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举报
开通vip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景德祥 【提要】二战后的德国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批判史学的突破阶段(1945 年至60年代中期);2.社会史学派的崛起阶段(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3.社会史学 派与后现代史学流派竞争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而第三阶段又与东德史学的解体以及 东西德史学的统一过程在时间上大致重叠.二战后德国史学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围绕 纳粹主义历史根源问题对德国近现代史的批判研究.其二是研究领域随着新学派兴起的不 断扩展. 【关键...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景德祥 【提要】二战后的德国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批判史学的突破阶段(1945 年至60年代中期);2.社会史学派的崛起阶段(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3.社会史学 派与后现代史学流派竞争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而第三阶段又与东德史学的解体以及 东西德史学的统一过程在时间上大致重叠.二战后德国史学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围绕 纳粹主义历史根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对德国近现代史的批判研究.其二是研究领域随着新学派兴起的不 断扩展. 【关键词】德国史学史社会史学派反思纳粹历史 二战后德国史学经历的最为显着并富有成效的转折是60年代末开始的从历史主义传 统史学向批判社会史学的转折.这一转折有着三方面的含义:在研究领域上从国家政治(特 别是外交关系)向社会经济领域转移;在研究方法上不再局限于个体 化的”理解”方法,而是 借鉴现代社会科学概念与理论;在德国历史传统的评价上不再盲目推崇民族国家利益,而是 以民主自由人道为准则对德国历史传统作出批判审视.不过,历史主义史学在这三方面的 堡垒不是批判社会史学派在60年代后期一举攻克的.在此以前,已经有两股独立的力量为 批判社会史学派的登台扫清了道路,分别取得了批判史学的突破以及研究领域上向社会史 研究的初步转移. 一 ,批判史学的突破 1945年5月,纳粹德国的扩张战争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其长达十二年的黑暗统治也 随之土崩瓦解.纳粹主义肆虐后的欧洲,满目焦土,哀鸿遍地.惨不忍睹的现实在向德国历 史学家咄咄发问:是什么导致了纳粹主义在德国的上台?纳粹主义是否是德国历史的必然 恶果?德国人是否必须对自己的历史传统作出彻底的批判,德国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摒弃为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扩张推波助澜的历史主义史学传统? 应该说,在纳粹主义灾难最为触目惊心的l945—46年间,德国历史学 家的反省还是相 本文的内容只涉及联邦德国,即原西德与统一德国,暂不包括原东德史学. 108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当深刻的.?在二战最后几个月里,年过八旬的历史主义学派主要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弗里德里希?迈 内克(FriedrichMeinecke,1862--1954,一译梅尼克)就开始撰写《德意志灾难》(一译《德国的 浩劫》)一书,以探究纳粹主义灾难的起因以及走出灾难的出路.在此书中,迈内克敏锐地把 德国历史上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运动的结合以及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看成是纳粹主义 在德国得势的重要原因,并且要求德国人对传统历史图像作出彻底的修改.?另一位历史 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格哈特?黎特(GerhardRitter1888--1967)在1946年也对德国历史传统 作出了比较彻底的反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冷战的开始,纳粹主义灾难对历史主义史学代表人物的震撼 逐渐消失,为本民族保守历史传统进行辩护的心理日益占据上风.到1949年,迈内克便收 回了他在《德意志灾难》中作出的批判性结论,否认普鲁士与德国历史上出现过军国主义的 歧途.?在同年召开的战后第一次德国历史学家大会上,当选学会主席的黎特在其主题报告 中虽然仍承认反思德国政治与史学传统的必要性,但同时又十分坚定地认为,不能让德国人 失去”对自我历史的乐趣”并因此失去自信心,德国历史学家必须像一战结束后成功反击战 胜国针对德国的”战争罪责谎言”那样,迎战可能到来的对德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全面攻击.? 