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习山庄

习习山庄

举报
开通vip

习习山庄 SO时代建筑Tlme+~-chitecture2007/5 1建筑师葛如亮教授 2葛如亮在习习山庄山门前 3习习山庄三维模型【姚彦 彬绘制} 4俯瞰习习山庄长尾巴屋顶 {来源、葛如亮) 5习习山庄上层露台回望柱 廊(吕恒中摄) Architect/如fGeRuliang 2Pro[GeRuliangin frontof the gate 3 3DHOdeIbyCO⋯Puter (drawingbyYaoYanbin) 4OverIOokof the!i“gle— slopingroof...

习习山庄
SO时代建筑Tlme+~-chitecture2007/5 1建筑师葛如亮教授 2葛如亮在习习山庄山门前 3习习山庄三维模型【姚彦 彬绘制} 4俯瞰习习山庄长尾巴屋顶 {来源、葛如亮) 5习习山庄上层露台回望柱 廊(吕恒中摄) Architect/如fGeRuliang 2Pro[GeRuliangin frontof the gate 3 3DHOdeIbyCO⋯Puter (drawingbyYaoYanbin) 4OverIOokof the!i“gle— slopingroofwithlargedepth (source:GeR@ang) 5 LoOki“gb acktothe coIonnadefromtheupper terracef@IjHengzhon91 彭怒王炜炜姚彦彬PENGNu,WANGWei-wei,YAOYan-bin 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 习习山庄解析 ACaseStudyonGeRul iang’S XixiScenerySpotReception 摘要 文章通过对葛如亮设计的习>--3山庄stonewalls,Lingqimasonrystone—wallasfertile 的案例分析,解析了这个作品在“L,,型detail,variationofconcretegroundastime 流线的转折关系、廊的空间艺术、建筑与 changesandetc.Furthermore,thecreative 山石的相互依仗、石墙的不同作用、 ”灵 useofprincipleofturningdirectionandthatof 栖做法”、混凝土地面的时间性等方面的 correspondenceinsidetradition,theprinciple 设计运思与匠心。文章进而探讨了作品在 ofgeometryandvisualillusionfromwestern 传统内部对“转折关系”和”对仗关系” architectureand“theprincipleofspace 的充分运用,来自西方建筑学中几何学、 advocatedbyPr。fFengJizhonginthisbuilding 透视以及冯纪忠先生提倡的“空间原理” arealsodiscussedindepth,whichindicate 的影响.并指出其所代表的“现代乡土“thatmodernvernaculararchitecturehasa 建筑超越风格与样式而拥有的深刻内涵和profoundmeaningandvaluebeyondstyle 赋予我们的历史经验。 KEYwoRDSXixiScenerySPot 关键词 习习山庄:天台山国清寺j Reception;GuoqingTempleinTiantaiMountain r型流线; ”长尾巴”坡顶:透视幻 L—ShapedCirculation;Single—SlopingRoof 觉j巴洛克舞台”深景”;灵栖做法;有 withLargeDepth;VisualIllusion;Vistasofthe 繁衍力的细部 BaroqueStage;LingqiMasonryStone—Wa ABSTRACTStartingfromacasestudyon FertileDeta XixiSceneryReceptiondesignedbyPrOfGe 中图分类号:TU一024;TU一86(255) Ruliang,thispaperanalysesthemasterpiece文献标识码:A nthefollowingaspects:turningofdirection nL—shapedcirculation.theartofcorridors corresDondencebetweenarchitectureand rocksandtopography,thedifferentrolesof 文章编号:1005—684X(2007)05—0050一f0 万方数据 l为什么研究习习山庄 选择习习山庄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案例分析作为主 要的研究方法,并非偶然。一方面.建筑师葛如亮教 授(生于1926年8月IO日)(图1)自1989年12月8日 英年辞世已近20年,难免让后辈学人心生缅怀:另~ 方面.习习山庄作为葛先生的代表作在建筑界虽然耳 熟能详,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一篇文章单独、完 整地介绍或分析这个作品。即使在这个作品最早见诸 文字并由葛先生执笔的“从创作实践谈创作之源⋯],’ (1986)文中,习习山庄也只是作为简要介绍的5个 案例之一,来讨论建筑创作与民族、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关系。支文军教授的“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o】J’ ({993j和华霞虹的“。同济风格。——20世纪中后 期同济四个建筑作品分析” (2004)是目前为止关于 习习山庄的两份重要研究文献。支文军教授在文章 中较早把葛先生的习习山庄等一系列作品与20世纪80 年代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新乡土建筑”倾向相联 系.同时作为《时代建筑》的编辑在同期杂志上整理 刊出葛如亮70年代末一篇关于“建筑”与”自然”关 系的文章以示纪念,这是学术刊物首次以一个完整栏 目的方式关注葛如亮先生的建筑成就。华霞虹的文章 从同济建筑风格的“创新”共性讨论了习习山庄等4 个同济建筑.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现场对细节和空间 的敏锐观察和描述,并指出这些作品“让新一代建筑 师有机会亲历其问”口].