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

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

举报
开通vip

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 從中國禮儀的發展論國家禮典傳統之歷史意義 張文昌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一、研究關懷與路徑 1.禮儀之邦如何建構禮儀秩序,並結合律令制度,將禮教運作化為可能。 2.禮儀的規範如何下及庶民。 3.禮法制度的當代思考與現實意義。 二、禮經與禮典系統 1.禮經系統:《周禮》、《儀禮》、《禮記》??經典性 (1).(西漢)博士后倉:禮儀文獻的整理與經典化。 (2).(東漢)鄭玄(127-200):完成「三禮注」,使禮儀體系化。 (3).(唐)孔穎...

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
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 從中國禮儀的發展論國家禮典傳統之歷史意義 張文昌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一、研究關懷與路徑 1.禮儀之邦如何建構禮儀秩序,並結合律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將禮教運作化為可能。 2.禮儀的規範如何下及庶民。 3.禮法制度的當代思考與現實意義。 二、禮經與禮典系統 1.禮經系統:《周禮》、《儀禮》、《禮記》??經典性 (1).(西漢)博士后倉:禮儀文獻的整理與經典化。 (2).(東漢)鄭玄(127-200):完成「三禮注」,使禮儀體系化。 (3).(唐)孔穎達(574-648):完成《五經正義》,完成官方化之禮經解說。 2.禮典系統:五禮、儀注??可用性 (1).《周禮注疏》卷18〈春官宗伯〃大宗伯〉: 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 事邦國之鬼神示,……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 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一、中國五禮禮典目錄表 頒行時間 禮典名稱 卷 數 撰著領銜人 新(晉)禮 摯 虞 (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 165 普通禮 徐 勉 (蕭)梁武帝普通六年(524) 1176 開皇禮 牛 弘 隋文帝開皇五年(585) 100 1 仁壽禮 楊 素 隋文帝仁壽二年(602) 130 貞觀禮 房玄齡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 100 顯慶禮 長孫無忌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 130 大唐開元禮 蕭 嵩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 150 開寶通禮 劉溫叟 (北)宋太祖開寶六年(973) 200 太常因革禮 歐陽修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100 政和五禮新儀 鄭居中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240 中興禮書 禮部、太常寺 (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76) 300 大金集禮 張暐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40 中興禮書續編 葉宗魯 (南)宋寧宗嘉泰八年(1202) 80 大明集禮 徐一夔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53 大清通禮 來保 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 50 (2).