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举报
开通vip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Cent South Univ(Med Sci) 2006,31(2) * 脑梗死 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尹 丹1,*,邓利猛2,王小宜1 ( 1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长沙 410008;2 . 湖南省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 MRI 室,长沙 4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 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 -回波平面( SE-EPI)成像...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Cent South Univ(Med Sci) 2006,31(2) * 脑梗死 MR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尹 丹1,*,邓利猛2,王小宜1 ( 1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长沙 410008;2 . 湖南省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 MRI 室,长沙 4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 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 -回波平面( SE-EPI)成像 序列对 69 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 88 次 DWI 和常规 MRI 检查。其中超急性 8 例次,急性期 35 例次,亚急 性期 20 例次,慢性期 25 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及平均相对 ADC( rADC)值,并分别测量 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 ADC 值及 rADC 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 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 P < 0 . 05),部分 亚急性晚期( 10 ~ 14 d)病灶平均 ADC 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 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 ADC 值、平均 rADC 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 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 P < 0 . 05)。7 例超急性脑梗死及 26 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 ADC 值、rADC 值不 均匀的,病灶中心区 ADC 值和 rADC 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5 例亚急性期脑梗死 ADC 值、rADC 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 ADC 值和 rADC 值最高,从中 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 ADC 值,rADC 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 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 ADC 值、rADC 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 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 R445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347( 2006)02 -0263 -05 Evolution rules and clinical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cerebral infarction YIN Dan1,*,DENG Li -meng2,WANG Xiao -yi1 ( 1 . Department of Radiology,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 2 . MRI Division,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sha,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ules that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changes with time and space in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in defining the stage, guiding treatment or judging the prognosis in infarction . Methods Eighty -eight work -ups in 69 pa- 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8 hyperacute,35 acute,20 subacute,and 25 chronic infarctions) were imaged with both conventional MRI and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The average ADC, the average relative ADC( rADC),and the ADC or rADC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of the lesion were calculated . Results The average ADC and the average rADC of hyperacute and acute infarction lesion depressed obviously . The average ADC and the average rADC of subacute infarction le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hyperacute and acute infarction lesion( P < 0 . 