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举报
开通vip

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分享】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养生铭《枕上方》——专辑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分享】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养生铭《枕上方》——专辑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 (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楼 大 中 小 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于 2009-11-28 16:35 只看该作者 养生铭——长寿之法 孙思邈 一防夜醉,二戒晨嗔,亥寝呜云鼓,寅兴嗽玉津。 人年五十以上,就进入衰老期。若长寿者九十年,大限一般不超过百年。老年期的病理是出于肾精竭乏,真元耗散,阳气日衰,因此,“损与日至”。“人年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人年五十以去,皆大便不利,或常苦痢下。若久而不治,遂至病亡。” 老年期常见的症状为:“心力减退,忘前失后,兴居怠堕,汁授皆不称”;甚至“饮食无味,寝处不安”。 性情变异也是老化的重要特征,如倚老卖老“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又如灰心丧气,“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以致子孙不能识其情,惟云“大人老来,恶性不可谘谏”。 纵情恣欲,不知节度,这是百病之根源。养性切关人的健康,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联,“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每餐食毕,应以热手摩腹,出庭散步数百米。当风和日暖、气候和畅之日,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而己。闲暇之时,自种枸杞、百合、甘菊等,作轻微劳动,皆有益于身体。此外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以便动静相宜,气机通畅。 在生活起居上,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注意衣着身体的清洁,衣物应勤洗浣,以香沾之,身体宜经常沐浴,务令洁净,就能“神安而道胜也。” 睡眠不要张口、不要覆头;睡姿以侧卧为好。“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凡入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凡眠,先卧心,后卧眼。人卧一夜,当作五度反复,常逐更转。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沐讫,须进少许饮食。 饮食注意节制,宜以清淡。在节食时: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矣。常欲令饱令饥,饥中饱耳。食时当去其烦恼,熟嚼慢咽;食毕当消漱口腔,悠悠漫步。 居处养生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进行生活调养:“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四季养生原则: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二月,肾气微,肝当正旺。宜减酸增辛,助肾补肝。小泄皮肤微汗,以散玄冬蕴伏之气。仲春气正宜节酒,保全真性。三月,肾气已息,心气渐临,水气正王。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四月,肝脏已病,心脏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胃气。五月,肝脏气休,心正王。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七月,肝心少气,肺脏独王。宜安宁情性,增减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直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九月,阳气己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辛苦,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十一月,肾脏正王,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绝咸,补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温暖。十二月,土当王,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关于居处调养: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苦高枕,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独卧是过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神气自然存,学道须终始。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 内炼养生导引法:常以两手摩拭脸面,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顶,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二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或者屈动身体,侧掣宣摇百关,为之三遍。或者卧起,“先以手内着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复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两眦,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行之,周视万里。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 养生箴言 1、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2、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3、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4、无病动养阳,有病静养阳。动能生亦能散。静能伤亦能敛。 5、少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少男阳气在外,阴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损阴伤之象也。 早晨一碗粥,夜饭莫吃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切勿贪色欲。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怒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若能遵此理,圣地可朝真。 此铭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人们早起宜吃粥,晚餐莫过饱,清晨做叩齿运动,可健齿生津,过寒过热的天气里最好不要同房,不要迎着风头坐卧,就勤洗热水浴,千万不要在夜间醉酒,最要紧的是防止发怒,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6:39 只看该作者 孙思邈 睡眠养生法 药王孙思邈百岁时还心身健康,能著述立说。能保证他“天年”百岁,是因为有他一套心身调理方法,其中,也包括睡眠健康的丰富思想。 确实,睡眠卫生方面,孙思邈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说: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咏,不详起。上床坐先脱左足,卧勿当舍脊下。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上加油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夜卧当耳勿有孔,吹人即耳聋。夏不用露面卧,令人面皮厚,喜成癣,或作面风。冬夜勿复其头,得长寿。