从而涉及这些中国现代建筑史 中的重要作品对年轻建筑师的影响问题。这两份重要 研究文献并未选择对习习山庄进行独立的个案研究。 对习习山庄进行案例分析还有以下缘由。})从中国 现代建筑史的研究现状来看,邹德侬教授作为这一领域 的奠基者.其多年持续的研究和大量论著已经建立了中 国现代建筑史的整体历史框架。个案研究在“点”上的 深入,将有助于揭示在这个框架中处于边缘位置的“现 代”倾向的建筑及观念的源头和具体发展.并丰富和发 展这一框架:2)葛先生以习习山庄为代表的一系列与自 然山水结合的建筑并非孤例,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揭示这 些建筑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乡土建筑"探索的整 体关系。而且.80年代的”现代乡土建筑”与50年代上 海的鲁迅纪念馆(陈植、汪定曾.张志模等,1956)、 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李德华、王吉螽,1957)等从民居 中汲取灵感的建筑也处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两个重 要时间点.在这两个时间点上,有机遇发展出脱离“民 族形式“纠缠的本土意义上的现代建筑;3).相对于”岭 南现代建筑”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发展所构成的中国现 代建筑史中一条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谱系,海派建筑或 同济建筑在20世!E50-80年代也存在一条大致可辨的脉络 5】.其中.冯纪忠的方塔园和葛如亮的习习山庄是这条脉 络在80年代的两个重要地标;4)就中国现代建筑史的研 究目标而言.是把这段历史纳入第三世界现代建筑的框 架以使得它们最终成为能被西方建筑界接受的知识或西 方建筑整体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关注中国现代建筑 历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关注那些可能培育出主 体建筑文化的节点).也是值得深思的学术选择问题, 对习习山庄的案例分析无疑有助于后一种研究目标的展 开;5)目前.中国第四代建筑师蚓已开始活跃在国际建筑 舞台,言语和论著中更多强调了西方建筑思想(特别是 海归建筑师)和中国古代传统01的影响.基本不涉及中国 现代建筑历史的经验。对习习山庄的案例研究将揭示前 辈建筑师取得的成果和曾经达到的高度,正在成长的年 轻建筑师们或可亲历这些建筑.认识和追寻中国现代建 筑自身的历史经验以逐步建立文化上的自信。 2习习山庄设计背景 葛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承担了国家建委建筑理 论中心课题“建筑与自然”[8】,设计实践的重心也从体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15S 育建筑转到与自然山水结合的风景区建筑.80年代先后 设计并建成天台山石梁飞瀑茶室(葛如亮、朱谋隆, 1980)、习习山庄(也称灵栖I号,葛如亮、龙永龄、刘 双喜.1980~l982)、瑶圃(也称瑶琳2号.葛如亮、李 茂海、龙永龄.I98I~1984)、餐霞楼(也称灵栖2号. 198卜1983.葛如亮、龙永龄、韩建新。刘双喜,部分建 成)、翠谷山庄(葛如亮、龙永龄.1982~1984)、水上 旅游旅馆(葛如亮、龙永龄.1982~1985)、大樟树旅游 旅馆(葛如亮、龙永龄,l982.部分建成,已拆除)、 缙云电影院(葛如亮、龙永龄、钱锋,f983)、新安江 体育俱乐部(葛如亮.龙永龄、刘双喜.1982-l984, 已拆除)、新安江电讯大楼({989)。主持的规划和 建筑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还包括瑶琳风景区规划(』980~f984)、桐 君山规划(1980~l982)、瑶琳I号(I980)、灵栖3号 (}98I~1984)、碧东坞风景建筑(}986)等项目。 习习山庄是葛先生在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里设计建成的第一个建筑(图2-5.36-38)。 设计开始时.天台山石梁飞瀑茶室已建成.瑶琳f号 方案(未建)已在设计中。石梁飞瀑茶室是葛先生在 故乡浙江地区建成的第一个风景建筑,由于“设计做 得很匆忙.也很快地建造起来,葛先生看后很开心但 也觉一些遗憾,建筑还没有细部.没能进行精确的推 敲“。鉴于石梁飞瀑茶室的经验.习习山庄从设计到 现场都进行了精确的控制。 事实上,葛先生在浙江地区设计的最早一个风景 区建筑(未建成)是在文革后期,据葛先生长期的设 计合作者龙永龄教授回忆,那是“一个二三层楼的招 待所.设计了很多院子⋯⋯江南民居中,院子是很重 要的特点。当时由于运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又展开了 ~次大批判.认为葛先生不好好改造思想.做了很多 院子是封建主义的残余⋯⋯结束之后.他问我.做4 个院子就是封建主义,做几个院子才是社会主义7这 万方数据 S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15 个设计的缺点是院子还不够p‘。查阅葛先生的干部 档案后.可确定这个方案是1974年设计的“富春江招 待所” (合作者:蔡婉英)。可见,葛先生早在不能 正常从事建筑设计的文革期间就已尝试把“院落”、 “江南民居”等要素运用于旅游建筑。 3“L”型流线的“转折关系” 习习山庄(图6,7)位于浙江建德市石屏乡”灵 栖胜景D0}“清风洞入洞1:3。清风洞处于山体南坡的半 山.出、入洞口上下相距不远,出洞口(上方)为天 然形成.入洞口(下方)则为人工开凿。为遮挡入洞 口的开凿痕迹,习习山庄紧贴入洞口,因此从山下到 习习山庄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游步道。 3.I,山门的“L”型转折与来自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的影响 上山游步道在现场确定,它始于一株已有700年 树龄的枫香古树”搴(图8).并以石头、树木和建筑 的具体关系来定位91。游步道本可正对朝南的建筑. 习习山庄的山门却折而向东,与上山流线形成“r 型转折。