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联文化

对联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对联文化对联及对联文化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是一种流传于口头、书本,或者题写在壁柱上的对偶语句。其一字一音,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作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如:中华民国对袁世凯。 第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

对联文化
对联及对联文化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通称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是一种流传于口头、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本,或者题写在壁柱上的对偶语句。其一字一音,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由于对联通常以壁柱作为表达场所,所以,楹联也常用来泛称整个对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如:中华民国对袁世凯。 第二,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词性相对,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结构相应,就是两联的语法结构相同。 节奏相同,就是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权变的情况: (一)在大的结构上一致,而细微处允许有些差异;如上面的例子,芦苇对竹笋,都是名词对名词,但芦苇是联合式名词,竹笋则为偏正式名词,有细微的差别,是允许的。 (二)句中自对而上下不对。广西柳州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三)借对。所谓借对,就是用某个词语的甲意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意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分为借上、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称为借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称为借上。如湖南桃花源的题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此外,还有正对(上下联意思补充)、反对(上下意思相反,互相映衬)、串对(流水对)、半对半不对等情况。可参照近体诗对仗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 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多源于表意的需要;此外,也可以使句式显得更加灵活。 第三,平仄相对,音调和谐。原则:出句中平仄交替,对句中平仄对立。 特别是句脚的字,必须平仄相对。 第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或正或反,但须有关联意。 又有“六要素”之说,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三、对联产生的原因 对联是我国的特产。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思维方式。第二,语言因素。 四、对联的起源、发展 1、对联的起源 关于对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1)先秦说。 先秦时期,已有很多对偶比较整齐的句子。如: 上古歌谣中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 《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 《易·乾卦·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系辞》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 《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 《论语》中的“乘肥马,衣轻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独立而不改,周行则不殆”等。 虽然刘麟生先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但这些大多是不劳经营,率尔而对,不是有意去作“对联”。 至于《封神演义》中写的姜子牙登台拜将一段,所谓“子牙至岐山,将近将台边,有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当为小说家言,不足信。 (2)汉魏说。 据传说,东晋王羲之某年年关自书一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因人们酷爱其书法,不久为人揭去。复书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又被揭去。后书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清晨补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虽是标准的对联形式,但系传说,并无实据,当出自后人的附会。 (3)梁代说。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3)五代说。 五代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其依据是我们迄今所见史书记载最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关于这副对联,有四种说法: A、孟喆说。 宋李颀撰《古今诗话》、黄休复撰《茅亭客话》载:后蜀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书“元亨利贞”四字。则该时之桃符,惟录经典吉祥语,固未事铺采摛文也。然才藻横溢者,每苦难抒怀抱。昶子善书札,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 B、辛寅逊说。 宋孔平仲《谈苑》载: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按,指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C、孟昶说。 孟昶说又有两个版本:据宋秦再思《洛中记异录》载,孟昶所作联语为“天垂馀庆,圣祚长春”;据《宋史·蜀世家》、《宋史·五行志》及宋张唐英所撰《蜀梼杌》载,则孟昶所作联语为“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4)唐代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唐人酒令中有“【令】鉏麑触槐,死作木边之鬼;【答】豫让吞炭,终为山下之灰”的例子。 宋尤袤《全唐诗话》、吴炯《吴总志》载,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 温(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又《全唐诗话》卷四“温庭筠”条载:宣宗出句“金步摇”,温庭筠以“玉条脱”对;又药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皆此类。 2、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唐代——滥觞期 代替桃符,是对联社会化的开始。 