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龙山导游词

云龙山导游词

举报
开通vip

云龙山导游词云龙山导游词 云 龙 山 导 游 词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张宏钢 编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云龙山风景区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云龙山绮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人文资源和我的优质服务,为大家的云龙山之游留下美好的回忆。 云龙山是江苏省省级风景旅游区,它毗连徐州市区,九节山头蜿蜒起伏,长达3公里,如同一条苍莽巨龙,昂首于东北,曳尾于西南, 山脊相连,状如游龙。北宋时期,隐士张天骥隐居于此,因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周易?乾卦》卦辞有“云从龙”之句。)故名云龙山。 云龙山最高处在第六节,海拔142...

云龙山导游词
云龙山导游词 云 龙 山 导 游 词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 张宏钢 编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云龙山风景区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云龙山绮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人文资源和我的优质服务,为大家的云龙山之游留下美好的回忆。 云龙山是江苏省省级风景旅游区,它毗连徐州市区,九节山头蜿蜒起伏,长达3公里,如同一条苍莽巨龙,昂首于东北,曳尾于西南, 山脊相连,状如游龙。北宋时期,隐士张天骥隐居于此,因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周易?乾卦》卦辞有“云从龙”之句。)故名云龙山。 云龙山最高处在第六节,海拔142米,山上苍松翠柏, 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间。依山势起伏,砌有石蹬道,游人络绎登临,四季不衰,向来被誉为徐州名胜之冠。北宋时期的徐州知州苏轼曾在《放鹤亭记》中这样赞美云龙山的瑰丽景色: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千百年来,《放鹤亭记》脍炙人口,云龙山的声名也广为流传,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纷纷到云龙山寻古探胜。 今天的云龙山已发展为一处集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和园林名 胜于一体的风景游览胜地。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林壑幽美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景美如画。 - 1 -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游览。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云龙山的北大门。过去这里石牌坊林 立,六十年代大多数被拆除了。这些节孝坊既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是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历史见证。 1998年,徐州市政府为修建云龙山广场而拆除民居时,尚有部分牌坊因砌于民居墙内,而幸存下来。同时,人们在此还发现了一块乾隆皇帝御笔“黄茅岗”刻石,字体圆润,殊为珍贵,现存放于云龙山广场内。 拆除石牌坊的北麓,一度空旷寥落,1979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建造了山门以壮观瞻。大家请看,这座山门宏伟明丽,系三开间明式石牌坊。在须弥座、石斗拱和门柱上,都饰有线条流畅的卷草花纹,图案秀媚细致。山门高10米多,长23米,上下十二级台阶,中间有平台,两侧有花坛。门楣正中有“云龙山”三个描金行草字,背面有“古彭新辉”四字。均为著名书法家汪冰石所题,整个山门风格古雅,舒朗大方,确实为名山增色不少。 大家请看,在我们的右边,有一块长达9米的巨石横卧路旁, 石上镌有“云龙山”三个各一米见方的大字。笔势矫健遒劲,刻工精湛,乃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 请大家往这边看,这里是“曲港跳鱼”景点。“曲港跳鱼”西临云龙山绿化广场,东靠上山道路,由雨水山泉自然汇集而成。这里泉水清澈甘洌,鱼儿隐约可见。苏轼曾有诗曰:“水清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泉池长30米,宽6米,深5米。因泉池东壁的巨石形 - 2 - 似卧牛而又得名卧牛泉。