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藏札达县皮央_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

西藏札达县皮央_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

举报
开通vip

西藏札达县皮央_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 西藏札达县皮央一东嘎遗址 �� �� 年调查与发掘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 皮央一 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 区札达县境内 , 是一处以佛教遗存为主的大型遗 址 , 包括石窟群 、寺庙 、 佛塔等遗迹 , 分布在相距 � 公里左右的皮央 、 东嘎两村附近 。 该遗址 自 ���� 年以来曾进行过数次田野考古工作〔‘� , 为进一步认识遗址各类遗迹的建筑结构 、 时代及 文化性质 , 实施有效的保护维修 , 经 国家文物局批准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

西藏札达县皮央_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
西藏札达县皮央一东嘎遗址 �� �� 年调查与发掘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 皮央一 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 区札达县境内 , 是一处以佛教遗存为主的大型遗 址 , 包括石窟群 、寺庙 、 佛塔等遗迹 , 分布在相距 � 公里左右的皮央 、 东嘎两村附近 。 该遗址 自 ���� 年以来曾进行过数次田野考古工作〔‘� , 为进一步认识遗址各类遗迹的建筑结构 、 时代及 文化性质 , 实施有效的保护维修 , 经 国家文物局批准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与西藏 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队 , 于 ���� 年 �一 � 月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 发掘 。 本次工作主要在皮央村附近的遗址区进行 , 对该区部分寺庙建筑 、石窟 、佛塔遗迹作了测 绘 、调查和发掘 , 发掘面积约 � �� 平方米 , 获得 了一批重要资料 。 现将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 一 、 佛寺建筑遗迹的发掘 本次发掘的佛寺建筑遗迹分属两个区域 , 一是位于今皮央村 以东约 ��� 米的格林塘佛寺 遗迹 , 俗称 “皮央旧寺 ” �二是紧邻今皮央村西侧山崖上部的佛寺及石窟遗迹 , 即皮央石窟群 �� 区范围内的部分遗迹 。 �一 � 格林塘佛寺遗迹 皮央村地处象泉河 �朗钦藏布 �北侧支流的一条 山谷中 , 海拔 � ��� 米 , 地理座标为北纬 �� “ �� ’�� ’‘· 东经 � �� � �‘�� “ , 属札达盆地第三纪晚期湖相沉积侵蚀地貌 , 构成 山体的古湖沉积物已 基本固结成岩 。 紧靠皮央村西侧的山崖上分布有近千孔石窟及部分佛寺建筑遗迹 , 其东侧有一 南北向溪流 , 溪流以东的山丘距皮央村约 ��� 米 , 地势稍显平缓 , 俗称 “格林塘 ” �图一 � , “塘 ”即 藏语“ 高地” 或“ 台地 ”的音译 。 格林塘的西 、 南 、 东缘均为陡坡 , 建筑地面与其下溪流的相对高差 约为 �。 米 。 格林塘佛寺遗迹系一处由佛塔 、 殿堂 、塔群及围墙等构成的 “塔院式”建筑群 , 平面 本项 目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基金资助 。 考古学报 � ��� 年第 � 期 图一 皮央村附近地貌模拟图 布局依台地地形而变化 , 呈不规则形 , 占地面积约 � � � 万平方米 �图二 �。 格林塘建筑群可分东 、 西两组 , 西侧地势稍高 , 东侧稍低 。 西侧建筑群四面均有残墙 , 布局 似乎 自成单元 。 北部 以一大型佛塔为中心 , 四周分布若干小佛塔遗迹 。 南部则以杜康大殿为中 心 , 其南侧亦有若干小佛塔 。 东侧建筑群的主体为一门道朝东的佛殿 , 其南侧由西转 向南排列 有 � 座佛塔 , 其西北侧有残墙围成的一组建筑遗迹 。 整个格林塘建筑群均 由土石砌筑的墙体围 成 , 围墙转角处多有类似“角楼 ”的建筑 , 有的在墙上设观察孔 , 围墙的西 、 北两段保存较完整 。 此次 田野工作对格林塘西侧建筑群的大殿 �即杜康大殿 �进行 了选择性发掘 , 大殿平面略 呈 “ 凸 ”字形 , 门道朝向东南 , 由主殿 、配殿 、 门廊等多个单元组成 。 发掘区位于大殿西端及其东 南侧相邻的两间殿堂 , 编号 ��� � � �� 和 ��� � � � �� 图三 � 。 � � 杜康大殿 �� � � � � � 系大殿西端配殿 , 平面呈方形 , 门朝东 , 堆积最深处达 � 米以上 , 出 土遗物主要有壁画残块 、 桦树皮 、 纸本写经 、木块等 。 杜康大殿 �� 面阔 � � � 、 进深 � � � 米 , 地面用西藏地区常见的“ 阿嘎土”方式夯成 , 殿 内原置 � 柱 , 发现柱础石 � 块 , 每块约长 �� 、 宽 �� 厘米 。 门道开设于东面墙体正 中 , 宽约 � � � 米 。 佛坛 位于殿内西墙下 , 泥土筑成 , 外抹灰泥 , 残高 �� 一 �� 厘米 。 为“ 凸 ”字形须弥座式 , 共四 重 , 自底 向上逐层收分 , 南段保存较好 , 第二重 尚存泥片贴塑的覆莲莲瓣 , 并绘以彩色 �图四 � 。 在该殿的 西北角 �即佛坛北侧�发现一方形 台座 , 残高约 。� � 、 边长约 � 米 , 可能为原殿内塑像基座 。 该殿 四 面墙体除东墙 �与主殿之隔墙 �外 , 北 、 西 、 南三面均保存稍好 , 残高 � 一 � 、 墙体下部厚约 � 米 , 墙体用夹砂石的泥土分层夯筑而成 。 �� 所在的大殿原应有 �一 � 层 , 现存的西墙墙面上可 见底层与第二层之间成排的梁 �椽 �孔 , 底层墙体分层夯筑 , 共 �� 层 , 每层厚 � 。一�� 厘米 , 夯层 之间以石板相隔 。 除安放梁 �椽�木的孔洞外 , 佛坛上部的墙面还残留放置佛像的孔洞 , 直径 �� 一 �。、 深 �一 �� 厘米 。 推测这种塑造佛像的方法与当时古格 、 托林寺等西藏西部寺院塑像的方 法相同 , 即均先在墙上凿孔安插木桩 , 并在木桩上缠绕草绳 , 然后用 以固定和支撑泥塑 �图五 �。 杜康大殿 �� 殿内南 、 西 、 北三面墙体下部发现部分壁 画残迹 , 系原有壁画下部的装饰裙 一 ��� 一 四坦述崖坦�皇立笠蟹翘塑叁逻通遗三酉藏丛查趾塑圣型戛遗址 ���� 年调查与发掘 图二 格林塘佛寺建筑遗迹分布图 边 , 内容为各式团花等花草图案 , 平行排列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 。 其中西墙北端近佛坛处的 一段保存较好 , 由多组团花构成 , 每组五朵团花均用黑线勾勒 , 再分别涂以红 、 蓝 、 黄 、 黑色 , 其 造形 、 用线 、 设色均相当熟练�图六� 。 考古学报 ���� 年第 � 期 卜� 、�、�未轰赢�二几工二二二二二二二习 � � 万刃距��州 ��� � �� �旷���� ������� 节�兰已止二二亡二二二二三三二二当� � … 奋米 图三 格林塘大殿平 、 剖面图 ���� �一一 图五 杜康大殿 � � 西墙墙面椽孔及泥塑支木孔示意图 图四 杜康大殿 � � 内 佛台平面及侧视图 堆积 中还发现若干壁画残块 , 出土时 线条与颜 色 尚清 晰鲜 明 , 可辨树木 、 人物 、 佛像背光及菩萨像等 。 透过这些残块可观 察到该殿原有壁 画在内容 、 技 法 、 风格 、 装 饰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 如树木 的画法多以 黑色为底 , 树的枝干用深 红色或朱红色描 绘 , 树冠用深绿色或粉绿色绘成 。 佛像背光 多 以红色 、 白色为底 色 , 黑 色线条勾 勒轮 廓 , 且多在黑色线条内侧另施一道金线 。 绘 有菩萨像的壁 画残块虽然都不大 , 但仍可 见其用线流畅并富有弹性 。 菩萨五官比例 准确 , 体态生动而富于变化 ,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壁画作者具有的高超绘画水平 �图七 �。 � ��厘米� 一一一 �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图六 杜康大殿 � � 西墙壁画团花图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 � 西藏札达县皮央一 东嘎遗址 ��� � 年调查与发掘 在附有壁画残痕的墙 面上 , 发现原绘制壁画的 几种打底方法 � 其一 , 先直 接在墙 面上敷 以草拌泥 作为腻子 , 其上涂一层 白灰 , 然后 绘制壁 画 �其二 , 先在墙面上插进成排的小木棍 , 将草拌泥抹敷于小 木棍上 , 再涂刷 白灰 , 然后绘制壁画 �其三 , 先将草 拌泥直 接敷在墙体土坯砖上作为腻子 , 涂上 白灰 , 然后绘制壁画 。 � � 杜康大 殿 ��� � � � � 系该殿 西南 隅的配 殿 , 位于杜康大殿 � � 东南 , 其西北角墙体与杜康大 殿 � � 东南角墙体相距 � 米 。 杜康大殿 � � 平面为正 方形 , 门道 开在北墙东端 �即门朝主殿 � , 进深 � 、 面 阔 � � � 、 门道宽 � 米 。 仅在殿内发现柱础石一个 , 位 于东部偏南处 , 长 �� 、宽 �。厘米 。 由此推测杜康大 殿 � � 原仅有 � 柱 , 其立面结构应与杜康大殿 � � 相 同 , 但未见壁画和其他遗物 。 此外 , 在杜康大殿 � � 南墙外侧下部发现小部 图七 格林塘大殿 � � 出土壁画残块 分壁画残迹 , 遂在此开长 � 、 宽 � 、 深 � 米的探沟一条 , 发现面积约 � � �平方米的壁画残迹 , 壁画 用红 、 白 、 黑三色绘成 , 内容为护法神一类的神低 , 仅存三尊 , 据其位置推测应为主尊下的小神 像 。 由此可知此画像应属杜康大殿 � � 与杜康大殿 � � 之间另一配殿内北壁 的壁画 。 �二�皮央村西侧佛寺遗迹 紧靠皮央村西侧是一北高南低的长条形山丘 , 山丘顶部高出村庄近百米 , 皮央石窟群的千 余孔石窟主要分布在山丘东 、 南缘的崖壁和崖坡上 。 山丘顶部亦有多处佛教建筑遗迹及少量石 窟遗迹 , 从北至南分布有 “拉不让孜 ” �高僧僧舍 �、 杜康大殿 �集会殿 �、 塔群 �图版玖 , �� 、 扎仓 �僧舍 � 、仓库杂房等 。这几组建筑均依山势而建 , 其中“ 拉不让孜 ”建在最北端的山丘顶部 , 杜康 大殿及塔群建在山丘中部 , 仓房 、 僧舍等建在山顶南端 。 这些殿房遗迹周围残存长度 、高度不一 的围墙 , 墙用泥石筑成 , 厚 � � �一 � 米 。 它们与这些建筑组成 了一个大型建筑群 , 其主体部分在 皮央石窟群的 � 区范围内�图八 � 。此次田野工作对该建筑群的四个遗迹单位进行了发掘 , 出土 有木雕 、石雕 、顶板 、 铜造像等一批遗物 。 � � 杜康大殿 � �� � � 该殿是皮央村西侧佛寺建筑的主体建筑之一 , 也是其中保存最好的 一座殿堂 , 除顶部 已坍毁外 , 四 面墙体基本完好 , 殿内坍塌积土厚 � � �一 � 米 。 发掘时采用十字 分区法将殿 内平面划为 四部分 , 从东南 向西南 、 西北 、 东北顺时针方 向分别为 ��� � � � 、 � 、 � 、 � 四区 , 以便确定遗物及遗迹的位置�图九� 。 杜康大殿坐西向东 , 进深 �� � � 、 面阔 �� � � 米 。 殿门开在东墙正中 , 宽 � � � 米 , 用数块大石 一 � � � 一 考古学报 �� �� 年第 � 期 图八 皮央村西侧佛寺建筑遗迹分布图 板铺底 。 殿 内与门道相对的靠西墙处 设有平面略呈 “ 品”字形的佛坛 , 佛坛 用土坯砖 砌成 , 外抹泥灰 , 残高 。� � 一 � � � 米 。 佛坛基部正面 �东面 �有一 对彩绘 白狮 , 居 中绘有金刚柞 �图版 柒 , �� 。 