凡人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人每见十步直墙,勿顺墙卧,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人汗勿跂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又不得昼眠,令人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成消渴及失血色”(《备急千金要方》)。 孙氏的主张是很正确的。睡前要注意勿高歌,勿大语,安静而易虑,睡时应闭口,脚勿空悬,或放高处。睡时要灭灯,头边勿置火炉,卧室不应当风吹,尤其是头部耳部。 另外,他还提到春夏与秋冬的方向应不同,这尚须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睡眠在生命过程中是重要的,对身心健康关系其密切,什么样的姿势才能睡得好,前人也很有考究。 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特“附睡法”一节。 他说:“睡不厌踡,觉不厌舒。踡者,曲膝踡腹,以左右胁侧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眼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 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4]也说:“卧宜右侧以舒脾气。《续博物志》云:‘卧不欲左胁’。杨诚斋诗云:‘今宵敢叹卧如弓’。” 从睡眠的姿势来看,这种狮子眼法主张侧卧,而以右侧卧为好,这与现代的认识比较一致。 不主张仰卧,孙思邈说过“孔子不尸卧”(《备急千金要方》)。侧卧的踡曲度主张大些如弓样,这样便于阳藏于阴,心肾相交而使“气海深满,丹田常煖,肾水易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阴阳睡眠学说,强调天人一体,注意起居有规律,才利于心身健康。蔡季通说:“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睡诀》)。 祖国医学不仅一般的注意到早卧早起,定时睡觉,而且还进一步考虑到睡眠还应当与四时阴阳的“同步”,如《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春天夏天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冬天却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变化的生长与收藏。 前人也曾摸索过一些诱导及催眠的方法。在我国、希腊、埃及等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都必须 曾有不少记载,在西方近代尚流行过“麦斯麦术”。 因为人们有意无意地都了现人有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中医学涉及这些问题受到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影响很深,如张锡纯在《论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中谈到睡眠术时指出:“将其人之后天知识闭住,但用先天之灵用”,就易于入睡。 睡寐之理,本于阴阳。 俞震《古今医案按?不寐》说:“盖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寐虽由心,必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内经》谓: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又云: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眥。” 对于失眠者,对于难入眠者,如何诱导他们阳藏于阴而入眠呢, 俞震接着说:“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以可渐入朦胧之境。此诚慧心妙悟,可补轩岐所不逮”。 操-纵两法,是两个极端的诱导入眠的方法。 操法,是收视返听,断其杂想,驾驭思维,默数鼻息使之转移注意,形成单调平静意境而入睡,这样便于阳藏于阴,成水火既济之局。 纵法,是自由联想,意念远驰,这样一则可以从眼前纷乱的思绪,波动的情绪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二则远驰疲劳而欲眠,这是阳极而阴,达到另一个境界的诱导入睡法。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6:41 只看该作者 孙思邈养生十说 健康世界 1999年第6期第7卷 颐养天年 作者:饶树成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一位医药学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寿数很高。据史书记载,他一共活了102岁,近年还有人考证说他活了135岁,甚至说160岁,可谓是医林寿星中的“状元”。 孙思邈健康长寿的“秘诀”在哪里呢?从孙氏所著的《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可以总结下列几点。 一、惜精神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支柱。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精全神”,以延寿祛病的论述。孙思邈崇尚自然法则,一直保持“恬淡”之情,认为“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悖暴而我不怒。”对己身之精神,看重一个“啬”字,即珍惜而不浪费之意。这也是他一生不求名位,不愿做官,不受富贵的一个重要原因。隋文帝要他出仕,他闭门装病;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召他到京都做官,同样被他婉言谢绝,最后竟然隐居太白山。但孙思邈的隐居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到了晚年,他仍然在为人治病,百岁时还在写《千金翼方》,以传后世。 二、养性情 养性,也就是指道德修养与长寿的关系。关于这方面,孔子提出了“仁者寿”;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了“知足者常乐”的观点。孙思邈亦很重视道德修养:“古养性者„„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并引用嵇康之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惜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多数长寿老人都心地善良,爱做好事,乐于助人,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这样自然就心情愉快,健康长寿。 三、端行止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这是对日常工作生活中劳逸安排的正确观点。老年人适当减少劳动强度是应该的,但不能一点劳动都不参加,越不劳动,劳动力丧失越快,器官组织萎缩衰退也越快。 适当的体力劳动,如种花、扫地、散步、郊游、对弈、作画,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活动筋骨,流畅气血,增强新陈代谢,还能通过这些活动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四、择环境 地理环境和养生长寿的关系甚为密切。孙思邈对选建住宅环境及住宅的布置都作了详尽的描述。山青水秀、阳光充足的地方,是理想的养生之地。因为流水飞瀑,会产生一种空气负离子,有人称之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它是参与人体细胞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能调节神经衰弱患者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增强贫血患者体内的造血功能,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加速体弱者细胞组织的氧化还原过程,促进人体的氧气吸入,提高免疫机制,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当你置身在空气新鲜湿润的环境中时,会感到身心舒畅,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就是这个道理。 五、节饮食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饮食和健康的关系。《内经》说:“饮食有节。”其含义有三方面。一是节制,不大饥大饱,不偏食嗜食;二是节律,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忌口,讲究饮食禁忌。孙思邈对此也广有阐述。