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doc)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举报
开通vip

(doc)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郭沫若学刊2(311年第l期(总第9期)文学研究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孙娜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意义深远的历史剧《屈原》,该剧一经发表当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它的学术研 究也接踵而至.本文以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研究界关于《屈原》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艺术审美,创作及演出情况, 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郭沫若;《屈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053文献标识码:A文...

(doc)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郭沫若学刊2(311年第l期(总第9期)文学研究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孙娜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1942年郭沫若创作了意义深远的历史剧《屈原》,该剧一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当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对它的学术研 究也接踵而至.本文以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研究界关于《屈原》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艺术审美,创作及演出情况, 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郭沫若;《屈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25(2011)01—0066—05 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仅用1O天时间,创作 了气魄宏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剧本完稿后,在国民党 主办的《中央日报55上连载发表,1942年3月初开排,4月3 日起在国泰大戏院正式公演,当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 反响.随之对《屈原》的研究也拉开了帷幕,早在剧本完成 之初就有学者徐迟等人对之评议,写贺词,以后几十年之 间各种研究成果也很多.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气候的宽 松,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屈原》的学术研究也随之繁荣.本 文试图对新时期以来《屈原》的研究做一简要的综述. 一 ,思想内容 (一)政治主题研究 在思想内容研究上,8O年代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剧本所 体现的意识形态.方仁念,王训昭的《围绕郭沫若同志历史 剧创作与演出的斗争》?着重强调了《屈原》的政治作用即 鼓舞大众进行反抗,坚决和国民党做斗争. 黄中模在专着《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中搜集了 一 百多首有关话剧《屈原55这场斗争的唱和诗,主要从政治 因素方面考虑特选出六十二首,采用诗话的形式进行解 析. 邹水旺的《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为史实所束缚——谈 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指出《屈原》反映了历 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及其思想意识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在剧 中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屈原的误解.王剑丛的《(屈原)屈原精 神?民族精神》为郭沫若写此剧的出发点是把”时代的愤 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屈原的”雷电独白”实际上代表 广大人民群众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抗争. 90年代《屈原》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依然是引人关注的 重要侧面.