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

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

举报
开通vip

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 我们再来看下一经, 第13310经下册第667页:“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长爪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一切见不忍」。”(247-3)这个长爪外道, 就是这个舍利弗的舅舅, 是舍利弗的舅舅, 这个故事蛮精彩的。因为舍利弗出家以后没有多久,就在佛陀的身边,大概半个月,这个是舍利弗的舅舅, 他就来拜访佛陀, 那这个就有因缘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故事, 舍利弗的母亲她怀胎的时候、怀舍利弗的时候, ...

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
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 我们再来看下一经, 第13310经下册第667页:“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长爪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一切见不忍」。”(247-3)这个长爪外道, 就是这个舍利弗的舅舅, 是舍利弗的舅舅, 这个故事蛮精彩的。因为舍利弗出家以后没有多久,就在佛陀的身边,大概半个月,这个是舍利弗的舅舅, 他就来拜访佛陀, 那这个就有因缘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故事, 舍利弗的母亲她怀胎的时候、怀舍利弗的时候, 这个舍利弗的母亲跟他舅舅以前常常在法义上互相的辩论, 每一次都是舍利弗的母亲输的, 就是他这个舅舅很厉害的。但是从这个舍利弗的母亲怀了舍利弗以后, 每一次的这个辩论都是他舅舅输。所以他们就心在想:嗨!这个怀胎这个一定是不得了的;她没有怀胎以前怎么争论都是他舅舅赢啊, 从他母亲怀了舍利弗以后, 每一次争论都是他妈妈赢;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孩子一定是不得了。这个很注意这一件事, 那么后来舍利弗他也很用功修行, 他亲近外道嘛,他还在领众, 后来因为见了佛以后被佛感化了, 就来跟佛出家了。所以他这个舅舅就讲:今天能够降服我这个外甥,是吧?那绝对不是简单的事, 一定有内涵。所以他今天就专程的来看外甥出家的这个地方, 这个大师是怎么样的, 就 来亲近来问法。他一来见世尊, 他就把他内在的那一种知见, 把它衬托出来。所以他马上见佛就讲:瞿昙,我一切见都不忍。他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他内在的层次, 自己的境界就对了。“一切见不忍”,‘见’就是知见嘛, 所有一切的知见, 我都不会执著在那个以为就是了, 不会因为一切的知见我都认同。佛听他这样讲马上问他一个问题:“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好, 你说你一切见不忍, 那你这样一切见不忍的知见, 你到底是忍还是不忍?啊?你说一切见都不忍, 包括你现在这个观念, 你自己是确信还是不确信?肯定还是不肯定?你说你一切知见都不肯定、都不确信, 那你现在自己这个知见、这样的观念你自己确信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反驳的方法。“长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我一向是这样说:说我一切见不忍, 其实连我这样的观念, 我自己也是不会执著在这个上面,以为就是了。如果说我们今天说:“一切法无所依”, 这佛陀开示我们的, 那现在要问你:这个“无所依”要不要依?那你要怎么回答, 意思是一样的,真正的无所依, 当然这一法也不依,才是无所依嘛,意思是一样的。好, 我于一切见不忍。那佛陀就问:那你现在讲的这个观念, 你忍不忍?你确信不确信?你肯定不肯定?他说事实上我讲这个观念, 这个我也不会执著就对了。“佛告火种:「如是知、如是见,此见则已断、已舍、已离,余见更不相续,不起、不生。”佛陀这个地方 开示我们要注意。如果你对自己的观念都知道这个都不能执著, 那你对其他的所有知见, 就更不会执著了,才能舍、才能离喔。如果你认为我自己讲的就是对, 我讲的是肯定百分之百, 我讲的就是这样子, 那自己有没有自以为是呢?是不是肯定自以为是的地方, 你还是有所住啊。你说我一切法不住, 那你自己这个观念住不住?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佛陀这里开示很重要。如果真的是“如是知、如是见”, 真的你的观念确实是这样的明白;那么这个‘见’的问题, 这个知见的本身就不会执著了, 就“已断、已舍、已离”。