进人50年代以后,黎特成为德国保守政治传统在西德史学界的坚强辩护者.他撰写了多卷 本的《治国艺术与战争技术》,以证明普鲁士与德意志帝国历史上不存在军国主义传统,在希 特勒与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及俾斯麦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黎特看来,纳粹主义不是普鲁 士与德意志帝国历史传统的产物,恰恰相反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政治民主化与大众化进程的 病变结果.? 尽管西德史学界在50年代也存在某些批判反恩德国历史传统的声音,但这方面的真正 ?关于二战后初期德国史学状况的部分资料 见:E.Schulin(Hg.),DeutscheGeschichts-wisseschaJtnachdemZweiten Weltkrieg(1945--1965),Muenchen1989;W.Schulze,DeutscheGeschichts-wissenschaJtnach1945,Muenchen1989: B.Faulenbach,HistorischeTraditionundpolitischeNeuorientierung.ZurGeschichtswissenschaftnachder”deut~hen Katastrophe”,in:W.HlPehleundP.Sillem(14g.),Wissenschaftimge~ltenDeutschland.RestaurationoderNeube— ginach1945,Frankfurt/M.1992,S.191, 204;H.Schleier.VergangerdleitsbewaeltigungundTraditionser— neuerung?Gesehichtswissenschaftnach1945.in:EbEmda.S205—219. ? FriedrichMeinecke,DiedeutscheKatastrophe.BetrachtungenundErinnerungen,Wiesbaden1946,中译本:梅尼克: 《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 G.Ritter,GeschichtealsBildungsmacht.EinBeitragZUEhistoHsch—poitisch enNeubestimmung.Stuttgart1946. ? F.Meinecke,lrrwegeinunsererGeschichte?In:DerMonat2,1949/50,S.3—6; W.Schulze.DeutscheGeschicht wissenschaftnach1945,S.58;K.Gros~Kracht,D/e7_ankendeZ” 厅.HistorischeKontroverseni竹Deutschlandnch J945.Muenchen2005.S.38. ?参见 G.Ritter,GegenwaertigeLageundZukunftsaufgabedeutscherGeschichtswissenschaft,in:HistorischeZm’tschrift 170(1950),S.1—22. ?G.Ritter,StaatskunstundKriegshandwerk.4Bde..1954--1968. ? G.Ritter,EuropaunddiedeutscheFrage.BetrachtungenueberdiegeschichtlicheEigenartdesdeuschenStaatsdenk~s. Muenchen1948;B.Faulenbach,HistorischeTraditionundpolitischeNeuorientierung.ZurGesehichtswi~senschaftnach der”deut~henKatastrophe”,in:W.H.Pehle,P.Sillem(Hg.),WissenschaftimgeteiltenDeutschland,S197;w.J. Mommsen,GegenwaertigeTendermeninderGeschichtschreibungderBundesreupublik,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7 (1981).S.149—188.S.153.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109 突破是由60年代初的”费歇尔争论”实现的.弗里茨?费歇尔 (FritzFischer1908--1999) 在大学期间学习神学与历史专业,二战期间在国防军中服役,1948年 任汉堡大学历史系教 授.他曾经是一个纳粹主义者,其思想上的转变起源于他在战俘营里的一段特殊经历.他 在那里遇到的原党卫队成员不但没有忏悔自己的罪过,反而相互炫耀各自的恶行.纳粹刽 子手们的寡廉鲜耻激发了费歇尔的义愤,使他真正认识到了纳粹主义的罪恶性,他决意在以 后的学术工作中为杜绝纳粹主义而努力.据其学生盖斯(ImmanuelGeiss,1931年生)称,费 歇尔其实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学术工作单枪匹马地反思纳粹历史. 但费歇尔没有直接研究纳粹历史,而是选择了德国一战期间的战争目标问题.他的第 一 篇相关论文发表在1959年的《历史杂志》上,专着《争夺世界霸权》于1961年问世.