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

举报
开通vip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皮层——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
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皮层——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个案法——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做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 产品分析法——研究者从被试的作业、日记、考卷或艺术任其作品中分析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或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 (二)其它概念: 交往活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客观现实、反应、反映、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等。 二、【知识点】 1(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 (1)首先有助于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2(对心理的基本认识(心理的实质):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3(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2)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4)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 并且也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三、【图表】 感觉、知觉 认识过程 记忆、想象 (伴随注意) 思维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 个性心理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四、【复习题】 (一)填空: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_______有关,颞叶与_______有关,顶叶与_______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和_______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_______、英国的_______、中国的_______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 (二)选择: 1(皮层由_______个脑细胞分蘖6层组成。 A.150亿 B.15亿 C. 22亿 D.170亿. 2(神经信息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公里每小时。 A.36 B.3600 C. 360 D.36000. 3(“谈虎色变”属于_______。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 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 2(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交往活动。( ) 3(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区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 4(贯彻“死记硬背”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的关键。( ) 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6(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按科学办事。( ) (四)简答与分析: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式来讲,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进行的。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以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发现野生儿四十余例。第一类是刚出生不久,即 被失去幼仔的动物叼去喂大的野生儿;第二类是很小的时候,因种种原因被人遗弃,或迷入荒原和森林,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的野生儿;第三类是被人野蛮地残忍地关闭起来,在与人类社会隔离、极端恶劣困难的环境中勉强生存下来的野生儿。野生儿共同特征是:不会说话,感觉异常,感情贫乏,运动机能异常,没有人类吃食的习惯,智力迟钝落后。这类事例能说明什么,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2(感觉——由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 4(错觉——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6(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二)其它概念: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感受性、明适应、暗适应、同时性对比、相继性对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视敏度、空间知觉、观察力 二、【知识点】 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有哪些,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1)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3(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人的知识经验。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5(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 6(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注意的能力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激发学习动机; ?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 快乐地学习 7(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8(适应的规律: (1)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 (2)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3)一个持续的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9(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变化规律: (1)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 (2)强烈的刺激能降低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 10(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12(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顺序性 (4)观察的深刻性 13(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14(怎样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15.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_______和_______。 2(视敏度即_______,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_______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3(入小学后_______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_______水平。 4(空间知觉包括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 (二)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 ( )状态。 A、真正的注意 B、表面上的不注意 C、表面上的注意 D、真正的不注意 2、( )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 )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 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 )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 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 )阶段。 A、个别对象 B、空间联系 C、因果关系 D、对象总体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 ) 2、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 3、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 4、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是无济于事的。( )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 6、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 7、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 8、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 9、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记时工具等有关。