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

举报
开通vip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 (1876年9月,1378年6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假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崇高的战斗风格,是革命...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 (1876年9月,1378年6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假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崇高的战斗风格,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说:“《反杜林论》这本书对于正确理解德国社会主义是很重要的。”(马克思:《致摩?考夫曼》(l启78年10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322页。)“不仅普通工人??????,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而阐述中吸取许多东西。”(马克思:《致威?白拉克》(1877年4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42页。)列宁也曾指出,《反杜林论》“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05年,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第9页。)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醒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二个组成部分》(1923年3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42页。) 《反杜林论》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它的发表对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辨别真假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决不会因为丧失原来的斗争目标而钝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受到挑战(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反杜林论》仍然具有科学的和实践的意义。 历史背景 《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于1378年7月编成单行本出版。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写作的原因作了扼要的说明。“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的激动’的成果,"(《全集》第7页)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也应国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870年至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之后实现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特别是1875年5月在哥达召开的联合代表大会上实现德国两个毛人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盟(拉萨尔派)的统一,对资产阶级政府的反动统治形成了严重的戒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穷凶极恶地向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发动进攻。一方面以碑斯麦为首的反动政府极力迫害先进工人和无产阶级的领袖,企图以暴力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采用种种阴谋手段分裂、瓦解工人队伍收买工人贵族,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极力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企图从思想、理论上腐蚀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从组织上分裂无产阶级政党,挑起工人阶级内部的斗争。 当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已实现了统一,但在统一过程中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作了难以容忍的让步。在两党联合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哥达纲领》充满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因此,尽管在组织上实现了统一,但由于在思想上容纳了机会主义,理论上的分歧构成重新引起分裂的危险。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曾坚决地反对哥达纲领。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彻底地批判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但当时考虑到两个工人政党刚刚实现了统一,为了避免激化矛盾 1 而造成分裂故没有发表。党合并后,思想水平大大下降,党内对机会主义的妥协情绪更加上升,机会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行起来,杜林就是主要的代表。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一I921年)从1867年就攻击马克思主义。杜林看到投靠牌斯麦政府达不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便突然宣称改信社会主义。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更加猖狂的攻击。他的主要著作是:《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 在哲学上杜林鼓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反对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历史唯物论,以折衷主义手法把机械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康德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混在一起,企图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限、调合矛盾。在政治经济学上杜林极力散布庸俗经济学的反动观点,肆意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抹煞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宣扬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其社会主义理论,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完全陷入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根本否认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他特别仇恨暴力革命,宣称暴力革命是绝对的恶事,用反动的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当时,杜林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的最危险的敌人。杜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明明是个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却打扮成跨时代的伟大天才,第一个超人,工人政党的理论权威。他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实现的革命变革,自吹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真正改革者,创造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达到了永恒的最后的终极真理。杜林的反动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1875年两党合并后在党内滋长的对机会主义的迁就情绪,致使杜林的反动理论得以泛滥。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在党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击,相反,杜林的反动思想在当时工人运动内部广泛传播开来。更为危险的是党内出现了一部分领导人如莫斯恃、恩斯、伯恩施坦和弗里切等都成了狂热的杜林分子,他们和杜林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机会主义的小宗派(他们无耻地赞颂杜林是“科学领域内最热心、最果敢、最勤奋的首领”,称烦杜林的著作是,划时代的著作”并且采取阴谋手段,迫使党的机关报《人民国家报》发表他们吹捧杜林的反动文章,妄图使杜林的荒谬理论散布到工人群众中去。更为严重的是(杜林对资本主义不痛不痒地“批评”和对共产主义的虚伪“称赞”甚至骗取了党的左派领袖倍倍尔等人的支持和信任。倍倍尔在1874年曾匿名发表文章称赞杜林的“基本观点是卓越的”党的刊物也转载过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杜林“及其小宗派利用一切广告和阴谋的手段,”(第7页)通过党刊向工人阶级推销杜林的认套假社会主义的黑货,大树杜林的权威。而杜林野心勃勃,公开要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宗派集团,一个未来单独政党的核心,阴谋分裂党组织,另立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篡夺工人运幼的领导权。凡此种种,都给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工人阶级,正处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前列,如果让杜林之流的阴谋得逞,必将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就是彻底批判杜林,以捍卫共产主义学说,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避免党内造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恩格斯指出:“德国社会党正在迅速地成为一种力量。但是,要使它成为一种力量,第一个条件是不让这个刚刚赢得的统一受到危害。而杜林博士却公开地着手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宗派,一个未来的单独的政党的核心。因此,不管我们是杏愿意,我们必须应战,把斗争进行到底。”(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1892年4月)。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第8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34页。)于是恩格斯放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撰写着手对杜林进行批判( 恩格斯撰《反杜林论》的整个过程都得到马克思的支持,都是同马克思互相研究的。正 2 如恩格斯指出:《反杜林论》“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问意就不会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的,只是由于外部的原因,我才不得不很遗憾地把它稍加缩短。”(第11页)据此,我们可以说,《反杜林论》是由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完成的科学著作。 《反杜林论》的发表,粉碎了杜林一伙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加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了党的统一和团结。到19世纪90年代,《反杜林论》一书,“所主张的观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社会意识中,——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第18页)因而也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反对杜林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恩格斯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党的领导者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恩格斯向当时德国工人党的领导人指出:“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才能经受住阶级斗争的严重考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 《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论战中,上面阐明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在当代(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反杜林论》仍具有科学的和实践的意义。 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共严党宣言》发表之后二十年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成就,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气义的行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七义等月个组成部分的扩要内容及其内在的联系,集中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达到的成果。唯物史观是贯穿《反杜林论》全书的红线,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先获得唯物主义历史观,然后探索深藏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下的根源——剩余价值剥削,从而最终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全书围绕着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全面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书义原理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总结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及科学社会主史的基本内容,并运用这些原理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墓木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彻底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荒谬性和欺骗性。 《反杜林论》“引论”的第一章‘概论”是全书的总论,概述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在“概论”中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第30页)为了论证“概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概论”和第三编“社会主义”中详尽而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历史过程,并正确评述了空想社会主义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及其时代的局限性。 在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归宿时,恩格斯深刻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第22页)这里既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又说说明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现实”,就是要看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所谓绝对真理或先天理性中去寻找,而应到现实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找;不应到抽象的哲学中去找,而要到具体的经济学下去找。揭露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 3 事实中发现出来。”(第292页)一句话,不应当用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而应当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即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取代形而上学唯心史观。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一版序言》〔1882年9月)。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第5一6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46,347页。)因为只有借助于辩证法(发现了唯物史观,才使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成为可能。它促使人们认识到,要发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力量,决不能靠理性虚构,而必须立足现实,具体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从而“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生,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这种生产方式内部的一直还隐蔽着的性质”。(第30页)即剩余价值剥削。这就是说借助于辩证法而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表明,廿会主义的理沦已经牢牢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正由于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物质生产基础上,借助于唯物辩证法,来阐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而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完整的学说中,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地位、作用虽然各下相同,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休。具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仁义,是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沦;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深刻地论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现实根据;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纲领,它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基本政治原则、美好理想和马克思大义理论的全部目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理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制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是说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这正是他们的主要功绩因比,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恩格斯说:“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仁义为其理论终结的。”(第673页)同样,政治经济学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就不能得到发挥和落实;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具体的实施。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又是它们的落脚点。