05),and some ap- proached the values of uninjured side which appeared“ pseudonormal values”at 10 to 14 days . The average ADC and the average rADC in chronic infarction lesion were the highest( P < 0 . 05). The longer the prognosis,the higher the average ADC and the average rADC of infarction lesion . The ADC and the rADC in 7 hyperacute and 26 acute lesions had gradient signs that these lesions in- 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 The ADC and the rADC in 15 subacute lesions had adverse 362 *收稿日期:2005-11-24 作者简介:尹丹(1969-),男,江西永新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 MRI诊断。 *通讯作者,E-mail:yindan3418@ 126. com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2) gradient signs that these lesions decrease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 Conclusion The ADC and the rADC of infarction lesions have evolution rules with time and space corresponding to the pathophysiological foundation . The evolution rules with time and those in space can be helpful to de- cide the clinical stage and pathophysiological phase of infarction,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in guid- ing the treatment or judging the prognosis in infarction . Key words: brain infarc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J Cent South Univ(Med Sci),2006,31(2):0263 -05] 弥 散 加 权 成 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及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 cient,ADC)对脑梗死的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 特异性[1]。由于脑梗死的治疗具有很强的时间 性,因此发病时间的准确判断对临床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 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笔者通过探讨脑梗死病灶 ADC 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旨在为脑梗死 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临床资料 69 例脑梗死患者均于 2004 年 4 月至 2005 年 5 月期间就诊于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均有准确的发病时间并经临床随访证 实。其中男 41 例,女 28 例,年龄 48 ~ 76 岁。19 例患者经一次或以上复查,69 例患者共行 DWI 88 例次。起病至检查时间为 6 h 之内(超急性期)8 例次,6 ~ 72 h(急性期)35 例次,72 h ~ 14 d(亚 急性期)20 例次,15 d 以上(慢性期)25 例次。 1 . 2 扫描技术和参数 采用西门子 Magnetom Symphony 1 . 5 T 超导型 MR 扫描系统,先进行常规 MRI 平扫,横断面 T1 WI 与 T2 WI;T1 WI 采用自旋回 波( SE),TR / TE 为 450 ms / 10 ms,T2 WI 采用快速 自旋回波( TSE),TR / TE 为 4 200 ms / 98 ms,矩阵 为 354 × 512。DWI 扫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 - 回波平面( SE -EPI)成像序列,具体参数为:TR 2 900 ms,TE 98 ms,矩阵 128 × 128,视野 230 mm × 230 mm,带宽 1 . 562 KHz,层厚与间距同常规扫 描,在 x,y,z 3 个方向施加弥散梯度,取弥散敏感 系数,即 b值 = 0 s / mm2及 b = 1 000 s / mm2,DWI 成像 时间为 60 s。 1 . 3 图像及资料分析 将 DWI 原始图像输入 工作站获得 ADC 图,参照同层面 T1 WI,T2 WI,于 ADC 图上病灶内中央、边缘及两者之间各取 1 个 感兴趣区( regions of interest,ROI),每个 ROI 的面 积为 5 个像素,计算出病灶的平均 ADC 值,同样的 方法计算出健侧相对应区的平均 ADC 值。而平均 相对 ADC( rADC)值 =(病灶平均 ADC 值 / 对侧平 均 ADC 值)× 100 %[1]。分析梗死各期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获得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 及平均 rADC 值时间演变规律。在 ADC 图上分别 测量梗死灶中心、中心至病灶边缘的 ADC 值,并 由此计算梗死灶中心、中心至病灶边缘 rADC 值。 分析梗死各部(中心至周边 )ADC 值及 rADC 值, 获得脑梗死病灶 ADC 值及 rADC 值空间变化规 律。