费歇 尔揭露了帝国总理霍尔维格在一战爆发后不久勾划的兼并与殖民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九月纲领”),认为 德国介入一战并非德国史学界一向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自我防卫,而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德国对一战爆发具有”相当大的责任”.费歇尔还指出,一战与二战之间的德国政治存在着 连续性,暗示希特勒战争的根源在于德意志帝国.对于黎特来说,费歇尔的论着正是他所担 心的那种否定德意志帝国历史的危险倾向,而且是对”早有定论”的一战责任问题的翻案. 因此,黎特除了亲自在报刊杂志上以及在自己的专着(《治国艺术与战争技术》第三卷)中对 费歇尔进行批驳以外,还组织保守史学家对费歇尔进行”围剿”.另外,黎特又通过与西德政 府的关系,让外交部撤销了已经许诺的对费歇尔1964年上半年到美国讲学的资助,以阻止 他”拿着外交部的钱到美国散布其不成熟的观点”.此举引发了美国史学界与德国媒体的强 烈抗议.当时正值一战爆发50周年之际,德国对一战爆发的责任问题成为西德媒体关注的 焦点,《明镜》杂志出版人奥格许丹(RudolfAugstein1923--2002)成为费歇尔的坚强支持者. 在有1500多人参加的在柏林举行的第26届德国历史学家年会上,”费歇尔争论”达到顶峰. 在时任历史学家协会主席的埃德曼(KarlDietrichErdmann1910--1990) 的组织下,费歇尔 阵营与黎特阵营进行了正面交锋.虽然双方在学术争论上未分胜负,但在媒体与年轻大学 生的眼中,费歇尔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至此,历史主义学派扞卫德意志保守历史传统的堡 垒被攻破,对德国历史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大门被打开. ?参见 F.Fischer,DeutscheKriegsziele.RevolutionienmgundSeparatfriedenimOste 1918,in:Historische n1914— 31O;F.Fischer,Dercmffnachderwtmacht.D Zeitschrift188(1959).S.249— KriegszMpolitikdeskaiserlichC?I Deutschland1914/1918,Duesseldorf1961;E.W.GrafLynar(Hg.).DeutscheKriegszieleJ9J4一J9J8.EineDUS— sion,Frankfurta.M./Bedin1964;W.Schieder(Hg.),ErsterWeltkrieg.Ursachen.EntstehungundKriegsziele, Koeln1969;F.Fischer.WtmachtoderNiedergang.DeutschlandimErsten肌 Z趺rieg.Frankfurt1965;F. Fischer.KriegderIllUSiongn.Ddeutsche蹦it 旋”OOn1911his1914.Duesseldorf1969;V.Berghahn,DieFischerkon— troverse15Jahredanach,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6(1983),S.4O3—4 19;W.g.Historische1:orschung undpolitischeKulturDeutschland.DieDebatte1914——1980ueberdenAu sbruchdesErstenWeltkrieges.C,oettillgen J984;G.Schoellgen.GrillnachderWeltmacht?25JahreFischer—Kontrover se.in:HistorischesJabrbuch106 (J986),S.386—4o6;K.H.Jarausch.DernationaleTabubruch.Wissensehah.0ffentlichkeitundPolitikinderFischer — Kontroverse,in:M.Sabrow.R.Jes.sen.K.GDosseKracht(Hg.).Zeitgeschic hteals$treitgeschichteGrosseKontro一 7bLorsense/tJ945,Muenchen2003,S.2O一4O;I.Geiss,ZttrFischer—Kontroverse一40Jahredanach.in:Ebenda.S. 41—57;K.GrosseKracht.D/ezankendeZunft.storischeKontrmerseninDe utschlandnach1945.S.47—67. ll0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二,社会史的崛起 不过,费歇尔针对历史主义学派所获得的突破,只是对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的批评审视. 在研究领域与方法上,费歇尔并未与传统史学划清界限.他的研究领域仍然是德国对外政策, 他注重的仍是官方档案.虽然费歇尔及其部分学生后来转向对德意志帝国国内政治的研究, 在研究领域的转移上对后来批判社会史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向社会史研究 的转移起更大推动作用的是50年代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的维讷?