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又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灵魂和基础的哲学的变革,最先获得自己的理论形态,即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而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出来的自觉的辩证法思想。没有哲学思想这一革命变革,就谈不上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更谈不上有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得到充实和完善,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则又是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完成之后,才进一步实现的。总之,《反杜林论》中的“引论”特别是“概论”是全书的总纲,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阐发和论证,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为彻底驳斥杜林反动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分别揭露杜林在这些领域的无知、谬论与谎言,有针对性的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论战中恩格斯总结了当时科学的发展成果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阐发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把马克思的学说以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表述出来(恩格斯说:“本书所批判的对象”―历史的匆匆过客杜林及其庞杂的折衷主义体系,“现在几乎被遗忘了”,起码“在许多方面已经丧失目标”了。〔第10,11页)然而,恩格斯在跟“杜林主义”论战过程中,正面阐发的马克思主 4 义理论体系,即“辨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的意义。 基本内容 《反杜林论》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概论、第一编哲学、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现分别介绍于下: 三版序言 恩俗斯在世时《反杜林论》共出过三版,由作者分别写了序言第一版序言写于1878年6月11日,主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即写作的原因经过和写作方式,着重说明该书的写作完全是斗争的需要,“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是为回答杜林向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写的论战性著作,由于“对象本身的性质”,即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第7一8页)为了驳斥杜林的思想体系,必须涉及广泛的学术领域进行长篇的论战。第二版序言写于1885年9月23日,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本书再版的原因和修订的情况。并着重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及其自然科学基础。进一步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对建立科学自然观的意义。号召无产阶级及科学家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抛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17至18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形而上学自然观占居统治地位,这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第一个自觉地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辩证法淹没在唯心主义体系中。在他看来辩证发展的只是“精神”,而自然界则是僵死不变的,因而,他的自然观还没有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马克思和恩格斯剥去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吕然观和历史观。”(第13页)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必须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花费巨大的精力研究各门自然科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在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恩格斯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初成就,指出自然科学的许多新发现,如能量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热运动的计量和气体的液化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唯物主义的辩证自然观正是对于这种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那种赋予事物之间的区别、分类以固定性质和绝对意义的见解,不过是人们把自己主观思考中的片面观点强加于自然界的,辩证准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自然观上的革命变革。理论自然科学的革命变革,单靠自然科学本身越来越多的发现,当然也可以自发地实现,不过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如果自然科学家学会了辩证法,进而自觉地去研究事物的辩证性质,就比较容易达到对自然过程的辨证认识,从而大大缩短这个过程。因此,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家应该认真研究辩证哲学,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只要自然科学家努力掌握二千五百年来哲学发展所达到的成果,即掌握唯物辩证法,那么自然科学就会较快地摆脱凌驾于其上的自然哲学,摆脱从十七世纪英国培根和洛克等人那里并争袭下来的形而上学。 第三版序言写于1894年5月23日。主要说明本书第二版的修订情况及其原因,并表述了作者对本书发行第二版至今的九年间,“本书所主张的观点”以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社会意识,而感到欣慰的心情。 引论 《引论》是本书的总前言,分设《概论》和《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两章。特别是《概论》在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反杜林论》的总纲。 一、概论 5 中心思想是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围绕这一中心,阐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法的对立,并阐明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创立的意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恩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概论中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的。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反映,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考察的结果(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的初期形态——空想社会主义,表现为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家。为了给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他们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对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以及为这一制度辩护的宗教,法律、道德等各种传统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反封建的斗争巾,这种批判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启蒙学者不是把生产方式,而是把理性看作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仍属唯心史观。他们所谓的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18至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把这种理性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伴随着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先后产生了莫尔、康帕内拉、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这种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抨击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社会的图景提出了合理的猜测:他们要建立的理性王国,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群众的一些愿望,同启蒙者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理性王国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还不发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未充分展开,所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有隶助于理性,凭空构思新社会的轮廓(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仍然是18世纪启蒙学者的唯心史观。在他们看来,自己是超乎阶级对立之上的,是全人类的解放者或救世主;杜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永恒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因此,他们始终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革命道路,他们的学说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第22页)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按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从头脑虚构出发,而是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现实出发,通过分析其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 在《概论》中,恩格斯紧密联系自然科学和人类认识的发展,用很大篇幅阐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想方法的对立,和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变革同哲学上的变革是直接联系的。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要有德国的辩证法,否则“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0页。) 人类认识史中,关于事物发展的法则,从来就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见解。辩证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同形而上学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世界观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只是直观地、笼统地说明总体的一般性质,而不能说明构成总体的各个细节,还缺乏科学根据和科学分析。所以后来被形而上学代替了。 17至18世纪,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居于优势地位(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自从15世纪末叶以来,自然科学为了研究自然界的各个细节,就把它们从总的联系中分离出来,对其特性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方法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使人们养成了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观察事物的习惯。一些哲学家又把这种方法从自然 6 科学领城搬到哲学领域,于是形成了西方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否认事物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恩格斯指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是森林。”(第24页)自然科学越来越多的新发现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无数的事实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第26页)。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使辩证法得到了高度发展,黑洛尔第一次自觉地叙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他把自然、历史和人类思维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过程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没有揭示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除了历史条件的限制,更主要的在子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起来,使辩证法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第28页)从而使社会科学也彻底摆脱了旧哲学的束缚,为人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理论武器。 〔3)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杜林的高傲与无知,杜林自吹自擂,向人们许下了诺言,自许自己的思想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并使经济学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变”等等,把白己打扮成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天才,第一个超人。他对于一些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则采取了极其粗暴蛮横的否定态度,恃别是对马克思进行了恶毒的漫骂和攻击。恩格斯在本书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中,通过大量的事实和雄辩的论证,彻底戳穿了他的全部谎言,彻底批判了杜林的谬论, 第一编哲学 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杜林的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从而研究这一休系本身”(第7,8页)“此外就别无选择了”(第380页)(所以,恩洛斯在批判杜林的反动的社会主义理论时,首先彻底清算了它的哲学基础。在哲学编中,恩格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正如列宁指出的:“恩格斯同杜林的全部斗争始终是在彻底贯彻唯物主义这个口号下进行的。“在《反杜林论》的每一节中都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谎言和糊涂观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2,10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15卷第354页。) 哲学编共十四章主要论证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在三章《分类,先验主义》和四章《世界模式论》中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恩格斯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阅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论证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的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第38页)、“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第48页)等著名论断,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根本界限。 三、分类。先验主义 7 杜林把他的所谓“现实哲学”的“自然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这三个部分的“内在逻辑次序”是:研究一般存在基本形式的原则,即“世界模式论”走在前面,而自然原则的学说和人的学说,是世界模式论具体应用的对象,所以按其从属次序“跟在后面”。恩格斯指出“关于这种一般世界模式、关于这种存在的形式原则的科学,正是杜林先生的哲学的基础。”(第39页) (l)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 针对杜林建构其哲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恩格斯在哲学编一开篇就以《分类。先验主义》为题,从总体上深刻剖析和揭露了杜林在哲学分类方法和从原则出发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先验主义错误。 恩格斯揭露了社林颠倒思维原则和客观存在的关系。杜林认为他的哲学原则是关于外部世界存在形成的原则,这些原则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当适应这些原则。恩格斯指出,作为杜林哲学出发点的所谓“原则”,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从他的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对唯物主义来说,外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关于外部世界的原则,央天是思维自身的想象物,而只能是思维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第38页) 杜林割裂意识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把思维看作是脱离自然界和人,从一开始就和自然界相对立的某种现成约东西。恩格斯批驳了这种唯心士义观点,进一步论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出,思维和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第38,39页)这就明确地表述了,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倒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根本不能离开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因此,“不可能把思维同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1892年4月)。人民出版社1992年单行本第13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41页。) (2)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论述理论思维,也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依赖于现实世界。 杜林认为,纯数学也是先验地从人的头脑中构思出来的,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把数学看作与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想象。恩格斯指出,数学具有脱离任何个人特殊经验的独立意义,但它决不是先验的(纯数学为了反映外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必须把数和形同客观内容的联系暂时撇开,从现实中抽象出来,以便在纯粹状态中研究抽象的数和形。