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礼记礼运

礼记礼运

举报
开通vip

礼记礼运大 同 《礼记?礼运》 一、“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 1. 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

礼记礼运
大 同 《礼记?礼运》 一、“研习与思考”参考答案要点 1. 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 (1)《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附:蒋文斌、辛志风等编《墨子译注?尚同》 ?尚同上第十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 ?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 ?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注释 ? 尚同即上同,即意见统一于上级,并最终统一于天。本篇也分为上、中、下三篇,指出天下混乱的原因是没有符合天意的好首领,主张选用仁人、贤者进行统治。 ? 兹: 同“滋”。增益。 ? 朽(,,ǔ):腐烂。 译文 墨子说道: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的言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的意见也各不相同。因此~一个人就有一种意见~两个人就有两种意见~十个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所谓的意见就越多。所以人们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而诋毁别人的意见~因此互相攻击。所以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相互怨恨~家庭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伤害~以至于有余力的人不能相互帮助~余财腐烂也不分给别人~隐藏好的方法而不相互教诲~天下混乱得像禽兽一样。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下、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 ?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 ?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注释 ? 虖:同“乎”。 ? 画: 划分。 ? 正: 同“政”。 译文 知道天下混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择天下的贤人~立他为天子。天子确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者~立他们为三公。天子、三公都确立后~因为天下广大~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弄清楚~所以把天下划分成万国~确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确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就又选择他们国中的贤人~立他们做行政长官。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 ?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 ?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 ?罚,甚明察以审信。 注释 ? 傍荐:访求而荐举。傍,同“访。孙诒让间诂:“‘傍’当为‘访’之借字,二字皆从‘方’得声,古多通用。 ? 比:苟同。 ? 审信:审慎而有信。 译文 行政长官都已确立后~天子向天下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和不好的意见~都要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大家必须都认为对,上级认为是错的~大家也必须认为是错的。上级有过失就规谏他~下级有善人善行就访求并荐举他。与上级保持一致而不与下级苟同~这是上级所赞赏~下级所称誉的。如果听到好和不好的意见~都不把它报告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却不认为对~上级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级有过失而不规谏~下级有善人善行也不访求荐举~与下级相同而不同上级一致~这是上级所要惩罚~百姓所要非议的。‛上级以此作为赏罚(的标准)~就会审慎有信而不受蒙蔽。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 ?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注释 ? 里长:一里之长。里是古代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有以二十五家、五十家、七十二家、八十家、一百家、一百一十家为一里,其建制不一。 ? 乡长:指乡大夫。 ? 壹:统一。 译文 所以里长就是一里中的仁人。里长向里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大家必须认为对,乡长认为是错的~大家也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语~学习乡长好的言语,抛弃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那么~乡里怎么会混乱呢,考察乡里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乡长能够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一乡就安定了。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译文 乡长是一乡中的仁人~乡长向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把它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是对的~大家也一定认为对,国君认为是错的~大家也一定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辞~学习国君好的言辞,抛弃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那么~国家怎么说还会混乱呢,考察国家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国君能够统一全国的意见~因此国家就太平了。