坛面西缘有高约 �� 厘米泥 槛 , 坛上原供佛像 已不存 , 在南墙东 段发现近方形 的贴墙台座 � 个 , 台面 长 � � � 、宽 。� � 米 , 推测应是原殿内塑 像的基座 。 殿墙墙体基部用石 片砌 筑 , 其上用土坯砖 砌建墙体 , 残 高约 � 、 厚 。� �一 � � � 米 , 上薄下厚 , 墙顶压 盖石片 , 墙体外侧抹涂一层厚 � 厘米 左右的泥皮 , 其上抹涂红色 。 殿墙上 部遗有木椽及横梁的孔洞 , 可知殿内 南北 向原架有 � 根横梁 , 其上东西向 原架有 �� 根椽木 , 所 以 该殿原为进 深 � 柱 、 面阔 � 柱的 �� 柱结构 。 立柱 上承交叉 架设的梁 、 椽 , 梁椽之上 即 筑成平顶 , 再于平项上建筑低矮的裙 墙 , 裙墙四面均开有垛 口 。 殿 内四壁均绘有壁画 , 如北墙西 端 尚存用红 、 黑 、 白三色绘制 的佛像 及其背光残迹 。 在四 面墙体的下部有 被积土掩盖的部分壁画残迹 , 东墙南 段可辨识出小佛像 � 尊 , 佛像高出殿 堂地面约 �� 厘米 , 每尊佛像高 � � 、宽 �� 厘米 。 皆有 头光 、 背光 , 身着通肩 大衣或袒右 � 南墙下部墙裙处 发现一排小像 壁 画 , 每尊 小像 周 围绘有 六形 边框 �图版柒 , � � , 上部则以一排梵文兰查 体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的真言与墙体上部壁画相间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 � 西藏札达县皮央 一 东嘎遗址 ��� � 年调查与发掘 北‘,土�� !�� 一一 ��一���� 一一一卜��一胆卜缸 这排小像尚存 �� 尊 , 其东侧绘有与之并列 的轮宝 、 白海螺 、莲花 、 尊胜幢等 “吉祥八清净 ” �八宝 �图案 。 西墙 下部绘有壁 画小像 �� 幅 , 大部 已漫德不 清 , 尚可 辨识有 执盾 武士等人物形像 以及宝 剑 、 马 鞍 、 虎皮等象征弘扬佛法的“七种宝 ”图案等 。 北墙下部的壁画残迹大部 已 不可辨 , 仅在其西 端可辨识出有尊胜幢 、 宝瓶 、宝斗 、 宝伞等 “ 吉祥八清 净 ” 图案 。 � � 杜康大殿垃圾坑 在杜康大殿殿 门�东墙�外 垂直向下约 � 米 的山崖 处 , 发现两个坑状的无顶残 窟 , 面积分别约为 � 平方米和 �� 平方米 。坑内积土厚 约 �� � 米 , 土质土色与杜康大殿殿内堆积基本 一致 , 故推 测这是两个坍毁后 曾倾倒过 殿内废 弃物 的窟 坑 , 其中的包 含物 可能主要来 自近在咫尺 的杜康大 殿 , 故对一 ��� � � � � 和 �� � � � � � 进行了发掘 , 出土有 铜质造像 、 唐卡残件 、 恺 甲片等遗物 , 估计这些遗物 多系原杜康大殿物品 。 � 子米 图九 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平 、 剖面 图 匕‘含、、��日脚�日行曰川日 拉不让孜 � 翻与�日口口川曰日川���习同�同 � � 拉不让孜 “拉不让”为藏语 “ 高僧僧舍”之音译 , “拉不让孜 ” 意为“ 山顶上的僧舍 ” 。 该遗迹位于杜康大殿北侧约 �� 米的山丘顶 部 , 是一处多开间的多层建筑 , 平面南北长 �� 、东西宽 �� 米 。 拉不让 孜为高低两层 的跃式建筑 , 北高南低 , 中设阶梯相通 , 其内有数间大 小不等的房 间 , 四面主墙及南部个别房 间保存稍好 。 建于山丘最高处 的拉不让孜之北 、 西 、 东三面均临陡崖 , 地势居高凭险 , 于陡崖处砌筑 的土石围墙建有角楼 , 墙上开设望孔 、 射孔等 , 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 此次发掘了该建筑西南隅一间墙体尚好的舍房 ��� � � � �� 图一 � �。 �� � �� 一�� 平 面略呈正方 形 , 东西长 � � � 、 南北宽 � � � 米 , 门朝 东 。 四 面墙体 已部分塌毁 , 残高 � � � 米 , 分为上 下两层 , 上层墙体厚 图一� “拉不让孜 ” 建筑平面示意图 。� �� 、下层墙体厚 � � �� 米 , 均 由土砖砌建 。 砌墙土砖长 。� � 、 宽 � � � 、厚 � � � 米 。 垒砌时纵横交 错筑至墙体所需厚度 , 土砖之间用泥浆粘合 , 墙外抹一层泥面 , 墙体内侧有烟良痕迹 , 说明此房 原为生活起居处 。 ��� � � � � 上下两层均仅有柱 , 下层现存一个直径 。� � 米的柱洞 。 墙体基槽内 出有木棍 、桦树皮 、炭渣等一些与原建筑有关的遗物 。结合西藏同类建筑的特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此类遗物 应为房顶建筑材料 。经初步认定 , 此房原地表结构是采用传统的“ 阿嘎土”方式筑成 , 正中立柱 , 柱上承梁 、椽 , 梁 、椽两端直接架在墙体上 , 在椽木之上平行架设若干小木棍 , 再铺放桦树皮及 一 � � 一 考古学报 �� �� 年第 � 期 干草 , 并掺人用于防潮吸水 的炭渣 , 上面再压盖石板及泥土成为房顶 。 墙体的筑建是先夯筑高 于地面的夯土基槽 , 再于基槽内筑建房屋墙体 。 二 、 石窟遗迹调查 此次调查了皮央村石窟群 工 、 � 、 �� 区中的部分石窟 , 发现不同类型石窟 �� 座 。 �一� 礼佛窟 �� 工区第 �� 号窟 位于皮央村西侧山崖中部 , 为平面方形的单室礼佛窟 。 前 �东 �设雨道 , 图一一 礼佛窟 � 区第 �� 号窟平 、 剖面图 窟室进深 � � � 、 面阔 � � � 米 。 窟内四 壁均绘壁画 , 南 、 北 、西三壁均开设壁完 �图一一 �图版拾 , � 、 � � 。 ����一 ��� 年对该窟调查测绘时 , 因窟内堆积较厚而未作清 理川 。 此次调查分别于南 、 北壁完下发现两组壁画 , 并 在 紧靠甫道 的东壁南端发现一 小完 , 小完距地表高 �� 、宽 �� � 、深 。� �� 、 高 � � � 米 。 窟内出土大量模制小 泥塑 。 南壁下部发现的壁画绘横排的五人跪坐像 , 位于 南壁佛完的正下方 , 高出地面约 。� � 米 , 壁画长 � � �� 、 高 。� � 米 。 