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

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

举报
开通vip

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从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来看,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红楼梦》,其次呢,我认为是《西游记》。 长期以来对《西游记》的评价是它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伟大小说。它是部描绘世情的世俗小说,是部隐射政治的讽刺,是部参禅悟道的宗教小说。我们只看第三点,作为不宗教小说,历代都认为小说的思想是融合三教,那主要思想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神话角度来分析。神话是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进而产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从世界历史看,神话往往含有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密码。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是个神话。中...

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
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从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来看,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红楼梦》,其次呢,我认为是《西游记》。 长期以来对《西游记》的评价是它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伟大小说。它是部描绘世情的世俗小说,是部隐射政治的讽刺,是部参禅悟道的宗教小说。我们只看第三点,作为不宗教小说,历代都认为小说的思想是融合三教,那主要思想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神话角度来分析。神话是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进而产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从世界历史看,神话往往含有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密码。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是个神话。中国其实并非一个盛产神话的国度。这点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神话诞生之初没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体系。这点方面,古希腊,北欧,印度甚至甚至日本都有一个较完整的神话体系。从三代以来,中国神话一直存在两个体系,一是昆仑山系,一是蓬莱系。期间道教兴盛,佛教传入,再加上民间传说的积累,可以说神话到《西游记》创作时已经是成熟的果实自然而落。换言之,《西游记》已是中国神话文学的巅峰,此时两个神话体系已经合二为一,三教的传说也逐渐统一,《西游记》第一次构建了个完整的神话世界和仙魔体系。这既是作者天才的创作,也是传统文化逐渐成熟的结果。 这既然是中国神话集大成之作,那他肯定符合中国传统神话的既定模式,并且有所发展。笔者曾在阅读《红楼梦哲学精神》一书中,得到一个观点,中国神话都存在“思凡”“游仙”“悟道”的模式。作者并且就这三个模式分析了《红楼梦》的哲学精神。我们同样可以借此模式来分析《西游记》哲学精神。《西游记》开篇就是花果山“灵根孕育源流出”,这与《红楼梦》的开篇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块石头。主人公孙悟空一诞生不久就成了美猴王,后来修炼得道成了齐天大圣,后来取经路上是一行者僧人,最后得成正果被封斗战胜佛,这“王——圣——僧——佛”的过程恰好符合“游仙——思凡——悟道”的模式。在分析《红楼梦》这三种模式中,梅新林得出了“思凡——儒家世俗哲学”“悟道——佛道宗教哲学”“游仙——道家生命哲学”这结论,那我们分析《西游记》将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当我们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西游记》其实是部带有强烈济世色彩的儒家小说。我们把《西游记》所有神话元素剔除会发现这样一个故事,即一个年轻人,学得了一身本领,因不满足现状而犯错,在接受惩罚后有了新的事业,最后成功了的故事。前面的故事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孔子所谓的“十五至于学”,后面取经的过程就是实践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以说小说的主导思想还是儒家的,具体的阐述我们将一一分析。 游仙——自我理想的实现 我们看《西游记》第一个模式,游仙。即主人公由俗性向神性的转变。 游仙这一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在文学创作上广泛运用。我们这里不追本溯源,只回顾些这类的文学作品。早的有《穆天子传》,而后刘向的《列仙传》,刘义庆《幽冥录》,任昉《述异记》,王晋《拾遗记》都有此类故事。而后的明清小说中就更多了。游仙这一模式反映的中国古代何种心态呢,首先我们可以把游仙分为两个模式,一是形游,如刘晨阮肇游天台与仙女结合,另一是神游,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记述。前者带有中国文人明显的自恋恋人的独特意识,是种肉体上享受旅行。后者则是继承来庄子《逍遥游》道家思想,是种精神超越。分析完两种模式,我们在把两者合在一起看,不管是形游还是神游,反映的都是对现实的不满足,渴望超脱。这种不满足是多方面的,有对政治现实的不满,有对生命短暂的悲叹,有对苦乐无常的挣扎,还有的是生活中精深肉体欲望的不能满足。当一切的不满足就需要一个超时空来释放。 