( ) (四)简答与分析: 1、试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 2、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 3、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列说明小学底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4、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这是为什么,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3(想象 (二)其它概念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再认、 再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过度学习、过度疲劳: 二、【知识点】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才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哪四种,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运动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 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哪三种,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4(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5(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6(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 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继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1)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 (2)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加工改造。 ?有的概括了、简略了; ?有的更完整、更合理了; ?有的更详细、更具体了; ?有的夸张了; ?有的某些部分突出了。 7(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8(遗忘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1)那些不重要的、没有趣味的、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首先被遗忘; (2)过长和过难的材料易被遗忘; (3)排列在国间位置的也容易被遗忘。 9(再认的两个条件: (1)识记的巩固程度; (2)当前呈现的事物同经验过的事物及环境条件相类似的程度。 10(再认和再现的关系: (1)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领会: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 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领会: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校 晌 疃 退伎嫉闹苯佣韵蟆,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应用: 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措施。(联系实际来说明) 1、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想结合。 (3)复习方式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复习是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5)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适当的超额学习。最好的超额学习量是50%.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 识记: 1、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 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第四节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应用: 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举例说明)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A、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B、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C、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记忆是 对 的事物的反映。 2、画家善于 记忆,数学家善于 记忆。 3、表象的特征是 性和 性。 4、记忆过程包括 、 和 。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 的,呈现 的趋势。 6、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 和 。 比 水平高。 7、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 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 信息。 8、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 和 是有效的途径。 (二)选择: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记忆。 A、瞬时 B、短时 C、长时 D、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 )会发生变化。 A、量 B、质 C、量和质 D、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的问题,叫( )性遗忘。 A、暂时 B、永久 C、一般 D、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 )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 A、积极 B、消极 C、熟悉 D、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 )想象的形象。 A、有意 B、无意 C、再造 D、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 B、知识 C、客体 D、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 )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 )发展的表现。8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2、凡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 3、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 4、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 ) 5、采用尝试重现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 )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 7、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 8、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待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 (四)简答与分析: 1、请列举四种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 2、你认为怎样进行复习最有效,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思维 (二)其它概念: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点】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识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3、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儿童概念掌握的形式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 4、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领会: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领会: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 1、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2)教师在丰富儿童感性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3、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 (1)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2)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A、教会儿童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B、教给儿童逻辑推理的方法。 C、正确运用教学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3)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学技术训练。 演绎推理训练;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思维冲击法训练。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和 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和 。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 、 和 。从探索答案的方向来看,思维可以分为 和 。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和 。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 、 、 和 。 3、思维的基本形式是 、 和 。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 、 。 4、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 。它要求 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 和 。 5、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 、 、 、 和 。 6、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 和 三级水平。 7、小学儿童概念的掌握可分为:第一级水平以 和 来解释概念,第二级水平 以 和 来解释概念,第三级水平以 和 来解释概念。 8、小学儿童理解力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 。 (三)、判断 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等认识的低级阶段无关。( ) 2、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预测未来。( ) 3、加强学生的朗读、默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 4、“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的表现。