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举报
开通vip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回首十年新课改,脚踏实地向未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了10年。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及时出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我们就要钻研新课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一、国家修订的新课标坚持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011版研读报告 回首十年新课改,脚踏实地向未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了10年。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及时出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我们就要钻研新课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一、国家修订的新课标坚持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 “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1 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坚持 “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2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及课程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 “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 “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条目保持不变,涵盖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保持不变,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面面俱到,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 3 担,机动灵活地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保持不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学生置于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心地位,制订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基本格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二、《标准(2011年版)》的新要求、新变化。 l.关注 “前言”导人语修订后的新提法。 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人语第一个自然段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人语的第二个自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2.关注地理课程性质的新表述。 《标准(实验稿)》中,“课程性质”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阐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第二段才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文字量较少,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标准(2011年版)》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 4 础课程”。这一句阐明地理课程性质的总括语,有两层含义:第一,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和社会学科性质是跟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紧密相关。这一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述、讲读、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制作)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第二,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注意将教学的深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切忌随意加深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3.关注“课程基本理论”的新调整。 “课程基本理念”由原来的6条精简为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以前的阐述更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删去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分别归并、融人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进行阐述,使“课程基本理念”更趋精炼。 4.关注 “课程目标”的新要求。 5 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的表述,《标准(2011年版)》的文字精简了一半,减少了与分目标不必要的重复。“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删去了《标准(实验稿)》中认识人口、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内容,以降低教学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埋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新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的内容。教师在制订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重点时,须予以关注,要大力宣传经济地理学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作用巨大的“因地制宜”原则。 5.关注课程内容的新条目。 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标准(2011年版)》以适当删减课程内容条目为主,但是,也适当补充了一些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国家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课程内容或活动建议。例如 “说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等。这些内容大多时代性特征明显,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6.关注课程实施的新建议。 6 《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和“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的建议,倡导加强教师教学的实践性,在阐述“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时,强调“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此外还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一个自然段,提出“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提请尚未应用网络资源的教师,尤其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学校条件较差地区的教师予以重视。 三、新课标课程内容的调整情况介绍。 在坚持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标准(实验稿)》基本设计“几个不变”的思路指导下,修订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课程内容”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对一些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对“乡土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图删除。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与地球仪(原为“地球和地球仪”) 增加的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地理 7 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删除的内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降低难度。 改变的内容:?“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改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可操作性。?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 (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提高了活动的可行性。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2.地图 增加的内容:?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适用性强,易于操作,容易观察和评价。 改变的内容:“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改为“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列入学习内容。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删除的内容:删去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的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活动建议。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二)世界地理 1.海洋与陆地 8 删除的内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改变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改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明”处变化:“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改为“科学兴趣的培养”。表述更准确、更具体了,降低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2.气候 删除的内容:?“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将“活动建议”进行了整理、归并,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现代气象技术发达,设施先进,气象信息可以多渠道迅速获得。 改变的内容:?“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改为“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改为“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改为“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提高了要求,注重了认知过程,降低了难度,注重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改为“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 9 时间的变化特点”;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改为“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易于操作、易于观察、易于评价,行为要求具体,提高了读图用图的能力和作图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说明”处变化:?删除“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改为“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这样使教学要求更为明确。 3.居民 删除的内容:?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活动建议“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降低了教学要求 改变的内容:?“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问题”改为“人口数量过多”。有针对性?活动建议增加“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降低了教学要求 4.地域发展差异(原为“地区发展差异”) 原因是用“地域”替代“地区”,便于跟下一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中特定的“地区(例如南亚)”概念区分开来, 10 删除的内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合作”;?