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

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

举报
开通vip

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 心理学作业1 (第1—4章) 一、填空题 1.早在2400年前,亚里士多德 在《灵魂论》中对心理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4.心理现象由和两个方面组成。 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等。 6.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 的综合。 7.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属于个性 8.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和,基本单位是或。 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10...

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
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作业1 (第1—4章) 一、填空题 1.早在2400年前,亚里士多德 在《灵魂论》中对心理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4.心理现象由和两个方面组成。 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等。 6.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 的综合。 7.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属于个性 8.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和,基本单位是或。 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10.注意是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征。 11.和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 12.现代科学表明: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的机能。 13.从心理的 B、心理特征 C、个性心理 D、心理过程 2. 为着高考,坚持不懈地做各种练习的过程是 A、心理状态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心理特征 3.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 B、感受器 C、反射 D、效应器 4.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P23) A、兴奋 B、反射 C、抑制 D、传入 5、注意品质通常不包括。(P40) 1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选择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6.、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外部感觉不包括(P60) A、视觉 B、听觉 C、机体觉 D、肤觉 7、 B、机体觉 C、平衡觉 D、运动觉 8、由于光波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三种属性,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感觉。下列不能反映视觉特性与光波特性相匹配的是__B__。 A、明度——光的强度 B、色调——光的强度 C、色调——色彩的差异度 D、饱和度——色彩的深浅度 9、下列各项中,听觉特性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错误匹配的是。 A、音高——声波的频率 B、响度——声波的强度 C、音色——声音的特色 D、音高——声波的强度 10、知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是(P73)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适应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1、“月明星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继时对比 B、同时对比 C、差别对比 D、联觉现 12、吃了甜糖后接着吃桔子,觉得桔子很酸。在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解释为_____。 A、继时对比 B、同时对比 C、差别对比 D、联觉现象 三、判断题 1.由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P28) 2.条件反射只有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3.巴甫洛夫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P26) 4.胎儿在母腹中形成脑器官时,就有了意识和心理。(×) 5.心理既然是一种观念,就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6.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 7.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学生的心理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人的心理是先天的。(×) 8.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而且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状况。(?) 9.由于感觉产生需要高度分化和专门化的感觉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器,所以各个感觉器官总是各自独立地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10.由于知觉总是要反映事物的整体,所以知觉不反映事物的个别成分及其属性。(×) 11.在引起痛觉的刺激持续作用下,人们对疼痛的适应性降低。(×) 2 1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觉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四、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在人脑中发生、发展和完成的,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过程。 2、条件反射 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3、注意 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的转移和分心 注意的转移就是根据需要,主动而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在同一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渡到另一种操作。 分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在必需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与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5、感觉和知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6、差别感受性 就是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上差异的能力。 五、简答题 1、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差别, 答:主要差别在于: (1)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2)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道德反应是不随意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 2、简述少年期学生注意的基本特点。 答:少年期学生注意的基本特点有: (1) 注意发展的特点; (2) 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3) 直接兴趣在注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4) 探究新奇事物的主动性增强; (5) 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3、少年期学生的感知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3 答:少年期学生的感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 感知发展的特点; (2) 知觉过程中分析与综合能力的统一发展; (3) 应用观察成果的能力日益提高。 4、简述避免与控制学生分心的常用措施。 答:避免与控制学生分心的常用措施有: ? 超前控制; ? 信号控制; ? 提高控制; ? 表扬(批评)控制。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这是因为: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2、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答:注意品质是智力的构成成分之一,也是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 该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的培养。 一是扩大学生注意范围; 二是发展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注意紧张性的品质; 四是学生注意稳定性训练; 五培养学生注意转移的品质。 