当我们穿过浓荫接近建筑时,小径尽头的 入口山门《图9)出乎意料的低矮. “谦卑得像是一 户山里人家”口]55。习习山庄入口的转折和尺度与佛 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葛先 生设计天台山石梁飞瀑茶室时多次造访天台山国清 寺.早在l979年4月为研究“建筑与自然”课题也 曾在国清寺留住数天“”.并写下了“天台山国清寺 建筑“一文。其中第三节”山门及其内外”写到: ”有谁见过朝南的寺,朝东的山门7国清寺⋯⋯具 有规正的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大门处理上,却 陡然转过90。.面东而立。这里既不是悬崖削壁、地 形所限,也不是南无大路、人流交通所提出的要求。 这一变化.却使山门内外,增添了无限生趣”(|1(图 JO~J2)。从大门尺度上看.国清寺纵向多进、横向四 组.房屋600多间.占地73万m2.山门大小却如普通宅 院.习习山庄同样是建筑面南、山门朝东.而且山门 尺度极小.与建筑形成对比.深得国清寺之精髓。 3.2建筑内部的“L”型流线转折 建筑内部有入洞和出洞两条流线(图}3j.入 洞流线为主要考虑的对象。从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和 入洞人流路线来看,习习山庄可以看成由4个变化的 矩形构成。第二个矩形由室外和半室外的平台组成, 其他矩形为屋顶覆盖的建筑空间。流线从山庄大门到 入洞口经过了7次”L¨型转折(图14)。在经过入口 敞廊到达第一个转折处,正对坡地上的入洞前室。本 可用最短的距离到达前室而进入清风洞。水池矮墙、 挡土墙和眺台边矮墙三道水平向(东西向)墙体如同 万方数据 6习习山庄~层平面(王炜炜据施工图绘制姚彦彬据现状修改) 7习习山庄二层平面(王炜炜据施工图绘制.姚彦彬据现状修改) 8游步道起始于古枫香树(彭怒摄) 9习习山庄入1:3山门{吕恒中摄) 10国清寺山门外照壁 11国清寺山门{彭怒摄) {2国清寺山门内景(彭怒摄) 3习习山庄出入洞流线分析(王炜炜绘制.姚彦彬修改.指 导彭怒) |4人洞流线的转折关系(王炜炜绘制.指导彭怒) 516瑶圃的“■型空间分析(王炜炜绘制,指导彭怒) 7习习山庄入口敞廊(吕恒中摄) 8习习山庄入口敞廊中间批檐下空间(吕恒中摄) 葛先生所分析的国清寺山门两侧的墙体一样把游人引 向眺台完成第二个转折。第三个转折是由台阶、长坡 顶、自然山石和一段“灵栖做法“的墙体所引导。在 一次次的“r型转折中,建筑师希望游人酝酿入洞 的心情,对未知胜景的一种莫名期待逐渐得以增强。 出洞流线同样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经山路到眺 台后,月亮门作为直接对景将游人引入茶室再折向小 门、敞廊而出山门。 3.3,从“L”型流线到“L”型空间:一种独特的现 代空间原型 由于习习山庄建筑体量相对松散、空间界面相对 开敞. “r型流线在室内、室外及半室内外穿插. 更多组织起通过式空间:在随后设计的瑶圃中.建 筑体量相对集中、空间界面相对完整, “r型流线 的转折关系更多演化为葛先生所总结的“r型空间 (图l5.I6)。我们在瑶圃的使用空间、 ”八IZl—— 过渡空问”、交通空间中都可看到这种“r型转折 关系。瑶圃是一个围绕入口庭院和中心天井组织起来 的较为集中的建筑,葛先生把这种传统建筑和园林中 的”转折关系”转化为功能集中的“r型空间.不 同干通常意义上现代主义的“流动空间” (界面的 连续,界质的透明)而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空间 原型.可谓深得传统中“转折关系”之精髓。因而 “r型空间”回返悬缺:小丐者遂见大.紧凑中见 舒展[|]2_”。 4“廊”的空间艺术:入口敞廊和长尾巴屋顶长廊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1553 习习山庄的空间处理尤为可圈可点。入口敞廊和 长尾巴屋顶下的空间最有代表性。 4.1入口敞廓的空间节奏与光的作用 进入山门,地面无一丝绿化.与山门外满眼的 绿色形成强烈对比.意借蘅芜.让人猛然沉静。入口 敞廊的实际宽度并不很大.却显得十分宽敞。这是因 为敞廊在剖面上高度较低使空间宽扁.而且中间的批 檐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挑至敞廊外,地面由卵石和斩 假石两种材质划分成3段,前后批檐也出檐至卵石铺 地位置,把天空划分为两个部分。由于前后批檐与 中间批檐的出檐不同,敞廊在纵深方向又形成三段, 即使在没有阳光的日子,仍然可以感受到敞廊空间 “明——暗——明”的节奏的变化{图l7,l9)。阳 光充足时.空间节奏更加强烈。让人叹服的是,在中 间批檐覆盖的“暗”中,茶室的天井光线透过了敞廊 内侧墙体的梁下狭长的开口和踢脚之上低矮的花台. 带来微弱的“亮”.可谓“暗”中有“亮”,尤其是 花台中一丛迎春(现已不存)在光线的勾勒下探出. 增添无限生机和禅意(图I8)。 值得一提的是.敞廊中间批檐下的外侧矮墙 【”灵栖做法”)与连续矮墙断开.有342m长的矮 墙向外推出300mm后有lm矮墙再向外推出200mmi在 中间的檐柱的位置上矮墙转折9旷,与原来的墙体垂 直。矮墙在中间批檐位置的断开和外扩一方面加强了 三段节奏里中间部分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连续矮墙 自由开敞而富于变化.更重要的是游人可在此凭栏停 歇,极目南望优美的风景或看看来路、招呼后面同行 一一一~ 一 ~一一 一 曲~ 一一一州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万方数据 5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15 的游伴。矮墙的外推得益于冯纪忠先生。在习习山庄 方案阶段.冯先生携夫人曾来到现场给葛先生提议在 此把矮墙断开,外扩成半圆平台,可增加挑檐在矮墙 上阴影的变化以及矮墙在敞廊地面上阴影的变化附”。 葛先生采纳了意见.只是把半圆改为两段微有转折的 直墙。我们在冯纪忠先生方塔园何陋轩南面临水平台 上也可发现低矮的护栏断开.对应着水池边一棵柳树 (图20).而其他地方仅在四角断开而产生空间的流 动。习习山庄敞廊矮墙断开的转折直墙使空间流动变 化.也精确对应了北侧茶室外墙下的低矮花台的挑出 和南面停歇观景的需要。 葛先生在研究国清寺时曾感叹”山门内外是国清 寺建筑精华所在o”““,习习山庄山门外的转折、尺度 处理.山门内的敞廊的丰富空间处理同样是这个建筑 的精华所在。山门rS9l,应该是葛先生运思的一个重要 节点。 