测量 ADC 值时避开脑沟、脑室部位,避免脑 脊液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1 . 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11 . 0 软件,对不 同时期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进 行方差分析和 q 检验,检验水准 α 均为 0 . 05,P < 0 .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 1 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和平均 rADC 值时 间上演变规律 88 例次脑梗死患者梗死灶的 平均 ADC 值、对侧相应部位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的结果显示: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 ADC 值明显下降,均低于健侧相对应区,ADC 图病灶均 呈低信号(图 1),超急性期平均 rADC 的均值为 64. 26%,急性期为 69 . 37 %,但两时期脑梗死病灶 之间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 > 0 . 05)。亚急性期病灶平均 ADC 值及平 均 rADC 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 P < 0. 05),平均 rADC 的均值为 90 . 34 %,部分亚急性 晚期(10 ~ 14 d)病灶平均 ADC 值趋于健侧相对 应区 ADC 值,接近甚至稍超过 100 %,出现假正常 化现象(图 2)。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高 于健侧相对应区,ADC 图病灶呈高信号(图 3),平 均 rADC 的均值为 274 . 2 %,该时期病灶的平均 ADC 值、平均 rADC 值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 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表 1)。 2 . 2 脑梗死病灶 ADC 值、rADC 值空间变化规律 7 例超急性脑梗死及 26 例急性期脑梗死灶 内的 ADC 值、rADC 值不均匀,病灶中心区 ADC 462 脑梗死 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尹丹,等 值和 rADC 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 度征”,中心区 ADC 值为 40. 56 × 10 - 5 ~ 45. 31 × 10 - 5 mm2 / s,rADC 值为 50 . 21 % ~ 67 . 49 %,均值 为 64 . 09 %;病灶边缘 ADC 值为 55 . 35 × 10 - 5 ~ 68. 53 × 10 - 5 mm2 / s,rADC 值为 77. 62% ~ 88. 19%,均 值为 84. 78%。在 ADC 图上不同 ADC 值用不同灰 度表示,可清楚地显示出“梯度征”(图 1)。15 例 亚急性期脑梗死 ADC 值、rADC 值呈现与超急性期 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 ADC 值 和 rADC 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中心区 ADC 的均值为 72 . 26 × 10 - 5 mm2 / s,rADC 的均值 为 98 . 32 %;病灶边缘的 ADC 均值为 46 . 68 × 10 - 5 mm2 / s,rADC 的均值为69. 12%(图 2)。 表 1 不同时期脑梗死病灶 ADC值及 rADC值对照(-x ± s) 脑梗死时期 n 平均 ADC值 ( × 10 - 5 mm2 / s) 平均 rADC值 (%) 超急性期 8 46. 55 ± 6. 34 64. 26 ± 7. 21 急性期 35 51. 37 ± 9. 28 69. 37 ± 12. 36 亚急性期 20 68. 13 ± 10. 78#* 90. 34 ± 15. 84#* 慢性期 25 203. 60 ± 91. 49#*Δ 274. 20 ± 97. 70#*Δ 与超急性期比较,# P < 0. 05;与急性期比较,* P < 0. 05;与亚 急性期比较,Δ P < 0. 05 图 1 急性期脑梗死(发病 2 d) A:T2 WI示左侧小脑半球脑梗死病灶呈均匀高信号;B:ADC 图示病灶中心区 ADC 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 升高呈“梯度征”,中心区 ADC值为 43. 80 × 10 - 5 mm2 / s(O1 所示)病灶边缘的 ADC值为 66. 80 × 10 - 5 mm2 / s(O2 所示) Fig. 1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within 2 days) A:T2 WI image shows that acute infarction in the left cerebellar hemisphere appears well-distributed high signal;B:ADC values in acute infarction have gradient sign that the lesions increase from center to periphery. The ADC value in the center of lesion is 43. 80 × 10 - 5 mm2 / s(O1),but the ADC value in the periphery of lesion is 66. 80 × 10 - 5 mm2 / s(O2) 图 2 亚急性期脑梗死(发病 9 d) A:T2 WI示左额、颞叶及左基底节区脑梗死病灶呈均匀高信号;B:ADC图示病灶中心区 ADC值最高,从中 心往外逐渐降低,呈现与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中心区 ADC值为 79. 00 × 10 - 5 mm2 / s,(O1 所示);病灶边缘的 ADC值为 39. 4 × 10 - 5 mm2 / s(O2 所示) Fig. 2 Sub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9 days after onset) A:T2 WI image shows that subacute infarction in the left frontal lobe,left temporal lobe,and left basal ganglia appears well-distributed high signal;B:ADC values in subacute infarction have adverse gradient sign that the lesions decrease from center to periphery. The ADC value in the center of lesion is 79. 