那么其它的余见, 其它的知见就更不会相续了, 就不会起了、就不会生了。因为这个是最主要的观念, 你自己真的能降服, 那其它的观念更不能让你困扰, 是不是这样子?如果你对自己这一点都不能明白, 你说:外面的知见都不能困扰我, 其实你被自己的知见困扰你不知道。好, 自己的知见不能困扰自己, 不会执喔的时候, 当然外在的知见更不能困扰你, 更不会让你起执著的。所以佛陀这个开示蛮重要的。“火种!多人与汝所见同,多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与彼相似。”佛陀就讲:其实你今天这样所讲的这个, 很多人跟你一样都是这样说, 跟你现在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就要有抉择的地方。“火种!若诸沙门、婆罗门,舍此等见,余见不起,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能够体会到这样子的, 这个世间包括这些沙门、婆罗门, 很多修行的人, 能达到这样的是 很少的, 是不容易的。“火种!依三种见。”也就是说:一般来讲, 把它分成三种;知见差不多不离开这三个大原则。“何等为三?有一如是见、如是说:”好, 有一种知见是这样说的。“我一切忍。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于一忍一不忍。”就三种这种知见:一种是我一切都是肯定的, 都是认同的;那么另外一种是:我一切都不肯定不认同;另外一种是:我一部分认同, 一部分不认同。一部分是肯定不肯定, 这三种就是这样子。就像我们佛法在讲什么?有一部分认为一切空, 是不是?那么有一部分认为一切是有;那有一部分呢?一部分有一部分空, 是比喻啦,这样比喻来说, 就是这个意思。“火种!若言一切忍者,此见与贪俱生非不贪,与恚俱生非不恚,与痴俱生非不痴,系不离系,烦恼非清净,乐、取、染著生。”如果说一切都是肯定的, 一切都是实在的;那好,如果是这样的观念的人, 他就讲:跟贪瞋痴是相应的, 不可能离开贪瞋痴的。所以这里讲什么?有这样观念的人跟贪瞋痴是什么?是俱生, 是同时就会存在的。系:就是被绑住了被束缚了, 不是离系, 是烦恼相应的,不是清净的。所以在那边会怎样?取著、乐、取、爱染。一切都是实在的,一切都是肯定的, 那你一定跟贪瞋痴相应, 俱生贪瞋痴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导师一直在强调一个观念, 只要在实有感、自性见的影子一丝丝的存在, 我执就有安立处在说什么?所 以哪一法, 不管是内在的外在的一切法, 只要哪一法你认为它是实在的;那个实有感跟自性见就破不掉, 那个我执就有安立处。那你说怎么能见法?能够破我执、断贪爱?只要有实有感、一点点自性见存在都是。好, 这个中间我们就要明白了:为什么只要一切都忍的、你都认为是实在的、你都肯定的;好, 这样子你贪瞋痴一定是俱生的, 就被束缚了, 你不可能离开束缚的。“若如是见,我一切不忍,此见非贪俱,非恚俱,非痴俱,清净非烦恼,离系非系,不乐、不取、不著生。”所以一切法我们从佛法来讲, 是不是永恒不变的?不是啊, 它是缘起如幻的, 是吧?是无常、是苦、无我的要明白这个。所以一切不忍,一切都是什么?都是不确定的、不是实在的, 所以你能够不会肯定它、不会执著它、不会取著它。“火种!若如是见,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则有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见不忍者,则离贪乃至不染著生。”有的是一忍一不忍, 一部分是实在的, 一部分是空的。好, 那如果是这种观念, 你只要还有一分的在实在的部分, 你还是会有染著的, 那这样有没有究竟?也不能究竟。“彼多闻圣弟子所学言:(那如果是圣弟子呢)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则为二者所责、所诘。何等二种?谓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则为此等所责,责故诘,诘故害。彼见责、见诘、见害故,则舍所见,余见则不复生。”如果是圣弟子会怎么样的思考?好, 我今天如果一切是忍的, 这种观念的 话, 那就会被两种对象来责难。一个就是你说忍嘛,一切都忍嘛, 那就是一切不忍的会来责难, 一忍一不忍的也会来责难你, 因为观念不同嘛。好, 那么就在这里, 佛陀的开示重点是什么?“彼见责、见诘、见害故, 则舍所见, 余见则不复生。”就要在这里去发现问题了。你如果执著在一切是忍, 就会被对方来攻击责难嘛, 是不是?好, 你就立不住脚了。所以发现了,“见”就是发现了这一种现象,你慢慢的就知道, 自己这个立场站不住嘛, 是不是?那么就会怎么样?知道它的害处, 你就会舍自己的知见。那么这样的知见, 你也慢慢才能不起;看到它的害处、看到它的障碍处, 你就能够发现了、你就能够超越它。“如是断见,舍见,离见,余见不复相续,不起,不生。”这是从圣弟子的立场来看。好, “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者,则有二责、二诘。