无论数学研究的方法是多么抽象,然而“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第41页)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理论思维的持点,分析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第42页)这就是说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管看起来多么抽象,归根到底,都是来自客观外界的。数学中的公理,也并不是先验的,它们是在实践中经过干万次的重复(才逐步在人的意识中有了不证自明的性质。如果忘记了数学对客观世界的依赖关系,片面夸大数学的相对独立性,把它看成是绝对的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东西,那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杜林根本不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把人类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无限夸大,以致把思维看作是脱离了物质,脱离了人和自然的东西。 8 这就是他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根源。 (3)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终极真理”体系,阐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杜林对认识过程中的有限和无限、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根本无知,他离开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去追求认识的绝对性和无限性,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并妄图从先验主义的原则出发(来构造现实世界,建立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所谓“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恩格斯批判了杜林这种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认识并不是头脑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而是人类在实践中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人们要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然而又不可能做到,这就形成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人类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这个矛盾在人类无限发展的前进过程中(每天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央,它推动人们不断实践,不断认识,通过一个又一个有限的、相对的认识,达到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无限的认识,进而逐渐接近对整个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 四、世界模式论 这一章,继续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揭露和批判杜林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手法,论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本原理。 (1)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立场出发,认为世界的统一性不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从思维中引出来的。在他看来,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事物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又因为存在总是和思维相符合的,被思考的存在。世界的概念是统一的(因而现实世界也就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样,杜林借助于“我T(,的统一的思想仔,就使存在的“唯一性”变成了它的“统一性”。 恩格斯首先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对思维的形而上学歪曲,闻叨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指出:“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第46页)这就是说在思维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杜林只承认综合,否认分析。并根据这种没有分析的综合的形而上学观点推论出世界的统一性,是非常荒谬的。 (2)揭露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手法,论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存在这个概念是包罗万象的(是产生万物的基础,世界就统一于存在。这是杜林用似是而非、模梭两可的概念来代替明确、肯定的概念的一种折衷主义诡辩手法。实际上“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说法,不仅不能揭示世界的本质,反而掩盖了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对立。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第48页)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精神、意识,是高度发展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3)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唯心主义本质并指出,它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抄袭和剽窃。 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用逻辑模式或范畴来构造现实世界的荒谬理论(它的基本思想、结构顺序、主要概念,甚至一些细节,几乎都是从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抄来的。所不同的是在杜林的优界模式论中,根本否认矛盾(这就完全抛弃了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9 在(五至八章)自然哲学部分,围绕物质的存在形式问题,着重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深刻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提出并论述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以及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等重要原理。 五、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批判杜林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论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时间、空间的无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1)批判杜林关于时间有开端、空间有界限的形而上学谬论,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无限性的观点。 杜林表面上承认世界的无限性,但他认为,无限性就是无限数列,无限性是“投有矛盾的”并且“具有唯一方向”,因此,在杜林看来,世界的无限性也必须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杜林这些荒谬观点并非他自己的创造,而是片面地从康德的“二律背反”中抄袭来的。 恩格斯指出,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就是指时间和空间“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第54页)接着恩格斯又批判了杜林所谓“可以计算的无限数列”的矛盾的谬论,阐述了始点和终点的辩证关系。指出:“开端和终点正象北极和南极一样必然是互相联系的(如果略去终点,开端就正好成为终点,即序列所具有的一个终点,反过来也是一样。”(第56页)在数学中,为了研究不确定的、无限的东西,人们总是从确定的某一项出发(但是,数学上的方法不能强加于现实的物质世界。 恩格斯还批判了杜林所谓没有矛盾的无限性的荒谬观点,论述了有限和无限的辨证关系。指出:“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别正因为无限性是矛盾,所以它是无限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境地展开的过程(如果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结。”(第56页)就整个宇宙而言,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但是宇宙间的每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则是有限的。宇宙的无限时间和空间,正是由无数个别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的总和组成的。无限不是在有限之外,而是存在于无数有限之中,是由无数有限构成的,没有有限,就无所谓无限。任何有限中都包含着无限的因素,有限事物可以无限的分割,有限事物的形态转化也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这种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结(杜林是个十足的形而上学者,他所谓的“没有矛盾的无限性”,即脱离有限的单纯的无限,实际上是对时空无限性的否定。 (2)论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批判杜林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相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杜林认为,在时间开始以前,世界处在“自身等同”即“绝对不变的状态”。这是一种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联系的形而上学谬论,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第56页)即物质的运动,无论是显著的变化状态,还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总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设想投有时间、空间的物质存在,和设想没有运动变化的物质存在,同样都是十分荒唐的。 最后,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荒谬的狡辩。 杜林从时间有开端的形而上学观点出发,臆造出“世界原始状态”,是“自身等同”的不变状态,这就使他陷入了无法克服的混乱。如何使世界从不动过渡到动,从无时间进入有时间呢,他除了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以外,别无办法。 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第六章主要是批判杜林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把运动只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深刻地论述了辩证唯物土义的运动观。 〔1)批判杜林的所谓“宇宙介质状态”的形而上学观点,并阐述康德星云假说的进步意义。 10 杜林从形而上学世界观出发,臆造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宇宙介质状态”,并对康德的星云假说采取了极其轻蔑的态度,攻击康梅的星云假说中没有说明星云状态中存在着的力学体系,因而不能“成为严肃推动的出发点”杜林借贬低否定赓声的星云说来为他的“宇宙介质状态”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作辩护。 恩格斯指出:“康德关于目前的所有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钠最大进步”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第62页〕比起康德的假说来,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是一个历史的倒退。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提出“运动是物质存在形式的原理”、批判杜林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物质自身等同状态”的谬沦,深刻地论述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杜林用来表示宇宙原始状态的所谓“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是企图盗用黑格尔的“自在”与“自为”范畴来为自己的哲学效劳。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神秘的胡话。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第65页)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运动形式之中,或者同时处在几种运动形式中。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体的任何静止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第65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也是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的,运动只能转移,而水远不会消失。 恩格斯指出(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形式。而杜林把一切运动都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而又把相对的机械平衡想象为绝对静止,然后又把这种绝对静止搬到了整个宇宙。这就是杜林割裂运动和物质的联系的认识根酒。 (3)论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批判杜林的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明确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第65页)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物体的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是相对的。静止本身只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第68页)但是,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显现和计量。个别物体的任何个别运动,总是因空间条件的限制倾向于相对静止即平衡,而总的运动又破坏这种平衡。因此,“出现静止和平衡,这是有限制的运动结果,不言而喻,这种运动可以用自己的结果来计量,在自己的结果中表现出来,并宜通过某种形式从自己的结果中重新得出来”(第68页)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是一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杜林不懂得这种辩证关系,把静止和运动绝对的对立起来,并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 七、八、自然哲学。有机界 在这两章中,恩格斯围绕生物学中关于生物进化及生命的本质问题,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目的论和形而上学观点,科学地评价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维护了达尔文学说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发展观,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生命的科学定义,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 (1)批判杜林在生物起源及进化问题上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土义目的论,维护达尔文学说中的合理成分。 杜林不仅用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生物的发展史,而且,还借助于唯心主义的目的论来解释自然界的秩序。为了宣扬和坚持反动的目的论,杜林极力低毁达尔文学说,诬蔑达尔文关于生存斗争的理论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是“从虚无中得出自己的变化和差异”(漫骂达尔文关于变异与遗传的理论包含着“降神术”的混乱等。 11 恩格斯为了正确评价达尔文学说,维护它的合理成分,以科学的精神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分析。首先肯定了达尔文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物种变异的原因(合理地说明了有机体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有力地打击了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学目的论。 尽管达尔文学说存在一些缺点,如他在研究有机体进化的时候,忽视了进一步探讨个体变异的原因,而只注意到这些变异如何成为新品种的条件(在讨论物种变异的时候,又忽视了自然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过分强调了繁殖过剩的因素。但决不能因此就说达尔文的理论是简单的照搬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恩格斯指出,杜林之所以对达尔文学说如此怒不可遏,无非是想把首己任愈杜撰的胡说,标榜为。积极,的成果、。深刻,的见解而强加于人,这充分地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正面目和与科学为敌的立场。 (2)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生命观,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 杜林把生物的发育过程叫作“组合”,一切生物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类型为基础的”,感觉是区分动物和植物的“鲜明界限”(感觉必然和神经器官相联系,并把新陈代谢看作“生命过程独具的特征”。恩格斯指出:一切有机体(除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简单的细胞体到最复杂的高等动物,都是通过不断重复的细胞分裂发育成长的(这决不是杜林说的“组合”。生物界的“简单类型”是细胞,它是高级有机体组织的基础。但是在有机体中,还有低于细胞的蛋白质小块,这些没有分化的蛋白质小块,本身就具有生命的特征。植物和动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动物有感觉,植物也有感觉的痕迹。感觉并不必然和神经相联系,它只和某种蛋白体相联系。“新陈代谢本身即使没有生命也可以发生。”(第88页)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杭的规律,是依据事物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一般过程。当然它也是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最一般和最显著的现象。把新陈代谢看作是生命独具的特征,这不仅没有说明任何问题,反而抹煞了生命活动和其他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差异。这是在生命问题上的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了当时生物学的新成就,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第88页)这一科学的生命定义,恩格斯作了深刻的阐述: 首先,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发现生命是和某种蛋白体相联系的”(第89页)同时,生命是蛋白体本身固有的机能或本质属性,“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中的蛋白体,找们也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第89页)。生命和蛋白体是不可分离的。这就坚持了运动与物质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 其次,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但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非生物界,新陈代谢是在外部条件作用下,通过物体内部新与旧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进行的(其结果是非生物体的解体、破坏,就不是原来的物体了。 