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就是说,饮食宜少吃多餐,不宜一顿吃得过饱。饮食过饱,会增加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久之,气血流通失常,筋脉郁滞,则会产生肠炎、痔疮等症。这也像给有胃病的人定了一条规则,对没有胃病的人也是一项预防办法。 六、安睡眠 古人云:“睡眠为养生之要务。”“不求仙方觅睡方。”睡眠充足是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人做过调查,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人,其寿命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要低出80,。如何才能睡好?孙思邈说道:“凡欲眠,勿歌咏。”“先卧心,后卧眼。”意思就是说,睡前应保持心境安静,同时“卧讫勿留灯烛„„头边勿留火炉。”“暮卧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且邪恶从口入。”“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夜勿醉饱。”胃不和则夜不安,因此睡前切忌饱食。这些都是帮助安静入睡的好方法。 七、慎房室 《内经》指出:“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这是早衰的重要原因。孙思邈对此更有深刻的论述:“王候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以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或疾病而媾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胎伤孩病而跪,未及坚刚,复纵情欲„„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提到由纵欲影响子女发育,而子女“未及坚刚,复纵情欲”,耗散真气致短命夭折,把房劳之害剖析得非常深透。 八、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早为古人所认识。孙思邈亦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对运动方式,孙思邈主张老年人多散步,“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经常散步对健康确实大有益处。能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高血压、心脏病的猝发和血管栓塞的发生,特别是“食毕当步行踌躇,则食易消”。能使胃肠蠕动增强,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气功功法的古称,导引为健身体操,吐纳为呼吸体操。孙思邈对此描述颇详:“每日初起,面向午(南方),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常以鼻行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内外通达,上下循环,此法且简单易行,长年坚持,自会健康寿长。 九、早医病 孙思邈说:“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反对面临疾病,丧失信心,消极等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入,拱手待毙。” 人的衰老与疾病关系很大。常患疾病,可以加速衰老,严重的还能夺去人的生命,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根本途径。 孙思邈很重视食物和营养对预防疾病的作用。“安生之本,必需于食。”“夫为医者,须先洞晓病原,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疗和药物治病一样,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当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服药也必须掌握好适应证,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可乱用。孙思邈讲:“人体平和,性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也确实很有道理。 十、重禁忌 “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这是孙思邈有关养生说的画龙点睛之笔。 禁忌包括很多方面,有涉及日常生活的,如“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骧(强直),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甚劳,不欲其逸。”“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 也有涉及饮食方面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以上所述,常易被人忽略,哪知这些小事若不加注意,日积月累,对生命健康同样会构成威胁。孙思邈对此亦有体会:“凡言伤者,亦不自觉也,谓久即损寿耳。”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6:42 只看该作者 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 孙真人《十二月修养法》:是指养生爱好者在十二个月内的种种修持方法。 (1)孙真人《摄生论》:“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咸宜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太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孟春月人身中三阳始发,应以两手掩口,取热气津润摩面。上下三五十遍,令极热。食后为之,令人华彩光泽不皱。行之三年,色如少女,兼明目,散诸故疾 。从肝脏中肩行背后,须引吸震方生气,以补肝脏,行入下元。凡行导引之法,皆闭气为之,勿得开口,以招外邪,入于肝脏。 (2)孙真人《摄养论》:“二月肾气微,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玄冬蕴伏之气。”指仲春之月,阴佐阳气,当和其志,平其心,安静神气,以法生成。面东正坐练功,双手相叉,争力为之,冶肝中风,以叉手掩颈后,使面仰视,使颈与手争力,去热毒肩痛,目视不明,积风不散。元和心气,棼之令出散,调冲和之气,补肝,下气海添内珠尔。 (3)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阳炽阴伏,宜早卧早起,以养脏气。时肝脏气伏,心当向旺,宜益肝补肾,以顺其时。孙真人曰:“肾气以息,心气渐临,木气正旺,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慎避西风,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补脾坐功应左右作开弓式,去胸肋隔结聚风气,脾脏诸气,去来用力为之,凡一十四遍,闭口,使心随气到以散之 。 (4)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健也。勿大怒泄。其声呼,其液汗,故怨与泄为伤元气也。孙 真人曰:“是月心脏健壮,益增酸减苦,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勿受西北二方暴风,勿接阴以壮肾水,当静养以息心火。勿与淫接,以宁其神,以自强不息,天地化作之机。”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进御,薄滋味,毋违和,节嗜欲,定心气。补心脏炼功宜坐东方,正坐斜身,用力偏敌如排山热,极力为之,能去腰脊风冷,宜通五脏六腑,散脚气。左右行之。又如一手按(唑)一手向上,极力如托石,闭气行之,左右同行去两肋间风毒,治心脏,通和血脉。 (5)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勿暴露星宿,皆成恶疾,忌冒西北之风,邪气犯人。勿杀生命。是月,肝脏已病,神气不行,火气渐壮,水力衰弱,宜补肾助肺,调理胃气,以顺其时。生气在辰,宜坐卧向东南方。孙真人曰:“是月肝脏所休,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早起早,慎发泄,五日尤宜斋戒静养,以顺天时。”午火旺则金衰,于时当独宿,淡滋味,保养心脏。此时静养勿躁,止声色,勿违天和,节嗜欲,定心气。可居高明,可远眺望,可入山林,以避炎暑,可坐台榭空敞之处。当常以两手合掌,向前筑去,臂腕如此七次,淘心脏风劳,散关节滞气。 (6)季夏之月,发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增咸减甘,以滋肾藏。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 宜减肥浓之物,宜固筋骨。