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活动建议“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以便减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复。 改变的内容:?“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改为“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地理教学的图像性特点。 5.认识区域 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删除的内容:?“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指出某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改变的内容:?“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改为“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改为“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 11 类活动的关系”改为“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两极”改为“南、北极”;?“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为“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改为“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改为“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改为“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改为“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改为“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准确,便于教师观察和评价。 活动建议部分变化较大。 删除的内容:1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 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地理景2观。利用不同时期? 的世界地图,结合历史等课程的学习,了解某些国家名称和版图的演变。3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或举办一次科普报告? 会,或者观看有关极地科学考察的录像4片。观看介绍某国家地理? 概况的录像,并写出短文予以介绍。5讨论某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 形成原因。6收集国际上热点地区的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7进。?? 12 行一次针对某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8 习。通过收集资料等? 方式,了解华人与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贡献。9选择某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地理主题,从网络上下载有关资? 料,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并在全班演讲。 改变的内容:将“分组准备某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其地理特征,并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和“将所学大洲与另一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运用列表、填图等方式进行比较。”合并为“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降低学习难度,将一些难以实施的活动删除,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说明”处变化:?增加“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内容”;?删除“不一定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改为“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选择一个大洲、五个地区”改为“选择一个大洲、四个地区”。更准确、更具体,便于教师把握。 (三)中国地理 1.疆域与人口 删除的内容: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活动建议部分:在地图 ?? 13 上计算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改变的内容:?“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改为“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稍稍降低了要求的层次。?“省级行政区”改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出我国人口的政策”改为“理解我国人口的政策”;思维层次高,渗透国情教育,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改为“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要求具体、精确利于操作,地理语言的表述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注重逻辑。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增加的内容:?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自然要素的联系?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长江、黄河的落脚点,学习有用的地理?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降低难度,生活性强?结合实际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7活动建议部分: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 论等活动。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河流的特征;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可操作性强,实践能力培养。与国情、国策紧密结合。升华学生的情感。彰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 删除的内容:?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运用实际,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活动建议部分:3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 日常生活的影响。4搜集我国土地资源资料,与俄罗斯、美国、印? 度等国进行对比,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5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的事例,? 并撰写简要报告。减少概念性内容定义性内容,较低难度,精炼内容,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改变的内容:?“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改为“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表达和概括能力?“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表述更具体。 “说明”处变化:?“讲述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改为“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改为“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说明中“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改为“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将难以操作和实施的内容删除或改变,降低教学难度,语言表述更准确。 3.经济与文化 增加的内容:?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向学生指明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15 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基于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理念出发。删除的内容:?并联系实际;?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部分:3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搜集 ? 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4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5搜集有?? 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和其他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 增加内容:活动建议部分: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 改变的内容:?“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改为“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改为“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将原来的“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拆分成“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两项内容,既明晰了要求,也将“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的要求缩小至说出“铁路干线”的分布。?“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要求更具体、明了、易于操作。 4.地域差异(原为“地理差异”) 在“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准(2011年版)》将标题改为“地 16 域差异”。因为“地理差异”的涵义较为宽泛,且“地域差异”这一标题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遥相呼应。 删除的内容:活动建议部分:?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观 特色的影视片。?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 改变的内容:?“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改为“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改为“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具体,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说明”处变化:?增加“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改为“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地区”。表述更准确,更科学,降低学习难度,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 5.认识区域 在“认识区域”单元,《标准(201I年版)》将“位置与分布”的6项内容简化成5项,“联系与差异”的8项内容简化成6项。 删除的内容:?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 17 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改变的内容:?“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区域气候特征”改为“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表述更具体明确,更加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根据资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改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改为“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降低难度?“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改为“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改为“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树立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改为“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改为“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表述更明确?