在生物界,生命现象就在于,“蛋白体从自己周围摄取其他的适当的物质,把它们同化,而体内其他比较老的部分则分解并且被排泄掉。”(第89页)这种通过摄食和排泄的矛盾斗争来实现的新陈代谢,则是蛋白体自我完成的过程,是蛋白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过程,蛋白体就不能生存。因此,生命作为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就在于“蛋白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第89页)正由于这种过程是蛋白体生来就固有的机能,从而也就使蛋白体产生了成长能力和内在运动等生命要素。恩格斯关于生命的科学定义,第一次划清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原则界限,既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生命观,又批判了“灵魂不灭”和“自生论”等谬论,对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九——十一章道德和法部分,恩格斯着重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方面的唯心史观,论述了道德和法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重要 12 原理: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辨证关系;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只能是“消灭阶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等重要原理。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根本不变峥的永恒真理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述真理发展的辩证法,批判杜林关于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观,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杜林认为,人的认识可以不受“时间和现实变化的影响”,个人思维具有至上意义;胡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自吹在道德和法方面的理论是运用于一切世界和一切时代的“终极真理”;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绝对化,硬要人们接受那种“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恩格斯为驳斥这些谬论,深刻地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首先论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从人的认识能力方面,批判杜林关于个人思维具有至上意义的荒谬观点。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第95页)就是说作为整个人类的思维,就其无限发展的本性来说,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至上的,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一切联系的;在社会实践中,思维的使命就是不断地认识客观处界,而且只要人类无限地延续下去,思维就有可能认识哄界上的一切事物和联系,从而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认识的。但是,人类思维是由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构成的。个人的思维由于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非至上的,对真理的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它只是部分地包含着绝对真理。所以,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第94,95页)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前进过程中,无止境的人类更迭中才能解决。其次,从思雄成果方面,进一步论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揭露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的谬论,及其反动实质。恩格斯指出(“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一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4页。)也就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其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是推翻不了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在绝对真理的发展长河中,人们对事物的各个具体发展过程的认识又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杜林宣扬的那种“根本不变”的“终极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再其次,从真理的界限方面,论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进一步驳斥他的“绝对真理”谬论。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气“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第99页)真理和谬误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只有划清了这个原则界限,才能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但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这种对立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互相转化。人类的认识正是在真理和谬误的相互斗争、转化中前进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第95页)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会思想僵化,犯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错误。 (2)批判杜林的超历史、超阶级的唯心主义道德观,阐述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13 杜林把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应用于道德领域,认为道德原则是永恒的,是凌驾于“历史和现今民族性的差别之上的。”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 首先,恩格斯指出,任何道德原则都是历史的产物,“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历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第101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俞发展的。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水恒不变的道德原则。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第103页)道德总的来说是有进步的,但是,从奴隶社会以来,道德还始终没有超出阶级的道德。 十、道德和法。平等 这一章,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平等观,概述了平等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资产阶级平等观念的实质,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 (l)揭露杜林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方法。杜林在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总是先把研究对象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然后把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从中得出结论,并宣布这种结论为“永恒的真理”。他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把两个抽象的人作为社会的“简单要索”,把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当作“公理”,来研究社会平等、正义等道德和法的问题的(杜林认为,不平等是由于使用暴力造成的,平等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是绝对的坏事(他把过去不平等的社会历史一概斥之为谬误。 恩格斯批判杜林这种先验主义方法。指出“按照这一方法,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不是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而是从概念或所谓‘社会’的最简单的要素构成道德和法”。(第105,l06页)这纯悴是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方法。作为杜林构造社会的“简单要素”的“两个人”,只要是现实的人,那么无论是一男一女,或两个男人,或两个家长都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永恒平等。要达到“完全平等”,那他们只能是摆脱了一切现实关系和特性的光秃秃的人的概念,两个十足的幽灵, 恩格斯批判杜林所谓不平等和奴役起源于暴力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平等是由于私有财产出现才产生的,根本不是使用暴力的结果。抹杀不平等产生的经济根源,实际上就掩盖了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奴役的实质( 〔2)恩格斯揭露了杜林平等观念的反动实质(杜林只要把他的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运用到现实社会,立刻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摆脱困境,杜林就不得不步步退却,承认不平等的存在,经过一系列的退却,杜林的“完全平等”说不仅彻底破产,而且它的反动本质也就暴露无遗了(这种平等观念,是在超历史、超阶级的外衣下,为资产阶级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侵略扩张作辩护的。 (3)论述平等观念的发展历史及其阶级内容( 恩格斯指出:平等是一个法权观念,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针对杜林在平等问题上的超阶级的和非历史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这一章的内容除了揭露杜林在法学上的极端无知和对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以外,主要是批判杜林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荒谬观点,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14 (1)揭露杜林在法学方面的狂妄无知。杜林无耻地吹嘘自己对法学有“最深刻的专门研究”,并“加深”了“它的科学内容”(恩格斯用大量事实予以揭露,指出杜林除了普鲁士邦法外,对法学极端无知(杜林的法学观点在本质上与当时资产阶级法学家的观点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分裂为阶级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杜林却认为,当时的法学只是还不够科学,因为民法“确认以暴力为基础的所有制”,刑法以复仇为“自然基础”,完全抹杀法律的阶级性,他只从判决的方式去评论审判制度的好坏,完全掩盖了法庭的本质是阶级压追的工具。 (2)阐明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批判杜林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谬误。 关于什么是自由的问题,杜林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定义:第一,自由“一方面是合理的认识,另方面是本能的冲动,双方好象联成一个合力。即是说自由完全是主观的东西与客观规律无关。第二个定义:自由“不过是按照先天的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而这种动机总是受到自由规律“不可避免的强制”,即自由与客观规律有关,是受外部规律制约的。这两个定义相互矛盾,第二个定义恰好给第一个定义一记耳光(为批判杜林的谬误(恩格斯精辟地论证了自由与必然的辨证关系: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客观规律、自然界的必然性是第一性的,人的意志自由是第二性的,只有承认必然性,才能谈得上进一步去认识和掌握必然性。离开了必然就没有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性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可知的,在自由和必然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主动权就越大(相反,不懂得事物的必然性就处处被动,恰好证明它不自由。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第125一126页)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支配总是有限度的,因而人的自由总是相对的。 (3)批判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庸俗思想。 杜林把以往的历史一概斥之为谬误和野蛮,回忆已往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侧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卯,我们的时代还是“不成熟的幼稚状态”,是“太古时代”等等。恩格斯驳斥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指出杜林所说的“太古时代”对一切未来的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时代,因为它为以后的更高发展建立了基础。可是杜林居然能够在这个“幼稚状态”的时代,发现“最后的终极真理”,对未来作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这真是十分荒诞可笑的。 在十二至十三章辩证法部分,形而上学贯穿于杜林思想体系的各个部分。恩格斯在十二、十兰两章中从世界观的高度集中的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原则区别的混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提出了“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原理及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第154页)并深刻地论证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十二、辩证法。量和质 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否认矛盾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1)批判杜林否认矛盾规律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杜林认为,矛盾是个主观的荒谬的东西,“只能属于思想的组合”,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并恶毒攻击辩证法是个“粗糙的木偶”是“神秘主义”的“宗教教义”、“欺骗手段”等等。 恩格斯指出:承认还是否认矛盾、矛盾规律的客观存在,是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对立,杜林之所以否认矛盾和矛盾规律,是由于杜林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考察问题,“把事物看做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 15 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第132页)恩格斯深刻地论述了矛盾、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第132页〕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不仅简单的机械运动本身包含着矛盾,有机生命和思维领域更是包含着矛盾。各自科学研究的内容,如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都充满着矛盾(这就是说,任何事物、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恩格斯批驳了杜林对马克思的辩证法的恶毒玫击(杜林为了发泄他对辩证法的怒气,他无耻地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歪曲为“一切可以在每一个东西中寻找,而每个东西可以在一切中寻找,„„归根到底一切都是一个东西”这是极其荒谬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与个别是对立的统一,一般是对个别的抽象和概括。个别中包含一般,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但不能把一般和个别绝对等同起来,更不能把一般歪曲为“一切”。正由于杜林否定了矛盾,他就根本不可能懂得一般和个别即共性与个性的拚证关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仅仅‘辩证法’这个字眼就已经使杜林先生陷入一种神经错乱而无能负责的状态”(第136页) (2)批判杜林否定量变质变规律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量变质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杜林漫骂量变质变规律是个“混乱的模糊观念”并且用歪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关于“价值量达到一定最低限度数量时才能转变为资本”的原理,作为他否定量变质变规律的依据(诬蔑马克思的这一原理是根据黑格尔量转变为质的规律推论出来的。 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的歪曲和攻击,捍卫了马克思的科学思想。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谓的“价值量达到一定最低限度数量时才能转变为资本”的原理是马克思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进行长期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说:“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相反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第137页)因为货币只有投入生产,产生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增殖财富,才能转化为资本(为此,就必须支付原料、劳动工资和工人工资,这就需要一定的最低限度的货币额。因此,马克思指出,不是任何一个微小的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每一发展时期校每一工业部门为实现这一转化都有自己的一定最低限额。马克思在作了这些说明以后才说,事实证明了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会转化为质的差别。”(第137页)由此可见,杜林的捏造和歪曲是别有用心的。黑格尔讲的量变质变是观念的转化,马克思讲的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者不容混淆。 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量变质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列举了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社会现象,以及军事上拿破仑军队的作战经验等大量事实,说明量转化为质,质转化为量。“量变改变事物的质和质变词样也改变了事物的量”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规律。 十三、辩证法。