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文的注解

古文的注解

举报
开通vip

古文的注解 古文的注解 詹 衛 東 古 代 漢 語 講 義 提 綱 一. 古文注解的發展 二. 古文注解的體例 三. 古文注解的內容與所用術語 一、古文注解發展概述 特征時代分期 漢學師承、西學東漸,編注群書清(近代)復興5 注釋成為理學工具,注者常常是借注釋來發揮政 治哲學主張,後人稱其為“六經注我”。 宋、元、明式微4 注釋範圍進一步擴大,出現了“經注兼注”的 “疏”。注釋較保守,唐“疏不破注” 魏晉至隋唐保守3 西漢以注釋儒家經書為主(也注《老子》) 東漢注書對象擴大。重視字詞句的解釋 ...

古文的注解
古文的注解 詹 衛 東 古 代 漢 語 講 義 提 綱 一. 古文注解的發展 二. 古文注解的體例 三. 古文注解的內容與所用術語 一、古文注解發展概述 特征時代分期 漢學師承、西學東漸,編注群書清(近代)復興5 注釋成為理學工具,注者常常是借注釋來發揮政 治哲學主張,後人稱其為“六經注我”。 宋、元、明式微4 注釋範圍進一步擴大,出現了“經注兼注”的 “疏”。注釋較保守,唐“疏不破注” 魏晉至隋唐保守3 西漢以注釋儒家經書為主(也注《老子》) 東漢注書對象擴大。重視字詞句的解釋 兩漢興盛2 注釋夾雜於正文之中。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先秦萌芽1 許威漢,《訓詁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八章 1.《周易·說卦》“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 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2.《周易·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 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3.《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 次。” 4.《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 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 設 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 萌芽:先秦 興盛:兩漢 《老子章句》漢文帝時河上公 《楚辭章句》東漢·89-158王逸 《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生卒年不詳高誘 《春秋公羊解詁》東漢·129-182何休 《毛詩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東漢·127-200鄭玄 《周易》、《尚書》、《毛詩》、 《論語》、《周禮》、《儀禮》、《禮記》 東漢·79-166馬融 《古文尚書注》漢武帝時孔安國 《毛詩故訓傳》秦末漢初毛亨、毛萇 1. 古今語言差異顯著 2. 社會文化發展需要 傳注、章句 保守:魏晉隋唐 《莊子疏》成玄英《荀子注》楊倞 《老子注》王弼《管子注》尹知章 《文選注》 《論語集解》 《史記正義》 《史記集解》 《五經正義》(《易》《書》《詩》 《禮》《左氏春秋》) 《春秋外傳國語注》 《周禮疏》、《儀禮疏》 《楚辭注》郭璞李善 《莊子注》郭象何晏 《史記索隱》司馬貞張守節 《漢書集注》顏師古裴駰 《春秋經傳集解》杜預孔穎達 《春秋公羊傳疏》徐彥韋昭 《春秋谷梁傳疏》楊士勳賈公彥 經 史 子 集 義疏、集解、音義陸德明《經傳釋文》 式微:宋、元、明 《字匯》(1615年)明·不詳梅膺祚 《論語疏》、《孝經疏》、《爾雅疏》北宋·932-1010邢昺 《通雅》明末·1611-1671方以智 《戰國策注》 《戰國策校注》 宋·不詳 元·不詳 鮑彪 吳師道 《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 《論語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 南宋·1130-1200朱熹 1. 宋代注書重義理闡發 2. 明代墨守宋學成規 1. 小學全面繁榮,特別是古音學達到空前高度 2. 繼承漢代學統,乾嘉時期將考據學推向頂峰 復興:清代、近代 讀書札記 《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王念孫《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王引之《助字辨略》劉淇 《古書疑義舉例》 《韓非子集解》 《莊子集釋》 《論語正義》 《史記志疑》 《毛詩傳疏》 《毛詩傳箋通釋》 《經籍纂詁》阮元俞樾 《墨子閒詁》孫詒讓王先慎 《莊子集解》《荀子集解》王先謙郭慶藩 《孟子正義》焦循劉寶楠 《漢書疏證》 《漢書補注》 沈欽韓 王先謙 梁玉繩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周禮正義》 劉文淇 孫詒讓 陳奐 馬瑞辰經 史 子 訓詁 專著 傳注 匯編 十三經注疏 • 漢:五經 • 唐:九經 • 晚唐:十二經 • 南宋:十三經 • 後人将这些書的注 疏,加上唐·陸德明 《經典釋文》的注音 合成一部書,稱為 《十三經注疏》 。其 中以清·阮元所刻版 本(附校勘記)最為 流行。