五人中左起第一至四人均侧 身�向右 �跪坐 , 身着三角形大翻领长袍 , 袍衣镶有宽边 , 其中三人头戴宽沿帽 � 第五人身着僧 � ��厘米� �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图一二 礼佛窟 � 区第 �� 号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 � 西藏札达县皮央 一东嘎遗址 �� �� 年调查与发掘 服 , 结枷跌盘坐于座垫 , 其身分显然与前四人有别 。 五人头部右上方有朱色绘成的长 � 、宽 � 厘 米的方框 , 似拟题写文字之用 �如表示每位人物之身分或名称 � , 但不知何故未著一字 �图版 捌�。 壁画下方绘长 �� 、 宽 �� 厘米的朱色方框 。 在北壁壁完下方发现的壁画与南壁完下壁画的位置相对 , 长 � � � 、 高 。� � 米 , 高出窟内地 面 。� � 米 。 壁画主体为上下两排共 �� 人构成的一组人物 , 其左侧为两尊菩萨小像 , 菩萨面部及 身躯已残 , 仅存头光与坐垫 , 坐垫一为白象 , 另一为莲台 。 菩萨右侧是上 、 下两排人物小像 , 上排 甚残 , 可见原绘有 �� 人 。 左起第一 、 二人身着僧衣 , 似为僧人 , 均结枷跌座于法垫 。 且第一人左 手执莲花 �第三至七人大部残损 �第八至十人皆身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 , 衣袖镶有宽边 , 盘腿正 坐或侧坐 。 下排人像略为完整 , 共有 �� 人 。 左起第一至十人均侧身向左跪坐 , 其中第一至七人 衣饰基本相 同 , 第五人头戴折沿帽 , 第一至四人头戴平顶宽沿帽 , 第七人所戴小顶 帽与其他人 物亦不同 。 这些人物均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 , 足穿长靴 。 左起第九至十二人似为女性 , 着广袖 长裙 , 佩戴项饰 。 在第九 、十人之间绘有一小立人 , 身穿三角形大翻领长袍 , 腰系宽带 , 足穿靴 , 其身分与其他人物应有区别 。 该处壁画与南壁完下壁画形式相同 , 即每个人物头部的右上方均 画有一个 � 平方厘米的朱红方框 �图一二 � 。 对比皮央 一东嘎遗址其他石窟 �如东嘎第一地点第 �、 � 号窟等 )中相同题材 的壁画人物 , 可认为 工区第 79 号窟新发现的两组壁画主要表现了供佛 与礼佛场景 , 其中身穿俗衣 (三角形大翻领长袍)的人物当是建凿石窟并绘制壁画的供养人 。 2 . w 区第 34 号窟 1992 年调查时发现 , 当时暂称为“灵塔窟 ” , 1 9 9 4 年调查 中将该窟编为 W 区第 34 号 , 本次调查进行了测绘 。 北壁完下壁画摹本 考古学报 2001 年第 3期 该窟建在皮央村西侧山丘的上部 , 位于 “拉不让孜 ”南侧约 5米处 , 长方形单室弧顶 , 四壁 门门门;;;‘ 〕〕 图一三 礼佛窟 Iv 区第 34 号窟平 、 剖面图 略呈弧形 , 门朝南 。 窟门宽 。. 9 、 门道长 2 、 窟室进深 4.5 、 宽 3、 高 3.1 米(图一三) 。 此次调查发现该窟的使用 、性质曾发生过变化 , 最初可能为修行生活窟 , 窟顶糙面遗有臭痕 ;后来 用土坯砖重新 砌修了窟壁 , 并在壁上抹涂草泥 , 绘制壁 画 , 成 为礼佛窟 ;最后又 在窟内建有供奉高僧遗骨的小型灵塔 。 窟内壁画保存尚好 , 考虑 用作礼佛窟的时间较长 , 故仍将其归人礼佛窟 。 窟内壁画于南壁门道两侧分别绘有佛教萨迎 派世系及护法 神像;北壁绘有主尊多吉申巴与二侍从 , 四周绘龙树 、 通追拉姆及 高僧像;西壁正 中绘萨迎班智达及二弟子 , 其左侧绘有萨迎派世 系 , 右侧绘六尊高僧像;东壁仍以萨迎世系为主 , 其 中出现了萨迎 派 的“ 白衣三祖 ” 以及萨迎班智达 、八思 巴等人的尊像 。 由此可以 初步判定 , 此窟大致是在萨迎派统治时期作为礼佛窟的 , 应属萨迎教派的石窟寺遗存 。 窟内的灵塔位于石窟后部紧靠东壁处 , 基座宽 2.7 、 长 1.4 、 残高 。. 6 米 。 原高四层 , 有塔身 2 座 。 塔身现 已残毁 , 塔 内没有发现遗物 。 ( 二) 灵塔窟 I 区第 360 号窟 该窟位于皮央村西侧山丘 的东南崖坡上 , 是 本次调查 中新发现的一座 内建灵塔的石窟 。 该窟门向东南 , 由门道 、 前室 、 后室三部分构成 。 门道长 3 、 宽约 l、 高约 2. 1 米 。 近门处的东壁上部开有烟道 , 附近壁面有较厚的烟良痕 。 门道东侧有一凹台 , 可能为置放 物品处 , 门道后部与前室相通 。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 , 进深 8 、 宽 4.5米 。 窟顶弧形 , 高 3.1 米 。 西 壁正 中上部开有一长方形小完 。 灵塔建在前室后 (北 )壁正中 , 塔刹已不存 , 塔基残高 。. 7 、 宽 2 、 {{{ _ _ _ {{{ 图一四 灵塔窟 工区第 36 。号窟平 、 剖面图 图一五 生活窟 互区第 26 号窟平 、 剖面 图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 西藏札达县皮央一东嘎遗址 1997 年调查与发掘 长 1.5 米 , 正面涂红色 , 其上绘有一对相背而立的白象 , 画风古朴 , 塔 内未发现遗物 。 后室接于 前室后 (北 )壁之西侧 , 平面呈正方形 , 平项 , 边长 3 、 高 2.2 米(图一四) 。 初步推测此窟最初可 能为修行窟 , 修行者圆寂之后依窟建造 了供奉其法体的灵塔 , 遂成为灵塔窟 。 ( 三 ) 生活窟 n 区第 26 号窟 该窟位于皮央石窟群 I 区 , 凿建在村庄西侧山丘南端的山崖上 。 石窟平 面呈不规则形 , 由门道 、 前室 、后室 、侧室等组成 。 门道向南 , 宽约 1、 长 1.2 、 高约 1.8 米 。 顶部 有黑色烟痕 。 前室长约 6 、宽 4.3 米 、高约 2.8 米 ;后室长 6、 宽 2 、 顶高 2一 2. 5 米 ;侧室位于前室 的东壁一隅 , 长 1.6 、 宽 1.5 米 。 在前室及后室的东壁均开有置放物品的小完 , 前室的东壁北侧 还设有火灶 (图一五 )。 窟内堆积厚 。. 3一 。. 