( ) 5、“会飞的是鸟”这是日常概念。( ) 6、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 7、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 8、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 9、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中不平衡表现。( ) 10、小学儿童说“马是动物”,这说明他已揭示“马”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 (四)简答与分析: 1(思维过程 2(思维形式 3(思维品质 4(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情感 2(意志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情感的概述 识记: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 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3 4、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5、 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 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识记与领会: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恐怖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A、动物恐怖症;B、特殊境遇恐怖症;C、见人恐怖症;D、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 A、不恰当的恐吓;B、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其治疗包括:A、肌肉放松训练;B、建立恐怖等级;C、实际治疗。 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 识记: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意志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对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5、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意志努力。 6、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和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和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和怯懦;和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 、 和 而产生的 。情感依赖于 ,但它又反作用认识,既可以 ,又可以 认识的发展。 2、情感有 和 两种功能。 3、表情指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 、 和 。 4、情感按状态分类有 、 和 ,按社会性内容分类有 、 和 。 5、过渡焦虑的儿童可以分为 焦虑儿童和 焦虑儿童。 6、恐怖症儿童所恐惧的对象被分为 事物和 事物。儿童常见的恐怖症通常包括 、 、 和 等。 7、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 法。 8、移情是指人们在 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 的情绪反应。 9、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 以实现 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动不可分,意志 行动,同时也在 中得以表现。人的意志 、 有三个特征: 和 。 10、意志行动可划分为 和 两个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有 、 和 。 11、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 ,目的是一个期望在其行动中 。 12、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的实现,称之为 。在意志行动方案选择中,主体的 、 等因数起着重要作用。 13、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订计划,进行决策以及 的过程中,克服 ,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称为 。 14、小学儿童意志自制性品质的发展是 的 状态。 15、小学儿童意志坚持性品质的发展呈 的状态。 16、自觉性指一个人 自己行动目的并 和 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和 。果断性指一个人是否能 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 的意志品质。缺乏果断性的人常表现为 或 。 17、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 和 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 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选择 1、“手舞足蹈、摩拳檫掌”属于 。 A、言语表情 B、肢体表情 C、面部表情 D、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檫掌”属于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 。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 情感。 A、心境 B、美感 C、激情 D、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的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 。 A、美感 B、心境 C、激情 D、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 。 A、丰富性发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 得到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8、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以某同学是否跟自己一起玩,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而中高年级儿童则从他(她)学习是否好,是否遵守纪律为集体做好事来确定是否喜欢他(她),这说明儿童情感的 在逐步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9、“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D、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10、“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 差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1、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 水平比较低。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三)、判断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 3、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 4、“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 5、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出现由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如批评就不高兴,表扬就高兴,这说明他们情感的稳定性较差。( ) 6、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 7、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 8、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 9、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 10、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 11、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 ) (四)简答与分析: 1(知、情、意三者间的关系是什么,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2 3(小学生意志的培养 4、一位高年级的教师在上课中,发现一位中队委员思想开了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成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该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却站了起来回敬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必须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 话音刚落,全班轰动,气得这位教师脸色发白------ 请分析这位教师为什么会碰壁, 5、有一个小学一年级男孩,平时非常好动,就是在上课时也不能好好安静下来,总显得手脚不停,影响别的同学听讲。为此老师一连给他换了三次坐位,但仍收效不大,这个毛病总也改不掉。这个小朋友自己也很苦恼,为了改掉这个老毛病,早日加入少先队,他自己动手画了一条红领巾,放在桌角上,以此来约束自己,努力改掉这个坏毛病。逐渐地,他果然不再那么好动了。 请运用意志品质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识记: 1、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2、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3、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4、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领会: 1、为什么惩罚应少用、慎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2、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几点: (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品德是个人依据 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是一个整体的结构,包括 、 、 和 等心理成分。 3、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总的趋势是 。 