宋·邢昺 疏唐·李隆基 注孝經 宋·孫奭 疏漢·趙歧 注孟子 宋·邢昺 疏晉·郭璞 注爾雅 宋·邢昺 疏魏·何晏 注論語 唐·楊士勛 疏晉·范寧 注春秋穀梁傳 唐·徐彥 疏漢·何休 注春秋公羊傳 唐·孔穎達 正義晉·杜預 注春秋左氏傳 唐·孔穎達 正義漢·鄭玄 注禮記 唐·賈公彥 疏漢·鄭玄 注儀禮 唐·賈公彥 疏漢·鄭玄 注周禮 唐·孔穎達 正義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詩經 唐·孔穎達 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周易 唐·孔穎達 正義漢·孔安國 傳尚書 疏注經 二、古文注解的體例 1. 傳 2. 注(詁、訓) 3. 箋 4. 疏 5. 正義 6. 章句 7. 音義 8. 集解 傳注體 義疏體 章句體 音義體 集解體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經文的文義。 孔穎達說:“傳者,傳通其義也。”一般是先釋字句,後 明經旨。如: ™ 漢代毛享的《毛詩故訓傳》(簡稱毛傳。是毛亨對《詩 經》的注釋) ™ 《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傳 注:是注釋的通稱,取義於灌注。 古代經書意義難懂,需要訓解才通曉,象水道阻塞,必灌 注而後暢通。 “注”的名稱據說始于東漢鄭玄。因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為 了通稱。如鄭玄:《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 注 箋:《說文》:“箋,表識書也。”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會 用筆標誌在原文一側的文字。後用來指對傳文進行補充 訂正的一種注釋。 如《詩經》毛傳鄭箋。鄭箋就是鄭玄對毛亨的《詩經故 訓傳》進行補充和訂正的注釋。 傳、注、箋 通常在古書注解中合稱為“傳注體”。 漢代注釋家在注解先秦文獻時,多用傳注這種體例。 箋 疏:相對於“注”而言,是在“注”的基礎上進一步作注,即 對舊注再加以疏通。 這是漢以後學者爲幫助人們讀懂漢注而作的注解。例如 《禮記》本來有東漢鄭玄的注,到了唐代,孔穎達在鄭注 的基礎上作了疏。唐代賈公彥的《周禮疏》和《儀禮疏》 是疏解鄭玄的《周禮注》和《儀禮注》的。 一般來說,疏的內容基本上是墨守舊注。 疏 正義 正義:取正前人之釋義,即在各家注釋的基礎上加以裁正, 使之“論歸一定,無複歧途。”(見《毛詩正義》提要) 這樣便於常人奉守。 “正義”這一名目始見於唐代,孔穎達奉唐太宗旨意,撰定 《五經正義》,頒佈作爲官書,其體例是對舊注作出裁 定,專崇一家而廢衆說,並對舊注加以詮解。可以說, “正義”是官修的“疏”。 像“疏”“正義”這樣的注解體裁,在古書注解中一般也 稱作“義疏體”。 章句:就是“離章辨句”的意思。凡是“章句”,除要解 釋字詞(但不以此為主)之外,主要是串講文章的大意、 分析句法,說明篇章結構等。 東漢·趙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章後:“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備 足,然後导之以禮儀;責己矜窮,则斯民集矣。” 章句 音義 1. 注音兼釋義。以注音為主。 2. 對于多音多義的詞,注音本身往往包含了釋義。 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 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十四·論語音義》“學而 第一 以學為首者明人必須學也。集解 一本作何晏集解。…… 不慍 紆問反,怒也。鄭云:怨也。鮮 仙善反,少也,鄭云:寡也。 下同。 里仁第四,……君數,何云:色角反,下同。謂速數也。 鄭世主反,謂數己之功勞也。梁武帝音色具反,注同。 集解:是匯集眾說的一种體例。又稱為集注,集說,集釋。 把各家對一部書的注解按一定的方式匯集起來,然後再加 上匯釋者自己的判斷。集解便于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各家不同 說法,從而在比较中明辨是非曲直。 集解 魏·何晏《論語集解》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 唐·裴骃《史記集解》 宋·朱熹《楚辭集注》 清·王先谦《莊子集解》 清·郭庆藩《莊子集釋》 也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孟反之處昌慮反 ○相息亮反篇內同 相鼠刺無禮也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遄市專反 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 體非徧體也故為支體 傳體支體○正義曰上云有皮有齒已指體言之明此言 止所止息也箋云止容止孝經曰容止可觀無止韓詩止節無禮節也 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禮儀正義曰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由衛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人無禮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箋視鼠至者同○正義曰大夫雖居尊位為暗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恥鼠無廉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暗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人而無儀不 