“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改为“认 18 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删除的内容“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变化的内容,“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改为“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文字表述的结构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更为明确地指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本单元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的区域地理实际出发”改为“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在学习区域时,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改为“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之中。 活动建议部分:原来的全部删除。新增具有时代特征的“开展学 19 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突出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四)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部分原有8项 “标准”,修订以后精减为6项,并重新进行了表述。前4项 “标准”基本上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并且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增加了第5项 “标准”,最后还从热爱家乡方面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要求。 增加的内容:?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和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删除的内容:?历史档案;?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改变的内容:?“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举例说明自然条件 20 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改为“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改为“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说明”处变化:?增加“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删除“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改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并从标准之前放到说明之中;?“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改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要求乡土地理的学习,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改为“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活动建议部分:删除“绘制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平面示意图,并在 图上表示正确的方位和较多的地理信息。”;将后面的5条变为“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 21 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如矿产资源、中草药的种类与分布等),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乡土地理的修改,更符合教学的实际,便于各地教师根据实际操作和实施。 四、我省实施新课标(实验版)情况分析。 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运用文献对比研究、听课调研、课堂观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一)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调研情况 1.课堂教学调研 2.教学质量调研 1在课程实验中,我们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质量抽测。 ? 2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新课程结业考试,? 初步了解当前教学质量的现状。 3.课程实施综合调研 问卷一:列出新课程实施以来你认为自己发生的最大的变化。 问卷二:列出新课程实施以来自己做得最好的工作。 问卷三:列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事。 22 (二)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实施取得了实质进展 1.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活动式”教学成为课堂主要方式 ? 教学内容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 ? 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活动,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 2.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有了较深刻的变化 问卷二中 “学生学业评价”居第2位,问卷一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变”位居第五。 3.教师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问卷一中“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变化”位居第四。 (三)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1.整体教学资源不足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障碍 问卷四:列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最希望得到的帮助 整体教学资源不足是新课程实施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2.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落差较大 23 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地理新课程课时紧、课程标准与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困难、活动课难以开展、课堂活动交流如何提高、双基如何落实等都是一线教师感觉较难解决的问题。 在教师反馈意见与建议中指出,由于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具有高度的简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教学的深浅,特别是对于教学评价中如何能够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难把握。同时,新教材不注重学科知识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较松散,不利于思维能力深入训练。概括而言,如何缩小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的落差无疑是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3.城乡地区差异突出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教育资源投入较少,教学设备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学校教育管理较落后等等,再加上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活动式”教材加大了学生认知的困难。 五、落实新课标的措施。 ,一,倡导有效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对“认识区域”的学习不在于学生对世界各大洲地理知识学多学少,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区域图表资料的再处理能力,具体地说,是学生是否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是否懂得分析大洲不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 24 系,是否会运用资料说明大洲在发展上的各种问题等。 ,二,突出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与其它学科建立横向联系,对自然和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概括等综合性地理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完“种植业”后,提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有哪些地理差异现象,这一发散性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温度、降水、种植业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改变学习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图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乐于助人、勇于探究、勤于动脑的习惯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展示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深刻的、直观的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而且有利于学 25 生由现象到本质地看待问题,改变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正成为未来人材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中,在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充分重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通过观察、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图表,籍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教材图象系统使学生学会终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设计探究性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兴趣性,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活动的难度不能太大而易于操作,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过程注意思维的开放性,注意激发学生思维而不限制,特别是逆向思维应多加鼓励;注意活动与其他相关知识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其他学科中的相关资料来设计活动;还可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减教材上的活动,或另加设计更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活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推进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 26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知识与 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课程目标。 (七)详细实施措施(见附录)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标》陕西省研读组 2012年4月 附录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与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可通过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示意图或其他图像简要说明,可简述。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运动虽然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但是,课程标准对此内 27 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如果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2.地球仪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 本条“标准”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进一步,可让学生观察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度,目的是为了运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就需要经过反复训练。 (二)地图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判读经度和纬度,是对上一条的巩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去量算距离的地图,多数是大比例尺地图以至平面图,况且,小比例尺的地图多数存在变形。所以,一开始最好让学生在平面图上量算距离,这样因比较接近实际,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8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区域的地形图。对于五种地形,学生已或多或少有些认识,并且作为常识,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 29 特点和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 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的用图、读图训练。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里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对于本条“标准”,课程标准中已做了比较详细且明确的“说明”。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 点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占比例;第二,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第四,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 30 与上条“标准”的要求一样,本条“标准”的要求也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的具体内容则是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用记)、分布特点、界线等。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必然要涉及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当然,这些名称一样可运用地图说出,而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 本条“标准”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实际上他们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再去搜集有关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察觉不出来,我们脚下的大地一直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本条“标准”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这样,我们可对本条“标准”作如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在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 31 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气候 1.天气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 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可见,让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此,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实例,使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出结论,学会描述。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 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较强的兴趣。再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由此开始,学生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可作为达到本条“标准”要求的一条途径。现在,我国主要城市都有大气环境质量日报和预报,学生如果经常注意,对不同大气环境质量会有生活感受,从而有利于学习。而从“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美化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角度,学生更易理解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32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 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基本上有三点: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高温地区(高于20?);两极地区为低温地区(低于-10?)。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 本条“标准”与上一条“标准”的要求类似,只是上一条针对气温,而本条针对降水。因此,对本条“标准”的把握可参照对上条“标准”的解释。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 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阅读和绘制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课程标准把这一基本技能作了明确要求,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主要气候类型 1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 第一,为了解决这一长期困绕初中地理教学的难题,又不回避这一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对此做了更切合实际的处理。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解释。第 33 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 本条“标准”虽然对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未作要求,但是在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中,对这一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处理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上一条“标准”中,要求学生会阅读气温曲线图或降水柱状图,在后面具体区域的学习中,可通过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图或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在此部分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读气温曲线图或降水柱状图及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由于没有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对于本条“标准”中的“分布地区”,不能理解为诸如东南亚、西欧这样的地区,而应理解为纬度位置(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内部)。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气温和降水,有了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知识基础,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就方便多了。例如,热带与寒带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为气温差异,而同处热带地区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差异。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因素因缺少知识基础(如洋流),或难以理解(如大气环流‎‎),标准没有列出。 本条“标准”,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 34 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3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其一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的人类活动差异;其二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季节分明,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当地的生产活动中举出第二方面的例子。但是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教学重点还是宜放在第一方面。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举实例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于文化、艺术等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而对穿衣、住房等的影响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在生产方面,候对于农业的影响是较为适宜的例子。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害。相对而言,人类对气候影响的程度较弱、范围较小,因此,本条“标准”没有要求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但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加强对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居民 1.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35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会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这需要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图(曲线图、柱状图等)。为便于学生分析并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所给资料可从世界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直到现在;可突出世界人口达到10亿整数倍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数为准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学生要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第四,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仅要能阅读有关的人口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统计图),还应能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等),为此需要给‎‎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简单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突出自然原因)。 第六,世界人口分布图是按人口密度绘制的等值线图,这是学生遇到的又一种类型的等值线图,可运用有关等值线图(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阅读时已经形成的技能。并且,学生应能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学会通过面积和人口数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 36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 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可适当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的影响,不宜泛论,“标准”也要求“举例说明”。所举实例,也宜具体为好。例如,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三大人种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大人种的特点指身体特点,可结合各人种的形象,从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面部特征、体毛等方面比较。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应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获得。对于黑种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结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 通过世界人种的学习,学生应能形成各色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反对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 2.语言和宗教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 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世界的语言,需要了解具体的语言。