通过对文学中游仙题材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游仙有这几个要素。1,要有凡人俗人完成。2,发生的场所必须是超现实的,可是天上宫阙,可以是凡间的灵山仙窟,可以是海外的山岛仙 山。3,仅仅是“游”,即游后还有回来的过程,神性还需像俗性回归。 以这三个要素来看《西游记》全篇,可以发现游仙这一模式只发生在前七回。后面故事中孙悟空上天入地去搬救兵不算,应为那时事实上孙悟空已经完成俗性向神性转变,虽然没有列入仙班,这在以后我们再讨论。 孙悟空的游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他求仙拜师上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第二是他两次上天庭受封。游仙的动机是对现实的困惑和不满,那主人公的困惑不满是什么呢,首先他对死亡的恐惧。当他访名山,求仙术,他破析生命的本源,此时已经超凡,可是此时他还是没有一个名分,即还没入圣,他还算是个妖,从其量也只是个地仙。所以现实中他仍未满足。“四海千山借供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后,天上自然是他下一个目标。太白金星第一次请他上天,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两天正思量上天走走,却就有天使来请。”上天后被封为弼马温,这一官职肯定无法让他满意,猴王回到了花果山,这是思凡,后面我们将再次分析。第二次上天,被封为了齐天大圣,这一有名无权的官职,仍未满足他,他再次回去了。这就让两次上天都成了“游仙”。 游仙的动机是不满足,但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不满足。这似乎是一矛盾。其实这状况并不特别。我们看曹植的《仙人篇》:“仙人揽六著,队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诗人幻想升天游历天山仙宫,受到仙人仙女热情款待,何其飘然,何其快乐~然而最后笔锋一转,发出“人生如寄居”。而郭璞的游仙诗中同样也在“手顿羲和辔,足蹈阊阖开”之际发出“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的深沉悲叹。更有甚者,李白的《古风十九在从“西上莲花山”到“虚步蹑太清”的一番游历后,更是“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婴”的激愤之音。这些既有仙俗对比中愤世,也有仙俗对比后的感伤。孙悟空有愤世,花果 山是王,在天宫只是卒;他有感伤,他在花果山何其逍遥,在天宫却无比拘束。 可以发现孙悟空的游仙其实是种对自我理想的实现。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游仙过程与其他文学中的各种游仙模式还有一种区别,既他的思想行为都是自觉式的,而非其他那种思想上主动,而实际上却是不自觉的游仙模式。所以悟空的行为并非道家的心灵超越灵肉分离的生命哲学。其实悟空两次上天,是游仙与思凡的二元模式平行展开,体现的都是儒家济世观点。以后我们再进一步阐述。 思凡——自我价值的奋斗 我们说孙悟空的思凡和游仙几乎是平行进行的。这里就有了个问题,既然天界对悟空来说,只是游而已,又何来思凡,这岂非矛盾。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从不同角度看的。我们从整个天上的神仙世界来看,既然来到天上,就要受其约束。悟空的行为无疑就是思凡下界,触犯了天条。其实在小说之前,悟空学艺归来,未尝不也是种思凡行为。 我们再从头分析思凡这一模式。我们同样先回顾思凡的起源。在太初洪荒之时,天地相通,神人无别,正如龚自珍所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然而随着文明进步,人神必将走向分离。一如西方基督教中亚当夏娃必将走出伊甸园一样。于是就有《山海经》《国语》等所载颛顼帝另大臣重与黎“绝地天通”。原始先民就有个二难选择:一方面他们渴望摆脱神的控制走向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时地为神的远离自己而感到茫然若失,甚至无所适从。但是神仙也同样有类似的问题。他们一方面希望从凡世独立出来以维护神性尊严;但却也为远离丰富多彩的尘世而使得自身内心中欲望没有释放空间。从而我们可以从这二难选择中得出神仙思凡的根源。 神于天上,因不满足而有思凡举动,动机有二,一为济世观念,一为欲望满足。玄女下凡授兵法于黄帝,后羿下凡射日,鲧盗息壤治水等都属于济世观念。而《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等故事中织女、七仙女、三圣母都属于欲望驱使的。 而我们来看悟空的思凡情况。正如同游仙是俗性向神性的转变,是由凡人俗人完成,那么思 凡就是神性向俗性的转变,由神仙完成。为何悟空的游仙和思凡几乎是同时进行呢,我们可以借用“灵肉分野”的观点。在肉体躯壳上,悟空是神性的,超现实的。可是心灵上,精神上,他仍然是俗性的,凡性的。他仍然是野性未除,仍有凡世的各种情感。 那悟空的思凡是何种动机呢,应该是两种都有。我们可以认为悟空第一次思凡是因为弼马温这一有实无名的官职和齐天大圣这一有名无实的称号给他造成了侮辱,产生反抗情绪。但却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看到这就是种济世情怀造成的。这与其说是孙悟空不如说是作者吴承恩的济世理想。可以说孙悟空被天庭埋没与《红楼梦》中“无材可去补青天”的遭遇如出一辙。 除了济世理想不能够实现,悟空在天上还受到了压迫。跟仙女下凡与凡人结合是因为天界的禁欲压迫不同,悟空在天上的压迫就是不自由。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他可以在天上 “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去云来,行踪不定。”可是他仍要收到约束。这种约束对于他来说,这就是种压迫。我们从书中可以发现,孙悟空从头至尾就是自由崇拜者。为此他还得了个紧箍儿。 在双重动机下,结果就是大闹天宫。在主人公内心深处存在补天意识,如果不能实现往往走向另一方向。我们看《红楼梦》中“无材可去补青天,枉入红尘许多年。”宝玉最后的思想变为了叛逆的,超时代的。同样,齐天者不能补天,最后变成了反天,拆天,逆天。孙悟空公然喊出了“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这可以说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变奏。我们从历史上来看,英雄可以分为两种,就是补天式的和拆天式的。