4、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 到 ;从 到 ; 从 到 。 5、惩罚应少用、慎用,当确实需要运用惩罚时,应注意以下三 点: ; ; 。 (二)、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 A、初步的 B、较高的 C、相当高的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 A、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定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三)、判断 1、品德也就是道德。( )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四)、简答 1、品德和道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从总体上如何估价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启示,2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人际关系、交往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1(人际吸引的因素 2(交往的结构 3(班级中的地位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 中形成的 心理关系。 2、交往是由 、 和 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3、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 、 、 和 。 4、小学儿童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普遍具有 和 两大特点。 5、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一般可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二)、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 ) A、活动 B、交往 C、人际吸引 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 ) A、电视 B、动作 C、语言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 ) A、师生关系 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 ) A、友谊 B、同伴 C、同伴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社会测量法 B、观察法 (三)、判断 1、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 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著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 ) (四)、讨论 1、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教育实践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3、你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 在改变这种消极的教学模式上有何设想,其出发点是什么,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个性 2(需要 3(兴趣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1、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 4 或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 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 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儿童交往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B、儿童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会比较了评价自己的成绩。C、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D、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 三、【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需要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二)、填空 1、心理学中的个性指的是个体在 活动和 活动中形成的具有 的 的 。 2、个性作为心理现象,具有 性、 性、 性和 性的特征。 3、心理的 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从功能上讲,个性具有 性,从发展的角度看,个性又是具有 性。 4、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各种过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心理活动的整体。这一整体的 ,决定着个性发展的高度。 5、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 的,而不是 的。 6、个性是一个系统,包括 结构、 结构和 结构。 7、个性的动力结构包括 、 、 、世界观。(小学儿童表现为 。) 8、个性的特征结构包括 和 等心理成分,它是个性的 的集中表现。 9、个性的自动调节结构包括 、 和 三方面。 10、一种较有影响的分法是将需要分为 、 、 、 和 。 11、小学儿童认知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二个特点,其一是 ,其二是 。 12、小学儿童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 ,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 。 13、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就能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 感、 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他人的 ,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此外,也有利于发展 和提高学习成绩。 14、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 直接相连。 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发挥动力作用。15、儿童的兴趣只有在 16、促进儿童兴趣转移的条件: A、 ;B、 ;C、 。 17、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 和 叫做价值观。它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判断 1、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 ) 2、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 ) 3、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交往需要的强度日益强烈。( ) 、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5 6、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 7、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 (四)、论述 1、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 3、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请简述之。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1、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第三节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 1 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 。 2、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包括 、 和 。 3、儿童的 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 的特征,而自我4 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 的特点。 (二)、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2、自我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是(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3、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 A、晚 B、同步 C、早 4、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三)、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 (四)、问答 1、为什么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2、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 为什么, 第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能力 2(气质 3(性格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能力 识记: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才能 2 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1)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 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 (1)区别: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概括。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由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B、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C、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 (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3)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小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规律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它的特点为处于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于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这一能力分布现象,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在一般学校中施行英才教育只会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二是要有效的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但不可把学业成绩的高、中、低分布与能力水平简单挂钩。