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举报
开通vip

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1、相关定义 1.1、收益宽幅的概念 我们最初把收益宽幅的概念描述为银行存款的低利率收益与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产 生的高资产投资收益的差。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等因素,银行 存款的低利率收益甚至会出现负值。我们可以把银行存款的负收益作为较高资产投资收 益率的机会成本,在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极低的机会成 本使收益宽幅的差增大。这个差的存在就会刺激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冲动,在加上受”买 涨不买跌”投资理念的影响以及对未来较高收益的诱惑,投资者往往会放弃持...

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1、相关定义 1.1、收益宽幅的概念 我们最初把收益宽幅的概念描述为银行存款的低利率收益与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产 生的高资产投资收益的差。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等因素,银行 存款的低利率收益甚至会出现负值。我们可以把银行存款的负收益作为较高资产投资收 益率的机会成本,在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极低的机会成 本使收益宽幅的差增大。这个差的存在就会刺激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冲动,在加上受”买 涨不买跌”投资理念的影响以及对未来较高收益的诱惑,投资者往往会放弃持有资金, 转而选择持有资产,再加上从众心理,最终形成非理性投资热。 之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把原本的对收益宽幅概念的描述,即指相同金额 的货币存入银行获得的低收益与投资房地产获得的高收益之间的巨大收益差,引申为等 8 第 2 章 相关概念 量资本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中获得的收益差过大,甚至还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其 他领域。 1.2、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居民收入2.1.1 居民收入 准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对收入概念的界定,不同的 研究者给予了不同的回答。《21 世纪英汉经济实用词典》定义为收入是由于出售 商品或劳务而得到的金钱或金钱的等价物,或指从资本或劳动或从这两种的结合 中得到的收益。《简明牛津辞典》定义收入为来自人们的土地、劳动和投资等的所 得。欧文 菲歇尔认为,收入是当期能够给个人带来主观享受(即效用)的所有实 物性的东西,而这些实物最简明的表示方法是它们的货币价格。希克斯认为一个 人的收入是它在一周中所能消费的最大价值,且他仍然期望在周末是能够像在开 始一样富有。李实认为个人收入可以被看作为一定时期内获得的用于个人或家庭 现在与未来消费的资源的市场价值。周振华认为个人收入是以个人或者家庭为收 受方的货币或实物性收入。闻潜认为个人收入是指社会的每个成员在一定时期(通 常为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是居民消费和投资能力的 具体尺度。 在本文中,居民收入是指居民个体通过劳动、拥有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等) 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拥有财产以及通过其他行为和方式获得的全部收入。居民收 入是包括各种渠道来源的所有收入,居民收入主要分为以下八大类:(1)劳动报酬 性收入(工资、奖金和经营性收入,出售农副产品收入以及各种劳务收入等);(2) 财产性收入(债权及储蓄利息、股息红利、个人财产租赁收入等);(3)兼职收入(社 会兼职、第二职业收入,如稿费、讲课费、演出、医疗及其他服务收入等);(4) 工资外收入(单位自设的奖金、劳务费等);(5)转移性收入(财产补助、补贴、救 济、奖励、国内外赠予等);(6)资本剥削收入;(7)偷税逃税的收入;(8)权钱交 易的收入。 1.3、收入概念 收入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所带 来的报酬, 是社会各成员或集团所占有的生产要素所有权的体现,同时也是生产成果或利益 按照某种规格在各种要素之间分配的结果。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其 中工资是劳动力所有权的体现;租金是土地所有权的体现;利息、利润是资本所 有权的体现。目前,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 工资性收入是劳动者们投入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目前,它是我国城镇居 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劳动者从事的行业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他们之间的收 入也存在着差别。如通信、电力、石油等垄断行业的工资就要明显比其竞争行业 的收入高很多。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我国的工资收入主要是指显性收 入,而福利、灰色收入等隐性收入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之内。 b.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以有形资产、资金等各种财产换取的收入,主要包括股息、 红利、租金、利息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性收入所占居民收入的比 重将会进一步提高,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会使个人占有财产的比例逐步上升,特别 是那些占有大量财产的人,财产收入将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c. 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及居民之间往来互助、赠送等形成的 收入。目前,转移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到居民总收入 9 的 1/5 左右,并且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d. 经营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居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收入,如私营企业主、 个体户的收入就主要是经营性收入。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很高, 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1.4、收入分配的相关概念 社会生产总过程由四个具有关联性的环节组成,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正如 马克思所说:”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 复始他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 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1]”。 分配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就像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社会生产完成 循环的重要环节。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分配的规模和水平,一方面分配在一定资源 基础上对国民生产成果进行分配的,分配的直接结果与个人收入水平、生活层次、幸福 指数密切相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层次;”另一方面分配的结果同时决定着资源的 分配,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制约着生产的进行[2]”。 也就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获得高水平的生 活条件和经济能力,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国民经 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最终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 生产范围领域内的分配,初次分配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包含工资、补贴、奖金、福利和其他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单位和社会纯收 入,包含税收、上交的利润、支付利息、企业公积金和企业利润留成等。国民经济经过 初次分配之后,国家、集体、生产部门和劳动者本身都有了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 分配直接决定着国家、集体、个人三方经济 利益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和累计的 比列。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一次分配的过程,主 要包括信贷、价格和财政支出三种形式,通过价格的调节、财政的支出和信贷的发放等 形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非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居民的最终收入。最终分配 则是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确定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列规模,实现积累基金 和消费基金的需求总额与国民收入供给总额相平衡。 9 一、西安地区公办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理论 收入分配制度决定如何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 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1]。收入分配制度是人们就国民 收入如何分配的进行制度规范的一种独特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是和当时社会客观经 济形势有直接关联的一种经济制度。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 以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以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为研究对象,构建有利于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体 现科学公平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同样需要收入分配制度理论指导。高校教师收入分 配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教师收入的一种制度选择,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建立 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更 好的服务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二)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制度决定如何进行国民收入分配,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 离不开收入分配基础理论的支持, 研究如何调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校教师工 作的积极性更是离不开人力资源激励理论的运用。下面将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 梳理和分析。 1.5、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概念 2.2.1 成本、收益的概念2.2.1 成本、收益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经营项目或者业务行为都会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行 为,其行为的动机就在于获得一定的收益,从这个层面来说,成本投入是基础和 前提,收益是目标和价值所在。 所谓成本,马克思认为是”只是一个生产要素上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 等价物”;萨缪尔森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厂家需要支付的全部支 出;《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对成本的解释是企业经营中的支出项目如购买原料、 劳动力、劳务、供应品,包括折旧资本资产的摊销。 ? 综上所述,结合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的界定,本文认为,成本是指参与某个政策制定或者项目制定所引 起的一系列资源消耗和付出,它包括可以量化的经济成本以及非可量化的社会性 和制度化成本。 所谓收益,是一个与成本相对应的概念,西方经济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为详 细的界定。亚当 斯密认为,收益是指”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即指拥有财富的增加;艾 马歇尔吸收了亚当 斯密的观点,并提出了增值收益 的经济学收益思想,随后,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文 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 ? 向楠英.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8:11. ? 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和超越 [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1. ? 肖道刚.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上海世博经济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1. 15 并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实际收益—物质 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 ? 显然,这三种形态的收益部分 是可以量化的,而其余部分是难以量化的。笔者认为,收益是指参与某个政策制 定或者项目制定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利益和好处,本文从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制 度收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6、税式支出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概念 (一)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在公共财政领域中,对支出收益的关注大体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此 之前,西方近代财政理论主要强调财政节约和公共财政的合法性。二战以来, 随着公共部门大量介入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日益扩展,支出迅速增长,各种 形式的”政府失灵”逐渐显露,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公共支出问题的注意力 开始转向支出的收益方面,效益、效率等分析指标被经常的运用到公共支出 领域。而预算问题专家普雷姆詹德则认为绩效一词在内涵上更为广泛,它”包 括了效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机构所做贡献的质量,包含了节约、 效益和效率”?。换而言之,绩效的要求可以概括为”3E”:经济(E conomical)、 效率(E mcient)、效果(E ffect)。经济是指在适当的时间以最低成本获得适当数 量的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它可以通过对投入的测度进行评价;效率指产 出与所耗资源的关系,可以通过单位产出的成本来反映;效果是指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达到 其预期目标或结果的程 度。所以,公共支出的绩效分析应通过投入、产出以 及相关时期内公共支出对特定部门所产生结果三者的组合来综合衡量和评俨。 任何一个政府从其本意来说,它都是希望做能对社会带来益处的事情, 不管是现在就带来益处还是今后带来益处。从本质上讲,税式支出也是一种 财政支出,有收益亦有成本,只有当其收益超过成本时,才是经济合理的。 所以政府在考虑是否实行税式支出的时候,首先要做成本收益分析;其次, 税式支出是政府的支出,它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投资来 源的一种投资活动。对其投资支出必须讲求效益,从而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因此,与其它财政支出项目绩效分析一样,税 税式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式支出绩效分析的方法,可以用经济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 (二)税式支出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概念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 帕帕 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其后,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 累托重新界定。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卡尔德和约翰 希克斯 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 希克斯准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本—收益”分析开始渗透到政府活动 中,如1939年美国的洪水控制法案和田纳西州泰里克大坝的预算。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是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年代以 来,为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管理,根据投入产出原理,设定特定的指标体系, 按照统一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收益计价方法,把私人企业中进行投资决策的 财务分析方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决 策,从而有效 地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方法,它是市场经济国家衡量政府支出收益常用的一 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政府公共支出中对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收益的分析评价, 同样也适用于税式支出。那么税式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定义为:政府通 过对税式支出成本收益的估算,采用一定方法对两者进行对比,从而改善经 济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分析方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特点是:要求把投资方案中投入的成本与其发生的收 益进行对比,如收益大于成本,表示经济上可行;如收益小于成本,表示经 济上不可行。这种方法的基本做法是面对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按照一定的 方法计算出每种选择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并计算成本和收 益的比率,按所得比值大小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收益,然后再确定优先 采用次序,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收益的项目或方案,选择最 优的支出方案,再据以拨付和使用财政资金。这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进行 经济决策时,都必须选择产生最大收益的原则。此外,在选择方案时,一般 还应遵循平均收益最大、净收益最大和所剩资金最小三项原则。 第三部分我国税式支出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 1.7、资本收益收缴相关概念 2.1.2.1 相关概念 (1) 国有资本。在给出国有资本的概念之前,先来明确一下与之相近的一个概念 “国家资产”。国有资产是国家拥有的一切财务的总称。其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 方面概述,狭义的定义是仅指国家所注入社会生产中从事公共服务和各种生产经营 性活动 的资产,他们存在于各类国家参股、控股的拥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中;广义的 按法律规定国家拥有的一切财务的总称。 与国有资产相比,国有资本与之有着一个明显的特质那就是:以营利为目的。 国有资本通常被定义为国家对企业所进行的各种形式投资和凭借其投资所形成的权 益,及依法认定的其他国家享有的权益,其范畴包括国家资本本金、未分配利润、 9 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等。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所投资的企业不仅仅包括本国企 业,而且也包括非本国的企业。换句话说,国有资本就是指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出资、 及凭借国家资本所有权所形成的权益总和[31]。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政府代表国家对国有资本所取得 的收益进行收缴,并对所得收益进行统筹分配进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的统称。它 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2007年由国务院 印发)标志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在国内正式建立。2008年通过的《资产法》规定, 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按年度单独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本级政府预 算,并报请本级人大批准并备案。 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包括:由国家出资的企业分红所 得利润;由于国有资产的转让所得收入;由国家出资的企业清算所得收入等其他国 有资本收入。支出预算主要包括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支出、央企重大技术创新支出、 投资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支出等[32]。 (3) 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是指国家凭借对国有资本的所有权, 按照法律规定或是根据承包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将国家控股或参股国有企业的一部分收益收缴国库 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国 有产权的直接体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国有资本收益源 于各类国家参股或控股的拥有国资背景企业的劳动者在剩余时间内为社会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33]。 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其形式与数量,取决于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国有资本的管理权 限。收缴的收益主要内容:国有资本所享有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应上缴利润,即国 有企业根据承包合同或是法律规定将一部分实现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租金收入,即 按照租赁合同经营者向国家的租金。除以上三种常见的收缴收益外,还有诸如国有 资产占用费收缴、国有资本转让收益收缴,国有股权证转让收益收缴等。 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主要形式:按其形成的来源划分,可以划分为经营性收益和 非经营性的收益。经营性收益是指企业利用国有资本,通过良好的经营所获的利润。 经营性收益财富增长的源泉是生产率的提高,方式是通过正确的经营决策、良性的 管理、技术的更新。非经营性收益则是指并非因企业自身努力,而是由于例如国家 特许的垄断经营、政策导向等某些外界因素使企业获得的收益。对经营性和非经营 性收益两者定义的区分,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从而便于制定相应的收益收 缴和分配政策。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划分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可分为中央国有资 本收益收缴和地方国有资本收益收缴。 前者直接上缴国库由中央直接支配的国企经 10 营利润;后者是由地方政府支配,上缴地方政府金库[34]。 2、相关背景 2.1、研究背景及意义 是 2008 年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和扩张的财政政策。银行发行大量货币,采用低利率政策,市场流动性加强,促使资产 价格上涨,会计上资产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房价上涨在会计学上表现为持有收益。 投资者把资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收入是比较少的,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实 际的利息收入就更少了。这就刺激投资者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项目。近几年来房地 产业飞速发展,房价一直在涨,很多投资者就都把资本投入房地产业。房地产又是以公 允价值计价的,公允价值还存在顺周期效应,在当前比较活跃的市场环境下,又助推了 房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最终导致房产价格飙升。在房价不断 上涨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甚至会不惜向银行贷款来投资房地产。举债经营的成本不过 是偿还借款利息,而举债经营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投资者正是利用了财务杠杆 获取利得。随着借贷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杠杆被过度使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 资产泡沫。这就导致了银行储蓄的低收益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高收益之间的收益宽 幅现象。如果收入按资产要素分配,收益宽幅就会进一步加大。在收益宽幅现象下,财 务杠杆被过度使用,在虚拟经济、流通领域出现炒作、对赌等投机行为,资本由实体经 济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等量资本获得的资产收入远远大于劳动所得,居 民不再依靠劳动获取劳动所得,转而追求资产增值收益,当二者达到几倍的差异时,表 明居民收入结构失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调整居民收入结构,缩小居民收 入差距。[1] 2014 年 3 月 19 日,网上开始有传言说河北保定将成为政治副中心,随后发改委和 保定市政府先后出来辟谣,表示没听说这个消息。但是 26 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出台,把保定定位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 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似乎确定了这一消息。保定会不会成为之 前传言的政治副中心还有待讨论,但保定的房价却是实实在在的涨起来了,截止到 4 月 1 号,仅 6 天的时间,保定的房价就暴涨了 20%。据统计,保定各大楼盘销售几近”疯 1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狂”,现房和期房价格从 3 月 26 日的均价约 5500 元每平方米迅速飙升至 6500-7000 元, 甚至个别楼盘已达到 8500 的”天价”。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居民都不会再安心工作, 只想着通过炒房牟取暴利。据媒体报导,自从 26 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 城镇化的意见》出台以来,到保定各楼盘咨询买房的客户大批量增加,除保定本地客户 外,还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外地客户来售楼处咨询购买。保定清山公爵城楼盘价格 不到一周时间就从原来的 6000 元/平涨到 9500 元/平,涨幅高达 58%,据知情人士透漏 现在实际价格还要高,可能已经破万。这部分客户大部分都是来炒房的,目的就是谋取 高额价差。投资房地产轻轻松松就能获得远大于劳动所得的高收益,还有谁愿意辛苦工 作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民都不再安于获取工资收入,转而追逐资产增值收益。这就 形成了低工资收入和高资产增值收入的收益宽幅现象,居民收入结构失衡,收入差距越 来越大,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收益宽幅是 解释收入结构失 衡最好的工具。本论文不仅在理论上为收入结构失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解释 了收益宽幅现象下居民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 调节居民收入结构提供合理建议。调控收益宽幅,调整居民收入结构,不断缩小居民收 入差距,对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推动 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收益宽幅现象下的居民收入结构失衡问题,可以有效地化解很多 社会矛盾,解决很多经济问题,比如可以鼓励创新,推动实体经济投资和发展,缓和贫 富阶层矛盾等,都很有借鉴意义。 2.2、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提高了农民收入,出 现了很多富裕的村庄,这些村庄已接近城市水平,甚至有些村庄超过了城市水平。例 如江苏省无锡市的华西村和西塘村,浙江省宁波市的滕头村、金华市的花园村及杭州 市的航民村,山东省临沂市的沈泉庄村、烟台市的南山村,河南省漯河市的南街村、 新乡市的刘庄村,山西省晋城市的皇城村,还有很多富裕的农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些农村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乡镇 企业比较发达。 我国的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断增 大。如今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必由之路,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 支柱,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来自《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 工业年鉴》的 数据显示,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达到 30%以上。”十一五”末,乡镇企业对农 村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 2010 年统计数据显示, 乡镇企业增加值为 11.22 万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122.1%,且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增 长的贡献再次提高,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 2005 年上升了 0.9 个百分点, 第 1 页 共 48 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乡镇企业对农村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达到了 28.2%。乡镇企业集聚已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而带动小城镇 的发展,2010 年全国乡镇企业园区已有 9854 个,小城镇约 3 万个。”十一五”期间, 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净增就业 324 万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年均 净增 193 元,年均增长率为 13.2%。