孙真人曰:“是月肝气微弱,脾旺,宜节约饮食,远声色。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且须饮食温饮,不令太饱,是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端身正坐宜向南,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屈,前后同行。至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7)孟秋之月审天地之气,以急正气,早起早卧,与鸡俱起,缓逸其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孙真人《养生》曰:“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勿冒极热,勿瓷凉冷,毋发大汗,保全元气。”是月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以两手抱头顶,宛转回旋俯仰,云胁丶肋丶胸丶背间风气。肺脏诸疾,宜通项脉,左右同正月法。又可以两手相叉,头上过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关节中风气,治肺脏诸疾。 (8)八月大利平萧,安宁志性,收敛神气,增酸养肝。勿令极饱,勿令雍塞。是月宜祈谢求福。孙真人《摄养论》:“是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脏脾骨。勿犯邪人生疮,以作疫痢。十八日,乃天人兴福之时,宜斋戒存想吉事。”是月万物兴昌之时,阴佐阳功,以成万物,吾人当固养保元,以筑丹基。宜坐卧向西南方,以两手拳脚胫下十余遍,闭气用力为之,此能开胸膊膈气,去胁中气,治肺脏诸疾。行完,叩齿三十六通以应之。 (9)季秋之月,草木冷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节约生冷,以防疠病。二十八日,阳气未伏,阴气既衰,以进补养之药为生气。孙真人曰:“是月阳气己衰,阴气大盛,暴风时起,切忌贼邪之风以伤孔隙。勿冒风邪,无恣醉饱。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养元和。”“阴道将旺,阳道衰弱,当固精敛神。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九月十二日巳后用,补脾。以两于相叉于头上,与手力争,左右同法行之。治脾脏四肢,去胁下积滞风气,使人能食。” (10)孟冬之月,天地闭藏,水冻地坼.。早卧晚起,必候天晓,使之温畅。勿泄大汗,勿犯冰冻雪积,温养神气,无令邪气外入。孙真人修养法:“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辛苦以养肾气。勿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炙,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十五日宜静养获吉。”“玄阴之月,万物至此归根复命,喻我身中阴符穷极,寂然不动,反本清静。此时寒兑乘帘,以神光下照于坎宫,当夜气未央,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积成一点金精。盖一人之一身,元气亦有生降,子时生于肾中,此即天地一阳初动,感而遂通。自此后,渐渐升至泥丸, 午时自泥丸下降于心,戍亥归于腹中,此即天地六阳穷极,百虫闭关,草木归根,寂然不动 。静极复动,循环无端,其至妙又在坤腹之交,一动一静之间,即亥未子初也。”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养生者当顺其时而行,坤复二卦之功,正在十月之间。阳不生于复而生于坤,阴中生阳,实为产药根本。练功可以两手相叉,一脚踏地,去腰脚拘束,肾气冷痹,膝中疼诸疾。又法;正坐,伸手指缓拘脚指五七度,治脚气诸风注气,肾脏诸毒气,远行脚疼不安,并可治之,常行最妙。 (11)仲冬之月,寒气方盛,勿伤冰冻,勿以炎水炙腹背,勿发蛰藏,顺天之道。孙真人修养法:“是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绝感,补理肺胃,闭关静摄,以迎初阳,使其长养,以全吾生。”此喻身中阳气初动,火力方微,要不纵不拘,温温柔柔,播施於鼎中。当拔动顶门,微微挈之,须臾火力炽盛,逼出真铅,气在箕斗东南之乡,火侯造端之地。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前后左右为之,凡三五度。去骨节间风,宜通血脉,膀胱、肾脏之疾。 (12)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勿甚温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补。众阳俱息,勿犯风邪,勿伤筋骨。孙真人曰:“是月土旺,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藏,勿冒霜雪,勿泄津液及汗。初三日宜斋戒静居,焚香养道 吉。”生气在亥,以刚居中,方大亨而利于贞也。坐卧宜向西北,以两手耸上,极力三五遍,去脾脏诸疾不安,依春法用之。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6:51 只看该作者 药王孙思邈 长寿之谜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对于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些新疾病,创造出很多新的治疗方法。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同样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们劳苦终日,却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 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好转了。 同时,当地还有几家富人也找他看病,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联系穷人患夜盲症的原因,分析富人患上脚气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 经过比较,孙思邈发现,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肉蛋,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再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 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悬丝诊脉的传说 说回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事,据说孙思邈用的不是一般的万法,而是传说中的“悬丝诊 脉”。在孙思邈故乡的药王庙里,有这样一幅壁画,壁画的名字叫“引线诊脉”,讲的就是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从这件事中能否找出一些孙思邈长寿的秘密线索呢? 民间流传孙思邈三度辞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唐高宗又封过他两次,都被他拒绝了。在拒绝唐太宗的封官赏赐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生病生命垂危。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回皇宫。 据说,这次诊病孙思邈就使用了高难度的“悬丝诊脉”方法。就是将丝线的一端放在皇后的脉位上,由宫女扶着(将另一端拉出很远(利用丝线采切脉。 关于“悬丝诊脉”,唐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献,但清代确实有相关的记载。 慈禧生病时,太医就曾使用过“悬丝诊脉”的诊疗方法。不过,在诊脉之前,太医会先向老佛爷身边的宫女、侍卫以及大臣询问慈禧的身体状况,比如进食怎样、有没有着凉受风,等等。然后,他会去拜见慈禧,通过望色,进一步了解慈禧的身体情况。最后,他才会给慈禧“悬丝脉”,所以“悬丝诊脉”这种治疗方法应该是在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才进行的。 在唐代,“悬丝诊脉”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很有可能是老百姓都认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把这件事安到了他的身上。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然后拱手端坐。 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烁,将升无伺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采。”一会儿便气绝辞世而去。 