苏轼曾在东壁巨石上题“曲港跳鱼”四字。1999年,园林部门对其进行重新修复。 横跨泉池中部的呈拱形结构,由青石雕刻而成的这座桥就是 “三义桥”了。三义桥原名云鹤桥,由于年久失修而塌陷,游人行走不便。到清光绪年间,隐士杨为一倡议修桥,王惠、蒋运清、刘振魁三位义士捐资近200余串铜钱,重新修了此桥。 后人为纪念这三位义士,遂将此桥更名为“三义桥”。1999年园林局又将此桥重新修整,将其做成青石桥,雕刻麒麟、二龙戏珠等图案于其上,并将原来的拱形桥改为现在的扶手桥。 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座桥叫苏步桥。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 小故事呢。此桥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常率宾客僚属登云龙山。有一次苏轼酒后登云龙山,一不小心掉进了桥下的小沟里,徐州的老百姓为了方便苏太守行走,就在那小沟上面架了几块石板,并取名“苏步桥”。1999年园林局又重新修整,为方便游客行走,将原来的平板桥改为现在由青石做成的扶手桥。 大家请看,这片悬崖峭壁上的“造林兴学 富国强兵 发扬文化 保卫汉京”十六字碑,就是戴季陶石刻了。戴季陶名传贤,号天仇,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24 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考试院院长,他是蒋介石的好友。他在民国十九年(1931年)九月登云龙山时,在这峭壁上题了这十六个大字。他主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大力发展科学文化知识,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旁边多为后人步和之作。 - 3 - 再往上走,这就是醉亭了。民国年间铜山代理民政长王少华召集徐州商人,出资在云龙山建造此亭。王少华建亭的目的是让文人隐士能在此聚会饮酒,同时方便游客在此休息,于是取名“醉亭”。此外,他还动员徐州商人出资在云龙山植树造林。1952年10月2 9 日,毛泽东主席来徐州视察时,在罗瑞卿、许世友、华诚一、张光中等领导人的陪同下登云龙山,在醉亭里留了影。主席在此做出了一定要改变徐州童山的面貌,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这使本来就光润照人的云龙山又平添了无限的辉煌。 大家请往前面看,前面就是云龙书院了。云龙书院始建于清 康熙六十年(1721年),当时的淮徐同知孙国渝在这里创办义学。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书院,并命名为“云龙书院”。乾隆年间又扩充增建,逐渐形成规模,据道光年间《徐州府志》记载,院内有讲堂、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四贤祠、三官庙、白鹿洞、望湖亭等众多建筑。当时,书院的建筑为清初的宫式建筑。楼台殿阁富丽堂皇,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建筑古朴典雅,风景如画。辛亥革命后,几经战火,又疏于管理,任人破坏,到解放时已是片瓦无存,变成一片废墟。1996年8月,园林部门重修此书院,重建了望湖亭、可廊,修复了白鹿洞,新建了醉石亭。又新雕刻了苏轼的石像。如今,云龙书院与东坡石床、摩崖石刻、张山人故居一起,构成了云龙山西部一处极具特色,集园林与文化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大家面前的这块碑就是邓永清彰功碑,邓永清(1920?1998),是江苏省铜山县人,原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邓永清先生于1938 - 4 - 年参加抗日战争,数十年来,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精于鉴赏,喜好收藏,公务之余倾其所有,陆续收集了明清书画二百余件,其藏品既有明清书画大家、明末遗民书画家和清代“扬州画派”的珍品,又有“冷名头”书画家的佳作,为祖国收藏保存了一批珍贵文化遗产。1993年10月他将凝聚毕生心血的珍品全部捐献家乡。徐州市人民政府为此在徐州博物馆设“邓永清收藏书画馆”,以永久收藏陈列,并颁发奖金一百万元,而他当即又将奖金悉数捐赠铜山县人民政府,倡议设立“老战士教育基金会”,以资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邓永清先生对家乡人民的拳拳之心,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称赞。为褒扬他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徐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在此建立了“邓永清彰功碑”,以昭示后人。 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东坡石床。