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规范_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_国家安全的文化_述评

国际规范_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_国家安全的文化_述评

举报
开通vip

国际规范_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_国家安全的文化_述评 3 宋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邮编 : 100871) ① 彼得·卡赞斯坦主编 :《国家安全的文化》,宋伟、刘铁娃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即出 )。 ② Ronald L. Jepperson, A lexanderW endt, and Peter J. Katzenstein, “Norm s,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2 tional Security”,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

国际规范_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_国家安全的文化_述评
3 宋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邮编 : 100871) ① 彼得·卡赞斯坦主编 :《国家安全的文化》,宋伟、刘铁娃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即出 )。 ② Ronald L. Jepperson, A lexanderW endt, and Peter J. Katzenstein, “Norm s,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2 tional Security”,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N orm s and Identity in W orld Poli2 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142—64. 国际规范、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 ———《国家安全的文化 》述评 宋 伟 内容提要  本文在罗纳德 ·杰普森、亚历山大 ·温特和彼得 ·卡赞 斯坦等学者归纳的基础上 ,对《国家安全的文化 》所涉及的社会建构主义 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化 ,对该书各实证章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 的回顾和述评 ,并简要总结了该书的成就与不足。总的来说 ,《国家安全 的文化 》已经完整地涉及了现今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核心论点 ,并对许 多有意思的具体问题展开了认真严肃的研究 ,虽然它在规范和认同的来 源、作用等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规范 国家认同 国家行为 社会建构主义 《国家 安全的文化 》 《国家安全的文化 》①一书出版于 1996年。它往往被视为社会建构主义在早 期的集大成之作。不过 ,也正因为它还是建构主义发展初期的一个作品 ,虽然涉及 了认同、文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社会因素等诸多后来大放异彩的理论术语 ,这部著作本身并没 有统一的理论逻辑或者框架 ,甚至无法把它归入统一的建构主义大旗之下。但是 , 不可否认的是 ,该书的作者们 ———尤其是罗纳德 ·杰普森 (Ronald L. Jepperson)、 亚历山大 ·温特 (A lexander W endt)和彼得 ·卡赞斯坦 ( Peter J. Katzenstein) ——— 在试图理论化本书的主要观点上做了艰苦的努力。②事实上 ,这些还不太系统的观 1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点 ,为后来社会建构主义尤其是温特的体系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书出版以后 ,正如彼得 ·卡赞斯坦在给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提到的 ,许多学者 已经在谈论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主义转向 ”( constructivist turn)。用齐菲斯 (Maja Zehfuss)的话来说 ,“建构主义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象 ”,但是 ,她也接 着指出 ,“虽然建构主义的勃兴是确定的事实 ,人们很难不受质疑地总结出它的关 键论点。”①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部论争的日益深入 ,对这些基本论点的把握 也遇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该书所涉及的社会建构主义核心观点 从 20世纪 90年代后期以来 ,建构主义内部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除了在 “观念本体论 ”上彼此相通之外 ,这些不同的建构主义分支在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 性、方法论和认识论上都大相径庭。例如 ,约翰 ·拉格 ( John Ruggie)区分了三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着眼于互动、强调主体间意义不稳定性的新古典建构主义 ;把 现实秩序理解为“霸权话语 ”( hegemonic discourse)、解构一切核心概念的后现代建 构主义 ;以及强调社会事实客观存在、偏重实证主义研究的“自然 ”建构主义。② 国 际关系学界的三位著名学者 ———彼得 ·卡赞斯坦、罗伯特 ·基欧汉 ( Robert O. Keohane)和斯蒂芬 ·克拉斯纳 ( Stephen D. Krasner) ———则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 为批判建构主义、常规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③ 按照他们的分类方法 ,那么 《国家安全的文化 》应该归入常规建构主义。