康策(WemerConzel9l【卜 1986).?在30年代,康策属于科尼斯堡大学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族民史”(Volks— geschichte,或译”人民史”)学派.康策对西德社会史研究的”第一推动”可以追溯到他于1957 年l2月在杜塞尔多夫科学院所作的纲领性演讲.他在这次演讲中认为,以往注重外交,国家 行动以及政治人物的历史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l8世纪末以来欧洲历史已经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他呼吁开展”科技一工业时代的结构史”的研究.?康策的”结构史”是一个整体的社 会史概念,他之所以暂时回避了”社会史”一词,是为了避免人们把”社会史”仅仅理解为某个 社会区域的历史.自50年代末起,康策在海德堡大学创建了”现代社会史工作组”,组织出 版了”工业世界”丛书,为西德社会史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鉴于康策社会史研究的族民史背景,90年代末德国史学界曾有学者指责以彻底反思纳 粹历史为旗帜的批判社会史学派也有着”褐色老根”.对此攻击,批判社会史学派指出,他们 虽然受益于康策在社会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工作,但康策并非他们的正宗师祖.批判社会史 的真正”教父”是犹太裔历史学家汉斯?罗森堡(HansRosenberg1904--1988).?汉斯?罗森 堡是迈内克的学生,纳粹时期被迫流亡英美,1938至1958任教于纽约 的布鲁克林学院,自 1959年起任教于伯克利.?从40年代初开始,罗森堡就致力于普鲁士保守历史传统的批判 研究,并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在其1958年在美国初版的着作《官僚,贵族与专制: 普鲁士经历1660--1815)中,罗森堡以韦伯类型化观察方式为指导,批判地分析叙述了普鲁 士官僚阶层的产生与演变史.他认为,普鲁士专制国家传统在工业化时代的延续是20世纪 30年代纳粹主义在德国得以上台的深层次历史原因.罗森堡也明确批评了黎特对普鲁士 保守传统的辩护,黎特因此极力阻止了此书德文版在西德的出版.在1967年初版的《大萧 ?参见 R.Kc~,elleek,WemerCc~aze.itionundInno~fion,in:HistorischeZ~’txhnfi24 5(1987),S.529__543;w Schieder,S~ialgeschichtezwischen~iolgietrodGeschichte.Das~haftliche LebenswerkWernerComes.in:Geschich~ undGesellxhaft13(1987),S.244—26;W.C[mze,Gesellxhaft—Scoot—Nat/on,Stuttgart1992. ?W.C.nze,DieStrukturgeschichtedestechnisch—industriellenZeitaltersalsA ufgabefuerForschungundU~cht.Deessel— doff1957. ?G.A.Ritter,DieneuereSozialgeschichteder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in:J .Kocka(Hg.),Sozialgeschichte”一 ternationalenUeberbli.Darmstadt1989.S.19—88.S.36. ?参见H.A.Winkler,EinEmeuererder~chtswissenschaft.Hansbe曙1904--1988,in:I-IistorischeZ~’txhnft248 (1989),S.529—555;G.A.Ritter,HansRnbe曙1904--1988,in:GeschichteundGesellxhaft15(1989),S.282--302. H.R?be曙,l~reaucracy,A,{m0,andAut~acy.ThePrussianE聊船1660--1815,Boston1966(1958);Cr?Dg~e DepressionundBismarck.w.eit.Wirtschaftsablauf,GeseltschaftundPolitik inMitteleuropa,Berfin1967.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条与俾斯麦时代》中,罗森堡使用了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 (N.D.Kondratieff)的长周期理论, 分析解释了1873年至1896年之间的经济大萧条对德国政治的影响.虽然某些具体的观点 颇受争议,但罗森堡将系统社会科学理论引入历史研究的勇敢尝试,对正在酝酿中的批判社 会史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轻社会史学家韦乐(Hans—UlrichWehler,1931年生)的 《俾斯麦与帝国主义》,海因里希?奥古斯特?云客乐(HeinrichAugustWinkler,1938年生)的 《中产阶级,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纳粹主义》以及科卡(JuergenKocka,1941年生)的博士论文《西门子 的企业管理与职员阶层1847--1914}都是在《大萧条与俾斯麦时代》的影响下产生的. 