2010 年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 纯收入的 35.2%,比 2005 年上升了 0.8 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对农村 发展贡献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提高农民收入逐步上升。 2.3、案例背景 某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公司规模总资产已超过千亿,并于 1996 年在在 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香港上市公司蓝筹股之一。目前该集团公司已在 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杭州、重庆等全国 30 多个城市的布局全国化房 地产开发战略,其投资经营的业务范围主要有住宅房地产、商业地产、经营投资、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总承包和物业管理等多领域的开发投资。投资建成运营项目已超过百个, 其 开发的主要房地产项目主要包住宅房地产项目、商场商铺、写字楼、公寓、别墅 等项目产品,已形成公司独特的都市综合体产品系列。公司实力雄厚,累计土地 储备面积超过 2210 万平方米,是房地产市场核心品牌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地 产行业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地产企业之一。 2.4、研究背景 易的空前发展,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使得 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构成力量,其发展 完善对于提高一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正处于 发展中的转型经济体国家,金融市场的发育尚不够健全完善,市场运行过分依 赖于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起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 见,对商业银行进行效率测算、比较分析,从而找到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方法 途径,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短缺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故应将有限的资源 进行最优配置已获得最大的效益。而效率就是指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程度。银 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按照王付彪等(2006)的定义,银行效率就其含义而言是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 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是银行对其资源 的有效配置程度,是衡量银行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总称。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业和银行体制改革不 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 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措施提高整体效率,在承担了不同风险的同时也获得了不 同的收益,对商业银行效率及其风险、收益进行测度研究,将有助于商业银行 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力图对两大问题 进行研究,一方面,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及利润效率进行测算比 较;另一方面,本文将对商业银行的成本、利润效率与其风险、收益特征的关 系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 风险及资本收益率等对其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监 1 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和商业银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控制成本 和创造利润的能力,并且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从而维护银行业和中国 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2.5、选题背景 公司与吉林大学在 2000 年共同投资建设了长春吉大高 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并规模生产聚醚砜(PES)和聚醚醚酮(PEEK)树脂 及其二次制品,经过几年的运作长春吉大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 其成果在 2005 年 12 月被世界 500 强德国德固赛以 3 亿元人民币收购了 80%股 权,长春天福实业集团所占 65%的股权全部出售,这一商业行为不仅创造了中 国向发达国家出让高科技知识产权的历史,更使长春天福实业集团和吉林大学 坚定了在高科技领域投资发展的战略。 为占领特种工程塑料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诉两家合作单位又组建新公司: 吉林省中研高性能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中研公司)。开发热塑性高性能 聚合物,争取建设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打造转化平台,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 3、研究意义 3.1、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宏观层面上,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现如今, 我国银行业体系中的众多中小商业银行正蓬勃发展,竞争力大幅增强,在英国《银 行家》杂志近些年公布的 1000 强银行榜单上排名逐年提升。所以,这些中小商业 银行是银行业体系中的生力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经营效益水平影 响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微观层面上,商业 银行起到了桥梁作用,是联系资金供求双方的媒介。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银行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领域的相关业务,可以 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各自所需的金融服务项目。由此可见,对商业银行来说,非 利息收入业务的意义重大,将成为银行今后重点开发的领域。 另外,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压力、 需求变化、金融脱媒现象等都使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巨 大挑战。在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收入逐渐缩小的趋势下,非利 息收入就是银行寻找的新收入来源渠道,也是银行为谋求自身长远发展而去开拓 的增收途径,这推动着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优化 收入结构。 然而,银行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需要一定的投入,如配置相应 的信息通讯设 备、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等等,这就会消耗银行的各种资源、增加其成本费用的支 出。围绕”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 了一些探讨,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如果统一用股权收益率作为银行经营效益衡 量指标的话,有学者认为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股权收益率具有正向贡献度,也 有学者认为非利息收入对股权收益率是具有负向贡献度的。此外,在样本银行的 选择上,学者们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研究得相对较多, 而对城商行、农商行等关注较少。从英国《银行家》杂志近几年的银行排名数据 观察,可以发现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正在迅速崛起,实力大幅提升,那些较有发 展潜力的中小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得较为稳定且还在继续开拓。基于此 背景,本文旨在探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提高是否能够真正带来效益。 股权收益率作为衡量银行业绩、体现银行价值与最终经营目标的一项有力指标, 非利息收入是如何对股权收益率产生影响的,银行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增加非 利息收入占比是否对股权收益率具有正向贡献度,这些问题是本文希望通过研究 来解决的。 2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研究背景及意义 是 2008 年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和扩张的财政政策。银行发行大量货币,采用低利率政策,市场流动性加强,促使资产 价格上涨,会计上资产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房价上涨 在会计学上表现为持有收益。 投资者把资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收入是比较少的,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实 际的利息收入就更少了。这就刺激投资者寻找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项目。近几年来房地 产业飞速发展,房价一直在涨,很多投资者就都把资本投入房地产业。房地产又是以公 允价值计价的,公允价值还存在顺周期效应,在当前比较活跃的市场环境下,又助推了 房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最终导致房产价格飙升。在房价不断 上涨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甚至会不惜向银行贷款来投资房地产。举债经营的成本不过 是偿还借款利息,而举债经营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投资者正是利用了财务杠杆 获取利得。随着借贷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杠杆被过度使用,通货膨胀加剧,最终形成 资产泡沫。这就导致了银行储蓄的低收益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高收益之间的收益宽 幅现象。如果收入按资产要素分配,收益宽幅就会进一步加大。在收益宽幅现象下,财 务杠杆被过度使用,在虚拟经济、流通领域出现炒作、对赌等投机行为,资本由实体经 济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等量资本获得的资产收入远远大于劳动所得,居 民不再依靠劳动获取劳动所得,转而追求资产增值收益,当二者达到几倍的差异时,表 明居民收入结构失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迫切需要调整居民收入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1] 2014 年 3 月 19 日,网上开始有传言说河北保定将成为政治副中心,随后发改委和 保定市政府先后出来辟谣,表示没听说这个消息。但是 26 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 见》出台,把保定定位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 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似乎确定了这一消息。保定会不会成为之 前传言的政治副中心还有待讨论,但保定的房价却是实实在在的涨起来了,截止到 4 月 1 号,仅 6 天的时间,保定的房价就暴涨了 20%。据统计,保定各大楼盘销售几近”疯 1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狂”,现房和期房价格从 3 月 26 日的均价约 5500 元每平方米迅速飙升至 6500-7000 元, 甚至个别楼盘已达到 8500 的”天价”。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居民都不会再安心工作, 只想着通过炒房牟取暴利。据媒体报导,自从 26 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 城镇化的意见》出台以来,到保定各楼盘咨询买房的客户大批量增加,除保定本地客户 外,还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外地客户来售楼处咨询购买。保定清山公爵城楼盘价格 不到一周时间就从原来的 6000 元/平涨到 9500 元/平,涨幅高达 58%,据知情人士透漏 现在实际价格还要高,可能已经破万。这部分客户大部分都是来炒房的,目的就是谋取 高额价差。投资房地产轻轻松松就能获得远大于劳动所得的高收益,还有谁愿意辛苦工 作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民都不再安于获取工资收入,转而追逐资产增值收益。这就 形成了低工资收入和高资产增值收入的收益宽幅现象,居民收入结构失衡,收入差距越 来越大,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收益宽幅是解释收入结构失 衡最好的工具。本论文不仅在理论上为收入结构失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解释 了收益宽幅现象下居民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 调节居民收 入结构提供合理建议。调控收益宽幅,调整居民收入结构,不断缩小居民收 入差距,对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推动 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收益宽幅现象下的居民收入结构失衡问题,可以有效地化解很多 社会矛盾,解决很多经济问题,比如可以鼓励创新,推动实体经济投资和发展,缓和贫 富阶层矛盾等,都很有借鉴意义。 3.3、研究结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上述实证部分的结论,我们得出在银行整体样本中回归的结果,银行收入 多样化水平 DIV 与风险调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 SHROE 和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 SHROA 负相关,这说明在我国现在的金融环境下,银行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反而 影响了银行的表现,降低了银行的业绩水平。银行收入多样化水平 DIV 每增加一个 单位,银行平均除风险因素的净资产收益率 SHROE 下降了 1.78 个单位,银行平均 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 SHROA 下降 2.25 个单位。 出现这样的结果,本文认为有以下原因: (1)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务面越来越广,收入渠道也越来越丰富灵活,但 是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并没有相应的有很大的增长。这是因为银行的多样化业务依 旧停留在传统低效劳动力密集的层面上,而且许多业务的定价收费情况也十分不理 想,使得许多非利息业务收益水平较低,甚至有些收不抵支。到目前为止,我国银 行的非利息业务依旧处于为发展巩固利息业务服务的地位,而不是作为一块重点收 入板块在发展。这样的条件下,使得银行 收入多样化水平并没有对银行收益表现起 到一个促进作用,反而起到一个降低的效应。 (2)就我国目前的整体金融环境而言,虽然银行业面对着比较激烈的竞争,但 是由于政策上关于银行业进入的限制,银行的利息收入就可以很好的保证银行的总 体收益。而且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主基调下,关于银行非利息业务的法律指引 和规范缺失,以及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以及工作人员 结构的不合理,这些都制约了非利息收入对银行表现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关于上市银行,结合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银行收入多样化水平 DIV 和非利息 收入占比 UN 对上市银行股价年收益率 SR 的影响跟全样本条件下是一样的。用上市 银行股价波动 BETA 代表上市银行的风险情况,很遗憾,回归的结果,银行收入多 样化水平 DIV 和非利息收入占比 UN 对 BETA 均不显著。因此我们认为银行收入结 构对银行风险影响不大。 如绪论中所说,不论是国外发达金融市场的示范效应,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 3 0 “内忧外患”的必然选择,甚至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仍觉得银行收入逐 步摆脱利息收入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式,慢慢提高非利息收入地位将是我国银行业 收入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我国最近这些年的数据显示收入多 元化对银行收益起到了一个负面的作用。针对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对银行收入结 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1)国内银行的收入结构在相当时期内仍然会以利息收入为主,大力发展非利 息业务,希望通过发展非利息业务来缓解资本压力恐怕很难奏效。从经营效率和经 营绩效的角度来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专业化和多 元化中更多地选择专业化, 通过优化存贷业务提高资产质量,进而提高经营效率,这种方式所能获得的利润更 大。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将重点发展放在发展多元化业务未必具有 效率。 (2)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激烈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必将朝收入 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那么目前我国的银行就应该进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规划和构 建,相关人员培养和相关业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同时针对我国居民投资理财意识 薄弱的问题,我国银行业也可以在现在这个阶段在居民中普及推广理财意识,为中 间业务的发展做好铺垫。 (3)我国银行业务品种的开发应该逐步摆脱现今的低效重复劳动力密集型中间 业务的提供,着力于发展技术高,附加值高,收益高的业务,通过更灵活更有针对 性的产品提高收益率以及转换门槛,这是我国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的方向。 (4)针对我国银行业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与支持 和指导,对银行业务的定价规范,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提供方向,以帮助我 国银行更顺畅地完成收入结构的转变。 3 1 3.4、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自从人类进入阶 级社会以来,人们的生存目标、发展愿望的实现,或多或少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漠视人们的经济利益需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领导贫苦大众闹革命,目的就是在革命成功之后要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加富足的 生活。现在,革命成功 了,应当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并因此获得财产性收 入。 ? 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时代,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加上思想上的禁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否认个人财产的合法性,不容许个人财 产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财产对于社会和人 的发展的意义。因此,十七大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 一重要论题,意义重大。 (一)让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 观点 在《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中,马克思说,”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 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 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 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 ? 今天我们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目的就是要消除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真正占有劳动创造的财富。 1.失去生产资料是劳动者受剥削的根源 在马克思看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了人们的经济地位,收入分配关系只 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资产阶级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劳动 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及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阶级 无偿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总根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87 页。 ? 赵振华,《”财产性收入”是否就是投资性收入》,来源:《解放日报》,转引自中国共产党新 闻网,2007 年 10 月 30 日,网址: 51325.html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98 页。 13 揭示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秘密。他把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 即”资本 C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 c,一部分是为 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 v;c 代表转化为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 代表转化为 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因此,最初是预付资本 C=c+v,例如,预付资本 500 镑= 410 镑+90 镑。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商品。商品的价值=c+v+m(m 是剩余价 值),例如,410 镑+90 镑+90 镑。原来的资本 C 变为 Cˊ,由 500 镑变为 590 镑。 二者的差额=m,即 90 镑剩余价值。” ? 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用公式表示就是 w=c+v+m。其中,w 代表商品价值;c 代表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 即物化劳动的凝结;v 代表劳动者收入即工资;m 代表由工人创造但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的剩余价值,这是一个超过劳动者收入部分的新价值,而恰恰是这个超过劳 动力自身价值部分被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获得,”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 值只是 v 这个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因此,v+m=v+? v(v 加 v 的增长额)。” ? 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社会,”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 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劳动者与劳动条件 (资本)所有权分离,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的起点。 ? 资产阶级私有制 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度,雇佣劳动之所以存在,劳动者 之所以会受到资本的剥削,正是因为广大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除了自身的劳 动力之外”自由”的一无所有。因此,劳动者若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持续不断地 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者可以有选择出售给哪个资本家的自由,但 却没有选择不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给整个资本家阶级的权利。因为,除了劳动挣得 工资之外,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的生存和发展资料。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导致工人贫困以及整个工人阶级受压迫和被奴役最根本的 原因。 毫无疑问,剩余价值 m 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劳动者理所当然地享有 对于剩余价值(m)的分配权,但是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工人阶级没有 生产资料所有权,只能屈从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分配制度和规则,因而只能是处于 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因此,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45 页。 ? 《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47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4 页。 ? 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5页。 14 劳动者成了生产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享有由 v 所创造和带来的新价值 m,即 由全体劳动者来分享共同劳动或者说是联合劳动所创造的成果。 2.社会主义要使劳动者成为有产者 按照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具有 参与分配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和资本,对于它们的所有者来 说,是收入的源泉,也就是说,使它们的所 有者有权占有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 分”。 ? 在《资本论》第 2 卷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必然要素。任何 社会形式的生产都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实际结合,”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 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 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 ? 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存在,才导致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因此,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中,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小部 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大多数人一无所有的不合理的经济基础,但是要消灭和废 除的并不是要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建 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 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消灭了资产阶级私有制以后,要建立 的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可能 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要消除物质财富与劳动之间的对立――这个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不断产生的结果和它的不断存在的前提。 ? 让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 主人,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要破除资本对劳动的强制,确立 劳动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 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以国家主人翁 的姿态进行生产,与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被迫的和异化的劳动具有天壤之别, 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可比拟的优越感和先进性。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可 能。劳动者 只有首先拥有财产,财产进行投资,然后才能获取财产性收入。劳动收入积累转 化为财产,利用财产用于投资,就变成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74-75 页。 ? 《资本论》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4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6 页。 ? 《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98 页。 ? 朱炳元、朱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92 页。 15 因此,财产就具有了生产资料的性质。(如图所示) 劳动收入积累?财产?财产用于投资?按贡献获取报酬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出,正是体现了对劳动者作为 生产资料和私人财产所有者地位的尊重,保障了劳动者对于通过诚实劳动、合法 经营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占有所获得的收入的合法地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 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我们的党不仅关注更多群众收入的提高, 也关注更多群众财产的增长。财产占有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般表现形式,实质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内在要求。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其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条 件让更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取更丰裕的物质消费资料的同时,也能拥有用以获取收 入的财产,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 成为生产要素占有者,并通过持有的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获得相应报酬。 (二)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对马克思收入分配理 论的丰富和 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逐渐走向多元化。从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到”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从”允许和 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到”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 ?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从”默认”到”合法化”,从”补充”到”并存”, 从”原则”到”制度”,深刻反映着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1.