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这些作者都倾向 于强调文化、制度和认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可以对国家的利益和行为发生重要影 响 ;其次 ,该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的研究都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作者们都是先提出自己 的理论观点 ,并且往往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假设 ,然后依据各种历史和数据材料进 行论证。他们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 ,而且其中很多是在现实主义者涉足不多 的领域 ;他们在这些领域提出了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解释。可以说 ,《国家安全的文 化 》一书所涉及的建构主义观点的总结性、所选取问题的全面性 ,在迄今的建构主 义实证研究中依然是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 全面理解建构主义这样一个复杂的理论阵营需要相当的努力 ;而正是出于学 习和理解它的目的 ,促使我承担了翻译《国家安全的文化 》这样一本名著的重担。 2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Maja Zehfuss, Constructivism in In ternational Rela tions: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3. 〔美〕约翰·鲁杰 :《什么因素将世界维系在一起 ? 新功利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 》,载于〔美 〕 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和斯蒂芬·卡拉斯纳编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 》,秦亚青等译 ,上 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283—284页。 〔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 ·卡拉斯纳 :《〈国际组织 〉与世界政治研究 》,载于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第 36—40页。 如果说翻译已经不是一件易事的话 ,那么写作本文则更是一大挑战。首先 ,我将就 该书所包含的基本论点和作者们的论证加以评述 ,然后简要讨论一下该书的成就 和不足。 在该书的导论部分和第一章 ,彼得 ·卡赞斯坦和其他几位学者已经对《国家 安全的文化 》一书的核心观点和相应的实证支持做了回顾。值得注意的是 ,该书 的作者们似乎不加区分地使用文化、制度和规范这些概念。由于规范具有人们普 遍接受的定义 ,也就是“规范是对某个给定认同所应该采取的适当行为的集体期 望 ”,我在这里集中使用规范这个术语 ,以免陷入太多无意义的概念辩论。① 据此 , 我试图进行一个更为清楚的总结。事实上 ,卡赞斯坦和温特等人归纳了有关规范 和认同的四个主要观点 ,或者说因果论点 ,但作者们涉及这些论点的深入程度各不 相同。这四个观点是 : 规范的影响 ( I) :国家环境的文化或者制度因素 ———本书中大多数时候 称为规范 ———塑造了国家安全利益或者 (直接塑造了 )国家安全政策。 规范的影响 ( II) :国家所处的全球或者国内环境的文化或者制度因 素 ———在本书中大多数时候称为规范 ———塑造了国家的认同。 认同的影响 ( I) :国家认同的变化或者革新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安 全政策。 认同的影响 ( II) :国家认同的结构影响到国家间诸如机制或者安全共同 体这样的规范性结构。②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看 ,那么可以把这四个观点总结为两个方面 : (1) 国际 规范和国家认同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利益和行为 ; (2) 国际规范建构国家认同 ,而国 家认同也建构国际规范。不过 ,对第一个方面还必须加以更深入的探讨。在社会 建构主义看来 ,国际规范一般都同时具有建构性效应 ( constitutive effect)和管制性 效应 ( regulatory effect)。③ 当国际规范发挥管制性效应时 ,它会影响到国家的收益 和成本计算 ,使得理性的国家必须遵循某些行为方式。不过 ,建构主义一般更强调 建构性效应 ,而且这种效应最终所带来的影响往往还和理性主义的预期相反。也 就是说 ,国际规范建构了国家的认同 ,从而使得国家某些时候不遵循理性主义的方 式行事 ,采取一些和自己的战略利益无关甚至损害自己利益的行动。当然 ,这么说 3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卡赞斯坦、温特和杰普森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个规范的定义 ,并且很快为学界所普遍接受。Ronald L. Jepperson, A lexanderW endt, and Peter J. Katzenstein, “Norm s,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Security”, p154. Jepperson, W endt, and Katzenstein, “Norm s,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Security”, pp152—53. 关于因果关系和建构关系 ,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秦亚青译 ,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96—108、209—222页 ;〔美〕约翰·鲁杰 :《什么因素将世界维系在一起 ? 新功利 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第 272—276页。 并不意味着建构主义所研究的例子中没有基于认同同时又符合理性的。① 根据卡赞斯坦的定义 ,这里所说的认同 ( identity)“指涉的是行为体所持有和 表现的、通过和重要‘他者 ’的关系而形成的 (随时间推移而改变的 )个性和独特性 (自我身份 )的形象 ”。作为一种建构性的规范 ,那么它的实质内容就是定义了判 断国家认同的标准 ,或者说 ,符合哪些条件、表现的国家应该归入某类认同群体之 内。因此 ,国家为了表现出某种认同或者身份 ,就会主动地实施遵守相应国际规范 的政策和行为 ,不管国家的动机是物质性的利益还是其他。一旦国家认定自己需 要表现出某种认同 ,那么它相应地又会把这些政策和行为当成自己的利益。因此 ,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认同塑造了利益 (这本质上是一种循环论证 )。