〔疏〕 相鼠至何為○正義曰文公能 〔疏〕 可廢之故也死何為恥與人無威儀者同故喻焉以傳曰雖居尊位故箋言雖處高顯之居以對之 相鼠有齒人而無 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 俟 俟待也 相鼠有體 體支體也〔疏〕 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相鼠三章章四句 毛詩正義 毛亨 傳 鄭玄 箋 孔穎達 疏 陸德明 音義 義 疏 體 遄速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 道謂制名之道志通言可曉也禮記曰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慎率 民而一焉言不敢以異端改作也 故析辭擅作名 辯訟則謂之大姦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鄧析教民之難約大獄袍衣小獄襦袴民之獻袍衣襦袴者不可勝數以非為是以是為非鄭國大亂民口讙譁子産患之於是討鄧析而僇之民乃服是非乃定是其類也〇盧文弨曰今本新序缺此文王念孫曰析辭擅作下本無名字有名字則成累句矣此名字涉下正名而衍下文離正道而擅作作下無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民多 新序曰子産決 字即其證先謙案為與偽同 故其民莫敢託為 竒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慤慤則易使易使則公 〇顧千里曰公疑當 作功荀子屢言功可以為證下文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承此功言之不作公明甚宋本與今本同蓋皆誤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十六 “正名篇第二十二” 集解體 三、古文注解的內容與所用術語 -評論文本內容 層面 當為、當作、或為、本作、或作、本亦作、 本又作、一本作、衍文(字)、脫字 校勘 讀若、讀如、 讀曰、讀為 通假 -用典 句、讀、絕句讀文本形式 層面 曰、為、謂、謂之、言、貌、之貌、猶、 之言、之為言,如字 音義字詞句 層面 所用專門術語注解內容 3.1 對字詞句的注解 《晏子春秋》“景公飲酒,酲三日而後 發。”清·蘇輿注:“發,起也。言醉 寢三日而後起也。下文‘今一日飲酒而 三日寢之’,是其證。” 據文證義義訓 《論語·顏淵》“政者,正也。”因聲求義音訓 《說文》析,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 从斤。 以形索義形訓 形訓 1.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 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 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 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 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 孫無忘其章 (《左傳·宣公十二年》) 2.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乱,亂則妖災生。故 文反正為乏。盡在狄矣。 (《左傳·宣公十五年》) 音訓 1. 葬也者,藏也。(《禮記·檀弓上》) 2. 庠者,養也;校者,教也; (孟子·滕文公上) 3. 天,顛也。 (《說文解字》) 4. 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 (《釋名》) 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毛傳:言志往而行正。鄭箋:志往謂踟 躕,行正為愛之而不見。孔穎達正義: 有德如是,故我愛之欲為人君之配。心 既愛而不得見,故搔其首而踟躕然。 愛:薆也。“薆而”猶“薆然”也,隱蔽模糊之貌 郭在貽 《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2005年,p69. 義訓 1.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毛 傳:“晞,乾也。” 2. 《爾雅·释木》:“桧,柏叶松身。” 3. 《爾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 4. 《說文》:“黄,地之色也。” 5. 《方言》:“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 齊宋之間謂之哲。” 釋義術語:曰、為、謂之 1. 《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朱熹注: “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2. 《楚辭•離騷》:“各興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賢為嫉, 害色為妒。” 3.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師大敗,王夷,师熸。”杜注: “吴楚之間謂火滅為熸。” 4. 《爾雅》:“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5. 《爾雅·釋獸》:“鼬,鼠。”