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摘 要 国内外关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研究很多,但关于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的现状及其高校志愿服务经历的阶段性研究较少。笔者以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10名高校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高校志愿服务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及问题、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影响因素;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要求;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志愿者动机以及其收获的变化。在对已有文献及访谈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 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影响因素包括:志愿组织的知名度;志愿组织的内在价值; 志愿组织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性格;周围志愿者的影响。 2. 目前,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意向的考察;二是志 愿行为的考察。 3.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按照其阶段性特征总体可以分为:“探索了解期”、“平稳服务 期”、“调试选择期”;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心态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动机相应 地经历“明确—满足—调整”三个阶段;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心态变化的不同发展 阶段,其个人的收获体验大致经历以“外在收获”为主、以“内心体验”为主、以“认 可需求”为主三个阶段。 4. “志愿者流失”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体验性流失”和“期待 性流失”两种。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 志愿组织 志愿服务生涯 I Abstract The studies on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s’ services have been largely emphasized in both home and abroad, but few of them focused on the college volunteers,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ges of colleg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The writer bases on Super’s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using depth interviews with ten college volunteers for the study. The main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college volunteers select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he requirements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on college volunteer recrui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hase of colleg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the change of the volunteers’ motivation and the volunteers’ harves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analysis, the paper concluded: 1. The factors of volunteer select voluntary organization include: the popularity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whether suit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ity; the impact of volunteers around. 2. Currently, the college volunteer’s recruiting emphasizes two aspects, first, the review of the intention of the college volunteers; the second is the inspection of the voluntary behavior of the college volunteers. 3. College volunteers particip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ollege volunteers’ attitud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eriod of explo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period of steady service", "the period of adjus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volunteer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of volunteer experience "defined - satisfying - adjustment" three st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volunteer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ir personal gain will experience "external harvest " ,"internal experience " and "recognition needs". 4. In different stage of volunteers’ services, the volunteers’ lo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loss of experiential" and " the loss of anticipatory". Key Words: College Volunteer,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Volunteer Career Planning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1 一、理论意义 ............................................................................................................ 1 二、现实意义 ............................................................................................................ 1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3 第一节 志愿组织 .......................................................................................................... 3 第二节 志愿者 .............................................................................................................. 3 一、定义 ................................................................................................................... 3 二、特征 ................................................................................................................... 4 第三节 志愿服务生涯 .................................................................................................. 4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5 第一节 志愿者动机研究 .............................................................................................. 5 一、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 ........................................................................................... 5 二、国内志愿者动机研究 ........................................................................................... 5 第二节 志愿服务生涯发展理论 .................................................................................. 6 第三节 志愿服务的收获效用研究 .............................................................................. 7 一、国外志愿服务效用研究 ....................................................................................... 7 二、国内志愿服务收获及志愿者流失研究 .................................................................. 7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9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9 第二节 访谈实施 .......................................................................................................... 9 一、访谈提纲 ............................................................................................................ 9 二、访谈实施 ............................................................................................................ 9 三、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0 四、被访者背景介绍 ................................................................................................. 11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 第一节 高校志愿服务环境与志愿服务阶段性分析 ................................................ 12 一、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及问题分析 ..........................................................12 二、高校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弱选择关系” ...................................................15 三、志愿服务环境对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的影响 ..............................17 第二节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分析 ................................................ 18 III 一、探索了解期 ........................................................................................................18 二、平稳服务期 ........................................................................................................20 三、调试选择期 ........................................................................................................22 四、小结 ..................................................................................................................24 第三节 高校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对策研究 ............................................................ 25 一、高校志愿者应做好志愿服务生涯规划 .................................................................25 二、高校志愿组织需按照志愿者“阶段性”特征安排工作 .........................................27 第六章 结论 ........................................................................................... 28 第七章 结语 ........................................................................................... 30 参考文献 ................................................................................................. 31 致 谢 ................................................................................................. 33 访谈提纲 ................................................................................................. 3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近几年在国内蓬勃兴起。高校志愿服务更是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一面旗帜。特别在一些大型赛会举办、应急救援等领域,高校志愿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与志愿服务一时间风靡高校,成为一种风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 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关于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赛事中高校志愿者的研究;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性研究;价值研究等方面。现有研究表明高校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所表现出的服务热情和志愿精神对志愿者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发现了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稳定性和志愿者流失的问题,但是对参与志愿组织的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的动态研究不足,本文拟从该角度对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进行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选择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点作为研究主题,并以高校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 揭示目前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服务的现状,从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角度入手,研究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心理偏向的原因,以及志愿者在高校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对其动机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影响,探究志愿者在不同服务阶段的收获,从而提出了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为高校志愿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探讨路径。 