可以看出 ,依据 理性主义的观点 ,前面所说的物质性的利益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 ,而后面的利益 (或者说表现某种认同的政策行为 )则是派生性的、细节性的。因此 ,为了逻辑的 清楚 ,我在这里不再采用利益作为中间概念。 既然如此 ,上面的观点可以进一步清晰地总结为 : ( 1) 国际规范影响国家认 同 ,进而塑造了国家的行为 ; ( 2 ) 国际规范直接塑造 (或者说管制 )国家行为 ; (3) (不由国际规范塑造的 )认同影响国家的行为 ; (4) 国家认同也建构了国际规 范。② 彼得 ·卡赞斯坦和其他两位学者的总结是按照上面的四点进行的 ,基本上 没有涉及作者的具体论证过程。应该说 ,该书各章的实证研究都提出了一个有意 思的、难以用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来解释的问题 ,并且作者们努力发展有关的社会 学视角的理论 ,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社会建构主义。 4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不过 ,社会建构主义者似乎较为关注那些非理性的行为多一些 ,而同样涉及规范、文化对国家认同、 国内结构影响的还有社会制度主义。本书中的玛莎·费丽莫和约翰 ·梅耶 ( John Meyer)比较强调社会制度 主义的独特性。在玛莎·费丽莫看来 ,社会制度主义者所强调的是以韦伯的理性观念为核心的世界文化或 者说世界社会 ,西方化、理性化的规则创造了近代国家。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 ,规则以两种方式塑造着国家 : 一种是提供“现代性”和“进步”的目标 (也就是国家认同 ) ,一种是实现这些理性目标的国内制度 ,例如市场 和科层组织。费丽莫认为 ,社会学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不同 ,前者研究的文化内容更为具体、细致 ,也更 为多样 ,不像温特把文化归纳为角色关系这样一个空洞的概念 ;另外 ,社会学制度主义不考虑制度从何而来 , 虽然它所强调的制度也是文化性质的。相关讨论参见 :〔美〕玛莎 ·费丽莫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杭 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 25—27页 ;Martha Finnemore, “Norm s, Culture, and World Politics: Insights from Sociology ’s Institutionalism”, In ternational O rganiza tion, Vol150, No12 ( Sp ring, 1996) , pp1325—347; John W. Meyer, John Boli, George M. Thomas, and Francisco O. Ram irez, “World Society and Nation State”, The A2 m 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103, No11 (July, 1997) , pp1144—181。从玛莎 ·费丽莫本人的研究来看 , 她试图综合社会建构主义对规范演变的互动逻辑和社会制度主义对规范内容的理性、具体的界定。笔者以 为 ,鉴于社会建构主义者并不追溯规范的来源或者基础问题 ,所以广义上他们还是可以归入社会建构主义的 阵营。但是在这里做适当的澄清还是必要的。 我在这里所做的归纳和卡赞斯坦等人的总结有所不同 ,后者并没有明确地把规范、认同和行为作为 一条相连的主线 ,而且似乎把国际规范作为国家认同的唯一来源。但事实上 ,由于本书的作者使用的都是科 学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即使涉及规范对认同的塑造 ,这种认同变化还是要诉诸国家政策和行为的变化来进 行证实。同时 ,认同的变化并不一定是由于规范的作用。对于利益、规范、认同、行为的关系 ,后文许多地方 都将涉及。 二、对本书各章所做实证研究的简要述评 下面我们依据改进后的四种逻辑 ,详细考察一下本书各位作者的研究 ,并指出 他们论述的重点和模糊之处。 (一 ) 国际规范影响国家认同 ,进而决定国家行为 根据该书第一章的总结 ,涉及国际规范影响国家认同、进而塑造国家行为思路 的实证研究 ,主要包括达纳 ·艾尔 (Dana P. Eyre)和马克 ·萨齐曼 (Mark C. Such2 man)对常规武器扩散的探讨 ,罗伯特 ·赫尔曼 (Robert G. Herman)对苏联外交政 策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以及托马斯 ·伯杰 ( Thomas U. Berger)对德日认同、行为变化的思考。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 ,托马斯 ·伯杰的研究完全没有涉及国际规范 ;他虽然研究了德 日的政治军事文化 (或者说认同 ) ,然而完全是从国内政治、历史经历甚至国际物 质环境变化的角度来谈的。所以 ,我将伯杰的研究归入第三类 ,即不由国际规范引 发的认同变化影响国家的行为。 1. 艾尔和萨齐曼的研究 严格来说 ,按照艾尔和萨齐曼自己的看法 ,他们应该属于社会制度主义者 , “我们的分析依据的是一种被称为制度理论的社会学研究视角 ,其起点是对现存 的有关武器扩散中规范和身份作用的论点进行重新梳理。”①“我们认为 ,并不是军 队塑造了现代国家 ;相反 ,是世界政治和社会体系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 ,国家进而 建设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获取现代化的武器装备。”②换句话说 ,有关什么是现 代国家的“理性 ”文化影响了各国的观念 ,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大肆采购本来用 处不大的先进武器。军队的本质意义在于它的象征性 ;高技术装备的军队象征着 现代性、效力和独立。其结果是 ,先进的常规武器在第三世界国家呈显著扩散的局 面。艾尔和萨齐曼举例说 ,“许多在其他视角看来棘手的军事和武器扩散问题 ,用 制度主义的观点来看则是可以理解的。发展中国家通常维持着一个由四五架先进 飞机组成的空军‘中队 ’。这样的一支空军几乎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战略或者 战术效益 ,但却足以进行一次适度的飞行表演。”③ 简而言之 ,国家的认同受到世界文化模式 (或者说规范 )的影响。一个国家嵌 入世界文化环境的程度越深 ,受到有关现代化、民族主权国家的规范的影响越大 , 就越有可能采购那些符合现代化、民族主权国家标准的武器。