3、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注意规律在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答: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发挥无意注意积极作 用的组织者,应采取下列措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地运用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可 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 教育;?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进取的 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 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4、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答:(一)感觉规律的运用: (1) 感觉适应与感觉强度规律的运用; (2) 感官协同活动规律的运用; (二)知觉规律的运用: (1) 知觉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 (2) 知觉整体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 知觉理解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 知觉恒常性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树立学生科学的感知观点: (三 (1) 用正确的感知观点评价人; (2) 用科学的观点,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 用辨证的感知观点认识模糊知觉。 心理学作业2 (第5—8章) 一、填空题 1、和是具有心理特性的记忆的主要形式。 2、识记可以分为和。 3、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做。 4、德国心理学家最早用无意义音节材料研究了遗忘规律。 5、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就是。 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反映的是一种记忆。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与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8、进行有意识记时,人们通常会采用与两种方法。 9、有人能在明明白白看电视的同时,一针不错地织毛衣,这反映了心理学的 现象。 10、思维的重要特征是和 11、根据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12、抽象是在脑中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抽取出来,而舍弃其的思维过程。 13、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和。 14、情感是人对是否符合其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15、按情感状态分类,情感可以分为心境、、和应激。 16、和构成意志行动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17、目的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和。 18、意志品质的特性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二、选择题 1.记忆过程包括 A、识别 B、保持 C、再认和重现 D、识记 2、在保持过程的三个信息储存系统的是。 5 A、瞬时储存系统 B、长时储存系统 C、感官储存系统 D、短时储存系统 3、人们采用的识记方法通常有(P106) A、分记法 B、分布法 C、全记法 D、综合法 4、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P112) A、敏捷性 B、正确性 C、完备性 D、持久性 5、根据记忆对象的 B、意义识记 C、部分识记 D、综合识记 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P135) B、聚合性 C、非逻辑性 D、直觉 A、发散性 7、根据思维的抽象程度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P119) A、感性思维 B、动作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8、通过最优组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是。(P120) A、发散思维 B、抽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分析思维 9、思维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是(P120) A、分类与比较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概括 D、具体化与系统化 10、不属于思维形式的是(125) A、概括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11、先提出假设,然后再去证明其合理的方式就是。(P128) B、推理 C、猜想 D、归纳 A、想象 12、影响想象因素的是(P131) A、记忆表象贫乏 B、思维刻板 C、缺乏判断力 D、语言贫乏 13、情感在教学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P156) A、信号功能 B、调节功能 C、沟通功能 D、感染功能 14、如果按情感的社会 B、道德感 C、美感 D、理智感 15、看小说时,能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体现的是一种 A、理解 B、移情 C、通感 D、沟通 16、在智力活动中,情感所产生功能包括。(P164) A、调节功能 B、动力功能 C、增强信号功能 D、感染功能 17、动机功能不包括。(P173) A、动力功能 B、调节功能 C、强化功能 D、感染功能 18、“前有狼,后有虎”属于(P173)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避趋冲突 D、动机冲突 6 三、判断题 1、学生采用机械记忆进行学习是不科学的。(×) 2、心理学中的保持意味着保持材料在数量上不会减少。(×) (P95) 3、超额学习有时对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 (P110) 4、遗忘的结果就是有关记忆再也不能恢复了。(×) 5、一般来说,集中复习比分布复习的效果好。(?) 6、一般情况下,能再认就一定能重现,而能重现就不一定能再认。(×) (P96) 7、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内部的、共同的特征表征出来。(×) 8、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就是做梦。(?) 9、意志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意志始终是自由的。(×) 10、在情感构成意志动力的同时,意志也对情感起着控制作用。(?) 11、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越强越有助于学习。(?) 12、情感是增强学生认知活动内驱力的重要信号。(?) 四、名词解释 1、后摄抑制 亦称倒摄抑制,就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重现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2、超额学习 就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 3、创造性思维 就是当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问题时,把储存在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通过最优组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 4、想象 就是人脑在思维的参与下,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5、分析和综合(P120) 分析就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属性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 6、应激 应激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7、理智感 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7 8、意志 意志就是自觉地明确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提高回忆效果的方法。 答:提高回忆效果的方法主要有:1、利用联想;2、运用推理;3正确组织复习;4、适当超额学习;5、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6、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 2、简述发展创造想象的必备条件。 答:共有四个条件:(1)社会需要与个人的创造欲望; (2)高水平的表象建造能力; 3、简述一般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答: (1)提出问题。包括怀疑法,比较法,边缘法,迁移法和剖析法;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通常解决问题有算法策略及启发策略两种策略; (4)检验假设。 4、促进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需要什么条件,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促进创造性思维顺利发展需要明确而强烈的创造意识、符合规律的推理能力、合理的 信息转换策略等三个条件。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基本方法有仿生法、适应需要法、缺点反思法、特性迁移法、逆向索求法和扩展用途法。 