宋元——推广期 宋代的对联,开始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如游览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僧契盈陪同钱俶游碧波寺时,于亭柱上书一联曰: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如书斋联。南宋绍熙五年,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寿联、挽联也产生于宋代。但文献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宋代的对联,除散见在诗文集、笔记、诗话外,还见于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以及近人曲滢生所辑《宋代楹联辑要》等著中。。 元代对联流传更少,较好的如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另外,对联也开始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宋代的话本小说,常在“却似”、“正是”之类的词语下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至诚张志管》中的“闹钟始觉山藏寺,傍岸方知水隔村”等;这些对联都是结合小说内容而做的结语,后来渐渐移至篇尾,如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末尾:“安秀才花柳花成花烛,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元明之际的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很多也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只是对对仗、平仄等要求没有对联那么严格。 明清——鼎盛期 明清之鼎盛,主要得益于皇帝的大力提倡和创作实践。 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微行出观。 另据明周晖《金陵琐事》载,朱元璋还时常自书一些对联赠送给臣下,如赠徐达者: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赠翰林学士陶安者: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这一时期的楹联大家,有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 首先,越写越宽。 第二,越写越长。如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180字,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 第三,越写越巧。 第四,出现了大量的汇集和联话。 如康熙御定的《分类字锦》六十四卷,分借对、数目、干支、卦名、彩色等门类; 杜公瞻《编珠》、高士奇《续编珠》,分岁时、人伦、文学、花木、鸟兽、虫鱼等门类; 李谦堂《联经》,集儒家经语或据经语自撰成联; 王有光《吴下谚联》、李光庭《乡言解颐》,采集江浙地区谚语成联。 梁章钜《楹联丛话》等。 所谓“联话”,就是“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对所录对联的背景、内容、技巧等作一些说明和议论。 民国至今——延展期 五、对联的种类 1、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祝新春的到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 春联的内容广泛,有纪实者。如传说中宋代名相吕蒙正,少时家贫,除夕自题一联曰: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有寄情山水者,如元代杨瑞: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有赞政声者。如明代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有安贫乐道、祈愿苍生者,如清代宁波名医范文甫: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2、喜联 为贺婚嫁、乔迁以及其他喜庆之事而作的对联,叫喜联。 3、寿联 为祝贺生日而作的对联,叫寿联。 宋孙奕《示儿编》载:“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 梁章钜曾评曰: 或为“将满一轮”,若是十三日也使得,不若“犹欠一分”便直是十四日也。予谓“犹欠一分”,非祝寿底语,终未若魏仲先寿莱公诗云“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形容得七月十四,坦然明白矣。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尝寿以联曰:“年与潞公同丙午,日临莱国占中元。”……已道尽了生年日月,只欠说出一个生时,便是一本好建生矣。按此二事,亦后来寿联切日之滥觞也。 清代寿联渐多。或结合寿者的年龄。如: 乾隆年间,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祝贺湖湘一位百岁老人: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或讲究寿者的事迹、品行。如: 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各唤; 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 某渔翁自寿联: 水上漂流数十年,就凭这一张网、几颗钓,福也福,寿也寿; 人间风雨千百次,无奈我青箬笠、绿蓑衣,去便去,来便来。 寿联也常被用于批评时政。如讽刺西太后的寿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4、挽联 为悼念死者而作的对联,叫挽联。 挽联来源于古挽词,后者包括挽诗、吊文、挽歌等,多是韵文的形式,自春秋时已出现。 李廌祭苏轼: 皇天后土,实表平生忠义之心; 名山大川,复收自古英灵之气。 5、胜迹联 为装饰名胜古迹而题写的对联,叫胜迹联,也称装饰联。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后蜀兵部尚书王瑶题写的孟昶花园中的“百花潭”联: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宋代开始,胜迹联便多见记载,其内容因其所题对象的不同,多见风景之美,记历史之事,赞高士之德,明自然之理,表气氛之肃,劝俗世之善等等。 6、格言联 由可作为准则的警语组成的对联,叫格言联。多富含教育意义。 明代开始,格言联渐多。 7、轶事联 轶事,是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凡是含有此类事迹的对联,叫轶事联。自宋始已很多。最著名的如传说为郑板桥所作: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8、一般联 除以上所举外,为平常各种需要所作的联,可称为一般联。 另外,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又可分为通用联和专用联;根据篇幅的长短,可另分出长联一类,等。 六、对联的艺术技巧 对联的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用字的技巧,遣词的技巧,以及组句的技巧。下面分述之。 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照顾到古代繁体字、竖排、等情况。 1、用字的技巧。 用字的技巧,主要指通过使对联的用字,在形与声上表现出某种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用字技巧的,有析字、同旁、同韵、绕口、飞白等。 (1)析字 析字,包括拼、拆两种。拼,就是合零为整。