江源的《郭沫若历史剧知识分子形象摭谈》 讨了解放前后郭沫若剧作中知识分子的两种根本对立的 类型,以及对此进行是非功过评价的依据;其创作意图是 肯定,颂扬屈原等这些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来激发全国人 民爱国抗日的战斗热情,同时通过对宋玉等人物的否定来 鞭挞国民党的丑恶行径. 徐麟的《历史精神的回游与沉沦一”(屈原)现象”散 论》讨了屈原悲剧的真正根源,在于他的儒家人格模 式.作者认为一再强调屈原的爱国爱民实质是强调”民本 主义”为”德政”服务.陈龙泉在《史剧<屈原)民族文化遗产 的瑰宝》?中认为《屈原》具有民族性,该剧把屈原的精神气 质思想感情合理地升华到抗日的高度,抨击了当下祸国殃 民的蒋介石之流.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在有关《屈原》的意识形态的阐释 上更加繁杂.陈志军在《国家神话的延续——从(屈原>的 当代解说开去》@中就《屈原》的文学史地位提出了质疑.该 剧反映了至高无上的国家神话及个体生命的卑微渺小,这 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曾平在《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的 精英立场与民间想象——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与 (高渐离)为例》中指出郭沫若在处理精英与民间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0—12—17 作者简介:孙娜(1984一),女,河南开封人,贵州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 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颜同林(1975一),湖南涟源人,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时,由五四时期的不相答,无法沟通改为二者之间的共存 关系,但也存在着精神上的不平等.黄科安在《历史人物的 构想与改写——试论郭沫若历史剧创作》固中认为郭沫若 是站在左翼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对历史人物进行改写.江新 苗在《从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通过历史剧分析郭沫若 文学思想的转变》中指出郭沫若主要是通过对屈原形象 的塑造发现民族精神,该文通过《屈原》等历史剧着重探讨 了郭沫若此类思想的转变.刘绪才在《浅论郭沫若史剧的 “历史”叙事与意义生成》@中借用”叙事”理论对郭沫若历史 剧的意义生成展开探讨,指出了《屈原》的政治性.陈夫龙 在《郭沫若的创作与侠文化精神》中指出《屈原》一剧郭沫 若克服了”侠文化”中”义”的狭隘性,将其提升到民族大义 的高度,赋予侠义人物舍生取义的侠义美德,在屈原身上 体现为为了崇高远大的政治理想而勇于斗争并为此受尽 迫害. (二)其他思想内容研究 从新世纪开始,研究者们虽然仍是关注剧本的意识形 态,但已开始从新的角度考察《屈原》的思想内容.如熊泽 文,谭晓雯在《论(屈原>的生命意蕴》@中认为郭沫若把自 己和屈原融合在一起并在剧本中复活了屈原,改写了从死 亡中寻找永恒的历史史实.刘同般在《郭沫若历史剧(屈 原)的神话色彩及思维结构》@中认为该剧充满了图腾崇拜 与神话色彩,具体体现在日神意象和水神意象上.裴萱在 《从六大史剧看郭沫若的悲剧观》@中结合西方理论及中国 传统文化心理来考察《屈原》的悲剧特质.刘勇,李春雨在 《郭沫若:多维性与创造性的宗教文化情态》@中谈到了郭 沫若与基督教及整个宗教文化的关系,即受难——献身, 在《屈原》中充满着宗教意味的受难意识和献身品格. 总之,从70年代末到新世纪,在思想内容的研究上主 要是突出《屈原》的政治性,关于该剧所表现的其他主题涉 及很少.新世纪的政治意识形态研究氛围比八九十年代的 更浓厚,研究文章更多,也更为深入. 二,艺术审美 (一)创作原则 8O年代出版了一些郭沫若史剧研究专着,主要是对郭 沫若创作的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其中,田本相,杨景辉的 《郭沫若史剧论》,韩立群的《郭沫若史剧创作论》@两部专 着就《屈原》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详细阐释了”失事求 似”的创作原则是《屈原》一剧最突出的艺术特点.《郭沫若 史剧论》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地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的 论着,从美学的范畴认为《屈原》最能体现郭沫若创作方法 和风格特点.傅正乾在《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 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屈原》的成功在于浪漫主义与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并用. 