5、简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方法。 答:一是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 二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是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 6、教师要如何正确认识目的与动机之间的联系。 答:教师要正确认识目的与动机之间的联系,首先要知道目的与动机之间既有一致性,又 有差异性,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表现在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上,而同一动机(3)原型启发; (4)积极的思维活动 8 又可以导向不同的目的,往往要经过动机斗争,克服内在的矛盾,相反,在目的逐步确定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引起动机的斗争,随后逐步趋于统一。 五、论述题 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增强教学效果, 答: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依据记忆规律增强教学效果: (1) 在教学中识记和保持的组织:?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合理识记材料的数量;? 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合理选择识记方法;?运用尝试重现。 (2) 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回忆的效果:?利用联想;?运用推理;?正确组织复习;? 适当超额学习;?减少前摄抑制与倒抑制的干扰;?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 2、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答: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所以,教师应从以下五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发展健康的情感; ?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对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培养。 、提高对情感的认识;人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首 答:1 先要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是非、美丑、善恶等的基本认识 2、创设培养情感的的情境;良好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宏观世界是培养情感的生果条件。 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情感的重要途径。 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情感的培养还包括教学生学会评价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对教学活动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情感的培养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情绪的激动水 平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紧密联系,学习内容越困难,越容易受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如果学习内容容易,激动水平高,学习效率则佳。 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智力的发展,但也要重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9 ? 在智力活动中,情感的动力功能。教学中,教师从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 生,就会使学生对智力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体验到智力活动过程中的乐趣,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在智力活动中,情感有增强信号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感的信号功 能把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激励或 阻止的作用,从而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 ? 在智力活动中,情感有感染功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增强学生智力活动的效果。 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受到教师的激励、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教师发生情 感上的共鸣,就会把教师讲述的道理与提出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转化为自己学习的需要,成 为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智力活动效率的提高。 心理学作业3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个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个性的与的结合。 2、个性差异主要是指人们在和方面的差异。 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和。 4、根据需要的起源,可把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根据需要的对象,可把需 要分为物质需要 和精神需要。 5 6、学习是由 7、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特点是掌握的过程。 8、把知识学习过程分成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等8个阶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9、按照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法,我们常把技能分为和。 10、从智力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看,智力技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内潜性、和性 。 11、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 12、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 10 13、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 14、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叫。(P203) 15、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是。(P205、206) 16、性格具有和四大基本特征。(P211) 17、动机是诱发个体行为产生的 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自我意识 2、创造能力特点不包括 A、灵活性 B、发散性 C、独特性 D、流畅性 3、布卢姆学习领域分类中不包括(P230) A、认知 B、思想 C、情感 D、动作 4、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思维敏捷,亲切。这反映的气质类型是(P221) A胆汁质 B、黏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5、相对于国外,中国学生都比较追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说明中国学生具有较高的。 A、情感 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B、概念 C、定理 D、规则 7、对赫尔巴特的知识学习四个阶段匹配错误的是 A、明了性——认知 B、联想化——期待 C、系统化——探索 D、方法——行动 8、学生学习的特点是 11 A、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B、在实践中获得直得经验 C、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 D、通过自己的自学开展学习活动 9、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在心理学中叫做 A、正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10、人对现实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取向叫做 A、个性 B、定向 C、理想 D、个性倾向性 11、气质类型说离不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研究的科学支持,下列不匹配的项是。 A、强不平衡型——胆汁质 B、强平衡型——多血质 C、强不灵活型——黏液质 D、弱型——抑郁质 12、学习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动机叫做。 A、成就动机 B、 C、外部动机 D、主导性动机 三、判断题 1、个性除了研究受社会生活制约的整个心理面貌特征,也研究解剖生理特点。(×) 2、个性只是个人的心理特征,与民族、社会等没有关系。(×) 3、人的遗传素质基本上决定了能力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4、从学习方法看,概念形成属于接受学习,而概念同化则属于发现学习。(×) 5、比较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而变式则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有学习就有迁移,有迁移就有学习。