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礼中不用猪、牛、羊等牲畜。 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 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秘诀一: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秘诀二: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秘诀三:强调食养重视药饵 在饮食调养上,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举措之一。 秘诀四:居住环境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由此看来,“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孙思邈之所以能寿至百年,是其重视防病保健、讲究养生之道并付诸实践的结果。 他恬淡虚无,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平和、愉悦的精神状态;注意预防,不做对身体有伤害的事;日常的生活、起居科学而有规律;坚持适当的锻炼。 他一生都坚守“大医精诚”的誓言,任世事变幻,从不为名利所惑,这大概就是他如此长寿健康的真正秘诀吧。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6:55 只看该作者 名人传奇——药王孙思邈篇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刻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以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从事医学及炼丹活动。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担任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稿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在妇幼保健方面,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历代人民的热爱和拥戴。他死后,人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乡陕西耀县孙家塬还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塑像。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活动遗迹。 让人称奇的是在那个时代,他能活到101岁,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后人称他为“孙真人”、“孙神仙”。他能够长寿,除他对养生延寿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外,据说与他经常服食阿胶和大枣很有关系。 孙思邈认为大枣“久服轻身,长年不饥,似神仙”,古人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大枣,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不可多得的上品。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1 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孙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时代出生,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 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 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 “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 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 “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 “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 “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邈-流世著作 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理念与贡献】 孙思邈[1]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 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 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 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 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 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 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 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2 只看该作者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纹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取其弘益,以贻后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着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 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着;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于微也。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 (想尔盖仙人名) :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无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仙经禁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净,沐浴不寝,警备也。 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猪肝、犬肉。凡服药,勿向北方,大忌。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损年寿。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却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见尸。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仙道忌十败 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母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树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席,勿以八节日杂处。 学仙杂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飨其馔。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宫受恶之时也。若能奉修则为仙材,不奉修失禁,则为伤败。 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虽获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虽均至化,而太上不以为高。未弘至道,岂睹玄闼,勿亲经孕妇女,时醑华池 ,酣鬯自乐,全真独卧。古之养生,尤须适意,不知秘术,讵可怡乎?勿抱婴儿,仙家大忌。 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灵气。如学道者,每事须令密。泄一言一事,辄减一算。一算,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闭目内视。学道者,常当别处一室,勿与人杂居,着净衣烧香。 