4.2长尾巴屋顶下长廊的透视幻觉 习习山庄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BB228m的”长 尾巴屋顶”.葛如亮先生在“从创作实践谈创作之 源”文中曾两次提到它“引起纷纷议论o]|⋯’和“曾 被议论纷纷”.__|7.可见他为此承受的压力。习习山 庄出现在各种杂志和书籍中,被大量使用的一张图片 (见图4)正是从长尾巴屋顶西北方向的山路上拍下 来的俯视.巨大的屋顶成为习习山庄的一个符号。在 此.可见图像传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大多数未能 亲临现场的建筑师都是从这张图片上获得对这个建筑 最基本的印象。 在现场会发现,这个长尾巴屋顶的形式本身并 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长尾巴屋顶下的长廊空问《图 2|)才是这个建筑的精华所在。长廊(图27.4I.杂志 封面)连接上下两组不同标高的功能空间,可理解为 非功能性的连接空间,却是空间艺术发生的地方。在 长廊里,东、西.南、北.上、下6个界面都打破了 封闭长方体的概念,看似自然变动,却有精确的控制 所建立的整体关系。 首先,长廊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三组天然、美 丽的山石。其中.山石A位于长廊西面边沿,上题 刻“清风洞”,作为西面的一段边界j山石B体量最 大.中部有两处凹陷而成3部分 山势整体向东南倾 斜而下,山石东南向的两处凹陷和同向的纹理皱褶加 强了山体急泻之势(图22).山石C为独立的石笋. 引导游人折而向东。建筑师根据这三组山石进行空间 的处理。首先地面被分为三段,从1785m标高的低处 平台、I80m的中段平台,上到I81m标高的地面。两 段平台的设置是为了有观看山石的角度和空间,中段 平台也连接了出洞下山之路(原设计中下山是经由眺 台,可见平台主要是为观看山石而设)。采用灵栖做 法的石墙2、石墙3一方面作为东、南的空间界面,另 ~方面恰能阻挡山石B急泻而下的空间态势。 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长廊在平面上存在一 个北边长、南部短的梯形(图23).在剖面上也存 在一个北面高.南面低的梯形{图24)。长廊的几 何学关系产生的空间效果可以在伯尼尼(Gianlorenzo Bern|n1)设计的梵蒂冈教皇接待厅大楼梯(scaIa Regia,J663一1666)《图25,26)里找到相似之处。作为 梵蒂冈宫的主入口.大楼梯的平面也是梯形,这是由 于它位于圣彼得教堂和梵蒂冈宫之间一块尴尬的基地 并已有楔形墙体的限制,但伯尼尼把这一切化为有 利,做了一个顶部为筒拱的柱廊,设计的“原理就是 巴洛克舞台的深景(Theprincipleisthatofthevistasof 9习习山庄入口敞廊(龙永龄摄) 20方塔园何陋轩南侧临水平台护栏与垂柳的关系(彭怒摄 2『长尾巴屋顶下的长廊平面(姚彦彬绘制指导彭怒) 22山石B东南向的倾泻之势(彭怒摄) 23长廊平面中的梯形{姚彦彬绘制.指导:彭怒) 24长廊剖面中的梯形(姚彦彬绘制指导彭怒) 25梵蒂冈宫教皇接待厅大楼梯实景 26梵蒂冈宫教皇接待厅大楼梯 27长尾巴下的长廊(吕恒中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万方数据 thebaroquestage)”⋯⋯。通过连续柱子对平面梯形 的重复和强调,楼梯显得更加深远,从剖面来看,柱 子随着踏步的升高越来越短也使得剖面呈现梯形.从 而使远处的空间越发深远。在习习山庄的长廊里,平 面和剖面的梯形方向与梵蒂冈教皇接待厅大楼梯是相 反的.使得山石B的体量更大.向东南急泻而下的势 能也增强.扑面而来。这和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卡比多 广场(CapitolinRome)在梯形的方向性上更接近. 梯形长边上的参议院显得 远比实际高大。如果从习 习山庄长廊的高处回望或 从出洞1:3下山至第二个平 台向下走,那么,南面的 绿荫将更为深远。特别值 得一提的是采用灵栖做法 的石墙3,它位于梯形的短 边,从平台上升起f.fm. 将增强透视在这个方向的 深远,而且如前分析也在 空间势态上”阻挡”山石B 的急泻之力。如同梵蒂冈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5S 教皇接待厅大楼梯在空问势态上向上方会聚的终端精 心布置了一扇装饰丰富的窗户作为巴洛克舞台深景的 焦点,石墙3则在空间势态上向下方会聚的终端作为 一个对应物而存在。石墙3无论位置还是高度都进行 了精心的控制.而且它的水平方向性的引导和垂直方 向上对视线的抑制将提示游人走向西面的眺台.那里 才可以将南面风景一览无遗。 梵蒂冈教皇接待厅大楼梯的“巴洛克舞台深景” 效果主要由两边墙体和密布的柱子在空间上形成相对 封闭的界面而获得.在习习山庄长廊.东、西、南、北 都是半开敞的,所以透视幻觉的效果并不是最具主导性 的,它和山石、风景、流线的相互关系的整体更耐人寻 味。有趣的是,在长廊中段平台地面上可以看到一段 2000mmx240mm的墙体痕迹.经查阅图纸得知原设计中 这~砖墙一直延伸至屋顶。这是在施工中砌至一半时被 打掉的,其原因不言而喻,在建成的长廊空间中它是多 余的。可见建筑师对现场的重视(见图27)。 4.3“廊”的艺术:来自国清寺长廊的影响 入1:3敞廊和长尾巴屋顶下的“长廊”处理和国清 寺的影响密切相关。国清寺长廊贯穿全寺近2_000m, 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廊、双层柱廊、单层柱 万方数据 S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 廊、双层双檐廊等各种中国古代建筑的“廊沿“形 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为国清寺建筑 的重要特色。葛如亮对国清寺的深入研究和独特感 情.使得长廊特色在习习山庄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事 实上.入口敞廊和长尾巴屋顶下的长廊也是习习山庄 中空间处理的重点之处。 尤其是国清寺雨华殿两侧的独立柱廊与南北向有 梯段的外檐廊相交接时,空间的通透性得到加强,带 来无限生机(图28,29),成为国清寺的另一个精华 所在。廊的空间通透性以及有高差变化的柱廊在习习 山庄的长尾巴屋顶下的“长廊”中得到了吭分体现。 在葛先生的“天台山国清寺建筑”文中.