可以说,与费歇尔以及康策相比,罗森堡对批判社会史学派形成的影响确实起到了”定 型”的作用.费歇尔实现了历史批判的突破,但在研究领域与方法上基本上仍属于传统史学 的范围,康策实现了研究领域上向社会史的转变,但反对以批判的眼光来挖掘德国历史中的 纳粹主义根源,也反对使用具体而准确的系统社会科学理论.唯独罗森堡实现了在三重意 义上的转变,具有将对德国保守传统以及传统精英的批判,系统社会科学概念与理论的使 用,以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与进程为研究对象”三结合”的特征. 除了通过他的着作以外,罗森堡还通过在l949—50年间到柏林自由大学所作的讲学以 及随后密切的个人交往,影响了当时的包括格哈特?A?李特 (GerhardA.Ritter1929年生,与 前面提及的黎特GerhardRitter无关)在内的许多年轻历史学者.汉斯?赫尔茨费尔特 (HansHerzfeld1892--1982)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是李特的导师,而李特又培 养了一批后来着名的社会史学家,如科卡,赫尔穆特?贝尔丁(HelmuthBerding),哈特穆特? 凯伯乐(HartmuthKaelble,1940年生)等人,他们与韦乐一起成为了批判社会史学派的代表 人物,科卡的博士论文被视为使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社会史的典范.因此,李特对社会史学 派发展的作用被视为”至少与康策一样重要”.? 借助于60年代末大学生运动的气势,1969年上台的自由社会执政联盟的政治改革措 施以及当时西德大学的扩建,年轻一代的批判社会史学家得以在西德大学史学界迅速立足, 并于7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学派”.他们于1972年创建了自己的”批判历史学 丛书”(原本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生发表博士论文,至今已出版了170多册),又于1975 年创办了自己的学术杂志《历史与社会——历史社会科学杂志》(季刊,每年合为一集).?因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韦乐与科卡在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工作, 批判社会史学派也被称 为”比勒费尔德学派”(DieBielefelderSchule).? ?H.一 U.Wehler,BismarckundderImperialismus.Koeln/Berlin1969;J.Kocka.Unternehmenswertoaltungund AngestelltenschaftamBeispielSiemensJ847一 J914.ZumVerkaltnis7JOnKapitalismusundBuerokratieinder deutschenIndustrialisierung,Stuttgart1969;H.A.Winkier,Mittelstand,DenmkratieundNationalsozialismus.Die politischeEntwicklung700nI-IandwerkundKleinkandelinderWmavenRepublik.Koeln1972. ?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景德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版,第268页. ? KritischeStudienzurGeschichtswissenschaft.Goettingen1972ff.: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Zeitschriftfue,”his- torischeSozialwissenschaft,1975ff.. ?据韦乐回忆,”比勒菲尔德学派”的说法是一些关注西德史学发展 的美国历史学家(很可能是伊格尔斯等人)”发明” 的,见H.一 U.Wehler,EinelebhafteKampfsituation.EinGespraechmitManfredHettling undCornelius, Mumchm2006,S.89. 112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三,对社会史的挑战 批判社会史学派首先面临的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抵抗.如果说康策的社会史研究还得到 了传统历史学家的容忍的话,那么批判社会学派的史学主张则受到了他们的普遍质疑.例 如,安德里亚斯?希尔格鲁伯(AndreasHillgruber1925--1989)与克劳斯?修德布兰特(Klaus Hildebrand,1941年生)反对对社会史的过度重视以及关于对外政策原则上依赖于国内政治 的观点,坚持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性与独立性.鉴于社会史学派引发的理论问题,西德史学 界于70年代组成了跨学派的”历史理论”研究小组,就一系列史学理论专题(如客观性与党 派性,历史进程,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叙述,历史写作的形式,历史方法,局部与整体等专题) 举行了多次研讨会.?