凡书符当北向,勿杂用笔砚。 凡耳中忽闻啼呼及雷声、鼓鸣,若鼻中闻臭气血腥者,并凶兆也。即烧香、沐浴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护。行阴德,为人所不能为,行人所不能行,则自安矣。 夫喜怒损志,哀乐害性 ,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习真者,都无情欲之惑,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真感不应,灵女上尊不降。阴气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赖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以对求,要言不可以偶听慎之哉~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3 只看该作者 导引 常以两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内着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 了了。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两眦两眦,目睛明也,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行之,周视万里。 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此处,目之通气者也,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 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华盖,眉也。 行气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 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嘘火,火为灭炎;嘘虎豹,虎豹为之伏匿;嘘疮血,疮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当作九之气,亦登时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所以修道难成。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 *=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隔,以鸿毛着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不能闭之,即稍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能十二息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筹,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胎息,真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大药,可以毕天不朽。清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昼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环,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黄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数。若修存之时,恒令日月还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与目瞳合,气相通也。所以倚运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卫护,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还入明堂中,须臾百邪自灭,山居恒尔。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使照一身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当觉心腹霞光映照。毕,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关通畅,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废,使人聪明朗彻,五脏生华。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一有服色姓名(出《黄庭经》中),男子长九分,女子长六分。 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飞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 仙师曰: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 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 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蚻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眕霞,彩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 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摘自《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杂修摄部”)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3 只看该作者 药王医龙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日,玉皇大帝在灵霄宝殿早朝,众神三呼万岁,参拜已毕。玉皇大帝危襟正座,高居深视,对群神曰:“众卿有事早奏,无事卷帘退朝。”言毕,只见巨灵广法天师急急出班奏道:“启禀陛下,太子耳病愈来愈重,昨晚又疼得一夜未合眼。”玉帝闻奏,大怒:“御医都那里去了,难道白吃俸禄不成,”巨灵广法师慌忙答道:“御医守护,寸步未离,方药用遍,就是不灵。”玉帝环视左右,忙问:“众卿可有良方,”只见各路大仙面面相觑,紧锁双眉,搔头挠肋,摇头不语。沉默良久,忽然,太白金星出班跪奏:“陛下勿忧,臣荐一人,保能治愈太子的病。”太白金星是玉帝殿下一位老臣,人情练达,足智多谋。一看太白金星出奏,必有良方。玉帝即刻转忧为喜,急切问道:“老爱卿荐举何人,快快奏来。”太白金星道:“下界大唐华原孙思邈。此人医术非凡,唐太宗亲封真人。”玉帝以为那路名仙神医,原来是一凡间俗医,不大高兴地说:“老爱卿,你老糊涂了。天宫神医尚无良方,下界肉眼凡胎,哪会有如此能人,火烧眉毛,老爱卿再莫要开玩笑了。”太白金星赶忙回道:“孙思邈虽出身贫寒,但论医术,天上人间,当今没有第二个。为龙子治病非同小可,臣断不敢当作儿戏。”玉帝说:“何以见得,”太白金星接着说:“臣亲眼所见。” 原来昨天太白金星值日,忽听下界哭声震天,悲声大放。太白金星急忙拨开云头仔细察看,只见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貌以药王相称.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3 只看该作者 【关于消渴的特殊贡献】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谷的气味。这样的养生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一:“此肥美之所发也。”近年来,对食物结构变化的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各种研究证实,尤其是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使很多人相信孙氏记载的糖尿病康复是真实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关注聂文涛的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和双高综合症等认识,提出《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并在发表时被合作者推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孙思邈关于消渴证康复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4 只看该作者 药王孙思邈行医 孙思邈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旭县孙家塬)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希望他能学成名就,走上仕途。