这些专着对后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的很 多研究文章都从这些专着中汲取到了思想资源. 曹树钧的论文《论郭沫若历史剧艺术构思的心理特 征》@从心理学范畴对《屈原》进行探讨,指出剧作中一系列 心理活动所发挥的怍用 (二)人物形象 (1)屈原形象 关于《屈原》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但在八 九十年代研究屈原形象的并不多见.谷辅林在《郭沫若的 屈原研究及其剧作中的屈原形象》母中探讨了一个被放逐 的屈原形象,提出了历史史实与虚构剧本中被放逐的时间 并不相同的问题. 新世纪对屈原形象的关注较前期逐渐增多.钱玉趾在 《郭沫若史剧中屈原的年龄问题》固中从艺术审美与历史真 实的角度考察了屈原的年龄问题,指出在五幕史剧中其年 龄定为”年四十左右”较为合适.马征在《屈原形象胜出回 窥》移中运用”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等理论分析屈原形 象,指出屈原是郭沫若塑造圆形人物的成功开始.王以武 在《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指出郭沫若歪曲丑化了宋 玉的形象,剧本中社会底层人物,贵族阶级人物对待屈原 的态度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吴兴宇在《论郭沫若对屈原的 政治评价》?中引用众多史料对历史上的屈原进行了客观 评价,否定了郭沫若把屈原定位为”伟大的革命政治活动 家”,否定郭沫若对屈原形象的再塑造. (2)女性形象 除了对屈原形象的研究,女性形象的研究也是一个不 可忽视的方面.王剑丛的《(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 南后的分析较为深入,认为她”通权变”“阴险毒辣”不亚于 吕雉,武则天.而在《论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结构特征》@ 中,何益明认为南后等人强加给屈原的”淫乱宫廷”之罪, 是虚构的事件,由这一情节来承担楚国命运的转折,它的 意义显然是过于重要;由一个并无政治特权的宠妃来充当 国家命运逆转的重要角色,南后的地位也是过于突出了. 90年代对女性形象的研究少于前期,徐麟的《历史精 神的回游与沉沦——”(屈原)现象”散论》@认为南后是一 个不甘失败的女人对男性文明的复仇,其后隐藏着中国女 性命运和男性文化的深刻悲剧性. 新世纪关于女性形象解析的文本逐渐增多,发表的论文 有王凤仙的《浅析郭沫若(屈原)南后形象的艺术价值》曾, 王凤娟,宋新丽的《郭沫若历史剧女性主义意识分析》,0后 者指出婵娟,南后摆脱了传统对女性的界定,在人格,爱 情,正义等方面采取主动姿态,摆脱了物的属性.李畅的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女性形象浅析》国认为郭沫若作品中塑 造的几个女性形象除了貌美和对道义的执着追求外,性格 上再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且结局多以死亡告终,这是 男性为本位的男权话语在郭沫若身上的显示.王永慧,高 树博在《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中站在女 性主义研究角度看婵娟女性角色的功能性,非本位性,认 为婵娟愿意为屈原而死并非自我意识的萌发,而是她所接 受的男性思想的启蒙.在新世纪出现的女性主义批评中, 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女性生存状态 的关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 (3)群众形象 67 新世纪出现了对群众形象的研究.尚烨在《(屈原)中 的群众心理分析——屈原的另一种解读》中把群众分为 以老者为代表的集体群众和以婵娟为代表的个体群众,二 者所表现出的盲目,迷狂均是”兽性的上层建筑”,而且在 内部又存在着对立和矛盾.群众心理是郭沫若英雄情结的 流露,缺少了”五四”时期的”启蒙”精神.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群众形象的分析不多且不够深入,该文超越了以往只把 注意力集中在屈原等人身上的局限. (三)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也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70 年代末郑富成发表的《史实?结构?人物——史剧(屈原)读 后札记》0一文认为郭沫若把上官大夫对屈原的谗害改为 郑袖以”淫乱宫廷”之罪加害于屈原,该情节不符合历史真 实.何裕华在《谈(届原)的结构艺术》一文中运用偶然性 创造戏剧情境,正确设置悬念等多种角度研究剧本结构. 何益明在《论历史剧<屈原)的艺术结构特征》@中认为该剧 基本上符合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要求,”开放式”与 “闭锁式”的情节,以及”团块式”与”线条式”的结构,概括 得相当独到而新颖. 徐麟在90年代发表的文章《历史精神的回游与沉 沦一”(屈原>现象”散论》中把《屈原》的结构概括为”蝴蝶 形”,屈原,张仪,南后与蝉娟,宋玉,子兰构成了蝴蝶的双 翼,屈原与蝉娟一体两面构成了”蝴蝶”的身子,该概括较 有创意.