那么 ,世界社会是如 5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Dana P. Eyre andMark C. Suchman,“Status, Norm 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ConventionalW eapon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App roach”,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81. Ibid. , p182. Ibid. , p193. 何把这些规范内化为各国的认同的呢 ? 艾尔和萨齐曼也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他 们认为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国际教育、文化领域可以充当“规则教授者 ” 的角色 ,但是在军事领域缺乏这样的正式国际组织。他们提出 ,一些专业组织特别 是跨国军官联系网络 ,再加上国际防务期刊 ,它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完成这一任 务。① 不过 ,艾尔和萨齐曼并没有具体地论证和评估他们提出的论点。他们并且 承认 ,要想对专业组织或者国际期刊对国家认同观念的影响做一个量化研究会面 临相当的困难。那么 ,除了这些说服为主的跨国团体和期刊以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 因素影响到了规范的内化呢 ? 例如 ,为什么有的国家融入世界文化环境的程度深 , 有的国家浅呢 ? 艾尔和萨齐曼没有提及。另外 ,同其他的社会制度主义者一样 ,艾 尔和萨齐曼没有研究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世界文化规范的来源或者变化问题 ,也 没有涉及国家的认同变化能否影响到这些规范。事实上 ,严格来说 ,后者是社会建 构主义者关注的问题。 2. 罗伯特 ·赫尔曼的研究 罗伯特 ·赫尔曼的研究聚焦于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变革。他把论 文的中心观点总结为 :苏联国际政策的重大转变是认知演变和政策创新 ( policy entrep reneurship)的产物 ,其途径是通过西方化取向的体制内改革者和刚上台的为 了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致力改革、愿意接受新思想的领导人。② 与艾尔和 萨齐曼 (还包括费丽莫等 )类似 ,赫尔曼非常重视专业组织或者说专家网络在传播 规范、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联结作用。他考察了当时苏联内部三个著名的国际问 题研究机构 :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 ( IMEMO ) ;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 ( IS2 KAN ) ;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 ( IEMSS)。那么 ,苏联的认同 ———具体 来说 ,专家网络和领导人的观念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 这些群体接受的又是 什么样的国际规范呢 ? 在论述过程中 ,赫尔曼的研究似乎呈现出一种模糊的色彩。虽然他一再声称 他的目标是说明观念的独立作用 ,但是他明确指出 ,“随着东西方缓和的扩展 ,自 由主义的改革者们越来越不认同资本主义国家天生就具有进攻性 ,或者是两种社 会体制之间利益不可调和这样的观念。由于缓和局势在早期带来的丰厚回报的鼓 励 ,这些专家中的一些人看到超级大国的和解带来国际关系重组和消除两大阵营 之间武装对抗风险的可能性。”③很显然 ,缓和的局势本身是一个物质的背景 ,而缓 和带来的收益则又是一种理性的刺激。观念的变革在物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被催 6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Dana P. Eyre andMark C. Suchman,“Status, Norm 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ConventionalW eapon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App roach”,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p1111—113. Robert G. Herman, “ Identity, Norm s,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Soviet Foreign Policy R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 ar”,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273. Ibid. , p1289. 生出来。不仅如此 ,赫尔曼还提出 ,许多苏联专家在西方的亲身经历和感性认识决 定了他们对旧有认同的怀疑和否定。“与西方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有助于苏联的 改革者们理解苏联系统性危机的程度 ,但更重要的是 ,这些接触对他们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规划 内容产生影响 ,而这些规划在他们掌权之后就被付诸实践。”① 在这种对缓和积极意义 (或者收益 )和西方强大的现实有着深刻认识的基础 上 ,苏联的专家和领导人接受了什么样的规范呢 ?② 赫尔曼列出了有关核军控的 《反弹道导弹条约 》、《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管制超级大国在第三世界争夺的《基本 原则协议 》,以及确定欧洲政治格局的《赫尔辛基协定 》。他进而指出 ,“越来越多 的改革者清楚地看到 ,苏联如果不断地在国际国内违反那些管理西方民主政权如 何对待自己公民以及如何处理共同体内部成员国关系的行为规范 ,苏联就不会在 世界上得到‘文明国家 ’的称谓。”③因此 ,除了苏联内部的政治经济危机之外 ,规范 之所以影响到苏联专家和领导人的认同 ,还包括了一种“声望 ”的因素。赫尔曼进 而考察了苏联政策的变化 ,主要涉及军控与军事学说和对东欧的政策两个方面。 那么 ,苏联急于转变为“文明国家 ”、“正常国家 ”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 赫尔曼又 给出了物质主义、理性主义色彩很强的解释 ,“这些专家信心百倍地认为 ,如果戈 尔巴乔夫政府采取了他们制定的开明政策 ,苏联将重新获得国际社会中理想化的 领导地位。作为新思维的发源地和不知疲倦的促进者 ,苏联将成为构建和平繁荣 世界新秩序运动的领导者。”④这些论述与现实主义的解释似乎别无二致。 不可否认的是 ,赫尔曼对国际规范如何影响国家认同的关系探讨得更为细致 ; 他不仅强调了专家网络的中介作用 ,还对专家网络的认同转变提出了理性主义的 解释。