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尤其当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兴趣及努力程度上有差异时更是如此。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科学测量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气质 识记: 1、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拖延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气质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 3 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领会: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这一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 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性格 识记: 1、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比气质容易变化。 3、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应用: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 1、搞好集体教育。 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性格中的弱点。 具体教育方案是: (1)列出全体儿童的性格优点、缺点,从中找出多数儿童的共同性格倾向; (2)借助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鼓励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滋生; (3)经常组织一些适应于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使群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 (4)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取得互补。 2、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搞好个别教育。 (1)利用优秀生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带头使群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 (2)充分肯定落后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他与群体风气认同,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儿童失去上进希望; (3)经常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以便改正。 对策: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要多加关心,注意保护。培养其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指导。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 )和( )、品德及自我意识等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人的完整个性。 2、才能的高度发展即( ) 3、(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4、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能力被称之为( )能力,它又叫做( )。 5、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 )、( )、 ( )和( )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6、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质差异,即 ( )质、( )质、( )质和( )质。 7、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 8、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 )分布。 9、小学儿童性格发展比较缓慢时期是在小学( )年级到( )年级这一段时间;在小学( )年级前后,儿童性格发展进入骤变期。 10、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即被称之为( ) 群体。 11、通常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 )和( )法。 (二)、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 )行为方式。 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 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自然形成的 2、智力的核心是( )能力。 A、想象 B、记忆 C、观察 D、思维推理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 )。 A、记忆力 B、想象力 C、推理能力 D、操作能力 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数的影响( )。 A、性格 B、气质 C、情感 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 )特点。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情感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 A、13% B、3% C、0。3% D、1% (三)、问答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培养孩子获得良好性格, 第十一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识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岁~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6岁)、(5)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11、12岁)、(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4、遗传素质:遗传是生物性状的在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 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的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5、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领会: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 应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 (1)客观因素。A、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处于准备状态。B 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 (2)主观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四、三、【复习题】 (一)、填空 1、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 到 的整个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方 面: 、 、 、 。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是: ; ; ; 。 3、儿童心理发展分以下几个年龄阶段:从出生至1个月为 期;从1个月至1岁为 期;从1岁至3岁为 期;从3岁至6岁为 期;从6岁至11或12 岁为 期;从11或12岁至14或15岁为 期;从14或15岁至17或18岁 为 期。 4、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发展的 与发展的 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选择 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稳定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与可变性 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 )。 A、遗传因数 B、环境因数 C、教育因数 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 A、成长 B、发育 C、发展 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 A、客观因数 B、主观因数 C、心理的内部矛盾 (三)、判断 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逆行的。( )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数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数。( ) 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数是教育条件,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 (四)、问答 怎样理解年龄特征的概念, 各章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1879年 冯特 2、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3、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4、视觉 听觉 躯体感觉 5、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二、选择 1、C 2、A 3、B 4、A 5、B 三、判断 1、× 2、? 3、× 4、? 四、问答 答案要点: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式来讲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进行的。