柳易江的《论历史剧(屈原)的叙述结构》蛰主要引 用了法国厄?苏里奥在《二十万种戏剧情境》中提出的六个 戏剧功能,以图表的方法把戏剧结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 突标示出来.此前很少有人用叙事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此 文为《屈原》研究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也表明了9O年 代以来外国文学理论对国内学术界的渗入,以及我国研究 者对外国文学理论的灵活运用. 新世纪有价值的文章不断涌现.沈庆利的两篇文章 《郭沫若<屈原>性与政治的偷情》0和《现代视界与传统魅 惑——重读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认为《屈原》最大的成 功在于郭沫若将政治,爱情,”性”一类的”传奇”巧妙地扭 结在一起,同时指出剧本的不足在于:《屈原》的主题情节 安排为忠良遭女人和小人的陷害有些荒唐. (四)语言及其他 关于《屈原》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文章有:林淑红的《浅 谈历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国,陈向平的《浅谈郭沫若历 史剧(屈原)的语言艺术》国等,这些文章都论述了剧本的成 功和出色的语言表达是分不开的. 另外,新世纪研究者的眼光与研究角度较前期更为细 致新颖.如何玉兰的《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与楚文化》回从 人物形象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探讨了《屈原》与楚文化的关 系,该研究不拘泥于文本的细读,已经拓展到了文化研究 的范畴. 三,成型,版本及演出情况 (一)创作情况 68 刘垣在《渎郭沫若历史剐(屈原>手稿》中大致介绍了 郭沫若的手稿以及剧本改写的具体情况.晓亮在《(屈原) 创作的前前后后》中介绍了郭沫若创怍的时代背景,剧本 的写作以及刊登情况,还包括话剧的排演和演出后的反 响.唐鸿棣译苏联学者费德林的《我译(屈原)的前前后后》 一 文叙述了费德林对剧本的认识以及决定翻译《屈原》的 原因与过程. 90年代以来对《屈原》的创作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章较 前期少但研究得比较细致.如曾健戎在《郭沫若第一次修 改(屈原>考析》一文中洋细地考证了郭沫若第一次修改 《屈原》的时间,内容及版本等问题,指出第一次修改的时 间应是作者1948年3月31日写于九龙《<屈原)校后记》 之时;指出”后记”中所说的”几年前”即是《屈原》在重庆最 初上演时. (二)版本研究 《屈原》的版本也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从70年代 末到8O年代没有关于其版本的研究性文章,90年代出现 了歌剧版《屈原》的研究.孙允文的《歌剧(屈原)启示录》0 着重探讨了话剧《屈原》改编为歌剧的一些不足之处,认为 《屈原》不适合歌剧演出.该文从音乐范畴来研究是个很新 颖的角度. 新世纪关于版本研究更为成熟.金宏字在《(屈原>版 (文)本演进考释》中指出《屈原》在版本变迁过程中主要 有两次,一次是从初版本到群益本,另一次是从群益本到 人文本.作者详细指出了初版本到群益本的修改内容主要 包括剧情,人物,语言等方面;从群益本到人文本的修改, 则涉及戏剧结构,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的改变问题.政治 主题在《屈原》诸版本中并无改变,伦理主题则有微调.从 初版本到群益本再到人文本,人物关系调整得更真实,人 物形象更丰满.作者详细比较了各个版本的异同及其价值 倾向,关于《屈原》版本研究方面,该文是写的最为详细也 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篇.李畅在《历史剧<屈原)版本校评》0 中谈论了初版本(1942),两次修改本(1945)和定本(1948) 的比较,指出两次修改本和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并指出 三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词语锤炼三个 方面. 承接9O年代歌剧版《屈原》的研究,新世纪研究者把 目光投向了电视剧版《屈原》.吴卫华在《历史叙事与历史 意识——电视连续剧(屈原>涝议》皤中指出电视剧《屈原》 强烈的历史意识及塑造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这对当今知 识分子的”自救”和”救世”的意义非同凡响. (三)演出研究 研究界对《屈原》演出情况的研究也较多.70年代末 80年代初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有河原崎长十郎的《(屈 原)在日本》@,刘厚生的论文《日本话剧——(屈原)精彩的 演出》.国前者介绍了《屈原55在日本的演出情况:1952年首 次在日本上演,1962年在读卖剧场演出,1972年再次在日 本演出.从1952年初次上演到1972为止,《屈原》在日本 演出突破了五百次的上演记录.