(唐)杜佑《通典》卷41〈禮典?沿革〉「禮序」: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通事舍人王巖上疏,請改撰《禮記》,削去 舊文,編以今事。集賢院學士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歷代 不刊之典,去聖久遠,恐難改易。但今之五禮儀注,已兩度增修,頗有不 同,或未折衷。請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玄宗)制從之。 (3).大唐開元禮的內容: 表二、《大唐開元禮》卷目與禮目表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序例上 擇日、神位、俎豆 1. 序例中 大駕鹵簿、皇太后皇后鹵簿、皇太子鹵2. 簿、皇太子妃鹵簿、親王鹵簿、王公已 下鹵簿、內命婦鹵簿、外命婦鹵簿 序例下 衣服、齋戒、祈禱、雜制 3. 吉禮 皇帝冬至祀圜丘 4. 1.冬至祀圜丘 吉禮 冬至祀圜丘有司攝事 5. 吉禮 皇帝正月上辛祈穀于圜丘 6. 2.祈穀於圜丘 吉禮 正月祈穀于圜丘有司攝事 7. 吉禮 皇帝孟夏雩祀于圜丘 8. 3.雩祀於圜丘 吉禮 孟夏雩祀于圜丘有司攝事 9. 吉禮 皇帝季秋大享於明堂 10 4.大享於明堂 吉禮 季秋大享於明堂有司攝事 11 吉禮 皇帝立春祀青帝于東郊 12 5.祀青帝於東郊 2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吉禮 立春祀青帝于東郊有司攝事 13 吉禮 皇帝立夏祀赤帝于南郊 14 6.祀赤帝於南郊 吉禮 立夏祀赤帝于南郊有司攝事 15 吉禮 皇帝季夏土王日祀黃帝於南郊 16 7.祀黃帝於南郊 吉禮 季夏土王日祀黃帝於南郊有司攝事 17 吉禮 皇帝立秋祀白帝於西郊 18 8.祀白帝於西郊 吉禮 立秋祀白帝於西郊有司攝事 19 吉禮 皇帝立冬祀黑帝於北郊 20 9.祀黑帝於北郊 吉禮 立冬祀黑帝於北郊有司攝事 21 吉禮 皇帝臘日蜡百神於南郊 22 10.蜡百神於南郊 吉禮 臘日蜡百神於南郊有司攝事 23 吉禮 皇帝春分朝日於東郊 24 11.朝日於東郊 吉禮 春分朝日於東郊有司攝事 25 吉禮 皇帝秋分夕月于西郊 26 12.夕月於西郊 吉禮 秋分夕月于西郊有司攝事 27 祀風師 13.祀風雨雷神、靈星、司中等祀雨師 吉禮 28 星 祀靈星 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 吉禮 皇帝夏至祭於方丘 29 后土禮同 14.夏至祭方丘(后土) 吉禮 夏至祭於方丘有司攝事 30 吉禮 皇帝孟冬祭神州於北郊 31 15.祭神州北郊 吉禮 孟冬祭神州於北郊有司攝事 32 吉禮 皇帝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 33 16.祭太社太稷 吉禮 仲春仲秋上戊祭太社有司攝事 34 蜡禮同 吉禮 祭五嶽四鎮 17.祭五嶽四鎮 35 吉禮 祭四海四瀆 18.祭四海四瀆 36 吉禮 皇帝時享于太廟 37 19.時享太廟 吉禮 時享于太廟有司攝事 38 吉禮 皇帝祫享于太廟 39 20.祫享太廟 吉禮 祫享于太廟有司攝事 40 吉禮 皇帝禘享于太廟 41 21.禘享太廟 吉禮 禘享于太廟有司攝事 42 吉禮 肅明皇后廟時享有司攝事 43 (時享別廟) 吉禮 孝敬皇帝廟時享有司攝事 44 皇帝拜五陵 22.拜陵 吉禮 45 皇后拜五陵 太常卿行諸陵 23.太常卿行諸陵 吉禮 皇帝孟春吉亥享先農耕藉 46 24.享先農耕藉 吉禮 孟春吉亥享先農於藉田有司攝事 47 吉禮 皇后季春吉巳享先蠶親桑 48 25.享先蠶親桑 3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吉禮 季春吉巳享先蠶於公桑有司攝事 49 吉禮 有司享先代帝王 26.享先代帝王 50 薦新于太廟 27.薦新、祭中霤於太廟 季夏祭中霤于太廟 吉禮 51 孟冬祭司寒 納冰開冰附 28.祭司寒 興慶宮祭五龍壇 29.祭五龍 吉禮 皇帝皇太子視學 30.視學 52 吉禮 皇太子釋奠于孔宣父 31.皇太子釋奠 53 國子釋奠于孔宣父 32.國學釋奠 吉禮 54 皇子束脩 國學生束脩 吉禮 仲春仲秋釋奠于齊太公 33.釋奠於齊太公 55 吉禮 皇帝巡狩告于圜丘 56 34.巡狩告圜丘 吉禮 巡狩告于圜丘有司攝事 57 吉禮 皇帝巡狩告于太社 58 35.