6 米 , 出土弓箭 、石 臼 、 石砧和木桶等遗物 。 于该窟 火灶附近提取 了用 以水选法分析的积土样品 。 三 、 土塔遗迹调查 皮央 一 东嘎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多处不同形制和采用不同建筑方法的佛塔遗迹 , 主要有位 于东嘎村西南谷坡上的群塔 、 位于皮央村东侧格林塘的独立大佛塔及群塔(图二 ) 、位于皮央村 西侧山崖上的群塔(图八) 、位于皮央村南侧的群塔 、位于皮央村北侧山崖的独立土塔等 。 这些 独立塔或群塔均已残损 , 塔刹等塔顶部分已不存 , 仅存泥 、 石 、 土砖等材料建筑的塔基 (座)部 分 。 在遗址范围内 , 多处见有散落于地面或塔座之上的陶质佛塔构件残块 , 这些形制不同、 纹样 各异的陶质构件残块 , 均系镶包塔刹的陶砖 。 本次工作除对此类遗物作了标本采集之外 , 同时 对保存相对较好的皮央村北侧独立土塔进行了重点调查 。 {{{ lll 111 1 1 日 !!!口口亘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1t 11 ’ l }}}} 111 ? . 切厘米 图一六 皮央村北侧独立 土塔速写图 图一七 皮央村北侧独立塔浮雕图案(局部) 独立土塔位于皮央村 以北约 20 。米的山崖上 , 属皮央石窟群 I 区(北部)[z 〕。 塔高约 10 米 , 土塔周围分布有石窟遗迹 , 该土塔建在一处因水流风蚀形成的丘状土崖顶部 , 丘状的山崖形似 天然塔基 , 其上人工砌建的塔座 、塔瓶与之成为浑然一体的“ 土塔 ” ( 图一六 , 图版玖 , 2 ) 。 塔座为 考古学报 2001 年第 3期 圆柱体 , 高约 2 、直径约 4.5 米 。 从残断面观察 , 塔座系土坯砖砌建而成 , 绕塔座一周装饰有由 人物 、立柱及“十”字纹样组成的浅浮雕图案 。 图案分上 、下两部分 , 上部为二方连续的十字纹一 周 , 下部为绕塔基一周的 4 人 12 柱图案 。 人物及立柱图案共分四组 , 每组有一人物及三立柱 。 人物直立 , 头戴平顶护耳帽 , 身着大翻领长袍 , 腰束带 , 足穿平头靴 , 双臂上举作承重状 。人物两 侧各有三立柱(实际上每组的三立柱均为其两侧人物共有 ) , 柱身粗短 , 上有柱托 , 下有墩础 , 形 似雕石团柱(图一七 )。 塔座及塔瓶的表面均遍涂红色 。 塔瓶(塔刹)用泥和陶质构件建成 , 呈圆 锥状 。 残高近 3 、底径约 4 米 , 顶端稍残 , 现存 n 级 , 每级 间隔有陶质楔形构件 , 逐级收刹 。 四 、 遗 物 此次发掘和调查采集的各类遗物共计 1000 余件 , 其中小件器物 130 余件 , 包括木雕 、 石 雕 、唐卡 、铜像 、 泥塑 、 泥模像 、 纸本写经 、 桦树皮印像 、织物等佛教遗物和彩绘顶板 、 塔刹陶砖等 佛教建筑构件 。 此外还出土有石器 、木器 、 甲衣 、 衣物 、 弓箭 、 铁(铜 )器 、 画笔等生活用具和生产 工具 。 同时 , 在发掘 中还采集了部分自然遗物 , 如植物果实 、 炭粒 、 粮食种子等 。 兹择要分类叙 述如下 。 ( 一) 佛教遗物 调查及发掘所获遗物 中以佛教遗物的数量 、种类最多 , 可分为 10 类 。 1 . 木雕 有五佛冠 、 坐佛 、法座背屏 。 五佛冠 22 件 。 五佛冠系藏传佛教高僧作法时所戴头冠 , 因有五片花冠 , 藏语称为 ‘旧 阿” (音) 。 五片花冠上分别雕刻有大日如来 、 宝生如来 、 不空成就如来 、 阿弥陀如来 、阿闷如来等五 佛 。 此次出土的木雕五佛冠数量较多 , 式样丰富 , 雕工精细 , 在西藏西部佛教雕刻品中堪称上乘 之作 。 9 7Z P D a : 2 2 : 4 , 略呈叶形 , 莲瓣形花边 。 主佛结枷跌坐于须弥座式莲台 , 头戴三花宝冠 , 结施无畏印 。 主佛上部雕有人面大鹏鸟 , 其周围饰以各种祥云卷草纹 , 上有姿态各异的童男 、 龙 女 。 主佛两侧雕有一对狮子 , 狮下各雕有一象王 。 台座两侧各雕有一怀抱仙鹅的迎陵频鹏 ,台座 以下为片形插桦 , 有二小孔 。 这件木冠冠片采用了透空镂雕 、 圆雕 、 浮雕等多种技法 。 大鹏 鸟及主佛的面部原 由其他材料镶嵌而成 , 现仅存凹痕 。 木雕表面涂有金粉或红色颜料 。 雕刻人 物中最小者身高仅 1.8 厘米 , 但其面部表情及身上的装饰物依然十分生动清晰 。 残高 21 、 宽 13.5 、厚 1.6 厘米(图一八 , 1 ; 图版拾壹 , 1 ) 。 97 Z P D K I : 2 8 , 呈尖叶形 , 莲瓣形花边 。 主佛头戴 三花冠 , 结施无畏印 , 结咖跌坐于莲 台 。 莲座下雕有金刚力士及迎陵频迎鸟 , 上部雕刻有 口衔金 刚柞的狮首 。 主佛一侧雕有象王并饰有卷草纹 , 木雕表面涂有金粉 , 下有片状插桦与穿孔 。 残 高 22 、 残宽 7 、 厚 1厘米 (图一八 , 2 ) 。 9 7Z P D a : 2 2 : 1 , 尖叶形 , 莲瓣形花边 。 冠 片顶部雕有一化 佛小像 , 有头光及背光 , 结咖跌坐于莲台 。其下为一狮首 , 两侧饰以 卷草纹 , 狮首下为主佛 , 头戴 三花冠 , 结施无畏印 , 结枷跌坐于莲台 。 主佛之两侧各雕有摩揭鱼 、立狮 、 迎陵频迎鸟 , 构成 “六 一 408 一 卫坦丝旦墓墓丝塾查继 兰醚丝呈丝二奎嘎遗丝〕塑兰~ 越 图一八 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出土木雕五佛冠 97ZPDa : 22 : 4 2 97ZPDK I 各 2 8 黝一缎Ž抓芬双 外省 遥至五颧鑫莽卫翌匡奎到 97Z P D a , : 2 即爹97黑瞥耀杜龚黔:九麦警华琵, 、4 , 余。 , / 3 ) 考古学报 2001 年第 3期 异座 ” 。 木雕表面施金粉及彩色 , 下有插桦 。 高 28 .5 、宽 12 、 厚 1.6 厘米(图一九 , 1 ) 。 9 7 z P D a : 2 2 : 2 , 略呈叶形 , 莲瓣形花边 。 主佛头戴三花冠 , 手结触地印 , 结枷跌坐于莲台 , 莲座下有宝 马 一对 。 主佛上部雕对称的卷草纹 , 两侧雕出立狮一对 , 下有插桦及穿孔 。 残高 22 、 宽 11 .5 、 厚 1.3 厘米(图一九 , 2 ; 图版拾壹 , 2 ) 。 9 7Z P D a : 22 : 3 , 上部雕有狮首 , 口 中有金刚柞穿过 , 主佛 已不存 , 一侧雕有卷草纹及立像 。 