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叙述”研究组的会议上,传统史学代表戈罗? 曼(GoloMann1909--1995)与韦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交锋.?戈罗?曼 认为,不能拿着某个 现成的理论进入历史研究,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将研究对象的所有细节一网打尽,历史 学家必须从各个不同角度接近研究对象.历史学者不需要理论,需要的只是知识.历史学 是一门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艺术,历史着作是”一部真实的带空白的小说”.? 传统史学阵营的主要发言人是托马斯?尼培代(ThomasNipperdey1927--1992).自批 判社会史学派兴起,尼培代一直是该学派的批评者,并且颇受韦乐,科卡等人的重视.在《历 史与社会》杂志的第1期里,他们便邀请尼培代评论韦乐于1973年出版的《德意志帝国》.? 尼培代对韦乐以起诉人兼立法者与法官的身份来审判”祖父一代的”帝国时代人物的做法提 出了尖锐的批评.1976年,尼培代的史学理论论文集《社会,文化与理论》也得以在”批判历 史学丛书”系列出版.在此书序言中,尼培代阐述了他与批判社会史学派的关系,承认在他 与”历史社会科学”之间其实还是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他也不满传统史学对外交,国家行 动的过分关注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忽略.?但批判社会史学派的方向 则明显矫枉过正了.尼 培代在寻求一条更好的史学研究与叙述的途径.1983年,他推出了自 己的新作《德意志史 ? A.Hillgm~r,PolitischeGeschichteinmodernerSicht,in:storischeZeitschrift216(1973),S.529—552;K.Hilde— brand,Geschichteoder”Gesellschaftsgesehichte”.DieNotwendigkeiteinerpolitischenGeschichtsschreibungyondeninter— nationalenBeziehungen,in:HistorischeZeitschrift223(1976),S.328—357. ?各研讨会论文集见 Studiengruppe”TheoriederGeschichte”(1ag.),l~’traegezurHistorik.BandI:R.Koselleck,W. J.Momrr~n,J.Ruesen(He,.),ObjektivitaetundParteilickkeit,Muenchen1977;BandII:K.一G.Faber.C.Meier (He,.),HistorischeProzesse,Muenchen1978;BandIII:J.Kocka,T.Nipperdey(He,),TheorieundEr’zaehlungin derGeschichte,Muenchen1979;BandIV:R.Koselleck,H.LutzundJ.Ruesen(He,.),FoderGeschichtsschrei— bung,Muenchen1982;BandV:C.MeierundJ.Ruesen(He,.),storischeMethode,Muenchen1988;BandVI:K. AchamundWSchulze(1ag.),lundGanzes,Muenchen1990. ?戈罗?曼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之子,纳粹时期流亡美国,二战后 返回西德,着作《华伦斯坦传》与{19与20世纪的 德国历史》享有盛誉,在政治上主张批判保守传统,但在学术上仍然坚持传统史学原则. ?J.KockaundT.Nipperdey(Hg.),TheorieundEr’zaehlunginderGeschichte,S. 17—-62,S.49. ?T.Nipperdey,Wehiers’Kaiserreich’,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1(1975),S.539--560. ?T.Nipperdey,Gesellschaft,Kultur,Theorie,Goettingen1976. ?T.Nipperdey,Gesellschaft,Kultur,Theorie,Vorwort,S.9_一l1.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113 1800--1866}.?开卷第一句话便是一封针对批判社会史学派轻视政治史,反对历史叙述的 “挑战书”:”AmAnfangwarNapoleon”.直译过来是”开头是拿破仑”,意译则是”开天辟地 拿破仑”.尼培代认为,突出拿破仑这样一个政治人物以及权力斗争的历史地位很有必要, 因为”德意志人在奠定现代德国基础的19世纪的第一个15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以及经历 都处于他那压倒性的影响之下.政治是命运,而这是他的政治:战争与 征服,剥夺与压迫,帝 国与新秩序.”“只有被思想意识蒙住了眼睛,看不见权力现象,将所有注意力投向了社会以 及’国内’政治以及结构的人,才会轻视这一基本史实”.?