还提到了浙 江地区的另外两个相比邻的著名禅寺”阿育王寺”和 “天童寺”。虽然他主要分析这两大禅寺的选址问 题,但这两个禅寺也以”柱廊”的出色经营而让人惊 异:比如阿育王寺的一条十字交叉的柱廊里,西面和 南面都有高差变化(图30):天童寺里一条独立的长 廊同时具有平缓坡道带来的高差关系和方向上的转折 关系f图3I.32)。 S建筑与山石,自然的相互依仗 习习山庄的平面布局顺应了地形。两组主要功能 空间与等高线平行:与等高线垂直的长尾巴屋顶下长 廊,其平台和梯段都架空在山体上(图33,34).以 最少的接触又获得建筑本身的异常轻盈。 曾被议论纷纷的长尾巴屋顶,屋面坡度为2川.与 自然山坡坡度相同.’因而最大程度地强化了与山坡的 关系。而且.长尾巴屋顶上大下小,是为了使屋顶从 下面看时更为轻盈”目.屋顶东侧呈锯齿状使屋顶形式也 颇具新意。关于这个屋顶.葛先生曾在讨论天台民居 时谈到: “⋯⋯信手拈来.左右穿插.造出了多彩多 姿的各种坡顶。绝大多数两面坡顶并不死板对称,其 中一面会长长的坡落下去.显示了方向主次⋯⋯顿时 使建筑物生动起来“[|”。事实上,习习山庄功能空间在 水平向展开,而入洞游览最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垂直方 向上的上升,所以.这个巨大的单坡确实如葛先生所 言.在整组建筑中具有显示方向主次的作用。 长坡顶覆盖的山石B成为建筑二层楼板的天然支 撑,且其顶部穿过了楼板暴露在二层空间中。最特别 的是山石c,原先只露出地表--sJ\块,本打算从场地 中剔除,后经过挖掘发现是一块宝塔状的独石.色泽 和纹理很美。最终它被保留下来.并调整长廊的位置 而重新放线。由于山石C正好在人手的高度.游人经 常不自觉地加以抚摸.靠近顶部的石尖已油润光滑, 甚至游人会放弃设计好的行进路线,选择从山石C和 采用灵栖做法的石墙的夹缝中挤过去.更增添了游玩 的乐趣。山石eft9存在使得这个建筑获得了灵魂,一 如绘画中的“画眼”。事实上.建筑师曾很长时间驻 留现场.建筑的旌工也经历了7次放线.原因就在于 现场不断调整建筑与山石、自然的关系9j。 与长尾巴坡顶对应的北侧屋面.我们看到一棵小 树从底层山石上穿出天井(图35),带来一片绿意, 也显示了建筑师对自然的态度。 当我们查阅习习山庄的施工图时,发现~个非常 万方数据 28.29,国清寺长廊(彭怒摄) 30阿育王寺长廊(彭怒摄) 3l32天童寺长廊(彭怒摄) 3334长尾巴屋顶下长廊的梯段和平台(彭怒摄) 35天井中的小树{彭怒摄) 36习习山庄立面(王炜炜据施工图绘制,姚彦彬据现状修改) 37习习山庄剖面(王炜炜据施工图绘制.姚彦彬据现状修改) 38习习山庄屋顶平面(王炜炜据施工图绘制,姚彦彬据现状修改) 39石墙分布分析图(王炜炜、姚彦彬绘制,指导.彭怒) 40.密斯的“乡村砖宅“方案 4l长尾巴屋顶下长廊(吕恒中摄) 2829ColonnadesinGuoqingTemplefPhoto:PengNul 30AcorridorinAsokaTemple(Photo:PengNu) ‘ 3 32AcorridorinTiantongTemple(Photo:PengNu) 3334Flightandlandinginthecolonnade(Photo:PengNu) 3SAtreeinthesmallpatio(Photo:PengNu) 36Elevations(drawingbyWangWeiweiandYaoYanbin) 37Sections(drawingbyWangWeiweiandYaoYanbin) 38Roofplan(drawingbyWangWeiweiandYaoYanbin) 39 Diagram ofstonewallsintheplan(drawingbyWangWeiweiand YaoYanbin.instructedbyPengNu) 40BrickCountryHousedesignedbyHies,I923(Source:KFmmpt。n StudiesinTectonicCulture『H]TheiviITPress.200I.I62) 4【Colonnader@¨Hengzhon91 有意思的地方.这组建筑没有定正负零零的室内标高 来确定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相对高差,而是全部用黄 海高程来表示。当我们读图时,不得不一直做减法来 获得不同标高的高差。这也从图纸表达的角度说明, 建筑师确实是根据场地本身的标高来不断确定建筑的 标高。 葛先生曾希望,建筑为石头而建,以后能发展成 石头为建筑而长。这个建筑建成25年后,植被已异常 茂密.除非走近否则看不到建筑。建筑与山体、山石 已紧密地长在一起。 习习山庄还利用了清风洞内自然风,通过400ram x400ram的地沟把6xJ04kcal/h的习习凉风送到房间, 只需打开房间里预留风IZl即可。建筑也因此得名”习 习山庄”。 6石墙的不同作用 分析习习山庄里的厚石墙,会发现它有两种作用: 一是流线的引导作用.二是产生空间向外的推力。 在9段石墙中,有7段是水平向的,多起着流线在 水平方向的引导作用。垂直向的石墙中.仅有两段独 立石墙以及两段水平石墙很短的一段垂直转折。垂直 石墙2不仅有流线方向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形成空间界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S7 面的作用(如第4节所述)。垂直石墙4与石墙7的垂直 段相互对应.实则使入1:3敞廊与茶室内天井的空间相 互流动。水平石墙8的垂直段作用非常微妙.当流线从 入口敞廊转折向北面,水池以及入洞前室的体量在一 条轴线上,形成建筑的一个视觉中心.石墙8的垂直段 则使得这个中心向西面的入洞1:3偏移《图39)。 如果分析这些石墙在平面上的方向和分布.会 发现它们与密斯(HiesvanderRohe)1923年设计的 ”乡村砖宅”方案(BrickCountryHousej的平面关 系(图40)非常接近。”乡村砖宅”只有水平和垂 直两种片断式的墙体.似乎有一种巨大的离心推力使 建筑空间从中心向外扩展。在习习山庄中,水平方向 向外的推力明显为主导,使得这个建筑的空间横向延 展.加强了与大地和自然的联系。 7“灵栖做法” 在习习山庄里.采用了两种不同砌筑方式的石 墙。~种是这一地区传统的砌筑方式,呈不规则的冰 纹状.用于挡土墙石墙8和石墙9。其余7片厚石墙都 采用了“灵栖做法“。 “灵栖做法” (图42,43)为习习山庄所独创。它 采用一种当地大量出产的凝灰岩.这种岩石有3种色 万方数据 S8时代建筑TimeqArchitecture2007/5 4243灵栖做法(图43王炜炜绘.