残高 21 厘米(图一九 , 3 ) 。 9 7Z P D b : 60 , 仅存主佛及台座 , 主 佛以上及座下插桦已不存 。 主佛头戴三花冠 , 结触地印 , 结枷跌坐于马王座上 。 残高 11 、宽 8、 厚 1.5 厘米(图二 O , 2 ) 。 9 7Z P D C : 80 , 仅存主佛及其以下部分 , 佛结禅定印 , 结枷跌坐于高莲 台之上 , 插桦有穿孔 。 残高 n .5 、 宽 10 、厚 1.3 厘米(图二O , 1 ) 。 9 7 Z P L FI : 4 , 主佛头戴五花 冠 , 结禅定印 , 结枷跌坐于莲 台 , 身后有背光 , 背光顶部雕有大鹏鸟 , 主佛上方雕有摩揭鱼 。 残高 21 .6 、 宽 10 · 7 、厚 1.4 厘米 (图二O , 3 ) 。 97 z P D d : 33 , 仅存主佛及其 以下部分 , 佛像头戴三花 冠 , 结智拳印 , 结枷跌坐于莲 台 。座下一侧为伏狮 , 佛像左侧原雕有迎陵频迎鸟 , 插桦有穿孔 。残 高 12 、 宽 7. 2 、厚 0.9 厘米(图二O , 4 ) 。 97 Z P D a : 1 1 , 仅存主佛上部 , 腰部以下残 断 。 佛像头戴 五花冠 , 四臂 , 两臂当胸合十 , 另两臂一手举莲花 , 一手执数珠 , 佛像的项 、 臂 、腕部均佩饰物 , 其 上遗有原镶石珠的凹痕 , 项 、碗饰上尚存绿松石二颗 , 身后有桃形背光 。 残高 21 、宽 16 、 厚 3 厘 米(图二O , 5 ) 。 坐佛 1 件(Z PD a : 12)。 基本完整 , 坐佛螺发 , 高肉髻 , 双手结禅定 印 , 结枷跌坐于莲 台 , 莲座下有一短桦 , 佛像原有 的圆形头光已残损 。 木雕涂有彩色 。 木雕背面有一方形孔 , 应是原 来与其他物件的插接之处 。 坐佛通高 46 、宽 17、 厚 7 厘米 (图二一 , 1 ; 图版拾壹 , 3 ) 。 法座背屏 1 件(97 ZP D a : 23 )。 稍残 , 略呈莲瓣形 , 莲辨形花边 。 法座以联珠从上至下界 隔为四段 , 顶部雕刻大鹏鸟 , 两侧各雕一龙女 , 龙女身下饰卷云纹 。 顶部以下第二段雕有卷草纹 及摩揭鱼 。 其下第三段两侧雕有立狮 , 狮背上骑举物童男 。 最下段一侧雕有宝象 , 象驮宝珠 , 其 下 已残 。 背屏中央为原佛像及桃形背光 , 皆不存 。 残高 23 、 宽 14 、 厚 4.2 厘米(图二一 , 2 ) 。 2 . 石雕 仅有佛像 1 件 。 佛像 1 件(97 ZPD b : 64 ) 。 残 , 仅存上半身和头部 , 其他部分 已不存 , 且头与躯干上半部 不在同一位置出土 。 佛像用硬度较高的整块 白石雕刻而成 , 有 肉髻及螺发 , 面部 阴刻出眼眶 , 鼻、 嘴部已残损 。 头部残高 10 、 宽 8 厘米(图二二 ) 。 3 . 泥塑像 在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的发掘中出土有多件彩绘泥塑像(残件) , 均为较小型 的佛像头部或躯干残件 , 共 16 件 。 这批泥塑的头部发饰与面容各不相同泥塑 , 残块多遗有木骨 (小木棍) , 可与躯干肢体相连接 , 兹择要分述 。 泥塑像 16 件 。 97 Z P D c : 9 3 , 残件(头部)。 头顶稍残 , 直发 , 面部残存有金粉 , 眼 、 嘴等部 位涂有红彩 。 高 11 、 宽 9 厘米 (图二三 , 1 ) 。 9 7 Z P D c : 75 . 残件(头部) , 脸部稍残 , 原涂有彩色及 金粉 , 直发 。 高 11 、宽 9 厘米(图二三 , 2 ) 。 97 Z P D d : 88 , 残件(头部) 。 面部稍残 , 高鼻 、 薄唇 , 面 部涂有 白红二色 , 发式不详 。 高 8 、 宽 6.5 厘米 (图二三 , 3 ) 。 9 7Z P D d : 8 6 , 残件 (头部) 。 面部左 一 410 一 翌哒题赶久止墨考直墨笠七醚鱼丝塞二兰堰逛丝旦些趣i与发掘 廷王三字‘r 人才 嫂二少子认 …多岌:卜豪氰 鱼兰三于侧二三不不三三采荀 0 0 粼 鬓瓢菇攫6泛下西乙画面O 《卫些室也鱼些些夕 台6 6 西西画乙己吞O 硬卜纽, Q 些 图二O 97ZPDc :80 5. 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出土木雕五佛冠 2.97ZPD b ;60 97ZPDa :11(l一 4 . 3 . 9 7 Z P L F I : 4 4 . 9 7 Z P D d : 3 3 约 1/ 2 , 5 , 约 l/4) 考古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乡砂/兰一一"/事冲了一”二一”一刁了忆 1 0厘米 图二一 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出土木雕 坐佛 (97ZP D a : 12 ) 2. 法座背屏(97ZP D a : 23) 颊稍残 , 头顶缠头 巾 , 左耳遗有红彩 , 耳下有 坠饰 。 高 11、 宽 8 厘米(图二三 , 4 ) 。 9 7 Z P D a : 1 4 , 残件(头部) 。 头顶稍残 , 螺发涂蓝彩 , 脸部涂有红彩 。 高 8 、 宽 6 厘米(图二三 , 5 ) 。 9 7 z P D b : 6 2 , 残件(头部)。 发冠涂黑彩 , 额 部发际处残存小竹钉三枚 , 可能原附有其他 饰物 , 头后发辫分为三股 , 脸部涂红彩 , 耳佩 坠环 。 高 10 、 宽 8.5 厘米 (图二三 , 6 ; 图版拾 纷一冬一介9舒厘米 图二二 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 出土石雕佛像残件 (97ZP D b : 64) 贰 , 1 ) 。 9 7Z P D b : 54 , 残件 (头部) 。 骸骼形头像 , 原似贴塑于某物之上 , 彩绘 已不存 。 高 4.5 、 宽 4 厘米(图二三 , 7 ) 。 97 z P D c : 6 7 , 稍残(坐像) 。 坐像身着裂装 , 手结施无畏印 , 结枷跌坐于莲 台 , 彩绘 以红 、蓝两色为主 。 高 11 、 宽 9 厘米 (图二三 , 8 ) 。 