东坡石床是一块长3.3米,宽1.3米,高1.75米的天然长方形石台。当年,北宋徐州知州苏轼常与黄茅岗隐士张天骥一道饮酒做诗。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七日,苏轼在张天骥、颜复、王巩陪同下游云龙山,当时感到醉意十足,就随身躺在茅草丛中的一块巨石上酣然入梦。来来往往的老百姓看到一位堂堂的知州大人竟睡在茅草丛中的乱石上,都拍手大笑。苏轼醒来后,看到老百姓如此高兴,也拍手大笑,并随口作了一首诗:“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做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这首诗深刻体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性格及其与徐州人民的深厚感情,在民间广为流传, - 5 - 后人根据他诗中“岗头石作床”之句,就将此巨石取名“东坡石床”。1999年园林部门为保护“石床”又修了“醉石亭”。 黄茅岗虽是个乱石纵横、茅草丛生的野岗,但因为有“东坡石床”这一遗迹而出了名,历代歌咏之诗甚多,在这长达5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碑碣32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黄茅岗摩崖石刻。自北宋元丰元年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761年间,此峭壁上留下了30多人的作品,有诗有文,除了围绕苏轼诗词奉和步韵的诗词和游记外,还有横卧峭壁的《续喜雨亭记》碑、《新修紫翠轩记》碑、顺治十三年(1656年)户部分司河南人贾壮的《紫翠轩》诗刻。此外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如康熙九年(1670年)云龙山樵张翘写的“枕石卧云”四个字,以及“旷逸”、“僧云”、“岗岭四合”等,这些石刻风格多样,刻工精湛,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文学研究价值。 这是可廊,它是一个西向半敞廊,为顺治十七年(1660年)户部分司徐谓弟筹资所建。此廊左右可以开窗,风雨时可以关闭,炎夏季节可在此纳凉,因为人们认为此廊“可有而不可无”,故名“可廊”。 这个石洞叫白鹿洞。此洞高3.5米,宽3.1米,是一座人工修整的天然洞穴。据载唐朝文人李渤与其兄曾隐居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李渤蓄养一只白鹿,人称他“白鹿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庐山讲学,为纪念李渤,将其所建书院命名为“白鹿书院”。书院初建时无洞,明正德初年,南康太守王溱为纪念李渤,辟山为洞,名白鹿洞。明清两代尊崇朱熹,很多书院都攀附朱熹遗风,也建“白鹿洞”,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其儒学正宗的地位,徐州云龙书院也不例外。1996年白鹿洞整修后, - 6 - 石墙高耸,赫然壮观。洞内两侧仍有小洞穴。门前有清顺治年间徐谓弟《新修望湖亭后可廊记》石碑一座,草书篆额,颇为可观。 望湖亭坐落在白鹿洞上,亭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户部分司丁裕所建,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重修。站在亭上向西南眺望,云龙湖碧波荡漾,湖光山色和环湖诸山令人心旷神怡。 各位游客,再往前走,就是张山人故居了。张山人,名叫张天骥(1041——,),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他爱好诗书、花木和音乐,他父亲张希甫、母亲李氏以及他本人都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因醉心于道家的修身养真之术,终身不娶。他有才学而不愿做官,故隐居住在云龙山下的黄茅岗,以农为业,种田养母,寄情山水,不求闻达。苏轼早年也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在家乡四川眉山县,跟着眉山天庆观北极院道士张易简学习过三年,成年以后,道、佛、儒三家思想对苏轼几乎有同样的吸引力。他仕途坎坷,政治上屡遭挫折,更助长了他放达旷逸的性格。因此,他到徐州做知州后,与张天骥的感情十分投洽。苏轼在徐州写的大量诗歌中,张山人的名字频频出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张山人故居是近年来园林部门模仿宋代民居重修修建的。它包括三间正房、三间配房和一个厨房,并在周围配有农家生活的一些用具。很多游客来到此处,都会感到远离尘世的喧嚣,重归大自然的怡然自得的放松感。各位游客,不知您是否也有同感呢, 走出张山人故居,我们就来到了号称云龙山诸景之冠的大士岩。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古朴的石台。