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这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译文 国君是一国中的仁人。国君向国中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把它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也一定认为对,天子认为错的~大家也一定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语~学习天子好的言语,抛弃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天下怎么说还会混乱呢,考察天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天子能够统一全天下的意见~因此天下太平。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 ?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 ??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注释 ? 菑:同“灾”。 ? 溱溱:谓风雨盛多的样子。 ? 五刑:是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此处当指墨、劓、剕(刖)、宫、大辟(杀)五刑。请:同“诚”。 ? 纪:指丝缕的头绪。罔罟(gǔ):指渔猎的网具。纲:提网的总绳。 译文 天下的百姓都向上与天子的意见统一~而不与天的意志一致~那么~灾祸还没有离开~现在如果天刮大风降久雨~频频而至~这是上天所以惩罚百姓不向上与天的意志统一。所以墨子说道:‚古时的圣王制定了五种刑罚~诚信地用它来治理百姓。就好像丝线有头绪~渔猎的网有总纲一样~是用来收束那些不与上级意见一致的百姓的。‛ 尚同中第十二 子墨子曰: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其人数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而非 ?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至乎舍余力,不以相劳;隐匿良道,不以相教;腐朽余财,不以相分。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既以立矣,以为唯其耳目之请,不能独一同天下之义,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 ?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天子三公既已立矣,以为天下博大,山林远土 ?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设以为万诸候国君,使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是故择其国之贤者,置以为左右将军大夫,以远至乎乡里之长,与从事乎一同其国之义。天子、诸侯之君、民之正长,既已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凡闻见善者,必以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义其上,而毋有下比之心。上得则赏之,万民闻则誉之。意若闻见善,不以告其上;闻见不善,亦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不能是,上之所非不能非。已有善,不能傍荐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下比而非其上者,上得则诛罚之,万民闻则非毁之。”故古者圣王之为刑政赏誉也,甚明察以审信。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欲得上之赏誉而畏上之毁罚。 注释 ? 怨雠(chóu):仇敌。 ? 请:同“情”。赞阅:谓明察历练。 ? 靡:分散。 译文 墨子说:从现在返回到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他们这样说:‚天下的人意见各不相同。‛因此~一个人有一种意见~十个人有十种意见~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意见。人数越多~所谓的意见就越多。所以~人们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底毁别人的意见~ 因此互相攻击。家庭中的父子、兄弟成为仇敌~都有离散之心~不能和睦相处~以至于舍弃自己多余的力量而不互相帮助,隐藏好的方法而不相互教诲,余财腐烂也不分给别人。天下混乱得就象禽兽一样。没有君臣、上下、长幼的等级~没有父子、兄弟之间的礼节~所以天下混乱。懂得了人民没有行政长官来统一天下的意见~天下就会混乱(的道理)~因此选择天下贤良~有大智慧、口才好的人~立他为天子~让他从事统一天下意见(的工作)。天子确立后~即使自己的耳目能明察实情~也还不能独自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选择天下明察历练、贤良、有大智慧、口才好的人~立他们做三公。参与从事统一天下意见(的工作)。天子、三公确立后~因为天下广大~远方山野的人民~还不能够统一。所以分割天下~设立数以万计的诸侯国君~使他们从事统一一国意见(的工作)。所以选择他们国家的贤人~立为左右将军、大夫~以及远至乡、里的长官~参与从事统一一国意见(的工作)。天子、诸侯国君、人民的行政长官都确立后~天子就发布政令、施行教化~说:‚凡是听到、看到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上级,听到、看到不好的意见~也一定要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也一定认为对,上级认为错的~也一定认为错。自己有好的意见~就献给上级,上级有过失~就规谏他。向上与上级的意见一致~而不要存有与下相同的想法。这样~上级得知就会赞赏他~万民听到就会称誉他。如果听到、看到好的意见~却不报告给上级,听到、看到不好的意见~也不报告给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不能认为对~上级认为错的不能认为错。自己有好的意见~不能献给上级,上级有过失~不能规谏他。与下级相同而底毁上级~(这样的人)~上级得知就会诛罚他~万民听到就会非议他。‛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刑政赏誉、非常审慎有信而不受蒙蔽。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想得到上级的赏赐和赞誉而惧怕上级的非议和惩罚。 是故里长顺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义。里长既同其里之义~率其里之万民以尚同乎乡长~曰:‚凡里之万民~皆尚同乎乡长而不敢下比~乡长之所是~必亦是之,乡长之所非~必亦 ?