2. 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并将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纳入到人的生涯发展规划中进行理论探讨。 二、现实意义 1( 揭示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在高校阶段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着志愿者流失严重的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主要将志愿者的流失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但是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志愿者明显流失存在于志愿服务的两个阶段之中,并详细分析了原因。 2( 通过研究高校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不同阶段的动机发展与收获变化的特征,有利于高校志愿组织富有针对性地做好志愿者管理服务工作。在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志愿者 1 个人的动机需求科学地分配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提供满足其动机需求的服务岗位,从而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3( 做好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工作,解决了现阶段志愿服务过程所遇到的种种困惑,有利于促进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持续性、稳定性、目的性,从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志愿组织 目前,国内外有关志愿组织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并且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缺乏一个权威的定义。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术界,对于“志愿组织”这一概念的称呼很多,涉及志愿服务的机构被称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等,没有统一规范的表述。本文为了叙述和表达得更清晰,参考西方学术界的概念“voluntary organization”,将上述称呼统称为“志愿组织”。 学术界,鲜有专家对志愿组织进行准确清晰的定义,但是,在一些志愿服务的相关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法律条文中有较完整且较权威的定义。下面是广东省、香港地区对志愿组织的定义。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三条载明:“本条例所称青年志愿者组织是指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包括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下属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青年志愿者服 ?务队等。” 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将“志愿组织”称为“义工组织”,并将后者定义为“以推动义工服务和任用义工为主的机构、组织、社会或小组,界别可多元化,如学校、社会福利服务、医疗、政 ?治、环保、文娱康体、地区事务等,皆有义工组织协助推动本地义务工作。” 从上述志愿组织的定义看,我们可以发现志愿组织的概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第二,以推广或从事志愿行为为己任。根据莱斯特•萨拉蒙的研究,志愿组织通常表现出以下六个关键特征,分别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 第二节 志愿者 一、定义 志愿者(英文Volunteer)一词在大陆比较通用,但香港多译为“义工”,台湾则译为“志工”,关于志愿者的定义也尚未统一。 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 ?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 ? 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第4页。 ? 同上,第4页。 ? 平安幸福,“志愿者培训(2):志愿服务的概念、价值和意义”, ,2009年2月4日。 3 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 ?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志愿者通常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其行为的目的不以报酬衡量。 二、特征 虽然学术界关于志愿者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在志愿者概念的界定中普遍认同以下几个特征:1.志愿者是无偿,是不计报酬的;2.志愿者与被帮助者处于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3.志愿者不仅是给予了他们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多重收获;4.志愿者的终极目标是对社会的回报;5.志愿者是 ?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他人。有的学者将“根据组织使命与工作任务的需要,招募而来”作为志愿者的前提条件,并将我国志愿者的特征概括为:来源的广泛性、参与动机的多样性、志愿行为 ?的随意性以及组织文化理念的传承性。本文在访谈对象选择中对志愿者的概念界定为高校阶段参加志愿组织的志愿者,文中称之为“高校志愿者”。 第三节 志愿服务生涯 目前,国内志愿者的已有研究中还没有出现关于志愿服务生涯的研究,但是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由于拥有较长的志愿服务的实践,并且志愿服务的开展也比较广泛,对人的影响较大,已经出现了关于人的志愿服务生涯的发展研究,但是在描述中采用“志工生涯”、“志工生涯发展”等词汇。 在大陆地区,由于志愿服务兴起时间较短,对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关于志愿者志愿服务生涯还没有准确的描述。本文拟采用“志愿服务生涯”一词用以描述志愿者一生中参与志愿服务经历的概念。 ? 互动百科,志愿者,。 ? 同上。 ? 李丹,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2期,第36-37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志愿者动机研究 一、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 志愿服务源于西方宗教的积善行德的意图,在国外,对志愿者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相对较充分。这里仅就与本课题相关的志愿者动机及其与志愿服务的匹配性研究等文献进行梳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Synder 为代表的一批国外研究者开始从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的角度探讨分析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功能分析的思想直 ?接来源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强调意识等心理现象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功能。 Omoto和Synder两位学者在态度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艾滋病患者援助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志愿服务的五种功能,对应于志愿者的五类参与动机:表达价值观、理解、个人发展、社 ?区关怀、增强自尊。随后,Clary等人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志愿者的六类参与动机,分别是:价值观表达型、学习理解型、社交型、职业生涯型、自我保护型、自我增强型等。 Judy Esmond和Patrick Dunlop的研究是基于Omoto和Synder研究所发现的六种不同功能基础上,将志愿者动机分为:互惠(Reciprocity)、认知(Recognition)、自尊心(Self-Esteem)、反应(Reactivity)、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和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等六类。Tschirhart 等对社区服务志愿者的研究也发现了志愿者的五种行为目标:工具型、利他型、社会型、自尊型 ?以及回避型。 最近Prouteau等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几乎每一种志愿者行为动机的分类中都会涉及到“关系”类的动机。所谓“关系”类的动机,就是为了建立友好的关系而执行某种行为,是理性决策的结果。Prouteau等认为很多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是结交更多的朋友,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并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益处。Gebauer 等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诸如志愿者行为之类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主观乐意型(pleasure) 和迫于 ?压力型(pressure)。 二、国内志愿者动机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志愿服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提出和启动才真正开始。关于志愿者动机的研究直到21世纪才真正开始。 关于志愿者动机早期研究中,大多数人以利他和利己划分动机类型。在李良进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分析》一文和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一文中,他们都把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与青年社会化相联系。根据他们的研究分析表明,现实社会竞争导致 ? 肖立、黄蓝:《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述评》,载:《法制与社会》(理论新探),2007年10月,第862页。 ? 同上,第862页。 ? 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第76页。 ? 同上,第76页。 5 个人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焦点,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将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综合 ?能力的提高方面,以适应不同环境变化。风笑天老师在谈到志愿者动机中“利他”因素的时候,也采用了社会角色理论来分析,指出选择“帮助有需求的人”,则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将自己定位在“有能力”的“强势地位”的角色上,这既是对学生角色的反叛又是对自己角色扮演的期待。 董海军、倪赤丹在《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中使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对动机进行分析。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合、被接纳和成为其中一员产生亲和动机、结群动机,尊重的需要成功、胜任、赢得赞许和承认产生荣耀动机,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利他动机、成就动机、 ?提升动机。作者认为在分析某一动机时, 就应先论述参与者在生理心理上的某种需要,然后再论证志愿者活动能不能提供这样一种缓和欲望的事物目标。 吴鲁平2007年发表的《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一文将志愿者动机划分为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以“快乐”为轴心的后现代性动机。在确立了三大“轴心”概念的结构模式之后,吴鲁平老师又深入研究分析,指出依据志愿动机构成要素,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结构模型”;另一类是“多元混合结构模型”,并根据“时空压缩”理论解释了个体志愿行为动机多维性的成因。 王芳、张乐天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利己动机的志愿者所占比例较小,而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动机所占比例超过六成。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的研究得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热心公益和做有益社会的事”等利他动机所占的比例较大。涂敏霞、张炳富1998年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得出上述结论是由于城市处于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即有不少人把握机遇获得成功,也会有人因各种原因受到冲击、遇到困难、陷入困境。那些能够真心诚意地帮助有困难的人、有需要的人,就能够为社会减轻负担、减少自身的压力,保障整个社会稳定和顺利发展。 殷小川、田惠芬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和吴文琪的《大学生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的动机研究》开启了特定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的先河,开始意识到不同志愿者的动机有所区别。 第二节 志愿服务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发展过程,一直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他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阶段(14—15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 舒伯在后期,提出在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 、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是一个循环再循环的过程。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并不完全和年龄相关,而且各阶段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可能有交叉,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 ?以经历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小循环”。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台湾学者林正义依认为:依据一般志愿者进入机构服务之后的心态变化,将志愿者参与志愿 ? 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2005年第2期,总第70期,第15-16页。 ? 董海军,倪赤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载:《理论界》(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139页。 ? 中国启尔蒙职业规划网,“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2011年5月3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文献综述 ?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探索期、平稳期、期待期、不满期、调试期。 第三节 志愿服务的收获效用研究 一、国外志愿服务效用研究 国外学者从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两类动机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哪种类型的动机更有利于维持志愿者的志愿行为,但结果却不尽相同。Omoto 和Synder对援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最初加入志愿组织时的利己动机对志愿者持续服务的时间有显著的正向的推动作用。相反,利他取向的动机对持续服务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Penner 和Finkelstein同样对援助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进行了追踪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类似的,Clary 和Orenstein 对危 ?机咨询志愿者的研究也发现,利他动机和持续服务时间长度存在正相关。这说明,参与不同志愿服务项目的动机对志愿者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各不相同。 