也就是说 ,国际规范的内化过程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过程 ”,国家 具有选择规范的主动能力。事实上 ,一些杰出的建构主义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 题 ,虽然他们关注的是专家网络游说过程的物质制约 ,而不是为什么要倡导某些规 范。⑤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赫尔曼的研究绝不是一个严格的社会建构主义研 究 ,仅仅在形式上符合国际规范塑造国家认同、改变国家行为的思路。从根本上 说 ,专家网络和苏联领导人的认同改变不是来自于国际规范的驱动 ,虽然其内容受 到后者的影响。赫尔曼的研究应该归入本节的第三部分 :非国际规范塑造的国家 7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④ ⑤ Robert G. Herman, “ Identity, Norm s,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Soviet Foreign Policy R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 ar”,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295. 如果换成社会建构主义色彩更浓一点的提法的话 ,应该是 ,“苏联的专家和领导人受到了什么样的 规范的影响 (或者说建构 )呢 ?”但是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 ,专家和领导人的选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是主动 改变观念、接受某种规范的过程 ,而不是被规范被动建构的过程。 Ibid. , p1196. Ibid. , pp1310—311. 秦亚青 :《译者前言 :国际关系理论的争鸣、融合与创新》,载于〔美 〕彼得 ·卡赞斯坦、罗伯特 ·基欧 汉和斯蒂芬·卡拉斯纳编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第 17页。 认同影响国家行为。 (3) 玛莎 ·费丽莫的研究 卡赞斯坦和其他两位学者没有提到玛莎 ·费丽莫 (Martha Finnemore)的研究 是否体现了规范塑造认同、认同决定行为的思路。事实上 ,玛莎 ·费丽莫在研究人 道主义干涉规范的同时 ,考察了规范的建构效应和管制效应。在这里 ,我们仅仅考 察涉及建构效应的部分。 费丽莫所考察的人道主义干涉规范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规范 ;相反 ,人道 主义干涉规范在对象上受到了非殖民化和民族自决规范的影响 ,在方式上受到了 合法干涉规范或者说多边主义规范的影响。前者属于建构效应 ,涉及认同范围的 问题 ;后者属于管制效应 ,涉及单边主义方式的代价问题。费丽莫指出 ,“认 同 ———西欧和希腊 ;俄罗斯人和他们的同伴斯拉夫人 ———在 19世纪就已经存在。 本文的任务是解释这种认同如何扩展到其他群体。”①随着废除奴隶贸易、非殖民 化和民族自决等规范的兴起 ,西方国家人道主义干涉的对象不再限于传统的基督 教认同或者东正教认同的范围之内。“和 19世纪的人道主义干涉实践不同 ,在 1945年以后 ,几乎所有有人道主义干涉主张的例子中 ,都涉及捍卫非基督教徒和 / 或非欧洲人的军事行动。从那个意义上讲 ,和上面所描述的规范变革相一致 ,值得 保护的‘人类 ’的普世化进程进一步深化。”②因此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有关人类范 畴的规范变化 ,导致了国家认同的变化 ,进而导致了干涉范围的扩大。 那么 ,国际规范的来源是什么呢 ? 作为一个社会学倾向较强的学者 ,费丽莫认 为规范不一定反映了实力最强国的利益。不过 ,她并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的判断 ;这 似乎和她对社会制度主义的赞赏有一定关联。例如 ,她的一些论述隐晦地谈到了 规范得以巩固的现实基础 ,“随着 19世纪奴隶制的废除和 20世纪的非殖民化运 动 ,一系列新的规范得到了巩固。”她在后面还特别说明 ,奴隶制的废除起因于英 国管制商业的海上权利。③ 对于规范如何塑造了国家认同的问题 ,在这个实证研 究中 ,费丽莫还是秉持她的一贯看法 ,即正式的国际组织诸如联合国起到了很好的 说教作用。 (二 ) 国际规范直接影响国家行为 卡赞斯坦和其他两位学者试图对国际规范影响国家行为的方式做一个“社会 学 ”区分 ,但他们的做法看起来有点画蛇添足。他们指出 ,规范一方面规定了给定 背景下对某个认同的适当行为期望 ,另一方面又规定了环境变化时对该认同的行 8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Martha Finnemore, “Constructing Norm 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160. Ibid. , p1175. Ibid. , p1170. 为期望。这两种情形似乎没有什么区别。① 因此 ,在这里 ,对于规范的管制效应 , 我们可以采用拉格的区分 ,也就是管制性规范产生的是因果效应 ,限制的是业已存 在的行动 (而建构效应是先确定认同 ,再决定和该认同相一致的政策行为 )。② 管 制性规范的作用是理性主义的、功能性的 ,虽然社会建构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对这 类规范的物质基础看法不一。③ 现存的规范减少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互动的进行 , 使得违反规范的行为面临着很大的代价。 玛莎 ·费丽莫对人道主义干涉规范的探讨涉及所谓“合法干涉的规范 ” ( norm s about legitimate intervention) ,或者说多边主义规范。这是一种典型的管制 性规范。费丽莫对多边主义规范的作用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多边主义对国家 来说有着重要的用处。它增加了各国行为的透明度 ,从而使其他国家相信冒险主 义和扩张将不会发生。单边主义的军事干涉 ,即便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 ,也会引人 生疑。对于干涉国来说 ,转向不那么大公无私的目标太容易了。而且 ,多边主义是 分担负担的一种方式 ,对国家来说比单边行动要廉价一些。”④合法干涉规范限制 了大国在进行人道主义干涉时的行为方式选择 ,导致 20世纪很少能见到完全单边 主义的干涉行动。 迈克尔 ·巴内特 (M ichael N. Barnett)在有关中东认同和联盟关系的研究中实 际上突出了阿拉伯民族主义规范的管制效应。这一规范通过协调合作增强阿拉伯 国家的实力 ,赋予国家领导人以合法性 ,使得阿拉伯国家在海湾战争以前不得不表 现出支持阿拉伯认同的政策和行为。⑤ 例如 ,伊拉克与土耳其的《巴格达条约 》因 为危及泛阿拉伯主义规范 ,导致了 1958年推翻政府的自由军官革命。