世界上的语言约有三四千种,从使用范围和使用人口来看,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也有多种。“标准”选择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种语言, 37 不仅因为它们或使用范围比较广,或使用人口比较多,而且因为它们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各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获得。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多数国家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混居在一起,表现在空间分布上,能够大致归纳出某一宗教信仰主要分布的地区,但很难说某一地区以哪种宗教信仰为主。因此,很难绘制出反映实际情况的、便于初中教学的世界宗教分布图。针对这一情况,本条“标准”没有像人种、语言那样要求“运用地图”,而是直接要求“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感性认知。 通过三大宗教地区分布的学习,并结合一些国家的实例,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和不同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着差异。人们自由信仰宗教,每个人都应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3.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在提供城市和乡村的景观照片的条件下,由学生看照片描述。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深层原因。“景观”是能在 38 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较为宏观的。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沿海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宏观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其三,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状,而南方沿河村落多呈条带状。其四,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实例应能体现出上述几个方面,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主题之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宜中外兼顾。我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等。其他国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 39 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四)地域发展差异 1.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一些发达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用实例来比较,常易想到的方面有生产活动的现代化水平、服务的社会化水平等。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的感受,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居住水平、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状况等。 上面所述都是一般而言,其实,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而且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2.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因此,世界各国也没有全部明确地被划分成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通常,欧盟各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被公认为发达国家,还有些国家如前苏联各国、以色列、南非等,有人把它们归为发达国家,也有人认为它们不属于发达国家。因此,教学时宜介绍公认的发达国家,但又不能绝对化。 40 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多数位于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南南”(主要位于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以使学生能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本条“标准”倾向于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经济领域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以及世界同行业的竞争,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生产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五)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了解、简述地图、数据、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某大洲的大致的最南、北纬度,和濒临的海洋,没有必要精确的纬度。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或相关的文字、数字资料。理顺并说出这些带有规律的特征,通过活动 41 引导学生说明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的关键要点,在这里不必要详细说明其内在联系或深层次联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展示政区图或地形图 ,引导学生读图、指图、析图。说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帮助学生分析地理位置的鲜明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展示地形图、剖面图,就图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判读出地势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联系当地人类生活和生产特点,阐述人类活动与地形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 生活的影响。 读气候直方图和气候统计表格,能总结出气候特点,并用当地农作物品种、作物熟制和衣、食、住、行的特点,阐述气候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指图、读图、析图,找出图示地区的主要河流和城市,从城市人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和河流的运输功能等角度切入说明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2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展示地图、图像、图表、景观照片等,指图说出当地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生产状况和出口量占某地区、甚至全世界的比例、出口的方向。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用突出的事例说明某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的旅游优势,不要综合论述,只谈旅游特色。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利用图表、文字资料、景观照片描述某地区突出的、特征鲜明的风俗民情和文化传统。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 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展示极地地区图和相关图像、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说一说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特别点出其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阐述极地科考的必要性和保护人类最后一块净土——极地环境的深远意义。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展示政区图、地形图,引导学生做读图、指图训练,说一说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43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展示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分析资料。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 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本条是上一条延续,在上一条基础上,站在人——地关系的高度用实例说明当地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某国家在航天、信息、太空育种等方面的突出事例,说明高新技术对某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5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 训。 目前有些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还有些国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有着沉痛的教训。引导学生举出实例,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6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 这里地图是指交通线路分布图。如:铁路干线分布图、高速公路分布图等。引导学生从其分布特征方面说明其特点。 7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 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4 展示人文要素分布图(如人口图、民族分布图、语言类型分布图等),说明其特点。 8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 自然环境对民俗风情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引导学生举出典型实例,解释其影响。但注意不要走向狭隘的环境决定论的极端。 9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 系。 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我国相关信息,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本条“标准”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二是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三是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它国家进行对比。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性,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 45 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 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陆上有14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一一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位,逐个指出。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 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学习我 46 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 2.人口与民族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 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1949年以后。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 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3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 47 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 本条“标准”与以往教材的不同在于删繁就简,不再要求学生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的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限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 要因素。 48 本条“标准”的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是一致的,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要求。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北向南寒温带至热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 分布特征。