否定的否定 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攻击唯物辩证法是单纯的证明工具的形而上学观(改,阐明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l)驳斥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诬蔑,阐明唯物辩证法不是“简单的证明工具如而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诬蔑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种“文字游戏”是从宗教领域中抄袭来的荒唐类比;攻击马克思是依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作“催生婆”,才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论断的(他还捏造了所谓“既是个人又是公共的所有制”的谬论强加于马克思妄图以此来低毁唯物辩证法,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对此,恩格斯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恩格斯驳斥了杜林对《资本论》的恶毒攻击(《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客观规律,并指出:在剥夺剥夺者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将建立“以土地和靠劳动者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荞础的个人所有制。”在这里,马克思的思想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 16 品”。(第143页)而杜林却把它歪曲为“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所有制,强加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杜林之所以这样做,决不是由于他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意,也不是由于他引证时的马虎了草,而是为了贬低马克思主义,而抬高杜林自己的“经济公社”的谬论,为推销他的反动的“社会主义”黑货制造社会舆论。 针对杜林对唯物辩证法的攻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不能混淆。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18?3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结论,是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了经济的和历史的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而决不是以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进行逻辑推论的结果。恩格斯说:“当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称为否定的否定时,他并没有想到要以此来证明这一过程是历史地必然的。相反地,在他历史地证明了这一过程部分确已实现,部分还一定会实现以后,他才指出,这还是一个按一定的辩证规律完成的过程。”(第147页)杜林把唯物辩证法看成是简单的证明工具是因为他以形而上学的方法看问题,对辩证法棍本不了解。“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第147页)辩证法更是如此(而巨辩证法比形式逻辑更高超的多罢了。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泊规津的科学。”〔第154页〕 (2)批判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客观性和普遍性。 杜林从否认矛盾出发,把肯定和否定绝对的对立起来,把否定着作只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否定就是“消火”,就是无。认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否认两者的对立统一。恩格斯指出:这种否定观是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完全合拍的。与此相反,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肯定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而是包含着否定的肯定。否定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扬弃”即包含肴肯定的否定。否定也不是主观随意的否定,而是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必然结果,是在根本改变旧质基础上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积极的否定,因而它既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为了进一步批判杜林对唯物辩证法的攻击,恩格斯从植物、动物、地质学、数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论证了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第154页)并指出一切事物的发展“按本性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第153页)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的对立面的转化,从而形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各种事物的矛盾和发展的形式是具体的,因此,“否定的方式在这里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第155页) 十四、结论 《哲学编旁的结论,概括了以上各章对杜林哲学的批判(说明杜林的哲学纯粹是欺人之谈。恩格斯指出,杜林‘这个人用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不亚于最鄙俗的市场叫卖者,而在他的那些大字眼后面却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第159页)生动地勾画出f杜林这个“江湖骗子”的丑恶嘴脸。 17 第二编政治经济学 在政治经济学编,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沦,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从经济学方面清算了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这一编的中心问题就是论述剩余价值这伟大的学说。 一、对象和方法 这一章,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经济领域,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力法,揭露和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和在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第160页);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第163页)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有技术方面和社会方面。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生产的社会方面即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着。所以,“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第160,161页)从生产关系的总体来看,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它们在经济生活中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因为只有生产出产品以后,才能进行交换,而目交换的性质、形式和规模,归根到底,都决定于生产。同时,交换又给生产以反作用。交换范围的扩大,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会使生产停滞甚至减缩,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直接使产生它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陷于混乱和危机,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崩溃和灭亡。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社会弊病的经济根源,找出某种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经济规津。 (2)狭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广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17世纪末产生的。当时它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恩格斯称之为狭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方法,吸取r它的科学成分,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经挤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规律的科学,称为广义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指出:“这样广义的政治经齐学尚有待于创造。”(第163页) 〔3)批判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绘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这种谬论完全抹煞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差别,根本否认社会绘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历史性,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论。’已的反动实质,在于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竭力维护和保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杜林确立经济学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唯心主义的暴力论。他认为,奴隶主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都是基于暴力的所有制,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驳斥了杜林的谬论(指出“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他受剥削的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第167页) 杜林把交换和生产棍为一谈,胡说“交换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否认有独立的交换过程。这样,他就拆除犷生产和分配之问的媒介,把分配看作是同生产毫不相干的过程。杜林割裂生产和分配,否认生产决定分配这基本经济事实,目的是为了偷运他的暴力决定分配的私货。杜林把全部分配理论从经济领域搬到道德和法的领域(认为过去的一切分配方式 18 都是以压服、暴力为依据的,从今以后,要按照他们设计的“普遍公平”的原则来安排社会分配。杜林以这种正义和非正义的道德原则解释经济学问题是他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方面的突出表现。恩格斯指出:“无论如何,在考察财富的分配时,我们最好还是遵循现实的客观的经济规律,而不要遵循杜林先生关于止义和非正义的一时的、易变的主观想象。”(第171页)而资本主义的现实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二、暴力论 杜林唯心主义的暴力论是他的经济学体系的罄础。恩格斯用三章的篇幅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这谬论。这一章主要是揭露杜林颠倒经济和政治关系的错误,批判他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论,阐明私有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l)批判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 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不过是“第二等的事实”。政治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他把暴力看成全部历史的出发点和基本事实,用政治暴力来解释一切经济现象。这就是他所宣扬的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的“独特”观点。恩格斯指出:这种唯心史观,完全颠倒了经济同政治暴力的真实关系,根本不能回答产生掠夺和奴役的基本原因。“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础性’得多(在历史上,关系的经济方面也比政治方面同样基础性得多。”(第175页)这就是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属于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2)批判杜林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 杜林把奴隶制和雇佣奴隶制等所有制叫做“基于暴力的所有制”,认为私有财产的产生是使用暴力的结果。 恩俗斯在驳斥杜林这种谬论时指出,要迫使人们去从事奴役劳动,强迫者就必须事先佣有使被强迫者从事劳动的生产资料和养活他们的生活资料。这些财产必须先由劳动者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被掠夺(人类的历史雄辩地证明,私有财产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说:“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一一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第177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私有制的产生、更替和消灭的根源,不是政治暴力,而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三、暴力论(续) 这一章,恩格斯从军事暴力和经济的关系上阐明战争的物质基础,以及人和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驳斥了杜林关于暴力是“本原的东西’的谬论。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谬论时指出,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要求有实现意志行为的工具、武器。武器是生产出来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化的军队,更是依赖于经济前提,军队的装备、编制、组织、战略和战术等,有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在这里起变革作用的是武器的更新和士兵成分的改变,而不是什么指挥官的“悟性的自由创造”。 恩格斯还指出,军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和对外俊略而必然出现的现象。军国主义的发展,势必在扩军备战方面花费愈来越多的金钱,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的财政崩演;同时采取义务兵役制,又使人民比较普遍学会使用武器。因此一旦人民群众觉悟起来进行革命,军国主义将由自身发展的辩证法而归于灭亡。 四、暴力论《续完) 19 这一章,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关于人对人的统治是人对自然界统治的前提的谬论,阐述了阶级和统治关系形成的过程,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强调和颂扬了革命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1)批判杜林关于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前提的谬论,论述阶级和统治关系形成的两个过程。 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论(深刻地阐述了阶级和统治关系形成的两个过程。 首先,阶级和统治关系的形成是与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相联系的(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都享受着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某种平等,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每个公社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不能不由被赋予某种全权的个别人来担当,后来,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社会职能逐渐独立化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起初的社会公仆逐步变成社会的主人,成为具有特权的统治者,并集结成为统治阶级,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诗续下去,”(第195页) 其次,阶级和统治关系是在生产力发展到出现了剩余产品的条件下才形成的。可见,不是暴力决定经济状况,而是政治暴力为经济服务。 (2)论述革命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杜林颠倒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并把暴力说成是绝对的坏事一味哀诉暴力行为拈污了到现在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他胡说暴力的任何应用都会使应用暴力的人道德堕落,并企图强迫德国党接受这种传教士的和平主义谬论,反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 恩格斯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暴力论,反复强调了经济是基础,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评价。强调了革命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革命基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第200页)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蓝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为发展生产力开辟了广阔道路。革命暴力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 五、价值论 这一章,恩格斯重点批判了杜林以唯心主义暴力论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价值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1)批判杜林关于财富的反动观点。 杜林认为,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叫做财富,而财富总是“对人和物的经济权力”(即对人和物的支配(所谓经济学的主要概念是财富的说法,这一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行的庸俗观点。杜林关于财富的定义犯了双重的错误。首先,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里,财富决不是对人的支配,因为那吸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第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财富只要包含着对人的支配,它就主要地、几乎完全地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才能达到。即剥削阶级首先要占有生产资料,才能获得和支配劳动者,才能剥削和奴役他们。恩格斯指出,杜林对财富下的这种错误定义,割裂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对人的剥削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是要把财富从经济领域拖到道德领域,以便证明对物质的支配完全是好事,对人的支配则是坏事,并用暴力去解释对人的支配,把财富说成是“掠夺”(这种从道德和法的观点看待财富的谬论,掩盖了剥削阶级的财富的真正来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 (2)批判杜林关于价值的各种谬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杜林认为价值就是价格,同一价值有各种价格(因而也有各种价值。恩格斯批判了这种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的错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由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以相一致 20 也可以不一致(所以,决不能将二者混同。 