巴内特求助 于大量的物质性因素 (两极结构、中东国家的客观利益等 ) ,来解释对规范的违反 和规范的衰落。 (三 ) 非国际规范塑造的认同影响国家行为 前面我们提到 ,罗伯特 ·赫尔曼的研究应该归入本部分 ,因为苏联认同改变的 根本动机是物质环境的刺激 (包括专家网络和领导人对外的感性认识、苏联国内 面临政治经济危机的客观事实 )。那么 ,除了国际实力分配的根源以外 ,还有没有 其他的因素影响认同的变化 ,进而塑造国家的行为呢 ? 下面我们继续回顾《国家 97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④ ⑤ Jepperson, W endt, and Katzenstein, “Norm s,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Security”, p154. 〔美〕约翰·鲁杰 :《什么因素将世界维系在一起 ? 新功利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 》,第 272— 273页。 Robert O. Keohane, “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 roaches”, In ternational S tudies Q uarterly, Vol132, No14. (December, 1988) , pp1379—396. Martha Finnemore, “Constructing Norm 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p1176. M ichael N. Barnett,“Identity and A lliances in theM iddle East”,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2 tional Security, pp1400—432. 安全的文化 》中作者们的相关研究。 1. 普利斯和塔内沃德的研究 理查德 ·普利斯 (R ichard Price)和尼娜 ·塔内沃德 (N ina Tannenwald)是两位 非常谦逊的社会建构主义者。他们考察的也是对于理性主义理论来说反常的情 况 :为什么在不必要担心报复并且收益可观的情况下 ,大国还是不使用核武器和化 学武器 ? 他们的结论是 :国内群体的观念和认同导致了不使用的行为 ,建构、加强 了该领域的“禁止性规范 ”(p rohibitionary norm s) (因此他们的研究也可以归入本 节第四部分 )。那么 ,不使用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认同来源于哪些因素呢 ? 归纳 起来说 ,他们提出了四种根源 :这些武器的巨大破坏力造成的社会心理效应、美国 国内的传统价值观理念、各种历史偶然性因素以及更高层次的世界文化规范。 例如 ,在解释美国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不使用核武器时 ,普利斯和塔内沃德指 出 ,“美国之所以限制使用核武器 ,部分是由于时机 ,部分是由于威慑 ,但也部分地 受到美国人正在形成的核武器‘过于极端 ’( disp roportionate)概念 (这是一种深刻 的规范性关注 )的影响。”①这里的时机和威慑都属于物质性的境况 ,而核武器“过 于极端 ”则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认识。除了这些因素以外 ,美国把自己作为一个道 德国家的传统观念 ,从而不应该使用可能杀害平民的武器。偶然性 ( contingent)因 素在他们的研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 ,体现了重视理解 ( understanding)和诠释 ( inter2 p reting)的方法特征。他们指出 ,作为禁止使用化学武器规范基础的《海牙公约 》 之所以得以通过 ,既因为化学战部门不适当宣传造成的反面效应 ,也因为参加海牙 会议的代表对这一公约的意义掉以轻心。② 至于更高层次的世界文化规范 ,普利 斯和塔内沃德涉及了社会学制度主义所强调的世界文化结构 ,尤其是对现代文明 国家的定义。正如他们自己反复强调的 ,他们的研究并不试图提出任何系统的理 论 ,而是想对大国不使用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行为做一个非理性主义的理解。事 实上 ,普利斯和塔内沃德的研究解释了认同、观念、规范和历史偶然性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 ,同时也相当多地涉及了物质环境的基础作用。 2. 伊丽莎白 ·基尔的研究 伊丽莎白 ·基尔 ( Elizabeth Kier)研究了法国的政治军事次文化 (也就是文官 对武装部队作用的看法 )和军事组织文化 (武装部队自身的信念 )对法国军事学说 的影响。这两种文化实际上是法国国内的两种集体认同 ,只不过政治军事次文化 取决于左派还是右派的认同占主导地位。具体来说 ,法国左派和右派由于自身的 利益不同 ,因此对武装部队的信念也迥然不同。基尔指出 ,“法国的左派和右派一 直为军队的组织形式争论不休。右派要求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在它看来 ,这样才 08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R ichard Price and N ina Tannenwald, “Norm s and Deterrence: The Nuclear and Chem ical W eapons Ta2 boos”,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121. Ibid. , pp1126—129. 能确保国内秩序和稳定 ;左派则害怕这样的军队会成为社会中保守分子的工具。 对于左派来说 ,只有民兵或者后备军才能确保法兰西共和国的生存。”①由于左派 最终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占了上风 ,因此它的认同 (民兵和后备军更好 )就对武装部 队的军事学说选择构成了制约。 那么 ,法国军队的组织文化又是什么呢 ? 根据基尔的看法 ,这种认同并不是来 源于军队的利益 (例如增加国防预算 ) ,而是一种我称之为“直觉式 ”的信念 :在短 期征兵制的条件下执行进攻性的学说是不可能的。那么 ,这种信念真的存在吗 ? 它又来源于何处 ? 基尔都没有给出非常肯定的回答 ,更不用说提出某种系统化的 理论了。不过 ,基尔认为 ,对于文化的真实性这方面可以找到一些经验证据 ,例如 法国对德国陆军的估计。从基尔的研究来看 ,她更像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坚持结构 和功能的基础性作用 ,但是认为观念的作用可能为充分解释国家的行为提供帮助。 3. 江忆恩的研究 江忆恩 (A lastair Iain Johnston)认为 ,由于一以贯之的强现实主义或者说备战 ( parabellum )战略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存在着对进攻性使用武器的偏好 ;这种偏 好在极为不同的国际体系、政权形态、技术水平和威胁类型下长期存在。