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

举报
开通vip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 晚遊六橋待月記-西湖十景 一、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 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 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 了一道 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 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 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 晚遊六橋待月記-西湖十景 一、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 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 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 了一道 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 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豔桃灼灼,更有 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 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上還栽植玉蘭、櫻花、芙蓉、木樨等多種觀賞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 紅,五彩繽紛。而時序變換,晨昏晴雨,氛圍不同,景色各異。如詩若畫的怡人 風光,使蘇堤成了人們常年遊賞的地方。南宋時,這裏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 林舊事》記載清明節前後游湖盛況時就寫道:“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 走索,驃騎,飛錢,拋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斤斗及諸色禽蟲之 戲,紛然叢集。又有買賣趕集,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彩妝傀儡,蓮船戰馬, 餳笙和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 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 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 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 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 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 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二、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 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 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 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 行過高橋方買船。”後曲院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 跨虹橋畔建曲院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 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風荷是一九八三年以來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嶽湖,竹 素園。風荷 ,曲院和濱湖密林五大景區。公園周圍有嶽飛墓廟,郭莊,杭州植 物園等,組合成西湖北線常年遊人密集的遊覽熱線。曲院風荷 最引人注目的仍 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 數風荷景區。這裏以水面為主,分佈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 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 如在荷 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迎薰閣是為遊人憑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可見“接天碧葉無窮 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沁人心脾,化人煩憂。 迎薰閣下,辟有荷文化陳列室,向人們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 節,以及寄寓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照和道德追求的種種藝文佳作。 嶽湖景區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曲院風荷”景碑小院,那塊景碑是僅存 的兩塊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園景區近年才建成開放,它原為清初西湖名 園之一,竹石亭榭,曲水縈環,清幽雅致。 濱湖密林景區則為遊人準備了賬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釣, 娛樂,聚會。 園北側靠近嶽墳商業區的位置開設有風荷酒苑,建有仿古釀酒作坊和幾座別 具一格的民族風情酒樓。 三、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 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 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 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 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 《平湖秋月》 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 裏原有的龍王堂為禦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 軒,懸掛康熙禦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裏形成了一片狹 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臺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 宜品茗,宜休閒。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淩波, 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 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 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 山。” 儘管平湖秋月景區範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 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早在唐朝,這裏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 著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裏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 為日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鉅資復建西湖 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 麗,增築露臺,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 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 在地。如今,這裏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四、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 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餘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 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斷橋殘雪有幾種解釋,較通行的 說法是,每當雪後初晴,來至斷橋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嶺一帶樓臺上下, 如鋪瓊砌玉,晶瑩朗澈,有一種冷豔之美。 又有人認為,大雪初霽,登寶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皚皚如鏈。日出映照,斷 橋向日橋面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故以“殘 雪”名之。 明末的張岱卻別立一說,他在《西湖夢尋》是寫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樹 皆合抱,行其下者,枝葉扶蘇,漏下月光,碎如殘雪。意向言《斷橋殘雪》,或 言月影也。 還有一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冬日雪霽,佇立斷橋舉目四望,但見殘雪似銀, 凍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動人心魄。 斷橋享譽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傳》幾段重要故事情節就發生在這裏。白娘子與許仙相識在此,同舟歸城,借 傘定情;後又在此邂逅,言歸於好。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 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 米,單孔淨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 康熙禦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簷翹角,與橋, 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 ——斷橋春望》稱:“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灩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 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 神髓,豈獨殘雪! 五、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 ,占地約二十一公頃。她的前身,是 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其範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湧金門下,東倚城垣, 西臨西湖水面,而且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 身)等。 宋末元初,聚景園成為“散景園”,其南側地帶,被隨蒙元鐵騎南下而遷居杭 州的回民擇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 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隨園景一起難逃厄運。到明 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鶯勝景,只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 清初,更是一派淒涼景象,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游》詞的上半闕 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塚,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 不語,閱過幾滄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聞鶯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 沙樸老樹各一,表忠觀(錢王祠)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乾脆稱 那裏為墳山窠。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 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 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 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 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 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 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 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禦題柳浪聞鶯景亭 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面, 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佈局的庭院景區,沿用 “聚景園”舊稱命名。