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基础知识

针灸基础知识

举报
开通vip

针灸基础知识针灸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和主治作用。2.掌握基本进针手法,得气得概念和常用行针方法。3.了解针刺意外的情况和处理方法。4.了解针刺注意事项。5.掌握灸法的分类。一针灸基础知识(一)腧穴accupunctivepoint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称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1)腧穴与脏腑的关系:腧穴脏腑经络(2)腧穴的分类1.经穴2.奇穴3.阿是穴(2)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经穴)数目:十二经脉(309对)、任督二脉(24+28个)特点:有固定名称、位置、归经。...

针灸基础知识
针灸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和主治作用。2.掌握基本进针手法,得气得概念和常用行针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3.了解针刺意外的情况和处理方法。4.了解针刺注意事项。5.掌握灸法的分类。一针灸基础知识(一)腧穴accupunctivepoint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部位,又称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穴位。(1)腧穴与脏腑的关系:腧穴脏腑经络(2)腧穴的分类1.经穴2.奇穴3.阿是穴(2)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经穴)数目:十二经脉(309对)、任督二脉(24+28个)特点:有固定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的脏腑病症;主治本经病症。2.奇穴(经外奇穴)特点:既有一定穴名,又有明确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作用: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主治范围较单一太阳、印堂治疗头痛;四缝治疗小儿疳积。阿是穴3.阿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点):古人“以痛为腧”,医者指压到病人痛处时,病人会“啊”的一声叫出来,该痛处被称为阿是穴。特点:无具体名称及位置,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针灸部位。位于病变部位的附近,或距离较远的特殊部位(3)腧穴的命名——取类比象自然类地理名称-承山、大陵、水沟、日月星辰-上星、日月物象类动植物名称-犊鼻、鸠尾、攒竹借助建筑物-神阙、印堂、志室人体类解剖部位-腕骨、乳根、脊中、心俞生理功能-听会、关元、血海治疗作用-睛明、光明;水分、水道;背俞穴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陵泉、阳陵泉腧穴的主治作用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眼区穴(睛明、攒竹)-目赤肿痛、近视、夜盲耳旁穴(听宫、听会)-耳聋、耳鸣太阳穴(位于头部)-头痛、牙痛特殊作用:机体状态和针刺手法不同,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天枢(便秘、腹泻)内关(心动过缓或过快)远治作用: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足三里(足阳明胃经)-治疗下肢痹证,胃脘疼痛合谷(沿上肢背面桡侧循行到头面腹)面瘫、头痛、腹痛腧穴的定位方法3、自然标志取穴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定取穴位固定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五官(两眉头连线中点取印堂)指甲(中指末端取中冲)乳头(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活动标志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沟纹、突起握拳掌后横纹头取后溪垂手中指尽端取风市腧穴的定位方法4、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中指同身寸法-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为1寸四肢、背部拇指同身寸法-患者拇指关节横度作为1寸四肢部横指同身寸法-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又称一夫法。患者食、中两指并拢作为1.5寸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横量为3寸(6)特定穴特定穴:是指若干类具有特殊作治疗用的经穴。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分布--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穴(经气之源)—治疗神志昏迷荥穴(经气动出)—治疗热病输穴(经气灌注)—治疗关节疼痛经穴(经气所过)—治疗咽喉病症合穴(经气所汇)—治疗胃肠疾病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十二原”。分布:四肢腕踝关节附近主治:五脏六腑病证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做“络穴”。十二经脉络穴加上任脉、督脉、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主客配穴法:络穴可以与其相表里的原穴配合使用作用--联络表里两经特定穴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沿后正中线旁开1.5寸)特点:相应内脏疾病与内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疾病募穴:脏腑经气会聚于胸腹部的(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俞募配穴郗穴:各经经气汇集深入的部位(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跷、阴阳维脉各一个,十六个。阴经郗穴治疗血证阳经郗穴治疗急性头痛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四肢、躯干)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下肢膝关节附近)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腧穴(腕踝关节上下)特点:治疗正经病及奇经八脉的病症交会穴: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躯干部)特点:治疗本经及所交会经脉病症(二)刺法刺法(针刺法):利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腧穴,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脏腑、经络、腧穴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是用艾绒等各种药物以烧灼,熏熨体表一定部位,也通过经络作用而取得治疗效果的。针刺和艾灸均属中医外治法,常结合应用,故称针灸。《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1)针刺的工具九针:谗、圆、缇、锋、铍、圆利、毫、长、大。材质:不锈钢丝: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耐热和防锈,不易腐蚀。临床广泛采用。金针、银针:传热导电性较好,造价较高,临床少用。铁针普通钢针易锈蚀、弹性、韧性及牢固度差           毫针的结构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形如松针,锐利适度针身: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不可有剥蚀伤痕。针柄:缠丝牢固不松脱,便于捏持施术。针尾:有横向突出,略呈T字形,有利于捻转;无此横突部分者称平针,多用于管针进针。