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 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 1、指向 集中 2、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3、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 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 4、直接 个别 整体 5、感觉 不同的 6、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7、视力 10岁 8、语音 成人 9、大小 形状 方位 距离 10、知觉 智力 二、选择 1、B 2、B 3、D 4、C 5、B 6、A 7、A 8、C 三、判断 1. (?) 2、(×)订正: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过程所共有的心理特征。 3、(×)订正:感知觉是一种心理现象。任何心理现象离开了客观现实就不可能存在。 4、(×)订正:人的感觉能力的提高与实践活动的训练和培养有关,并非天赋的。 5、(?) 6、(×)订正:错觉在生活和教学实践中除有消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时要识别,避免错觉,有时则要利用错觉。 7、(?) 8、(×)订正:适应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是暂时的,视力差的人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只能加强视觉的疲劳,使视敏度更加降低。 9、(?) 四、问答 1、可从两方面阐述。 A、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五年级时已跃居主导地位。 B、有意注意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完善。 2、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无意注意为主,而发展有意注意又为学习所必需,要做到: A、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B、通过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组织和发展有意注意; C、积极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提高注意品质。 3、可从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和深刻性方面说明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水平较低。 目的性;可从不能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观察时间短,错误就多。 精确性:可从不能全面、细致、耐心地观察事物之间的区别。 顺序性:可从观察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算到哪里。 深刻性:可从不能从整体、概括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常满足于事物表面的明显的而无意义的特征。 4、可从小学生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把立体图形中的每个面作为一个立体图形来计算等,造成多判的错误倾向来分析。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填空 1、人脑 经历过 2、形象 逻辑 3、形象 概括 4、识记 保持 回忆 5、不均衡 先快后慢 6、再认 再现 再现 再认 7、保持 提取 8、表象 言语 二、选择 1、A 2、C 3、B 4、D 5、D 6、D 7、B 8、C 三、判断 1、(×)订正: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天生盲人不可能有视觉表象。 2、(?) 3、(×)订正: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它是保持的相反过程。 4、(×)订正: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意义识记均高于机械识记。 5、(×)订正:尝试重现法比单纯诵读法在相同的时间里记忆效果要好。 6、(×)订正:想象和感知觉形象的最大区别在于感知的形象是主体当前直接感知过的客体形象,想象的形象是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但构成想象形象的材料都是过去曾感知过的记忆表象加工改造而成,都来源于客观现实。 7、(×)订正: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进行的,是一种无意想象。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8、(×)订正: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创造性程度的不同。 9、(×)订正:幻想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它是以想象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要求区分的,而不是以想象内容是否系个人愿望和向往定的。 四、问答 1、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2、A、尽量使识记材料具有新颖、直观和可操作性以充分调动无意识记的功能。 B、把所记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 C、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理解,对无意义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来识记。 D、指导学生采用尝试重现法来识记。 E、把词的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在识记前对材料作充分分析,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记。 3、A、复习要及时; B、复习方式要多样化; C、复习分量要适当; D、复习时要对材料作进一步加工。 4、说明:A、在外加激发动机情况下,无论表扬和批评对小学儿童的识记均有作用,其中四年级提高得多,二年级最少;B、在外加动机系统中,低年级组、物质奖励组识记效果最好,高年级组、精神表扬组识记效果最好,四年级儿童对精神或物质奖励差异不大。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精神表扬对识记的作用增强。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填空 1、本质特征 规律性 间接性 概括性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 2、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 具体化 3、概念 判断 推理 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 4、新的反应方式 重新组织 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 5、思维的广阔性 深刻性 灵活性 敏捷性 批判性 6、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本质抽象水平 7、具体实例 直观特征 重要特征 实际功用 种属关系 正确定义 、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的理解 第二级形象抽象水平的理解8 第三级抽象水平的理解 二、选择 1、C 2、A 3、B 4、A 5、D 三、判断 1、(×)订正:思维与感知觉等认知的低级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2、(?) 3、(?) 4、(×)订正:应为思维形式——“判断”的表现。 5、(?) 6、(?) 7、(?) 8、(?) 9、(?) 10、(×)订正:说明他对“马”的概念掌握达到了种类规定的定义水平。 四、分析 1、这位教师帮助小学儿童形成和掌握“动物”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首先,教师充分掌握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概念的认知带有具体性、直观性的特点,对“动物”这一高一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存在着困难的实际,教师运用了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到充分地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这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这里教师所提供的“鸡、鸭、猫、猪、蚂蚁、鱼、鸟、猴子”等都是小学儿童所熟悉的动物。 第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了概念形成、掌握的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撇开一些非本质属性,把一些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及时加以概括,并把这一概念加以具体化。 第四,这位教师的设计还充分注意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数,如向学生提供了说明和加工成概念的直观材料——变式,启发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下定义活动如“他们会叫、会爬、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最后是凡是有生命、能生长,自己又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还进行概念练习工作——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或否定的例子,要学生作出判断。 2、这位教师的教具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他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应用题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首先,教师充分掌握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孩子在初学应用题时往往对抽象的文字和教学的理解发生困难,因而在教师根据教学艺术制作了直观教具,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变化,使孩子对“共”“多”“少”等概念有具体、形象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不仅在讲授计算课时可以使用,而且在反复练习时也可以使用,这样又能使教师节约大量的课堂准备时间。 如果在制作活动教具时,不仅制作“小鸭子”的图案,还可以制作“小蜻蜓”“游泳的小朋友”等图案,那么,这种活动卡片在“数的认识”“比多”“比少”等教学内容时都可以使用,而且能增添情趣。 五、问答 对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主要的途径,教学要达到对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除了教材中所表述的发展儿童语言、丰富儿童感性经验、运用变式和比较以及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 思维活动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儿童的 思维活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课前布置活动性的作 业,在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时,引发新旧知识矛盾;课堂中 的提问等方法。 (2)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在思考问题时, 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新的概括。 小学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因而他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他们不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具体事物说明原理,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多创造条件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已掌握的抽象公式、原理、法则等应用到具体事例上去,解决新的课题。使儿童在解决各种课题中,逐步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养成自我检查思维结果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填空 1、需要 愿望 观点 体验 认识 推动 阻碍 、调节行动 信号交际 3、肢体语言 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2 4、激情 心境 应激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5、素质性 境遇性 6、具体的 抽象的 动物恐怖症 见人恐怖症 特殊境遇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 7、系统脱敏 8、觉察 他人共有 9、克服困难 预定目的 支配着 行动 有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0、采取决定 执行决定 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的决策 意志努力 11、内部原因 获得的结果 12、目标过程 知识经验 思维能力 意志品质 13、执行决定 内外各种困难 意志努力 14、迅速发展(1—3年级) 平稳(3---4年级) 迅速发展(4—5年级) 平稳(5—6年级) 15、迅速发展(1—3年级) 平稳(3—5年级) 明显发展(5—6年级) 16、是否认识到 调整 控制 受暗示性 独断性 辨别积极行动 优柔寡断 冒失 17、自觉遵守纪律 生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自动控制 二、选择 1、B 2、C 3、C 4、A 5、D 6、A 7、C 8、B 9、C 10、B 11、A 三、判断 1、(?) 2、(?) 3、(×)订正:情感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 4、(×)订正:道德感应为美感。 5、(×)订正:道德感应为应激。 6、(?) 7、(?) 8、(?) 9、(?) 10、(?) 11、(×)订正:困难过大,超出小学儿童的能力,则不利于意志的锻炼。 12、(?) 四、分析 1、这位教师的碰壁,原因在于这位教师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儿童形成与教师对立的情绪。 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爱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力求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它是学生积极向上、改正缺点的内部动力。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果满足了他的这种精神需要,便会产生喜悦、乐观的情绪体验,从而积极地推动他学习、工作与生活。反之,学生这种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加以伤害,则势必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他的成长与进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我们这位教师并不了解学生这种心理特点,虽然他主观上是想通过讽刺促使学生含辱奋发,以批判的态度评论自己的行为,然后努力改正。但是他不懂得将学生的弱点公之于众,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加以讽刺,这只会使学生感到屈辱和痛苦,从而激起反感以至对立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说的都是真理,学生也是不会听的。 对于由儿童时期迈向少年期的学生,也要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而渴望独立,希望自己的言论、行动受到别人的重视,以显示自己已经“成人”,则是显著的心理特点。正因为这个缘故,当那位老师用嘲讽与训斥对待学生,就造成如此难堪的局面。 “那么,学生的错误,缺点不该批评吗,” 毫无疑问,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是教师在提出严格要求的时候,特别是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也必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正如同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加热或催化剂就不会发生反应一样,品德教育过程没有尊重人、信任人等情感因素的参与,同样也不会发生作用。所以,只有当教师的要求,批评被学生看作是出于关心和爱护,才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接受,反之,则被拒之于门外。 怎么才能使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统一呢,有一位老师的教育实例是 颇有启发的: 一位迟到的同学风风火火地闯进了教室,教师并没有贸然训斥,当他了 解到该孩子因炉子灭了,赶不及吃饭,拔腿就奔向学校时,说:“------- 现在你先回家吃饭,不然一上午都听不好课,这节课我们以后给你补~” 学生不禁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说什么也不肯走-------俗话说“通情达理”, 师生之间感情相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条件。也只有当教师真诚地热爱、关 心、尊重学生,学生也会与教师建立感情,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以至 严厉的批评。所以,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要学会理解他 们的思想和感情。 2、意志品质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有一种就是自制性。所谓自制性,就是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一种意志品质。初入学的儿童,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研究表明,自制性也存在着年龄发展的趋势。低年级学生由于神经兴奋性较高,内抑制过程较弱,因此自制性较差,学习上容易分心或违反课堂纪律。以上这个教育情景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这个小男孩刚刚入学,自制性非常差,以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同学正常的听课。和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冲动性。一般说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冲动。这也说明了这个小男孩为什么总是安静不下来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来说,小学低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一般地说还很差,他们常常需要依靠外力的督促和检查才能完成一项工作。所谓意志的自觉性,指的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按照目的调整和控制行动以达到既定目的。这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需要有固定的外部力量,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影响,才能最后达到目标。上面这个小男孩,正是通过自己所画的红领巾(外力),不断提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逐步改正自己好动的毛病。 总之,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自制性和自觉性等品质,必须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教师应该不断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从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能克制,处处对自己放松要求,时时原谅自己的错误,那么将来必定一事无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认认真真地作好每件小事,才能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对儿童进行理想教育,提高认识,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样,明确培养自制力与未来成材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应该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树立起班级里的一些自制力较好同学作为榜样,还可以用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品质作为榜样,不断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教师特别要注意对他们进行督促和检查,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 五、问答 1、(1)教育、教学中不断增长小学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清楚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能够进行辨别和评价。 其次,教育中要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 (2)创设情景,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关键是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在这方面有许多方法,如,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活动,与别人比较,想象别人的态度,运用词语来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 2、(1)意志和认识过程紧密相连,一方面意志行为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意志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影响,可以推动或阻碍认识的发展。 (2)意志和情感不可分。