为在同英国争夺中无后顾之忧。同时,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因击败法国而过分强大,因此反对德法战争。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坚决反对德国对法国用兵。迫于英俄的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的裂痕已十分明显。 二、近东危机与三国同盟的建立。 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同盟政治的形成。近东巴尔干问题本来是斯拉夫民族反对土耳其的奴役、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解放运动。但由于大国的插手,使巴尔干的矛盾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国际斗争。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欧洲列强产生不同反应。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寻求契机重获在近东地区的优势,因此支持斯拉夫人自治,借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奥匈自1866年被逐出德国后把扩张的目光转向巴尔干,此时担心巴尔干起义会波及自己统治下的几百万斯拉夫人,因此对起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俄国肢解土耳其。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的利益,俾斯麦是从德国在欧洲的政治需要看待近东危机的,危机的发生可以把大国的注意力从阿尔萨斯和洛林转移到东方,从而使德国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另外,他极力支持两个盟友俄奥的合作,以此巩固三皇同盟。英国则仍然坚持传统的近东政策,以土耳其作屏障,阻止俄国势力南下。 俄奥两国虽然对起义的态度大相径庭,但因担心对方单独行动,便于1877年1月签订协定,双方约定:奥匈可占波黑,俄国可占黑海沿岸的土耳其领土。实际上,该协定是奥匈在满足自己愿望的条件下,默许俄国对土耳其作战。1877年4月,俄国对土宣战,俄土战争爆发。俄军很快进入土耳其本土,并于1878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黑海海峡,阻止俄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奥匈此时也担心俄国独占巴尔干,反对俄军继续扩大战果。俄国迫于形势,只好停止军事行动。1878年3月,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自治,建立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达黑海,西抵塞尔维亚边界的大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军占领两年。此外土耳其还将黑海沿岸的卡尔斯、巴统和阿达罕割让给俄国。《圣斯特法诺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大扩张,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极力反对,他们联合德国一起向俄国施压,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俄土和约。 1878年6月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俄、英、德、奥匈、意、土等国代表参加。 7月签订的《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作了重大修改。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保加利亚公国被缩小到巴尔干山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自治省,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奥匈帝国占有波黑,英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柏林条约》实质是列强共同瓜分土耳其,并迫使俄国吐出已获得的部分战利品,因而进一步加剧了俄国与德奥的矛盾,三皇同盟面临破裂。 柏林会议后德国加紧同奥匈的外交接触,试图以德奥的紧密关系弥补三皇同    俾斯麦参加柏林会议 盟分裂。1879年10月,德奥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进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如进攻方得到俄国援助,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至共同议和。德奥同盟构成欧洲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 德国对德奥同盟并不满足,因其心腹之患是法国。为此,俾斯麦又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一是缓和与俄国的关系,1881年重新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二是利用法国与意大利在北非的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意大利与德、奥匈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予以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意大利给以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如一个缔约国遭到同盟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应参战,但若仅遭到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三国同盟以后几次延长,一直到1915年。 三、三国协约的建立 三国协约是通过法俄协约、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建立的。19世纪80年代后期,围绕保加利亚危机,俄奥之间进一步对立,俄德关系也逐渐恶化,法国国内大肆鼓吹复仇主义,造成德法关系十分紧张。为了阻止法俄的接近,俾斯麦在1887年与俄国再度签订协定(外交史上称《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交战,他方应保持善意中立。但德国声明,中立义务不适用于德国进攻奥匈;而俄国声明,中立义务不适用于德国进攻法国。因此,俄德再保险条约并未起到重新修好德俄关系的作用,仅仅推迟了法俄同盟的建立。另外,在德国的怂恿和鼓动下,英奥意于1887年2月、12月两次签订旨在阻止俄国破坏巴尔干现状的《地中海协定》,地中海协定的签订,进一步加速了法俄两国的接近。 1887年法国向俄国提出了结盟的呼吁。1888年和1889年,法国先后向俄国提供了5亿法郎和19亿法郎的贷款,帮助俄国摆脱财政困难。此后法国资本源源不断输入俄国,这就奠定了两国结盟的经济基础。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草案,规定:如法国遭到德国或受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提供70-80万兵力对德作战;如俄国受到德国或得到德国支持的奥匈的进攻,法国将提供130军队对德作战。1893年底及1894年初,两国政府分别批准协定草案。法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与德奥意同盟国对立的另一个军事集团的初步建立。 19世纪末,英国仍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奉行“光辉孤立”政策——即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英国自信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便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岛国的安全。另外,它与两个集团都有矛盾,不愿参加任何一方束缚自己的行动自由,而采取“均势外交”,可以利用两个集团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以便自己放手推行世界性的殖民扩张政策。光辉孤立是英国政治经济强大的表现,是英国以欧洲均势为基石的外交方针,决定了英国必然反对欧洲大陆出现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只有在某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其霸权时,英国才会积极干预。19世纪末,在保持殖民地方面,英国遇到的竞争对手是法俄,英国实际是接近德国的,想利用德国扼制法俄。但英国不参加三国同盟,不愿为保卫德奥出力。 20世纪初,形势发生变化,实力急剧膨胀的德国与英国矛盾逐渐激化。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殖民地争夺方面,争夺的主要地区是南非和太平洋岛屿。特别是在英布战争中德国利用英布冲突,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加紧向南非渗透。另外,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动了英国在中近东的利益,并威胁着英属印度。其二,经济上,德国在欧洲市场上逐渐成为英国的对手,在海外市场的争夺也十分激烈。英国在对外贸易上虽保持第一,却被德国紧追。1870年英德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分别占22%和13%, 20世纪初则为15% 和13%。 总体上英国仍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等地的贸易输给德国。其三,制海权方面,德国加紧扩充海军。1898年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两年后又把计划扩大一倍。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 以上三方面表明,20世纪初英德矛盾已由地区性矛盾发展为全球性矛盾,英国开始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因为这个政策的军事经济基础都不存在了。 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标志是1902年的英日同盟。英国借助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以此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 英日结盟后,英国又与法国接近。法国此时也意识到由于俄国陷于远东的冲突,一旦发生德法战争,俄国实际上无力支援。另外,相比英德、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已大大缓和。1904年的英法协约是双方妥协、共同瓜分殖民地的条约。法国承认埃及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以换取英国对法统治摩洛哥的支持,同时把今天的泰国一分为二,划分英法的势力范围。 英俄矛盾远比英法矛盾深刻,但由于英法协约的签订,为英俄的接近铺平道路。由于俄国在远东的失败,英俄矛盾逐渐削弱缓和。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签订,协约包括三个文件:《关于波斯的协定》,将波斯分为三个地区,北部成为俄国势力范围,南部属英国,中部为中立区;《关于阿富汗的协定》,俄承认阿富汗为英势力范围;《关于西藏的协定》,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不干涉其内政。 1907年的英俄协约标志着“三国协约”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从19世纪末以来欧洲国家重新组合的过程告一段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此后一系列频繁的危机和局部战争,都体现了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和对立,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文档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管理学
上传时间:2019-05-12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