如屡试不第的穷秀才的故事: 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为泉日日昌。 又如: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拆,就是化整为零。如: 踏破磊桥三板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拼与拆又可以在一联中同时使用。如晚清禁烟衙门征集的对联中有: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为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一般情况下,表示“零”和“整”的部分,总是一起出现的。但有时候也可以只出现零而不出现整。如:清嘉庆年间人们讽刺督学吴省钦偏执且收受贿赂的对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命休想望功名。 更有层层递进的情况。如: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出山林。 寸土为寺,寺言为诗;双木为林,林下为禁。 (2)同旁 将偏旁相同的字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谓之同旁。同旁有三种用法: 一是竖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在同一联内。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二是横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分列上下联相同的位置。如: 烟锁河边柳, 炮镇海城楼。 三是全同。即上下两联都用偏旁相同的字。如 宦官寄宿穷家,寒窗寂寞; 冢宰安宁富宅,宇宙宽宏。 (3)同韵。 上联的字都属甲韵,下联的字都属乙韵,或者两联的字基本属于某韵,谓之同韵。 如传说为明人徐晞对郡守的对联: 屋北鹿独宿,(入声,一屋) 溪西鸡齐啼。(上平声,齐韵) (4)绕口。 把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交错反复,如同读绕口令。谓之绕口。 如父子二人同于戊子年考中进士,有人戏作上联曰: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据说为纪昀所对: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5)飞白 明知其错而故意模仿,称之为飞白。白者,别也,就是读错或写错的意思。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的题目,用的是《尚书·泰誓》里的一句,意思是想念深切的样子。有位考生误抄成了: 妹妹我思之 并据此为文,离题万里。主考看后,哑然失笑,提笔批就: 哥哥你错矣 飞白成联,常常于戏谑中达到嘲讽的目的。清初一蒙馆先生常读错字,一次把《礼记·曲礼》之“临财毋苟得”中的“毋”读成了“母”,馆外路过的二人各自念出一联: 《曲礼》一篇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又如民国四川怪才刘师亮,曾将当时的两句口号“民国万岁”和“天下太平”改成一副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2、遣词的技巧 遣词技巧很多,举其使用比率较高的几种,如双关、衬托、夸张、借代、对反、假称、隐切、用典等。 (1)双关 一个词语同时指两种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谓之双关。双关在对联中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是谐音。如: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又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二是借形。如清道光年间的一个剃头谱的对联: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又如王夫之入清后所作联: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三是寓意。如: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2)衬托 用一物来突出另一物的特点,叫衬托。如镇江金山寺联: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江西吉安文天祥祠联: 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 荫在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3)夸张 通过张皇铺饰夸大事物特征,增强表达效果。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4)借代 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谓之借代。如: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又如: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5)对反 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趣味。如: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牵长短棍赶黑黄牛。 (6)假称 故意把要表达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叫假称。如: 入吾门千差万错, 要我诊九死一生。 某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7)隐切 不将要说的事物言明,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就是隐切。一为分咏。如: 灯下量衣催五夜(尺), 房中酿蜜正三春(蜂)。 一为合咏。如: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8)用典 所谓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类。大多数对联不可避免地要用典。故此略。 主要参考书目 清车万青著《声律启蒙》。 清李渔著《笠翁对韵》。 梁章钜《楹联丛话》,中华书局1987年版; 朱彦民《楹联知识与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谷向阳、刘太品《对联入门》,中华书局2007年版; 赵奎生《对联修辞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苍舒《对联修辞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陈君慧《中华对联》(全四册),线装书局2008年版; 傅小松《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傅小松《中国楹联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傅小松《古今短联趣话》,岳麓书社2004年版; 崔钟雷《对联》,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唐棣华《中国名胜楹联评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友平编著《对联小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本文档为【对联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249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2-10-24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