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赵飞12,倪根金2,章家恩1(1.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642)[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区域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日益紧迫。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增城市农业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丰富,并具有挂绿荔枝、丝苗米、派潭凉粉草、何仙姑诞、麻车舞火狗、做会等一大批具有“垄断性”的遗产。针对农业遗...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赵飞12,倪根金2,章家恩1(1.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642)[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区域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日益紧迫。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增城市农业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丰富,并具有挂绿荔枝、丝苗米、派潭凉粉草、何仙姑诞、麻车舞火狗、做会等一大批具有“垄断性”的遗产。针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提高认识,全面整理,加强农业遗产保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建设;开展重要遗产系统化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遗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元素。[关键词]增城市;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一、前言广东省增城市位于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城区距广州市中心60km,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广布,有宽广的河谷平原,南部为冲积平原。历来是广州东部重镇和战略要地。境内河流众多,增江纵贯南北,东江沿境内南部流过;植物丰富,素有“荔枝之乡”的美名。据宋代欧阳忞《舆地广记》载,增城“汉番禺县地.吴置”[1],距今约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全市总面积1614.,-kmZ,辖内三街六镇,分别是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派潭镇、新塘镇、中新镇、石滩镇、正果镇、小楼镇。总人口约90万。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启动了对广州市农业遗产的普查工作。增城市作为历史上广州农业发展的典型区域,其荔枝、乌榄、凉粉草、龙眼的种植早已享誉海内外。作者通过历史文献与现代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整理、实地调研相结合,拟对增城市的农业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整理,进而探索其保护与利用途径。二、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分类统计与分析(一)农业遗址类遗产增城农耕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相关古代农业遗址包括金兰寺贝丘遗址、围岭史前遗址、西瓜岭窑址、百花林史前遗址、老虎岭史前遗址、夏街抚瑶府遗址等。历史上增城境内水患较多,水利设施建设一直没有间断。据康熙《增城县志》记载,增城当时已有的水利工程有张洲堤、沙滘堤、九官陂、社头陂、百姓陂、汤大山陂、罗陂、叶迳陂、苦竹陂。现存的遗址有明代所建的八姓陂、清嘉庆时期所建的同和围。(二)农业景观类遗产1.古村落增城市有一大批历史悠久、文化价值较高的村落与建筑,其中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1)莲塘村(自然村),位于中新镇莲塘村(行政村),建村有860多年;(2)坑贝村(自然村),位于中新镇坑贝村(行政村),建村400余年;(3)路边村,位于新塘镇南香山东麓,建村700余年;(4)瓜岭村,位于新塘镇广园东路北面,建村530多年;(5)旧刘村,位于正果镇岳村;(6)新高埔村(自然村),位于派潭镇新高埔村(行政村);(7)石屋村,位于派潭镇邓村;(8)光布(岗埔村)村,位于中新镇坳头村,建村290余年;(9)下塘村,位于小楼镇竹坑村下塘社。