孙悟空是英雄,做不了补天式的,那就成了拆天式的了。他的思凡就成了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做出的奋斗。 悟道——自我使命的坚持 从《西游记》第八回开始一直到最后全书开始进入悟道模式。这基本就是整个故事主体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且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所以历代评论《西游记》时经常都称其为本悟道之书。 我们同样也回顾下中国文学中悟道的传统模式。在《庄子》分别记载了两个故事。《在宥》中广成子点化黄帝,还有在《徐无鬼》中牧马童子点化皇帝。这两个故事分别代表两种模式:一是红尘迷者进入梦幻之中,经历种种人生考验最后悟道出世。二是某一红尘迷者经历种种人生挫折之后,在极度迷惘痛苦中忽域高人指点,顿然醒悟。悟道模式在后来逐渐成熟。如刘义庆《幽冥录 杨林》。而唐朝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记》和任繁的《樱桃青衣》都在莫道模式中加入了“梦”这一元素,即在梦中感受人世苦乐继而悟道。后世宋元剧本中,汤显祖的《邯郸记》《太守记》还有《聊斋 续黄粱》等可以说这种形式的翻版。随着佛教传入,禅宗兴盛,悟道模式又概括为“渐修”和“顿悟”。 现在我们来看《西游记》的悟道模式。很容易发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悟道肯定不是顿悟,要不故事一下就完了。首先唐僧师徒都在修行中经历人生各种苦难。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镇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久;唐僧前世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被贬凡间,而且一出生就经历家破人亡的悲剧;猪八戒的前世天蓬因调戏嫦娥被打了两千锤,错投畜生道;沙和尚前世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被打了八百杖,下凡后每七日还要受飞剑穿身之苦;小白龙因纵火烧了夜明珠差点被斩。他们前世都曾享受到无上荣光,今世却也受过无数苦难。按传统故事模式前他们皈依沙门时已然悟道。他们其实确实已经悟道。唐僧与沙僧一直秉持佛法,白龙马一直勤勤恳恳未有怨言。孙悟空虽然野性难驯,但再也没争天的念头,对取经也是一直坚持。猪八戒看起来仍然凡心未灭,但是他确也斩断红尘,虽然时常嚷着“分行李”,其实也只是在困境时的抱怨。还有一点,在悟道过程中,会有一高人点化。这在《西游记》中对应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可是我们我们来观察观世音的言行。他对取经团队的作用一是鼓励,而是直接帮助。并没有点破大道的举动。她对孙悟空的指导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连哄带劝。他并未有 长篇说教,她于悟空而言与其说是导师,不若说她是在扮演母亲的角色。可见这种悟道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模式。这种悟道是在主人公已经悟道的基础上再次悟道修行的二重模式。那他们再次悟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道”的概念。人生短暂,苦乐无常,不若求得长生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道家的“道”;人世本苦,忧多乐少,不若修行以求来世,获得心灵肉体上的解脱,这是佛家的“道”。道家的修行往往是先满足人生的各种欲望,然后知道生命的本质;佛家的修行往往要经历种种苦难,然后领悟世间真谛。所以不管是哪种道唐僧师徒都以领悟,不管哪种经历都以尝试。这些是宗教意义上的道。而取经途中八十一难所磨练的就是儒家之道。这就是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这个道就是种对自我使命的坚持和完成。我们在引用孟子的两段经典表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段中的种种经历可以说是与取经的过程一一对应。还有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点可以说他们也做到了。取经对于唐僧师徒就是种上天赋予的使命。所以唐僧每每自报家门时说:“奉东土大唐陛下之命,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可见取经是抱着种济世情怀(也可以说是普度众生的情怀)对自我使命的坚持。而最后唐僧等也确实坚持到了成功。获得一圆满结局。 总结以上的论证,得出结论《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儒家人生哲学的世俗之书。诚然吴承恩一直鼓吹三教归一,但他仍以儒者的心态创作这本巨著。在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上,儒道释的人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道家哲学鼓吹物我混一,万物一齐,泯灭主客差别,达到好“和其光,同其尘”的境界。佛家的哲学超脱主客的束缚,磨灭自我意识,奉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人生态度。而儒家学派则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应积极认识客体,把握、适应客体,力求达到主客统一。而《西游记》对孙悟空的描写更是写出了积极的对客体改造,可以说是明朝早起启蒙思想的体现。《西游记》以很少的篇幅讲述宗教的哲学,而更多的阐述儒家的人生哲学问题。这可以说是作者抱着种济世情怀,表达对自我理想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奋斗,自我使命的坚持。 最后我们引用拉法格在《宗教与政治》中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维的朴素和自然的形式之一。只有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
本文档为【西游记的哲学精神.tx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1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