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 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遊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臺,成為杭州市民和八 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閒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這裏又是消暑 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 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六、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裏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 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裏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 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遝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 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 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云: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 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位於公園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是全園遊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 中堆土成島,池上駕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刺戲水。 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 ”的動 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紅魚池西首,是頗有造園匠心的牡丹園,丘阜隆起,最高處建牡丹亭,繞亭 植有各種牡丹,芍藥數百本,按不同品種分為十多個花境社區塊,年年穀雨前後, 盡顯花中王者風範,國色天香,名不虛傳。牡丹亭畔小徑一側,植古梅一株,梅 樹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圖案于路面,現代大儒馬一浮題筆稱之為“梅 影坡”。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園東,南,北三面景色盡收眼底。東面,綠樹婆娑,遙 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蔥蘢山色被“借”入公園內,密林濃陰後,一灣綠水縈 繞,拱橋飛架,港汊連通了西裏湖和小南湖,全園水景因此更顯靈動,沿水竹樹 繁茂,禽喧枝頭,透露著山野風情。北面,大草坪視野開闊,西裏湖波光山影引 人遐想綿綿。草坪上,間以大喬木為主的樹叢,樹林,既增加了空間林緣線的層 次變化,又為遊人提供了庇蔭,休憩場所。 七、雷峰夕照 雷峰,位於淨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餘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 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 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 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佔據。一九四 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 富麗。遺憾的是古塔無蹤,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成為[缺席者]。雷峰塔有太多 的苦難經歷。他原名叫西關磚塔,又稱黃妃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八年。北宋末, 塔遭雷擊,南宋初修復後比原塔減去二級成為五級浮屠。這是一座八面磚木結構 樓閣式塔,塔芯磚砌,塔簷、平座遊廊、欄杆等為木構。塔內壁每面均嵌《華嚴 經》刻石,塔下辟地宮,供奉金洞羅漢。南宋以後,雷峰塔木構簷廊屢毀屢修, 當時畫家陳清波等繪聲繪色有《雷峰 夕照》圖,塔下又有禦園以芳園。斜陽落 照,塔起金輪,湖上黃昏暮景中無有堪與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 一席之地。豈料,明喜靖年間,倭寇海盜侵入杭州,懷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 放火吞噬了木構簷廊,僅剩磚體塔身,塔頂也毀殘了,老樹婆娑,有人題詩歎為 [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淩空兀立,以殘缺 美的特殊風姿又聳峙了四百餘年。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他與湖對岸的保淑塔 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 是。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讚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 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 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時40分許,西湖南岸一聲巨響。[老衲]突然[僕倒],一時塵埃蔽天,鴉雀驚飛,雷峰之巔碎磚累累,不下萬千,杭州城中萬人空巷趕 來看熱鬧,不少人還趁亂在塔磚堆裏[淘寶],居然也有發意外之財者。原來,塔 倒之前,早已為挖塔磚者損壞提骸骸可危,因為民間謠傳,雷峰塔磚有辟禍鎮邪 的[神力],故而盜挖者屢禁不絕,終於釀成大禍。浪漫詩人徐志摩托車在他一九 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記中為我們留下了[老衲 ]臨終前險狀的物寫:[路上我們逛了雷峰塔—塔里面四大根磚柱已被拆成倒置圓錐體形,看了危險極了。 七十多年過去了,因歷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並發展了西湖十景,西湖 十景勢必歷史地、文休地與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終將仍由雷峰夕照來補全。 八、雙峰插雲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 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 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 勢非同一般。 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于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 「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 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 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南宋時,從鳳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李流芳,卻主張到蘇堤第三橋望山橋上觀賞此景,他在《西湖臣遊圖題跋。兩峰罷霧圖》中寫道:「三橋 龍王堂,望湖西諸山,頗盡其勝。煙林霧障,蚋帶層疊,淡描濃抹,頃刻百態, 非董、巨妙筆,不足以發其氣韻。」清以後,雙峰之巔已無塔影,賞景位置則移 易到湖上,因為洪春橋畔儘管建有景碑亭,但遊人到此只見林木蔥蔚,「雙峰」 連影子也無覓處,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遙指雲中峰巒,心馳神往於登臨其巔俯 看塵寰的宏闊高遠。故陳璨《雙峰插雲》詩云:「南北高峰高持天,兩峰相以不 相連。晚來新雨未雨之時,四山雲鎖二尖。」後來鐘毓龍在《說杭州》中也提出: 「欲雨未雨之時,四山雲冪,而南、北兩峰以高故猶露其巔。此本為湖中遙望之 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橋畔。」湖中之景變成了陸上之 景。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黨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 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 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 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 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 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 載人索道,全長六成餘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鐘。 九、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 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儘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 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 百米,山體延 伸卻長達千余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象翩然起舞, 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 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淨慈 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臺宗山家派的大本營。淨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 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鐘幕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 ‘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鐘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 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盪頻率傳到山 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 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 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氣交響混合,共振齊鳴,悠悠揚,經久不息。北宋以後,淨慈寺與興教寺一佈置一衰,歲月既久,南屏晚鐘的盛譽和勝況專屬於淨慈寺名下,淨 慈寺建起了繪飾華麗的鐘樓,逐漸在為千年古刹最為迷人的吸引物。淨慈寺鐘樓 歷經毀建,大鐘也廢而複鑄,最具規模的篝鑄,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 夷簡禪師募休聚銅二萬余斤,鑄成巨鐘一口,撞擊聲播遠壑,餘音繚繞。還有一 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鑄銅鐘高三米,口徑二點三米,重喧十噸以上。鐘體內外, 鐫鑄《妙法蓮華經》七卷及銘文共計六萬七千字;它採用[蒲牢雕龍]作鐘鈕,以 八瓣蓮花為鐘唇,每瓣鑄有一處撞鐘點,其中六處鐘點上鑄有梵文。鐘脊上立南 無毗婆屍佛和南無釋迦牟尼佛等七個佛龕。近年來,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 人士和外賓、僑胞、遊客聚集在淨慈寺鐘樓內外,舉行新年撞鐘除舊迎新活動。 當第一百零八聲鐘聲響,正好是新處伊始之時。這一象徵著祥和、歡樂、安定、 團結的活動,為古老的南屏晚鐘注入了新的涵義和魅力。 十、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 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 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週邊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 “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 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北宋詞家秦觀《送僧歸保寧寺》詩中有句 云:「西湖環岸皆招堤,樓閣晦明如臥披。保寧複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 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 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0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 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 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複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 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佈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 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禦碑亭, 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 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 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遊人熙熙 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全島花木疏密相間,以翠柳, 荷花,紅楓,木芙蓉為主,四季花開不斷,豔麗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島內島 外湖面如鏡,樓臺花樹倒影搖曳生姿,天光雲彩相映,著實讓人恍惚迷離,如入 蓬萊。三潭印月美景還從島上向湖上延伸。島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 造型別致優美。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環塔身分布 五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平面呈等邊三角形分佈,每邊長六十二米。 每逢仲秋時,皓月當空,水天相映,塔中點燃燈燭,與明月上下爭輝。賞月遊湖 者搖漿前來,攪動滿湖銀輝,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為無限的悠思和 寄託,怡然忘歸。
本文档为【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十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6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