后者对河原崎长十郎版 《屈原》和金山版做了评价比较,认为前者沉稳后者激烈但 都演出了屈原精神. 丁景唐,马积先在9()年代发表的文章《抗战话剧史上 的丰碑——陈鲤庭忆(屈原>在重庆的演出》中叙述了《屈 原》4O年代在重庆的排演情况以及成功演出的巨大反响等 内容. 新世纪对《屈原》的上演情况仍有关注.魏奕雄在《周 恩来与郭沫若的史剧论》@中写了剧本的演出情况及其影 响,特意引用周恩来的话来强调剧作重要的政治意义.另 外文中也涉及到了挑选演员的情况,可以看出已从影视新 视角来解读《屈原》的演出,这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新思 路.谭家斌在《郭沫若与屈原的不解之缘》@中写了《屈原》 的演出与连载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引用孙伏园,周恩来,董 必武等人的评价来阐释《屈原》的政治意义.以上文章都着 重介绍了《屈原》的诞生背景,演出情况与反响,指出《屈 原》在当时主要是和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锐利武器. 碧莲的《历史剧(屈原)的首次公演》@主要介绍了该剧 在重庆首次公演的具体情况和反响.权五明在《郭沫若历 史剧<屈原)在日本的上演与影响》0中分析了《屈原》在日 本的改写,评价及演出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屈原》的两 次公演,比较了1952年9月到1953年8月第一次公演和 1962年5月一7月第二次公演的时代背景,演职员阵容, 日本”前进座”和郭沫若的书信往来,日本剧团跟中国电影 代表团的交流,公演的反响与评价等.该文的学理性比较 强,开始关注《屈原》在国外的影响,站在比较文学的角度 进行研究,开拓了该领域的学术视野. 四,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研究 80年代关于《屈原》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与莎士比亚戏 剧的比较.何满仓的《(屈原)与(哈姆莱特)之比较研究》@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认为《屈原》和《哈姆 莱特》创作思想一致,都是透过历史以透视现实.但在人物 塑造,艺术结构上又有所差异.就主题而言,二者都是反映 正反两方的斗争;就人物的悲剧性格而论,哈姆莱特的延 宕在于他还没有最后证实奸王的罪行. 90年代仍是关注与莎士比亚的比较.邓莉在《(屈原> 与(哈姆雷特)》@一文中认为《屈原》有莎士比亚的风味,两 部作品的题材有类似之处:都是描写宫廷中的斗争,都笼 罩着”鬼气”,人物都是悲剧性格,剧中都用正面人物的”误 死”来渲染悲剧气氛,都借助戏中戏推动剧情,都用”疯子” 来掩盖事实的真相,都用对比,语言都充满诗化. 日本研究者和富弥生的论文《(屈原>与(李尔王>初 探》0中提到徐迟的《屈原与厘雅王》是将二者进行比较研 究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主要就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二者的关 系,它们在哪些地方”有平行”,应怎样看待徐迟7O年代的 自我批评和对比较文学的无知等命题进行分析研究.在 《屈原》问世后的几十年中,很少有人涉足从比较文学的角 度研究《屈原》,八九十年代发表的不多的几篇研究文章为 中国文学艺术与世界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开创了一个新 的天地. 新世纪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仍然是拿《屈原》与《李尔 王》进行比较.马征在《屈原形象胜出回窥中把《屈原》和 《李尔王》相比,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别林斯基对戏剧中 抒情的作用的观点来阐释《雷电颂》的成功,指出后者的 “暴风雨”独白是失败的.龚伯禄在《试论屈原和李尔王发 疯时的精神追求》国中粗略地比较了屈原和李尔王的人物 形象. (二)内部比较 (1)与郭沫若前期作品的比较 对《屈原》和郭沫若前期作品的比较主要集中于与《湘 累》的比较上.王尔龄在《从(湘累>到(屈原)》9中指出由于 二者构思不同,悲剧性质的发展经历了从性格悲剧转换为 社会悲剧的过程. 王大敏在《郭沫若史剧论》@中探讨了从2O年代的《湘 累》到40年代的《屈原》,主要的变化是从内涵上深化了主 题,加强现实的针对性和战斗性.在两部作品中,女须和婵 娟这两个”诗化”出来的人物和相应情节所起的衬托作用 是完全相同且不可缺少.90年代有关郭沫若史剧研究的专 着明显比80年代少,到新世纪几乎没有,这说明对郭沫若 的史剧研究到了一定的水准,很难有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魏红珊的《论郭沫若文化身份的擅变——从(女神)到 (屈原)》0写得较具学理性,运用文化批评比较分析了郭沫 若从《女神》到《屈原》文化身份的嬗变,阐释了《屈原》抗战 时期的文化价值,以及通过屈原形象的塑造阐释了民族国 家的本质,《屈原》的出现,重建并鼓舞了民族的文化认同. 黄科安在《历史人物的构想与改写——试论郭沫若史 剧创作》@中指出诗剧《湘累》和《屈原》中屈原的形象塑造 有所不同,前者是孤独狂放独立不羁,后者有远大的政治 理想,更具爱国情操. (2)其他比较 有几篇文章较为关注《野玫瑰》和《屈原》的比较.