杜林提出了五种完全不同的、彼此直接矛盾的关于价值的荒谬论断,恩格斯逐一的作了批判。 第一,所谓来自自然界的生产价值。 杜林所谓的自然界的生产价值,是根据“自然界和条件对创造的抵抗来估计的”,认为人们投入物品里面的力量的多少妥是生产价值的直接的决定性原因。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问题在于把力量投入什么物品。只有把力量投入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才形成价值。其次,要着力量是怎样投入的(这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孩,不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所谓暴力制造的分配价值。 杜林宣称“自然界的障碍”造成生产价值,“社会的障碍”(暴力)造成分配价值。分配价值不包含任何力的花费,是“手持利剑”逼出来的。在杜林那里,分配价值有两种形式:种是由个人竞争引出的“附加税”,也就是在商品买卖上互相征税或加价;另一种是“财产的赁金”(也就是地租和资本利润。 按照杜林前一种分配价值的观点,一切商品都会因加价造成一种垄断价格。可是,人们都按垄断价格进行买卖,商品卖出的价格高(买进的价格也贵。所谓分配价值只是一种假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暴力都造不出什么价值,分配价值只不过是杜林的欺人之谈。 按照杜林后一种分配价值的观点,地租和利润也被看作分配价值,这更是荒谬的。无论是地租还是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工人阶级所创造而为地主和资本家所占有的(根本不是什么分配价值。第三,所谓由“力的花费”计量的价值。 杜林提出,人力的花费是计量一切价值的直接的夭然的尺度。恩格斯揭露了这种说法的混乱和荒谬。如果杜林在这里说的商品价值是由人力的花费决定的,那不过是笨拙地重复了李嘉图——马克思的价值论,从而否定了他自己的分配价值的观点。事实上,杜林关于人力花费决定价值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根本不同(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是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而杜林在解释什么是“力的花费”时,却把劳动时间和生存时间混淆起来,陷入了工资决定价值的泥坑。 第四,所谓由再生产费用计量的价值。第五,所谓由工资计量的价值。 杜林把力的花费归为劳动时间,把劳动时间等同于生存时间。同时,工资又属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费用,于是他又从工资决定价值的论点引出再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错误结论。在这里,恩格斯着重批判了他的工资决定价值的谬论。 “工资决定价值”,这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用来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辩护的一种反动谬论。杜林的观点就是这种庸俗价值论的变种。实际上,商品的价值决不是由工资决定的。资产阶级拥有的大量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完全是由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锐利武器。 总之,杜林提出的五种价值论,充满着矛盾和混乱。他继承了庸俗经济学家凯里之流的谬论,又掺杂了他的唯心主义暴力掠夺论。在五种价值论中,他特别鼓吹“分配价值”和“工资决定价值”,其目的是为了他的社会主义制造理论根据(恩格斯指出,杜林“是把他的社会主义直接建立在最坏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之上的,他的社会主义和这种庸俗经济学具有同样的价值。二者存亡与共。(第210页) 六、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这一章是第五章的继续,阐明了商品价值是由什么样的劳动决定,论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上的区别,批判了杜林“劳动等价论,。 21 (1)劳动等价论”否认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上的区别。 人类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在相等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要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各种复杂劳动化为同一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这种简化是由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地完成的。杜林的劳动等价论的错误在于否定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区别。 (2)“劳动等价论”是杜林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杜林认为,一切劳动时间,都是完全等价的。这样,劳动时间,从而劳动本身,都具有价值。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价值,而价值本身不过是物化在某个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的劳动。但劳动本身不具有价值(杜林恰恰把劳动和劳动力混淆了,把劳动创造价值和与劳动力的价值混淆了,胡说劳动有价值,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因为资本家正是把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工资)说成是劳动创造的全部成果。 杜林泡制劳动等价论的目的,主要的是为他的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侧造理论恨据。他认为,既然在相等的劳动时创造的价值是完全相等的,那么相等的劳动时间的工资也应该相等。他由此提出了所谓“普遍的公平”的分配原则。这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七、资本和剩余价值 这一章主要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和过程,及剩余价值的由来,阐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料学理论,揭露和批判杜林关于资本的错误观念。 (1)驳斥杜林对马克思关手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阐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杜林胡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恩格斯在驳斥这种歪曲时指出:资本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最初都采取货币形式,既不说明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也不说明货币本身就是资本。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论的歪曲纯系一派胡言。 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首先货币作为资本流通形式即资本流通,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形式即简单商品流通是不同的。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为买而卖。即简单商品生产者先卖出他不需要的东西,以所得的货币买进他所需要的东西。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价值增殖(为卖而买。资本家一开头就买进不是他个人消费的需要的东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使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然后再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掉。资本家经过这一过程在货币上有所增加,马克思把这种增加叫做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虽然要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但流通本身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必须产生于,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等于养活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假。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同购买其他商品一样,是按照它的价值支付的。所以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劳动力价值上,而只能发生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上。“它的使用价值真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第222页)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总是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这种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而为资本家白白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口于是,“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第223页)可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与剩余价值的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所有奢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第223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童立在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恩格斯强调指出,剩余价值“这个间翅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 22 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第222页)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和阶级斗争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揭露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阐述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 恩格斯引述马克思的话“一定的价植额,只有在它利用自己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为资本。”(第224页)即说明,每个资本虽然开始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盯,即当它为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就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剥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生产关系,是通过物来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杜林一方面攻击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另一方面又副窃马克思关于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思想,剽窃马克恩关子资本的“社会职能”使它能够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恩想,剽窃马克思关于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思想,并对这些思想作了完全的歪曲。实际上,杜林把剩余价值与剩余劳动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凡是能带来剩余产品的生产资料都是资本,并把资本看作是暴力的产物( 恩格斯楷出,剩余劳动并不是由资本发明的,剩余劳动及其产品之被别人占有,是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共同点。“只有当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劳动者——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劳动者―来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者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而这种情形只是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才大规模地出现。”(第227页)恩格斯这段话科学地概括了资本的社会性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杜林则把一切占有“一般劳动力成果的份额”,即把提供任何形式的剩余劳动和任何数量的生产资料,都解释为资本。甚至包括不经生产的生产资料,即土地和自然资源。他把一切阶级社会中的地产都宣布为资本。杜林的这种资本观念同庸俗经济学中流行的资本是“己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观念是同样荒谬的。 在本章最后,恩格斯把杜林的经济学观点归纳为两句话:劳动进行生产;暴力进行分配,这两句话包含了杜林关于以往经济世界的全部宪法,说明杜林的经济学是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上的谬论。 八、资本和剩余价值(续完) 这一章主要内容是论述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它的各种具体形式,批判杜林把剩余价值与利润相混同和暴力产生利润的错误观点。 (l)批判杜林把剩余价值租利润相混同的错误,阐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杜林歪曲剩余价值概念,说剩余价值“用通常的话来说,是资本赢利”,把剩余价值与利润完全棍为一谈。 恩格斯引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包括利润、利息、地租等论述,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了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第一,剩余价值和利润概念不是一回事。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是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带来的。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具体的转化形式; 第二,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也是不同的概念。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同一个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在一定情况下,不同的剩余价值率也可以表现为同一利润率。”〔第230页) 第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剥削阶级收入的总源泉。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他们还要用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而, 23 剩余价值便相应地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等转化形式。所以马克思一再指出(决不能把剩余价值和利润混同(他的整部《资本论》就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杜林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相混同,肆意低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充分暴露了他的经济学理论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作辩护的: 〔2)批判杜林关于暴力产生利润的谬论,阐明剩余价值向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的转化。 杜林说马克思是基于道德感情来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这纯属诬蔑。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在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杜林认为剩余价值全部为产业资本家所占有。因此,他攻击马克思时提出(互相竞争的企业家怎么能够持续地按照包括全部剩余产品〔即剩余价值)在内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他以为只要这样提出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垮台了。这是徒劳的。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剩余价值在一切情况下都被产业资本家全部占有,而是明确指出,商业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杜林的攻击恰恰说明他不懂得剩余价值是怎样在各种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的合理提法应当是: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成它的具体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等等的呢,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奠定了甚曲、后来在第三卷作了科学闸述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各部门的激烈竞争和资本的不断转移,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资本主义生产费用加上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杜林根本不了解资本上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因而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部门间竞争的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利润的平均化一窍不通,也就无法说明利润的形式。他只能简单地宣布说,资本利润是暴力的产物,利润的大小取决于暴力实行的范围和程度(恩格斯尖锐地驳斥道:如果说利润是资本使用暴力的结果,那末,资本是怎样获得这种暴力的,这种暴力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暴力是从那里夺取这些利润的,“互相竞争的企业家装入腰包的底利是非常明显而实在的东西(暴力可以夺取它,但是不能生产它。”“在一无所有的地方,皇帝也和任何其他暴力一样,丧失了自己的权力。从虚无之中,不能产生任何东西,特别是不能产生利润。”(第235页) 杜林用暴力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真实目的,就在于他把问题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但这种转移不能解释任何一件经济事实,因为一切暴力总是起源于经济条件,起源于一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3)揭露杜林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到窃和歪曲。 恩格斯在本章的最后一部分揭露了杜林是怎样按照自己的方式直接抄袭《资本论》的。如什么是剩余劳动,什么是雇主的“纯收益”,什么是工资以及工资和“财产资金”的相互关系等,都是抄自《资本论》的,有的变换了说法,有的进行了歪曲。对此,恩格斯逐一作了揭露和批判。 九、经济的自然规律。地租 这一章主要是批判杜林在地租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证资本主义地祖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l)杜林所“发现”的经济的自然规律,只不过是神谕式的大话和主观慈想。 