郝懿行注:“今俗通呼黃鼠 狼。” 通語釋方言 今語釋古語 釋同類詞 釋近義詞 釋同義詞 釋義術語:謂 vs. 謂之 1. 《左傳·成公二年》:“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杜預 注:“大國謂齊。” 2. 《楚辭·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王逸注:“美人謂懷 王也。” 3. 枚乘《上書諫吳王》:“譬猶蠅蚋之附群牛。”李善注: “《說文》曰:‘秦謂之蚋,楚謂之蚊。’” 謂: 被釋詞在“謂”之前。 “謂”相當於“是指” 謂之:被釋詞在“謂之”之後。“謂之”相當於“叫做” 釋義術語:言 1. 《詩經·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 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鄭箋:“防猶當也。言 此一人當百夫。” 2. 《詩經·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 矣,云何籲矣!” 鄭玄箋:此章言臣既勤勞於外,僕馬皆 病,而今云何乎?其亦憂矣,深閔之辭。 3.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墓之木拱矣。”杜注:“合 手曰拱。言其過老,悖不可用。 ” 用以串講句意和章旨,或用以指出言外之意。 聲訓釋義術語:“之言”“之為言” 1. 《論語·季氏》:“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 之內也。”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 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2. 《爾雅·釋訓》:“鬼之言歸也。” 3.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 星共之。”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 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釋義術語:猶 1. 《詩經·魏風·葛履》:“摻摻女手,可以縫裳。”毛 傳:“摻摻女手,可以縫裳。”毛傳:“摻摻猶纖纖。” 2. 《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杜預 注:“間,猶與也。” 3.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 猶但也。” 4.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趙岐注:“老,猶敬也;幼,猶愛也。” 釋義術語:貌、之貌 1. 《詩經·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毛傳:“藐藐, 大貌。” 2. 《楚辭·哀郢》:“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洪興祖注:“踥蹀,行貌。” 3. 《楚辭·離騷》:“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朱熹注:“纷,盛多貌;总总,聚貌;斑,乱貌。” 4. 《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郭象 注:“泠然,輕妙之貌。” “貌”和“之貌”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被釋詞具有莫種性質或狀態 釋義:虛詞和語法 1. 《詩經·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毛 詩正義》:“不我遐棄者,猶云不遐棄我。” 2. 《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毛 傳:“思,辭也。” 3. 《詩經·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孔穎 達疏:“居”“諸”者,語助也。 賓語前置 虛詞 注音術語:讀若、讀如 1. 《楚辭·離騷》:“又重之以脩能。”洪興祖注:“故有絕 才者謂之能,此讀若耐。” 2. 《詩經·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毛傳》:“牂 羊,牝羊也。”唐·陸德明注:“牂,子桑反。坟,扶云反。 牝,频忍反。” 3. 宋《廣韻》“穰:汝羊切。” 4. 《論語·顏淵》“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朱熹論語集注:訒音 刃。 注通假術語:讀若、讀如 1. 《禮記·儒行》:“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 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 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2. 《楚辭·九歌·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洪興 祖注:“霾讀若埋。” 注通假術語:讀曰、讀為 前人把這種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的做法叫“破讀” 1. 《莊子·逍遙遊》:“而禦六氣之辯。”