分配方式是由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构成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循环 的各个环节,或者说,是”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在 ?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求实》,1992 年第 11 期,第 7 页。 ? 江泽民,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求实》,1993 年第 12 期,第 7 页。 ?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年 第18期,第12页。 ?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求是》,1997年 第18期,第12页。 ?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求是》,2002年第22期,第11页。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 年第 21 期,第 16 页。 16 这个过程中,”过程总是从生产 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 这是不言而喻的”。 ? 这也就是说,在社会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决定和制约着其他 环节,”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 ? 。 当然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也对生产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我们应明白的是,在 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首先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 产之间的分配 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 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 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 因此, 归根结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关系、水平、状况)决定了分配。 在讲到商品交换的时候,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关系是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共 同一致的意志关系,而且他们必须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 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 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 而正是 这种受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意志关系,确定了分配原则,也就确定了人们在分配关 系中的地位及所得。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决定着我国的分配制度不可能是单一公有制体制下的按劳分 配。”按劳分配是作为公有制关系内部劳动者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原则提出来 的” ? 。在马克思设想的公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土地是公共占有,人们是联合劳动, 因此,根本不存在生产资料的分配和私人占有的问题。我们今天不能盲目套用 马 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因为二者的前提不同,当今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 预想的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当马克思提出这一原则时,他的逻辑前提是商品 货币关系已经消亡,个人的劳动已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因而社会在再生产过程中 已经能够直接计量和直接分配社会的总劳动,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由 此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才有可能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以劳动券的 方式来使等量劳动得到等量报酬。”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06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4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06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43 页。 ? 王珏,劳者有其股与收入分配,《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2 期,第 5 页。 ? 王珏,劳者有其股与收入分配,《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2 期,第 5 页。 17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获取和拥有一定量的货币财富在一定程度上依然直接与个人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实行马克思当年设想的”按劳分配”基本不可能。个人劳 动也不可能直接是获得报酬的尺度,还必须要通过”著名的价值来插手其间”,”如 果个人劳动还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社会还不能以劳动时间的简单标准直接测量 出社会总劳动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 就是不可能的。” ? 2.让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对马克思主义收 入分配理论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不可能实行”各 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又制约着我国不能实行纯粹按劳分配或纯粹地按生产要素 分配。因此,当前合理的分配结构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存在,必然导致私有产权的存在。由 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与质量的差异,产生了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 异。如果不加干预,收入分配领域的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就会自 动出现。为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和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 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凭借财产获取财产性收入 的合理性的理论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分配是指,”社会根据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和劳务提供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大 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即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 ? 拥有一定的财产,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随着财产规模的不断 扩大和财产分布格局的变化,财产分布不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而且对今后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于不 承认个人利益,劳动者没有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承认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并 且将其个人利益同劳动成果和企业利益挂 钩,这极大调动了劳动者为自己、为企 ? 王珏,劳者有其股与收入分配,《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2 期,第 5 页。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 年第 21 期,第 16 页。 ? 朱炳元、朱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84 页。 ? 赵人伟《紫竹探真,:收入分配及其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49 页。 18 业、为国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承认个人财产也就促使劳动者从自己的财产利益 上关心整个国民财富的增加。个人财产的增值不仅是增加个人财富,也在增加国 民财富,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承认个人财产的含义不仅仅 在于个人财产的增加,还在于承认财产与财富创造过程的增值。我们同样会预见 到,今后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收入差别,更大的是财产差别。 ? 而财产占 有的差别,往往是收入差别的最重大的影响因素。 ?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论断的提出,肯定了广大群众利用 自身劳动、诚实经营等等渠道去获取收入的合法性;正视了劳动者凭借劳动收入 的积累获取财产性收入的合理诉求;体现了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贯彻按劳分配与 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这一论断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照顾 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获取财产的关切,是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新时代新情 况下的丰富和发展。 (三)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 经过 30 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现在已经到了解决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 裕的时候了。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在上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要突出 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要让更 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避免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 义目标。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产的占有和分配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劳动者的各 自具有的资质禀赋也不可能没有差异,因此,在我国现阶段,一定程度上的收入 分配的差距不可避免。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的,因为不同 劳动者工作效率是不相同的,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有的劳动者产出会多些,有 的劳动者的产出会少些,因此,适当的分配差距是对劳动者工作效率的合理反映, 也有利于鼓励能者多劳,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 步富裕违背了事物发展由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科学发展的过程。共同富 ? 逄锦聚、柳欣、周立群主编,《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7 页 。 ? 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7 年第 10 期,第 33 页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4 页。 19 裕也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有差别地朝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迈进的这样一个 历史过程。基于社会生产要素和财富占有的不同,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个人必 然有人由于实干、能力强等等因素而先富起来,当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夜 暴富者很多并不是由于自己的能力而只是由于体制的漏洞暴富起来的,这不在本 文的讨论范围之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进而 使我们的 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劳动者共建共享。共建就是共同 劳动,共同创造越来越多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共享就是参与创造财富的全体国 民共同分享社会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人贡献大而多分享财富,反之, 亦然。但是作为国家层面,应尽其职责为财富创造和分享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造 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的尊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也是社会和谐与公平正 义的内在要求。 2.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共同富裕的要求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说过,”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 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前面说 过,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在现阶段只能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 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样就使得”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 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 先富不是目的,通过 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 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 如今,”中心课题”要提上日程, 重点要转到以”先富”带”共富”和让更大多数群众富裕起来的轨道上来。 当前,如何让后富和未富的群众更快地发展起来?通过国家和居民个人自身 的努力,即国家采取一定和必要的措施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富民就不仅是增 加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的财产”。 ? 居民个人利用完善的投资及其他财产保值 增殖的渠道不断扩大其财产拥有量,这应该被视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一条可行性路 径。在此前提下,劳动者就不一定是无产者,也不一定与劳动条件相分离,他可 能是以一个资产 所有者的身份进入生产过程。在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条件下,劳动 者的收入就不仅有劳动收入,也可能有资产收入。 ?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4 页。 ? 杨承训,构建社会主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年第 1 期,第 23 页。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64 页。 ? 逄锦聚、柳欣、周立群主编,《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6 页 。 ? 逄锦聚、柳欣、周立群主编,《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6 页 。 20 而越来越多的群众拥有了更多的收入和财产,通过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和财 产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并通过财产性收入来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文明 程度,这就应该被视为通往共同富裕伟大进程的必然选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 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出,就是要使更广大群众拥有财产,并利用财产获取收入, 使得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从而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促进共同富裕。 (四)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的 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所面临的永恒的主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本目的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具有终极的意义。是不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最高价 值追求,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没有一个社会能 够彻底解决人类的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物质贫乏,是迄今一切人类历史的常态。 人类的发展就是在这种经济不自由的状态下走到今天的。甚至马克思本人也受到 这种不自由的困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 思坦承,使他所能 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 ?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追求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充满豪情地宣告,在未来的共产主义 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1894年,卡内帕请求 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题词,恩格斯回信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 下面这句话(即上注所引内容),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 。马克思甚至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以前的历史都不称为人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 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三大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 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 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 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 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 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 在这段著名的表述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4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94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30、858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04 页。 21 中,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 会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是通 过并表现为工人的解放来实现的,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指出,”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 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 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 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 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 。今天这里的工人应当理 解为劳动者,对劳动者的解放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至高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得 以实现的政治形式,把劳动者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使劳动成为 其自由自觉自愿的第一需要,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是人类社会走向自由人联 合体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2.实现物质前提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解放的前提就是在于物质基础的实现,只有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人们 才能”创造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基础和前提的认识, 突出地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在这篇论作中,马克思、恩格斯 系统阐述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 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 关系”。 ?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 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 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 物质生活本身 “。 ? 但是当人类还不能实现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当人们还不能 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 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 人类解放的前提就是在于物质基 础的实现,只有满足了生存及发展的需要以后,人们才能创造历史,才有可能实 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1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7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8-79 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4-75 页。 22 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 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 真正的”人的历史”的创造离不开自由自觉的人类主体,即自由全面发展的 个人。同样,”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 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 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 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 续长久”。 ?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 ? ,只有消除了人类财产不自由的状况,才能有人的本质的回归,因为”真正的财 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表现为”财产的统治” 的利益这个世界的统治者才退回到它的原来的 位置,不再统治着人,这对于人的 解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更 多群众摆脱经济贫困以实现更好地发展。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必将给人们 的生活带来物质上的改善,这无疑为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条件让更多 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为消灭财产、消灭利益对于人的束缚,为进入自由人联合 体的高级阶段准备了条件。 (五)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 展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 产性收入”的提出,第一次正视了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长期以来趋于 下滑的严峻现实,第一次将人们的关注重心从资本等强势生产要素转移到了弱势 的劳动力要素。创造条件让更多劳动群众也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对于调整收入 分配结构、拉动内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拉动内需 财产性收入来源于财产,而财产又形成于原始的收入。广大人民群众能否从 财产性收入中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收入的分配状况,因而保证财产性收 入的合理性要以公平的初次分配为前提。初次分配内部出现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 财产性收入上差异。财产性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严重失衡与不公,大多与分配关系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6 页。 ? [美] 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8 页。 ?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8 年第 24 期,第 10 页。 ?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22 页。 23 扭曲严 重、分配秩序混乱失控、相关制度缺陷有关。 ?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在初次分 配领域也 出现了”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 降 的局面” ? ,反映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即政府、企业、居 民三部门收入比例 失调。在初次分配居民收入不断下降的形势下,即 便是政府通过征收收入税和进 行其他经常性转移等再分配手段,居 民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仍然呈 下降趋势。(详见下表) 表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的收入格局 单位:亿元,% ? 年份 政府 企业 居民 规模 比率 规模 比率 规模 比率 1996 10380.5 15.1 11522.4 16.7 44947.0 65.3 1997 11829.7 15.7 13250.9 17.6 48061.2 64.0 1998 12982.9 16.4 13462.3 17.1 50495.1 64.0 1999 13654.7 16.5 14562.9 17.6 52360.7 63.4 2000 14737.1 16.3 16724.6 18.5 56826.8 62.9 2001 17573.4 18.0 17339.5 17.7 60813.8 62.2 2002 18167.1 17.1 17923.8 16.9 67844.9 64.0 2003 20991.3 17.7 21969.8 18.5 73780.8 62.1 2004 28465.0 17.6 39076.5 24.2 92045.6 57.0 2005 32170.5 17.3 42220.0 22.7 109698.1 58.9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 从 1996 年的 65.3%下降到 2005 年的 59.8%,而政府收入却是由 1996 年的 17.1%增加到 2005 年的 20.7%。在与一些主 要发达国 家的同时期的数据对比中,我国的居民最终分配比率也是较低的,例如 美国其人均 GDP 在 1942 年首次超过 1000 美元,在经历 20 年时 间后,1962 年 人均 GDP 达到 3144 美元,这时期美国居民的最终分 配比率大约为 72%。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的居民分配比率一直较为稳定,平均为 73.4%,而政府和企业 分配比率分别为 13%;日本人均 GDP 从 1966 年的 1071 美元,经过 7 年的增长 变为 1973 年的 3348 美元,这时期日本的居民最终分配比率大约为 75%。 ? 由此 可见,我国国民收入体系中,居民收入所得存在着比重失调和与主要发达国家相 同发展时期比例偏低的两大问题。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我们 ? 陈国军、殷耀,财产性收入校差,《瞭望》,2008 年第 13 期,第 45 页。 ? 朱炳元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68 页。 ? 所引表格和数据来源:安体富、蒋震,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的财税政策研 究,《公共经济评论》,2008 年第 7、8 期,第 4 页。 ? 安体富、蒋震,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的财税政策研究,《公共经济评论》, 2008 年第 7、8 期,第 10-11 页。 24 看到了增加居民收入的希望,表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将致力于改善居民部门 收入连年下降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提高居民部门收入水平,从而扭转政府、企业、 居民三部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局面。 肇始于 2007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同样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冲击,其原因除了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外,仍然有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失衡的内在根源。我国经济发展多年来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经济增长 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一个很重要 的根源就在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内需不 足又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恶 果。在下表关于我国消费、 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和拉动作用中, 俗称的这”三驾马车”各自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表5.