杜林吹唬自己创立了国民经济学的“时代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体系,“发现”了所谓发明、分工、交通工具、人口容量、物质利益等五条自然规律(他特别把发明和发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宣布为第一条自然规律,是全部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恩格斯指出,发明和发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根本不是什么规律,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并不是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被采用,专利特评局的大量新技术档案变成废纸就是证明(杜林的“自然规律”的全部内容无非是一些表面现象,不过加上一种响亮的名称,说些神谕式的 24 大话;有些地方是不正确的理解,就其中的正确的方面而言,也不过是老生常谈、陈词滥调。 (2)批判杜林在地租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恩格斯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地租问题上的三个谬论。 第一,杜林给地租下的定义是“土地所有者本身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这个定义掩盖了地租的真正来源和它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在任何阶级对杭的社会里,地租都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的而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产品,封建地租是农奴或农民创造的剩余产品,体现着封建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体现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二,杜林认为地主在自己经营土地的情况下,地租和利润是不分的:这也是不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地主兼农业资本家,他除了得到地租外,还赚得利润(在这里,利润与地租是分开的。而且只有它们分开,才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三,杜林说,租地农场主的赢利也是“一部分地租”,因而本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的“全部地租减少了”。恩格斯指出这种观点有两个错误: 首先,按照杜林的观点,不是租地的农场主把地租交给地主,侧是地主把地租付给租地农场主(把事情完全弄顺倒了,其次,杜林把农业中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剩余价值都看成是地租,而被地主占有。这说明他对农业中的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毫无所知。实际上,农业中的剩余价值首先不是落到土地所有者手中,而是落到租地农场主手中。一部分剩余价值以平均利润形式为租地农场主占有,另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由租地农场主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 由此可见,杜林根本不懂得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他关于地租的错误观点(实际上是把德国贵族地主关于地租是“自己那块土地上的收入”的见解当作科学上的权威见解,推销于世,其阶级实质是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十、《批判史》论述 杜林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史》(简称批判史)中对马克思的心资本论沙进行了攻击。这一章是马克思写的,就是对该书的批判,驳斥杜林的攻击,揭露杜林对经济学说史的反历史主义错误,并对那些被杜林歪曲的经济学派和经济思想作了科学的评价, (l)批判杜林全盘否定古希腊经济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 杜林胡说,经济学说是“非常现代的现象”,关于古代的经济思想,“没有任何积极东西可以奉告”。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但是,商品生产、贸易,货币,高利贷资本等等(早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就已经存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等对这些经济现象曾有所研究,并提出很多创见。他们的经济思想虽然是很原始的,并且是为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其中部分合理的见解对近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他们的见解就历史地成为现代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第25。页)杜林全盘否定占希腊经济思想,这是一种割断历史的虚无主义。 (2)揭露杜林对重商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无知。 杜林抄袭德国庸俗经济学家李斯特的错误说法认为意大利的重商主义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际应用上都超过当时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并把意大利的一个不大知名的作者安东尼奥?塞拉于1613年发表的《论略以金银充分供应无贵重金属矿的王国的手段》,奉为重商主义的代表作,这样塞拉就被称为重商主义的最大代表。这暴露杜林对重商主义发展史的无知。 从历史上看,重商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具有代表性的不在意大利,而在英国和法国。英国的托马斯?曼(1571,1641)是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他猛烈地抨击了当时英国还推行的重金主义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致富 25 之道。他在安东尼奥?塞拉的《略论》出现前四年即在1609年出版了《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这本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英国立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后经作者改写并于1664年以《英国得目对外贸易的财富》书名出版,它代表着重商主义的最高发展阶段,一直被看作重商主义的代表作。杜林的所谓意大利的重商主义超过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说法,完全是不顾历史事实的虚构。 (3)驳斥杜林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者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的错误评论。 杜林在《批判史》中攻击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配第等人科学评价,认为配第的经济思想是目卜常粗陋”的,“有一种稚气”,杜林由此狂妄断言,配第在经济学说史上不起任柯作用。” 马克思对杜林这种错误的评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历史地评述了配第的科学贡献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应有地位。配第直接从生产过程分析经济现象,最先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工资等于工人的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地租来自工人的剩余劳动,利息是货币的租金,地价是资本化的地租等等(所以,马克思称配第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在配第的最后著作《政治算术》于1690年出版和1691年再版以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无论赞成或者反对配第的著作家,总是提及他的论著。而傲慢的庸夫杜林,对配第如此有创见的经济学家,却只能表示自己的怒气冲冲的不满。 对于法国古典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1646一1714),马克思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布阿吉尔贝尔对当时法国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揭露了法国商业和工业发展是靠牺牲农业获得的。他认为,农业生产是社会财富的来源(从而把研究的中心放在农业生产领域。特别是他和配第一样,最早地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在货币流通方面,他认为,贵金属在商品流通中执行正常的货币职能的时候,可能被信用货币即纸币所代替(只要流通中的纸币量相当于金属货币量,它就可以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杜林却把这种合理的看法,同英国重商主义在其没落时期的代表约翰?罗(1671,1729)的提出的纸币任何‘增加”都是财富的增加的荒谬主张混为一谈,并据此把布阿吉尔贝尔的思想说成“重商主义的形态变化”,这完全歪曲了历史事实。 (4)杜林在《批判史》中为什么把休谟捧得这么高,。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l711,1776),在经济学领域中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但他不是有创见的研究者,他的论著之所以在当时有过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傅得资产阶级的赞许。休谟货币论的核心就是所谓货币数量论。他认为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即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这种理论只承认商品和货币的相对价值,而否认它们的内在价值。休谟这种理论依据的是一个历史事实的表面现象,即美洲金银矿山发现以后,贵金假大量涌入欧洲,物价大涨。他由此错误地认为,物价上涨是由货币增加引起的。休谟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不懂得劳动价值论,不懂得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 事实上,休谟在经济学上很多东西都是剿窃别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揭露了休谟的这种行为。杜林对此大为不满,并把休谟吹嘘为“第一流的经济学泰斗”(为什么杜林在《批判史》中把休谟捧得这么高呢,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只不过是因为这位‘认真的和精密的思想家少荣幸地扮演了十八世纪的杜林。”(第265页) (5)揭露杜林全盘否定魁奈的《经济表》的错误。 魁奈的《经济表》清楚地论述了重农学派关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一些原理,概括了重农学派的基本理论,是重农主义的代表作(杜林对《经济表》一无所知,但对它却横加指责和全盘否定。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杜林这种否定一切的错误,并对《经济表》作了全面的考察,说明了《经济表》的前提,分析了其中的流通过程和结果,论述了它在经济学说史上的意义。 26 《经济表》的意义在于:第一,它以一年收获的终结―总产品作为循环的开始,这就正确地说明了简单再生产的基础;第二,它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表现为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仅表现为资本流通的要素;第三,在它所表现的再生产过程中,确定了社会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收入间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间的关系,并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即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流通看作是再生产过程的要家。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了魁奈的阶级局限性和重农主义的偏见,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表》的一些错误之处。 (6)杜林所吹嘘的经济学上的“英雄,都是庸俗经济学家。 杜林把休谟的一切先驱者如范德林特、孟德斯鸿、马西等完全从经济学说史上勾销了。同时也把休谟之后尝试建立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英国晚期的重商主义者詹姆士?斯图亚特〔1712一1780〕的也勾销了。在杜林眼里除了休谟这位“泰斗”以外,在经济学上还存在一些“英雄”。那就是十九世纪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德国的李斯特、美国的凯里和英国的麦克劳德,而这些人都是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言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杜林的经济学主要是抄自这些庸俗经济学家,特别是抄袭凯里的。所以杜林和这些反动的经济学家是一脉相通的( 第三编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评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系统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这一编着重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人类将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章是全编的重点(其主要内容是,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精辟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指出。这一章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第12页)马克思说哎反杜林论旁第三编第二章《理论》是“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马克思:《<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导言》(1880年5月)。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第3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63页。) 一、历史 这一章,恩格斯概述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意义,驳斥了杜林全盘否定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错误,从而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对民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9世纪初期,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已经取得了胜利,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按照启蒙学者的理性要求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而是一个对劳动人民实行残酷剥削和统治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一种贫富对立、罪恶丛生的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的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之学说,就是在资产阶级理性的国家和社会已经破产,资本主义的弊病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第283页)因此,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只能是空想的。但是,他们的学说包含着一些卓越的思想成果。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局限性。恩格斯针对杜林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的攻击和诬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 27 文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分别指出他们学说中的主要之点和积极内容。同时也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学说各有特点,又有共同点。圣西门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博学的头脑;傅立叶的著作几乎每一页都放射出讽刺和批判的火花;欧文的学说和他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他们的共同点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料;他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点中有辩证法的四素,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描述未来的理想社会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主张。他们学说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0一301页。) 但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唯心史观的支配,所以还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他们既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本质,又不能发现费本主义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也不能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他们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剥削阶级上层统治人物“发善心”上,幻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目的。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就日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 (3)批判杜林全盘否定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的错误。杜林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采取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说什么“幻想的夸张”支配着圣西门的全部思想;傅立叶的学说是“神经错乱的产物”;欧文是‘一个在各方面都过分博爱的真正怪物,”在他那里不能假定有任何坚决的共产主义。这些断语充分暴露了杜林反动的阶级立场和他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惊人无知。恩格斯批驳了杜林的攻击,肯定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历史功绩,并且指出,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只能从头脑中构思出新社会的轮廓。可是,在19世纪70年代,当资本主义的矛盾已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日益激烈,科学社会主义广泛传播的时候,杜林还从他的头脑中构想出一套新的、空想的社会制度,则是十足反动。 二、理论 这一章集中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编中最重要的一章(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待征。 (1)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按照唯物史观的原理,一种社会制度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后运动的规律决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不应当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从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发现出来, 恩格斯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促进了社会化的生产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强大的生产力。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相容的地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实际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以现实的阶级斗争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来的。