郭慶藩注:“辯 讀為變。” 2. 《漢書·李廣傳》:“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 犯之,無以禁。”師古曰:“卒讀曰猝。” 3.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 生。”鄭玄注:“杜子春讀‘生’爲‘性’。” 讀為(曰) vs. 讀如(若)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傳注言‘讀為’者,皆易其 字也。”又:“‘讀為’亦言‘讀曰’。”“凡言‘讀若’ 者,皆擬其音也。” 用Y給X注音(常用) X是假借字,Y是本字(少用) X 讀如(若)Y X是假借字,Y是本字X 讀為(曰)Y 功能形式 注多音字術語:如字 1. 《禮義·大學》:“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 鮮矣。” 陸德明音義:“其惡惡,上如字,下烏路 反。” 2. 《春秋·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杜預 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陸德明音義:“弟,音 悌,又如字。” 如字:表示某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去讀。 《周禮·天官·宮正》:“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凡邦之事蹕宮中 廟中則執燭。”鄭玄注:“鄭司農讀‘火’絕之,云‘禁凡邦 之事蹕’。玄謂:事,祭事也。邦之祭社稷于宮中,祭先公、 先王於廟中,隸僕掌蹕,止行者,宮正則執燭以為明。” 3.2 文本形式層面的注解 鄭眾断句: 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廟中則執燭。 鄭玄断句: 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廟中則執燭。 句讀術語:句、絕、讀 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中華書局1954年版。p37 《禮記·仲尼燕居》:“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 君子明於禮樂舉而錯之而已” 陳澔《禮記集說》云:“前吾語汝,謂昔者已嘗告汝。” 是以‘前’字屬下讀。武億云:“據戰國策‘王曰:‘斶 前!’斶亦曰:‘王前!’”,則‘師乎前’屬讀,猶言爾 來前也。樹達按武說是也。 句讀示例 四年春三月起德陽宮立皇子乘為清河王御史大夫綰奏禁 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夏蝗秋赦徒作陽陵者死罪 欲腐者許之 (漢書·景帝紀) 四年春三月,起德陽宮。立皇子乘為清河王。御史大夫 綰奏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夏,蝗。 秋,赦徒作陽陵者死罪,欲腐者,許之。 四年春三月,起德陽宮。立皇子乘為清河王。御史大夫 綰奏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夏,蝗。 秋,赦徒作陽陵者。死罪欲腐者,許之。 校勘術語 1.《詩經·邶風·綠衣》题下,鄭玄注:“‘绿’當為 ‘褖’(tuàn)。故作褖,轉為绿,字之誤也。” 2.《禮記·喪大記》:“君之喪,大胥是斂。”鄭玄注: “胥,樂官也,不掌喪事。‘胥’當為‘祝’,字之誤 也。” 3.《荀子·議兵》“明道而分鈞之,時使而誠愛之”。 清·盧文弨:《史記》、《韓詩外傳》引該文作“均 分”,“鈞”、“均”相通,當依《史記》、《韓詩外 傳》乙轉。倒文 校勘術語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 家,欲脩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畢云: “‘故’,一本作‘胡’。”蘇云:“‘胡’是也,下同。” 詒讓案:下文兩見,一作“胡”,一作“故”。盧云:“當 云‘尚賢之為政本’。”王云:“盧說非也。下文曰:‘胡 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 之言哉!’與此文同一例。則不得倒‘之’字於‘為政’上 矣。‘故’與‘胡’同,故下文又曰:‘故不察尚賢為政之 本也。’《管子·侈靡》篇‘公將有行,故不送公。’亦以 ‘故’為‘胡’。” (孫詒讓《墨子閒詁》) 校勘術語:衍文、脫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簡稱“衍”。指古籍在傳抄刊刻 中誤加的字。 “脫文”也叫“奪字”,也簡稱“脫”。指古籍在傳抄刊刻 中漏掉的字。 1. 《論語·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 記》:“漢石經無‘行’字、‘夫’字。案《史記·孔子世家》亦無 ‘行’字,因丈人章而誤衍也。” 2. 《論語·顏淵》:“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 記》:“皇本、高麗本‘吾’下有‘豈’字。釋文本‘吾焉得而食 諸’……案《史記·仲尼世家》、《漢書·武五子傳》並作‘豈’,與 皇本合。《太平御覽》二十二引‘吾惡得而食諸’。‘豈’、‘焉’、 ‘惡’三字義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脫字。” 1.《禮記·坊記》:“君子约言,小人先言。”鄭玄注:“约 与先,互言耳。君子约,则小人多矣;小人先,则君子后 矣。” 