00 × 10 - 5 mm2 / s(O1),but the ADC value in the periphery of lesion is 39. 4 × 10 - 5 mm2 / s(O2) 562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2) 图 3 慢性期脑梗死(发病 45 d) A:T2 WI示左枕叶及左基底节区脑梗死病灶呈均匀高信号;B:ADC图示病灶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高于健 侧相对应区,ADC值为 279. 00 × 10 - 5 mm2 / s Fig. 3 Chronic cerebral infarction(45 days after onset) A:T2 WI image shows that chronic infarction in the occipital lobe and left basal ganglia appears well-distributed high signal;B:ADC value in chronic infarction is 279. 00 × 10 - 5 mm2 / s,which is uniformity from center to periphery,and is higher than the uninjured side 3 讨 论 弥散为分子的不规则随机微观运动,称为布 朗运动。由于人体中大约有 70 % 的水,故通常所 说的弥散主要指水分子或含水组织的弥散,磁共 振弥散成像是测量水分子的运动状况,显示分子 的位移情况。物质的弥散特性可由弥散系数 D 来 描述,即一个水分子单位时间内自由随机弥散运 动的平均范围[2],单位是 mm2 / s。弥散运动受分 子结构和温度的影响,分子越松散,温度越高,弥 散运动就越强。 弥散成像主要根据 D 值分布成像。其基本原 理是[2]:在 T2 WI 序列 180 º脉冲前后加上两个对称 的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对于弥散低的水分子,第 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会被第二个 梯度脉冲再聚焦,信号不降低;而对于弥散强的水 分子,第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后 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不能被第二个梯度脉冲再聚 焦,信号降低。弥散加权序列不仅对弥散强度高 度敏感,而且对患者的运动(如肢体移动、心脏及 动脉搏动、脑脊液搏动、呼吸运动等 )、RF 脉冲和 梯度磁场的非稳定性也很敏感,这些因素均可影 响弥散系数 D 值,在实际的活体测量中,测得的 D 值并不完全代表弥散,故采用 ADC 值来描述人体 中所测的 D 值。ADC 值通过取 2 个不同的 b 值计 算得到,其公式为 ADC = ln( s2 / s1)( b2 - b1),其 中 s2和 s1分别是 b 值为 0 和 1 000 s / mm 2的信号强 度,b 为弥散敏感系数。利用以上公式计算出的 ADC 值去除了患者的运动及梯度磁场等的影响, 可代表水分子在组织内的弥散能力,水分子的弥 散运动越强,ADC 值越大。 活体组织的 ADC 值受细胞内、外水的黏滞度、 比例、膜通透性及温度的影响[3]。因此,为了使 ADC 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消除绝对 ADC 值的个体差异,本 研究除了测定病灶绝对 ADC 值外,还测量对侧相 应区的 ADC 值,计算出 rADC,用 rADC 来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不同 个体间的病变状态更具有可比性[4]。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和平 均 rADC 值随时间变化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这种 规律是由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所引起。超急 性、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弥散下降的生物学机制目 前存在细胞毒性水肿、组织酸中毒、微循环障碍、 温度、膜通透性学说[5]。多数实验结果支持细胞 毒性水肿学说。在缺血早期,脑细胞缺氧出现能 量代谢障碍直接抑制质膜上钠 -钾 ATP 酶的活性, 钾离子大量外流,细胞外液中的钠、钙和水流入细 胞内,引起细胞肿胀,形成细胞毒性水肿。由于细 胞外大量水分子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水分子由 于受到细胞膜、细胞器等的阻碍,弥散程度较细胞 外低,故脑梗死组织弥散程度减低,ADC 值降低, ADC 图表现为低信号。而细胞毒性水肿阶段,整 个梗死病灶区的含水量并未增加,只是细胞内、外 的含水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 T2 WI 往往无阳 662 脑梗死 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尹丹,等 性发现,而能代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 ADC 值已明 显降低,故 ADC 图可显示异常。动物实验研究表 明,脑缺血发生数分钟后即出现 ADC 值下降[6,7], 而目前在人体中 DWI 和 ADC 图显示脑梗死病灶 和起病之间的最短时间记录为 90 min[8],本组研 究中 8 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平均 ADC 值均出 现明显下降,因此 ADC 图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 断率为 100 %,ADC 图及 ADC 值对早期脑梗死的 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常规 MRI 不可替代的价值。 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 ADC 值逐渐回升,至 10 ~ 14 d 可出现假正常化,主要与以下 2 种因素有关[9]: ⑴ 血管源性水肿的出现,脑梗死 5 ~ 6 h 后血管内 皮细胞即出现损伤,至亚急性期血管内皮损伤加 重,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蛋白质通透性增加,离子 通透性也大大增加,组织间隙水份聚集,细胞外水 分子弥散程度大于细胞内,可引起 ADC 值增高。 ⑵细胞受损进一步加重,最后细胞膜破裂,细胞溶 解使限制性弥散减小,而自由弥散增多,也可引起 ADC 值增高。Matsumoto 等[9]研究大脑中动脉阻断 后 ADC 图与免疫细胞的关系,证实亚急性期 ADC 值回升的病理基础为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溶解。 ADC 值回升可能提示脑梗死病灶已进入亚急性 期,缺血脑组织已坏死,此时即使重新有血流灌注 也不能挽救这部分脑组织。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组 织坏死液化且被脑脊液代替,脑脊液的水分子运 动不受限制,故 ADC 值高于脑实质,rADC 值大于 100 %。脑梗死病灶平均 ADC 值随时间的演变规 律与相应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结合平均 ADC 值、ADC 图和常规 MRI 能更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 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病灶 ADC 值、rADC 值空间 变化也具有一定特点。超急性、急性期病灶 ADC 值呈内低外高的“梯度征”,反映出病灶病灶中心 与边缘 ADC 值下降程度不一,从中央往外逐渐减 轻,这种 ADC 值的差别是由于病灶中心区和脑组 织间存在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流已减 少到使神经元的功能及相应电活动中断,但尚能 维持细胞膜泵和离子梯度的水平,故该区尚不会 引起细胞内、外含水量的明显变化,对水分子弥散 程度下降的影响不明显,而脑梗死中心区的 ADC 值由于细胞毒性水肿的形成已明显下降,因此缺 血半暗带区的 ADC 值比脑梗死中心区相对较高。 国外学者也发现脑梗死进展区与缺血半暗带的 ADC 值存在差别,后者高于前者[10]。由缺血半暗 带概念引申出的“治疗时间窗”概念在临床治疗上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缺血半暗带的诊断 尤其重要,半暗带随着时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 有利条件下,缺血半暗带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在 不利情况下转化为梗死区,ADC 值空间变化有助 于缺血半暗带的诊断,并帮助判定疗效及预后[11]。 本研究还在部分急性期脑梗死( 6 h 以后)病灶内 发现 ADC 值“梯度征”,证实了缺血半暗带的存 在,故笔者认为“治疗时间窗”的确定不应单依据 发病时间,而应根据有无缺血半暗带区存在,脑梗 死病灶 ADC 值在空间上呈“梯度征”改变为缺血 半暗带区的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可为开展时间 窗内溶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出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 期相反的“梯度征”,是由于梗死中心区缺血最严 重,最先出现病理生理改变,故最先出现血管源性 水肿和细胞溶解,从而导致 ADC 值最先升高,随 着时间的推移,病灶边缘区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和 细胞溶解 ADC 值也升高,至亚急性晚期可出现病 灶 ADC 均匀一致的回升,出现假正常化现象。反 “梯度征”提示脑梗死病灶已进入亚急性期,缺血 脑组织已坏死,此时恢复血流灌注不能挽救脑 组织。 本组仅部分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 病灶 ADC 值和 rADC 值存在空间上的梯度变化,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这种空间上的梯度变化与脑梗死病灶不同部 位处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ADC 值和 rADC 值时间演变规律是以其空间变化为基础。对处于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应重点关注病灶 边缘的 ADC 值和 rADC 值,以断定是否存在缺血 半暗带区,从而为开展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提供可 靠依据;而对于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应更加关注 病灶中心区的 ADC 值和 rADC 值,以便及早判断 缺血脑组织是否坏死。总之,将脑梗死病灶 ADC 值和 rADC 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 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 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 断提供依据。 (下转第 295 页) 762 后外侧入路治疗胸腰椎转移癌 陈飞,等 术、放疗等不能采用前路手术的脊柱转移癌患者, 通过后外侧入路可以实现彻底减压,牢固的三柱 固定、重建,并矫正畸形,从而减轻疼痛,保持、改 善神经功能,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是一种切 实可行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 1] Sundaresan N,DiGiacinto G,Hunges JE,et al . Spondylecto- my for malignant tmors of the spine[ J]. J Clin Oncol, 1989,7( 5):1485 -1491 . [ 2] Hosono N,Yonenobu K,Fuji T,et al . Vertebral body re- placement with ceramic prosthesis for metastatic spinal tumors [ J]. Spine,1995,20( 17):2454 -2462 . [ 3] O’Neil J,Gardner V,Amstrong G . Treatment of tumors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al lolum[ J]. Clin orthop,1986, 227( 2):103 -107 . [ 4] Gokaslan EL,Yark JE,Walsh GL,et al . Trans thoracic vet- erbrectomy for metastatic spinal tumor[ J]. J Neurosurg, 1998,89( 7):599 -609 . [ 5] 周际昌 . 