此外,Clary等人从功能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志愿者的动机同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的匹配程度对志愿者行为的影响,研究者先假设:志愿者的重要动机是否能在服务经历中得到满足影响着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行为。对志愿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动机与志愿者的收获的匹配程度越大,其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越大,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也就越强烈。志愿者的 ?动机、对收获的期望同服务经历的匹配程度对工作满意度和倦怠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二、国内志愿服务收获及志愿者流失研究 刘珊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志愿者们对当前服务状况多方面存在不满,这些综合表现在,客观上社会无法提供完全吻合志愿者服务需求的服务类型;公众和政府主观上对志愿者社会角色的主体性不够重视;以及资金问题在主观和客观上的不足。 殷小川、田慧芬在研究中发现志愿者流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志愿者组织方面的表现不满,志愿者所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或是被分配的任务与本人当初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符等,因此建议管理者充分考虑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分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服务项目。 潘红霞、应广兴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初探》一文中针对现在高校志愿者缺乏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寻找原因,包括:活动流于形式,有做秀的嫌疑;功利性目的较强;志 ?愿服务业务水平低三方面原因。 韩晶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发现,人们在强调奉献和社会责任的同时, ?忽略了为志愿者的参与提供发展空间。将造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分为来自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身、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因素。其中志愿者组织问题包括:人治化管理、对志愿者的错 ? 林胜义:《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9月,第1版,第37-38页。 ? 肖立、黄蓝:《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述评》,载:《法制与社会》(理论新探),2007年10月,第862页。 ? 同上,第862页。 ? 潘红霞、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初探》,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2-64页。 ? 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第46页。 7 误定位。志愿者本身的问题包括: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两方面。 魏承帅以志愿失灵理论视角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其中问题和困境包括:志愿者组织经费的短缺、志愿组织人力资源管 ?理机制的欠缺两方面。 关于高校志愿者中特定服务项目志愿者的研究也有,其中刘欣然,刘春荣等发表的《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一文中,将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种。外部因素包括:基本国情、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期、政府支持、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社会调节机制、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者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事业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等十二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社会角色转变需要、自身成长、发展需要、情感和自我 ?实现需要等。 在已有研究中,也有从志愿者收获角度研究志愿者发展的文献,如吴鲁平和牛茜在《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一文,通过研究发现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获得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体“发展”与“成熟”;而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具有“后现代性”意义的 ?“快乐”体验,则有“九大来源”。 其中也有文章从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探讨的。如:《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等。 ? 魏承帅:《志愿失灵理论视角下高校志愿者组织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载《法制与社会》(社会观察),2010年8月(下),第117-118页。 ? 刘欣然,刘春荣:《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载《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7年第1期,第6-8页。 ? 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梳理高校志愿者已有研究的成果,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发现其中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的 ?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选择质的研究方法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因为质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满足本研究的要求:第一,该研究方法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这可以帮助我们从高校志愿者自身的角度了解其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征;第二,该研究方法有利于从微观层面上获得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与其动机、收获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可以使我们细致深入地了解志愿者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第三,该研究方法允许选择较小数量的样本,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对几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细致的探究志愿服务不同阶段志愿者流失的原因。 第二节 访谈实施 一、访谈提纲 本研究采取开放型访谈方式,访谈提纲只是访谈内容的主线,在访谈过程中会根据访谈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访谈情况对访谈进行相应地调整,适时追问,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访谈提纲的问题主要涉及:一、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包括服务时间、服务项目、参与志愿组织等;二、志愿者参与志愿组织的情况;三、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感受,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四、参与志愿服务前后,对自我志愿服务意愿进行比较,了解志愿意愿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五、志愿者流失现状的了解;六、志愿者未来参与志愿服务意向了解、七、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整体规划情况。 二、访谈实施 1. 访谈提纲是本次访谈的主要方向。访谈过程中,总体把握访谈提纲为主线,不拘泥于提纲的个别问题和相互间地顺序,研究者采取灵活、多样、开放的态度,按照被访谈者回答的思路进行提问。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所强调的内容,研究者进行重点追问;对于被访者在访谈中没有涉及到的重要问题,研究者在随后的访谈中及时补充提问。 2. 访谈时间与地点:提前与被访者协商,每次访谈时间为50分钟左右。 3. 访谈对象的选择:研究者在选择访谈对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第一,本研究课题的对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9 象是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征研究,需要寻找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其动机与收获的变化发展规律,因此,需要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达到一定时间的高校志愿者。第二,由于在访谈过程中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中涉及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除了笔者尽量将问题设计的通俗易懂之外,还需要被访者有较高的文字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三、不同的志愿者从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工作,最终志愿者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也不相同,笔者试图通过对多种类型志愿者的访谈,更全面的了解参与不同志愿组织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体验,同时着重考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其整个志愿服务生涯的影响。 4. 与被访者协商使用MP3对访谈过程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资料,然后对问题和被访者的回答进行梳理,找到追问过程中的问题,尽量再次跟被访者取得联系,力争找到答案。 三、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在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整合。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类属分析能够将一部分资料(或概念主 ?题)从他们所处的情景中抽取出来,通过比较的手法凸显他们之间的关系。类属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进而深入分析,得出正确地结论。 ?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90-292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研究设计 四、被访者背景介绍 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者共访谈了10位北京地区高校中正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 被访者中男女比例为4:6。被访者参与高校内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从事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 表4-1 被访者基本信息 参与志愿组织 序号 性别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年限 北京市红十字会 防治艾滋病宣传 1 男 4年以上 (以下称:防艾宣传) 校红十字会、 献血服务、急救培训、 2 女 2年以内 北京市红十字会 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 校红十字会实践部 3 女 急救培训、防艾宣传 2年以上 北京市红十字会 校红十字会手语队 4 女 防艾宣传 1年以上 北京市红会 校红十字会宣传部 从事无偿献血 5 男 2年以上 与防艾宣传 青春红丝带 6 女 防艾宣传 2年以上 青春红丝带 7 男 防艾宣传与急救培训 2年以上 青年志愿者协会 支教、敬老活动、 8 女 2年以上 大学生支教基金会 平安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青年志愿者协会 支教、社区义务家教、义9 女 2年以上 务导游 青年志愿者协会 10 男 支教 5年以上 11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高校志愿服务环境与志愿服务阶段性分析 一、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及问题分析 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是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高校也成为了志愿服务重要的实践平台。高校成为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示服务热情,发扬奉献精神的“舞台”。除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对全国青年掀起了“志愿服务热”的引领作用外,高校成为了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和展示舞台,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和践行者也存在其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 (一) 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 高校既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殿堂,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渡平台。志愿服务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掌握了社会规范, ?内化了价值观念;丰富了阅历和人生经验;拓展了社交范围,增加了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因此才能够在高校发展壮大。此外,高校的社团发展氛围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各种志愿组织的发展。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外在影响因素: 1. 学业压力减轻,可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充裕 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的学业任务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相对轻松,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裕。这是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访谈者1说~“如果当初上大学就想着要好好学习的话~肯定不会关注这些社团活动~特别是参与志愿服务~我认为大学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来说~小了很多。”有的志愿者希望能在大学的前两年充分运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选择参加了志愿组织,既对自身发展有所锻炼,又能做一些公益事业。如被访者4:“其实我也是想抓着大一、大二这两年比较轻松~考试也比较简单~好好做做志愿服务。到大三了~由于考研的原因~我自身精力不够~怕耽误他们的工作进度~可能也就淡出了。” 2. 经济压力较少,有相对富足的资金支配 通过访谈了解,多数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支出,因此,自身在经济支出方面顾虑较少,有少量可支配的经济条件用作志愿服务的经费。被访者10说到,自己之所以选择支教这项志愿服务,是因为这项活动是在他经济能力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一项真正体现志愿精神的活动,整个活动的各项费用都是自己支付。 被访者5:因为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并且大学阶段的主要生活支出都是父母负担~不需要去接触社会上很功利的事情~这个阶段是我们做公益事业最好的时间。但是工作之后~需要面对各种生活上的压力~要想到金钱、地位以及工作等~基本没有精力去做志愿服务。 3. 高校志愿组织的发展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可能 近些年,高校志愿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硬件条 ? 