何等为二?”同样喔,一切法你都不忍,同样会招来两个对象来跟你责难, 是不是?“何等为二?”就是一切忍的, 跟一忍一不忍的这两个, 就会来责难你, 是 不是?“谓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责、二诘,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那么从这个角度, 跟前面的“如是忍,一切都忍”, 意思是一样的。你要发现它的过错, 发现它的害处。其实在这里有进一步我们要思惟的地方:我一切忍,我一切不忍, 我一切忍一切不忍, 一部分忍一部分不忍。这三个观念任何一个观念, 如果你执著在什么地方上, 一定有对立的地方, 知道这一种对立的过患, 你就不会一直落在那个观念里面, 你就会超越它了, 主要是在谈这个。好, 那么再另外的。“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一忍一不忍,”好, 这是第三种。“则有二责、二诘。何等二?谓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好, 你如果说一忍一不忍的话, 那么一切忍的跟一切不忍的, 就会来责难你, 一样的道理, 是吧?“如是二责,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就是跟前面一样, 你要看到它的过患, 看到它的过患你就能超越它;不要执著在这个上面, 才不会产生这种过患, 这样知道意思吧?“复次、火种!如是身色粗四大,圣弟子当观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所以要回到一个正题来了。你今天说你一切是忍, 一切不忍,一忍一不忍, 你如果执著在这个观念上, 你还是在坚持己见, 是不是?好, 这个时候最主要是在哪里?从我们的色身四大,“身、受、心、法”的身, 是吧?要去观察它,它是不是无常的。所以要去观察它无常,观察它是生灭法, 观察它能不能离欲,能不能灭尽,如何舍;这个都要去观察, 这个才是正确的地方。“若圣弟子观无常,观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住者,于彼身身欲、身念、身爱、身染、身著永灭不住。”这个才是重要喔。我们今天如何在这个色身上去观察它:它是无常的,是苦的, 如何能离欲灭尽;这个都观察了, 最后能舍、能放下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 我们对于这 个身体引起的欲, 这个身体引起的念、爱染、执著、贪爱就永远止息, 不会再发生了。“火种!有三种受,”再进一步喔,“身、受、心、法”第一是观身体, 是不是?四大,这个地方就观受喔。“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其实这个地方大家都要用心。观身体的无常以外, 我们的‘受’,根尘触产生的‘受’, 最重要!因为它会起什么?会有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好, 我们要进一步去观察, 这个‘受’是怎么起来的, 什么因缘而起有这个‘受’?怎么集起的?怎么生起来的?我们怎么会被它转的?“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集则受集,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清凉,永尽。”这个地方啊我个人认为, 这个地方最重要!因为身体的感觉, 我们不会那么深刻;但是我们只要是活着, 什么时候我们根尘不触、不产生受?就是现在你们在听法的当下, 也是有感受, 这样知道意思吧?不管是苦,不管是乐, 不管是不苦不乐的中性, 都一样会产生这个‘受’。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了解, 这个‘受’是怎么生起来的?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被转?这个地方就是要观察的地方。噢!原来是因为有接触, 什么接触?根尘触, 六根触六尘才引起‘受’, 就找到这个因缘了。所以这里就讲“彼彼触集则受集”, 就是说:你在根尘触的每个当下, 就是产生这个触、受, 产生的这个‘受’的功能, 随时都起来。那么如果没有‘触’,或者‘触’ 灭了, 那‘受’是不是也跟着灭?这里就告诉我们:因为有‘触’所以集起‘受’;好,‘触’的因缘消失的时候, ‘受’也灭了。这个在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受’是缘起的, 这样知道:因缘聚而起的, 这个因缘聚而起的是必归于灭, 注意听喔!所以说“彼彼触灭则受灭”。好, ‘受’灭的时候, 后面这几句话就重要了。“寂静, 清凉, 永尽”, 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问题出在哪里?根尘触产生爱,受产生爱, 是不是?然后把这个‘爱’一直相续;产生瞋、痛苦你也一直相续, 有没有?