非之。去而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乡长固乡之贤者也。举乡人以法乡长~夫乡何说而不治哉,察乡长之所以治乡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乡之义~是以乡治。 注释 ? 而:而“尔”。 译文 所以里长顺从天子的政令~而使他一里的意见一致~里长统一了一里的意见后~率领一里的人民向上与乡长的意见一致~说:‚凡是里内的百姓~都要向上与乡长保持一致~而不能与下面苟同~乡长认为对的~也一定认为对,乡长认为错的~也一定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语~学习乡长好的言语,抛弃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乡长好的行为。‛乡长本是乡里的贤人~全乡人都效法乡长~乡里怎么会治理不好呢,考察乡长所以能治好乡里~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说~就因为他能统一全乡的意见~所以乡里就太平了。 ? 乡长治其乡,而乡既已治矣,有率其乡万民,以尚同乎国君,曰:“凡乡之万民,皆上同乎国君,而不敢下比。国君之所是,必亦是之;国君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国君固国之贤者也,举国人以法国君,夫国何 说而不治哉,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注释 ? 有:同“又”。 译文 乡长治理一乡~乡里治理好之后~又率领乡里的百姓~向上与国君保持一致~说:‚凡是乡里的百姓~都要向上与国君保持一致~而不可以与下面苟同。国君认为对的~一定也认为对,国君认为错的~一定也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语~学习国君好的言语,抛弃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国君好的行为。‛国君本是一国的贤人~全国人都效法国君~国家怎么说会治理不好呢,考察国君用以治国的方法~而使国家得到治理~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他能统一全国的意见~所以国家太平。 国君治其国,而国既已治矣,有率其国之万民,以尚同乎天子,曰:“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天子者,固天下之仁人也,举天下之万民以法天子。夫天下何说而不治哉,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译文 国君治理他的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又率领国中的万民向上与天子保持一致~说:‚凡是国中的百姓~都应该向上与天子保持一致~而不可以与下面苟同。天子认为对的~一定也认为对,天子认为错的~一定也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辞~学习天子好的言辞,抛弃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天子本是天下的仁人~全天下的万民都效法天子。天下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考察天子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他能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太平。 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菑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 ? 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注释 ? 不节:不遵节令。不时:不适时。遂:生长。疾菑(zāi):疾病灾害。戾疫:疾病。戾,同“疠”。荐臻:接二连三。 译文 已经向上与天子保持一致~却没有与天达成一致~那么~天灾还是不会休止。所以~如果当天降寒热不遵节令~雪霜雨露不适时地降临~五谷不丰收~六畜不繁育~疾疫、灾害~大风久雨~接二连三地到来时~这就是天所降下的惩罚~是要惩罚天下不与天保持一致的人。 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 ?天下之万民,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其事鬼神也,酒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腯肥,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时几,听狱不敢不中,分财不敢 ?不均,居处不敢怠慢。曰其为正长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为政长也,下者万民有便 ??利乎其为政长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彊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也。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彊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其为政若此,是以谋事得,举事成,入守固,出诛胜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尚同为政者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注释 ?酒醴:指各种酒。粢盛:指盛在祭器内的谷物。 ? 蠲(juān)洁:清洁。腯(tú)肥:形容祭祀所用的牲畜很肥壮。度量:规格。时几:时期。几,同“期”。听狱:审听诉讼。 ? 厚:厚待。 ? 彊:同“强”。勉力。 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知道上天和鬼神喜欢什么~而避开他们所厌恶的东西。以求扩大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所以率领天下的万民~斋戒沐浴~干净地奉上酒和谷物~来祭祀上天、鬼神。他们事奉鬼神~酒和谷物不敢不清洁~牺牲不敢不肥壮~圭璧币帛不敢不合规格~春秋两季的祭礼不敢错过时间~审听诉讼不敢不公正~分配财物不敢不均匀~平日的仪容礼节不敢懈怠傲慢。他像这样做行政长官~所以上面的天、鬼优厚对待做行政长官的人~下面的万民也便利做行政长官的人。天鬼优厚地对待他~而他又能勉力地做事~那么天鬼的赐福就可以得到了。万民便利他~而他又能勉力做事~那么万民的爱载就可以得到了。他像这样治理政事~所以谋划事情就有所得~做事就会成功~守内就会坚固~出征就会胜利~这是什么缘故呢,答道:就因为他治理政事能统一意见。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政事是这样的。