李良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研究》,载:《青年探索》,2002年第6期,第31-31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件。高校中,各种社团林立,志愿组织也丰富多样,这为大学生选择参与提供了可能。被访者4说:“来了大学~其实就想好参与志愿服务了~刚来师兄师姐就给我介绍了好几个~红会、青志协、绿色环保组织、青春红丝带、社区服务等。” 被访者10:现在基本每个大学都有好几个志愿服务的社团~我们学校有四五个~每个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同~大家的选择其实很多。 4. 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宣传更广泛、影响更深入 志愿者在各项大型赛事的举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志愿者是一种历练,而且对志愿文化的传播,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传播着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彰显着高校志愿者青春活力的时代特点。其中,很多志愿者都是在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才对志愿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如:被访者3和被访者5都表示~自己在观看08年北京奥运会时,各种关于志愿服务的宣传信息较多,对志愿者、志愿服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逐渐萌生了参与志愿服务的想法。“奥运会期间~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们都在谈论志愿服务~各种宣传媒体上的报道坚定了我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心。” 被访者8:其实大学阶段~关于志愿者的宣传力度非常大~经常能看到很多~比如08汶川地震学校组织捐款~奥运会志愿者、世博“小白菜”~这些称呼在大学校园内很流行~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内在影响因素: 1. 志愿服务意愿压抑得以释放 在访谈过程中,有些志愿者在高校阶段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涨是由于自身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长期遭到压抑,在大学阶段得到释放。 访谈者2:当时候身边有同学得了白血病~但是当时候除了捐款做不了其他的事情。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当时学校红会的组织也不是很健全~所以当时候没有能参加。上大学了肯定要把自己的这个愿望实现。 访谈者8:从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时候~看到街上的乞丐和流浪的小动物~心理就特别想帮助他们~但当时候父母不太支持~自己年龄很小没有力量去做~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要帮助他们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被压抑了。 初中 初中体育教案免费下载初中各年级劳动技术教案初中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初中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的时候~学校的志愿组织发挥的作用比较弱~并且学习的压力挺大~所以帮助他人的想法还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进入大学之后~希望可以弥补自己这种遗憾。 2. 对未来志愿服务的“不确定感” 由于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并且发展极不均衡,只有在少数大城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各组织机构才相对健全,并且运作规范。因此,很多高校志愿者都想充分利用好现在的优良条件,希望可以体验志愿者的乐趣。而对于自己未来是否仍能参与志愿服务,则不太明朗。被访者1和被访者4均表示,将来能不能从事还要看情况,一个是工作所在城市的志愿组织是否健全,第二是自身的工作情况和家庭情况是否允许。如果工作情况不太乐观,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会慢慢减退。被访者5认为:“大学阶段吃穿都是父母供养的~但工作之后~要自食其力~首先应该考虑我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是否允许~如果条件允许~我当然希望继续参与志愿服务。” 13 3. “服务 快乐”需求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十分多样,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其中追求自身的快乐这一富有后现代特点的动机是当前高校志愿者表现出的一大特点。被访者1说:“我自己的想法比较单纯~也不崇高~就是希望帮助别人~自己也能获得快乐。如果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牺牲’~当我觉得自己的’自我牺牲’值得的话~我也会去做。但前提是我自己也能获得快乐。” 被访者9:我主要参加支教活动~因为我喜欢跟小孩子们一起~那样会让我保持童心~每当我能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童年的快乐记忆就会重现~小孩子们获得高兴的同时~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了。 4. “发展 满足”需求 高校大学生除了需要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志愿服务工作是一种好的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个人而言不仅可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对陶冶个人情操也有一定的作用。被访者3和被访者6均谈到,从事红会志愿服务,做一些公益事业,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包括对自己的人生经历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能开阔胸襟,对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作用。 (二) 高校志愿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诚然,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笔者在对10名高校志愿者的访谈中发现,志愿者目前缺乏长远的志愿服务生涯规划,有的志愿者甚至对短期的志愿服务工作也没有细致的规划。因此,很难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志愿者本身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而言,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为时尚短,在志愿服务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首先表现为志愿文化缺乏,被访者1在访谈中直言,现阶段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运作基本是靠志愿者的热情维持,社会上对志愿者的认可和接受是从08年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才开始的。广大市民对志愿服务宣传还存在偏见,被访者3在一次关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中,“当时我们在紫竹院公园进行大型的宣传活动~但是有的市民就直接跟我们说别跟我介绍这些~我们跟艾滋病没有任何关系。”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志愿文化在整个社会中的缺乏。 其次,志愿组织管理不成熟,我国志愿组织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志愿组织内部的管理和运作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就是关于志愿者的管理还不完善。在访谈过程中,有5名被访者表示现在志愿组织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志愿者本身的关注度不够,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及时反映。如被访者4说道:“虽然红十字会在中国可以算是志愿服务的龙头老大了~但是就志愿者管理中也存在着很多漏洞~比如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被访者7:“在实际志愿服务工作中~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可能根本得不到表达~不用说重视了~志愿者的合理表达缺乏渠道。” 除了志愿者管理存在漏洞之外,被访者2在访谈中海提到目前高校组织的很多志愿活动缺乏目的性,组织下达的任务、指标占很大一部分,我们学校志愿组织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通常由于需要完成上面的要求而被打乱。 第三,志愿服务环境相对落后,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志愿服务迅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志愿环境落后。在许多地区,甚至是省会城市,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很落后。在访谈中,多数被访者都表示自己家乡的志愿组织发展缓慢,更多地地方志愿组织名存实亡,而有的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区甚至没有志愿服务组织。有的志愿者在上大学之前甚至没有听过红十字会的任何信息。除了一些地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落后,很多地方的志愿组织实际上名存实亡,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极小。被访者3说:“我们学校以前也有红会~但事实上没有活动~并且由每个班的卫生委员负责~全体学生都是会员~又都不是会员~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红会的会员~更不用说志愿活动的开展了。” 从高校志愿者自身而言,大学生涯不仅是其人生经历中的起步阶段,而且处于人生中的“矛盾冲突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面临求学深造、寻找工作、恋爱婚姻等各方面的综合矛盾。而这个时期,人们的精力最为旺盛的,也最乐于尝试新鲜的事务,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面临一个矛盾,即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渴望热情与现实情况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现状。高校志愿者希望自己的志愿服务意愿得以实现和满足,另一方面,各种压力又迫使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大大折扣。因此,高校志愿者能否做好自我志愿服务生涯的规划不仅关系到高校阶段志愿服务的总体质量,而且对将来的志愿服务生涯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弱选择关系” 目前,高校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呈现出了“弱选择关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志愿者在选择志愿组织时,由于之前对志愿服务的了解较少,所以在选择过程中较为感性;高校志愿组织在选拨志愿者过程中,选拨条件及要求简单,不能真正起到考核选拨的作用。这种“弱选择关系”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影响会在志愿者的参与行为中逐渐显现出来,不仅表现为高校志愿者的高流失率,而且对志愿组织的运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一) 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考量因素 对于志愿者而言,选择志愿组织是他们进入志愿服务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真正志愿者的“第一关”,志愿组织选择恰当与否对志愿者后期志愿者核心动机的重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常志愿者选择志愿服务组织之前会了解该志愿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志愿服务工作项目等因素,然后在进行自我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定。通过访谈了解,志愿组织的内在价值、知名度、自我兴趣等方面是目前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看重的因素。 1. 志愿组织的知名度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高校志愿者在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时,通常会选择一些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志愿组织,他们认为知名度高的志愿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组织活动也比较丰富,有利于自己的广泛参与。被访者1说:“当时就觉得加入红十字协会挺神圣的~与其他一些志愿者组织相比来说~并且红十字会的知名度和大家对它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让我选择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更能体现抗震救灾等人道主义的观念和志愿组织的无偿性~因此~我还是更偏重于选择红十字会。” 2. 志愿组织的内在价值 志愿组织所彰显出的内在价值是吸引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志愿者在选择志愿组织的时候,通常更倾向于那些富有特色、风格鲜明的志愿组织。被访者2说:“选择红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觉得红十字会比较专业~做志愿活动有深度~所以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加入红会。”被访者8和被访者9都认为“青志协”从名字上看更像是我们青年人做志愿服务的组织。给人以朝气 15 蓬勃、富有活力的感觉,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青志协”能够提供很广泛的志愿活动,主要是适合年轻人做的。 3. 志愿组织符合自身的兴趣、性格 特定志愿组织所展现出的特点,以及它所从事的志愿服务的方向各不相同,志愿者在选择过程中倾向于那些与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想契合的志愿组织。被访者4说:“红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比较高~比较官方、正统~管理应该也比较规范~这是其中之一吧。第二~当时候看到学校红会的展板做的比较低调~跟自己的性格相符~我认为低调的组织做事更多更扎实。” 有些志愿者希望从事特定项目的志愿服务,如被访者6,他希望做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而红丝带组织很有针对性,就是为防治艾滋病做宣传的,因此他最终选择了该组织。被访者10对支教方面的志愿服务很感兴趣。“在高中的时候~关于支教的宣传力度很大~我觉得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就像当兵一样~有些人认为参军很光荣~有些人认为支教很光荣。” 4. 周围志愿者的影响 从调查的现状看,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高校志愿者在上大学之前对志愿服务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志愿文化的熏陶。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志愿者身边的朋友、同学、师兄弟之间的“近亲”发展。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一大特点。被访者5说:“一位师兄给我介绍说~红会志愿者基本上都没有功利性的想法~经过参与多次活动~留下来的那些志愿者都是非常有爱心的~留下来的人就是为了做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此外~他还介绍了红会的特色服务项目。总之~经过师兄的介绍~我感觉红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很少参杂功利性的想法和行为~他们的志愿者通常是纯粹地做志愿服务~不要求其他的回报~所以我就选择了红会。”被访者7也是一个老乡师兄介绍参加的,除了他自身希望能够支教,去偏远的地方看看之外,师兄的介绍非常重要。 当然,有些志愿者在参加志愿组织之前,对志愿组织的服务项目、志愿组织的氛围、志愿组织的宗旨等有所了解,并且经过其他的志愿者前辈的介绍。如被访者10,“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对支教这一块的志愿服务很感兴趣。刚进大学的时候~对社团的了解不太多~师兄师姐介绍青志协有支教的志愿服务~并且青志协的影响力在学校也比较大~他们也比较正规~我就直接报名了。我想进入大学之后~除了做好学业之外~参加一些社团、学生会等也是必要的锻炼机会。” 从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志愿者在选择志愿组织时对志愿组织的正规性、被认可度等因素比较重视,此外,高校阶段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校园内各种关系的影响,如师兄弟、师姐妹、老乡关系等。在大学生刚进入校园,对一切环境都比较陌生的时候,这些相对的亲密关系可以增加志愿者的信任感。 (二) 高校志愿组织招募机制分析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现阶段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考察最重要的集中于志愿意愿的考察,即看报名者是否真心希望参与志愿服务,并通过随后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进行综合的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1. 志愿意向的考察——“面试” 面试环节是高校志愿者选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志愿组织负责人在进行新成员的选拨过程中,应聘者在面试环节的表现也直接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而在面试环节中,高校志愿组织最注重志愿者的志愿意向,即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热情、态度等因素。被访者1回忆道:“,面试时,~他们会问你自己想加入哪个部门~说说自己的原因~当时因为报献血服务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的人比较多~他们就问我自己觉得有哪些优势。他们在招新的时候~我一共去了四次~红会招新比较晚~我自己每次路过都会特别留意~所以我是去红会招新展台最前面的几个人。当时候我把这些事情说了~他们觉得我意愿比较强烈。”被访者6谈到当时红会在招新的时候会问一些志愿服务相关的问题,比如防艾宣传工作要接触很多很敏感的话题,问你自己是否可以接受。总体而言,整个面试环节的形式简洁,方法灵活,通常是通过几分钟的直接对话,对报名者有初步了解之后,也向报名者说明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2. 志愿行为的考察——志愿服务活动 在经过面试环节之后,大多数的报名者都会成为高校志愿者。但是,志愿组织会在随后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志愿者进行进一步的筛选,通过对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评判,决定是否最终吸纳其成为志愿者。开始的志愿服务活动通常比较简单,侧重于考察志愿者是否有热情,是否真正喜欢帮助他人。被访者1谈到报名结束后正好是校运动会,红会志愿者需要去服务,红会也会借此考查一下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 一些经过面试志愿者如果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态度不积极、工作不负责等情况,也会被淘汰。被访者8说:“我们在报名加入红会之后~随后就在新生打疫苗和运动会中开始工作了~通过这几个活动~也淘汰了一部分人~他们可能觉得志愿服务也就是帮别人打杂~所以~有些志愿者之后就再没见过。” 3. 高校志愿组织招募机制的问题 高校志愿组织在推广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中,首先在招募环节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在志愿组织的招募考核机制中,对志愿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内容较少,通常只要志愿者有精力,有志愿服务的意愿就可以加入志愿组织,但是志愿者是否有能力从事该项志愿服务,志愿者的个人特点(包括特长及缺点)是否适合该志愿服务岗位,志愿者能否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等问题在招募环节中并没有考察。而当志愿者在后续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迫使志愿组织处于被动地位,只能采取应急措施解决问题。目前高校志愿组织的招募考核机制虽然有利于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但也是志愿者大量流失的潜在诱因。因此,做好志愿者的招募考核工作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三、志愿服务环境对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的影响 高校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一方面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志愿组织不得不面临着志愿者“服务热情高、服务周期短”的问题。大学生在高校阶段开始了解志愿服务,并且迅速投入其中,经过一两年的实际参与,而最终选择退出。这就是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满腔热血、积极参与”,最后“无奈退出”,短短的两三年,高校志愿者经历了志愿服务的一个周期。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周期较短,并且参与之初对志愿服务并没有深入了解,志愿者的心态随着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深入而不断发生变化,志愿者动机在参与服务过程中经历“明确——满足——调整”的变化,并对志愿者的参与意愿产生阶段性影响,随之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行为中个人收获的变化也相应地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的整体环境是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产生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高校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双向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志愿者的后续参与行为。志愿者在 17 盲目选择了志愿组织,在参与服务过程中,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志愿组织了解志愿者也主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凸显了志愿服务活动在维系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志愿者大量流失的必然性。在高校志愿者正式参加志愿组织之前,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了解甚少,志愿组织选拔志愿者过程中也缺乏严格有效的选拔机制,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稳定性和志愿者大量流失的现状。通过对被访者的访谈证实,高校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弱选择关系”是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的潜在诱因。 第二节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分析 根据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台湾学者林正义在对志愿者的研究中发现:依据一般志愿者进入机构服务之后的心态变化,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大致可以 ?分为五个阶段:探索期、平稳期、期待期、不满期、调试期。职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并不完全和年龄相关,而且各阶段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可能有交叉,因此,在舒伯后期的研究中提出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经历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小循环”。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一个人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志愿者在高校阶段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只是其一生志愿服务生涯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按照其心态的变化特点,也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 根据调查分析,高校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实际的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高校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阶段,一般从大一到大三,根据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时间短、发展快”的特征,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分为探索了解期、平稳服务期和调试选择期三个阶段。从访谈的结果分析看,被访者1、3、4、5、10比较完整地经历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三个阶段。 一、探索了解期 在这一阶段,高校志愿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服务,对于志愿服务的相关事务都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志愿者在这段时间通常会关注其他志愿者的行为,并且对志愿者的工作环境进行了解。在志愿服务开始之前,志愿者大多是怀着 “满腔热血”、“雄心壮志”、“充满好奇”,在志愿者的行动中体现出高涨的服务热情。 (一) 动机明确阶段 通过对高校志愿者在大学阶段之前是否从事过志愿服务的了解,发现高校志愿者通常在中学阶段没有参与过正规的志愿服务,中学的志愿服务组织也不太完善,甚至没有相关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在中学阶段缺乏具体了解志愿服务的途径。因此,高校志愿者在最初参与志愿服务处于各种思想动机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志愿者通常对自我的参与动机不太明确,或者对于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不明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实际参与志愿服务,对自我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进行明确化。在这一阶段,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不可避免的存 ? 林胜义:《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9月,第1版,第37-38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一种好奇心,或者抱着“玩玩”、“好玩”、“啥都没想,就是跟风或者被人拉去的”的心态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在整个探索了解期,除了对志愿服务本身以及志愿组织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探索之外,还是志愿者明确自己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阶段。 被访者1:刚上大学那时候~就想大学阶段自己怎么也应该加入一两个社团~然后选择社团的时候就选了红十字会~并没有想其他的。 被访者:3:其实刚报名的时候自己也不太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有一点好奇~想去经历一下~现在志愿服务这么热门~我也想通过志愿服务得到一些锻炼~反正也不是很明确。 被访者4:自己当初加入红会的手语队~纯粹是个人兴趣~之前没有接触过。虽然之前也看过手语表演~但是基本上属于空白。所以~根本也没想太多~凭兴趣就参加了。 被访者5:最初时候~我觉得自己必须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去参加一个公益性的社团组织。能从志愿服务中得到什么我不知道~我就想参加一下没有功利性的志愿服务。 被访者10:在高中的时候~关于支教的宣传力度很大~我觉得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就像当兵一样~有些人认为参军很光荣~有些人认为支教很光荣。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对社团的了解不太多~师兄师姐介绍青志协有支教的志愿服务~并且青志协的影响力在学校也比较大~他们也比较正规~我就直接报名了。 (二) 以“外在收获”为主 通过访谈了解,在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开始阶段,深入了解志愿活动,掌握志愿服务技能等外在的收获是志愿者最初的收获体验。在这一阶段,志愿者“外在收获”包括:志愿服务知识的了解、志愿服务技能的锻炼、同伴交往经验的积累等。 被访者1:刚进去志愿服务的时候~挺期盼的~虽然在活动中挺兴奋的~但是自己前几次志愿服务基本处于摸索的状态~因为不知道一项活动该怎么做~该怎么去跟别人合作~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服务好。 被访者2:第一次参加红会的志愿服务是在大阶梯组织的献血活动~当时学到了很多东西。接触了很多同学~也是第一次团队合作~印象真的很深刻~估计以后都不会超越了。 被访者4:之前没有接触过~虽然之前也看过手语表演~但是基本上属于空白~那前几次活动都是一个学习的状态~有老师教~慢慢学一些手语。之后去市红会的“防艾核心小组”也挺意外的~自己之前对艾滋病的防治也不了解~还是在一点一点学习。这就相当于中学时学英语一样~是从头开始。 被访者5: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期同伴教育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露骨~不容易接受~但也比较新鲜~自己也在慢慢适应。 被访者7:,报名之前,基本上了解一些~志愿服务的对象和服务项目知道一点。比如献血、防艾、手语等工作都了解一些~具体的各部门、每个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等在正式加入红会之后才慢慢了解。包括整个组织的运作和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 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载:《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第33页。 ? 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载:《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58页。 19 (三) “体验性流失” 当志愿者刚进入大学时,由于对志愿服务不了解,充满好奇心或者由身边的同学的介绍而盲目地加入志愿组织,经过参加一两次志愿服务,志愿者的新鲜感、好奇心开始消退,在志愿服务中无法发现自己的价值诉求,即无法从参与志愿服务中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有很多志愿者就成为了志愿组织的“边缘人”,具体表现为:不参与志愿活动或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消极怠工、不参加志愿组织的例行会议、不跟其他志愿者沟通交流等。我们从这些志愿者的服务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并没有具体的想法,比较盲目,通过几次志愿服务他们对志愿服务项目、志愿组织的运作等有了初步了解而选择退出。因此,笔者将在志愿者在“探索了解期”后的志愿者流失现象成为“体验性流失”。 被访者1:我做会长的时候~一般我们十月份开始招新~11月就开始着手志愿服务工作了~但你会发现两三次志愿服务工作之后~有些同学就不来了~有活动~你发信息给他们~他们也不回复~并且不来参加活动也不请假。 被访者2:一般在正式开始志愿活动两个月之后~你在活动的时候就明显发现人少了很多~我们也都习以为常了。毕竟大家都是成人了~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也能理解。 被访者8:事实上在我们协会有很多开始报名参加组织的人到后来基本不来了~但是每次活动我们做宣传~会有新的志愿者报名参加~可能这些人正好喜欢这类型的活动吧。 被访者10:我今年是会长~感受很深~以前那些跟我一起进会的志愿者~现在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多人是当时候觉得志愿服务很新奇~自己不明白~想加入尝试一下~即使觉得没意思不来了~对个人又没什么损失。 在探索了解期之后,有些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过亲身经历之后,认为志愿服务不如自己之前的期待,选择离开,这种情况下,他再次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很小。 二、平稳服务期 志愿者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活动之后,逐渐熟悉了志愿机构的环境设施,也逐渐了解了服务的项目及方式之后,新鲜感慢慢褪去,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不再有那么高的热情,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服务期,按部就班的从事着志愿服务。当然,在这段时间中,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进行,志愿者在各方面就开始驾轻就熟,志愿者的心态会发生变化,会有新的期待出现。此时,志愿者希望拥有更多地参与,更宽的权限,更高的自主性,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 动机满足阶段 高校志愿者经过探索了解期之后,对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明确化、具体化,明白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继而在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寻求满足。志愿组织通过组织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的动机得以满足。当然,在这一阶段,不仅是志愿者动机的满足阶段,而且也是志愿者动机更加细化和准确化的阶段。