图42彭怒摄) 44四种形式的预制混凝土块地面(王炜炜绘) 45长青苔的混凝土条(彭怒摄) 46出洞流线正对月亮门(彭怒摄) 4748辅助房间的立面处理(彭怒摄) 49-55四种形式的预制混凝土块地m(i炜炜绘) 4243Lingqimasonrystone—wallfFigure43:Drawingby WangWeiwei,figure42:photobyPengNu) 444kindsofp refabricatedconcrete paving blocks (DrawingbyWangWeiwei) 45TheprefabricatedconcreteIatticebeam乱theterrace (Photo:PengNu) 46Moan gateIoohng fromtheterraceoutofthegrotto (Photo:PengNu) 4748Partialviewofthefaqade,annex(Photo:PengNu) 49~554kindsofprefabricatedconcretepavingblocks (DrawingbyWangWeiwei) 彩(偏黄、偏蓝、偏红),开采时质地非常柔软,随 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坚硬。在施工图上.建筑师对 “灵栖做法”有明确的说明: “横缝水平(但不在一 条水平线上),直缝有垂直及倾斜:整片墙面不规则 地鼓出若干块石头f凸出墙面30~60mm)”[|”。“灵 栖做法”的色彩与构图与蒙德里安(Pietlondrian. }872~I944)的”红黄蓝”非常相似.这表明现代抽 象绘画对葛如亮可能存在的影响。 在施工现场.建筑师亲自砌筑.将做法演示给工 人看。这类石墙的砌筑方法,后来成为该地区工匠普遍 采用的“灵栖砌法”。只需讲“灵栖砌法”.工人便心 领神会地做出来。葛如亮在后来的瑶圃、建德市新安江 体育俱乐部、新安江电讯大楼等建筑也采用了“灵栖 做法”。本地建筑师20世纪90年代设计的建德化工厂大 门、杭州龙并山园等也都采用了”灵栖做法”。 意大利建筑师斯卡帕(CarloScarPa)在布里 翁墓地《BrianCemetery,SanVitod’Altivole,Treviso, {969-78)里.把“阶梯状体量(Ziggurat)”发展 为墓地建筑类型的完美细部.成为“有繁衍力的细 部(Fertiledetail)”Dg]。 “当~种细部从个人的建 筑语言走出.通过集体的使用.就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了它的繁衍 力⋯91⋯”。斯卡帕的“阶梯状体量”母题由于被当 地建筑师大量用于墓地建筑,而成为威尼斯墓地建筑 的标准细部。这也如塞利奥拉窗(SerlianaWindow) 经过帕拉第奥的使用演变为我们熟知的帕拉第奥窗 (PalladianWindow)的标准细部。 与帕拉第奥窗和斯卡帕的“阶梯状体量”母题类 似. “灵栖做法”在浙江地区传统厚石墙的基础上. 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石墙做法。而且由于建筑师反复使 用.创造了一种为当地工匠熟练掌握的地域性建筑做 法。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去理解“地域性”,就会给 予当代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以极大的自由。 8混凝土地面的时间性 在习习山庄中,葛如亮对混凝土地面的应用也是 独具匠心。建筑中共采用了4种形式的预制混凝土块 (图44)地面,并对预制混凝土块进行了两种方式的 拼贴:一为密缝,二为留缝(50mm)(图49~55)。 由于一部分预制混凝土块本身带凹槽和留缝.风 吹雨淋和人的活动带来山泥和草籽。眺台的混凝土条 粗砺的表面已长出青苔(图45)。人和自然的共同作 用,冰冷的混凝土焕发出勃勃生机.时间则为建筑注 入了生命。 9历史经验与反思 9.1中国营造传统之精髓“转折关系”和“对仗关 系”的运用 在习习山庄里,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营造传统 最集中地体现在”转折关系”和“对仗关系”的运用 中。习习山庄在山门与游步道的关系、建筑内部流线 关系上把“转折关系”运用到极致,发展为“r型 流线。在随后的瑶圃中,这种”转折关系”又进一步 演变为“L”型空间——一种不同于通常意义上”流 动空间“的独特的空间原型.而且满足了功能相对集 中的当代要求。在“转折关系”上,国清寺的山门内 外对葛如亮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对仗关系”也充分体现在习习山庄的设计之 中。对仗,在古诗文里也称对偶.在中国传统建筑和 园林里被广泛运用,用冯纪忠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两两相照.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而且他还指出 方塔园的设计手法就是对偶(对仗)的运用“⋯。董豫 赣着手园林意匠的研究后,也提出对仗是“I.差异而 相对的意象前提.2异相问发生相互仰仗的关系⋯⋯ 与建筑学的。自明性’要将评价标准建立在建筑自身 上不同⋯⋯’对仗’标准所要评价的却是建筑与景物 间相互。因借’的关系”口J。 对仗,并不是对比,通过比较而突出一方的主 体地位.而是建立“异相”问相互的仰仗。在这一点 上.中国的营造学(建筑、园林)并非没有自己的体 系和原则.相对西方建筑学的基石~一几何学和比例 系统所建立的“精确性”. “对仗”则建立了中国营 造传统中从“两两”关系到整体关系的“精微性”。 “对仗关系“同时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冯纪忠的方塔 园和葛如亮的习习山庄之中,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中 国现代建筑曾经达到的高度远未被我们充分认识。 就习习山庄而言, ”对仗关系“的运用处处可 万方数据 见。最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建筑与山石、自然的对仗 上:长尾巴屋顶采用与自然山体同样的坡度建立二者 的相互关系:长尾巴屋顶下墙体2、矮墙3分别在东面 和南面对应山石8东南向急泻而下之空间态势,在现 场.更能充分感受到建筑与自然山石形成的这一力场 的整体关系:独立山石c作为“点“在空间布局中的 保留为长廊赋予了灵魂,更建立了人体和手与它的关 系。