2.《詩經·豳風·七月》毛詩序:“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 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 3.《詩經·豳風·東山》毛詩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 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樂男女之得及時也。” 3.3 文本內容層面的注解 《詩經·大雅·綿》:“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 家室。”毛亨傳:古公處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 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 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聞之,君子不以其所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於無 君?”去之,逾梁山,逸於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 君,不可失也。”從之如歸市。 文本內容層面的注解:釋事 《莊子·逍遙游》:“之二蟲又何知?”郭象注:二 蟲,謂鵬蜩也。對大於小,所以均異趣也。夫趣之所以 異,豈知異而異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 為也。此逍遙之大意。 文本內容層面的注解:釋理 俞樾曰:二蟲即承上文蜩、鳩之笑而言,謂蜩、鳩 至小,不足以知鵬之大也。郭注云二蟲謂鵬、蜩也。失之。 《論語·公冶長》:“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 友共,敝之而無憾。’” 阮元《十三經注疏》云:“唐石經輕字旁注案石經初刻本 無輕字車馬衣裘見管子小匡及外傳齊語是子路本用成語後人因 雍也篇衣輕裘誤加輕字甚誤錢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經輕字宋人 誤加攷北齊書唐邕傳顯祖嘗解服青鼠皮裘賜邕云朕意在車馬衣 裘與卿共敝蓋用子路故事是古本無輕字一證也釋文於赤之適齊 節音衣為於既反而此衣字無音是陸本無輕字二證也邢疏云願以 己之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無輕字三證也皇疏云車馬 衣裘共乘服而無所憾恨也是皇本亦無輕字四證也今注疏與皇本 正文有輕字則後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舊矣。” 練習 按照阮元的意見,句中哪一個字是衍文?阮元有什麼根據?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標點有 什麼改變?這個句子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標點法,意義有什麼不同?你贊成哪一種標點法? 練習 (1)“雱”的讀音和意義是什麼? (2)“惠”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解釋?(3) “好”是形容詞還是動詞?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4)“邪”是怎么解釋的?是誰解釋 的?(5)“只且”是什麼意思?這是誰的解釋?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涼音良雨于付反又 如字下同雱普 康反酷苦毒反 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好 呼报反下及 注同行音衡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寬仁者今皆以為 急刻之行矣所 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正義曰言天既為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 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為君 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為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既盡也 只且語助也○箋寒涼至散亂○正義曰風雪並喻君虐而箋獨言涼風者以風非所害物但北風寒涼 故害萬物與常風異是以興君政酷暴也而雪害物不言可知○性仁至而去○正義曰以經攜手之文 承惠好之下則與此惠而好我者相攜手也○傳虛虛箋邪讀如徐○正義曰釋訓云其虛其徐威儀容 止也孫炎曰虛徐威儀謙退也然則虛徐者謙虛閑徐之義故箋云威儀虛徐寬仁者也但傳質詁訓疊 經文耳非訓虛為徐此作其邪爾雅作其徐字雖異音實同故箋云邪讀如徐
本文档为【古文的注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281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9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1-22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