巡狩告社稷 吉禮 巡狩告于太社有司攝事 59 吉禮 皇帝巡狩告于太廟 60 36.巡狩告宗廟 吉禮 巡狩告于太廟有司攝事 61 吉禮 皇帝巡狩 37.巡狩 62 吉禮 皇帝封祀于太山 63 38.封禪 吉禮 皇帝禪于社首山 64 時旱祈于太廟 39.時旱祈太廟 吉禮 65 時旱祈于太社 40.時旱祈太社 吉禮 時旱祈嶽鎮于北郊 66 報祠禮同 41.時旱祈嶽鎮於北郊 時旱就祈嶽鎮海瀆 42.時旱就祈嶽鎮海瀆 吉禮 67 久雨禜國門 吉禮 諸州祭社稷 43.諸州祭社稷 68 諸州釋奠于孔宣父 44.諸州釋奠 吉禮 69 州學生束脩 諸州祈社稷 吉禮 45.諸州祈社稷諸神 70 諸州祈諸神 諸州禜城門 諸縣祭社稷 46.諸縣祭社稷 吉禮 71 諸里祭社稷 諸縣釋奠于孔宣父 47.諸縣釋奠 吉禮 72 縣學生束脩 諸縣祈社稷 吉禮 48.諸縣祈社稷諸神 73 諸縣祈諸神 諸縣禜城門 吉禮 有闕文 諸太子廟時享 49.諸太子廟時享 74 吉禮 三品以上時享其廟 50.三品以上時享其廟 75 4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三品以上祫享其廟 51.三品以上祫享其廟 吉禮 76 三品以上禘享其廟 52.三品以上禘享其廟 吉禮 四品五品時享其廟 53.四品五品時享其廟 77 六品以下時祠 54.六品以下時祠 吉禮 78 王公以下拜掃 寒食拜掃附 55.王公以下拜掃 蕃國主來朝以束帛迎勞 1.蕃國主來朝 遣使戒蕃主見日 2.戒蕃主見 賓禮 79 蕃主奉見 奉辭禮同 3.蕃主奉見 受蕃國使表及幣 4.受蕃使表及幣 皇帝燕蕃國主 5.燕蕃國主 賓禮 80 皇帝燕蕃國使 6.燕蕃國使 軍禮 皇帝親征類于上帝 1.親征類於上帝 81 軍禮 皇帝親征宜于太社 2.親征宜於太社 82 軍禮 皇帝親征告于太廟 3.親征告於太廟 83 皇帝親征禡于所征之地 4.親征禡於所征之地 親征及巡狩郊祀有司軷于國門 5.軷於國門 軍禮 84 親征及巡狩告所過山川 6.告所過山川 平蕩賊寇宣露布 7.宣露布 遣使勞軍將 8.勞軍將 皇帝講武 9.講武 軍禮 85 皇帝田狩 10.田狩 皇帝射于射宮 11.射於射宮 軍禮 86 皇帝觀射于射宮 12.觀射於射宮 軍禮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宜于太社 13.遣將出征宜於太社 87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告于太廟 14.遣將出征告於太廟 軍禮 88 制遣大將出征有司告于齊太公廟 15.遣將出征告於齊太公廟 祀馬祖 16.祀馬祖 享先牧 17.享先牧 軍禮 89 祭馬社 18.祭馬社 祭馬步 19.祭馬步 合朔伐鼓 20.合朔伐鼓 合朔諸州伐鼓 21.合朔諸州伐鼓 軍禮 90 大儺 22.大儺 諸州縣儺 23.諸州縣儺 嘉禮 皇帝加元服上 91 1.皇帝加元服 嘉禮 皇帝加元服下 92 嘉禮 納后上 93 2.納后 嘉禮 納后下 94 皇帝元正冬至受皇太子朝賀 3.皇帝正至受皇太子朝賀 嘉禮 95 皇后元正冬至受皇太子朝賀 4.皇后正至受皇太子朝賀 皇帝元正冬至受皇太子妃朝賀 5.皇帝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 嘉禮 96 5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皇后元正冬至受皇太子妃朝賀 6.皇后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 并會 7.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賀 嘉禮 97 皇帝千秋節御樓受群臣朝賀 并會 8.皇帝千秋節受群臣朝賀 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賀 9.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賀 嘉禮 98 皇后正至受外命婦朝賀 并會 10.皇后正至受外命婦朝賀 皇帝於明堂讀孟春令 嘉禮 11.於明堂讀春令 99 皇帝於明堂讀仲春令 皇帝於明堂讀季春令 皇帝於明堂讀孟夏令 嘉禮 12.於明堂讀夏令 100 皇帝於明堂讀仲夏令 皇帝於明堂讀季夏令 皇帝於明堂讀孟秋令 嘉禮 13.