建筑与山石、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共 生.而是通过对仗关系的建立.使双方都得以升华并 构造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要素之间的对仗关系也得到了建立。比如.矮 墙3与高处的柱子对应.其在透视梯形(平、剖面)的 短边阻挡视线所加强的深远效果得到了精微的考虑,同 时水平展开的方向又与眺台的功能建立了另一种关系; 出洞流线在眺台与月亮门对应(图46)而被引向茶室。 习习山庄看似自然、随意,‘实则通过“对仗关系”在不 同层面对建筑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微的控制。 9.2传统内,传统外 习习山庄不仅受到西方建筑几何学、透视观念的 影响(集中体现在长尾巴屋顶下长廊透视幻觉的控制 以及对长方体6个界面的打破上),还借鉴了本地民 居和浙江三大寺庙的营造经验。对于民居.葛如亮并 没有直接借用图像化的符号和样式.相反,他对民居 里不拘一格或打破常规的地方特别关注。长尾巴屋顶 是对天台民居灵活处理的屋顶形式和屋顶方向性的一 种发展,故而.在当时这一与坡顶的习常形象相左的 变革必然承受极大的压力。同时.习习山庄在山门内 外、廊的空间艺术等方面都深受国清寺的影响。 葛如亮无疑是深谙传统的.从营造意匠到具体手 法。这与他的家学渊源、幼年教育、人生经历以及建 筑追求都不无关系。他是在传统之内探索现代建筑. 传统于他而言是一种天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代建筑 师而言,由于文化的大断裂.传统是一个他者.我们 身处其外。因此,传统常常作为图像符号或是“概念 操作”体现在建筑中.甚至被一些登上国际舞台的建 筑师急迫地展示给西方。在这一点上,董豫赣、童明 等建筑师展开的园林意匠的深入研究无疑在修补传统 和我们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葛如亮、冯纪忠 等前辈建筑师的实践给我们诸多启示。 9.3空间原理的影响 葛如亮在学术上非常敬佩冯纪忠先生,后者倡 导的“空间原理”对他影响颇深。冯纪忠从20世纪60 年代开始提出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的教学设 想,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冯先生认为建筑设计是 一个组织空间的问题,应该从使用要求组织平面到立 体空间。葛如亮和冯先生于同一时期在建筑系工作. 也参与“空间原理”课程的讲授。在习习山庄里.八 1:3敞廊和长尾巴坡顶下的长廊对空间的重视和处理堪 称精妙.也是建筑的精华所在。 作为石梁飞瀑茶室的合作者,朱谋隆教授曾指出 葛如亮非常重视平面布局,而对立面一般放手给合作 者处理。 ”空间原理”强调从平面开始的设计程序. 平面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建成之后各空间的关系。可 见相对于立面.葛如亮更重视平面到空间的过程。 在观察习习山庄时,我们总能感觉到立面的质 朴和处理的直接,建筑师从不回避传统材料的传统做 法,并且做得坦坦荡荡。这与葛如亮身处传统之内不 无关系,传统于他并不是包袱。但这并不能说.立面 和形式的探索就不是问题,对于葛如亮而言.从传统 内部向现代走去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习习山庄本 来只是一个起点。在屋檐形式上,勾头、滴水的做法 削弱了屋顶作为面与墙体的体块关系.特别是长尾巴 屋顶东侧檐1:3成锯齿状缩进至南面檐口时.勾头、滴 水的做法在轮廓上的复杂明显削弱了这--f1日节本来 潜在的简洁、单纯的表现力。随后在习习山庄山下设 计建成的餐霞楼在屋檐部分则取消了勾头、滴水的做 法,更为洗练。在习习山庄里,反倒是在储藏等辅助 房间的材料和立面处理上颇有新意(图47,48)。 9.4现代乡土 乡土是一个深刻的概念——“本乡本土”。在 《说文解字》中.对“乡“、 “土”的解释分别为: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 “土”地之吐生万物 者也。 ”乡土”意即大地对我们的生养、化育.同时 我们归属其中。乡土不是一种可资利用的现成样式, 而是可以培育我们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表达。对于葛如 亮来说.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归依.一如对中国营造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07/559 传统的态度.他同时身处其中。 “乡土”化育了葛如 亮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而朝向现代.葛如亮则使“习 习山庄”成为现代乡土建筑资源本身的一个部分。 (感谢支文军教授、葛如亮夫人贾方老师提供了大量图纸照片 及幻灯片.感谢龙永龄贾方、朱谋隆老师等接受访谈,感谢建 德旅游局乐祖康、叶同宽、朱红霞接待和陪同考察.感谢俞李妹 老师、同济大学档案馆周雪梅老师在查阅档案时提供的帮助,感 谢摄影师吕恒中的辛苦工作.没有她图片的支持,本文将不完 整。在文章写作中,许多观点得益于与凌琳编辑的讨论。) 注释和参考文献:[1]葛如亮从创作实践谈创作之源口]建筑学报. 1986(4):17~22/[2]支文军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叩时代建筑.}993() 42/ 『3]华霞虹”同济风格’。一20世纪中后期同济四个建筑作品分析 [口时代建筑,2004(6):52/[4]¨现代乡土”这一概念最早由朱剑飞博士 提出.它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建筑师(主要指1978年以 前上大学的老中年建筑师)创作出了一些背离民族形式的含有现代主 义、地方主义或者两者结合的新作品朱剑飞在I997~2002年间经常 提到这一概念,先是把这种明确的风格称之为”晚现代一新乡土”(1ate modemneovernacular),后觉得不太精炼而改用。现代乡土”见朱剑飞 给王炜炜的,Email,2007年3月24日/Es]这方面尚需学者们进行更多基 础的史实研究/ [6]彭怒.