(×) 7、直接与个人未来的前途、职业相紧密联系的动机叫做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 8、学习者通过已有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形成。(?) 9、初学技能,部分法比较有效,练习后期采用整体法比较有效。(×)(P253) 10、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作用,称顺向迁移。(×)(P258) 11、学习效果与教材的选择有着正向关系。(?) 12、学习定向趋势强烈,越会促进问题的解决。(×)(P263) 12 四、名词解释 1、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2、性格 是指一个人地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逢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 4、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5、知识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和手段。 6、技能 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使某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活动方式。 7、概念同化 在教学条件下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通过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与新概念同化,产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而获得概念。 8、学习定势 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课题过程中,受到先前的学习经验或活动倾向的影响。 9、逆向迁移 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五、简答题 1、教师如何才能培养少年期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1)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13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学习兴趣。 2、简述智力与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P204) 答:智力与创造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创造能力亦高,智力发展水平低则创造力亦低,智力可以说是创造能力高度发展的基本条件。 3、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4、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其意义在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气质类型的了解,合理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如可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还可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亦可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5、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法。 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以学校教育为条件,提出了学习的分类。按照学习的不同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这一分类对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分类中未能包括动作技能,行为规则,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因此缺乏说服力。 6、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哪些条件,以帮助于学生的概念获得, 答:(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运用变式和比较方法;(4)提供适 当的实例;(5)用准确的语词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6)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7、教学中如何组织练习以帮助学生发展运动技能, 答: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依据技能难易的不同程度,采用集中练习或分散练习;依据 技能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选用整体法或部分法;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等方面组织练习,只要在教学中做到这些,就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运动技能。 14 六、论述题 1、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 答:儿童是在后天环境中,在成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 实践活动和 积极主动性,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他们独有的性格。 1.家庭影响。?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很重要。 2.学校教育。?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浓厚的感情和诚挚的态度,对学生正确 的评价,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有效方法;?集体的作用:优秀集体的良好风气是一种强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为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社会影响。社会风气或风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的爱、道德评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4.个别教育。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良好性格发展的激励,对学生的信 任等,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个体智力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及其形成条件, 答:需要经历的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形成的条件: ? 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 按照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程序组织练习; ? 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教师如何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鉴别: 学生如何对待每门课的要求和任务;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如何;学习时注意是否集中;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和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是充满信心和决心坚持到底,争取成功,还是知难而退,畏缩不前;怎样对待奖赏与责备、表扬与批评;在竞赛中力求获取名次是为集体争 15 荣誉,还是一味为自己争名夺利,以致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排挤对手;竞赛后是胜不、败不馁,还是胜则骄、败则馁或败则妒;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如何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5)教师的评价、表扬与批评的作用。 4、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条件,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有效地迁移, 答:一、教材的组织结构与迁移。教师选择良好的教材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概念和原理, 也有利于产生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应用; 二、理解与迁移。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是训练迁移的重要手段; 三、学习的指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推理或想象活动,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解决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等,这样的指导才能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 四、学习定势与迁移。在教授新知识时,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取得新旧知识的联系, 解决的问题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保持课题之间的相似性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和迁移的效果。 