於明堂讀秋令 101 皇帝於明堂讀仲秋令 皇帝於明堂讀季秋令 皇帝於明堂讀孟冬令 嘉禮 14.於明堂讀冬令 102 皇帝於明堂讀仲冬令 皇帝於明堂讀季冬令 嘉禮 皇帝於明堂及太極殿讀五時令 15於明堂及太極殿讀五時令 103 嘉禮 皇帝養老於太學 16.養老於太學 104 嘉禮 臨軒冊命皇后 17.臨軒冊皇后 105 嘉禮 臨軒冊命皇太子 18.臨軒冊皇太子 106 嘉禮 內冊皇太子 19.內冊皇太子 107 臨軒冊命諸王大臣 20.臨軒冊王公 嘉禮 108 朝堂冊命諸臣 21.朝堂冊諸臣 冊內命婦二品以上 22.冊內命婦 遣使冊授官爵 23.遣使冊授官爵 嘉禮 109 朔日受朝 24.朔日受朝 朝集使引見 并辭 25.朝集使辭見 嘉禮 皇太子加元服 26.皇太子加元服 110 嘉禮 皇太子納妃 27.皇太子納妃 111 嘉禮 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群臣賀 112 并會 28.皇太子正至受群臣賀 皇太子元正冬至受宮臣朝賀 并會 29.皇太子正至受宮臣朝賀 嘉禮 113 皇太子與師傅保相見 30.皇太子與師傅保相見 皇太子受朝集使參辭 31.皇太子受朝集使參辭 嘉禮 親王冠 32.親王冠 114 嘉禮 親王納妃 33.親王納妃 115 嘉禮 公主降嫁 34.公主降嫁 116 嘉禮 三品以上嫡子冠 117 35.三品以上子冠 嘉禮 三品以上庶子冠 118 嘉禮 四品五品嫡子冠 119 36.四品五品子冠 嘉禮 四品五品庶子冠 120 6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嘉禮 六品以下嫡子冠 121 37.六品以下子冠 嘉禮 六品以下庶子冠 122 嘉禮 三品以上婚 38.三品以上婚 123 嘉禮 四品五品婚 124 39.四品以下婚 嘉禮 六品以下婚 125 朝集使於尚書省禮見 并辭 40.朝集使禮見 任官初上相見 諸州上佐同 嘉禮 126 41.任官初上 京兆河南牧初上 諸州刺史都督同 長安萬年河南洛陽令初上 諸縣令同 嘉禮 鄉飲酒 42.鄉飲酒 127 嘉禮 正齒位 43.正齒位 128 宣赦書 44.宣赦書 群臣詣闕上表 45.群臣詣闕上表 嘉禮 129 群臣奉參起居 46.群臣奉參起居 皇帝遣使詣蕃宣勞 47.遣使慰勞諸蕃 皇帝遣使宣撫諸州 48.遣使宣撫諸州 皇帝遣使詣諸州宣制勞會 49.遣使諸州宣制 嘉禮 130 皇帝遣使詣諸州宣赦書 鎮與州同 50.遣使諸州宣赦書 諸州上表 凶年振撫 1.凶年振撫 有闕文 皇帝勞問疾苦 2.勞問疾患 凶禮 131 中宮勞問疾苦 3.中宮勞問 有闕文 東宮勞問疾苦 4.皇太子勞問 凶禮 五服制度 5.五服制度 132 訃奏 凶禮 6.皇帝為小功以上舉哀 133 臨喪 除服 敕使弔 7.敕使弔 會喪 8.會喪 凶禮 134 冊贈 9.冊贈 會葬 10.會葬 致奠 11.致奠 凶禮 中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服 12.皇后舉哀弔祭 135 凶禮 東宮服 13.皇太子舉哀弔祭 136 凶禮 東宮妃服 14.皇太子妃舉哀弔祭 137 凶禮 三品以上喪之一 138 凶禮 三品以上喪之二 139 15.三品以上喪 凶禮 三品以上喪之三 140 凶禮 三品以上喪之四 141 凶禮 四品五品喪之一 142 凶禮 四品五品喪之二 143 16.四品以下喪 7 卷數 五禮別 卷 目 禮 目 備 註 凶禮 四品五品喪之三 144 凶禮 四品五品喪之四 145 凶禮 六品以下喪之一 146 凶禮 六品以下喪之二 147 17.六品以下喪 凶禮 六品以下喪之三 148 凶禮 六品以下喪之四 149 凶禮 王公以下喪通儀 18.王公以下喪 150 說明:「卷目」是指每卷之標題;「禮目」是指禮儀之項目,按五禮分類予以編號。 (4).大唐開元禮的歷史地位:今王定制。 (5).(唐)開元禮科與(北宋)開寶通禮科。 (6).《新唐書》卷11〈禮樂志一〉: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 而禮樂為虛名。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 器,金石絲竹以為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歲時聚會 以為朝覲、聘問,懽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興事以為師田、學校,下 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莫不一出於禮。