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单位:% 年份 最 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服务和货物净出口 贡献率 拉动率 贡献 率 拉动率 贡献率 拉动率 1996 60.1 6.0 34.3 3.4 5.6 0.6 1997 37.0 3.4 18.6 1.7 44.4 4.2 1998 57.1 4.4 26.4 2.1 16.5 1.3 1999 74.7 5.7 23.7 1.8 1.6 0.1 2000 65.1 5.5 22.4 1.9 12.5 1.0 2001 50.0 4.1 50.0 4.2 -0.1 0.0 2002 43.6 4.0 48.8 4.4 7.6 0.7 2003 35.3 3.5 63.7 6.4 1.0 0.1 2004 38.7 3.9 55.3 5.6 6.0 0.6 2005 38.2 4.0 37.7 3.9 24.1 2.5 2006 38.7 4.5 42.0 4.9 19.3 2.2 2007 39.4 4.7 40.9 4.9 19.7 2.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其中贡献率是指三大需求 (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服务和货物净出口)的增量 与GDP 增量的比值;拉动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 积。? 从上表可见,我国近十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投资和出口 的拉动,而最 终消费支出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上世纪末期的 60%下降到目前的 40%左右, 这种发展模式过分倚重投资和出口。不 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得我国的出口在全球金 融危机下面临着相当大的 压力,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2009 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 ?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 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年版,第 57 页。 25 益,更加注重推 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 自 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就是充分认识到 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格局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要想改变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格局,就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 度,而这其中首当其冲就是要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调结构、惠 民生、促和谐,这三件大事都离不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增强居民特别 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广大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有利于”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 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 。低收入群体目前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这一群体的收入提 高了,才有可能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这对于我国整体内部需求的提 升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譬如,可以利用股票市场的”正财富效应”(所谓股市财 富效应,是指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导致股票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消费支 出的作用。具体而言,股票价格上涨,导致股票持有者财富的增加,使股票持有 人扩大其消费支出。反之,则减少其消费开支)来驱动经济繁荣。但是只有在广 大群众拥有股票这一投资工具时,我们才能够通过运用调节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 的这个杠杆来调节经济发展。 拨开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迷雾,最终我们发现藏富于民是一个古老 而又新鲜的真理。通过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被认为是 拉动内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并最终让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对于 调整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经济发展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不合理格局, 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在世界上是属于分配比较均等的国家之一。”根 据许多研究文献,中国在改革前夕或改革之初,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城市的基尼系数在 0.2 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略高,但多 数估计在 0.21 至 0.24 之间。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基尼系数则在 0.37 至 0.4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社,转引自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9 年 12 月 7 日,网址: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 年第 21 期,第 9 页。 26 之间,农村的基尼系数则在 0.34 至 0.40 之间” ?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 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尽管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增加,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和群 众对于收入状况的不满意程度也在同时扩大。据 2007 年 6 月《人民日报》的人民 论坛杂志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工资状况不满 意的人高达 96.5% ?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收入差距过大。不少学者指出,显示 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基尼系数,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我国就已经超过 0.40 这一公认警戒线。在那以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基尼系数近年来进一步上升到 0.45-0.50 的高水平。 ? 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已经在很多方面成为制约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阻碍,譬如前 面分析的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贫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不同阶层利益分化问题等等。 如何突破既有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面对的重大战略性 难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明确宣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 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 而”合理的收 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并 将进一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放任不管,就有可能导致”富者恒富、 贫者恒贫”的马太效应,走向两极分化,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相违 背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不应是使少数人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大多数群众一 无所有,这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并最终导致社会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失败。改革的目 标应是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更加富裕的生活。”社会主义最大的 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 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 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 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影响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几乎都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个问题 ? 赵人伟,《紫竹探真:收入分配及其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38 页。 ? 陈阳波,96.5%的人对当前工资不满意,《人民论坛》,2007 年第 11 期,第 18 页。 ? 袁文平,让 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意义重大,《财经科学》,2007 年第 11 期,第 2 页。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 年第 21 期,第 9 页。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 年第 21 期,第 16 页。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64 页。 27 解决不好,影响社会和谐,不利社会稳定。 有恒产者有恒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一定意义上,也 可以说也是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恒产,使绝大多数群众由无产者转为有产者,从 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型”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包括鼓励低收入群体利用财产 获得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要求,同时也是 我国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28 3.5、研究意义 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能 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农民的增收问题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从而影 响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常用恩格尔系数来度量,恩格尔系数是指饮食支 出在全部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逐 步降低的趋势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 水平越高。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 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贫富状况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绝对贫困,介于50-59% 之间称其可勉强度日,在 40-50%之间为小康生活水平,达到 30-40%可谓生活富裕, 恩格尔系数低于 30%时该家庭已属于最富裕的阶层。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 民消费支出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其中用于生活必须品的支出比重逐渐下降,用于提高生 活质量和个人发展方面的支出比重相对提高。 (2)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制约经济增 长的因素由生产(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扩大内需应成为促进我国国民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他们现在绝对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使其消费能力 普遍偏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所以,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拉动社会总需 求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过分悬殊将制约市场容量扩展,导致经济社 会的潜力不能被充分挖掘,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另外,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还会 制约农业发展的后劲,削弱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 (3)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可保障农产 品供给、改善农民生活,从而可以稳定农村社会。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实 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若放任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则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背离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另外,”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容易 引起社会动荡。因此,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不仅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社会 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有助于维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义。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产 生和发展规律,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同时对制定我国工业化和 城市化战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6、利用协整理论研究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意义 如前文的叙述,协整分析的出现能有效的避免在建立回归模型中出现”伪回 归”,并且保证估计量的”超一致性”。在协整理论出现之前,对于消费函数的研 究,通常是建立如下的消费函数: Ct=α + β Yt + μ t , 这样建立起来的模型,通过 OLS 回归之后,往往会有很高的R 2 值和t 值,使得模型看上去非常合理,而实际 上由于C t 与 Yt 都是非平稳的序列,在不做数据处理的时候,这样的回归结果往往 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般来讲,如果回归方程的残差不是平稳序列时,回归方程 应该判别为伪回归。上面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进行回归时,所得模型为 C2r=41.3247 + 0.7263 ? Y 2r + μ t 此时,对其残差μ t 进行检验其 ADF 值为-1.922997,大于显著水平 10%下的 ADF 临界值-2.622986,因此这是一个伪回归。如果直接用这个模型去估计四川省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很有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这是因为在这个模型中,参数 的估计值是没有意义的。协整理论出现之前,避免伪回归的做法一般是把非平稳 序列变换为平稳序列(如差分)进而建立回归模型,但这样又容易丢失数据间的 长期信息。而根据协整理论,一组非平稳的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直接 建立回归模型,并据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这就是为什么对数据取对数后,进一 步分析收入与消费关系的 原因。通过协整理论,尽管收入与消费的对数形式也不 是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样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城镇 ln, C1r= 0.4660 + 0.9098 ? ln Y 1r 农村 ln,C r2= 0.5044 + 0.8869 ? ln Y 2r 这两个方程可以分别对四川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长期的预 测,同时,基于这两个方程所建立的 ECM 模型,又可以从短期来分析城镇和农村 37 居民的消费行为。 3.7、意义 分工思想是18世纪亚当 斯密《国富论》(Adams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的精华,然而对其的研究在斯密之 后却后继乏人,直至新兴古典主义的兴起将分工理论带入全新的境界,本文运用 基础的分工理论对西藏民族手工产品藏香产业进行分析。首先对西藏地区目前存 在的大量藏香厂商依据其分工程度进行初步分类,测算不同类型厂商的分工程 度,并依此为基础建立分工程度与成本、收益关系模型。说明分工程度与成本、 收益之间关系,并建立不同类型厂商的分工程度、方式选择博弈模型,从博弈论 的角度对其分工选择进行分析。本文中将宗教文化视为一种资源,从分工的角度 对其进行研究,对我国民族地区特色手工产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预测其 发展前景。 3.8、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托达罗模型 不符合二元结构转换的实践,特别是 不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情况,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结合我国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 劳动力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现实,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收益角度论证劳动力向 2 乡镇企业转移的可行性和优势,使得我国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更加完善。 1.2.2.2 实践意义 乡镇企业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在吸纳农村剩余劳 动力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也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但是,随着经济 体制转轨,由于外部以及内部的各种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重重障碍,导致其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下降。本文对乡镇企业进行新的界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寻找正确的方向,发现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3.9、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成本与收益的意义 既然成人高等教育存在那么多的弊端,为什么它在遭受各种重创,并被理论 界严重质疑之后仍然有每年 2000 万人的报考人数和 200 万人的录取人数呢?它 的社会价值是什么?又是什么吸引着这些人的投资行为呢? 1.1.3.1 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正如保尔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所述,成人高等教育”提出和制定 了终身教育的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终身教育的实践。[12]”无论从 人的生命跨度,还是从学习内容的涵盖面来看,成人教育都必须是终身教育体系 的核心部分。因为人在成年直至死亡参加的所有的教育活动统 称为成人教育,成 人教育涉及人生各个领域的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终身教育持续终身的学习理念, 适用于年龄各个阶段,这正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不能做到的,普通高等教育很难 满足成人在生命的其他阶段继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却正 是顺应这一要求而提出的,具有其作用的独特性,它是终身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 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13]”作为新世纪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成人教育是涉及人数最多,涉 及行业最广,没有年龄性别限制,没有固定场所限制的开放式教育形式,这些都 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学习型环境。我国劳动力数量最多,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 的是劳动力密集产业,经济总体上去了,可是人均平摊下来人民还是不富裕,应 该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打造智力密集型产业集群,建 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强国。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学科的知识, 有利于提升社会在职工作人员劳动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型社会建 设过程中责任重大。 成人高等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意义重大,过去有意义,现在有意义,将来永远 都会有意义,所以不存在过时或者没有市场这样的可能性。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必须时时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一直延 续下去,不被其他教育形式抢占生存空间。 1.1.3.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998 年我国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开始扩招大学本科生,从此中国高等教育 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到 2002 年,高校已经实现 14%的毛入学率,基本达到国 际公认的毛入学率 15%的大众化 教育阶段。依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再过不久我国 高等教育就该进入普及化阶段了,这就表示我国的高学历人才将越来越多,大学 3 生的社会地位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修研究生,研究生进修博士生,还 有海归镀金的留学生,随着学历需求的”持续升温”,只有高中文凭和专科文凭 等低学历的人才也开始投入这股教育投资热潮,稳固自己的就业地位,扩展自己 的就业空间。在我国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财力不足的缺陷更加凸显出来, 对其他教育形式的投入已经捉襟见肘,更无力再投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产品的 私有性,决定了必须学生承担绝大部分成本,这样就要承担几乎全部的风险。成 人学生来接受高等教育有的是为了修身养性,有的是为了兴趣,有的是为了更新 知识,大部分是为了升职提薪。不为解决经济问题读书的成人学生没有投资回报 这方面的风险,但是为了提职加薪的学生则需要谨慎对待投资问题。在作决策时,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学生不能正确估测未来的市场回报,造成决策不合理。这 反映出就算人们有再强烈的教育需求,但是其追加教育年限是不是科学?是不是 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不是能获得最大利润?所有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个 人未来收益是不是都能大于成本?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决策者担风险的,也是需要 认真考虑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些回答也是不确定的,把这些大家关心的 问题归结于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产出是不是大于投入?这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个人的投资成本和收益分析。总之,个人在选择是否进行 人力资本投资时,要考虑教育预期收益,是否有利于就业等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主体需要理 论界对他们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本文借鉴国外与 国内专家学者对教育的经济价值与成本、收益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 学生的投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不但是为了验证成人高等教育是否存在价值的 问题,也为个人选择教育投入的最佳决策提供指导,对个人理性选择成人高等教 育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 1.1.3.3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 20 世纪中叶才提出来的,成人教育本身发展更晚。从 世界范围来看,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能与义务教育、普通高等 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因为国外政府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国内要高得 多,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学者和研究成果以及文献材料都比国内要多。也由于从 事其他教育形式研究的科研经费比成人教育多,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 少有牵涉成人教育的,造成成人教育关注度低,整体研究水平落后,但是它的重 要性是不可否认的。笔者作为成人教育学研究方向的学生,理应扩充这一领域的 理论研究内容。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者把精力放在对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方 面,实证的内容比较少;对政府投资行为和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较多,对学生投 资行为和投资决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既是对学生微观层面的研究,又是实证 4 分析,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缺失起到了填充作用,也可以用来指导政府政策方向, 学校制定收费标准,学生对是否投资成人高等教育等做出正确决策,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规避风险。 4、研究目的 4.1、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宏观层面上,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现如今, 我国银行业体系中的众多中小商业银行正蓬勃发展,竞争力大幅增强,在英国《银 行家》杂志近些年公布的 1000 强银行榜单上排名逐年提升。所以,这些中小商业 银行是银行业体系中的生力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经营效益水平影 响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微观层面上,商业 银行起到了桥梁作用,是联系资金供求双方的媒介。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银行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领域的相关业务,可以 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各自所需的金融服务项目。由此可见,对商业银行来说,非 利息收入业务的意义重大,将成为银行今后重点开发的领域。 另外,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竞争压力、 需求变化、金融脱媒现象等都使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巨 大挑战。在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存贷款利差收入逐渐缩小的趋势下,非利 息收入就是银行寻找的新收入来源渠道,也是银行为谋求自身长远发展而去开拓 的增收途径,这推动着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优化 收入结构。 然而,银行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需要一定的投入,如配置相应的信息通讯设 备、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等等,这就会消耗银行的各种资源、增加其成本费用的支 出。围绕”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 了一些探讨,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如果统一用股权收益率作为银行经营效益衡 量指标的话,有学者 认为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股权收益率具有正向贡献度,也 有学者认为非利息收入对股权收益率是具有负向贡献度的。此外,在样本银行的 选择上,学者们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研究得相对较多, 而对城商行、农商行等关注较少。从英国《银行家》杂志近几年的银行排名数据 观察,可以发现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正在迅速崛起,实力大幅提升,那些较有发 展潜力的中小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得较为稳定且还在继续开拓。基于此 背景,本文旨在探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提高是否能够真正带来效益。 股权收益率作为衡量银行业绩、体现银行价值与最终经营目标的一项有力指标, 非利息收入是如何对股权收益率产生影响的,银行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增加非 利息收入占比是否对股权收益率具有正向贡献度,这些问题是本文希望通过研究 来解决的。 2 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研究的目的 艾滋病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公共卫生领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大多处于最具有劳动 能力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经济和社会方面最为活跃的人群,艾滋病给他们带来的不 同寻常的严重的患病率和非正常死亡率会导致很多的社会经济问题。《艾滋病社会经济 影响研究指南》一书中指出,研究艾滋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研 究的目的在于给出可以度量的或可以预言的影响,以便人们能够确信艾滋病这一问题的 存在;同时通过研究,了解艾滋病影响的 所在、规模和形式,以便为之做出规划;此外, 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还能够为预防艾滋病和缓解艾滋病带来的后果提供理论依据 [5] 。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仍然严峻,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环境均已发生较大变化, 但关于艾滋病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2] ,且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限于定性描述, 缺乏相关的数据和定量分析。