2.宗祠与风水林景观清嘉庆《增城县志》载:“族必有祠,其始祖谓之大宗祠,其支派所自谓之小宗祠或谓之几世祖祠。”据2008年《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增城卷》的统计,增城境内的文物价值较高的祠堂总数超过170个,其中16处为广州市或增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祠堂大多数都是位于乡村,时代久远,建筑精美,与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城的村落,大都会保留风水林。这些风水林大多古树众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景观与生态价值。(三)农业工具类遗产增城传统农业工具众多。依据《增城市荔城镇志》中的记载,大致可分为灌田汲水、收获、耕种、日常所用等四类,其中个别农具为地方特有。详情见表2[7]。(四)农业技术类遗产1.科学的轮作、间作技术《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对增城地区的轮作、间作有如下记载:“增城之西洲,人多种蕉,种至三四年,即尽伐以种白蔗。白蔗得种蕉地,益繁盛甜美。而白蔗种至二年,又复种蕉,蕉中间植香牙蕉与蜜桔、芋、蓣等皆得芳好。其蕉与蔗相代而生,气味相人,故胜于他处所产。”2.悠久的葑田技术葑田是南方人民发明的一种水上浮田,它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早在南北朝时,北魏阚驷《十三州记》就云“百粤有架田”乾隆《增城县志》载:“蕹生于水,架筏为田,随波上下。”说明地处珠三角边缘的增城也有葑田。3.丰富的荔枝管理技术杀虫与防害:荔枝椿象是影响荔枝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当地俗称“臭屁弹”。农民一般会爬上树用网或手捕捉,或铺沙在树干基部,摇动树枝,使虫堕地,不能爬上,而聚歼之。金龟子有趋光性,当地果农民就利用其这一特性,在夜间燃火堆,摇动树枝诱杀。冬冷春寒时节,若夜间树上有霜,融后,沿树干流下,所经之处,便被冻伤,使树皮爆破腐烂,严重的可使全株枯死。增城果农便在果园四周,分放火堆熏烟,颇为有效。[11]民国十七年(1928年),增城一教员王君发表文章《荔枝捕杀法》,介绍了他发明的用巴麻油堵荔枝树蛀木虫洞口来灭虫的办法。采摘习俗:荔枝的采摘在增城有特殊的习俗,不到采摘时节,树上的所有荔枝都不能摘。到了时节便一次性采摘完,如不这样,鸟和昆虫就会不断侵害剩下的果实‘13]。方鼎勋有“若单个零碎摘果,势必影响至翌年结实参差不齐”的解释[14]。4.乌榄的加工《增城县之乌榄业》(1918年)对乌榄加工相关的制榄豉法、制榄盅法、制榄仁法等做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与介绍。(五)农业物产类遗产1.挂绿荔枝增城种植荔枝历史悠久,增城种植荔枝最早的文献记载见北宋《太平寰宇记》,增城“县北又有搜山,有荔树,高八丈,相去五丈而连理。”挂绿荔枝的由来,清康熙钱以垲的《岭海见闻》有详细的记载:“新塘去莞四十里,地隶增城,湛甘泉先生所居乡也。有湛氏居傍山麓,林木丛翳。康熙八年(1669年)偶产一树,以为杂木欲除之,及花,乃荔枝也。其实大于常荔,坚莹似玉,脆如霜梨,津液内敛,剥而怀之,三日不变。其色微红带绿,故名挂绿。味之香美,冠于群荔,不由人间凡种而得,岂物之美者出现亦有因缘时节耶?”《广东新语》载:“荔枝以增城沙贝所产为最,土黄润多沙,潮味不到,故荔枝绝美。自挂绿以下数十种,色、香、味迥异他县。”后因官吏勒扰,百姓不堪负重而砍光挂绿荔枝。清嘉庆庚午年(1810)崔弼著《珍帚编诗集》中载:“广州荔枝以挂绿为上,增城大塾沙贝诸村所在多有,花时,长吏使标志之,岁畏其扰,斧之,无遗类矣。”万幸尚存县城西郊西园寺一棵。清宣统《增城县志》有“挂绿一种,近以县城西门外西园一株为最名贵,价值十余倍于其他”的记载。民国初年,增城已有国家名荔之乡(ThehomeofaLicheeofnationalfame)的美誉,树主对挂绿也采取了保护措施(见图3),甚至在采摘时,挂绿荔枝的采摘者采摘时被要求唱歌,以确保他们不会偷吃任何果实。1931年发表的《广州市蔬菜贸易调查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载:“除上述各种荔枝外,尚有特别优良种,有挂绿荔枝,产于增城,久负盛名,惟产量甚少。”据民国20年(1933年)《增城县合兰上都之农业》记载,挂绿“价格极昂,每果三四元,此为普通人不易购食之物也”,甚至“有热心农业专家,向该庵之果主,欲圈驳其一枝,以为研究,其价亦需四五元”。2.增城丝苗米增城丝苗米素有“米中之王”、“米中碧玉”之称,以其米粒洁白晶莹,油质丰富,成饭香气浓郁、柔软、可口而闻名。增城丝苗米的种植历史悠久。清末时期,已经作为优良品种被广东农事试验场引种进行研究,同时也已被引种到其他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的《广东省出品协会出品说明书》有载:“丝苗粘,广东增城县种移植至本场(笔者注:广东农事试验场)”,“丝苗粘毂,广东增城县种移植至香山”[24]。