因此 ,仅 仅从相对实力出发的角度无法理解中国这种偏好的一贯性。② 江忆恩是从传统和 现代的军事文献来寻找这种现实主义文化的一致性的。他涉及了中国古代的《武 经七书 》(包括《孙子兵法 》在内 ) ,毛泽东的战略著作 ,以及列宁和克劳塞维茨的著 述。在他看来 ,毛泽东对中国战略的看法 ———包括冲突的本质、进攻性战略与防御 性战略的优劣、战略偏好的排序等 ———受到了传统的强现实主义文化和列宁、克劳 塞维茨相关论述的影响。江忆恩注意到中国现实中的战略行为表现了对相对实力 的敏感性 ,但是他认为 ,实力不利时的战略防御在毛泽东的战略著作中是次要的 , 只是体现了绝对的灵活性 ,战略进攻才是第一位的。因此 ,这也证明了强现实主义 文化的影响。 虽然江忆恩说明了国内认同的文化传统起源 ,但他并没有探讨国际国内的强 现实主义文化是否有着物质环境的起源 ,而仅仅把它们当成是知识性的、精神性的 产品来对待 ,虽然它们可能是派生的。江忆恩也没有说明为什么毛泽东会有选择 性地吸收孙子、列宁和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而不是孔孟、康德等人的思想。是当时 所能获得书刊的限制 ,毛泽东个人的喜好 ,还是严酷的现实使然 ? 事实上 ,正如江 忆恩所承认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着和强现实主义竞争的对立观点。在 某种程度上 ,江忆恩的论文呈现出非常奇怪的逻辑 :中国呈现出非常符合现实主义 18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Elizabeth Kier, “Culture and French M ilitary Doctrine Before World W ar II”,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p1204—205. A lastair Iain Johnston,“Cultural Realism and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p1216—218. 原则的行为 ,这是因为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内化强现实主义的文化 ,而不是说明了现 实主义原则的正确性和解释力。归根结底 ,江忆恩的观点和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 误读有关 ;“强 ”现实主义并不是只强调进攻优先的现实主义 (甚至连进攻性现实 主义也会反对这个观点 )。① 按照相对实力的变化来确定国家的战略 ,这就是非常 清楚的“强”现实主义 ;而江忆恩试图突出战略进攻优于战略防守的价值来维护 “强现实主义的文化 ”,可以说是画蛇添足。事实上 ,在通常情况下 ,哪个国家 (团 体 )不喜欢自己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 ,而喜欢自己被动防守呢 ? 4. 托马斯 ·伯杰的研究 托马斯 ·伯杰研究的也是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看来可能反常的现象 :德国 和日本在战后的相对实力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它们的安全政策却没有什么改变。 伯杰的中心论点是 ,由于自身的历史经历以及国内政治行为体阐释这些经历的方 式 ,德国和日本发展了令自己特别不愿意诉诸武力的信念与价值观。② 用伯杰自 己的话来说 ,“必须考察最初的历史经历。这些经历决定了某个特定社会如何看 待军事、国家安全和武力的使用 ,同时要认真关注这个社会中不同群体如何阐释这 些事件。”③换句话说 ,这些最初的历史经历所导致的社会心理因素将长时间地发 挥作用。因此 ,伯杰认为 ,“在很大程度上 ,塑造和指导德国与日本政治军事文化 的 ,依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④ 那么 ,这些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在多大程度上是“纯粹 ”认同性质的呢 ? 伯杰 提到了在德国和日本认同转变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因素 ,但它们看来似乎大 多数是物质性的。例如 ,伯杰指出德日在二战中的失败为两国政治军事文化的转 变提供了机会 ;美国占领当局解散战争机器和强大宣传 ;以及国内政治势力为了自 身利益所做出的承诺 ,例如左派和右派都不希望军队掌权。伯杰甚至提到 ,由于朝 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保护伞带来的巨大好处 ,最终右翼占据了主导地位 ,部分地改 变了最初历史经历衍生的文化。⑤ 依据他的研究 , 60年代以后 ,这种文化 (实际上 是集体认同 )的进一步变革同样是物质环境的变化所驱动的。因此 ,伯杰的研究 与本书中其他许多论文一样 ,并不是完全的“社会学 ”研究。既然政治军事文化本 身就受到许多物质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相对实力这一最重要的物质因素会解释不 了安全政策的稳定呢 ? 在这里 ,笔者无法做太多探讨 ;不过有一点是很明确的 ,虽 然德日的实力地位有了很大上升 ,但无论在两极结构下 ,还是单极结构下 ,它们都 还不是一极 ;也就是说 ,它们的实力地位总的来讲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8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④ ⑤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Tomas U. Berger,“Norm s, Ident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Germany and Japan”, in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318. Ibid. , p1328. Ibid. , p1329. Ibid. , pp1332—333. (四 ) 国家认同建构国际规范 根据前面的总结 ,国家认同建构国际规范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国 际规范塑造了国家认同 ,而国家表现这些认同的行为又进一步巩固了规范 ;另外一 种情况是 ,某些其他的因素建构了国家认同 ,表现这些国家认同的国家间互动建构 了规范 (然后规范回过头来再塑造、巩固国家认同 )。艾尔、萨齐曼和费丽莫的研 究大体可以归入第一种类型 ,虽然他们还没有说清楚国际规范塑造国家认同的具 体过程。而且 ,这种理论逻辑存在的一个致命问题是 :只能说明规范的巩固 ,而不 能说明规范从何而来。例如 ,在费丽莫的人道主义干涉规范研究中 ,关于干涉对象 的规范 (“什么是人 ”)的变化 ,导致了国家认同的变化 ,进而导致了干涉范围的扩 大 ,而这种把非基督教徒和非白人也包括进去的干涉行动又进一步巩固了已经出 现的人道主义干涉新规范。