5、以教学“平行四边形”或自己所教学学科的在关概念教学为例,分别阐释自己如何以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并评价教学效果。 答: 概念形成一般指人类历史上概念形成的过程或科学家发明,创造概念的过程,或个体 在自然条件下自发学习的过程。 概念同化是获得概念的另一种方式,它与概念形成的方式不同,是在教学条件定义的方 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学生的学习包括下列过程:(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如矩形、 16 梯形进行辨别和比较,区分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正四边形,矩形,梯形等有关概念融合,组成一个整体结构。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相互作用,其结果产生新旧概念同化,使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获得新的意义。 心理学作业4 (第12—15章) 一、填空题 1、一个良好班集体可以使学生产生、和归属感。 2、群体规范的形成将对群体产生和行为定向等作用。 3、心理气氛是在群体中占优势的和的综合表现。 4、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 5、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和合作、 6、课堂中作为领导者的教师的两个主要职能是和。 7、作为班集体领导的老师,其类型主要有和。 8、青少年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规范、和。 9、少年期学生情绪的易感性表现在易动性、和等。 10、一般来说,青少年成长主要表现在和个性形成等。 11、学生的品德类型可以分为和品德不良型。 12、榜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动作用和矫正作用。 13、转化品德不良学生可以区分为萌发、 14、造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原因、和。 15、 心理咨询 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料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小学心理咨询工作计划2学校心理咨询室台账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 是一种、程序、方法和。 16、少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神经官能症、病态人格、和。 17、群体是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导下,而组合的人群,有时也叫做团体。 18、道德信念是一种坚信道德行为准则的,并主动要求执行和实现的较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19、攻击性就是在 17 二、选择题 1、与形成良好心理气氛无关的是。 A、目标的整合 B、行为的一致 C、个性倾向的一致 D、心理相容 2、不是教师影响力的是。 B、权力性 C、亲密性 D、专长性 A、技术性 3、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 A、林格伦 B、艾里克森 C、罗各不森 D、罗森塔尔 4、现实中,老师往往根据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该生的思想品德、社会技能等也好,这在心理学叫做D 。 A、第一印象 B、定向 C、移情 D、晕轮效应 5、少年期学生特别敏感甚至抵制别人叫他们小朋友等,从心理看,其原因是少年期学生的 A、叛逆感 B、成熟感 C、理性感 D、成人感 6、相对于机械记忆,学生已经主导性地利用意义记忆的阶段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7、道德感表现形式的不包括。 A、情感性 B、直觉性 C、想象性 D、论理性 8、形成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9、1951年与人合著《变态心理学》提出10条健康心理标准的是年美国心理学家 A、林格伦 B、艾里克森 C、马斯洛 D、罗森塔尔 10、“己所不欲,强施于人”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A、强迫症 B、强迫癖 C、虐待 D、自虐 11、不属于心理咨询形式的是。 A、间接咨询 B、访谈咨询 C、现场咨询 D、直接咨询 12、不属于少年期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是。 A、学习障碍 B、活动障碍 C、行为障碍 D、人际交往障碍 13、.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 A、情感 B、品德 C、人生观 D、理想 18 14、教师晓之以理地启发学生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道德行为准则的品德教育方法叫做C 。 B、榜样教育法 C、教育说服法 D、自我教育法 A、情感陶冶法 15、少年学生不听父母、教师的劝导,反而抵制、反抗的行为表现叫做。 B、病态人格 C、逆反心理 D、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A、精神分裂症 三、判断题 1、现在人们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是因为从心理学看,人们在群体的条件下工作总比单独时干得好。(?) 2、从群体的心理学研究看,教师要注意加强对正式群体的培养,对非正式群体则要予以控制、消除。(×) 3、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第一印象”就对人做出评价,所以“第一印象”在现实中具有积极意义。(×) 4、因为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人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差异是非常明显 的。(?) 5、少年期学生从生理、心理发展看,已经成熟了。(×) 6、少年学生恋爱已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从生理发展看,是正常的;但从心理发展看,却又是需要控制和引导的。(?) 7、对于少年期学生来说,抽象逻辑思维飞速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不再起什么重要作用了。(×) 8、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应该说是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持的。(?) 9、我们在进行有关品德形成分析时,总要以道德认识为起点。(×) 10、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确立了相应的道德行为目标,通常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 11、近段时间来,小明坐公交车常给老年人让座,可以认为小明已经形成良好的道德。(×) 12、一般说来,学生一旦形成某种道德类型,就基本上稳定不变了。(×) 13、从心理学研究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异常心理行为。(?) 14.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 15、少年期学生心理咨询主要包括心理障碍、逆反心理和精神病。(×) 19 四、名词解释 1、群体与集体 群体是指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指导下,协同活动而组合的人群。有时也叫团体。 集体是群体的高级形式,是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 2、群体规范 群体形成以后,为了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统一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这种带有约束性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3、人际交往 人们为了互相交流思想、意见、情感等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沟通。 4、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 5、道德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6、学习障碍 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 7、人际交往障碍 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彼此由于未能沟通或者缺乏沟通的技能与愿望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8、心理诊断 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所进行的检查。 9、心理置换法 教育者在心理上与心理问题的学生互换位置,并以心换心,满腔热情地对他们进行帮助、疏导,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0、社会强化法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产生的不良作用,使他们正确地分辨是非并改正错误行为的方法。 五、简答题 20 1.