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乱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时之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昔者 ?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 ?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是以 ?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惟口出好兴戎。’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注释 ? 有苗:即三苗国。是尧、舜、禹时代我国南方较强大的部族。其国当在今湖南、湖北境。 ? 《吕刑》:当为《尚书?吕刑》,但文字上有差异。练:当为“灵”字。灵,同“令”。折:同“制”。五杀:即墨、劓、剕、宫、大辟五刑。 ? 《术令》:孙诒让认为是“说命”二字之误。引文出自《尚书?大禹谟》。出好:指出善言。兴戎:指动甲兵。 译文 现在天下的人说:‚今天~天下的行政长官并没有废弃天下(的政务)~然而天下混乱~原因何在呢,‛墨子说:‚现在的行政长官根本就与古代不同。就像有苗制定五刑那样。古代的圣王制定五刑来治理天下~及至有苗制定五刑~却用来扰乱天下~这难道是刑法不好吗,是刑法使用得不好。所以先王的书《吕刑》记载道:‘苗民不服从命令~就制定刑法~作了五杀之刑~自谓得法。’这是说善用刑法的人用来治理人民~不善用刑的人就把它作为五种杀戮了。这难道是刑法不好吗,是刑法使用得不好~所以就变成五种杀戮了。所以先王的书《术令》记载道:‘人之口~可以说好事也可以产生战争。’这是说善用口的人能够产生好事~不善用口的人就能产生谗贼战争~这难道是口不好吗,是不善于用口~所以就变成谗贼战争了。‛ ?故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罔罟之有纲也。将以运役天 ??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是以先王之书《相年》之道曰:“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均。”则此语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 ?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 ?也。故古者圣王之为若此。 注释 ? 纪:丝线的头绪。罔罟(gǔ):指渔猎的网具。纲:提网的总绳。 ? 运役:当为“连收”之误。 ? 《相年》:当是《拒年》之误。即《距年》古书名。轻:当为“卿”。辩:同“辨”。分。 ? 错:同“措”。 ? 富贵贫寡:当为“富贫众寡”之误。 译文 所以古时设臵行政长官~是用来治理人民的~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猎的网有总绳一样是用来收束天下的淫佚、暴虐之人~并统一意见的。因此~先王的书《拒年》记载道:‚建立国家~设臵国都~立天子、诸侯~不是让他们骄奢淫佚的。设臵卿大夫师长~不是让他们放纵逸乐的。而是让他们分授职责~使他们按照公平的天道来治理。‛这是说古代的上帝鬼神建设国都~设立行政长官~不是提升他的爵位~增加他的俸禄~安排他过上富贵淫佚的生活。而是让他为万民兴利除害~使贫者富~使少者增多~使危者平安~使混乱得到治理。古代圣王治理政事就是这样的。 ?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宗於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 ?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是故上下不同义。若 ?苟上下不同义,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 注释 ? 第二个“政”字:同“正”。便譬:指谄媚奉承的侫人。譬:同“僻”,邪僻。宗於:疑是“宗族” 之误。故旧:旧交。 ? 比周:结党营私。 ? 沮:阻止。 译文 现有的王公大人治理政事却与此相反:将身边宠信的小臣、宗族父兄和旧交~安排在左右~立他们做行政长官。人民知道上面设立的行政长官并不是为了治理百姓的~所以都结党营私~隐瞒良道~而不肯向上与上级保持一致。因此~上下的意见不统一。如果上下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赞赏和称誉不能劝人向善~刑罚也不能阻止暴虐~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曰: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赏,吾将赏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曰人众与处,于众得非,则是虽使得上之赏,未足以劝乎!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罚,吾将罚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曰人众与处,于众得誉,则是虽使得上之罚,未足以沮乎!若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沮暴,则是不与乡吾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 同??乎,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一众之道。 注释 ? 唯:虽然。毋:语气词。 ? 乡:同“向”。 ? 一:统一。 译文 答道:虽然确立为治理国家~作为人民的行政长官的人说:‚可以赏赐的人~我就要赏赐他。‛但如果上下意见不一致~上面所赞赏的人却是众人所非议的。说众人与他相处~众人都认为他不对~那么这人即使得到上面的赏赐~也不能起到劝勉作用了!虽然确立为治理国家~作为人民的行政长官的人说:‚应该惩罚的人~我就要惩罚他。‛但如果上下意见不一致~上面所惩罚的却是众人所称誉的。说众人与他相处~众人都称誉他~那么这人即使得到上面的惩罚~也不能起到阻止邪恶的作用了!如果确立为治理国家~作为人民的行政长官的人所赞賞和称誉的不能劝人向善~而刑罚也不能阻止暴虐~那么不就与我说过的‚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一样了吗,如果有行政长官和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一样~那么这就不是用来治理人民~统一民众意见的方法。 ? 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是故上下情请为通。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 ?己动作。”助己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 ?