相传这是当年楚汉相争 时期,大将韩信的“点将台”,请大家上台一观,看看大家是否能体验 - 7 - 出当年韩信在此检阅大军,征讨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的那份豪迈气势呢,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罢了,那么,这个台子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实际上,这里是乾隆年间延寿庵募资修建的戏台。当年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大士的诞辰,即云龙山庙会之期,都会在这里演戏,而对面的五十三参就是观众的“看台”。 提到“五十三参”,这里还有个佛教故事呢。“五十三参”取意于佛教中善财童子的故事。在佛教图画中,我们常见到观音菩萨跟前,有个身挂兜肚,双手合十,左脚后悬,一副调皮相的儿童,那就是善财童子。根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是福生城长者之子,生下时有种种珍宝涌现,所以取名“善财”。他后来接受文殊菩萨的指点,依次参拜访问了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弥迦长者等五十三位“善知识”(意即名师),最后从观音菩萨这里得道,成为观音大士的肋侍。大士岩下砌五十三参,就是表明拜求观音的人们,也要象善财童子那样虔诚而不辞劳苦地五十三拜。现在,徐州民间还讲,一口气登上五十三参,就会万事顺利,百病不生。各位游客,大家不妨一试。(站在五十三参之上),人们经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里是云龙山诸景之冠。由此远眺百峰竞秀,黛色接天;湖水如镜,波光云影。俯瞰万木葱茏,绿浪翻空;磴道曲折,蜿蜒林间。 大士岩南北有对称的两对亭子。北面是鼓亭和试衣亭,南面是钟亭和送晖亭。“试衣”和“送晖”的名称得自苏轼的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春晖。”在有戏楼的年代,这里是达官贵人看戏的“包厢”,现在是人们休憩纳凉之处。 - 8 - 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大士岩景点。大士岩原为乱石纵横的 荒坡。清代康熙年间山东昌邑人姜焯在徐州先后做了八年知州,他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放鹤亭后,接受别人建议,准备于西山岗建僧房来守护放鹤亭。 工人在平整坡地时,刚铲几下土,发现下面有八丈多长的巨石。众人惊喜,想利用这天然大石作特殊用途。最后决定仿照唐代吴道子所画《观音大士像碑》,把巨石雕成观音像。吴道子画像碑石,原来就放在此坡下之黄茅岗。从现存拓片看,此碑系明代由四川流落到徐州的。画中观音像雍容丰硕,饶有唐代仕女风韵。衣摺翩然,婀娜飘逸,有着“吴带当风”的显著特点。姜焯从山东觅得高手匠师,把观音像雕成,并在坐像周围沿着峭壁凿了石龛。大士岩的观音像色光如玉,神态自然。尤其难得的是:石灰岩间正好有7 毫米宽的方解石脉纹一道,洁白如玉,恰好横亘腰间,围绕如带,因而又称“玉带观音”。她右手怀抱婴儿,民间又称作“送子观音”。石龛完成后,又建大殿庇覆。大殿对面建韦陀殿,南北建僧寮,构成齐整的庭院,门额题曰:“大士岩”。殿前楹联至今犹存:“慈云无住庄严相,法雨常飞清净身”,为乾隆手书。清幽的院内种有黄杨、古柏等,大家请看,这两株古柏粗可合抱,高耸挺拔,翠黛如盖。早年迷信的时代,膜拜观音大士之后,那些求子心切的信女要摸树来测验。据说,如能闭上眼睛从这棵摸到那一棵,所求就会有效。殿北有个小院,岩壁上镌有乾隆皇帝的一首诗:“招提恒有兴废时,废则萧条兴陆离。大士如如岩上座,兴废一切付无知。”这里“招提”是寺院的别名,“如如”是佛家语,不动心之 - 9 - 意,“陆离”在这里可解释为辉煌繁盛之意。全诗大意是:观音大士对寺庙的萧条和兴盛都是无知的,只在岩上呆坐着。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中,有数百年历史的玉带观音雕像、吴道子画碑、韦驮塑像全部被毁,令人惋惜。1979年,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和满足游览观赏的需要,大士岩重塑了观音像,新塑的观音像面容端丽,表情温存娴静,充分体现了古代端正少妇的朴素美。 出大士岩,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古亭,名“姜公亭”,这是后人为纪念徐州知州姜焯而修建的。 沿石磴上行,我们现在来到了一个大平台,这就是云龙山的第一节山山头,也是云龙山上古建筑最为集中的地区。大家请往前面看,这个坐东朝西的亭子就是著名的放鹤亭。该亭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春,隐士张天骥——也就是我们大家刚刚参观过的张山人故居的主人——所建。张天骥在山上建一茅亭,养了两只仙鹤,日以驯鹤为事。清早在亭子上把仙鹤放到西山或湖泊觅食,晚上把仙鹤招回来。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常率宾客僚属在亭中饮酒,和张天骥成了好朋友。