付金 艳在《拨雾见日观”玫瑰”——再看(野玫瑰)与<屈原)的论 争》0中指出《野玫瑰》和《屈原》虽然创作目的不同但都是 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武器,在当时的背景下,二者的上座 率和轰动效应可以相抗衡.廖全京在《抗战时期大后方话 剧与政党政治》@中认为《野玫瑰》和《屈原》都是国共两党 政治斗争的武器,由于和政治太过密切及时代原因,《屈 原》的艺术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虎符》等剧的艺术水准. 刘伟生的论文《鲜明坚定的精神书写——论穆陶历史 小说(屈原)兼及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0把小说与剧本 放在一起用比较的眼光来分析.李杰虎在《关于戏剧与政 治文化关系的思考——从(屈原)到(武林外传)》0中指出, 郭沫若在剧中坚持贯彻文以载道,而在《武林外传》中意识 形态的功能与作用已淡化世俗化,非英雄普通人的生存状 态在《武林外传》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仍认为文学要服务于 社会. 刘晓平,刘立在《鲁迅,郭沫若对悲剧理论的贡献》0中 69 比较了鲁迅和郭沫若对悲剧理论的贡献,指出鲁迅的小说 主要写下层社会的不幸,郭沫若写的多是历史转换期的大 悲剧,悲剧人物比较单一,大多是人们理想中的较为完美 的英雄人物,如屈原,信陵君等.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和杰出贡 注释: ?《徐州师范学院》1979年4期.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江西师院》1982年3期. ?《中山大学}1984年3期. ?《乐山师专》1992年3期. ?《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3期. ?《郭沫若学刊)1996年4期. ?《戏剧文学)2OO1年5期. ?《郭沫若学刊))2007年2期. ?《郭沫若学刊》2OO9年3期. ?《安徽文学}2009年10期. ?《郭沫若学刊)ZOlO年2期. ?《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4期. ?《宜宾学院)20o5年2期. ?《四川戏剧>)2006年4期. ?《郭沫若学;t,~)2oo9年4期. ?《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1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戏剧艺术)1993年1期. ?《湖南师大)1986年2期. ?《文史杂志)2OO1年1期. ?《郭沫若学刊)2OO1年3期. ?《戏剧研究)2010年4期. ?《攀枝花学院)2010年8期. ◎《湘潭大学)1985年9期. @《郭沫若学~,J)2oo6年3期. ◎《郭沫若学刊)zoos年4期. ?《四川戏剧)2009年5期. ?《文艺研究)2010年3期.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OLO年1期. @《河北师范大学)1979年1期. 70 献的作家,他创作的历史剧《屈原》是经典作品.研究界对 于《屈原》的研究一直不曾中断,主要集中于思想内容,艺 术成就,演出及影响,还有它的各种版本及翻译改写等方 面. (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编辑:廖久明) ?《黄冈师专》1982年2期. ?《江西教育学院)1994年1期.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zoos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oo9年4期. ?《辽宁高职学4~.)zooo年4期. ◎《常州工学院)2ooo年9期. ?《郭沫若学刊)2oo5年2期. ?《读书)>1984年1期. ◎《中国戏.~,1)1986年1O期. ?《.’湖北师范学院)1987年4期. ?《郭沫若学刊)1992年4期. @《人民音乐)1999年4期. ?《中国文学研究)>2oo7年3期. ◎《四川戏剧)zoos年1期. ?《云梦学刊)2oo6年9期. ◎《人民新报)1978年8期. ?《中国戏剧)1981年1期. ?《新文化史料)1996年3期.. ◎《郭沫若学刊)2oo4年3期. @《郭沫若学刊>>zoos年4期. @《文史杂谈)2009年6期. ?《重庆师范大学)2oo9年6期. @《延安大学)>1987年4期. ?《郭沫若学刊)1991年1期. @《郭沫若学刊)1998年4期. ◎《武汉科技大学)zooo年4期. 《浙江师范学院)1983年4期. ◎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oo6年3期. ◎《当代文坛》2oo7年4期. 四川戏剧)zolo年3期. @《郭沫若学-7:,1)2oo8年2期. 《戏剧文学)2oo9年7期. ◎《河北学刊)2OLO年4期.
本文档为【&#40;doc&#41;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