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故古者圣人之所以 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注释 ? 请:同“诚”。 ? 抚循:安抚存恤。 ? 谋度:考虑揆度。 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因为能够审慎地(使意见)与上面保持一致~任命行政长官~所以上下之情能够沟通。上面如果有隐密的事情或余留的利益~下面得到并利用它,下面如果蓄积怨恨和祸害~上面也能够除掉它。所以~即使几千几万里外有行善的人~他的家人还没有完全知道~乡里还没有完全听说~天子就能知道并赏赐他,而几千几万里之外有做恶的人~他的家人还没有完全知道~乡里还没有完全听说~天子也能知道并惩罚他。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恐惧、震动、战栗~不敢做淫暴的事。说:‚天子的视听如神。‛先王的话说:‚不是神。只不过能够用别人的耳目帮助自己视听~用别人的嘴帮助自己言谈~用别人的心帮助自己思考~用别人的四肢帮助自己行动。‛帮助视听的人多~那么他所听到和看到的就广远~帮助他言谈的人多~那么他的善言所安抚存恤的范围就广大,帮助他思考的人多~那么他的考虑揆度就会很快有所得,帮助他行动的人多~那么他办事就会很快成功。所以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做事有成~名垂后世~没有别的其他原因~就是能够用使意见与上级保持一致(的原则)来治理政事。 ? 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 ?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 ?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 ?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注释 ? 《周颂》句:见于《诗?周颂?载见》,文字略有出入。载:始。辟(bi)王:君王。聿:同“曰”。句首助词。厥:其。章:典章,法度。 ? 宾:服从。 ? 《诗》句:出自《诗?小雅?皇皇者华》。骆:黑鬃的白马。沃若:润泽的样子。周:广泛、普遍。爰:助词。咨:询问。度:斟酌。 ? 此句亦出自《诗?小雅?皇皇者华》。骐:有青黑色纹理的马。 译文 所以先王的书《周颂》记载道:‚始来见君王~求取礼法典章。‛这是说古代的国君、诸侯在春秋两季到天子的朝廷来朝见、聘问~接受天子严正的教令~回去治理国家~政令所施行的地方~没有敢不服从的。这时~根本就没有敢扰乱天子的教令的。《诗》说:‚我的四匹 黑鬃白马~六条缰绳很润泽~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广泛地询问斟酌。‛又说:‚我的四匹青黑纹的马~六条缰绳柔软如丝~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普遍地询问商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的国君诸侯听到看到好和不好的意见~都跑去告诉天子。所以赏赐的正是贤人~惩罚的正是恶人~不杀无辜的人~不放过有罪的人~这就是与上级一致所带来的功效。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确实想使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法政治公平合理~社稷安定~当如‘尚同’一样不可不考察~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尚同下第十三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 ?辟之。”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故赏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注释 ? 辟:同“避”。 译文 墨子说道:‚智者做事~一定会考虑到国家百姓之所以得到治理的原因而去做事~一定会考虑到国家百姓之所以混乱的原因而回避它。‛然而考虑国家百姓之所以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居上位的人治理政事~了解下面的实情就能治理好~不了解下面的实情就会混乱。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居上位的人治理政事~了解下面的情况~这就是明白人民所喜欢和厌恶的。如果知道人民所喜欢和厌恶的~那么得到好人就奖赏他~得到暴虐之人就惩罚他~好人得到赏赐而暴虐之人得到惩罚~那么国家一定太平。居上位治理政事的人~不了解下面的情况~这就是不知道人民所喜欢和厌恶的。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好恶~那么这就不能得到好人而赏赐他~不能得到暴虐之人并惩罚他。善人得不到赏赐而暴人得不到惩罚~象这样治理政事~国家的民众一定会混乱~所以赏(罚)都得不到下面的情况~是不能不考察(其后果)的。 然计得下之情,将奈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然后可矣。”何以知尚 ?同一义之可而为政于天下也,然胡不审稽古之治为政之说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此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 ?有争,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未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诸侯、 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也,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 ?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说也,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注释 ? 治:为“始”之误。 ? 此句“是故天下„„”之“下”字,当为衍文。 ? 说:当为“逸”。辩:同“辨”。分。 译文 然而考虑要得知下面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所以墨子说:‚只有能用向上保持一致来治理政事~这以后才可以。‛怎么知道向上统一意见就可以治理天下呢,那么为什么不考察古代开始治理政事时的情况呢,古代上天开始生养下民~还没有行政长官的时候~百姓人各为主。如果百姓人各为主~这就会一人一种意见~十个人十种意见~一百个人一百种意见~一千个人一千种意见。及至人数多得不可胜数~那么他们所谓的意见也会多得不可胜数。这样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而诋毁别人的意见~因此严重的就会有打斗~而轻微的就会有争吵~所以上天想要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选择贤人立为天子。