但他却生来不喜欢作官为宦,少年时的一场大病,更加坚定了他从医为民的志向。他认为:读书作官只做一人得利,而学医治病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由于他刻苦努力。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深得众望。隋文帝、唐太宗几次下诏,要他去京城作官,但均被拒绝。他得到母亲的支持,云游四方,隐居民间,为穷苦百姓治病。他以已度人,以帮助他人解除病痛为己任,他的医术精湛,在民间流传着带有神奇色彩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归来,在路上遇到4个人正抬着一口簿棺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还跟着一个老婆婆,早哭得泪人儿似的。孙思邈定晴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往下滴出了几滴鲜血,便赶紧上前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躺着的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而刚死不久, 胎儿还在孕妇的肚子里没出来呢。孙思邈听罢寻思,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请求抬棺人撬开棺盖,只见产妇的面色蜡黄,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跳动,于是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神奇般地睁开了双眼,渐渐苏醒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了第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眼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赶紧倒头便拜,感谢他的再造之恩,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远播,被人唤作“活神仙”。 孙思邈高超的医术,根源于他的刻苦学习,注重实践,孜孜以求,永不自满。他广泛搜集民间验方,虚心向野老高人求教,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但又不拘泥一说,而是兼取百家之长,反复比较研究,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他长年生活在山区,经常跋山涉水,亲自采药,遍尝百草,直接掌握各种草药的性能,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作与积累,终于在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写成一部医药专著《备急千金要方》,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而以“千金”作为书名,强调治病救人的重要性。他在百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千金翼方》,与“要方”比翼齐飞。两本《千金方》一共收录了6000多种医药验方,直至今日仍在民间流传,影响极为深远。 他在书中首开“妇人方”,是我国医学史上创建妇科最早的人,并单列《少小婴孺方》卷,详细论述了儿科的各种病病,他倡导了综合疗法,提倡脏病、腑病分类。在针灸方面,他发现了“阿是穴位”。在药物学方面,书中详细记载了采集和炮制药物经验,特别强调了采药和处理方法。他的医学实践和理论实破了过去的医书《黄帝内经》、药书《神农本草》的框子,使医道“至唐而一变”。尤其是他运用了大量民间方药,如用动物的甲状腺 肿大,用牛羊肝治疗夜盲症等,都对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他对脚气病成因的探讨及治疗方法的成功,至少比欧美各国早1000年,公元872元,孙思邈以101岁高龄离开人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早已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祠堂,以便祭祀和瞻仰。鉴于他在药物学上的杰出贡献,人们世代将他尊奉为“药王”。 我国发行的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邮票一套8枚其中(8-3)为孙思邈像.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15 只看该作者 西医看“庙”、中医看“人” 传统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简、便、验、廉”等一些现代医学所不及的优点。在临床实践中,一些让西医感到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在采用纯中医治疗后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据北京市中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20家中医院开具中药饮片的比例提高1%,全市一年可节省药费4000万元。 可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中医药具备如此多的优点,当下传统中医药在国内医疗界的处境却很窘迫。 一方面,是传统的中医药在国内医疗市场所占份额正日益萎缩,很多中医院因为效益不佳、生存艰难而逐渐西医化,中医诊疗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原有的中医特色也逐渐丧失。 另一方面,则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年不如一年。大量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毕业几乎等同于失业或者改行从事其他行业,花费几年时间和精力所学到中医药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日渐出现断层和严重匮乏„„ 很多患者都深信这种说法:西医看“庙”、中医看“人”。这是因为,中医是一种个体化的诊疗模式,中医师的诊疗水平对整个诊疗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公立中医院没有大量优秀的中医师充实其中,广大患者未必乐意去公立中医院接受中医诊疗。而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则主要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中医最显著的特色便是辨证论治,当然“辨证”也是中医师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西医可以凭借一系列的仪器、生化检查作出诊断。 但是中医诊断的手段主要靠望、闻、问、切来收集信息,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学习方法和现代医学是不一样的。而辨证思路的正确与否和师傅的指导息息相关。所以,中医自来讲究师承关系,尤其注重老师的言传身教。 可是,国内的中医药教育培养学生却采用西医学习的方式。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基础课是老师课堂照本宣科,学生忙着低头做笔记。考试内容几乎都是重复课堂笔记的内容。 临床实习的时候,中医学生会发现学习中医辨证的时间非常少,再加上他们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其他的课程。因此,很多学生几年下来就连中医的皮毛也没有学到。 常此以往,中医医院缺乏高水平的中医师、患者对中医诊疗的疗效不满意、中医药从业者对中医失去信心、中医院走西医化道路的局面自然就难以避免。 若要让中医药从业者既能“吃饱”又能“吃好”,就先要解决导致高水平的中医师匮乏、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难的问题。有关部门不仅要对中医药行业给予政策上的保护和支持,更要对现行中医药教育体制的弊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严格控制中医药院校招生规模, 在一些示范性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建立符合中医学习规律的培养方式,都是势在必行之举。四种三昧,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UID18265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敬师如佛 善定同修 帖子1765 精华53 积分9857 在线时间9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8-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28 17:20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比西医更完美的科学 杨玉辉医学学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现任西南师范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委员。 