元丰元年十一月,苏轼写了一篇《放鹤亭记》。在这篇文章中,他除了把云龙山的秀丽景色描写得变幻莫测外,还写了“放鹤”、“招鹤”之歌,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由于《放鹤亭记》这篇文章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徐州的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张山人所建的放鹤亭早已倒塌,明嘉靖十一年都司戴时宗在原址重建。此亭坐东朝西,长11.95米,宽4.95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 并在亭周围环以游廊,使之更加美观,亭上匾额“放鹤亭”三字,原为乾 - 10 - 隆所书,因已毁坏,现改用苏轼手迹。 放鹤亭前的这口石井,便是“饮鹤泉”。饮鹤泉原名石佛井,传说秦始皇在咸阳夜观天象,发现东方有紫微星发光,现出天子气。他担心江山不稳,遂带领文臣武将东巡。当他们来到彭城时,发现云龙山云雾缭绕,好像一条龙正要腾飞,他就命手下在云龙山第一节山上凿了一口井,即敲碎了龙头,试图破了彭城的天子之气。这当然是个传说,但在古代科学知识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在这岩石上凿出一口深井,并能肯定井下有水,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饮鹤泉以其水深、水质甘美而闻名远近,苏轼曾有诗曰:“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又云:“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归”。他在张山人家品了该井的水,尚不满足,还特地带一瓶回家备用,足见井水之美。 “饮鹤泉”三字是明天启年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后立碑于此,因此井靠近放鹤亭就取名饮鹤泉,周围栏杆,十分美观。 大家请往这边看,这个亭子叫招鹤亭,此亭建于北宋,是苏轼为了张天骥招鹤方便,在第一节山最高处所建。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苏轼曾在此亭写招鹤之歌一首:“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久留。” 放鹤亭后,就是著名的碑廊。碑廊始建于清末,南北长20余米,现在廊内墙壁上镶嵌历代碑碣54块,真行草隶各种字体都有,其中不少碑刻技艺精湛。其中比较著名的碑碣有唐太宗《圣教序碑》,内容是 - 11 - 唐太宗所述玄藏法师到西域求经的事迹,唐僧怀仁所集王羲之行书的墓刻碑。碑刻中的珍品有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撰写的《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明代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写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再登云龙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过南阳武侯祠记》,还有乾隆皇帝所书写的《放鹤亭记》和《放鹤亭歌》及当年徐州知府姜焯所书:“九州之一”四个大字。清朝同治年间所刻《云龙山图》碑石,则再现了当时云龙山面貌,妙趣横生。《坡仙笠屐图》刻着苏轼被贬海南岛时,有一次往访黎子云兄弟,归途中遇雨,向农家借了斗笠和木屐穿着回来而引起妻儿大笑的画像。清咸丰九年的《重修放鹤亭记》还提供了当时清朝政府曾在云龙山驻军,并设置炮台镇压捻军的历史资料。这些,常令喜爱历史和书法的游人流连忘返。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云龙山上的著名古刹——兴化禅寺。兴化禅寺是江苏省二十大禅寺之一,向以“三砖殿覆三丈佛”著称。“三砖殿”说的就是这巍峨雄伟的大雄殿。“大雄”为佛家语“大勇士”之意,表示一切无畏,这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之一。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诞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他是古印度释迦族人,净饭王的儿子,名叫乔答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相传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世界上生老病死各种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于是抛弃贵族生活,出家传道,创立佛教。教徒们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不过,兴化寺大雄殿供奉的大石佛却不是释迦牟尼,而是西方接引佛阿弥陀佛的法身。