天子因为他的智慧还不能单独治理天下~所以选择次一级的人立为三公。三公又因为他的智慧不能单独辅佐天子~所以分封列国设臵诸侯~诸侯又因为他的智慧不能单独治理他的国家的四方边境之内~因此又选择次一级的人立为卿和宰。卿和宰又因为他的智慧不能单独辅佐国君~因此选择次一级的人立为乡长、家君。所以古代的天子设立三公、诸侯、卿、宰、乡长、家君~不只是为了让他们富贵、佚乐而选择他们~而是要让他们帮助治理混乱和刑法政治。所以古代建立国家设臵国都~立天子国君~又用卿士师长辅佐他们~这不是想要他们安逸享乐~而是分授职责~使他们按照天之明道来帮助治理(人民)。 ?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贱也。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若苟义不同者有党,上以若人为善,将赏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赏而辟百姓之毁;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见有赏也。上以若人为暴,将罚之,若人惟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见有罚也。故计上之賞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 注释 ? 贱:当为“贼”。谗毁。 译文 现在为什么上级不能治理他的下属,下属不能事奉他的上级呢,这就是因为上下级相互谗毁。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各人的意见不同啊。如果意见不同的人各自结党偏私~上级认为这个人行善~就要賞赐他~这个人即使得到了上级的赏赐而避开了百姓的非议~也不会因此使行善者得到鼓励~虽然人们看到有赏赐。上级认为这个人做恶~将要惩罚他~这个人虽然得到上级的惩罚却拥有百姓的赞誉~因此~做恶的人也一定不会得到阻止~即使人们看到有惩罚。所以考虑上级的赏赐和称誉不能够劝人向善~考虑他的非议和惩罚也不能阻止暴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意见不统一(的缘故)。 然则欲同一天下之义,将奈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赏使家君,试用家君发宪布令 ?其家,曰:“若见爱利家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家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家以告,亦犹爱利家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家不以告,亦犹恶贼家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辟其毁罚。是以善言之,不善言之;家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之赏,而暴人之罚,则家必治矣。然计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注释 ? 赏:同“尝”。尝试。宪:法令。 译文 既然如此~那么想要统一天下的意见~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墨子说:为什么不尝试使用家君~试用家君对他的家人发布命令呢,说:‚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家族的事物~一定要把它报告给我,你们见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事物~也一定要报告给我。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家族的事物并报告给我~也就如同爱护和有利家族一样~上面得知就将赏赐他~大家听到就会赞誉他,你们见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事物却不报告给我~也就如同憎恨和危害家族一样~上面得知就将惩罚他~大家听到就会非议他。‛以此遍告这一家人~家人都希望得到长辈的赏赐和称誉~避免他的非议和惩罚。所以~好的也报告~不好的也报告,家君得到行善的人就赏赐他~得到暴虐的人就惩罚他。行善的人得到赏赐~而暴虐的人得到惩罚~那么家族就会治理好了。然而考虑一下这个家族之所以能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因为能够向上统一意见来治理家事的缘故。 家既已治,国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人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国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然计若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译文 家已经治理好了~治国的方法就全都在这里了吗,那还没有。国中家族的数量很多~这些家族都认为自己的家对而诋毁别家~所以严重的就会发生动乱~轻微的也会有争执。所以又让家君汇总一家的意见~来向上与国君的意见保持一致~国君也对国中的民众发布政令~说:‚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于国家的就一定来报告~你们见到憎恶和危害国家的也一定要来报告。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于国家的并把它报告上来~也就如同爱护和有利于国家的一样~上面得知就会赏赐他~众人听说就会赞誉他,你们见到憎恶和危害国家的却不报告上来~也就如果憎恶和危害国家的一样~上面得知后就会惩罚他~人们听说就会非议他。以此遍告这一国的人~国人都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赐和称誉~避免他的毁议和惩罚。因此~人民见到好的报告~见到不好的也报告,国君得到好人就赏赐他~得到恶人就惩罚他。好人得到赏赐而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国家一定就治理好了。然而思考一下这一国之所以能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 呢,只是因为能够向上统一意见来治理政事的缘故。 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 ?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为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曰:“若见爱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天下者亦以告。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见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天下必治矣。