因此,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政策和措施,了解 新形势下艾滋病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表现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论文主要从家庭结构、 收入、消费、救助、教育、歧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分析艾滋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产生 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的目的是为国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3、目的和意义 以顾客导向型营销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为基础、以提高三 十团职工收入为目标,提出农产品差异化种养的策略。 产品差异化理论是 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也是 农产品差异化的理论基础。但西方经济学的产品差异化理论是用于分析企业定价 行为的,适用的对象是工业品,而非农产品。但事实证明,农产品同样也存在着 品种、质量、口感、外形等方面的差异。梨园养鸡这种模式就是在农产品差异化 这种思想下产生的。梨园养鸡既产出绿色的香梨,又能产出绿色的鸡肉,可谓是 一举两得。由于实行差异化策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赢得顾客的青睐。使顾 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下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获得 更多 的利润。由于消费者对差异化农产品的偏好,使他们在选择农产品时很少会放弃 差异化产品而选择替代品。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忠诚度使农产品经营者得以避 开竞争。 4.4、研究目的 探讨中国背景下,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将主观幸福感区分 为认知幸福与情绪幸福,认知幸福采用坎特里尔生活量表进行测量,而情绪幸福 则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情绪平衡及盖洛普情绪调查)进行测量,了解收入 对两种幸福感的影响之间的差异性。 4.5、财政目的 直接税取代间接税在税收体系中占到主导地位是通过开征各种直接税和不断 扩大直接税的征收范围以及提高直接税税率渐进地实现的。虽然制度变迁是有着 其内在的动力的,是由利益集团追寻其在间接税制下不能实现的潜在利益的行为 所推动的。但是必须承认,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开征一种新税或 者是提高税率、扩大征收范围,其直接原因往往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而不是什么 其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意图。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财政收入是 政府推动税制变迁的直接和首要的目的(当然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现代国家不同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国家,其职能更为广泛,对社会活动的介入 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守夜人”的范畴。这使得政府为了履行其职 能必须占用更多的资源,开征更多的税 收。直接税的开征迎合了政府的需要。当 然财政目的不是全部,一个很显然的理由是:如果仅仅为了筹集收入,那么提高 间接税税率应该是一种更为方便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开征新税呢?这样做在政 治上的阻力和风险毫无疑问要大得多。我们还注意到英美在战争结束后,财政压 力消失时仍然把原本作为临时性税收的直接税固定了下来,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 国家在并没有面临财政危机的时候也主动推动了向直接税制的变革进程。这些事 实告诉我们,筹集财政收入不可能是开征直接税的唯一目的,但是它是其中最重 要的原因之一也是不容否认的。 4.6、研究目的 国内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大多从发包方角度出发,在人力资源服务外 包的定义、原因、风险、利弊、发展趋势等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而从成本和收 益方面、以外包服务商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甚少。 笔者所在的深圳 WF 公司成立于 1985 年,原来是政府事业单位,2006 年改 制为全资国有企业,是深圳本地乃至全国起步最早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经 历了深圳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中国对外服务行业协会 的会长单位,也是深圳市人力资源协会的会员单位,在行业中属于中等发展水 平。随着机构改制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WF 公司在服务规模、服务收入、 服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北京外企、上海外服、中智等走在 行业前列的国内同行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更不用跟已经进驻国内如 ADECO、MANPOWER、RANSTAD 等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笔者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从业近 20 年,长期在业务一线工作,深感有必要 从人力资源服务商的角度,结合实际工作中所做的福田区政府临聘人员外包项 目,剖析人力资源外包的成本收益与风险,探索研究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和 未来发展趋势。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人力资源外包成本控制、扩大收益和 风险控制方面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本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商同行未来的发 展能够有所裨益。 5、国内外研究现状 5.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银行收入结构的研究综述1.2.1 国外有关银行收入结构的研究综述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西方学者对于银行业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结合进行了 不少理论以及实证研究。 从理论的角度,国外的相关研究关于银行收入结构对银行收益-风险表现上有不 同的观点: 1)非利息收入可以增加银行收益,改善单一的收入结构 持有此观点的相关研究人员理由有二:其一,增加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数量 可以增加银行的总产出,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可以判断银行收入多样化,增加非 利息类收入可以提高银行的效益 (Klein,Saidenberg,1997);其二,由于银行的净 利息收入高度依赖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可以提 供 多 样 化 收 益 , 更 加 稳 定 银 行 利 润 , 使 银 行 收 益 保 持 在 较 高 的 水 平 (Eisemann,1976;Brewer,1989)。 2)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并存带来了风险分散的效应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务多元化的风险分散作用要么出于资产组合分散效应 的考虑,由于这些业务之间的不相关或者说不完全相关使得收入流更稳定(Boyd et al.,1980;Kwant,1998;De Young 和 Roland,2001),要么出于激励方法论的考虑, 通过两块收入的比较进行业务风险控制激励,对风险起到一个减弱的作用(Rajan, 1991;Johan et al.,1994;Puri,1996;Boyd et al.,1998)。 3)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并存,非但没能增加银行的收入,甚至还增加了银 行的风险 持有该理论的以 De Young 和 Roland(2001)为代表,他给出了三个主要理由来 解释收入分散化增加风险: 5 (1)在传统借贷业务中,由于转换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使得无论是借方还是贷 方都能比较”忠诚”地维持彼此间的借贷关系,这样使得传统借贷业务收入随着时间 相对稳定,而非利息业务相对于借贷业务可以很轻易地转换银行,因此非利息活动 收入承受较大的波动;(DeYoung,Roland 2001,p.56) (2)非利息业务的扩展意味着固定成本的上升(如需要新员工等),这将增加 银行的运营杠杆,而借贷关系一旦建立,贷款量增加的边际成本却极小; (3)因为银行监管单位没有对非利息业务提出资本要求,这就导致非利息业务 有较高的金融杠杆水平,而高金融杠杆水平将大大增加收益率的波动水平。 在实证研究方面,从不同的出发点,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相关研究来研 究关于银行收入多样化对银行的效用影响的问题。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分析的美 国银行业,少数研究着力于分析欧洲银行市场,而且实证研 究中使用计量模型的也 并不多见。 Boyd et al.(1980)用 70 年代的数据拟合发现在非利息活动较低水平的条件下, 非利息活动有降低风险的作用。 Kwast(1989)的研究发现存在一个最优风险最小化配比(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 入比),且得出在 1976-1985 年间数据显示,非利息活动对风险降低有微弱的作用。 Boyd 和 Graham(1986)指出在 70 年代这样一个缺少严格政策的环境下,非利 息业务增大了银行破产的风险。 Gallo et al.(1996)研究发现,在 1987-1994 年间,在适度的风险水平下,银行 业务多元化增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1994-1998 年,欧盟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基本稳 定,虽然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不能完全抵消净利息收入减少而大幅下滑。 Demsetz 和 Strahan(1997)研究 BHCs 的股票回报率发现在 1980-1993 年间,银 行扩大了它们的产品组合,但却没有观察到风险下降的效应。可能是因为银行更倾 向于转向更高风险的活动并持有更少的资本。 Aggeler 和 Feldman(1998),1992-1997 年间美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增长 12%,非利 息收入增长 34%,银行收益的最大收获来源于非利息收入。 Acharya,Hasan 以及 Saunders(2002)使用意大利 1993-1999 的银行数据,得 6 出结论:银行资产多样化不能提高收益。 根据 Rosie Smith 等人(2003)以及 Carbo Valverde 和 Femandez(2007)的研究 中指出,对欧洲银行而言,银行从事多样化投资增强市场支配力。 Smith et al.(2003)分析了利息收入的波动,非利息收入的波动以及两者的相关 性,样本选择的是 1994-1998 年间 15 个欧洲国家的银行系统。而在每一个国家,均 又按银行类别和银行规模进行分类,然后分别研究利 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相关性。 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分类中都表明了,越依赖于非利息收入,收入越稳定。 De Young 和 Rice(2004a)研究发现,对美国银行业而言,伴随着非利息收入比 例的增加,收益随之减少;De Young 和 Rice(2004b)提出,美国银行业的数据表明, 向非传统的多样化金融业务扩张引发了更加波动的收入流,从而抵消了这些收入带 来的多样化收益。 Stiroh(2004)提到,向同一核心客户销售不同的产品并不会分散风险,此种观 点正好解释了之前他的研究中发现的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增长显著相关这一现 象。Stiroh 和 Rumble(2006)研究美国 1997-2004 年银行业的表现,通过实证分析 得出非利息收入比例与银行平均收益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Stiroh 和 Rumble(2006) 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商业银行”并没有表现出其业务的多样化收益”的特征,前 提是在美国银行业正经历着非传统业务加速发展的情况下。 Mercieca 等人(2007)分析了欧洲 755 家小银行在 1997-2003 年间的多样化收益 状况,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绩效表现反相关,同时也不存在直接的多样化收 益。 Laetitia Lepetit 等人(2007)分析了 1996-2002 年间 734 家欧洲银行的收入结构 与风险的关系,发现对欧洲银行业全样本而言,非利息收入比例越高,银行风险越 高,而佣金类非利息业务相比于交易类非利息业务对风险的贡献更大。对于资产小 于 10 亿欧元的小银行而言,佣金类业务对风险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相反,对于规 模较小的上市银行而言,交易类收入比例越高,风险暴露越小,且违约风险越小。 Vincenzo,Chiorazze.Carlo,Milani.Francesca 和 Salvini 等人(2008)分 析了 1993-2003 年间意大利银行的风险调整收益与银行收入结构的关系,得出收入多样化 7 水平对风险调整收益有正相关关系,而非利息收入会增加每单位风险的收益。 5.2、国内关于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的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流动人口流入城镇后的就业与收入得不到有力保障,这方 面的研究也己有丰硕的成果,并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文献中尤为突出。国内有 关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及其社会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L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歧视及其表现 2.LI.就业进入歧视 在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松动,农村劳动力以前所未有 第1章流动人口就业收入研究现状及评述 的速度和规模涌向城市,形成一股巨大的流动潮。然而,随着大城市就业形式日趋 严峻,社会舆论—准确地说是城市舆论倾向于将城镇就业压力的增大归因于流 动人口的涌入,由此形成强大的、不利于流动人口的社会压力,对流动人口的排斥 现象日益加剧。在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当地劳动力 的就业,如对个人和用工单位征收费用、要求具备各类证件、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及 突出性的”清退”,甚至直接设定某些职业限制流动人口进入等。〔40-4,〕 对于国有企业、现代公司制企业等对城市劳动者有吸引力的正规部门,城市政府 采取各种歧视性制度将外来劳动力排除在外,大部分流动人口就业于非正规部门 [’2一州。因此,流动人口为获得与城市就业人口同等的就业进入机会,注定要付出更 高的搜寻成本[4s1。 2.1.2. 就业机会歧视 我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乡城流动人口相对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批 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四者合计占82.4%,而在一些收入水平较高 的垄断行业相对比例较小〔50]。我国的流动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和单位之间流动日益 增强,但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却很小,流动人口可以进入”城门’,,可以进入”厂 门”,但很难进入”市门”,这个市门是指由政府所保护的高收入的垄断行业。孟听 和张俊森〔46]在考察上海市的外来劳动力与本市职工的职业分布和收入差别时指出, 城市职工不成比例地过多集中在白领职业,而外来劳动力则不成比例地过多集中在 蓝领职业。李强等[47]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户籍障碍等因素的限制,非正规就业成 为中国城市农民工的主要就业渠道。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非正规就业仍将是数以亿 计的城市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形式,表现为作为临时工的农民工与单位正式职工处于 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和工资体系,深刻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这使得流动人 口相对多地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本地居民相对多地在正规部门就业〔48一49]。 2.13.就业待遇歧视 根据国务院农民工调研报告〔50],大多数乡城流动人口进入了城市的新兴部门, 这个部门比较类似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部门:工作时间长—绝大多数超过 国家法定的每天8小时,而且常常没有节假日;劳动强度大—多数从事技术性的 体力工作;而且就业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关系不稳定,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 保障。梁雄军等〔5,〕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实证研究显示,在农民工调查样本中, 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人数比例仅为 24.68%、9.40%、 _旧雄狮鱼登塾丝翌途竺坚一一一一一一 14.45%、20.56%,而四项保险全部办理的人数比例更低,为6.29%。 国内一些相关研究也显示出城乡工人在工资收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同工而 不能同酬〔3 5幻。Mong[46]利用1995年上海市居民和外来人口调查的有关数据,实证分 析了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工资差别,她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工资差的47%~96%来 自人力资本等要素以外的制度歧视—户籍。高文书〔531对北京等五个城市进城农民 工的就业状况的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城乡分割现象仍然非常严重。 5.3、研究现状 (一)关于利益基础性概念的研究 研究中共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的思想,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一利益和农民 利益的涵义入手。学术界关于利益和农民利益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利益是个日常用语,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政 治学家都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利益”最通俗的解释是”好处”的意思。《中国 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认为,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需要。”这肚就说明了利益与人们的不同需要有关,而这种不同的需要必须通过 定的社会关系刁‘能体现出来。随着研究者对利益的广泛关注,利益的定义也多 样化。}一目内学者大多认为,利益和需要之间有着本质性的联系,通过对需要和利 益之间这种本质关系的分析,就能够用”需要”来恰当地定义”利益”的概念。 但是,在具体界定时,各自的理解和强调重点又存在着差异。一种观点认为,需 要包含所有的利 益,f日利益;t不包含所有的击要。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只是形 成利益的自然华础,不能把需要和利益混为一谈。第几种观点认为,用击要的满 足’。户司手不能完个说明利益概念,利益本质卜j个不是人的 不中卜观精神状态,利 益足}一客仆之户lJ的一种特殊关系,即}体能动地对待能满足自已;六了要「!勺客体,并 ‘,},IJI之赋:《,1,t玉}j见代化进平,川,自勺”一农”l、.J题》,2003年12)J第l版,,},}I一1农、I卜{i{)减社, 第5()吵之 跃 J又 、 ,, 社,第554 劝川、:.{.花‘:渐11:、}j:_;、。岁、未.女劝{汰选二树}_)川()0:卜(、‘i石_日l仪 少几。 运川它来满足自己的击要的1种关系。 本人对J几利益的理解倾向上第三种观点,认为}刁亡伟对利益的定义比较恰 当,即利益是”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王体需要时,在钻了要}己体之间进行分 配时所形成的 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二)关于利益分类的研究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按照不同领域利益可 以划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据利益的差别来划 分,可划分为具体主体的利益,如农民阶级利益、工人阶级利益等等。按利益实 现的远近来划分,可分为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按利益的重要性来划分,可分为 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其中依据不同领域的分类方法最常用。经济利益主要表 现为物质利益和财产利益等。与经济利益相对应的是非经济利益,主要是指政治 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 (三)农民利益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利益受损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的突出问题 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保障农民利益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著作、文献不断 涌现。农民、 农业和农村通常是关联在一起放在农村社会中来考察的,不同的学 者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政治学者更为关注乡村政治;法学学者关注乡村秩序的获 得;))j史学者一关注传统组织形式及其在现实功能中的功能状况。较早开始关注并 一直研究农民利益问题的学者主要有:陆学艺、杜润生、刘国光、党国英、温铁 军、1冻一青元等。陆学艺著作有《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1991)、《改革 ,},的农民问题》(]992)等,他主要从析学、农业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了 农村改苹、,!,!卜}农业的发展道路及当代,!,卜1农民的分层等问题。干卜润’{.:1二要从农 丰寸政策层l自}探讨农民问题,较多的是从纤济学角度来研究。从经济方血研究农民 利式解自i上丫J一社不:{院农村问题研究所的钻,l.铁军、党}司英、陈,,、儿、张跃进等。这些 ‘;::者占!;K州踌:l;.;’:农民利益问题进行一{:)「了艺上U,!,五乏具代农}‘1一的观点足”农t吃利益 的实现足农业‘}一,‘,二率提高、农丰寸社会发展、j’‘人农民政治社会权利自勺增进和人力 光{1、:价于}{行而i仑户,2001年11)J第一!{反,人民{}}J凌社,第74吵之 资本的提高的个过程。”’ 当前大多数研究者多是立足」几农村发展的某‘方而进行研究:如农业发展, 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方kll。然血农民足农业发展的主体,对 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发展,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因此,笔者以”新时期中国共 产党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的探索”为题,在继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纵向层面对新时一期中央领导对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对策。 5.4、教育、社会资本与收入关系研究现状 1927年,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发表的《社会流动》著作,开创社会流动理论, 也开启了教育、社会资本与职业地位获得关系研究的先河。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 的主要动力机制,个人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教育,能实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垂直 流动机会,改善社会资本,实现代际流动。布劳-邓肯根据美国的数据研究结论: 先赋性因素(父亲的教育和职业地位)对于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有显著的作用, 8 但是在美国当初的社会环境下后致性因素(代表个人努力的”教育程度”)对个 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更强。布劳-邓肯随后将其结论推广为:基于父亲的先赋 性因素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存在显著的影响,但是工业化程度越高,先赋性因 素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越弱,后致性因素影响越强。Glen Loury(1997) 在美国种族收入差异的研究中,得出社会资源差异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Deepa Narayan(1999)通过坦桑尼亚农村收入情况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相比教育 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更大。国内学者中,蒋乃华、黄春燕(2006年)在我国扬 州市进行的调查显示社会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相比,收益更大,约为2.5 倍,刘国亮也指出家庭社会资本对收入的影响更大。1985年林楠、边燕杰在天津 的调查中,显示:男性初职的获得主要受先赋性因素(父亲的职业地位)影响, 而女性初职的获得主要受后致性因素(受教育程度)影响。接受教育可以实现社 会流动,从而改善社会资本,同时,先赋因素的家庭社会资本影响着个人接受教 育的条件。从社会流动理论,教 育、家庭社会资本对个人收入、职业地位的获得 存在交互影响,且共同影响个人收入及职业地位的获得。 5.5、国外研究现状 (一)成本收益研究 关于成本-收益理论的研究,国外发展相对较快。对于货币国际化的收益研 究:ALiber(1964)认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对外发行本国货币以满足本国的 国际融资需求。Cohen(1971)认为国际货币发行国能够通过发行货币获得铸币税 收入,铸币税收入的大小由发行国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来决定。Tavalas(1998) 认为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使得经贸、投资越来越多地通过本国金融机构进 行,这样增强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菊地悠二(2001)、Otani(2002)认为日 元国际化中,日元在东亚的扩张对日本没有负面影响,对东亚经济体产生积极的 影响。 对于货币国际化的成本研究:特里芬(1961)分析了美元面临的两难问题, 即在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即储备的净流出) 不断向外输出美元,以满足国际对美元的需求;而美元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其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必然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的 贸易顺差国。Bergsten(1975)认为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仅面临”特 里芬难题”,而且美元在发挥其国际货币作用的同时削弱了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 的能力。Tavalas(1998)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非本国居民对本国资本需求的偏 好导致大量资本流动,影响央行控制货币的能力;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的偏 好转移加大汇率 波动幅度,并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国外在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的成本收益研究上相对成熟。20 世纪 6 70 年代以后,当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标准的单一分析方法越 来越不能阐明汇率政策与货币改革的实际问题时,许多学者、专家开始着手对加 入货币区的成本、收益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这种研究思路推动了 OCA 理论的发 展。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拓展了区域货币合作成本与收益的 范围。格鲁格曼(1990)以欧盟和芬兰为例,分析了芬兰加入欧盟的成本-收益 曲线,得出了著名的 GG-LL 模型,指出已过加入货币联盟所带来的货币效率收 益等于所避免的与浮动汇率相关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汇兑结算以及贸易成本 等。Obstfeld 和 Rogoff(1996)对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 加入区域货币联盟的成本有:?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影响,?放弃使用通货膨胀 政策来缓解公共债务实际负担的自主权,?损失部分铸币税收入,?在加入货币 联盟的过渡期可能受到投机性冲击。加入货币联盟的收益有:?减少了货币兑换 相关的交易成本;?增强了相对价格的确定性;?缓解了因为货币政策或者投机 冲击带来的汇率的波动;?减轻了汇率波动而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压力 。 (二)货币国际化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美元国际化进程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 过全球性的货币汇率制度安排成为与黄金相同的储备货币,既美国主导下的布雷 顿森林体系;?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其依靠强大的市场提供者的身份向世界输 出信用美元,并依托其全球性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支撑着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 系。美元的 国际化也带给美国带来了长期、巨大的经济利益。 国内外学者在欧盟的建立上也有着较相似的认识。欧洲各国为了谋求政治经 济上的利益,摆脱美元霸权的统治,各国让渡货币主权,放弃独立性货币政策并 作出政治让步最终形成区域性共同货币。?欧洲各国间有着相识的文化背景;? 欧洲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结构比较相似;?欧洲地区有德国和法国这 两个政治经济大国来主导货币一体化进程,他们也发挥了区域核心货币的主导作 用。 菊地悠二(2001)综合分析日元国际化进程,分析了日元在东亚区域化中实 施的相关政策,及其政策效果对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研究得出日元国际 化进程中其国际贡献尤其对东亚经济体的利益,此外也研究了日元国际化进程中 7 的经济成本。分析了日元在美国霸权主义下的国际化进程,论述了日元国际化对 日本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 (三)文献评述 从文献梳理情况来看,目前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论述仍然较少。从东亚 货币合作角度来研究人民币区域化成本收益的相关研究不多,一般的研究没有将 成本收益研究和人民币区域化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从东 亚区域货币合作的角度来研究人民币区域化成本收益的论题大多基于理论上的 一般定性分析,大多是通过分析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成本收益后,再比较 分析人民币区域化中可能的成本收益。在成本收益研究中关于当前人民币所处环 境如外汇储备高企、货币错配、人民币边境地区跨境流通等问题都很少涉及,即 结合实际情况对人民币区域化成本收益进行研究的论题相对较少;此外,在人民 币区域化成本收益的研究上很少进行定量实 证分析。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人民币的国际化 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也得遵循着货币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演进步骤。