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二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其二是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可以结合气候中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学习来获得。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5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 可以适当联系板块运动、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进行教学。 49 2.自然资源 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 本条“标准”的要求不是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他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 地国策。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比较说明。来突出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等,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于社会经? 济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与上条标准要求设计思路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50 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这一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人与水的矛盾比较突出,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由学生从生活中调查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途径。 4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采取的措施。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的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重点案例。 (三)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 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垂直方向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说明的“资料”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标准”没有进一步要 51 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这样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凹地、水域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类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机械化、水利化、优良品种)对农业影响越来越明显。例如,在生活中时常见到当地农民因为没有及时对农产品进行更新换代而滞销甚至卖不出去的产品,以及发达地区销售到当地的价格昂贵的农产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状况。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南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区少)。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具体的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其概念、特点、分布、发展方向的了解,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北京中关村)。 52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 输方式。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以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4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 我国交通运输铁路干线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学习重点在“分布格局”,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的名称。 2.文化特色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 等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以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例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的理解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53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这类例子很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黎族风情等都为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少数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会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把传统的变脸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南京为促进旅游开发传统的庙会和小吃等。 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能联系当地实际,体会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思考当地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可以开发成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成为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区差异。教学时除从以上几方面了解该线的地理意义之外,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例如,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此线以南,居民爱吃米饭。 54 2、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人文地理差异可以从服饰、民居、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比较。 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的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这是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掌握的。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对上一条“标准”的进一步要求。中国的地理差异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上,还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学习时,不要从方方面面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而应以自然环境差异为基础,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更易于学生学习。这也是单列此条“标准”的原因所在。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以农业最为典型,此外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也很明显,而对工业、矿业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还表现在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南方的赛龙舟和北方的跑旱船。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如民歌、舞蹈、戏曲等,则不宜涉及。 对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应注意“影响”而不能绝对化。学习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反过来想,即一定地区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是该地区人们因地制宜、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 (五)认识区域 55 1位置与分布 1展示某地政区图或地形图,引导学生简要说出某地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并做简单评价。 2展示某地地形图,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颜色或海拔高度高度? 识别该地区主要地形类型,进而阐述该地区地形特点。 3展示某地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读图、? 析图,并分析图表资料,总结该地气候较为明显的特征。 4展示某区域政区图、工业分布图及文字、图表等资料,引导? 学生查看图例,读图、析图,分析资料,阐述某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征。 5展示某区域政区图,人口分布图以及人口相关资料,找出该? 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的基本特点,进行简要阐述。 2联系与差异 1知道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河流、位置、植被、地形? 等,运用具体例证说明以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展示某区域地形图,指出流经本区域主要的河流,根据自己? 的观察和知识积累,简单说出河流的饮用、灌溉、航运、发电等功能,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作用巨大。 3展示地形图、气候类型图、水系图、植被图、人口分布图等? 以及相关自然、人文资料,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分析资料,有意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区域内的各自然及人文要素的区别,得出主要差异。 56 4任何一个自然区域或者行政区域无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 源、物产或者是工农业生产、人才等方面有其独特性与不完善、不齐全的一面,只有各区域加强联系与沟通、互通有无,才能相互促进,得到发展。 5香港、澳门虽然地域狭小,但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香? 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内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可通过港、澳地区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而内地也可为港澳提供丰富的名优物产,丰富港澳市场及人民生活。 6展示某区域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知道外向? 型经济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对国外市场依赖大,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3环境与发展 1展示某区域气候、地形、河流、环境质量报告等资料,引导?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资料,找出本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并知道针对这些问题本区域一直在努力解决及一些成功的例子。 2展示某区域反映人民生活的相关图片、资料、照片以及区域? 经济资料,了解当地人民生活前后的变化。 3展示北京市地图,资料、图片、照片等,简单了解北京的地? 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特点,能够说出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好,以及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依据资料对比,说出新北京城市建设的成就,如地铁、六环公路、商务中心等的建设。 57 4通过资料知道台湾与祖国不可分割,展示台湾省地图,引导? 学生指图、析图、知道台湾的位置和范围,依据地图分析得出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知道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 5展示我国西部某区域地图,说出该区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 理特征,丰富物产,及生态环境的脆弱的一面,进而知道保护当地环境的重要性。 58
本文档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2-2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