人的意志行动总伴随着情感,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另外意志对情感有着控制、调节作用,可以使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3、(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动机和目的,多半是家长、教师提出的,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比较短暂、狭隘、具体。中年级以上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逐步具有比较远大的、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 小学儿童的动机和目的从不稳定向稳定过渡: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过程中,常表现为受具体事件左右,不善于运用道德标准作为意志行动决策的 依据。 (3) 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克服困难毅力增强主要表现为小学儿童面对困难和面对挫折后的表现。面 对困难,小学低年级常表现为慌张、粗心、懦弱,屈服于困难,中年级以 上儿童能作进一步努力去克服困难。面对挫折,小学儿童一般不能正视现 实,不善于分析原因,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因于无关的他人和事物上,寻找 理由为自己辩解。有些高年级儿童在挫折产生时,能面对现实,鼓起勇气 去克服困难。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填空 1、社会道德 稳定的 2、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3、从肤浅的 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精确的 本质的理解 、他律 自律 效果 动机 片面 全面4 5、要顾及儿童自尊心 要公正 要结合说理教育 二、选择 1、C 2、A 3、C 4、B 三、判断 1、× 2、? 3、? 4、× 四、简答 1、答案要点:品德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教 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个人的 品德也构成社会道德风貌。所以说明人们何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品德内容时, 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寻找原因。品德和道德之间的区别在于: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依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道德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答案要点: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比较协调的时期,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道德知识逐渐系统化,道德行为的发展与道德认识水平相适应,并且逐步养成了一些道德行为习惯。言行一致,而且年龄越小越是这样。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言与行之间逐渐出现了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小学儿童道德发展的总体情况给我们的启示是,系统的道德认知与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小学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越早越好,持之以恒。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填空 1、交往 直接的 2、信息交流 动作交换 相互理解 、规范 心理相容 舆论 凝聚力 4、同质性 趋上性3 5、受欢迎儿童 不受欢迎儿童 中间型儿童 二、选择 1、C 2、C 3、B 4、A 5、A 三、判断 1、? 2、× 四、讨论 1、答案要点: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主导性。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作用。(2)学生的全员性。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位置。(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班级人际关系会随着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程度而变化。 2、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表现为同质性和趋上性。择友的同质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近的人做朋友,而趋上性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这两种特点都表现出儿童交往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利用这些特点,推动儿童的人际交往,并使他们在交往中得到有利的身心发展。 3、答案要点: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是在集体中进行,但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比较少,因而本质上仍然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个别交往,这种个别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不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建议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如教程中介绍的把班级建成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教师安排适当时间让各小组进行集体性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集体内部的交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往能力,发展儿童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八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个性: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需要:当个人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二、填空 1、物质 交往 社会意义 稳定 心理特征系统 2、稳定 整体 社会 个别 3、成熟 稳定 可变 4、综合水平 5、社会 生物 6、动力 特征 自动调节 7、需要 兴趣 志向 价值观 8、能力 性格 个别性 9、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动监控 10、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1、从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转化 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转化 12、内因 重要条件 13、安全 归属 评价 智力 14、认识能力 15、活动 16、(1)发现已有的兴趣是什么 (2)寻找出新事物之间与已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 (3)在活动中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并予以指导 17、观点 信念 世界观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论述 1、参见教程第一节第一目。 2、参见教程第一节第一目中的个性的社会性一点,要求:答出(1)人的活动是社会的活动,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是社会的;(2)个性所反映的各种关系是社会的。 3、要求简述小学儿童活动需要、认识需要、交往需要和成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如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表现特点(如低年级儿童喜欢玩小动物、做游戏,高年级儿童喜欢课外读物和文体活动);小学儿童认识需要发展的两个特点(从外部需要向内部需要转化,从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转化);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向发展)及成熟需要发展的四点表现等。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填空 1、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3、交往活动 4、难于与人交往 不与人交往 二、选择 1、B 2、A 3、C 4、B 三、判断 1、× 2、× 3、× 4、? 四、问答 1、答案要点: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具有崇尚权威的特点,他 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水平低下,一般是以权威特别是教师的评价作为自己的 评价的。 2、答案要点:儿童长期地自我评价过低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更为不利。 因为这会降低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其个性的形成。 第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填空 1、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 、天才 3、知识 4、一般 智力 2 5、速度 强度 稳定性 指向性 6、胆汁 多血 抑郁 粘液 7、性格 8、正态曲线 9、二 四 六 10、参照 11、行为观察 量表测定 二、选择 1、A 2、D 3、D 4、B 5、B 6、B 三、问答 1、见书第一节第三点中的“(三) 性格与气质”。 2、(1)提供适当参照群体。解释参照群体含义,并举例说明意义;(2) 注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3)创设良好群体气氛。解释群体气氛的含 义,并列举创设良好群体气氛的途径。 第十一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 1、不成熟 成熟 (1)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2)心理活动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 (3)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4)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逐步稳定 2、(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3、新生儿 婴儿 幼儿早 幼儿 童年 少年 青年初 4、可能性 现实性 二、选择 1、A 2、A 3、C 4、C 三、判断 1、× 2、? 3、× 4、× 5、? 四、问答
本文档为【中师心理学复习题[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11-15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