是不是这样子?我们问题出在这里, 我们没有办法发现什么?它是因缘而生, 因缘而生的这个因缘消失, 它也会灭,是不是在这里?所以彼彼触的因缘一灭, 它这个‘受’的因缘就灭, 我们有没有发现到这里?这个才是重点喔!所以我们在生气的时候, 气好几年,到死都还在气一个人。为什么?他没有发现到:缘起的聚必然缘归于灭, 当下就能止息。所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是不是在这里?一个快乐就以为是永恒的, 一个痛苦你也以为是永恒的。然后它一直在相续, 那个观念一直一直转下去, 就在这里喔,没有看到后面这个什么?“彼彼触灭则受灭”。后面这个更重要喔!‘受’灭的当下是什么?“寂静, 清凉, 永尽”。问题就是没有发现后面这个, 注意听喔!如果发现了这个, 你刚刚那个‘受’你会被它骗吗?会随着它转吗?随着它去兴风作浪吗?不会啊, 不会再造业下去啊, 那这个地方是不是很 重要?要发现。所以后面就讲:“彼于此三受, 觉苦, 觉乐, 觉不苦不乐。”这个“觉”字要发现,要觉知, 它乐的时候, 你要知道它乐的情况;它苦的时候, 你要知道它苦的情况;它不苦不乐的时候, 你要知道它不苦不乐的情况。好, 再来:“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出如实知。”这个喜乐或者是痛苦, 你要如实知以外, 还要看到它什么?噢,它是有原因集起的, 然后有原因它就会消灭的。如果执著,它会产生什么过患你都知道;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味道你都清楚;怎么样可以超越它出离你也很清楚。这些都如实知都清楚的时候:“如实知已,即于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好, 那这个‘受’我们观察了, 它怎么起也知道, 它什么滋味我们也知道, 它是怎么灭的我们也知道, 它有什么过患我们都知道, 怎么超越它我们也知道。好,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 那这个‘受’的本身是不是无常的?是不是生灭的?能不能离欲的?能不能灭尽的?能不能放下的?你就能容易改了, 这里很重要,后面就要谈根本最重要的地方。“彼于身分齐受觉如实知, 于命分齐受觉如实知。”这两个重点, 我们身心哪起了种种根尘触的作用的这个分齐、这个分界点我们都很清楚。好, 包括我们的寿命, 如果你要死了, 在这个地方寿命要尽了, 所以“命分齐寿觉”还是要如实知。比如说:我们一个人, 身心的六根触六尘的分界, 我们都很清楚;然后生命活着跟要死亡这个分界,我们 也很清楚, 都能理解,跟这个‘受’的关系, 你都很清楚。“若彼身坏命终后,即于尔时,一切受永灭无余。”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个“如实知”三个字, 你们要注意!为什么能如实知的, “若彼身坏命终, 尔时, 一切受永灭无余”。那如果说:我们真的我们都能正念正智, 在这样的法相应的中间、这种观察如实知的状态之下, 这个叫正念正智, 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就是正念正智喔。那这样的人,临终如果是这样的人, ‘受’一灭有问题吗?身坏命终还有问题吗?“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苦:了解了,不苦不乐也了解了, 乐也了解了,都很清楚明白了, 这些有没有永恒性?啊!所以就要明白了, 这些都是痛苦烦恼的边, 都是根据就是我们痛苦烦恼、贪瞋痴烦恼的根、根据就是在这里。这些都是苦边哪,超越它, 这个苦边就是超越它, 就能够超越它。那么后面这个这里讲苦, 那么后面呢:“于彼乐觉离系不系,于彼苦觉离系不系,于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就不会再被束缚了, 是吧?离开它的束缚不会再被绑著了。“于何离系?离于贪欲,瞋恚,愚痴,离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这些都清楚明白的时候, 对这些三受你真的都很清楚,它的味、患、离, 你都很清楚,而且都能如实知;而且这个分际、微细的这个分际都很清楚。那这样的人就能离系, 离开一切被它束缚, 被贪瞋痴烦恼的 束缚, 才能够真正的离开。那离开这个束缚的人, 就是离于什么?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个才叫离苦。所以我们佛法讲的灭苦之道, 离苦在谈什么?就是离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八个字要记得!所以修行的目的在哪里?这个地方要记得!我们离苦不是说我今天生气了, 然后比较不会生气了;今天过得不快活, 比较快活一点了, 不是喔。真正的离苦是离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个才是真正的离苦:生死大苦。所以很多人就说:师父,其实我们过得很快乐。