而人 民币的区域化必定是依托亚洲区位优势来实现其区域化进程,且中国与东亚(尤 其东盟各国)的货币合作乃至全方面的金融合作是人民币实现区域化不过或缺的 路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东亚货币合作推进了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人民 币的区域化则加强了东亚货币合作。 5.6、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Black 是最早提出投资者情绪理论的人。他在 1986 年的一篇文章中将不拥 有内部信息但却非理性地把噪音当作有用信息进行交易的人称为”噪音交易者” 并将之引入股票市场。De Long,Shleifer,Summers,Waldmann(1990)[12]基于非理 性投资者(或称噪音交易者)情绪的不可预测性对资产评估产生的影响构造了 一个资产定价模型,简称为 DSSW 模型,这是理论界最经典的投资者情绪模型。 随后,Barberis, Shleifer,Vishny(1998)[13]建立了一个关于信念形成的投资者情绪模 型(BSV 模型)。Daniel,Hirshlei,Subrahmanyam(1998)[14]从信息的角度建立和拓 展了描述投资者行为的模型(DHS 模型)。Hong,Stein(1999)[15]提出了两个由有 限理性的投资者组成的群体进行相互作用机制的模型(HS 模型)。BSV 模型和 DHS 模型分别分析了代表性投资者和同质投资者的信念更新动态偏差,而 HS 模型是经过具有不同信念的投资者的相 互作用来形成对现实现象的解释。这些 研究为检验不可预测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徐凌峰和叶庆祥[16]根据《上海证券报》每周的”多空看板”来制作证券分 析师指数,发现作为整体的分析师不具备预测股市能力。王美今和孙建军[17]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不仅能够显著地影响沪深两市收益,而且能够 显著地反向修正沪深两市收益波动,并通过风险机制影响收益。刘超和韩泽县[18] 采用了央视看市的投资者情绪调查数据作为投资者情绪的显性研究指标,通过 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和上证综指有比较一致的运行趋势,但投资者情绪与市场 指数和市场收益相关性并不好。韩立岩和伍燕然[19]运用不完全理性投资者的情 绪来全面解释国内市场 IPOs 之谜,证实了情绪和市场收益之间存在双向相关关 系,并且论证了投资者情绪是资产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王双和王韬[20]选取来自 中国证券网的”多空调查”栏目的 BSI 数据,得出 BSI 与股票收益率之间没有明 显的线性关系,并且研究得出 BSI 的系数为负,即机构预测不能较好地指导股票 投资。黄德龙,文凤华和杨晓光[21]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实证结果表明在投资者 5 情绪正向波动的情况下,乐观的盈利预期和高投机性需求对当期市场收益有正 向影响;在投资者情绪负向波动的情况下,悲观的盈利预期和低投机性需求对当 期市场收益有负向影响。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 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 有一定的影响和预测力,股票市场的趋势可以通过 投资者情绪来预测;而另外 一些学者则认为,投资者的情绪与股票市场没有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 股票市 场的趋势无法通过投资者情绪来预测。 6 第 2 章 投资者情绪定义与数据选取构造 6、研究方法、思路 6.1、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论 文既有定性研究,比如,本论文给出了收益宽幅的最初并做了一定的引申,阐述了收益 宽幅现象的产生,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的现状;本论文又有定量研究,比如,结合数据 分析了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结合银行储蓄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等数据分析 了居民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第二,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 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可以说贯穿了整 个论文写作过程,从选题、选材、论文构架、论文撰写等环节都运用了文献分析法。 5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相关概念 6.2、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3.1 创新点1.3.1 创新点 本论文主要有两个创新点,第一,提出收益宽幅的最初概念,并做了进一步引申, 解释了收益宽幅现象的产生,阐述了收益宽幅理论分析框架,为利用会计收益研究宏观 经济提供了一个新工具。第二,首次运用收益宽幅、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等 工具解释 居民收入结构失衡,为研究居民收入结构失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分析了收益宽 幅现象下居民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并对调控收益宽幅,调整居民收入结构提出合理建 议。 6.3、本文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 1.3.1 本文研究方法1.3.1 本文研究方法 首先纵观我国银行业业务种类和各项收入的年变动趋势,对 1990 年以来银行收 入结构的发展以及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简要阐明美国的银行收入多样化过 程,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之后为衡量银行收入结构对银行收益-风险的 影响,本文引入银行收入多样化程度指标 DIV 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 UN 对 银行的风险调整后净资产收益率(SHROE)和风险调整后资产收益率(SHROA)进行 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并且,为了进一步分析银行收入多样化程度以及非利息收 入占比对银行的影响,收集上市银行的市场表现数据,结合市场数据和银行财务数 据,选取合适的变量来对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状况进行衡量,分析银行收入多样化程 度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其影响,从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6.4、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1.4.1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阐述了主要的消费理论和国内学者对居民消费研究的状况,分 析了安徽省城乡居民消费的现状,明确启动居民消费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 性以及城镇居民和 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性,并从已有研究文献中抓住影响城乡 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首先对影响城镇居民和 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经济因素作实证分析,接着将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收入进行分解,研究各细化收入对聚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以及提升各细化收入 的途径,然后研究了社会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启 动居民消费的一整套政策建议。本研究具体思路详见如下。 5 居民消费的主影响安徽省城乡居 要理论和研究民消费的经济因素 现状分析安徽省 城乡居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民消费 引言入分解启动的 政策建 议 安徽省城乡居社会环境对安徽城 民消费的现状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6.5、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 牧民增收与牧区生态、畜牧业经济、牧区建设,以及市场机制、公共政策等诸多宏观和 微观层面的工作密切相关,研究牧民增收可以揭示许多政策制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 在市场条件下,牧业的弱质性和牧民的弱势地位决定,政府的公共政策在牧民增收中发挥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牧民增收,进而分析公共政策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可以发现公共政策 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可以提出完善牧区公共治理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一是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了做到对牧区政策实施的 目的及背景有全面了解,在政策措施介绍前,先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以高度抽象的思 维对政策实施的必要 性作出解释和铺垫。分析时,对照存在问题,用运现实中的事例,对其 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进分实证分析。二是归纳、演绎的方法。对影响牧民收入的各项公共政策 进行归纳,然后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演绎出牧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三是对比分析的方法。 为了能够说理透彻,在分析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时用与农民收入的比较、与城镇居民收入的比 较,以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比较;对某一项政策利弊作出分析时,采取政策实施前和实施 后的影响对比分析。 6.6、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文 献进行综述,并阐述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对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成本与收入发展的现状进行介绍,在前人对现代信 息服务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同时界定的现代信息服务业 的范围。并且对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回顾和现状分析,并且找出我国现代信息 服务业现存的问题。 第三章是对信息服务的成本问题进行解析,明确信息服务的成本,提出怎样对服 务成本进行补偿,然后针对信息服务成本的核算问题进行研究。 第四章对信息服务的收益问题解析,对信息服务的收益的理论界定,对收益的确 认计量及其账务处理。 第五章根据全文研究的结果,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让企业进行完善,对现代信息 服务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3] 齐虹. 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效应解析[J]. 档案学通讯, 2005,2 [14] 周淑云. 信息服务成本分析[J]. 兰台世界, 2009,3 6 6.7、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加强国有资产宏观调控能力的要求出发,首先简要对我国国有资产 进行分类,然后描述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分布和收益情况同时实证研究了收益 对分布的影响,再根据分布和收益情况从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视角做出了我国经营 性国有资产布局调整的方案。接下来,在欧洲主要国家经营性国有资产布局收缩 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布局调整的几点借鉴。最后, 从各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布局调整的政策建议。 5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我国国 有资产的相关情况。 2.描述性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国有资产分布及收益情况的描述,提出问题:国有资产的分布是 否合理,究竟哪些行业国有资产应该保留和发展、哪些行业国有资产应该退出。 3.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水平对资产增长率的影响, 其中包括用的散点图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和用面板模型所做的实证研究。 6.8、基于风险和收益相结合的贷款定价方法研究 4-1 贷款客户风险对贷款定价的影响 4-1-1 风险的界定与度量4-1-1 风险的界定与度量 风险(risks)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般来说,凡是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均称之为为风险,包括未来 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产生的机会成本。 贷款风险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 律风险、国家风险、行业风险等。按照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和规避,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系 统风险(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统风险(Unsystematic Risk)。 ? 系统风险是不可规避和转移的如利率风险等,而非系统风险往往是可以通过各种有限 的途径和手段将风险化解和转移,如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贷款组合 管理、价格等将风险分散、缓冲或部分转移。 本文所研究的风险主要指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特别是针对可以进行缓冲、分散和转 移的非系统风险。 6.9、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常用方法有差量分析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 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净现值指数法、经验公式法等。 1)差量分析法。在对不同被选方案的差量收益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择 优选用。 1 8 2)净现值法[13]。以净现值作为衡量指标,对企业的各个人力资本投资方案 进行优劣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 ==+?= + n k k nk ki k k i Q i A 净现值(NPV)(1)1(1 ) (4-1) 在上式中,我们用 Ak来表示第 k 年的现金流入量; 用 Qk来表示第 k 年的 现金流出量;用 i 来表示预定的贴现率;用 n 来表示投资所涉及的年限。如果最 后计算结果为 NPV>0,则表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未来报酬现值将超过投资额 现值,即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有收益的。相反,如果最后的计算结果为 NPV?0, 则表示企业人力资本投 资的未来报酬现值将低于投资额现值,即企业的人力资本 投资将出现负收益。 3)内部收益率法(IRR)。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案本身 的投资报酬率。其公式如下: ? == + n t t t R CB 1(1 ) (4-2) 上式中,C 表示投资额; Bt表示年收益额; n 表示该投资所涉及的年限。 式 4-2 是在己知投资额 C,以及未来收益额的情况下,通过对该方程求解,得出 R 的值,再将 R 值与银行利率进行比较。如果 R 值要大于银行利率,则说明该 项人力资本投资有利可图的,具备了收益性。 4)现值指数法[14]。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对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投资额现 值进行比较,其计算公式如下: nk k k k k i Q i A = =1?(1+)?(1 +) 现值指数 (4-3 ) 其中,Ak表示第 k 年的现金流入量;Qk表示第 k 年的现金流出量;i 表示 预定的贴现率; n 表示投资所涉及的年限。当企业的某项人力资本投资方案的 现值指数>l 时,可以认为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是有收益 的,反之则无利或利大于弊。 5)经验公式法[15]。通过实际观测数据来确定函数形式。由实际观测数据推 导出经验公式的过程被称之为回归分析,一般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 综合以上的各种评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方法,在众多的计量方法中, 1 9 几乎都是停留在财务计算的层面上。像这样产生的单一的数字结果只能对人力投 资进行简单的说明。例如净现值法,当 NPV>0 时,表示投资的未来报酬现值超 过投资额现值,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有收益。反之,当 NPV?0 时,人力资本投 资就无收益。它并不能给出一个连续的走势图或者说对企业的下一步人力投资给 予指导,那么,我们得出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原本的 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可 能像企业的经营活动,拥有每天的销售、采购的精确数据,它只能对企业的人力 资源管理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再从某时间段的记录中抽取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然 后再反馈出企业之前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取得了收益,这种收益又是如何体 现的,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社会效益上的。因此,本文将不采用这些研究 方法,而采用下面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进行研究。 7、相关技术 7.1、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农业技术进步2.1 农业技术进步 2.1.1 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2.1.1 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 农业技术,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 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 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 农业技术进步,指农业技术在合乎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合乎目的性是 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人们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以下几个目的:提 高产量、改善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农业技术进步表现在通 过对原有农业技术的研究、改造、革新,或开发出一种新的农业技术,用以代替原有的 技术,使其应用的结果更加接近于应用的目标。 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经营管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技 术进步可以被分为狭义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 步。狭义技术进步指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 进步。狭义技术进步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进步,又称为硬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 广义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还包括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等软技术的进 步,又称软技术进步。广义技术进步的内容:(1)采用新的方针政策。(2)推行新的经 济体制。(3)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法。(4)改革政治体制。(5)改善和采用新的、更加 有效的决策方法。(6)采用能够长期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7)改善生 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因此,农业技术进步也可以被分为狭义和广义农业技术进步。 本文研究的农业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广义农业技术进步与狭义农业技术进步是相辅 相成的,只有硬技术进步,没有软技术进步的配合,硬技术进步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 挥。当然,从长期来看,只有软技术进步,没有硬技术进步支撑,软技术进步在作用就 不能持续发挥。 7.2、Flex 技术介绍与相关原理 据源。 3、 通讯方式 Flex 开发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与服务器和数据库的通信。 实现 Flex 与客户端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主要是 Socket 通信。在 Web 方面常 用方式:HTTPService,ReObject 和 WebService。 ? HTTPService 类用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实现与服务器的通信。Flex 应用程序用 GET 或 POST 请求将数据发送到服务端,并处理该请求所返回的 XML 或字符串。使用这个 HTTPService 类,可以与 PHP 页,ColdFusion 页,JSP 页, Javaservlet,RubyonRails,以及 MicrosoftASP 页进行通信。 ? WebService 类与 web 服务进行通信,使用基于 SOAP 的 XML 或 XML,web 服务通过 web 服务描述语言(WSDL)定义其接口。 ? RemoteObject 类可以与服务器之间通过 ActionScriptMessageFormat 对 象进行通信。Blazeds 与 Lcds 作为中间件归于这一类。RemoteObject 也可以与 java 或 coldFusion 远程网关进行通信,或者通过开源项目与.NET 和 PHP 进行通 信。 ? Socket 类可以实现直接与应用程序进行通信,而不必在 Web 的基础上, 通信的方法与 JAVA 或.NET 之间进行 Socket 的方法大致上是一样的,具体的, 将在下面的章节中介绍。 ? Red5 与 FMS 这两个流媒体服务器,实现实时通讯协议(RTMP)。优势在 于多媒体上。 ? PHPRPC 是一个轻型的、安全的、跨网际的、跨语言的、跨平台的、跨环 境的、跨域的、支持复杂对象传输的、支持引用参数传递的、支持内容输出重定 向的、支持分级错误处理的、支持会话的、面向服务的高性能远程过程调用协议。 AMF(Action Message Format) 采用二进制压缩传输数据,能够将 Flex 对象 进行快速序列化、反序列化,为 Flex 提供了一种轻量级高效能的通信方式。 AMF 可直接将 Flex 内置对象如 Object、Array、XML 等传到服务器端,然后在服 务器端自动解析成适当的对象。因为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数据可以高度压 缩,非常适合大批量数据的传递。 LCDS(LiveCycle Data Services)[2]和 BlazeDS[3]实现了 AMF 协议,能够使 运行在浏览器端的 Adobe Flex 应用程序和后端的 Java 应用程序相互通信,提供 了数据管理服务、缓存等特性。 7.3、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文本情感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文本情感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本情感分析是对带有积极或者消极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意见挖掘。 随着 WEB 2.0 时代逐渐取代 WEB 1.0 时代,”用户产生内容”变成了各大网站的 主要运营方式。这刺激了博客、论坛、BBS 等网站的兴起,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处 理分析这些信息,文本情感分析应运而生,并且快速的发展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 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起初的情感分析是根据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即褒义词和贬 义词,来分析文本的情感分类,也就是后来的词语级文本倾向性分析。随着情感 分析技术的发展,慢慢衍化出基于词语级 、短语级、句子级、篇章级等文本处理 粒度的文本分析研究方向。 主观性文本主要描述的是个人或一类人对事物、人物和事件等的态度、情感 和建议[1],如论坛里的帖子和随后的评论,一些博客里对某个事件或某个产品的介 绍评价。不过互联网信息中依旧有很多非主观性的文本内容,这些都会文本倾向 性分析产生影响,所以首先要识别出哪些是主观性文本,哪些是客观性文本,去 掉客观性文本,才能进一步得到更为准确的分析结果。去掉客观性文本也就相当 于是抽取主观性信息。已有的研究证明,这是有效地,Vasileios Hatzivassiloglou 相关研究表明,将客观语言去除掉对主观性语言的分析是有作用的[2]。 Yu 等[3]针对主观文本,如新闻、社会评论等文本进行主客观分析,提出了构 建贝叶斯分类器的方法来区分文件占优的意见,如社会评论。Wilson 等[4] 利用贝叶 斯分类器来识别句子的主观性,将其进行分类。Pang 和 Lee[5]提出了一种新的机 器学习方法,适用于主观性文件,可以高效的实现寻找图的最小割,消除了句子 的成立语境制约。叶强、张紫琼和罗振雄[6]针对中文建立了基于 2 POS 机制自动抽 取句子主观成分的方法。 关于基于句级的情感分析,中文方面娄德成、姚天昉[7]对中文网络评论语句进 行语义极性分析和观点抽取,提出了计算词语上下文极性的算法,并且分析主题 和修饰成分的匹配关系。Ku 等根据意见的挑战句子抽取,意见极性判断的意见持 有人提取和相关句子提取[8]。Qu 和 Toprak 基于自学习监督方法利用 SVM HMM 词 汇为基础的功能,提出了实验与结构对应的学习(SCL)为解决域名适应问题情感 分析[9]。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基于篇章级的情感分析,主要是从分类方法效果比对研究和情感分类后 抽取的特征研究两方面发展。Tueney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无监督学习算法进行分类 的评论(竖起大拇指),否则不推荐(大拇指向下),分类的检讨所预测的,平均 语义取向在检讨中包含形容词短语或副词。的短语有积极的它具有良好的协会的 语义指向(例如细微差别)和负的语义指向时不好的联想[10]。Pang 和 Vaithyanathan [11]比较 Bayes、最大熵和支持向量机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发现支持向量机的结果最 好。徐军、丁宇新和王晓龙[12]对中文评论和新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贝叶斯和 最大熵模型进行情感自动分类。Li 和 SUN[13]采用支持向量机、最大熵、Bayes 和 BP 神经网络对文本进行情感分类。Wong 和 Xu 根据专业知识生成规则,根据规则 结合支持向量机 分类方法来进行情感分类[14]。Goldberg 和 Zhu[15]根据 MPQA 语料 库进行等级划分,采用了半监督学习算法来进行文本倾向性分析。徐睿峰和揭春 雨[16]采用了多来源、多层次和多特征情感分析技术,,来对中文新闻进行倾向性分 析,Zhou 和 Wang[17]实现了基于深度网络的情感分析方法。Bickerstaffe 和 Zhkerman [18]采用多层次聚类方法实现了对英文文本的多级情感分类。Turney 从一个字的语 义指向其统计推断一组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范式字[19]。Wu 和 Cheng 等[20]研究了基 于图形排序的情感分类方法,应用图形排名算法旧域的文档准确的标签以及”伪” 标签的新的域文档。 目前主要的情感分析工具包有: 表 1-1 主流情感分析工具包 工具包名称 功能介绍 ReviewSeer[21]由 Dave 等研发的第一个对特定产品评论识别其 褒贬性的应用系统也是第一个情感分析的工具 Opinion Observer[22]由 Liu 等研发的产品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处理网 络顾客对产品的评价信息,可以统计涉及产品特征的 正负面评论,然后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产品特征的综 合质量 Web-Fountain[23]由 Yi 等研发的一个基于多种数据类型的非领域 限制的观点挖掘系统 Sentiment Analyzer[24]由 Yi 等研发的 Sentiment Analyzer[24]是主要针对 在线评论信息开发的观点提取系统,可以对其进行特 征提取和观点抽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Opinion-Finder[25]由 Wilson 等人[25]研发的,一个可以自动判断主 观句子及句子中与主观性相关的各种成分 中文语法等相关问题与英文的差别较大,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方法也是有很 大不同,所以在国内情感分析方面较之国外的相关研究还是有较大的 差别,而且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起步晚,所以成果还不是很多。姚天昉等人[26]研发的汉语汽车评论的意见挖 掘系统,可以应用在电子公告和门户网站等上面,该系统有效的利用了极性词典 和汽车本体等资源,对汽车领域的适应性也比较好,并把结果以可视化的效果展 示出来。由 Xu、Wong 和 Xia[27]对于每一个主观性句子,它的的意见持有人,认 为运营商和意见的话确认和其极性确定,此外,句间的相关性和主题判断的基础 上句主题和文档主题的相关性。 表 1-1 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三个评测会议:TREC 文本检索评测会议、NTCIR 多 语言情感分析评测会议和 COAE 中文倾向性分析评测,表 1-2 其进行了详细的介 绍。 表 1-2 目前主要的评测会议总结 会议名称 会议介绍 TREC 情感分析评测会议是对英文文章进行情感 TREC 评测会议分析,文献[28]系统的介绍了在 TREC2006 和 TREC2007 评测会议中的创新技术方法和一些有 待解决的问题。 由日本国家咨询中心策划主办的。其 2009 年的 NTCIR 多语言评测会议NTCIR-8 评测开始从单语言细粒度情感分析的基 础上迈向跨语言的情感分析检索和回答。 分别在 2008,2009,和 2011 年举办了三次。该系 COAE 中文评测会议列主要是针对中文不同领域的文本进行不同粒度 的评测,促进了中文情感分析的发展。 表 1-3 主流情感词典 情感词典名称 相关介绍 General Inquirer 情感词典 为人工分类,标注极性、强度词性以及词语倾向的词典 OpinionFinder 主观词典 由 Wilson 等人编辑的包括 MPQA 语料库等的多来源主观 词语词典 SentiWordNet 词典 通过对 WordNet 的 每一个 synset 的释义进行分析,量化其 正面、负面和客观属性,从而获得其相关词条情感倾向的 词典 台湾大学褒贬义情感词词由 L.W. ku 等人整理的繁体中文情感词词典,本文是把他 表转换成简体中文后使用的 HowNet 情感词词表 基于 HowNet 建立的情感词词表 除了表 1-2 示的三个会议所有的情感词典和情感语料库,下面介绍一下其他主 流的情感词典和情感语料库,如表 1-3 表 1-4 示。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1-4 主流情感语料库 语料库名称 相关介绍 MPQA 语料库 由 Wiebe 等人建立的 MPQA 语料库,是一个进行了深 度标注的语料库,对评论持有者、对象、极性以及强度 等进行了标注 电子产品评论库 由 Illinois 大学芝加哥分校 Hu 和 Liu 建立 IMDB 影评语料库 由 Cornell 大学的 Pang 和 Lee 建立 博客情感语料 Quan 等[29]从词汇、段落和篇章三个级别上分别对博客 文章进行了标记建立的情感分类为 8 类 7.4、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3.1 复杂网络的起源1.3.1 复杂网络的起源 研究表明,复杂网络理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经可以抽象刻画出系统内 部的结构和行为信息。这种理论逐步代替传统方法,为时间序列分析提供新的 思想和技术手段[13]。通过对复杂网络拓扑性质的慢慢深入探究,更多的学者希 望将该理论应用时间序列当中;从网络和节点等新的角度对非线性时间序列进 行描述,分析其内部网络拓扑结构的同时,探究相应复杂系统的动力学特征; 最终实现多领域(如:医疗、经济、社区)系统 行为的监管和控制。 1998 年,”小世界”理论[3]的提出可谓是复杂网络的标志性研究。美国康奈 尔大学的 Strogatz 和 Watts 通过《”小世界”网络的群体动力行为》指出复杂网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络”小世界”特性的存在。主要根据对小世界复杂网络模型的构造,表明网络 的拓扑结构会随网络中少量随机连接的变动差生很大的改变。由此,对其他系 统复杂网络进行同样考察,得出”小世界”特征依然存在。 另一项关于复杂网络无标度特性[4]的提出同样引发轰动。该理论出自文章 《随机网络中标度的涌现》,作者美国圣母大学的 Barabasi 教授和 Albert 指出 一些复杂网络满足无标度特性。