如果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志愿者的主要动机得以满足,那么志愿者的志愿意愿得到加强,志愿服务行为得到延续;反之,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志愿意愿受到削弱,志愿服务行为的质量难以保证,志愿者在志愿组织中逐渐边缘化。 被访者1:正式参与志愿服务一年后~回过头来想~我真正感觉到自己设想的一些目标慢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达成了~有时虽然不是那么圆满~但总体上~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被访者2:因为这也是真实感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真的很快乐。我大一开始入会是在献血服务部~第一次献血之后~献血的几个女同学把他们的纪念品全部留给我们~他们说我们才是最辛苦的。按原则~我们是不应该收的~但是她们特别热情~当时候就感觉自己为这次献血工作所作的一个多月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很辛苦~但是他们的一个微笑就让我们内心特别满足~觉得自己这么做~值: 被访者3:做一些公益事业~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包括对自己的人生经历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能开阔胸襟~对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作用。 被访者4:在培训工作中~随着我对防艾工作的了解~现在觉得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大家不了解~有误解~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做这方面的宣传普及工作。从那次培训完了之后~我就改变我之前的想法了。并且周围志愿者对我的影响也特别大。防艾宣传的主持人在心理上给我很大的帮助。当你周围的同伴~都是同龄人~他们都那么豁达~如果我在扭捏~反而觉得不好。培训完~自己就想有些事情我们真的不了解~所以才需要一些公益志愿者做这样的事情~驱散人们的误解~驱散大家的恐慌~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被访者8:经过一段志愿服务之后~我认为这,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是一种很实际的想法~在参加活动中~我们会接触很多人~在校内校外的各种志愿互动中~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慢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帮助别人就成了我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也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被访者9:我自己很乐于享受这些活动~以后也是一份美好回忆~并且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多地收获了很多朋友~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外,高校志愿者在“平稳服务期”阶段的动机呈现出了理性化的特征,不仅逐渐明确自我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而且对高校阶段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期望也较为理性。 (1)理性看待 高校志愿者由于受到活动范围受限、经费不足、精力不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际影响力通常不大,影响范围有限。如何正确看待自身参与志愿服务对自身、对社会的影响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志愿者个人志愿服务意愿的维持、志愿服务热情的持续,而且对志愿者个人人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从访谈的实际情况看,多数高校志愿者对自身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持正面态度,并且也能理性看待志愿服务的影响和自身的价值。被访者4认为将高校志愿服务与对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联系起来太大了,志愿者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了,达不到这种效果。每个志愿者都是尽自己一份力量,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尽己所能。 被访者5:我自己的想法比较单纯~也不崇高~就是希望帮助别人~自己也能获得快乐。如果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牺牲”~当我觉得自己的“自我牺牲”值得的话~我也会去做。但前提是我自己也能获得快乐。如果参加一些服务活动~别人得到帮助了~但我自己很痛苦~很压抑的话~我也不乐意参与。 (2)着重务实 志愿者在高校阶段参与志愿服务通常是其一生志愿服务生涯的开始阶段。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最看重什么,这个问题特别关键,因为这将最终影响到志愿者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从访谈的结果看,目前多数高校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能从更加务实的角度出发,希望在实际的 21 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有所收获。被访者1谈到~“上大学阶段怎么也应该加入一两个社团~然后选择社团的时候就选了红十字会~并没有想其他的~红会的根本就是帮助别人呗~其实帮助别人也就是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只是自己能力小~做的有限。”被访者8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很实际的想法,在参加活动中,我们会接触很多人,在校内校外的各种志愿互动中,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二) 以“内心体验”为主 志愿者通过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各种技能、技巧以及如何在组织中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合作等问题有了认识之后,对自己所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驾轻就熟,参与志愿服务的所关注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自我的内心收获体验,主要表现为心理体验,包括满足感、幸福感、责任感等主观感受。 被访者3:做这样的志愿活动时间长了~我和周围的那些志愿者就建立起了一种默契~这种感情在大学阶段很少~对我来说~有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就很知足了。我很感谢他们。 被访者4:培训完了之后~我就改变我之前的想法了。并且周围志愿者对我的影响也特别大。防艾宣传的主持人在心理上给我很大的帮助。能够做好自己的这份工作~让我非常开心~这更像是一种责任~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别人~这样别人就能理解志愿服务~甚至可能加入我们。 被访者8:我做支教活动~刚开始可能想自己能带给小朋友们什么新鲜的知识~但是我越来越发现~有什么能比给他们带去欢乐、带去关注更满足呢,有什么能比他们的一句“姐姐~你下周还会来吗”还能让我更幸福呢, 被访者10:能够交到很多朋友~以前生活的圈子很小~只局限于校园内部~但是通过志愿活动~你可以结交到很多社会上的朋友或者其他学校的朋友。这让我非常的满足~有这些朋友一起做事情~很好。 三、调试选择期 志愿者的期待不断变化、发展,但是志愿组织的发展无法满足众多志愿者的不同的需求。志愿者会出现失望、挫折、灰心的情绪,心中产生不满的志愿者,有的通过其他志愿者的劝导,有的与志愿组织进行必要的沟通之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留下来参与志愿服务。而对于无法调整自我心态的志愿者,则可能选择退出或转投其他志愿组织。在这个时期,志愿者的通过心态的调整,最终实现志愿者的重要分流。 (一) 动机的修整阶段 随着高校志愿组织的志愿服务的推进,志愿者会对志愿组织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预期,这也是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矛盾的深化阶段。在之前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满慢慢显现出来,如果志愿组织与志愿者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使志愿者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志愿者可能选择其他的志愿组织,甚至退出志愿组织,不再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因此,这一阶段,对志愿者心理的辅导,了解志愿者的困惑,帮助志愿者解决实际困难显得尤为重要。 被访者1:当初做志愿服务就想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作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后来发现收获最大的是朋友~也没有特别大的差距~只不过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变了~朋友圈发展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很快~影响也比较大~加入“防艾”小组之后~我又将做志愿服务看作是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了~内心中有一种责任感~刚开始觉得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到现在~如果不服务他人~就会觉得对不起自己这个称号~责任心促使我积极去做志愿服务。 被访者3:同样的事情做了几十次的时候~这时候就会转变成一种责任。很多时候~人必须要有责任感~有担当才能做好工作~并不是光凭热情就可以做好志愿工作的。 被访者4:一开始的时候~我是在献血服务部~是师兄推荐我参加的。在大一的一些活动中~虽然自己也积极参加~但是发现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不高~对别人的帮助不大~发现自己对防艾宣传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并且防艾宣传也更有挑战性~大家都不了解~所以就加入到红丝带组织。 被访者9:经过一年多的志愿服务~开始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想融入到整个组织中~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是现在~肯定不满足于先前的目标~会有更长远的想法~比如会想着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整个学校的志愿组织的发展做点贡献。 不同的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同、需求不同,在整个大学志愿服务阶段,这种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在整个服务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内心的收获体验也不尽相同。根据被访者对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的收获体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二) 以“认可需求”为主 经过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之后,高校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期待不仅仅停留在自我满足的一种状态,而转向希望自己的志愿服务行为可以得到周围人、甚至社会的认可,希望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做大,可以对别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的志愿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如果自己志愿服务努力得不到周围志愿者的认可,如果自己的志愿组织的行动影响力不足,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失落感。 被访者2:自己做活动也有一段时间了~换届的时候~我被选为了会长~我觉得这是一种认可~是大家对我工作努力的一种肯定。当然~我做志愿活动并不是为了做会长~但这也是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实~志愿者也是普通人~自己的行为能够最终得到别人、组织的认可~那无疑会增加我们的信心~也能激励我们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 被访者5:现在虽然我们的活动仍然在继续进行~但是~我觉得影响力太小~即使学校内部~关注度也不够~红会的新闻发到校园网上~有几个人关注呢。更像是一场我们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如果我们的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地同学参与~能够在学校内外掀起一股志愿服务的热潮~那我们就太高兴了。 被访者7:对我们整个“红丝带”组织来说~现在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我自己的预想。我希望,活动,能做的更有质量~更有影响力。但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也非常多。简单地说~就是希望无论是我们志愿者~还是我们的组织的影响力能够提升一些~希望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我们自娱自乐~而是真正你能够影响到更多地人~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被访者10: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一步步走到现在~我个人能力方面和志愿组织的运作方面都觉得还算可以~我现在更希望地是让能够我们协会在学校的影响力更大一点~能够让整个志愿组织在学校的地位更高一些。 (三) “期待性流失” 经过“平稳服务期”的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后,志愿者对志愿活动了有了新的期待、对志愿组 23 织的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更高层次的参与、更宽的权限、更高的自主性、更大的成长空间以及更有实质意义的奖励,表现为情绪上的不满,如果志愿者与志愿组织无法沟通协调志愿者的需求,无法帮助志愿者调整心态,并满足志愿者的需要,那么志愿者可能会选择更换志愿组织或者退出志愿工作行列。在“调试选择期”之后,是高校志愿者又一次重大的流失。因为这一次的志愿者流失是由于志愿者出现了新的期待,而支援组织或者志愿服务无法满足其期待,最终导致志愿者的退出,因此,我们称之为“期待性流失”。 被访者4:有的同学需要评奖学金~需要有这样的证明~有些志愿活动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那当志愿活动开展的需要他的时候~你找不到他~这个时候你就会很生气。所以我觉得有些公益志愿活动给志愿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也非常必要。当然~这也是有限的~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一些。因为志愿者也有自己的个人生活~我们不能完全不顾及他们的想法。 被访者6:有些同学就是想要当部长、或者会长~这种目的很功利~很自我的考虑问题~没有达到他的预想~他退出的话~我对这种人还是比较反感的。如果是因为他所在的岗位上无法最大限度发挥他自身的能力的话~那我还是赞同他选择更高的岗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被访者8:大一的时候~通常协会的成员做活动都很有激情~不仅是因为有新鲜感~而且大家心里有期待~觉得自己做的很有希望~功利一点看~就是自己有机会可以成为部长、会长~但是当大二的时候~一切都尘埃落定~大家的期待不同~结果也不同~对他们最后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离开。 在调试选择期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对志愿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志愿组织无法满足其要求时,对于不能协调自身与志愿组织之间的矛盾时,志愿者可能选择其他的志愿组织。这一阶段所流失的志愿者经历了“平稳服务期”之后,志愿服务技能得到实践锻炼,他们熟悉志愿组织内部运作规则、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以及志愿者之间人际交往特点等,因此,这一次规模较大的志愿者流失通常会对志愿组织造成较大影响。高校志愿组织通常会进入一个“重建期”。 四、小结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青年逐渐成为了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高校青年志愿者更是我国志愿服务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高校的各项外界环境为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必要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精神诉求是高校志愿服务迅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其动机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状态。通过调查发现,志愿者动机的发展、变化的特征与其参与志愿服务所处的阶段具有相关性。