伍江中国建筑师的分代问题再议叽建筑学 报.2002(12)6~8/[7]他们对中国传统(不仅指建筑)的研究和阐释是 否得其精髓值得探讨近期董豫赣、王澍、童明、葛明等建筑师对园林的 研究和讨论倒是开启了对传统深入研究的可能/[8]见葛如亮干部档 案中9—8.”高校教师职务申请表”.同济大学档案馆/ [9]彭怒.王炜炜, 龙永龄教授访谈录音,2006年5月I1日时代建筑编辑部,王炜炜整理/ fIo]灵栖胜景由灵泉洞、清风洞、灵栖石林组成/ [II]种植于元朝大德 年间(1297~I307)/[12]国清寺坐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为中国天台宗 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I3]为此,笔者曾3次造访天台山 国清寺/[I4]葛如亮天台山国清寺建筑加同济大学学报l979(4):I5/ [I5]彭怒龙永龄教授电话访谈2007年8月21日/[j6]NikolausPevsnen AnOutlineofEuropeanArchrtecture[M]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 1963/ 『l7]葛如亮风景建筑漫笔——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设 计概述田建筑师,19so(4j/[I8]灵栖I号二层平面(IIoo)建施2(Z程 总负责人葛如亮,工种负责人龙永龄,绘图设计:刘双喜),【980年8月 I [19]MarcoFrasicari.’q-heTell-TheTale”Detail,edKateNesbl_[LThe。旧ng a New Agenda forArchr【ecture:AnAnthologyofArchrtecturalTheory 965 『995吖],NewYorkPnncetonAn:hitecturalPress.1996.5II/[2。]冯纪忠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唧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I17/ [2叼 董豫赣预言与寓言 贝聿铭的中国现代建筑田时代建筑2007(.f) 万方数据 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习习山庄解析 作者: 彭怒, 王炜炜, 姚彦彬, PENG Nu, WANG Wei-wei, YAO Yan-bi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刊名: 时代建筑 英文刊名: TIME ARCHITECTURE 年,卷(期): 2007,(5)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21条) 1.葛如亮 从创作实践谈创作之源 1986(4) 2.支文军 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 1993(1) 3.华霞虹 "同济风格"1--20世纪中后期同济四个建筑作品评析[期刊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时代建筑 2004(6) 4."现代乡土"这一概念最早由朱剑飞博士提出.它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建筑师(主要指,1978年以前上 大学的老中年建筑师)创作出了一些背离民族形式的含有现代主义、地方主义或者两者结合的新作品.朱剑飞在 ,1997~,2002年间经常提到这一概念,先是把这种明确的风格称之为"晚现代-新乡土"(late modern-neo vemacular),后觉得不太精炼而改用"现代乡土".见朱剑飞给王炜炜的Email,2007年3月24日 5.这方面尚需学者们进行更多基础的史实研究 6.彭怒.伍江 中国建筑师的分代问题再议[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2(12) 7.他们对中国传统(不仅指建筑)的研究和阐释是否得其精髓值得探讨,近期董豫赣、王澍、童明、葛明等建筑师对 园林的研究和讨论倒是开启了对传统深入研究的可能 8.见葛如亮干部档案中9-8,"高校教师职务申请表",同济大学档案馆 9.彭怒.王炜炜 龙永龄教授访谈录音 2006 10.灵栖胜景由灵泉洞、清风洞、灵栖石林组成 11.种植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 12.国清寺坐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为中国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13.为此,笔者曾3次造访天台山国清寺 14.葛如亮 天台山国清寺建筑 1979(4) 15.彭怒 龙永龄教授电话访谈 2007 16.Nikolaus Pevsner An Outine of European Archiuecture 1963 17.葛如亮风 景建筑漫笔--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设计概述 1980(4) 18.灵1栖号二层平面(1∶100),建施2(工程总负责人:葛如亮:工种负责人:龙永龄,绘图设计:刘双喜),1980年8月 19.Marco Frasicari The Tell-The Tale 1996 20.冯纪忠 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 2003 21.董豫赣 预言与寓言--贝聿铭的中国现代建筑 2007(5)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jz200705010.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2日
本文档为【习习山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2708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1-08
浏览量: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