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仿佛”词义考释

“仿佛”词义考释

举报
开通vip

“仿佛”词义考释摘要:“仿佛”是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本文阐释了该词词形词义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仿佛;联绵词 作者简介:宋华英,女(1970.10—),汉族,浙江武义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2 “仿佛”是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托古作“”(《切韵残卷三十五养》),后又作“彷彿”“髣”“”“髣髴”“方弗”“放弗”“方物”“放物”“髣拂”“放”“佛”“怳歘”等。我国最早的字书...

“仿佛”词义考释
摘要:“仿佛”是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本文阐释了该词词形词义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仿佛;联绵词 作者简介:宋华英,女(1970.10—),汉族,浙江武义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2 “仿佛”是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托古作“”(《切韵残卷三十五养》),后又作“彷彿”“髣”“”“髣髴”“方弗”“放弗”“方物”“放物”“髣拂”“放”“佛”“怳歘”等。我国最早的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说文》中收了“仿”“佛”“髴”三个字形,“仿,相似也。从人方声。”“佛,见不审也。从人弗声。”“髴,若似也。从髟弗聲。”清代梁章钜曰:“髣髴,彷彿,并当作仿佛。今说文人部,仿,相似也,佛,见不审也。系传作见不諟也。”中古时期语言文字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广记》中出现该词的字形为“彷彿”和“髣髴”。 《说文》对大部分联绵词的训释,其上下字的释语中,不一定出现该联绵词,也就是说并不是作为整体来解释的,而是采取了分训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如《说文·勹部》“匍匐”释为:“匍,手行也”,“匐,伏地也”。这些联绵词的上下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究其语源,应该是由同义词或同源词结合而成。联绵词“彷彿”,究其语义,也符合这个规律。《说文·人部》:“仿,相似也,从人方声,妃罔切。”“佛,见不审也,从人弗声,敷物切。”“见不审”即所见之物不审谛,不精明,区别不大,为相似之意。 汉字在汉代隶化过程中,字形精劲而茂密,原来篆书的简体和隶化后的繁体两种字形并存的很多。《说文》中“佛”“髴”并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太平广记》“仿佛”一词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来看,字形“彷彿”虽与“髣髴”并存,不过,繁体字形“髣髴”占绝对优势。这或许自古而来的习惯使然,或许是由于古体字笔到密,字形美观的需要,亦或许是字形“髣髴”更符合人们造字的心理。 《说文·髟部》未收“髣”字,只收“髴”字,“髴,若似也,从髟弗聲。敷勿切。”“髴”以“髟”为形旁,当与“长发”有关,《说文·髟部》:“髟,長髪猋猋也。必凋切。”段注云:“猋與髟疊韵,猋猋當依玉篇作髟髟,通俗文曰,髪垂曰髟髟。”而“髴”的声旁“弗”不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声,同时也表义。“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弗”字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它的本义是矫枉。《说文·丿部》:“弗,撟也。”徐灝注:“弗与弼音義同。凡弛弓,則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謂矯也。……阮太傳曰,明是从弓。”段注:“弗,矯也。矯各本作撟,今正。撟者,舉手也,引申爲高舉之用。矯者,搡箭箝也,引申爲矯拂之用。今人不能辩者久矣。弗之訓矯也。今人矯,弗皆作拂,而用弗爲不,其誤葢亦久矣。”可见“弗”字本义为矫枉。一个事物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要矫正,所以“弗”字有“超”“过”的义素。许多以声旁为“弗”的亦声字都有这个特点:“茀”,道多草,不可行;“拂”,“過擊也”;“绋”,丝过多,乱系也;“沸”,水过常态,“滭沸濫泉也”;“”,大也。“”,跳也;“怫”,郁,心过常态,不安也。这些字,都含有“过”的义素。“髴”字也不例外,指头发披散,过常态而乱貌。 古人蓄长发,只在睡眠或病体有恙、精神不振之时长发零乱,而长发散乱,又给人一种朦胧,隐约,精神不振之感,由同义词组合而成的“髣髴”就有了朦胧、隐約、依稀之义,产生了这个词最初的意思。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古人对“覭髳”之解作出佐证。《尔雅·释诂下》:“覭髳,茀離也。”郭璞注:“謂草木之叢茸翳荟也。茀離即弥離,弥離犹蒙茏耳。”“蒙茏”即现在的“朦胧”。长发散乱给人造成的朦胧感与“草木之叢茸翳荟”给人的感觉类似。 可见“髣髴”是个状貌词,其本义为“朦胧、隐約、依稀、迷蒙”。陶渊明《桃花源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髣髴”即“隐約、迷蒙”之意。懂了这 一点,就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此句先后有两个词“髣髴”和“若”表示“好像”之意。春秋时期《鬼谷子本经阴符养志》:“神喪則髣髴,髣髴則参會不一。”注云:“髣髴,不精明之貌。”《楚辞·远游》:“時髣髴以遥見兮,精晈晈以往来。”洪兴祖补注:“《说文》云,髣髴,見不諟也。”“見不諟”即看得不审谛,也就是朦胧、隐約。《太平广记》中“李生捧笛,其聲始發之後,昏噎齊開,水木森然,髣髴如有鬼神之來”,“及明來視,其門棘封如故,房中髣髴若有人聲”,其中的“髣髴”用的都是此义。 我们现在作副词“好像,似乎”意的“髣髴”大致出现于汉代。“髣髴”一词的词义由状貌词“隐约,朦胧”向副词“好像,似乎”引申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单独作副词用的,而是和表示“好像”义的象似词如“若”“似”“如”“類”连用。这个时候的“髣髴”还保存原来的“朦胧、依稀”义,“髣髴若”合起来作“朦朦胧胧,好像”“依稀好像”解。如《桃花源记》中的“髣髴若有光”,又如《文选·张衡〈西京赋〉》:“曾髣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而《汉语大词典》将此句仅作为“髣髴”一词“类似、仿佛”义的例句,不甚妥。《太平广记》中收录的此类句子也很多,如“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髣髴若夢”,例4“劉他在下口居,忽有一鬼,來住劉家。初因闇,髣髴見形如人,著白布袴。” 发展到后来,“髣髴”完全有了“好像”义,但还是与表“好像、似乎”义的词连用,如“汝亦不及他。髣髴似我”,唐玄宗说此话时,对襁褓中的德宗看得很真切,不存在“隐约”,此处的“髣髴”在意义上已与“似”类化;又如“每至其期,常見空中有軿車,髣髴若飛”。 最后“髣髴”完全摆脱了对像似词的依赖,单独用作副词,如《太平广记》中“逡巡,有黃明府見迎。瞻其形容,彷彿以識,問其前銜,即曩日之逃席黃丞也”,“一夕,衆髣髴見一人入戶,衆遂驚逐,乃投于瓮間”。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句中的“髣髴”,在理解上,既可以作为“朦胧、隐約、依稀、迷蒙”义解,也可以作为“好像,似乎”义解,处于一种两可的境地,如“夜半,摩侯家起出,見此衣爲風所動,彷彿類人。謂是竊盜,持刀往擊,就視乃是衣。
本文档为【“仿佛”词义考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9-04-0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