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之初,由于对志愿服务及志愿组织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并且之前并没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很多志愿者的动机比较模糊。因此,志愿者在“探索了解期”中,通过亲身参与志愿服务,从而明确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真实动机。随后,当志愿者处于“平稳服务期”时,他会自觉地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寻求满足,通过志愿服务的平台将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出来,一方面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活动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服务之后,志愿者会产生新的动机,寻求更多地发展空间,不仅仅停留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水平,而可能希望自己的行为甚至整个志愿组织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志愿者动机的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化因人而异,并非每个志愿者的动机在志愿服务经历的不同阶段都会变化,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明确,且变化不明显的个例,如被访者8,其在整个高校阶段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动机变化不明显。但总体而言,志愿者动机会呈现出“明确—满足—调整”的发展特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不同阶段的收获也能呈现出相应地规律,如志愿者在“探索了解期”以“外在收获”为主,主要体现在对志愿服务组织的了解、志愿服务技能的锻炼等,这些都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而随着志愿者进入“平稳服务期”后,其收获主要体现在“内心体验”,包括幸福感、满足感、责任感等方面,说明志愿者的需求转向个体内心的体验,进入较高层次。最后,志愿者在“调整选择期”阶段,其收获体现在以“认可需求”为主,包括志愿组织和周围志愿者对自己的认可、信赖、尊敬等,以及志愿者在自觉性、适应力等方面的提升,志愿者需求相应地表现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志愿者的收获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因此,志愿组织在志愿者服务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运作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志愿者的不同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志愿者的生涯发展不一定要依次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并不是每个志愿者都会按部就班地经历各个时期。有些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没有出现不满情绪的阶段;也有些志愿者在探索了解阶段之后,发现志愿工作无法满足之前的期待,直接选择退出。因此,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务生涯的发展轨迹,但总体上都处于上述各时期的不同组合。 此外,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1、3、4、7、8、10都认为自己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友情”是自己一大收获,但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回顾志愿服务经历的过程中才发现。在志愿服务中,能结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方面使志愿者的交际面扩大了,另一方面,朋友间的相互鼓励、激励是他们志愿服务行为得以坚持的重要动力。 第三节 高校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对策研究 在国内,志愿服务正在形成一种风尚。“做一回志愿者”因此也成为不少人的梦想。而国内志愿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志愿文化相对缺乏、志愿组织不完善等特点决定了高校是志愿服务盛行、志愿文化广泛传播、志愿精神发扬光大的“伊甸园”。做好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工作,不仅有利于探索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而且,从长远来看,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有利于我国志愿服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众多,但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志愿者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志愿组织具有组织、管理志愿者,策划志愿服务活动等重要功能。因此,在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志愿者及志愿组织的管理协调工作至为关键。 一、高校志愿者应做好志愿服务生涯规划 所谓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基于其发展的目标而对发展过程所做的详细地规划、设计。将这种 25 概念用于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就是有参与志愿服务意愿的人对其志愿服务生涯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安排。高校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务生涯的规划,对志愿者而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可以使志愿者充分享受志愿服务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志愿服务也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志愿组织而言,志愿者对其个人的志愿服务生涯的妥善规划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组织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对于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志愿服务的推广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志愿者要想做好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个人志愿服务的目标 准志愿者通常有参与志愿服务意愿,他们都具有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意愿,但是个体志愿者的动机和目标可能各有不同。高校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前应从总体上对自己和将要从事的志愿服务有个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高校志愿者在进行自我分析及志愿服务分析中应该从自我优势及特长、自我劣势及缺点、外在需求、潜在威胁因素(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对自身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2. 探讨达成目标的条件 高校志愿者明确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域后,还必须搜集志愿服务及志愿组织的相关资料,据以探讨从事此项志愿服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先天条件(性别、年龄等)、学历及经历、技术性技能、适应性能力等方面。总之,要将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志愿服务岗位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尽量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服务岗位。 3. 拟定生涯规划的内容 如果确定了自己已经具备所欲参与志愿服务项目要求的条件,高校志愿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入实质性的规划,包括志愿服务领域规划、服务时间规划、发展规划。 4. 推动执行的策略 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生涯规划,如同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执行策略。至于执行策略的选择,主要是依据自我价值观作为行动取向。既可以根据自我兴趣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自我选择。这些都属于积极的自主规划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对消极的规划方式,比如有些志愿者有志愿服务的意愿,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既来之,则安之,按部就班地做出自己的奉献,这也是一种参与方式。但既然高校志愿者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到志愿服务事业中,最好选择积极的规划策略,从而保证在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都能做到有目的、有效率、有收获。 5. 自我评估及修整环节 在正式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譬如一个志愿服务活动结束,或者半年、一年,志愿者不妨停下脚步,回顾反思自己这段志愿服务经历中做过哪些志愿服务工作,是否符合自己原先的动机需求,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对自己有哪些收获,对服务对象有哪些方面的贡献,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哪些服务的细节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志愿者经过检查和调整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志愿服务。 总之,志愿者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应考虑志愿者个体的情况与需求,结合外部环境的需求,自行规划、及早规划、短期规划,而且不断地对自己的志愿规划进行检讨与修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二、高校志愿组织需按照志愿者“阶段性”特征安排工作 高校志愿组织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需要做好人员选拔工作,而且要做好志愿活动的组织工作和活动中对志愿者的激励工作。 志愿者招募,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在高校志愿者招募中,应充分做好志愿者工作分析、建立多元的招募信息公布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招募方式,招募对象兼顾团体和个人,建立高效便捷的招募机制,提高招募工作效率。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志愿者招募可以探索对志愿者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在招募过程中,就要对志愿者的志愿意愿、服务项目、对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志愿服务工作技能等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依据上述因素,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分为“项目型志愿者”、“技能型志愿者”、“骨干型志愿者”等。“项目型志愿者”可以参与一般性志愿服务,对这一类型的志愿者要求较低,只要有志愿意愿就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灵活自由。“技能型志愿者”需要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课程,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做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这类志愿者的要求较高,要有较长的服务时间。“骨干型志愿者”主要负责整个志愿组织的运作协调工作,实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较少,但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领导调度能力,能够保证整个志愿组织的合理运行。 志愿服务活动是维系志愿组织的核心内容。高校志愿组织的日常工作应该围绕志愿服务活动而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要想能够具有吸引力,必须以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为基础,通过访谈,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出志愿者在“探索了解期”、“平稳服务期”、“调试选择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其动机分别经历了“明确——满足——调整”的变化,相应地,志愿者的收获也经历了“外在收获”为主、以“内心体验”为主、以“认可需求”为主的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志愿组织要根据志愿者的动机需求以及收获期望的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项目。如: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开始阶段,要组织一些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技能性强的活动,以帮助高校志愿者新人迅速了解志愿服务,确立积极健康的服务动机,并且能够满足志愿者在这一阶段的收获期望。而当志愿者处于“调试选择期”时,志愿组织应该策划一些更高层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表现给予充分认可和准确评价,帮助志愿者及时调整心态,以继续从事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服务热情需要有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根据志愿组织的经费情况以及实际的运作规章,对志愿者进行阶段性的激励,有利于志愿者服务热情的延续。如:参与志愿服务的开始阶段,志愿者更希望能尽快了解志愿服务、志愿组织,掌握志愿服务的一些基本技能,相应地,这一阶段,志愿组织应该侧重于这些方面的激励。而当志愿者处于“调试选择期”时,志愿者对组织的认可需求比较明显,志愿组织在这一阶段应偏重于对志愿者参与活动进行适当的奖励,包括各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奖状、证书等,以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延续志愿者服务热情。 诚然,影响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却是重中之重。做好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工作对于规范高校志愿服务、提高志愿服务效率、改善志愿服务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7 第六章 结论 笔者以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10名北京高校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影响高校志愿服务迅速发展的因素包括外在影响因素和内在影响因素两方面,其中外在影响因素包括学业压力减轻,可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充裕;经济压力较少,有相对富足的资金支配;高校志愿组织的迅速发展;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宣传更广泛、影响更深入。内在影响因素包括志愿服务意愿压抑得以释放、对未来志愿服务的“不确定感”、“服务 快乐”需求、“发展 满足”需求等四方面。高校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一方面促进了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服务热情高,服务周期短”的特点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产生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2. 高校志愿者选择志愿组织的影响因素包括:志愿组织的知名度;志愿组织的内在价值;志愿组织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性格;周围志愿者的影响。我们发现高校志愿者在选择志愿组织时对志愿组织的正规性、被认可度等因素比较重视,此外,高校阶段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校园内各种关系的影响,如师兄弟关系、师姐妹关系、老乡关系等。 3. 目前,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选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面试进行志愿意向的考察;二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志愿行为的考察。