文章打破了随机图论中度分布满足 Poisson 分布 的结论,以万维网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然后,为了进 一步证实,作者又对不同其他网络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无标度性质存在于自 然界各类型网络中,并且这些网络都保持一定水平的度分布指数。 “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可以说是对前阶段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个总结, 同时,也为复杂网络的在整体研究提供了方向。这两个性质的提出,使人们发 现复杂网络的结构优越性,促使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网络研究中。 8、应用 8.1、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好居民金融资产的数量和结构对发展的影响问题,可以为有效利用居民 金融资产,促进居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与金融深化改革提供 一定的理论借鉴[4]。因此本文从这个目的出发对有关居民金融资产问题进行了阐 述、分析,框架图见下图 0-1。由于目前国内居民金融资产研究尚处于开始阶段, 没有形成研究理论体系,也没有相关专著可供参考,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难免有疏 漏和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和老师指正,不胜感激! 8.2、Treemaps在收入保障中的应用 在收入保障系统中,我们定义了整个电信行业的收入管理链,并在收 入管理链中定义了收入环节,每个收入环节定义了泄漏监控稽核点,每个 收入泄漏监控稽核点的稽核结果又产生出大量的分析指标,收入管理链的 树结构图如图4一2所示。为了更好地展示收入管理链,我们采用Treemaps 可视化技术对整个收入管理链进行可视化展示。 硕十学位论文 收收入管理链 链 收收入环节1 1111收入环节2 22 22收入环节n nn 稽稽核点1 1111稽核点2 22 22稽核点n nn 指指标1 11 11指标2 22 22指标n nn 图4一2收入管理链的树结构图 整个电信行业的收入管理链包括服务开通环节、网络环节,计费环节, 营收环节,收入确认环节和扩展环节。这每一个环节映射成Treem叩s中的 第一级的矩形,矩形的面积代表该环节在整个收入管理链中影响到收入保 障成熟度的权重。第二级的矩形则代表某个收入管理环节中的所有稽核点, 矩形的面积与在某环节所占权重成正比。第三级的矩形则表示某个稽核点 内所产生的分析指标,同样,矩形的面积与在某稽核点所占权重成正比。 除了矩形的面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 可视化特征就是矩形的颜色。矩形 的颜色是按绿色到红色进行均匀分布的,矩形的颜色越绿就说明这个环节 的收入流失越少,收入保障的成熟度越高。相反,矩形的颜色越红就表示 该环节的收入泄漏越严重,收入保障的成熟度越低。在每个环节内,我们 又可以很容易通过颜色的红绿程度来分辨哪些稽核点在影响这个该环节, 再进一步可以观察这些稽核点下的分析指标的矩形面积大小和颜色红绿程 度,最终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收入泄漏。 依据中国电信的《收入保障数据稽核实施规范》,我们将收入管理链 ‘匕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的结果数据、数据有差异,即数据比对中匹配成功但比对不成功的结果数 据、数据有丢失,即数据比对中MSC有Billing无的结果数据或数据比对 MSC无Billing有的结果数据。在以往的收入保障系统中,我们大多只是 统计各类比对结果数据,把这些统计的结果作为分析的指标,最多还对比 对不成功的数据进行人工分析和修复。其实,在这些比对结果数据中,还 隐藏着大量对运营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 有效地发掘出更深层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达到更充分地利用比对结果为运 营商的决策提供支持的目的[28l[2”1130}。 差异:匹配成功, 比对不成功 BIlling丢失: 有,B 1 1 1 in MSC中 中没有 :B 1 1 1 1 ng中 SC没有 /\ 厂犷 图4一8比对结果的四种状态 另外,由于一天产生的话单数据都是以G级别来衡量,直接对这些话 单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对数据挖掘系统的性能要求很高,每一次数据挖掘 的代价都很大。通过研究分析,数据比对结果中的最大部分—比对成功 的结果数据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少,与 数据挖掘的代价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在本文里,我们只对比对不成功的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处理,这样,数 据挖掘系统面对的数据量就得到大大减少,以达到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 硕士学位论文 的有价值的信息。 4.2.1聚类算法分类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类(Cluster)13’]是数据挖掘技术 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但学术界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它能够凭借事物本身 的一些属性,将它们聚集成一个类。聚类能够使得一个类簇内的对象是相 似的,不同类簇中的对象是不相似的,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度量是根据对象 的属性值来确定,一般是通过各个对象在空间上的距离来描述。分类有类 似的功能,聚类和分类的差别在于聚类是自动探测数据集中相似簇的无监 督学习过程,能够不凭借先验知识得出结果,通常也没有先验知识的指导。 收入保障系统要从差异数据中找到产生差异的原因,这原因可能有很多, 也是没有先验知识的指导。因此我们选择最普通的数据挖掘方法—聚类 来进行处理。 聚类分析的结果不但可以揭示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还能 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提供重要的依据,比如数据间的关联规则, 分类模式和数据的变化趋势等等。作为统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聚类 分析在它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形成了系统的方法学体系。但是基于统计学 的聚类分析方法大多局限在理论的分析上并且对数据分布的特征的概率假 设具有非常高的依赖性,较少能考虑到具体应用中实际数据的特征和差异, 这是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聚类分析算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大类[3’},如图4一9所示: (l)层次聚类法(Hierarchical MethodS):又称为 树聚类法,这种方 法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层次的分解,直到某种条件满足为止。具体又可分 为”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两种方案。例如在”自底向上”方案中, 初始时每一个数据记录都组成一个单独的组,在接下来的迭代中,它把那 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些相互邻近的组合并成一个组,直到所有的记录组成一个分组或者某个条 件满足为止。代表算法有:BIRCH算法、CURE算法、CHAMELEON算 法等l”l; (2)分裂法(partitioning Methods):给定一个有N个元组或者记录 的数据集,分裂法将构造K个分组,每一个分组就代表一个聚类,K >> nnn, ,,互 互 nn nnnnn, , .. ...一 一 nn nnnnn, , OO OOOOO OO 之 之之之 之 图4一9聚类算法分类图 4.2.2平行坐标可视化 平行坐标是一种用于对高维几何和多元数据的可视化口21。为了表示高 维空间的一个点集,在N条平行的线的背景下(一般这N条线都竖直且等 距),一个在高维空间的点被表示为一条拐点在N条平行坐标轴的折线, 在第K个坐标轴上的位置就表示这个点在第K个维的值134][35]l36]。 为了克服传统的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容易耗尽空间、难以表达三维以上 数据的问题,平行坐标将高维数据的各个变量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坐标轴 表示,变量值对应轴上位置。为了反映变化趋势和各个变量间相互关系, 往往将描述不同变量的各点连接成折线,所以平行坐标图的实质是将高维 空间的一个点X,(x,1,戈2, ,x,)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一条曲线[3v][38},如图4一10 所示。 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斌斌斌 斌斌斌斌斌斌斌斌斌斌斌 、 、 、、;又李之 之 之之之 叠 叠 叠叠丸{犷卜 卜 卜翼翼 {{ {{ {{{瞿霎 霎 霎 霎 纂 纂 纂 纂纂鬓叠 叠叠 叠 , ,,.萨‘二岔群二洲 洲比盆搜瑞能矍瑟习 习 习习 习 、 、、嘎 嘎}奋汤截藕琢蒸芭与 与 与与 与 彝 彝 彝彝攀纤 纤纤纤纤纤纤纤纤纤 纤 穿{蒸理掣 掣掣掣掣 图4一10平行坐标可视化图 平行坐标图可以表示超高维数据。平行坐标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其具有 良好的数学基础,其射影儿何解释和对偶特性使它很适合用于可视化数据 分析[3,]。 4.2.3抽样方法 在对大量差异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时,由于差异数据往往是几十万,上 百万级记录的,要对所有数据进行训练,时间上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对要 训练的数据进行抽样就很有必要了,不同的数据抽样方法对训练结果模型 的精度有很大影响。可以考虑用一些数据浏览工具、统计工具或可视化展 示工具,对数据分布做一定的探索,在对数据做充分的了解后,再考虑采 用合适的数据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实验。在电信行业中,以 电信客户细分为例,主要是数据的聚类,在做抽样时可以选用随机抽样, 也可以考虑整群抽样;而做离网预警模型或者金融欺诈预测模型时,数据 分布是严重有偏的,而且这种有偏数据对这类模型来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采用分层抽样和过度抽样结合有不错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川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硕十学位论文 将所有调查总体编号,再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部分观察数 据组成样本。优点是操作简单,均数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缺点是总 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 (2)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又称机械抽样、等距抽样,即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一顺序号分成 n个部分,再从第一部 分随机抽取第k号观察单位,依次用相等间距从每 一部分各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优点是易于理解、处理简单;缺点 是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 (3)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先将总体依照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类或群),每一个子总 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它们合在一起,即 为总体的样本,称为分层样本。优点是便于组织;缺点是抽样误差大于单 纯随机抽样。 (4)分层抽样(Hierarehieal sampling) 将总体样本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 抽取样本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有按比例分配和最优分配两种方案。由 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 的调查样本。该方法适用于总体情况复杂,各类别之间差异较大(比如金 融客户风险/非风险样本的差异),类别较多的情况。优点是样本代表性好, 抽样误差减少;缺点是操作比较复杂。 4.2.4 PCP Means步骤 在收入保障系统中,我们需要从稽核差异数据中找出差异的原因。下 面以比对不成功的话单进行聚类分析为例,描述了一种基于平行坐标可视 化的聚类分析方法pCp一eans(K一Means Clusting based。n Parallel 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Coordinate Plot)。整个分析流程如图4一11所示。 业业务玛确军 军 找找出分析维度度度选择K值 值 数数据抽样 样样K一Means聚类类 数数据预处理 理 理找出问题 题 图4一11 PCP Mea:15分析流程 具体步骤描述如下: stePI:根据业务理解,从话单数据抽取出20个属性,分别为话单类 型、计费号码、计费方SIM卡标识、计一费方IMSI、事件标识、话单开始 时间、话 单时长、主叫号码、被叫号码、第三方号码、出中继标识、入中 继标识、主叫位置区、主叫小区、被叫位置区、被叫小区、被叫动态漫游 号、起呼用户IMEI、终呼用户IMEI和结算方编码; stePZ:要分析的数据量比较大,进行数据抽样是必要的。由于话单产 生差异的原因很多,而且每次产生差异的原因很有可能不一样,因此,在 本算法中,我们直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进行处理; steP3:话单数据是直接从业务取出的,有些属性不一定完整或不符合 该属性的取值,在进行数据可视化和聚类时,我们通常会对数据进行数据 预处理操作; steP3 .1:对不完整进行补充,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规整; 硕士学位论文 Step3.2:归一化处理,不同的属性会有不同的归一化处理方式,如通 话时长(Duration)的归一化是Duralio,,= DuraliO,2一DuralioI7,n,n Duration,。a、一Du了 alion,n]n ;通信号码 会采用取号码的号码归属编号;对于事件标识,由于各事件标识是平等关 系,但是实际的取值却有较大的差别,采用等差归一化处理。比如有20类 事件标识,尺百_刃一i/20(r=l二20)。 SteP4:平行坐标数据可视化分析。面对高维的话单数据,我们首先采 用平行坐标可视化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然后进行初步分析,考虑是否 可以直接查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如果未发现明显的原因,我们将采用 K一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而该算法中的K值是由用户主观输入的参数, 这个参数直接影响到聚类的效果。为了更好的进行聚类,选择合理的K值, 我们利用平行坐标方法可视化要聚类的数据,然后,根据用户的业务理解 和可视化呈现出的分类效果,作出一个合理的K值判断。在平行可视化呈 现中,用户可以通过人机交互 的方式,如刷技术、交换坐标轴和维放缩等 方式。 Steps:采用K一Means作为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理由是K一Means 实现比较简单,在商用中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也能满足我们查错的需求。 K一Means算法的步骤如下: steps.l:初始化、个原型卜、)l,、,2, ,、,、},其中飞、)j一il,j.。{l,2, ,k}, n , 犷 ,一 几了 门..1 ‘、t 任 了正 stePS.2:使每一个聚类C,原型玛相对应,循环stePS.3到steps.5直到 每个聚类不再发生变化为止; stePS .3:根据每个聚类对象的均值(中心对象),计算每个对象与这些 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中心对象的距离,并根据最小距离重新对相应对象进行划分; for每一个输入向量毛,其中l。{l,2, ,,2}do 将心分配给最近的原型玛.所属的聚类件(即}乙一叭,国‘一玛 j。{l,2, ,无}) stePS.4:重新计算每个(有变化)聚类的均值(中心对象); for每一个聚类q,其中j。{l,2, ,料do 将原型更新为当前的C,中所有样本的质心点,即wj 一艺击 11。‘’,}七,l k StePS.5:计算错误函数:E一艺 stePS.6:根据聚类结果,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4.2.5实例描述 某市级电信运营商一天的话单稽核后,产生了约1%的差异数据,数据 量约为24万。24万的话单数据直接进行可视化,对机器的性能有很高的 要求,另外可视化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对数据进行数据抽样是必要的。 由于完全无法预测差异产生的原因,因此,直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样 1%。的数据量,再经过预处理,最终产生238条话单数据,直接进行平行坐 标可视化展示,如图4一12所示。 硕士学位论文 {{{{{{{{{ {{( (( 滩滩滩滩 滩 滩 图4一12 238条话单平行坐标可视化图 在图4一H中,我们发现”入中继标识”维度有明显的数 据聚集现象, 通过对该”入中继标识”进行解析,查找到某区的交换机,对该交换机的 数据进行监控,找到数据差异的原因。以前要发现这类问题,需要人工对 数据进行分析,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数据可视化手段可以直接观 察出来。 将该交换机产生的差异数据进行过滤后,还有约3.5万的差异数据无 法直接通常数据可视化手段进行观察,如图4一13所示的是重新抽样后的平 行坐标可视化展示,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可视化展示和收入保障专家的经验, 发现数据的聚集情况,来设置K一MeanS算法的K值,以提高聚类的准确性。 J旧..1 气、 7, {{{ {{{ {{ ( ((刁 刁输 输毛‘、、 广广,, , ,关入入入入入典 典、飞‘‘ 熟熟_ __ __ __ __刁 刁、、- -城, , 丫丫 丫 丫 丫 丫丫丫丫.\l ll只 只 鬓鬓厂厂 厂 厂 厂{ {{ {{惫 惫 愈愈气气 气 气 气黔入入 入入入入入 入入- - - - - - -! !! 、、 、 、 、 、 、 、i ii 图4一13重新抽样后平行坐标可视化图 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从图4一13中,通过可视化展示和收入保障专家的经验,大概可以分为 3个类,应该尝试设K=3,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如图4一14所示结果。然后, 分别对每个类别的数据进行下一步分析,最终查找到收入漏洞。 写 )沙( X x义 图4一14话单数据聚类结果图 通过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后,得到电信收入保障专家的好评,大大地提 高了收入查漏的效率。 4 3小结 本节首先对Treemaps进行了概述,井利用Treemaps来展示整个收入 管理链,该方法既能从整体上呈现整个收入管理链的收入泄漏情况,又能 很快观察到某个环节和具体某个稽核点的泄漏情况。然后,给出了一种利 用平行坐标可视化来对聚类K一MeanS算法中K 值的选取方法,并最终帮助 收入保障专家利用该聚类方法分析出话单产生差异的原因。 硕十学位论文 5总结与展望 5.1总结 20世纪90年代电信业务迅猛增长,一些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 的建设难以满足业务量迅速增长的要求。在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和”快速 投放市场”的压力下,为了适应所出现的市场机会,很多电信运营商被迫 打破很多流程的边界,并对遗留系统进行了临时改造,由此增加了流程的 瓶颈和出错的风险,迫使电信运营商对业务关注点进行重新评估,收入保 障系统便应运而生。收入保障系统已经从原来对缺陷进行临时的、战术式 的修补转变到对全局流程的考虑,以优化运营商对现有资产的使用,从而 实现收入和利润最大化。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了电信行业的运营现状,产生收入保障系统的原因,以及当前 电信运营商实施收入保障系统的现状和手段。 2.对异构数据集成进行了研究,并考虑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的现实 需求,给合Mediator/wrapPer和数据仓库体系结构,给出了一种更符合收 入保障系统的异构数据集成架构。 3.参考中国电信的收入保障规范,提出了收入管理链,并按收入环节 对各环节的稽核需求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海量数据比对 算法,并针对电信行业的海量话单数据比对的特殊需求,做了进一步的改 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介绍了数据可视化方法Treemaps在收入管理链展示中的设计与应 用,并将平行坐标可视化和K一MeanS聚类算法结合,针对差异数据进行聚 电信行业收入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类分析,以找出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如下儿个: 1.给合Mediator/wrapper 和数据仓库体系结构,给出了一种更符合收 入保障系统的异构数据集成架构。 2.给出了一种海量数据比对算法。 3.首次将Treemaps应用于收入管理链泄漏情况的展示。 4.利用平行坐标可视化来选择K值,大大提高了K一MeanS聚类算法 的分类准确性,能有效地查找到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 木论文给出和实现的方法己在某电信运营商的收入保障系统中得以应 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5.2展望 在异构数据集成方面,我们给出的给合Mediator/Wrapper和数据仓库 的体系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为从目前来看,让电信运营商为收入保 障系统单独建立一个数据仓库,实施上有些困难。 在数据稽核方而,下一步就是继续完善数据稽核理论,挖掘出更多的 稽核需求,以完善整个收入管理链的稽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电信行 业收入保障的成熟度模型,以指导电信运营商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改进, 最终提高电信运营商的利润。 在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挖掘方法,还需要研究更多的挖掘算法和可视化 展示工具在收入保障系统中的运用。 [1]Rob Mattison著,江勇译.电信收入保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电信管理论坛著,潘文字,邱晨旭,贺仁龙等译.电信行业收入保障概览与实施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Carlos Andre R, Alexandre G, Nelson F. Revenue recovering with insolvency prevention on a Brazilian telecom operator[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2006,8(12). [4]王雷,陈松林,顾学道.电信行业收入保障体系模型研究[J].电信科学,2005,21(11):5-10.朱琼.电信企业收入保障系统研究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09. [5]傅湘玲,宋茂强.我国电信运营 商收入流失问题分析[J].电信科学,2005,21(5):9-13. [6]张雷,肖丁,艾波. 面向电信运营流程的数据稽核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S1). [7]王志波,裘国永.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中间件研究[J].郑州轻工业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121-124. [8]Buccella A, Ceehieh A, An Ontology Approach to Data Integration[J].NR Brisaboa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ehnology,2003. [9]邓广慧.分布式异构数据互 操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7. [10]Erdmann M, Studer R. How to structure and access XML documents with ontologies[J]. 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2001,36(3):317-335. [11]H.Gareia,Y.Papakonstantinou,et al. The TSIMMIS Project: Integration of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source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1997,38(2):117-132. [12]T.Fiebig, S.Helmer, C.Knnae, et al. Anatomy of a Native XML Base Management System[J]. The VLDB Jounral.2002,11(4):292-314.[13]Chaiyaporn Chirathamjaree. A Data Model for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ngineering, 2008. [14]Xiaodong Chen, Jianzhen Liu. Research on Heterogeneous Data Integration in the Livestock Products Traceability System[C].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in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Science,2009. [15]Qi Chen, Dichen Liu, Biao Yang,et al.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ower Market Inform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Based on Heterogeneous Data Integr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2010. [16]Frank S.C. Tseng, ChiaWei Chen.Integrating heterogeneous data warehouses using XML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5,31(3). [17]朱蓉蓉. 异构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 [18]Huimin Zhao. Semantic matching across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7,50(1). [19]Arun Sen, Atish P. Sinha. A comparison of data warehousing methodologie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3). [20]Xuezhong Zhou, Shibo Chen, Baoyan Liu, et 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ata warehouse for medical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ecision support[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0,48(2-3). [21]贺仁龙, 邱晨旭.电信运营商开展收入保障的方案与策略研究[J].电信科 学,2008,4:118-123. [22]李宏元.基于规则的数据稽核监控系统错误数 据分析模块的设计和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23]王雷,桐森, 杨荣华等.基于交换系统的CDR话单准确性稽核模型研究[J].研究与 开发,2008,11:47-51. [24]陈异.基于关系式的数据稽核方法研究与实现 [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5]张新栋.数据一致性管理系统设计与 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09. [26]Johnson B, Shneiderman B. Tree-Maps:A space-filling approach to the visualization of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EEE Visualization Conf. Los Alamitos: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1.284-291. [27]M. Bruls, K. Huizing, and J. J. V. Wijk.Squarified treemaps[C]. Proceedings of the Joint Eurographics and IEEE TCVG Symposium on Visualization,2000. [28]牛琨.聚类分析中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 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 [29]陈治平,胡字舟,顾学道.聚类算法在电信客 户细分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27(10):2566-2569. [30]王振 东.聚类算法及其在客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 学,2008 [31]孙吉贵,刘杰,赵连宇.聚类算法研究[J].软件学 报.2008.19(1):48-61. [32]Michael Friendly,Ernest Kwan.Effect Ordering for Data Displays[J].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2003,(43):509-539. [33]Antony Unwina, Chris Volinskyb, Sylvia Winklera. Parallel Coordinates for Exploratory Modelling Analysis[J].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Data Analysis, 2003,(43):553-564. [34]Hong Ye,Zhiping Lin. Speed-up Simulated Annealing by Parallel Coordinat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3):59-71. [35]Harri Siirtola,Kari-Jouko Raiha. Interacting with Parallel Coordinates[J]. Interacting withComputers,2006,(18):1278-1309.[36]Hamza Albazzaz, Xue Z.Wang.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Based on Plots of Independent and Parallel Coordinates and Statistical Control Limits[J].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2006,(16):103-114. [37]于世东,张胜男.增强平行坐标技术可视 性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309-314. [38]X. Yuan,P. Guo,H. Xiao,H. Zhou, and H. Qu. Scattering points in parallel coordinates [J]. IEEE Trans. Vis. Comput. Graph.,2009,15(6):1001-1008..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I]Integration of KPCA and Parallel Coordinates for visualizing elassifieation. CSSSZOll.己录用.(第一作者) {2]移动机器人模糊控制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计算机仿真.20n年第4期. (第三作者) [3]未知环境下移动机器人仿真平台设计.微型机与应用.2010第8期.(第 四作者) 〔4]基于SSH的本科教学评估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河池学院学报.2008 年第5期.(第二作者) 8.3、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软件 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运用较多的是 LISREL 软件和 AMOS 软件。 (1)LISREL 软件 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是 70 年代 Joreskog 提出了的第一 3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个应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软件。几十年来,LISREL 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的逐 步完善和改进使其成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的代表性的方法。由于 LISREL 在 探讨多变量因果关系上的强力优势,加上 LISREL 的最大特点在于探讨多变项 或单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得 LISREL 在社会学研究上呈现愈来愈受重视的 趋势。