9 7Z P D b : 64 , 残件(头部) 。 面部涂彩 , 头上有残冠 , 脑后束发至颈后 , 耳下有坠饰 , 颈部以下残 。 高 11、 宽 9 厘米(图二三 , 9 ) 。 97 z P D b : 6 1 , 残件(胸部以上 )。 面部涂彩 , 头塑高发髻 , 脑后束发至肩部 以下 , 额部系红彩发带一根 , 耳 下有坠饰 , 颈部及上臂亦有饰物 , 两臂与腰部以下残 。 高 21 宽 、 高 18 、厚 7 厘米 (图二四 ;图版 拾贰 , 2 ) 。 97 Z P b : 6 6 , 残件(头部) 。 高肉髻 , 大眼丰唇 , 肉髻及面部均涂彩 , 眼 、 唇部也以黑 、 红 、 白等彩色加以勾勒 , 并残存有少许涂金痕迹 。 高 n 厘米 (图版拾贰 , 3 ) 。 4 . 铜造像 此次发掘中出土有多件铜质造像 , 系采用铸造 、锤谍等不同技术方法制成 。 此 一 412 一 四川进巫堂历史文(七鉴红氢兰直堂里等! 酉鱼鱼丝夔丛二主嘎遗址丝丝二塑喳且发握 份夕 图二三 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出土泥塑像残件 97ZPDe : 93 2.97ZPD e : 75 3.97ZPD d :88 4.97ZPDd :86 5.97ZPDa : 14 6. 7.97ZPD b :54 8.97ZPDC :67 9.97ZPD b :64(3.1/3 , 7 . 1 / 2 , 余为 l/4) 9 7Z P D b : 62 0 5厘米 图二四 杜康大殿出土泥塑像(9 7Z PD b , 61 ) 前当地村民在遗址 内也曾经挖掘到一些铜造像 , 包括有坐像 、 立像和头部残件等几种 , 据调查 创门大多出于皮央村西侧的杜康大殿等遗迹内 , 故在此一并介绍 。 佛像头部 2 件 。 造型基本相同 , 为坐佛或立佛的残件 。 9 7 Z P D K I : 21 , 颈部以下残断佛像 面相清秀 , 额丰鼻挺 , 高肉髻 , 螺发 , 长耳及肩 , 耳垂下缘呈方形且较厚 。 残高 10 、 宽 5厘米(图 413 一 考古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5厘米 图二五 皮央村西侧杜康殿垃圾坑出土铜佛像残件 1.97ZPD K I :21 2.97ZDD a :20 图二六 杜康大殿出土 “银 眼”铜质坐像(97Z P D K I : 27) 二五 , 1 ) 。 9 7 Z P D a , 20 , 颈部 以下残断 。 佛像面相圆润 , 丰额阔鼻 , 高肉髻 , 螺发 , 耳垂较长 , 下缘 呈圆形 , 颈下像腔内尚存铸造时留下的泥芯 。 残高 1。、宽 4.6 厘米(图二五 , 2) 。 坐像 5 件 。 铜质 。造型各异 .色泽亦不相 同 , 用铸造和锤谍两种方法制成 。 9 7Z F D K I : 2 7 , “银眼”坐像 , 基本完整 。 坐像头戴化佛宝冠 , 有三眼 , 均为错银镶嵌而成 , 二 目之间的额上一眼 为“纵 目” 。 坐像原有左右各二共四臂 (右侧一臂已残) , 右前一臂平举于胸并执金刚柞 , 左前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 西藏札达县皮央一 东嘎遗址 1997 年调查与发掘 臂平抚于腿上 , 左后一臂上举并执弩于头侧 。 坐像身披缨洛 , 佩手训 、 臂911 、 足611 , 结咖跌坐于莲台 , 莲台正面之下有三狮 , 台 座稍残 , 为平底 。 通高 18 、 宽 12 .6 厘米(图二六 )。 97 Z P D 采 : 4 , 坐佛像 , 完整 。 头饰高肉髻 , 螺发 , 大耳及肩 , 颈下有“三道” , 身披袒右袭装 , 双手结说法 印于胸前 , 结枷跌坐于莲台之上 。 台座下两侧为二立柱 , 两立柱之间为立狮三尊与坐地人物两尊 相间。 坐地人物长 发齐肩 , 双耳佩大耳环 , 全身赤裸 , 肌肉发 达 , 双手上举高擎台座 。 像内注满泥胎 。 通高 62 、 宽 32 厘米(图 版拾叁 , 1 ) 。 97 Z P D 采 : 5 , 菩萨坐像 , 完整 。 头戴三花宝冠 , 耳 佩大耳环 , 身披袒右僧衣 , 手臂 、 腕部及足腕部均佩饰训 , 轮王 0 5厘米leseseseseseseseseseseses--J 图二七 亚 区第 26 窟 铜像残件(97ZP 亚 2 6 : 3 ) 坐于二重莲台之上 , 莲座上阴刻藏文一周 。 通高 18 、 台座底径 12 厘米 (图版拾叁 , 2 ) 。 9 7 Z P D 采 : 6 , 菩萨坐像 , 基本完整 。 主尊居中 , 头戴饰座佛一尊的化佛宝冠 ;身后背光上部铸出五花瓣 , 其上铸宝珠 , 背光两侧铸出摩揭鱼 , 右肩部出莲花一朵 , 左手 自然下垂拈莲花两朵游戏坐于莲 台 。 两侧各有一侍从 , 二侍从 皆有背光 , 身体赤裸 , 腰间系一 “ T ”形腰带 , 披 以轻薄纱巾遮盖大 腿 , 身体呈 ,’S ”形站立 。 台座为四足高台式 , 稍残 。 通高 16 、宽 9 厘米(图版拾叁 , 3 ) 。 9 7Z P 1 26 : 3 , 多臂神像 , 残件 。 神像系铜片锤谍而成 , 仅存上半部 , 头有高发髻 , 耳佩大耳环 , 左臂当胸 , 手掌 向外 , 左后三臂向外屈伸 , 背光有莲花边饰一周 。 残高 8.7 、 宽 9 厘米(图二七 ) 。 立像 3 件 。 有佛像和菩萨像两类 。 9 7 Z P D 采 : 1 , 佛像 , 较完整 。 高髻螺发 , 面相丰圆 , 腰 身纤细 , 披紧贴身躯的通肩篷衣 , 跳足而立 , 右手结施无畏印 , 左手下垂执经筐 。 高 48 、 宽 22 厘 米(图版拾叁 , 4 ) 。 9 7 Z P D 采 : 2 , 菩萨像 , 完整 。 头戴五花冠 , 双耳佩大耳环 , 右手结施无畏印 , 左手扶莲花枝茎 , 跃足而立 , 上体赤裸 , 佩颈饰 , 颈饰镶嵌有绿松石 , 腰间系“ T ”形腰带 , 并披有 轻薄的短裙遮盖在右腿上部 。 该立像比例协调 , 体态丰肤饱满 , 铜像腔内注满泥胎 。 体高 129 厘 米 , 肩宽 40 厘米 (图版拾肆 , 1 ) 。 97 z P D 采 : 3 , 菩萨像 , 较完整 。 头戴火焰宝珠高冠 , 冠上饰流 苏六道 , 面部稍向右侧 。 