高校志愿组织选拔志愿者过程中,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双向了解较少,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的“弱选择关系”是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的潜在原因。 4. 高校志愿者在参与服务过程中,对“友情”的收获通常在意料之外,但却成为激励志愿者坚持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动力。 5.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按照其心态变化的特征总体可以分为:“探索了解期”、“平稳服务期”、“调试选择期”三个阶段;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心态变化的不同阶段,其动机相应地经历“明确—满足—调整”三个阶段;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心态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个人的收获体验大致经历以“外在收获”为主、以“内心体验”为主、以“认可需求”为主三个阶段。 阶段: 动机明确阶段 动机满足阶段 动机调整阶段 新的动机探索了解期 时期: 平稳服务期 调试选择期 发展阶段 收获: 外在收获为主 内心体验为主认可需求为主 阶段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结论 7. 高校志愿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每一周期会经历两次较大的志愿者流失现象,第一次是“探索了解期”之后,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选择退出,我们称为“体验性流失”。第二次,是“调试选择期”之后,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有了新的期待,更高的要求,由于志愿组织无法满足而选择退出,我们称之为“期待性流失”。相比而言,第二次志愿者流失对志愿组织的影响更大,因为志愿者经历了“平稳服务期”之后,志愿服务技能得到实践锻炼,熟悉志愿组织内部运作规则、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等,这次志愿者流失之后,高校志愿组织通常进入“重建期”。 29 第七章 结语 本研究属于导师指导下地自主探索性研究,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深度访谈以及已有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分析和探讨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本人研究水平的双重限制,访谈样本较小,研究发现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1. 访谈样本量小,研究结论尚不能简单推及到全部的志愿者。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高校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样本量较小这种影响的普遍性、影响方式、作用大小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实证研究。所选取的志愿组织比较单一,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对志愿者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尚未说明。缺少对流失志愿者的访谈资料。 2. 访谈深度不足,本研究应该对被访者进行追踪研究,从被访者加入志愿组织开始进行追踪式的访谈,得到志愿者每个阶段的详细信息,才有利于得到更准确地研究结果。 3. 研究深度不够。本研究停留在扎根理论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缺乏理论上的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类: 【1】 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青年研究》,[J],2003年第1期。 【2】 胡索尼:《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青年文学家》,[J],2010 年第7期。 【3】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中国青年研究》,[J],2009年,第4期。 【4】 李国斌:《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及影响因素——来自某高校抽样调查发现》,《北京 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10年7月,第3期。 【5】 李丹,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理论与改革》,[J],2006 年,第2期。 【6】 李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逻辑:动机、频率、类型及障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赴地 震灾区服务的研究》,《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8年10月,第22卷,第74期。 【7】 刘珊、风笑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及问题》,《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2005 年,第2期。 【8】 刘欣然,刘春荣等:《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内蒙古体育科 技》(季刊),[J],2007年第20卷,第1期。 【9】 李良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分析》,《青年探索》(探索与争鸣),[J],2002年, 第6期。 【10】 潘红霞、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初探》,《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 2006年,第1期。 【11】 宋斌,闵军:《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求实》,[J],2009年,第S1期。 【12】 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J],2008年,第3期。 【13】 谭建光:《深圳青年志愿者的个案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1年11月, 第20卷,第6期。 【14】 魏承帅:《志愿失灵理论视角下高校志愿者组织失灵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 (社会观察),[J],2010年8月(下)。 【15】 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 名青年志愿者的深 度访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专题特稿版),[J],2008年2月。 【16】 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 类型、结构——对24 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青年 研究》,[J],2007 年,第5期。 【17】 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和快乐功效研究》,《中国青年研究》,[J],2008年,第2 期。 【18】 吴文琪:《大学生参与大型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的动机研究》,《湖北体育科技》,[J],2006 年第25卷,第6期。 31 【19】 肖立、黄蓝:《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述评》,《法制与社会》(理论新探),[J],2007年10 月。 【20】 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J],2009年,第4 期。 【21】 殷小川、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 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2006年,第1期。 【22】 卓彩琴:《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层分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7年8月,第 69期。 【23】 安国启主编:《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2年。 【24】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25】 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6】 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 林胜义:《志愿服务与志工管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9月。 【28】 谭建光:《中国广东志愿服务发展报告》,[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外文类: 1. Barbara J. Houle, Brad J. Sagarin & Martin F. Kaplan: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Volunteerism: Do Volunteer Motives Predict Task Preference? ,J,.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7(4), 337–344. 2. Clary, E. G. & Snyder, M(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156 – 159. 3. Omoto, A.M. & Snyder, M. Sustained helping without obligation: Motivation, longevity of service, 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 671 – 686( 4. Omoto A.M,Snyder M. Sustained helping without obligation:Motivation,longevity of service, 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Vol. 68:671- 686. 5. Penner, L. A. Disposi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volunteerism: an interact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 58(3):447-467. 6. Penner L.A, Finkelstein M.A. Dis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is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Vol.74(2):525- 537. 7. Tschirhart M, Mesch D.J, Perry J.L, Miller T.K, Lee G. Stipended .volunteers:their goals, experiences,satisfaction,and likelihood of future service,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01, Vol.30: 422- 44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硕士三年的美好时光匆匆而过,喜悦、快乐、痛苦、悲伤、无奈,种种心情都是它的见证。 首先我真诚地感谢导师李家华教授。李老师既是授业恩师,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业上,李老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潜移默化地教育我,将我领入学术殿堂,树立学术目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生活上,李老师如同父亲般关心我的成长,教我为人处世的方法,为我指点迷津。三年来李老师不断地鼓励我,助我树立自信心,鼓励我前行。对于李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借此机会,特向李老师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感谢研究生期间各位授课老师:吴鲁平、陈立思、常春梅、陈升、郝瑞庭、卢德平、陆玉林、肖峰、杨小凤等老师,以及论文开题和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写作过程中,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启发、指导和帮助,谢谢各位老师。 感谢张璐师姐、周婧师姐、卢东东师兄、苏明明师兄对我的帮助和关心。对同门任磊,舍友林中威、常昌、苏懿一路与我艰辛走来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外,还要格外感谢王盈盈和翁少娟在论文修改中对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姐姐背后默默的支持,使我能够度过研究生三年充实的岁月。 最后,感谢评审委员会和各位评审~ 33 访谈提纲 一、被访者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性别、身份 2.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类型、时间 二、访谈主要内容 3.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想法的,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加入志愿服务组织, 4.为什么会选择参加该志愿组织呢,是否有别人介绍, 5.自己当初参加志愿组织的想法是什么,你是什么时候明确了这种想法呢,是一开始吗, a) 做些对社会有益或有意义的事情 b) 帮助别人或为他人服务,觉得很快乐 c) 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事情回报社会 d) 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 e) 扩大交往圈、多交些朋友 f) 觉得很好奇,被别人鼓动去的 g) 其他 6.在正式参与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前,你对将要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了解吗,你当初想通过志愿服务学到什么呢, 7.报名参加志愿组织时,志愿服务组织对您自身的个人信息和自我意愿了解吗, 8.在参加志愿组织后多长时间才进行第一次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您对第一次的志愿服务印象深刻吗,你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亲自参与志愿服务后,你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有变化吗, 9.到目前为止,你认为参与志愿组织志愿服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跟之前的想法有差距吗, 10.您对目前参与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的现状满意吗,如果以5分为满分,你认为可以打几分呢,在实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你们通常干什么工作,你对组织所安排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吗, 11.是否有过对安排的志愿服务工作不满意的情况,能具体说一下吗,你当时有没有想过要退出呢,最后是如何协调的, 12.您认为将来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中会不会出现自己对所安排的志愿服务兴趣不大,自己不是很满意的情况呢,如果有,你会不会考虑退出呢,为什么, 13.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参与,你认为自己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参与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呢,你觉得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收获现在主要是什么呢,有什么变化, 14.实际参与志愿服务前后,你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强弱程度有变化吗,为什么,您今后的想法会不会改变呢, 15.您身边有没有志愿者因为不满意组织给安排的工作而选择退出呢,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呢,对于志愿者的流失,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16.您对志愿组织在协调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有什么建议吗,
本文档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_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阶段性特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4KB
软件:Word
页数:6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1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