LISREL 用于构建标准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并且适合用 于连续变量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复杂调查数据以及基于序数和连续变量的完整 的和不完整的简单随机样本调查数据。 (2)AMOS 软件 AMOS 是 Small Waters 公司开发的路径 分析软件,。AMOS 软件是一种容易 使用的可视化模块软件,只要使用其提供的描绘工具箱中的图像按钮便可以快 速绘制 SEM 图像、浏览模型图与进行模型图的修改,评估模型的适配与参考修 正指标,输出最佳模型。在结构方程模型中,AMOS 以图形见长,如下图 6 所 示,模型中的潜变量、观测变量、误差项都有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可以从左边 工具栏中选择相应的工具来绘制图形,也可以在右边绘图区直接手工绘制图形, 模型中数据也可通过菜单导入,在设定完参数的属性及模型属性后,通过菜单 “Model? Fit? Calculate Estimates”即可以对模型求解;此外,AMOS 也可以 直接以原始数据输入。AMOS 软件属于 SPSS 家族系列,因为 SPSS 统计软件包 使用的普及率很高,加上 AMOS 软件的图形绘制功能及使用者界面导向功能, 基于 AMOS 软件的这些优势,因此本文采用 AMOS7.0 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分 析工具。 31 第 4 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3 AMOS 7.0 操作界面 8.4、成本收益分析的应用步骤 下面具体演示应如何设计税式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上述思路, 对税式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过程可分为三步: (一)进行税式支出成本分析 税式支出成本是指所有税式支出的加和。由直接可量化的成本和间接量 化的成本构成。其中直接可量化的包含税式支出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中税 式支出的硬成本。间接量化的成本包含以模型为基础的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 配扭曲和负效应的量化?。 (二)进行税式支出收益分析 税式支出收益是指所有税式支出收益的加和。亦由可量化的收益和间接 量化的收益构成。可量化的收益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税式支出收益, 间接量化的收益是指以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税式支出和以军事、政治、外交、 科教文卫为目标的税式支出收益?。 (三)进行税式支出成本—收益比较和绩效评价 1.进行税式支出成本—收益比较 (1)净收益现值评估法 政府在估计出该项税式支出的实施时间后,将每一年该税式支出的”成 本流”和”收益流”加总,再分别求出其现值,最后求差,得到其实施期间 的净现值。最终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情况来判定此项税式支出的效果。 若结果大于零,说明该项税式支出的实施为政府带来的收益大于政府所 3l 税式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支付的成本。则该税式支出效果很好。若结果小于零,则说明税式支出的成 本大于其未来带来的收益,则此项支出效率较低,可考虑撤销或改革。若结 果等于零,则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其内部收益率,然后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作比较,看其是否有必要保留该项税式支出。 (2)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法,是当税式支出的收益现值等于其成本现值时,所求出的 贴现率即为其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反映的是该税式支出最高收益率。如 果它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或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说明该项税式支出可接受, 反之,则该项税式支出就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 (3)收益成本比评估法 收益成本比即收益和成本的比率,是一个与净收益现值同样效果的指标。 只不过该指标是用相对数形式进行分析,表示的是单位成本所产生的收益现 值的大小。这种相对指标尤其适用于总效果的宏观评估 分析。当结果大于1 时,税式支出效率较高;结果小于1时,税式支出效率较低。将该指标与前 面的净收益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则效率较往往能得到较准确的结论。 2.税式支出形式的选择。还可进一步将税式支出绩效比较的对象延伸到税 式支出体系的内部,通过对引致一定投资增长目标所能选择的不同优惠方式 所需税式支出额进行比较,或比较一定量税式支出额采取不同优惠形式时可 能引起的投资增长数量,从而实现税式支出体系内部的结构和形式优化。 3.将税式支出与直接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比较。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两种支 出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以便政府可以从中取舍。 4.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进行税式支出绩效的横向国际比较,从而对我国 税式支出绩效的水平有所了解,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我国税式支出绩效。 以上四个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对数据资料和计量分析方法的要求逐级递 增,从我国实践可行性考虑,当前应以建立前三个层次的绩效考评指标作为 完善税式支出管理的目标。 第六部分基于税式支出成本收益分析的税收政策调整与预算控制 8.5、全面收益观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3.2.1 以全面收益理念为基础的新增会计准则3.2.1 以全面收益理念为基础的新增会计准则 在新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包含原 16 项具体会计准则和新增的 22 项具体会计准则。 新增的具体会计准则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在其正常经营的过程中不会完全涉及,本文仅 对体现全面收益观的几个比较常用的会计准则进行分析。 (1)《企业 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新准则下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的,由于房地产资 产的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和市场敏感性,决定了这类资产核算不同于一般的资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41]。投资性房 地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进行 后续计量。只有市场活跃、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取得的房地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 其他的全部采用成本计价模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 资产的相关规定,计提折旧和摊销,必要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 价值计量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全面收益观: ?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 损益”科目,改变了只记浮亏不计浮盈的现象; ?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非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得公允价值为转 换后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计入当 期损益; ?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当日公 允价值小于原账面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大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 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案例分析:长江房地产公司于 2010 年 1 月 1 日将一幢商品房对外出租并采用公允价 值模式计量,出租时该幢商品房的成本为 5000 万元,公允价值为 6000 万元,2010 年 12 月31日,该幢商品房的公允价值为6300万元,2011年4月1日将该商品房停止对外出租, 转为自用,当日公允 价值为6100万元。其对应的的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2010 年 1 月 1 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6000 贷:开发产品 5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 2011 年 4 月 1 日 借:固定资产 61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6000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 (2)《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 武汉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第 15 页 会计准则要求在减值迹象判断上,进行资产减值测试,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若可 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二者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该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了全面收益观: ?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 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商誉减值的处理:原准则下商誉按照直线法摊销,新准则下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 形成的商誉应先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并且每年年终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 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损失是企业未实现的持 产损失,从未来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的角度将其从企业的资产价值中扣除,避免企业高 估资产,并将损失体现在利润表上,影响当期损益,使企业的收益更加真实。 案例分析:C 公司是上年被某公司吸收合并的公司,化为独立的资产组。2010 年 12 月1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出现减值迹象,需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测试时, C 分公司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为 520 万元(含合并商誉 20 万元)。该公司计算 C 公司资 产的 可收回金额为400万元。假定C公司资产组中包括甲设备、乙设备和一项无形资产,账面 价值分别为25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假定各项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同。 本例中,C 资产组发生减值为 520-400=120 万元,应先冲减商誉 20 万元,剩下的 100 万元分摊按账面价值的份额分摊至甲设备、乙设备和无形资产,分别承担的损失金额为50 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对应的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借: 资产减值损失 120 贷:商誉减值准备 2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8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0 (3)《企业会计准则第 11 号—股份支付》 股份支付,是新准则提出的新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股份支付是换取服 务而支付股份的交易行为,按结算方式不同分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 付。该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全面收益观: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 的最佳估计数为基础,按照权益授予日得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或当期费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可行权日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 费用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 ?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按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相应 的成本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权益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行权日后,不再确认成本费用, 应付职工薪酬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案例分析:A 公司为上市公司,2007 年 1 月 1 日,股东大会批准向其 200 名管理人员 每人授予 100 股股票期权,这些职员从 2007 年其在该公司连续服务三年,即可以 5 元每 第 16 页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股购 买100股A公司股票。在授予日该公司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8元。第一年有20名 职工离开A公司,A公司估计三年中离职的比例将达到20%,第二年有10名员工离开, 公司将离职比例修正为15%,第三年又有15名员工离开。 第一年末确认费用和资本公积金额:200×100×(1-20%)×18×1/3=96000 第二年末确认费用和资本公积金额:200×100×(1-15%)×18×2/3-96000=108000 第三年末确认费用和资本公积金额:155×100×(1-15%)×18-204000=75000 每年末,按上述金额进行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将金融资产按照资产的持有目的与市场环境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分为四类,在交 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全面收益观。具体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完全的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公允价值 上升、下降,直接调增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对应”公允价值变动损 益”科目,全面体现在损益表上,不计提减值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不完全的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一般情况下,期末公允价值上 升、下降,直接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余额,但对应计入”权益”,不提减值准备;在持有 过程中,当出现减值迹象时,改按摊余成本计价,计提减值准备。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重分类日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 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 资本公积。 ?对应收应付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计量,因此长期应收、应付款项在 期末应 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将账面价值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额,这种处理方法体现 了资金的占用成本,现值计量的原则。 案例分析:购买股票 100 万股,交易成本 1000 万元,期末该股票市值由每股 10 元涨 到15元;下一期末又降到每股9元。此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 ?第一期末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 ?第二期末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00 8.6、刑事侦查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应用 五、刑事侦查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应用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便没有存在的价值, 以往有用的理论如果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以上我们分析 了刑事侦查成本与收益,并构建了理性犯罪人模型与刑事侦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模型,但缺乏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论述,总觉有悬空之感。以下本文将主要关注 我们构建的理论是否能够有效的指导我国的侦查实践。 (一)刑事侦查的效益启示 对刑事侦查成本与收益的分析首先带来的是刑事侦查观念的更新。近些年来, 国家和社会为了打击和预防犯罪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然而,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的数值有多少,到底又带了多大的 收益,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当前我国侦查资源严重 匮乏的情况下,这一点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刑事司法政策发展的要 求。当今社会,无论是刑事立法者,还是执法者,在认识到刑 事犯罪是一个严重 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刑事侦查投入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侦 查成本的投入换来的低收益甚至负收益,那无疑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增强追求 效能最大化的意识,牢固树立以提高警务效能为核心的现代刑事侦查资源管理理 念,是我们每一个刑事司法工作者的责任。这种侦查效益观念的正确树立,可以 使人们在思考和解决犯罪问题时,多一种经济上的考虑,时刻关注效益的获得, 用效益的大小来评判侦查活动或者说侦查方法、侦查措施的优劣,用效益价值来 评估侦查政策制定的合理与否。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刑事侦查成本、预防 与控制犯罪不计代价、不讲成本、不顾效益的做法。 (二)理性犯罪人模型的应用 根据理性犯罪人模型,作案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对犯罪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理性 计算之后的结果。案发之后,侦查人员可以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通过对犯罪成 本与犯罪收益的判断分析,查找成本消耗的源头与作案收益的去向,收集到实施 犯罪的证据,从而侦破案件指明方向,少走弯路,节省侦查成本。另外,在针对 作案人预订刑事惩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潜在犯罪人的预期 犯罪成本,唯有尽量提高 P1 与 P 2的差值,加强侦查人员侦破案件的能力,提高打 ?24 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 版,第 154 页。?25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第 334 页。 ?26 塞缪尔 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版,第 45 页。 ?27《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2 页。 ? ?28 《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 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版,第 36 页。 ?29 任惠华《侦查效益原则研究》,载《现代侦查》,2006 年第二卷。 ?30张景华:《论警力资源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载《公安研究》,2000 年第 3 期。?31刘华,章春明:《论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 年第一期。 ?32 人民网 2003 年 2 月 19 日 ?33 ./focus 1/jujiao/45874.html. 29 第四,侦查警力资源的配置及使用方面存在的缺陷。 我国公安机关警力呈高密度配置状态,机关警力配置过多、过细,其中包括 大量文职人员,超出了需求而基层实战警力配置相对较少。对于机关职能而言, 机关内部科室分管职能过于全面,甚至职责交叉,地方各警种间协调配合存在缺 陷。我国现有治安警、交警、刑警、巡警、消防警、林业警等多个警种,各自分 担不同警务,但有时出现职责交叉、各自为政等情况,制约了侦查工作顺利有效 的进行。 (2)优化侦查警力资源的出路 首先,针对我国目前存在警力严重不足与地区分配差异的现实,应在保证质 量的前提下,参照警力资源配置的两个参量:静态参量与动态参量,加大刑警招 录的数量,并将其合理的分配至不同的地域,以缓解目前我国刑警人手不够用, 工作压力大与地区差异过大的尴尬局面。为保证招警工作顺利进行,应建立招警 专项经费保障制度,每年按招警计划核拨一定的专项经费,解决目前外出招警和 政审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提高招警工作质量,降低各分局的招警成本,应积极试 行公安机关统一招收、统一分配新警的制度。 其次,加大对侦查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侦查人员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就意 味着侦查能力的提高和侦查效益的改善,有时 以成本与收益的模式来分析,甚至 发现侦查警力资源配置的越多,侦查效益反而越来越小。因为对于国家而言,其 对警力资源的投入之成本计算根据的是每个侦查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相关指标, 这些指标与侦查人员的数量多少直接相关,侦查人数的增加同样意味着侦查成本 的增加。如果侦查资源利用不充分,难以获得侦查收益,或者获取的侦查收益的 增加少于侦查成本的增加,那么即使侦查警力资源得到了充足的配置,也是不符 合侦查效益要求的。因此,在增加侦查警力资源的同时,应着重加强侦查人员本 身素质的提高:首先建立严格的人才吸纳的”准入”机制,严把侦查队伍的人口 和出口;其次,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侦查人事制度,建立人事淘汰机制,严格审查 侦查人员的法律素质与技术素质;第三,做好对侦查人员的日常培训教育工作, 促使侦查人员认真学习现代法治理念和犯罪对策理论,注重犯罪新动向和最新侦 查技术研究,开发技侦力量,用科技力量武装警力资源,用科技力量提高侦查效 率,真正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第四,针对目前少数侦查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建 立完善警力资源维护机制,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教育,工作上支持,福利上优待, 切实为侦查人员排忧解难,以缓和其心理压力,防止严重侵犯公民权益的事件的 发生。 第三,建立多警联动的侦查工作机制。所谓的多警联动机制是指在刑事侦查 ?34 邹明理:《再论命案必破的准确定位与适用范围》,载《现代侦查》,2006 年第二卷。? ?35 [日]佐佐淳行《破案率: 19.8%,警察到底怎么了》,载[日]《文艺春秋》,2003 年 6 月号。 ?36 樊在勤:《应据实确立指标》,载《人民公安》,2000 第 5 期,第 23 页。 ? ?37 王大伟:《中西 警务衡量标准的比较研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1 期,第 53-54 页。 ?38 Roy.R.Roberg,Kuykendall,Poli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0,p.299-302. 33 直延续多年的传统的侦查破案模式,是刑事侦查人员从客观显现的犯罪事实出发,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从犯罪现场人手,运用各种侦查措施,获取证据,抓获犯罪 嫌疑人并证明其实施犯罪行为的侦查工作模式。”从人到案”是具有现代化侦查理 念的侦查破案模式,是刑事侦查人员依托各个层面的刑侦基础资料和刑侦专门手 段,对发现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和 措施,获取犯罪证据,抓获犯罪嫌疑人并证明其实施犯罪的侦查模式。这种侦查 模式的实行无疑有效集中了侦查力量,对提高侦查效益大有裨益。 ?39 陈国富:《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第 287 页?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年版 。 ?3、[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出版。 ?4、[美]萨缪尔森、威廉 D 诺德豪斯:《经济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美]理查德 A 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6、周林琳:《法律经济学论纲——中国经济法律构成和运行的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7、魏建《法经济学::分析基础与分析范式》,人民出版社,2007 年出版。 ?8、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9、陈光 中总主编,李波阳主编,《刑事侦查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年出版。 ?10、武汉:《刑事侦查学》,群众出版社,2000 年 1 月出版。 ?11、陈国富:《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 ?12、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出版。 ?13、加里 S 贝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 出版。 ?14、杨殿升:《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出版。 ?15、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年版。 ?16、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17、谭世贵:《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18、丹尼尔 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 ?19、[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0、《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21、《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2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 ?23、汪全胜:《立法效益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 版。 ?25、刘家琛:《诉讼及其价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出版。 ?26、[美]罗伯特 考特、托马斯 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 ?27、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年出版。 ?28、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 ?29、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30、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年版。 ?31、裘宗舜、秦荣生:《经济效益学》,中国财政出版社,1990 年版。 ?32、林璨璋、林信雄:《侦查管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 ?3 月版。 ?33、王传道:《侦查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出版。 ?34、林山田:《刑罚学》,商务印书馆(台),民国 84 年 6 月出版。 ?1、顾培东:《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资源分享问题》,载《中国法学》,2008 年第 3 期。 ?2、郭晓彬:《侦查基本原则新探》,载《现代法学》,2003 年第 1 期。 ?3、时显群:《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载于《现代法学》,2002 年 2 月第 24 卷第 1 期 ?4、王 哲 郭义贵:《效益与公平之间——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思想评析》,载《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5、宋远升:《侦查行为经济效益探析》,载《福建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 5 期。 ?6、宗龙智:《刑事证明责任制度若干问题新探》,载《现代法学》,2008 年第 4期。 ?7、樊在勤:《应据实确立指标》,载《人民公安》,2000 第 5 期。 ?8、[日]佐佐淳行:《破案率 19.8%,警察到底怎么了》,载[日]《文艺春秋》,2003年 6 月号。 ?9、王大伟:《中西警务衡量标准的比较研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 1 期。 ?10、[美]乔治.J 斯蒂格勒:《法律实施的最佳条件》,载《法学译丛》,1992 年第 2期。?11、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载《中国法学》,1992 年第 3期。 ?12、张景华《论警力资源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载《.公安研究》2000 年第 3 期。 ?12、高光斗:《思维创新与侦查实践》,载《公安 研究》,2001 年第 8 期。 ?13、张智辉:《论刑法理性》,载《中国 法学》,2005 年第 1 期。 ?14、袁经义:《侦查效益及其保障机制研 究》,载《政法学刊》,2000 年第 5 期。 ?15、翟丰:《侦查成本论》, 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 ?16、李双其《论侦查效益》:, 载《警察技术》,2002 年第 5 期。 ?17、李晓安、曾敬:《法律效益 探析》,载《中国法学》,1994 年第 6 期。 ?18、刘水林:《法学方 法论研究》,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3 期。 ?19、Holmes,The Path of Law,Haward Law Review ,1897.p.10. ?20、Russell B.Korobkin,Thomas S.Ulen,Law and BehavioralScience :Removing the Rationality Assumption Law and Economics,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0.vol.88.p.1051. ?21、Richard Posner, Rational Choice,Behavioral Economics,and the Law,Stanford Law Review ,1998,vol.50,p.1551. ? 22、Roy.R.Roberg,Kuykendall,Poli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0,p.299-302. ?1、邹明理:《再论命案必破的 准确定位与适用范围》,载《现代侦查》,2006 年第 二卷。 ?2、任 惠华:《侦查效益原则研究》,载《现代侦查》,2006 年第二卷。 ?3、 何家弘主编:《侦查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2003 年 6 月版。 ? 4、陈光中主编:《21 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04 年 12 月出版。 ?5、北京市刑事侦查研究会主编: 《2008 年刑事侦查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38
本文档为【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9KB
软件:Word
页数:9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6
浏览量: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