清宣统《增城县志》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粘,丝苗最佳。”[25]到了民国初年,丝苗米在市场上已具有较大影响力,其种植范围在广东已较为普及,“广东之上等米,如丝苗、齐眉之类,亦有出口售于居留南洋梅州之华侨。”[26]1922年,在民国广东省政府倡办的广东省第二次农品展览会上,由增城全兴米店提供的丝苗白米和增城商会提供的大糯米丝苗米被评为最优等,增城广茂店提供的白壳丝苗粘黑壳丝苗粘评为优等。民国20年(1933年)发表的《增城县合兰上都之农业》载:“增城禾稻,久为社会人士所称道,如增城丝苗、银粘,黄粘仔及油粘等,久已驰名。”1992年,增城丝苗米在香港获得亚洲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又被中国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并获金奖,成为驰名海内外的优质稻米品牌;2004年,增城丝苗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西山乌榄乌榄是增城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历来广泛种植,《增城县合兰上都之农业》有“乌榄原产中国,为粤省增城县之特产物也”的记述[29]。清康熙十二年(1673)《增城县志》有“多乌榄”的记载,就此推算,增城种植乌榄的历史最少已有近350年的历史。清宣统《增城县志》载:“光绪三十二年,村人就地褊种乌榄五千余株”,“增城商业出品以米毂、乌榄、荔枝为大宗”,“荔枝、乌榄属境产额甚多”[31]。1918年发表的《增城之乌榄业》载:“粤地之种乌榄者,以增城县为最多。以普通每榄百斤得核四十斤之比例推算,则全县每年产150万斤乌榄,其产额盛之大凡矣”;“销路则榄豉多沽于本省省城、澳门、江门、佛山、陈村、石龙等处。榄盅则除销流于上列各地外,并有多少输出外洋,如安南及南洋各岛”[32]。1929年出版的《增城县农业调查报告》载:增城“乌榄年产总额约四百万斤至五百万斤”[33]。可见在民国初年增城乌榄种植规模又有了大幅的上升。如今,在增城全境内多处仍可以找到古乌榄林,现存的200多年的老树还能正常开花结实。西山乌榄因产于增江街西山村而得名。果身尾部有点偏左。又名“左尾”。其特点是:皮薄,肉厚,肉纹幼嫩,油质适中,味道芳香,有“山蚝豉”之美称;出仁率高,为取仁最好的品种;嫁接成活率高,适应性广[35]。《增城县农业调查报告》载:增城乌榄“品种如未经接木之实生苗,则有播头,金中,黄叶,菁薳等分,就中以黄叶及金中为佳,如已行接木者,则统称之左尾”[36]。可见西山乌榄当时已是增城乌榄中的佳品。4.派潭凉粉草增城凉粉草以派潭黄沙凼凤凰山所产最佳,其特点:叶浓枝幼,色乌黑,有光泽,含胶粘质丰富。制成“凉粉糕”呈透明茶色,味香,爽滑可口。凉粉草还可用药用,性凉,味甘淡,有清热解暑作用,可治中暑、感冒、高血压、骰肉及关节疼痛、糖尿病等。当地农民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用凉粉草配冬瓜,置于锅熬煮后,用埕坛盛装保存,当作防病治病之品,大人小孩发热头痛用之,逢年过节用作清凉饮品,可清热下火,也可治家畜热性病。派潭凉粉草据传是100多年前从广西引进。《增城县农业调查报告》记述:“凉粉草于梅贤牛三都地方多栽种之,年产总额约五十万斤,多运销于外洋”“该县每年出口凉粉草五千担,每担售价五元至十元。”[38]可见,当时已有相当的规模。派潭凉粉草现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水南白蔗水南白蔗产于县内新塘镇水南村得名,栽培历史悠久。《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有载:“增城白蔗尤美,冬至而榨,榨至清明而毕,其蔗无宿根,悉是当年”;“增城之西洲,人多种蕉,种至三四年,即尽伐以种白蔗。白蔗得种蕉地,益繁盛甜美。”上述所指西洲即今水南村一带。水南村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壤深厚、肥美,种植白蔗得天独厚。该村西方西(土名)有40亩地所长白蔗品质最佳,以多汁清甜、皮薄肉脆、掷地即折的特点闻名[40]。6.密石大红柿因主产于增城县派潭镇密石村而得名。该处地高,丛山环抱,土壤属三沙七泥的赤红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密石大红柿,颜色鲜红,无核或少核,核小,果肉致密,剥皮不带肉,食感清甜软滑。密石大红柿销往广州及港澳,很受欢迎。清嘉庆《增城县志》有“多柿”的记载[41],据当地人传说,密石大红柿栽培历史最少有200年。7.水晶球荔枝水晶球是增城珍稀品种之一。清宣统《增城县志》载:“槎岗水晶球一种亦美,当不减挂绿。”据传,荔城街内槎岗村水晶球一株,原为曾姓祖先在槎岗定居时,于村前挖鱼塘后种植在塘基上的,是一株实生苗荔枝,距今约有450的历史。水晶球原名攀谷。后来树主每年采果后,都在树头周围作深松土断根。并埋人人畜粪肥等,久而久之,果实逐渐变大,核变小,品质趋佳,肉质晶莹洁白,酷似水晶,遂改名水晶球[44]。8.其他蕌头:清乾隆《增城县志》载:“蔬之品有蕌,即薤”,宣统《增城县志》又载:“其芯最美,为疏品之冠,附郭产者尤胜”[46]。