在坚持政治史的独特地位的前提 下,尼培代在此书中全面叙述了1800至1866年间德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不仅有以政治,经 济,社会与外交为重点的结构史,而且包含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科学文化.尼培代的 着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又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受到了史学界与舆论界 的广泛赞赏,也得到了韦乐的认可. 可以说,自尼培代《德意志史1800--1866}的出版之日起,一场在新历史主义学派与比 勒菲尔德学派之间的关于19世纪德国史研究与叙述的竞赛打响了.四年后,韦乐的《德意 志社会史》第一二卷也出版了.?韦乐使用了韦伯的社会概念与现代化理论,将社会划分为 政治统治,经济,社会阶层与文化四大领域,阐述了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德国社会四大领 域的”结构条件与发展进程”,重点是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与进程,文化领域却未受到同等 的重视.尼培代对《德意志社会史》的评价要比对《德意志帝国》好得多,但仍有许多批评. 尼培代认为,他自己的”视角可以看到更多”,即他的《德意志史》更好.?尼培代继续写作《德 意志史》时,已经是重病缠身,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最后两册,即德意志帝国的历史.他 的三卷本关于”漫长的l9世纪”(1789一l9l4)的德国史被着名历史学家罗塔?伽尔(Lothar Gall,1936年生)称为是德国史学史上的杰作,?德国史学界对尼培代的过早去世十分惋 惜.~1995年,韦乐的《德意志社会史》的第三卷(1849--1914)也出版了.?这样,韦乐也完成 了他自己的”漫长的19世纪”的德国史.2003年,韦乐又推出了《德意志社会史》的第四册 (1914--1949).?目前仍在继续写作关于两德分裂时期的最后一册(1949--1990).总的来 说,尼培代与韦乐的两部巨作都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人们再也看不到尼培 代对韦乐新作的评论了. 自80年代中期起,批判社会史学派在与历史主义学派交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后现代 ? ? ? T.Nipperdey,DeutscheGeschichte1800--1866.M_uenchen1983 T.Nipperdey,DeutscheGeschichte1800--1866,S.11. H.一 U.Wehler,DeutscheGesellschaftsgeschichte,ErsterundZweiterBand,Muenchen1987 ? T.Nipperdey,wehlersGesellschaftsgeschichte,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14(1988),S.403—415. ?T.Nipperdey,DeutscheGeschichteJ866一 J9J8,Muenchen1991,2Baende. ? w.J.Mommsen,DievielenGesichterderClio.ZttmeThomasNipperdeys,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i19 (1993),S.408—423. ?H.一 U.Wehier,DeutscheGesellschaftsgeschichte,1849--1914,DritterBand,Muenchen1995. ?H.一U.Wehier,DeutscheC,esellschaftsgeschichte】914一】 949,VierterBand,Muenchen2oo3. ll4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史学的挑战.?后现代史学首先是以”日常史”(Alltagsgeschichte)的面目出现的.?日常史 学派认为,批判社会史使用系统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历史,这是把外来理论往历史现实上 套.社会史学派也过于重视结构与进程,忽略了历史人物,特别是无权无势的”小人物”的日 常经历与主观感受.另外,日常史学家对现代化进程持批判态度,更重视人类为此付出的代 价,并且认为这些代价首先是由小人物所负担的.他们对小人物深感同情,试图用微观史学 方法以及历史人物自己创造的概念与理论来研究他们的生活世界,即写作”来自内部与底 层”的历史.在《历史与社会》杂志以及1984年德国历史学家会议等媒体与场合上,社会史 学派与日常史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韦乐等社会史学家看来,现代化的价值不容置 疑,而”日常”概念太模糊,难以使用于准确的研究.批判社会史学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 了日常生活的研究,但不能因小失大,为了日常经历史而放弃结构与进程史.?而科卡认为, 在经历史与结构史的结合上,社会史学派会比日常史学派做得更好. ? 