以此,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把科学社:会主又与空想主义以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作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发生的对抗性的矛盾,它“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 28 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愈是占统治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意加鲜明地表现出来”。(第295,296页)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恩格斯始终以分析这个矛盾为中心来考察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它的基本矛盾的两种明显表现形式中毫无出路的运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第298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鳌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第298页)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迫使每个资本家加强生产的组织性,不断改进技术,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追求更多的利润。这又加剧了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矛盾日益尖锐化。 第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造成了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竟争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推动力,又使这一矛盾日益尖锐。结果,市场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扩张,造成商品供给超过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的生产过剩,发生了经济危机。恩格斯根据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所经历的6次经济危机的历史,深刻地说明了危机的实质和特征,指出这种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周期性的,大约每隔十年就重复一次。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第三,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和国有化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激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条件。 生产过剩的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迫使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关系内部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因而,在资本积累和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作为生产力社会化形式的各种股份公司相继产生了,某些部门和企业的资本主义国有化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随之出现了,但是,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资本主义国有化,都是资本主义的占有形式,根本不能消除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属性。恩格斯深刻地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第303页)(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有化的分析,对于“骨牌社会主义者”把资本主义国有化宜布为社会主义的谬论,是个严正的驳斥。 (3)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指出,要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能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即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现代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相适应。为此,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后,国家的阶级性质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第306页)在这里恩格斯有力地批判了机会主义的“自由的人民国家”口号,和无政府主义者要求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的错误观点,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然而生产力的发展,仅为消灭阶级创造了物质前提,要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必须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恩格斯还科学地预见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将要建立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第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上的地位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三。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决定了与相适应的劳动产品的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第305页)这实际上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了劳动产品分配的根本原则。这里所说的劳动产品中的消费资料由劳动者直接占有,并不是不经分配就直接占有,而是说这里已没有剥削阶级擂在中间了。同时,这也不是把全部消费资料都直接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所有,在分配之前还要从中扣除必要的社会 29 需要和集体消费,第四,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第五,按照全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最后,恩格斯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任务。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说明完成这一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并武装无产阶级去完成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 三、生产 这一章,恩格斯批判了杜林从唯心主义史观出发,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的错误,批判他关于经济公社和分工问题上的谬论,着重阐明了马克思关于分工问题的理论( (1)批判杜林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的错误,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杜林的社会主义不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条件出发,而是以臆想的两个男人的完全平等为基础,按照“普遍的公平原则”建立起来的。自称他的社会主义是“社会的自然体系”、“最后真理”。恩格斯深刻地揭露了其唯心主义实质,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杜林的反动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 杜林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经济危机不过是对“常态”的偶然偏离,是“人民消费落后”引起的。恩格斯指出,群众消费不足是一切剥削阶级社会都具有的普遍现象,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恃有的新现象。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爆发,使贪本主义的一切矛盾日益尖锐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杜林根本不懂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因而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2)揭露杜林经济公社的资本主义实质,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分工问题的理论。 杜林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经济公社,他主张各个公社对自己的劳动资料具有独占的财产权。为了避免各公社之间出现贫富差别,他又自相矛盾的设想了全国商业公社(这种商业公社可以支配“整个土地、住宅和生产设备。”经济公社按照“普遍的公平原则”进行分配,仍然得保持城乡对立和旧式分工。恩格斯揭露了杜林的经济公社的资本主义实质,然后着重批判了杜林企图使旧式分工永世长存的错误,深刻阐述了在社会分工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恩格斯揭露了旧的分工所造成的恶果。指明在新社会中消灭旧的分工的必然性。由于大工业把先进的科学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方的局限性,提供了把工业分布于全国的可能性;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但是,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社会,才能把大工业提供的消灭旧的分工以及城市和乡村分离的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进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社会将要按照统一的计划,协调地安排生产力,合理地分布工业生产,消灭城乡的分离;将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创造新的生产力。 杜林要在他的未来的社会中,保留旧式分工和城乡对立,就是要保持生产资料对生产者的奴役状态,是根本违反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已经消灭。但是,这里还存在着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这三大差别,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任务。 四、分配 这一章,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和货币交换形式及其理论根据,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原理。 30 (1)揭露杜林的“普遍的公平原则”的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幻想,指出了经济公社采用货币交换的分配形式必然导致资本主义。 杜林把分配和生产割裂开来,以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的,而是由纯粹的意志行为决定的。他的“普遍的公平原则”,就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一种“分配模式”。按照这种原则,未来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消费权,一种劳动同另一种劳动相交换都应当根据平等的估价原则来进行。为此,经济公社要按照平均生产费用给每类产品规定统一的价格,并定期付给每个社员以同等数目的货币工资。杜林以为这样一来,“普遍的公平原则’,在经济上就“实现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就“消灭了”。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入的批判。 杜林的分配原则是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幻想。杜林的经济公社采用货币交换的分配形式,必然导致资本主义。 (2)批判杜林的分配原则的理论根据一劳动有价值的谬论,阐述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些重要原理。 杜林的分配观点,是以劳动具有价值的概念作为理论根据的。杜林和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下样,认为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源就是分配的极端不1汽等,工人没有获得劳动的“全部价值”,而社会主义者的使命就是要“改革”分配。为此,他就是探索什么是‘’劳动的价值”。杜林所谓的“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工人应当获得“全部劳动所得”(就是依据这种理论臆造出来的。 恩格斯指出,“劳动的价值”概念本身就是相矛盾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价值,这种价值是由劳动来计量的,所以劳动本身不能有特殊的价值。杜林谈论“劳动的价值”并想决定这种价值,纯悴是无稽之谈。 恩格斯为了批判杜林的“劳动的价值”的荒唐概念,对商品、价值和货币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杜林的“共同社会”,就是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成为他幻想的社会的基本规律。 五、国家,家庭,教育 这一章,恩格斯从上层建筑和生活方面揭露和批判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等问题上的资产阶级观点,阐述马克思上义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观点。 (l)批判杜林的反动的国家观。 杜林认为,“个人的主权”是构成未来社会的国家的基础,国家应当维护“个人的主权”,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为此,他设想在未来的国家里,将有立法和司法,还要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实际上杜林设想的未来“自由社会”的国家,不过是普鲁士贵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翻版。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暴力的机器,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国家。在阶级社会里,个人的权利是由所属阶级地位决定的,权利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而被统治阶级是没有什么权利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对立和差别的消失,国家也将消亡。杜林把“个人的主权”当作国家的基础,这种唯心主义的国家观完全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实质,是为资产阶级辩护的。 (2)批判杜林企图用强制办法废除宗教的错误主张,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杜林企图通过国家权力,采取强制的办法废除一切宗教。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有害的。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这种错误主张时,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和消失的条件。“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童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第341页)宗教的存在和发展,除了自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异己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压迫造成的( 杜林妄图在保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强行废除宗教,完全是幻想。这实际上是配合俾斯麦反对天主教的需要,企图把工人阶级引向脱离现实阶级斗争的邪路(恩格斯指出, 31 工人阶级必须首先参加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阶级斗争,才能为逐步消灭宗教创造条件。 (3)揭露杜林保存旧的家庭形式的反动实质。 杜林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家庭不仅仍然是儿童的教养单位,是“继承遗产的单位”,即拥有财产的单位。企图把资产阶级家庭形式撤进未来社会,这显然是荒谬的。 新的家庭只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产生(杜林幻想在未来社会中保留资产阶级式的家庭,这与他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动企图是一致的。 (4)批判杜林设计的教育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杜林对科学文化发展无知,然而却对未来社会的教育作了庞杂繁琐的设计,其教育方案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课程科目残缺不全,教学内容陈旧不堪。他表面上也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同时又主张在生产中保留旧式分工。因此,这只能是一种空泛的清谈。他的教育方案,只不过是普鲁士政府规定的教育方案的翻版。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引述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基本原则:“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348页) (5)揭露杜林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动谬论。 杜林在婚姻问题上的观点,是一种反动的种族论,他把人分为天生的优等人和天生的劣等人,并认为这种优劣区别是由于两性结合的不同选择所造成的。他认为,优等人相结合生育优等人,劣等人相结合生育劣等人,优等人和劣等人相结合,就会降低生育质量。因此,在婚姻问题上,他提出了预防劣等人生育的荒谬主张。这完全是资产阶级的种族主义谬论。综上所述,杜林对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都没有超出普鲁士资本主义社会的模式。正如恩格斯总结的“无论我们向什么地方看,总是看到特殊普鲁士的社会主义。(第343页) 19世纪70年代小资产阶级反动的社会主义者杜林,打着革新科学的招牌,以折衷主义面目出现,贩卖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反动的社会主义,妄图以“杜林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引起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外思想上的极大混乱(恩格斯论战性的著作《反杜林论》的发表,给杜林的反动理论以迎头痛击,发挥了彻底批判杜林的毁灭性的作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该书在论战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回答了当时德国工人运动向何处去的方向性问题,巩固了德国无产阶级政党,指导德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同时也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本书所批判的对象”——历史的匆匆过客杜林的庞杂的折衷主义体系,“现在几乎已被遗忘了”,起码“在许多方面已经丧失目标”(第10,11页)然而,恩格斯在同“杜林主义”论战过程中,正面阐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至今仍放射着真理的光辉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2 33
本文档为【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共享精品-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9KB
软件:Word
页数:6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1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