使用前必须加以认真检查,按照标准结构要求检查(2)针刺练习目的:锻炼指力和手法,进针顺利,减少疼痛,提高疗效操作方法:用松软的草纸或厚布折叠30-50层,用线扎紧采用执笔式持针法针体垂直于纸垫或布垫,针尖抵于纸垫或布垫,增加手指压力,要求力贯针尖。熟练操作:进针快,透皮时不痛或略感微痛行针时手法运用自如,病人乐于接受疗效好。不熟练操作: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易引起痛感行针时动作不协调,病人不舒服影响治疗效果指力与针法的练习速刺练习法:练习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体垂直快速刺入捻转练习法: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以后拇指、中指做向前向后来回捻转要求:角度均匀,快慢自如(150-200次/分)。提插练习法: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以后作上下提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自身练针法:通过以上两步骤练习,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一些行针手法后,可以在自身上进行试针。双重含义:术者可以体会到针尖达到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被刺者也可以体会到针刺后产生的酸、麻、胀、重的感觉。要求: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二)针刺前的准备作好解释工作:初诊病人要作好解释,消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检查针具:各种物品是否备齐;按照毫针结构标准检查,选择体位:目的:为了便于操作和正确取穴。原则:以病人舒适耐久和医者便于操作。常用体位:仰卧位:头、面、胸、腹、上下肢部分腧穴伏卧位:后头、项、脊背、腰尻、下肢背侧侧卧位:身体侧面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注意消毒:针具、医生手指及腧穴部位(三)毫针刺法刺手: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习惯用右手。作用:1、掌握毫针刺手持针的姿势,2、施行手法:提插、捻转等。押手:将按压局部穴位的手称为“押手”,临床习惯用左手。其作用:1、揣穴,使术者取穴准确。2、固定穴位皮肤,使针能准确刺中腧穴(腹部皮肤松弛)。3、固定长针针身,不致摇晃和弯曲(肌肉丰厚处,环跳穴)。4、调整和加强针感(行针)。进针法(一)单手进针法--适用于较短的毫针。           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适用于短针进针。          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夹持进针--左手拇食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穴位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适于长针进针。           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将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于皮肉浅薄部位,尤其面部腧穴。      进针法(二)--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皮肤撑开,使之紧绷,右手将针刺入。适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部位,如腹部。进针法(三)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目前一次性针具多采用此法。  针刺的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与腧穴部位特点和治疗要求有关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于全身大多数腧穴尤其是四肢、腰、腹等肌肉丰厚处。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腧穴。横刺:针身与皮肤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于皮肉特别浅薄的头及胸骨部等腧穴施行透穴时也用这类针刺角度,如地仓透颊车。进针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原则: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年龄:年老气血虚弱,小儿娇嫩之体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可以深刺。体质:形体瘦弱相应浅刺;形体强盛可以适当深刺。部位:头面及胸背部浅刺;四肢及臀腹部适当深刺。病情:阳证、表证、新病浅刺;阴证、里证、旧病适当深刺。?时令:春夏浅刺;秋冬深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相辅相成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延髓部、眼区、胸背部尤其注意掌握,以防医疗事故发生。(三)行针与得气行针:针刺入腧穴后,为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一定的手法。得气: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医者手下有沉紧感。得气的意义:得气迅速提示疗效颇佳;得气缓慢提示疗效差;无得气,疗效更差或无效,需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不得气的原因:1)取穴不准确;2)未能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3)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气行缓慢,久候不至。常用的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提插法: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浅层插下深层或由深层提到浅层。刺激量与提插的幅度大小、频率快慢有关。捻转法: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刺激量的大小也与捻转的幅度、频率有关。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否则针身容易牵缠肌纤维,造成滞针。以上两种手法是常用的基本手法,刺激量的大小需视病情和腧穴而定。行针手法(二)--辅助手法弹法:用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加强针感。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中两指的指甲轻刮针柄或用食中两指抵住针尾,以拇指的指甲从下而上轻刮针柄——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扩散。震颤法:以右手的拇食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身发生轻微颤动—增强针感、提气、增强扶正祛邪的作用。循法:沿所刺输血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           针刺补泻(二)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补法泻法捻转补泻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提插补泻频率慢幅度小,先浅后深频率快幅度大,先深后浅疾徐补泻进针慢,出针快,少捻转进针快,出针慢,多捻转开阖补泻出针后疾按针孔出针后摇大针孔而不按揉迎随补泻针尖顺经而刺针尖逆经而刺呼吸补泻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           针刺补泻(一)—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总则:补虚泻实。补法:顺其气,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逆其气,使邪气有所散逸。