人面子:《广东新语》有人面“以增城水东所产为佳,水东在城南雁塔下,其树仅数十株,子皮薄,落之使溃烂,乃干其核囊之”的记述[47]。(六)农业文献类遗产增城以荔枝而闻名于世,有关增城农业的历史文献大多与荔枝相关,详见表2。最早的增城农业文献应属北宋张宗闵所著《增城荔枝谱》,已佚。挂绿荔枝作为增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荔枝品种,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众多。(七)农业民俗类遗产1.节日习俗历史上,增城人民保留有极具特色的传统地方节日习俗。如,明嘉靖县志载:“端阳,以竹叶裹糯米煮之,谓之角黍,亲戚互相遗送。好事之民各造龙舟竞渡,至七日乃罢”;“清明插柳于门,扫墓郊行,谓之踏青。端午裹角黍饮蒲酒,妇女以五色丝网艾与小儿,佩谓之长命缕”[48]。具有本土特色的节日也较多,如何仙姑诞、牛仔佛诞、荔枝节、做会、做景等。民间传说“八仙”中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太平寰宇志》有“《续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增城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于罗浮山”的记述[9];明嘉靖《增城县志》载:“唐何太之宅有紫云绕室,其光烛天是生仙姑。”农历三月初七、八月初八是何仙姑得道诞。昔日增城县城凤凰山东麓有何仙姑庙,始建于唐,仙姑诞庙会在该处举行。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毁坏严重,抗战后何仙姑诞遂迁至小楼镇小楼圩的何仙姑家庙举行。建国后停止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何仙姑诞庙会重现,现已成为当地旅游业一项很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牛仔佛,据传是今正果镇人。宋皇祐年间(10491053)“削发于明山寺,坐化于瑞山石上”[52],僧徒将其肉身装塑并建寺庙供奉,屡昭灵异。后人为了感谢牛仔佛为民之功,于每年五月初九牛仔佛诞为其做“冥寿”[53]。最能代表增城习俗的是做会。会是会集亲朋好友的意思,做会那一天,所有的亲戚都会来,人来得越多越好,即使是不相识的人,来到门口主人也会热情邀请入席。客人可以不带任何“手信”,尽管大快朵颐,酒足饭饱,走的时候,主人还要送上一袋自己做的“艾团”。做会为增城的本地人所独有,客家人很少。“做会”的时间各村不同,隆重程度也不一,但基本集中在农历的二三月春播之前[54]。增城向来有荔枝节的传统,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蝉鸣荔熟期间,历时约30天。据传始于明末,沿袭至今,成为传统节日[55]。2.民间文艺石滩镇麻车舞火狗是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据说有500年的历史,演出队伍多达数百人。舞火狗是一种灯色,“火狗”的道具包括龙、凤、狮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宝鸭、锦鲤等九种动物的模型,粤方言“九”与“狗”同音,群众习惯称为“舞火狗”[56]。舞春牛是增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时,用竹笏和纸扎制成一头黄牛模型由一人操纵舞动,后面有一人提鞭赶打,边唱边舞;另有一对挑着花篮的村姑伴舞对唱,内容都是勤耕苦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57]。3.民间文学增城农村流行较广的民间歌谣有山歌、木鱼歌、童谣等。山歌分本地(粤语)山歌和客家山歌。本地山歌又称咸水歌,唱法自由,不拘板式,腔调平和、简单,多在上山放牛、砍柴或田间劳动时自唱自乐[58]。增城民间文学源泉丰富。流传于乡村的传说、故事很多。如《何仙姑与挂绿传说》、《畲族祖图的故事》、《历史悠久的中新客家鹅》、《白榄与乌榄》、《挂绿的传说》、《阿娘鞋的传说》、《尚书怀的传说》、《陈恭尹、屈大均与增城荔枝的传说》、《丝苗米传奇》、《葛仙、仙村与仙村榄豉》、《别具一格的兰溪濑粉》、《黄塘头菜的传说》等等。其中《何仙姑与挂绿传说》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祖图的故事》为增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民间流传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有些还是增城特有的土语。