、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答:非正常群体是指自发形成,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在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同龄群体,这种形式是青少年获得自尊、支持、关心、爱护等社会化交际能力及学习成人自立的一种方法,做为教师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视其为“小圈子”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消极措施,而应积极加以引导,使它在正式群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答: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有较强的影响力,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列几个方面去建立自己的威信:(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2)关心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提高,并有良好的效果;(3)有较好的业务能力,懂得学生的心理和教育规律,讲究教育和教学方法,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4)不断在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而且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对工作充满乐观而饱满的愉快情绪,遇到困难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镇定,交往中始终保持文明行为和文明语言。 3、简述班集体中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 答:共有四种: (1) 教师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 (2) 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 (3) 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让学生之间保持交往,效果较好; (4) 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进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好。 4、简述社会化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1)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 (2)学习并遵照社会规范行事; (3)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目标。 5.、少年期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3)求知欲强烈。 6.、试以道德认识为起点,说明品德形成的基本心理过程。 21 答: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接受社会道德要求、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道德动机、通过道德动机选择行为方式,并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引起相应的道德行为。从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作用来看,由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包含了从道德意识形态至道德活动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体现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品德形成过程仍需继续进行,即所表现的道德行为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或他人依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 7、简述学生品德不良的主客观原因。 答: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行动盲目;(2)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3) 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 客观原因:(1)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2)社会上的不良风气;(3)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 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缺点。 8、人们通常结合哪些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 答:人们通常结合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及社会文化原因等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 六、论述题 1、从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看,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答: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从多方面入手,如思想教育、组织工作、教学工作等,这些都不 能忽略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班集体的共同目标。一个良好的集体总有明确的社会目标,而且集体的目 标也应是集体成员的目标。集体的目标不仅应与成员的个人目标一致,而 且集体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也应当是互相结合的。 二、班集体的规范和舆论。?群体的团结作用;?认知一致性的作用;?行为 定向作用。 三、心理气氛。良好的心理气氛,须具备以下条件:?目标的整合;?个性倾 的一致;?心理相容。 四、群体凝聚力。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相似性;?师生关 系;?合作;?竞赛;?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强烈,他们对自然和社会充 满好奇,但他们的识别力低,因而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都会接受,这时出 现求知欲强烈但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成人单纯的禁止不是根本的办法,应 22 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2、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为什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答:这是因为:(1)青少年学生有成人感,总感到自己是成人,可以不必依赖家长和教师的帮助而独立生活和工作。教师和家长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给他们创造独立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同时给予具体的辅导。 (2)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一方面有更多社会交往的需要,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却又不轻易透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故而产生心理的闭锁和孤独感。教师和家长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他们感到无人理解而苦闷时,给予真诚的启发和帮助。 (3)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激动,情绪的两极性十分突出,在他们情绪激动时,要耐心地进行“冷处理”,及时分析情绪冲动会带来的害处。 (4)青少年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行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有所增强。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实际锻炼,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意志是很必要的。 3、教师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 答:教师首先要根据社会道德规范,有目的、有向学生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诱导,加速道德要求内化的过程。 要学生接受你的道德要求,其前提是学生对你的道德教育要求产生信服。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如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避免强迫或简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产生接受道德教育要求的愿望;然后,只有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引起愉快体验时,才能认识到道德要求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产生继续胺道德要求行动的愿望。 4、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如何教育和矫正。 答:可用下列方法: (1)暗示法;(2)心理置换法;(3)比较法;(4)幽默法;(5)宣泄法;(6)社会强化法;(7)迂回法;(8)合理认知法。 对有心理总是的学生进行教育与行为矫正,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没有现成的与一成不变的模式。有时,同一类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同一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同类的问题。实践证明,凡是取得良好教育与矫正效果的范例,都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的结果。 23
本文档为【2012广东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完整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94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1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