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注释 ? 选:齐同。 译文 国家已经治理好了~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全在这里了吗,那还没有。全天下国家的数量很多~这些国家都认为自己的国家对而诋毁别人的国家~所以严重的就会发生战争~轻微的就会产生争执。因此又让国君齐同一国的意见来向上与天子的意见一致。天子也对天下的民众发布政令说:‚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于天下的一定把它报告上来~你们见到憎恨和危害国家的也一定把它报告上来。你们见到爱护和有利于天下的并报告上来的~也就如同爱护和有利于天下的一样~上级得知就会赏赐他~众人听说就会赞誉他,你们见到憎恨和危害天下的却不报告上来~也就如同憎恨和危害天下的一样~上级得知就会惩罚他~众人听说就会非议他。‛以此遍告天下的人~天下的人都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赐和称誉~避免他的毁议和惩罚。所以见到好的、不好的都报告给天子。天子得到好人就赏赐他~得到恶人就惩罚他~好人得到赏赐而恶人得到惩罚~那么天下一定就能治理好了。然而想一下天下之所以能够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因为能够向上统一意见来治理政事的缘故。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故当尚同之为说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诸侯,可而治其国矣;小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 ?窕,小用之治一国一家而不横者,若道之谓也。故曰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独子墨子有此而先王无此,其有邪,则亦然也。圣王皆以尚同为政,故天下治。 ?何以知其然也,于先王之书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此言见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犹淫辟者也。 注释 ? 窕:缺损。横:充。 ? 《大誓》:即《尚书?泰誓》。此句所引为佚文。钧:同。淫辟:邪恶不正。 译文 天下已经治理好后~天子又总同天下的意见来向上统一于天。所以尚同作为一种主张~向上为天子所用~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中间为诸侯所用~可以用来治理他的国家,小至被家君所用~可以用来治理他的家族~所以大用它来治理天下不会缺乏~小用他来治理一国一家 也不会满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治理天下的国家~如同治理一家,使用天下的百姓如同使用一人。抑或只有墨子有这个主张而先王没有呢,他有吗,他也是一样的。圣王都用尚同的原则治理政事~所以天下太平~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先王的书《大誓》上记载道:‚小人看到奸巧之事却不报告的~他的罪行与奸巧者齐同。‛这是说见到邪恶不正的事却不把它报告上来~他的罪过也如同邪恶不正者一样。 ? 故古之圣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论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为之人,助之视听者众。故 ?与人谋事,先人得之;与人举事,先人成之;光誉令闻,先人发之。唯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千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 ?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注释 ? 差(chāi)论(lún):选择。 ? 光:同“广”。令:善。 ? 重足:叠足站立。 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他所选择作为自己左右辅佐的人都很贤良~在外做事的人~帮助他看和听的人很多。所以跟别人谋划事情~就会比别人先有所得,与别人办事~就会比别人先成功,他的广泛的赞誉和美好的名声~也会比别人先传扬出去。只是因为他能诚信地做事~所以好处如此(多)。古时有这样的话~说:‚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听到的~不如两只耳朵所听到的,一只手的动作~不如两只手的有力。‛只因为能诚信地做事~所以好处如此(多)。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即使千里之外有贤人~他乡里的人还没有全部听到和看到~圣王就得到并赏赐他了,千里之内有恶人~他乡里的人还没有全部听到和看到~圣王就得到并惩罚他了。所以认为圣王是耳聪目明吧,难道能够一望就远至千里之外吗,一听就能远达千里之外吗,圣王不去看~不靠近去听~然而却使天下做盗匪、暴乱、抢动、残暴的人~走遍天下而无从立足~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用尚同来治理政事的好处。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曰:必疾爱而使之,畋信而持 ?之,富贵以道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为政若此,唯欲毋与我同,将不可得也。” 注释 ? 畋:当为“致”。道:引导。 译文 所以墨子说:‚凡是让人民向上保持一致的~如果爱民不深~人民就不听使令~说:一 定要深爱并使用我们~诚信得拥有我们~用富贵在前引导~用严明的刑罚在后都率。像这样治理政事~即使想要人民不与我一致~也是不可能的。‛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 ?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 注释 ? 情:即诚,确实。 译文 因此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心中确实想要行仁义~求做上士~对上希望符合圣王之道~对下希望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所以对尚同这一主张不能不考察。尚同是治理政事的根本和统治的关键。‛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 (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 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文档为【礼记礼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35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