这个是暂时的, 这个跟生死的解脱无关哪, 所以要在根本处要明白。“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经半月。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当佛陀在开示这个长爪梵志,他的舅舅的时候, 舍利弗就在佛陀的背后。他出家才半个月, 拿着扇子在为佛陀扇凉, 他就在旁边听。“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彼彼法”,什么叫彼彼法?佛陀开示的这些对象跟法要。他就在这个地方, 听到佛陀在开示的这个法, 听了一一的法。“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他开示的这个法, 当下的这个身心的这些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当下就解脱。他听佛陀开示这个法要, 他回过头来, 再反观他开示的这个法要,于我们什么地方?身、受, 是不是?这个地方他也当下怎么样?去观察它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真的生灭? 是不是能离欲?是不是能灭尽?他当下就体会到了,所以当下就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所以我说:最厉害就是舍利弗, 他只是在佛陀的身后, 听佛陀开示他舅舅这些法要, 他一听当下反观自己。佛陀所开示的法要, 就在不离当下的身心, “身、受、心、法”的身跟受, 有没有?当下照他这样去观察, 真的是无常啊,真的是无我啊, 真的当下可以离欲啊。当下就证明,所以当下就见法, 就证阿罗汉。我们有时候看到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 为什么舍利弗智慧第一。他不但能证、能够体证, 他还能够为一切人说法, 都不离开佛陀所开示的法要。佛陀说过的, 他说出来不会有一个偏差的, 非常非常的智慧广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 噢,这个因缘真的不得了;他听马胜比丘, 念这个佛陀的缘起偈, 他就见法了。所以他跟目揵连, 就来依止佛陀就出家了;才半个月喔,听佛陀在为他的舅舅开示, 他马上反观马上就证阿罗汉。我为什么一直讲这个?就是要让大家知道, 佛法本来就是这样的功能;我们现在都不在意这个功能了, 现在巳经不谈这个功能了。我为什么一直讲这个?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个根本, 这个根本一定要把握。佛法确实这么伟大, 佛法确实是这么的妙, 人人学人人都有机会;只要你真正的用心, 你真的与法相应, 人人真的都一样有机会的, 我希望大家把握这个, 这个我认为很重要。“尔时、长爪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不是他舅舅在这样问法的当下, 他 也见法喔、知法、入法,得法眼净。那我们从很多这个经文的记载里面, 是不是佛陀的时代, 这一种现象很普遍?包括初次来问法的人都能有这样的受用喔, 这尤其都是在学外道的法的人, 都能够当下体证喔。“长爪外道出家,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愿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于佛法中修诸梵行」!”我们都有看到这些这种记载。你看:他本来也是在修行, 也是跟外道出家修行的;听到这样的法,当下就能够见法、能体证, 发出来的心就不一样, 当下就求出家, 求皈依,求依止修梵行, 这个很普遍。“佛告长爪外道出家:「汝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佛陀就答应了, 就接受他出家受具足戒, 成为一个正式的比丘。“即得善来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出家以后,就会依法去思惟、去观察, 进一步因为他巳经见法, 继续什么?增上深观, 是不是?再深入的更深的思惟。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剃除须发, 著袈裟?慢慢更深入的去观察这些法。很快的怎么样?“心善解脱, 得阿罗汉”,还是证阿罗汉。所以我们看到这里就可以理解, 只要你有证初果的、见法的, 只要你这一生继续的深入, 继续的深观,都一样可以解脱的,除非你停在那边不动了。只要你继续增上智慧思惟, 至少可以证二果三果, 或证阿罗汉都有可能性;如果停在那边, 那真的要等七次人天往返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经文都这样记载, 见法以后再深入的增上思惟, 是不是?增上观察, 欸,大部分都能够证阿罗汉。
本文档为【舍利弗心得解脱…长爪外道得阿罗汉——《杂阿含经》讲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