上体赤裸 , 颈下佩饰物 , 右臂上举 (已残 ) , 左臂 自然下垂 , 手抚莲花枝 茎 , 莲枝自右小腿盘绕向上至左肩部;腰间系“ T ”形腰带 , 并有轻薄的纱巾披盖于大腿上 , 跳足 而立 。 该立像体态匀称 , 铜像腔内注满泥胎 。 体高 108 厘米 , 肩宽 26 厘米(图版拾肆 , 2 ) 。 5 . 模制小泥像 用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印模制作的各式小型泥像 , 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 物品之一 , 藏语俗称“擦擦 ” ( 音译) , 它作为高原佛教信众的供奉与积善之物 , 流行的时空范围 甚广 。 此次调查发掘在佛寺及石窟等遗迹内发现 了大量的这类模制小泥像 , 其形制和种类都十 分丰富 。 初步统计在 30 种以上 , 包括有佛像 、 天王像 、菩萨像 、 度母像 、护法神像 、高僧上师像 , 以及佛塔 、 咒语等 , 仅择要介绍如下 。 五臂护法神 该类泥像数量较多 , 形制较大者多绘有彩色 , 如 97 Z PD a : 96 。 神像身绘白 色 , 前两臂拥抱空行母于胸前 , 其余三臂分别执手鼓 、 金刚柞 、金刚钩等法器 , 胯下系彩色花环 , 一 415 一 考古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右展立于莲台 , 身后红色背光略呈圆形 , 背光有火焰纹边饰 。 高 15 .5 、宽 13 .5 、 厚 1.2 厘米(图 版拾伍 , 1 ) 。 佛像 该类泥像大小有别 , 数量极多 , 造型各异 。 佛结枷跌坐于莲台 , 螺髻 , 身着祖右袭装 , 手执钵 。 有圆形头光和联珠或莲辩纹的圆形身光 , 泥像背面留有指纹痕迹数道 , 周身涂红彩 。 天降塔 该类泥塔均为圆锥形 , 尺寸大小各不相 同 , 数量亦较多 , 由塔基 、塔身 、 塔刹三部 分组成 。 塔身四面设门 , 正中设有阶梯 , 塔基与底部多遗有指纹痕迹 。 塔基常涂成红色 , 塔刹则 涂金色或红色 。 6 . 桦树皮印像 发掘中在多处建筑遗迹内出土有一种桦树皮印像 , 内容多为墨 印佛像或 高僧像 。 印有墨像的桦树皮很薄 , 长 、 宽尺寸一般多在 12 一2 。、 20 一 30 厘米之间 。 9 7 z P D K Z : 4 0 , 药师佛像 , 佛结枷跌坐于莲台 , 头戴宝冠一手托钵 , 一手结 印 , 有圆形的头光与背光 。 树皮长 24 、 宽 14 厘米 。 9 7Z P D a : 9 , 菩萨像 , 菩萨头戴三花宝冠 , 双手结印 , 结咖跌坐于莲台 。 树皮长 10 、 宽 13 厘米 。 97 Z P D a , 43 , 高僧像 , 高僧头戴三角形僧帽 , 身披架装 , 双手结印 , 结枷跌坐于 莲台 , 莲台下方有横排的藏文经咒两行 。 主尊之上方有两尊小像 , 有圆形背光 , 服饰与手印与主 尊相 同。 树皮长 26 、 宽 18 .5 厘米 (图版拾贰 , 4 ) 。 7 . 藏文佛经 在格林塘大殿 F l 和皮央村西侧的拉不让孜 F l、 杜康大殿等佛寺遗迹和部 分石窟内发现大量藏文佛经残篇 , 经初步清理可分出不同的规格 , 经文具体内容尚待鉴定确 认 。 兹仅就皮央村西侧杜康大殿出土佛经择要介绍如下 。 藏文佛经 97 ZPD c : 83 : 1 , 牛皮质纸 、 红 、 黑两色横排双面书写 , 藏文楷书手写体 。 纸长 62 .5 、 宽 21 厘米 。 中心有直径 2.5 厘米的红色圆圈两个 , 上绘小幅彩色释迎牟尼佛像一尊 , 面 积长 、 宽各 4 厘米 , 经卷两端有红色边栏两道 , 边栏一则有表示函序的墨书藏文字母 。 卷芯长 52 、宽 12 厘米 。 97 Z P D c : 83 : 4 , 较厚的草质纸 , 单面横排墨书 , 藏文楷书手写体 。 长 62 .5 厘 米 , 宽 n 厘米 。 两端有红色边栏一道 , 背面墨书藏文字母函序 。 卷芯长 58 、 宽 8 厘米 。 97 Z P Dc : 83 : 6 , 书写经文的纸较薄 , 长 47 、宽 9 厘米 。 双面横排墨书 , 藏文楷书手写体 , 两端各有红色 边栏一道 , 一侧边栏外标有藏文字母函序 。 卷芯长 40 .3 、 宽 6.5 厘米 。 97 Z P D C : 83 : 7 , 较厚的 草质纸 , 双面横排墨书 , 藏文楷书手写体 , 两端各有红色边栏一道 , 一侧边栏标有墨书藏文字母 函序 。 长 33 、宽 9.3 厘米 。 97 Z P D c : 83 : 9 , 较粗糙的草质纸 , 单面横排墨书 , 藏文楷书手写体 , 无边栏及编号 。 长 28 .5 、 宽 21 .5 厘米 。 9 7Z P D C : 83 : 1 0 , 较厚的草质纸 , 双面横排墨书 , 藏文 楷书手写体 , 两端各有红色边栏一道 , 边栏一侧有 墨书藏文字母函序 。 长 16 、 宽 7.5 厘米 。 97 Z P D c : 83 : 1 1 , 纸张较薄 , 深蓝色底 , 金银汁相间双面书写 , 藏文楷书手写体 。 长 41 .5 、 宽 n .5 厘米 。 两端用金汁画出边栏两道及藏文字母函序 。 卷芯长 33 .5 、宽 6.5 厘米 。 97 Z P D C : 8 3 : 1 6 , 纸张较厚 , 黑底单面金银相间书写 , 藏文楷 书手写体 , 两端各有金银汁 画出的边栏及 藏 。 长 21 、宽 7.5 厘米 。 8 . 唐卡 唐卡即藏语“ 卷轴画 ”之音译 , 根据制作方法和材料可分为“ 国唐 ” ( 丝绢绣织而 一 416 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 西藏札达县皮央 一东嘎遗址 199 7 年调查与发掘 成 )和 “ 止唐 ” (颜料绘画而成)两类 , “止唐 ”多用矿物质颜料与骨胶调合在织物上绘成 , 常挂于 寺庙殿堂或宗教活动场所 。 本次发掘 出土物中有较为完整的唐卡 9 幅及部分残片 , 兹例举如 下 。 唐卡 9
本文档为【西藏札达县皮央_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09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11-07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