补泻效果影响因素:腧穴特性:补虚(气海、关元);泻实(少商、十宣)针刺手法: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机体状态:影响经气的激发。留针与出针留针:是指针刺入腧穴行针后,使针留置穴位内。作用:加强针刺的持续作用、便于继续行针施术。时间:治疗慢性疾病,留针10—20分,行针1—2次。治疗急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数小时。出针:左手夹持消毒干面球按压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缓缓退针,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出针后应注意:嘱患者休息。检查针数,防止遗漏。针刺注意事项部位:1)除以刺络放血为目的外,应避开神经和血管。2)重要脏器部位,慎重直刺,注意方向。尿潴留病人需先导尿后针刺;眼区行针幅度宜小,出针后按压针孔脊椎周围穴位,如出现触电感并向四周放散,需立即退针,切忌捣针,避免损伤大神经。状态:饥饿、紧张、疲劳时,不宜针刺,以免出现晕针。孕妇:3个月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上下腹部,腰骶部均不宜针刺。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一)--晕针症状: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烦欲吐,身出冷汗,脉象微弱;严重者四肢厥冷,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劳累饥饿后;体位不适;医者手法过重。处理:医生应镇静;将所刺之针全部取出;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轻者静卧片刻,给温水或糖水后可以恢复。重者可以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预防:初次受针的病人要作好解释工作;针刺过程中要观察病人的反应;避免给饥饿、疲劳的病人针刺。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二)--滞针现象:将针在穴位内提插、捻转或出针时感到涩滞困难。原因:病人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连续单向捻转,使肌纤维缠绕针身;行针时用力过猛;体位移动。处理:解除紧张,在穴位周围按揉;向相反方向捻转,使肌纤维脱开;纠正体位。预防:初诊病人作好解释工作;进针时避开肌腱;不能连续单向捻转。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三)--断针现象: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部分针身露与皮肤之外针身全部没于皮肤之内原因:针具质量差,针身有锈蚀行针时用力过猛体位移动处理:断端露在皮外,用镊子取出;残端完全陷入肌肉内则需手术取出预防:术前检查针具针刺时将针体1/4留在体外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四)--弯针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角度,不能行针。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体位移动处理:随弯就弯,分段出针。预防:医者施术手法需熟练病人采取舒适体位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五)--血肿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针尖弯曲带钩处理:小块青紫可以自行消退较大血肿需先冷敷后热敷,再按揉。预防:熟悉解剖部位,避免刺中血管眼区穴位尤其注意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六)---气胸现象:胸闷、气短、胸痛、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原因:胸、背、肩部穴位针刺角度、深度不当。处理:卧床休息,吸氧重者胸腔闭式引流预防:正确掌握胸、背、肩部穴针刺角度、深度。(三)灸法灸法: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熏烤,利用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的原料: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制成纯净的艾绒,晒干备用。作用: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救逆、驱湿逐寒、防病保健。常用灸法(一)艾炷灸:纯净的艾绒作成小如麦粒、大如半截橄榄的艾炷。每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通常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直接灸:将艾炷直接置于皮肤穴位上烧灼,又称明灸。瘢痕灸(化脓灸):施灸后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病力(灸足三里穴)临床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肺痨、哮喘)无瘢痕灸(非化脓灸):灸后达到温熨为主,不发疮。因不留瘢痕而病人乐于接受。用于虚寒性疾患常用灸法(二)间接灸:将艾炷置于姜片、蒜片、食盐或药饼上面而燃烧,又称间隔灸。隔姜灸:适用于虚寒性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隔蒜灸:用于肺痨、痈疽初起、毒虫咬伤等证。隔盐灸:灸脐部,有回阳救逆之功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厥冷、虚脱隔附子饼灸: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愈常用灸法(三)艾卷灸:将艾绒掺入药物粉末,以细草纸卷成直径1.5cm的圆柱形艾卷,点燃一端,对准施灸腧穴,保持一定的距离特点是操作简便。。温和灸:局部有温热感,皮肤起红晕而无灼痛为度。适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在施灸部位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如鸟雀啄米。适用于急性病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结合的一种方法。毫针留针时,将艾绒捏裹于针柄上或在针柄上穿置1.5厘米长的艾条施灸作用:能使热力通过针身内达腧穴应用:适于虚寒痹证及需要留针的病症二灸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范围: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疾病久泻、久痢、阳痿、遗尿、脱肛、胃痛、妇女气虚血崩、老人阳虚多尿等以虚寒病症为宜禁忌症: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证一般不宜灸。2)颜面部、浅在血管部不宜施瘢痕灸。3)妇女妊娠期下腹部、腰尻部不宜施灸。注意事项准备材料:艾绒、艾条、火柴等预先备齐。体位:病人舒适耐久,医者便于操作,正确点穴。施灸标准:1)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背后腹、先少后多、先小后大2)四肢末端皮肉浅薄处不宜多灸腹背肌肉丰厚处可以多灸3)妇女儿童艾炷宜小,成年男性可以大。4)艾炷一般为3-5壮,艾条为10-15分钟。灸疮处理:灸疮化脓期间,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每天换药时,去除脓液,用消毒敷料保护灸疮,约3-4周自然痊愈。注意安全:防止艾脱落烧伤皮肤、衣物及引起火灾。
本文档为【针灸基础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13771067619
从事社区医疗工作多年,对基层医疗有丰富的经验
格式:ppt
大小:55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52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22-02-13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