最近,记者读了一本名为《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的书,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更令中医出身的小记倍感振奋,心中不少关于中医的迷惘、困惑也悄然冰释。抱着“好东西当然要与大家分享”的心态,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西南师范大学的杨玉辉博士,没想到杨博士关于中医,语出惊人。 语出惊人一:从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看,中医学并不比西医学水平低,至少它是真正的人体医学,而西医学严格地说在理论和方法水平上还是生物医学、动物医学或兽医学。 记:站在现代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角度,您认为中医的优势或者说合理性都有哪些, 杨:我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医学实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它更科学地揭示了人体的本质。可以说,迄今为止,真正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人体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与其他东西明确区别开来的只有中医学,而现代医学最多也就是能够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区别开,人仍然被当作生命体或动物看待。 记:可是从表面上来看,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啊, 杨:但是两种医学对人体本质的认识并不相同。中医学在本质上是将人体看成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就像《内经》中所说的,“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那么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中医所谓的形气神其实与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信息、意识大体上是一致的。而今天,随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的突飞猛进,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体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因此在对人体本质的认识上,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古代医学的观点,也就是说,形气神的统一才是最符合我们人体本质的存在。可西医学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把人看作生物体,忽略了意识对人体的主导性和根本性作用。而中医学从“神”的角度把人与普通生物体区分开,所以无论是从思想方法上还是从基本的理论价值判断上,我们都应该肯定中医学比西医学要高明,因为她是人的医学,而西医学还不是人的医学,只是动物医学,兽医学,当然说得学术一点,是生命医学。 记:那您认为中医的第二个优势是什么, 杨:中医的另一个优越性体现在脏腑理论上。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脏腑理论不科学,因为脏腑找不到现实的实体结构作为对应。可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就科学吗,西医是按照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单位来追溯它的功能的,但是每一个实体结构单位真的能独立完成它所谓的功能吗,比如说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仅靠胃能消化食物吗,当然不能。它必须依赖内分泌、神经等等其它机制的协助。由此推而广之,其实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某一个独立的形体结构单位实现,而是依赖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完成。在这一点上,人体和计算机很相似,即都是通过程序机制来工作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任何功能活动都是由程序来完成,这些程序通过遗传发育和后天学习建立,并通过启动运行而完成它的功能作用。因此人体的功能单位应该是一个个程序系统,而不是单一的结构单位。治病其实主要是调整人体功能,所以也应该从程序、功能单位的角度来把握。再看中医的脏腑理论,虽然五脏也有它的结构基础,但在实质上五脏并不是以独立的形体结构为单元的存在,而是以功能活动为单元的存在,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而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作为对人体功能程序系统本质概括的脏腑理论是一种比之器官功能理论更能反映人体生活实质过程的理论。这也是中医学比现代医学更科学、更完整地揭示人体本质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语出惊人二:当代自然科学看似科学,实际上并不科学,至少并不比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更科学。 记:您认为今天我们在中医研究中所固守的对“科学”的认识到底有哪些误区, 杨:今天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科学已经被当作一种绝对化的东西了,也就是说,科学就是绝对真理。但实际上,任何科学都是相对真理,只不过它对一个对象的说明相对更为合理,更为正确而已。从这样的角度说,中医学也是科学,它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的理论说明和解释,而这种说明和解释在今天来看,在一定或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符合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的,进一步说,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治疗疾病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所以我说中医学比西医学更科学,就是强调中医学是人的科学,是对人的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而西医学至少还没有把人看作人,从这个角度讲,它的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就要比中医学大。 而且长期以来,在中医的研究过程中,对科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理解过于狭隘,基本上是按照物理、化学这种物质科学的标准来理解中医。但是随着科学向更高层次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意识科学和人体科学方向的发展,原来的这种科学标准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必须进行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把缺乏可重复性作为说明中医不科学的依据,但在我看来,可重复性只是科学的一个因素,做物理、化学实验肯定要讲可重复性,但随着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加入了人的精神因素后,可重复性必然会降低。比如在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时,安慰剂有效,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这种有效能实现像化学实验那样的可重复吗,可是我们能说这种治疗方法不科学吗,
本文档为【转帖:141岁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4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