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 友悌、忠信、仁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蓋其朝夕 從事者,無非乎此也。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下,使天下安習而行 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也。 及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號位序、國家 制度、宮車服器一切用秦,其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超然遠復 三代之上,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於苟簡而已。其朝夕從事, 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所以治民。」至於三代禮 樂,具其名物而藏於有司,時出而用之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 以教民。」此所謂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事物 名數、降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節也。然用 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 老死未嘗見也,況欲識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嗚 呼!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備具,所謂朝覲、聘問、 射鄉、食饗、師田、學校、冠婚、喪葬之禮在者幾何? 8 嗚呼,考其文記,可謂備矣,以之施于貞觀、開元之間,亦可謂盛矣, 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謂「禮樂為虛名」也哉! 三、納禮入令,出禮入刑 1.《禮記正義》卷3〈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後漢書》卷46〈陳寵傳〉: 臣(陳寵)聞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 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裏者也。 3.《晉書》卷30〈刑法志〉: 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也。 4.《唐律疏議》卷1〈名例律〉篇首疏議: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5.《唐六典》卷6〈尚書刑部〃刑部郎中、員外郎〉: 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範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事。 6.《新唐書》卷56〈刑法志〉: 唐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貴賤之等數,國家之制 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國 之政,必從事於此三者。其有所違及人之為惡而入于罪戾者,一斷以律。 