① 对于第二种类型 ,在《国家安全的文化 》中 ,托马斯 ·瑞斯 ( Thomas R isse2Kap2 pen)明确提出 ,国家认同的互动 ,或者说具有某种类似国家认同的国家之间的互 动造就了新的国际规范。她所选择的案例是作为民主国家共同体的北约。她的中 心观点是 ,“民主国家之间很少互相征战 :它们彼此认为对方是和平的。它们之所 以认为对方是和平的国家 ,原因在于那些管理国内决策过程的民主规范。出于同 样的理由 ,它们组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多元安全共同体。”②因此 ,瑞斯的研究从 本质上讲是一个还原主义 (Reductionist)的研究 ;虽然她强调社会化和学习的重要 性 ,但“民主和平的规范从原则上是无法习得的 ,因为集体认同会随时间的流逝而 改变。”③由于民主国家内部的一些民主规范 (说服、妥协、不使用武力、多数规则、 容忍异议和少数派的权利 ) ,它们在互动过程中也容易彼此认同、亲近 ,并把这些 国内的规范贯彻到管理它们互动的国际制度中去 ,从而形成所谓的民主共同体。 瑞斯似乎不承认国内的民主管理规范和国内基本政治制度 (政权结构 )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 ;她也没有把这些认同上溯到国际规范。很显然 ,她强调的是国内认同对 国际规范的能动作用。所以 ,我这里把她的研究归入第二类 ,但是仍然不清楚她所 谈到的这些国内认同规范究竟是来源于什么 ? 小结 :本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上面总结了《国家安全的文化 》一书中各位作者的主要研究。从中我们可以 38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① ② ③ Martha Finnemore, “Constructing Norm 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pp1153—175. Thomas R isse2Kappen, “Collective Identity in a Democratic Community: The Case of NATO”, in Katzen2 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 ational Security, p1371. Ibid. 得出的结论是 : (1) 这些作者的研究证明 ,国际规范和国家认同都会影响到国家的 行为 ,规范和认同也可能相互建构。当然 ,这样的观点理性主义理论也能够接受。 与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研究相比 ,《国家安全的文化 》一 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强调了规范、认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事实 ,并且从实证的 角度初步探讨了规范和认同的起源、如何发挥作用。 (2)《国家安全的文化 》一书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尤其是没有形成“强社会建构主义 ”观念。 因此 ,本书中的很多作者强调他们的理论是对理性主义构成补充 (普利斯、塔内沃 德在论文的最后明确这么说 )。即使如此 ,我们也应该认为 ,《国家安全的文化 》一 书是社会建构主义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上的一个重大成 就。首先 ,它非常清楚地涉及和论证了观念与社会性因素的重要影响 ,从而对传统 理性主义理论的主流地位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而不是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虚无缥 缈、不着边际地进行攻击 ;其次 ,它的每一个实证章节在论证四个核心观点的时候 , 都围绕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例如伊丽莎白 ·基尔对法国军队在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奉行防御性战略的考察、玛莎 ·费丽莫对人道主义干涉对象扩展的考察。 这些作者都使用了严谨的实证材料 ,包括访谈和各种数据 ,力求踏踏实实地论证他 们所提出的观点。更为难得的是 ,他们在提出社会学观点的时候都认真地意识到 运用其他因素进行考察的可能性 ,坦率承认自己的研究没有搞清楚的地方。这些 我想都是《国家安全的文化 》一书所展现出来的可贵学术成就与学术品格。 同时 ,这部著作也存在着两个重大的弱点 ,促使社会建构主义学者开展进一步 的深入研究 : (1) 作者们对规范和认同的起源都没有给出非常明确、清晰的论述。 我们在回顾中可以看到 ,比较全面探讨规范起源的学者是普利斯和塔内沃德。他 们涉及了 (武器杀伤力的 )社会心理效应、国内传统理念、历史偶然性和更高层次 的世界文明规范这四种因素。其他的学者还提到了历史经历的作用。这里面的大 部分因素都难以进行理论化 ,而且很多受到物质性因素的重大影响。作者们似乎 尽量避免从本体论上来追溯、认定他们所使用的某些观念因素的性质 ,而这正是本 文感兴趣的地方。 (2) 正如卡赞斯坦等人在第一章所归纳的 ,本文仅仅证明了规 范、认同可以影响国家行为 ,而规范和认同也可以建构对方 (在本书中大多时候还 看不到相互建构的逻辑 )。但是 ,由于涉及了大量的物质前提 ,他们并没有令人信 服地证明规范和认同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他们更没有证明的是 :规范和认 同都相互是决定 (或者说建构 )对方的主要因素。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 ,本书所 得出的结论 ,还只能归入相关性 ( correlation)的总结 ,而不是因果性 ( causation)的 解释。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 ,传统的理性主义因素并不能解释全部的国际关系领 域 ,观念因素、偶然因素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到国家的决策 ,但是这些并不是什 么新的、有力的论断 ;所有的理性主义者都会承认这一点 ,因为理论本身是对现实 世界的片面抽象而不是全面描述 ,是勾勒出整个体系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力求包罗 万象。 48 国际政治研究  2008年 第 2期
本文档为【国际规范_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_国家安全的文化_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090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2-09-25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