实用肿瘤内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 177 . [ 6] Boland PJ,Lane JM,Sandaresan N . Metastatic disease of the spine[ J]. Clin Orthop,1982,169( 1):28 -30 . [ 7] Tomita K,Kawahara N,Toribatake Y,et al .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for solitary spinal metastasis[ J]. Int orthop, 1994,18( 2):291 -298 . [ 8] Akeyson E,McCutcheon IE . Single - stage posterior veterbrec- tomy and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spinal metastasis[ J]. J Neurosurg,1996,85( 3):211 - 220 . [ 9] Bilksky MH,Boland P,Lis E,et al . Single - stage posterolat- eral transpedicle approach for spondylectomy,epidural decom- pression,and circumferential Fnsion of spinal metastases[ J]. Spine,2000,125( 17):2240 -2249 . [ 10]Weller SJ,Rossitch E . Unilateral posterolateral decompression without stabilization for neurological palliation of symaptomatic spinal metas tasis in debilitated patients[ J]. J Neurosurg, 1995,82( 6):729 -744 . [ 11]Kirchen ME,Menendez LR,Lee JH,et al . Methotrexate elu- ted from bone cement:effect on giant cell tumor bone in vitro [ 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5,328( 2):294 -303 . (本文编辑 彭敏宁) (上接第 267 页) 参考文献: [ 1] 黄力,王秀河,刘斯润 . DWI、ADC 图对急性脑梗塞诊断 的应用及病理生理基础[ J]. 中国病理生 理 杂 志 . 2002,18( 6):687 - 689 . [ 2] 张雪林 .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1 . 42 . [ 3] Lansberg MG,Thijs VN,O’Brien MW,et al . Evolution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diffusion weighted, and T2 weighted signal intensity of acute stroke[ J]. AJNR,2001, 22( 4):637 -644 . [ 4] Ulug AM,Beauchamp NJr,Bryan RN,et al . Absolute quan- titation of diffusion constant in human stroke[ J]. Stroke, 1997,28( 1):483 -490 . [ 5] Duong TQ,Ackerman JJ,Ying HS,et al . Evaluation of ex- tra and intra cellular apparent diffusion in normal and globally ischemic rat brain via 19 F NMR[ J]. Magn Reson Med, 1998,40( 1):1 -13 . [ 6] 陈星荣,沈天真 . 脑梗死的影像学[ J] . 中国医学计算 机成像杂志,2000,6( 1):2 -36 .(综述 ) [ 7] Beauchamp NJ Jr,Barker PB,Wang PY . et al . Imaging of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J]. Radiology,1999,212( 2): 307 -324 .( Review) [ 8] 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 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华放射 学 杂 志, 2002,36( 3):215 -218 . [ 9] Matsumoto K,Lo EH,Pieree AR . Role of vasogenic edema and tissue cavitation in ischemic evolution 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comparison with multi - parameter MR and immuno - histochemistry[ J]. AJNR,1995,16( 5):107 -1115 . [ 10] Oppenheim C,Grandin C,Samson Y,et al . Is there an ap- 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threshold in predicting tissue viability in hyperacute stroke?[ J]. Stroke, 2001, 32 ( 11):2486 . [ 11] Na DG,Thijs VN,Albers GW,et al . Diffusion - weighted MR imaging in acute ischemia: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 efficient and signal intensity thresholds in predicting tissue at risk and final infarct size[ J]. AJNR,2004,25( 8):1331 - 1336 . (本文编辑 陈丽文) 592
本文档为【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656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15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