表三、中國禮典、法典對照表 時 間 禮 典 法 典 相距年數 史 源 新禮(291) 泰始律令(267) 西晉武帝、惠帝 《晉書〃禮志》、《晉書〃刑法志》 24 普通禮典(524) 天監律令(503) 蕭梁武帝 《梁書〃徐勉傳》、《隋書〃刑法志》 21 開皇禮(585) 開皇律令(583) 隋文帝 《隋書〃高祖紀上》、《隋書〃刑法志》 2 仁壽禮(602) 大業律令(607) 隋文帝、煬帝 《隋書〃牛弘傳》、《隋書〃煬帝紀》 5 貞觀禮(637) 貞觀律令(637) 唐太宗 《舊唐書〃太宗紀下》、《舊唐書〃刑法志》 0 顯慶禮(658) 顯慶律令(653) 唐高宗 《舊唐書〃禮儀志一》、《舊唐書〃刑法志》 5 開元禮(732) (後)開元律令(737) 唐玄宗 《舊唐書〃禮儀志一》、《舊唐書〃刑法志》 5 開寶通禮(973) 宋刑統(963) 宋太祖 《宋史〃太祖紀三》、《宋史〃太祖紀一》 10 大明集禮(1370) 大明律(1397) 明太祖 《明史〃禮志一》、《明史〃刑法志一》 27 9 大清通禮(1757) 大清律例(1740)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史部》 17 清高宗 說明:禮典、法典名稱後括號內之數字,為該典籍完成頒行之時間。 四、禮下庶人的歷史意義 1.家禮傳統的改變: 《新五代史》卷55〈雜傳〃崔居儉傳〉: 崔氏自後魏、隋、唐與盧、鄭皆為甲族,吉凶之事,各著家禮。至其後世 子孫,專以門望自高,為世所嫉。 2.敦煌書儀文書: (1).朋友書儀。 (2).吉凶書儀。 (3).表狀箋啟書儀。 4.北宋士大夫的家禮: 表四、《吉凶書儀》、《溫公書儀》與《家禮》禮目對照表 文字性質 鄭餘慶《大唐新定吉凶書儀》 司馬光《溫公書儀》 朱熹《文公家禮》 1. 年敘凡例(1) 月 儀 2. 節候賞物(2) 3. 吉書凡例(8) 4. 四海吉書(9) 5. 內族吉書(10) 6. 外族吉書(11) 7. 婦人吉書(12) 8. 僧道吉書(13) 吉凶書儀 9. 四海吊答書(18) 喪儀.居喪書式(9) 喪禮.喪禮狀疏(4) 10 內族告喪書(19) 11 僧道凶書(20) 12 諸色祭文(25) 13 凶書凡例(27) 14 影堂書式(10) 家書書儀 15 家書(1) 16 諸色牋表(5) 17 寮屬起居(6) 私書書儀 私書(1) 10 文字性質 鄭餘慶《大唐新定吉凶書儀》 司馬光《溫公書儀》 朱熹《文公家禮》 18 典史起居啟(7) 19 起復為外官(17) 20 公移平闕式(3) 21 國哀奉慰(21) 22 官遭憂遣使赴闕(22) 公文書儀 23 表奏(1) 24 公文(1) 國家制度 25 祠部新式(4) 26 冠儀(2) 冠禮(2) 嘉 禮 27 婚禮儀注(14) 婚儀(3~4) 昏禮(3) 28 凶禮儀注(15) 喪儀(5~10) 喪禮(4) 29 敕使吊慰儀(23) 凶 禮 30 口吊儀禮(24) 31 喪儀.居喪雜儀(9) 喪禮.居喪雜儀(4) 32 喪服制度(26) 33 五服制度(28) 喪儀.五服制度(6) 喪禮.成服(4) 喪 服 34 婦人出嫁為本家父母服式圖(29) 35 公卿士庶內外族殤服式圖(30) 36 祭(10) 祭禮(5) 吉 禮 37 影堂雜儀(10) 通禮.祠堂(1) 38 堂室房戶圖(2) 生活規制 39 深衣制度(2) 深衣制度(1) 40 門風禮教(16) 家規家範 41 居家雜儀(4) 司馬氏居家雜儀(1) 說明:卷目括號內數字為卷數。 5.《朱子家禮》的國家禮典化: (1).明太祖。 (2).明成祖。 五、結語:禮儀研究與政治社會變遷之思考 11 表五、《大唐開元禮》本宗五服圖 ?斬衰三年 ?齊衰三年 ?齊衰杖期 ?齊衰不杖期 ?齊衰五月 ?齊衰三月 ?大功九月 ?小功五月 ◎緦麻三月 ?無服(可袒免) ?承重 期親 大功親 袒 ??袒 免 免 親 親 ? ? ? 袒 ??袒 免 免 出在 嫁室 親 親 ? ? ◎ ? ?◎ 袒 ??袒 免 免 出 在 出在 嫁 室 嫁室 親 親 ? ? ? ? ◎ ? ? ◎ ◎? 袒 袒 免 免 出在 出在 出 在 嫁室 嫁室 親 親 ? ? ◎ ◎ ? ◎ 嫁室 ? ?◎ ◎? ? ? 袒 袒 免 免 在 出在 出在 出在 出 室 嫁 室 嫁室 嫁室 親 親 ??? ?◎ ? ? ◎ ? ?嫁 ? ? ◎ ◎? ?? ? 袒 袒 免 免 出在 出在 在 出 嫁室 嫁 室 室 親 親 ?????? ◎ ? 嫁 ? ◎ ? ◎ ◎ ? ? ? 袒 袒 免 免 出在 出在 嫁室 嫁室 親 親 ? ? ? ◎ ◎ ? ? ◎ ? ◎ ◎? 袒 袒 免 免 12 出在 親 親 ◎ ? ◎ ? 嫁室 ? ◎ 袒 袒 免 免 親 親 ◎? 13
本文档为【从中国礼仪的发展论国家礼典传统之历史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