这尊大佛像高11.52米,合三丈四尺有余。殿的后壁利用岩崖构筑, 后 - 12 - 檐距石崖只有三行砖,所以有“三砖殿覆三丈佛”的妙誉。兴化寺内这尊大石佛,方面大耳,阖眸微笑,法相庄严,环手趺坐,像前垂以锦幔,进入殿内给人一种肃然静穆的感觉。大石佛两侧的峭壁上雕有各种佛龛,有大小不等的佛教人物造像二百多个,分布在凹凸不平的各个角落。 根据旧志记载:大石佛的头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雕凿,前胸和两臂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臬司(按察使)刘孟倬的父亲和徐州知府王黾承出资添加的。由于世世代代的天灾人祸,这蔚为巨观的雕像受到严重损害。佛像雕成后曾长期没有殿宇覆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主持僧胜吉始建佛殿三间及僧房一所。宣德二年(1427年)僧文安扩建大殿五间,高四丈五尺。宣德七年,寺庙毁于大火。第二年,文安再次募资重建。明清两次续有修葺。至今,兴化寺大雄殿已存在五百多年。这座巍峨雄伟的大殿,进深20.78米,宽1 9.6米,前有卷脊重屋,殿脊饰有鸱尾,殿角有嘲风(俗称走兽,龙的九子之一。)檐间彩绘灵兽仙卉,辉煌绚丽。大殿的门梁、柱础仍可看出明代的建筑风格。殿角悬挂风铃,“佛寺钟声”曾被列为徐州八景之一。 大雄殿的西北角和西南端有钟亭和鼓亭,鼓已下落不明,钟亭仍置放着宣德三年所铸的大铁钟,上面有“风调雨顺”四字,清晰可辨。据说,凡撞钟者,不仅自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而且也可以为家人祝福,大家过一会,不妨一试。 殿门外的南北墙壁上均嵌有石碑。北墙为历代修缮兴化寺的记事碑,南墙有一方诗碑,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河道总督高斌的诗 - 13 - 刻《乙卯阅工彭城,登云龙山三首》。 在大殿的对面,原是弥勒、韦驮殿。弥勒,意译为“慈氏”,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据说他在龙华树下接受释迦牟尼的传法。韦驮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嫉恶如仇,性烈如火,佛寺常用他来作为护法神。天下寺院里的韦驮都面朝内,意为让他常见慈祥的佛面,不能让他看到人世间的恶相,否则他便飞去惩恶了。1993年6月,兴化寺住持养熙法师见大石佛原是西方接引佛的法身,而不是释迦牟尼的塑像,所以决定在原来弥勒殿的基础上重新翻建为大雄宝殿,在这一过程中,在施工中向下挖时发现殿基为峭壁,其上有唐代的佛教造像,经开掘,发现在50余米长的峭壁上有佛教造像20余处上下数层,分组排列,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力士、飞天、高僧、供奉人等。已发现的年号有唐元和八年(813年)、十一年、十三年、 十四年;长庆元年(821年)、太和元年(827年)、五年;开成元年(836年);宋庆历奎末年(1034年)、 治平三年(1066年)等。除一龛一尊造像为北宋作品外,其余均为唐元和八年至开成元年这二十多年的造像。这些佛像线条流畅,人物丰满潇洒,雕刻技法娴熟,特别是供奉人形象生动自然,明显带有中唐特点,极富艺术魅力。这次重大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大石佛峭壁造像的全貌及兴化寺建造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为便于游客观赏,有关部门还在四周墙壁上绘有这些摩崖石刻的临摹图。新建造的大雄宝殿已于1996年秋天竣工,1998年秋天举行了盛大的佛像开光大典,对公众开放。殿中采用佛教横三世佛的说法,供奉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14 - 和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以体现其净土信仰。 (参观完兴化寺,回到平台,引导游客下山,途中经铁亭)这座铁亭便是“津浦铁路殉难员工纪念碑”了,请大家看碑文。徐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人民自古就有英勇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员工追随大军,辗转跋涉于大后方,积极转运物资,支持抗战,先后有186人英勇殉难。为昭示后人,1995年,徐州铁路分局重新修葺了这座铁亭。在亭前,还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中原血垒”四个大字。 (行至大门,与游客告别)我的讲解到此结束,很高兴同大家共同游览了云龙山,祝大家一路顺风。 - 15 -
本文档为【云龙山导游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8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