选录如下:增城有三宝:丝苗、荔枝、凉粉草;莳田莳到立夏,有就莳有就罢;小暑小禾黄,大暑谷归仓;朝见宿(七宿星),早禾熟;晚见宿,大路(晚造)熟;正月雷鸣二月雪,三月无田莳,四月秧出节;夏至在月头,无秧不用愁;夏至在月尾,寻秧不知归;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四、关于增城市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依据统计可见,增城市拥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甚至垄断性的农业遗产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增城的农业遗产,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认识,全面整理,加强农业遗产保护制度建设随着增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业遗产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环境不断受到侵蚀,大量珍贵的农业遗产正面临着消失和被破坏的危险。调查发现,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的遗址未受保护且破坏严重,相关文献没有系统整理;一些传统农业景观正在消失,缺少有效的保护对策;大批古村落缺乏保护意识,被“现代化”建设所吞没;散存民间的许多传统农业耕作技艺,没有得到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在国家实施“文化强国”、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增城市有必要继续提高认识,加强对农业遗产的保护。首先,应加强对农业遗产资源的整理工作,政府部门应当设置专项资金,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对遗址资源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是遗产普查、文献整理、遗产机理与价值方面的研究。其次,在现有地理标志制度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增城市农业遗产保护的相关规章,在体制上将保护责任落实到位。(二)开展重要农业遗产的系统化工作,积极申报国家或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据悉,国家农业部已于今年3月启动了国家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挂绿与水晶球等为代表的荔枝文化、丝苗米文化、乌榄文化等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应当对此类重要农业遗产进行专项研究,通过深入的文献考证,确认遗产的历史演变,进而将遗产相关的文化遗址、文献记载、产品品质、传说故事、品牌利用等相关文化事项深入调查,并通过修复遗址、规范保护等手段,使多项单独的农业遗产元素构成完整的遗产链条,形成完整的文化系统,以便为申报国家级甚至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基础。(三)合理利用农业遗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元素农业遗产的利用,对于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减少污染、创造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增城市随着绿道建设,以小楼人家、莲塘春色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以自然观光为主、农业文化内涵发掘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在广州市旅游发展格局中,观光农业旅游是增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增城市相关部门应以建设农业文化内涵丰富的“岭南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绿道为主要串联“线索”,加强对丰富农业遗产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人文风情浓郁的农业遗产旅游。大多农业遗产不具备大规模开发观光旅游的条件,应采取“以‘农’为媒,内涵发掘,联动开发,整体提升,综合发展”的旅游开发思路。[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库研究课题专项《广州市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11S1101003);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粤农[2009]380号);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编号:201009020-04)] -全文完-
本文档为【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0-19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