后现代史学的第二个学派是起源于70年代的妇女史学派.?对于妇女史学派来说,以往 的历史学,包括批判社会史,都是由男性垄断的历史学.社会史学家在研究中的概念,或是纯 男性的,或是中性的,无视女性的存在.例如,在德国史研究中人们长期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德意志帝国的所谓”普遍”选举权只是针对25岁以上的男子而言的.妇女史开始时只是一个 领域史,妇女史学派有着搞小集团的倾向.妇女史会议都只允许妇女参加,男性历史学家被拒 之于门外.这引发了男性社会史学家的强烈抗议.?多年以后,妇女史获得突破,发展成为性 ?社会史学派与后现代学派的争议这里从简,详见拙文:《20世纪末联邦德国史学流派争议》,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 1期;《联邦德国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争议一20世纪末联邦德国史学流派争议(续)》,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 第3期. ?参见 H.Mediek,”MissionareimRuderboot”?Ethnologi~heErkennmisweisenals Herausforderungandie Sozialgeschichte,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10(1984),S.295—319;A. Luedtke(Hg.),Alltagsgeschichte.Zur RekonstruktionhistorischerErfahrungenundLebens’we/.~n,Frankfurt.1989;W.Schulze(Hg.),Sozialgeschichte, Alltagsgeschichte,Mikrohistorie,Goettingen1994. ? DeutscherHistorikerverband(Hg.),Ber~’chtueberdie35.Versammlungder胁storikerDeutschlands.Berlin1984, Stuttgart1985,S.249—250;F.J.Brueggemeier/J.Kocka(Hg.),”Geschichte -107linnen”. ?unten—Geschichte7 Kontroz~ersenumdieAlltagsgeschichte,Hagen1985 ? K.Tenfelde,SchwierigkeitenmitdemAlltag,in:GeschichteundGesellschaft10(1984),S.376—394;H.一U. Wehler,Alltagsgeschichte.KoenigswegzurneuenUferoderIrrgartenderIllusionen7.in:H.一U.Wehler.Ausd Geschichtelern~?AufsaetzeMuenehen1988S.130—151. ? J.Koeka,SozialgeschichtezwischenErfahrungsgeschichteundStrukturgeschichte.DieHerausforderungderAlltags. geschichte,in:J.Kocka,GeschichteundAufklaerung,Goettingen1989,S.29—44;J.Koeka,ZurueckzurErzaeh 1ung?PlaedoyerfuerhistorischeArgumentation,in:GeschichteundGesells chaft10(1984),S.395—408. ?妇女史资料 见:K.Hatr~n(Iag.),Frauensuchen/hreGesch/chte,Muenchen1983.G.Bock.PlatzdexFmueninder Geschichte,in:Zeatral~,aichamgzurFoerdemng啪 FmuenstudimundFmu~JorschunganderFUBeffm(Hg.),蠡, 0in derFrauenforschung,Frankfurt1984,S.51—75;U.Frevert,Bewegungtmd DisziplininderFmuengeschichte.Ein Forschungsbezicht,in:GeschichteundC,e~llschafi14(1988),S.240--262;K.Haw,enLmdH.Wunder(?.), FrauengeschichteundGeschlechtergeschichte,Frankfurt1992;K.Hartew~,NeueForschungenzurFrauen—und Geschlechtergeschichte,in:Archly_,N~z/a/gesch/chte35(1995),S.419_一444;GBock,Geschichte,Fmuengeschichte, Gescblechtergeschichte,in:C,esch/chteund(,m14(1998).S.3E4_一391. ?见 J.Kocka,KontroverseurnFmuergeschichte,in:J.Ko&a,Ge~ichteundAu~ng,&州ingm1989,S.?
本文档为【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42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