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治通鉴研究二

资治通鉴研究二

举报
开通vip

资治通鉴研究二null《资治通鉴》研读 二《资治通鉴》研读 二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的编修,通常大家都充分肯定从丛目到长编到定稿的三阶段,认为是编写史书最可宝贵的经验。 多人编著,同一个问题上的统一说法,也是重要方面。这是体例问题,严谨与否,影响深远。 《通鉴释例》作为《通鉴》编修的凡例,就是发挥着类似的功能。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後附《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外郎伋《跋》语,称遗稿散乱,所藏仅存,脱略已甚,伋辄掇...

资治通鉴研究二
null《资治通鉴》研读 二《资治通鉴》研读 二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的编修,通常大家都充分肯定从丛目到长编到定稿的三阶段,认为是编写史书最可宝贵的经验。 多人编著,同一个问题上的统一说法,也是重要方面。这是体例问题,严谨与否,影响深远。 《通鉴释例》作为《通鉴》编修的凡例,就是发挥着类似的功能。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後附《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外郎伋《跋》语,称遗稿散乱,所藏仅存,脱略已甚,伋辄掇取分类为三十六例。末题丙戌仲秋,乃孝宗乾道二年。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序》谓光没後,《通鉴》之学其家无传。後因金使问司马光子孙,朝廷始访其後之在江南者,得从曾孙伋,使奉公祀。凡言书出於司马公者,必鋟梓行之。盖伋之始末如此。其编此书时,尝有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板本。惟伋《跋》称三十六例,而今本止分十二类。盖并各类中细目计之也。伋又称,文全字阙者伋亦从而阙之,而今本并无所阙,则已非原刻之旧。胡三省又云:“温公《与范梦得修书二帖》,得於三衢学宫。《与刘道原十一帖》则得於高文虎氏。伋取以编於前例之後。”今本止有《与梦得二帖》,而《道源十一帖》无之。殆後人以《通鉴问疑》别有专本,而削去不载欤。其书杂出於南渡後,恐不无以意损益,未必尽光本旨。而相传已久,今故与《问疑》并著於录,以备参考焉。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四库提要: 1.认为《通鉴释例》是司马光修书时的凡例。 2.司马光曾孙司马伋(字季思)所编,分类三十六。时间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 3.现在所见只有十二类,也不见司马伋跋语所言阙字,判断为“盖并各类中细目计之也”,并不是真的三十六例。 4.“其书杂出於南渡後,恐不无以意损益,未必尽光本旨”。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胡三省的质疑 胡三省曾见过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的《通鉴前例》,但对此并未置信。他在《通鉴释文辨误后序》中说:“司马伋欲昌其家学,凡言书出于司马公者,必锓梓而行之,而不审其为时人傅会也。” 断言,“为妄人所误也”。 四库全书的提要,来自胡三省。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百“《通鉴前例》”条中批评胡三省的说法,指出:“三省以为时人附会而作,不足信。三省此言太过,恐未可泥。观与范贴《文集》亦收则可知。”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司马光《答范梦得》书: 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假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武德元年,更不称隋义宁三年。玄宗先天元年正月,便不称景云三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祐四年也。 在《通鉴释例》中,这就是“书改元例”。很多凡例是司马光与大家商量后决定的。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刘羲仲《通鉴问疑》记载: 关于臣下称“薨”还是称“卒”的问题,司马光与刘恕曾加讨论。鉴于诸史称薨称卒书法不一,司马光起初主张:“欲自晋以后,惟王爵及三公、宰相称薨,余皆称卒。南北朝王公亦称卒。至隋则令仆、内史令、纳言为宰相,至唐则平章政事为宰相,三师、三公皆为散官,欲皆以为薨可乎?”刘恕认为:“周、秦、汉、魏诸侯称薨,至晋以后唯王爵及三公、宰相称薨,或薨或卒,于例未均,不如皆称卒。”司马光称:“诸臣称卒,诚为确论,但恨已进者周、秦、汉纪不可请本追改,其晋、隋、唐纪,除诸王、三公、三师称薨,余虽宰相亦称卒,尚书令、仆及门下中书权任所在谓之宰相,终非正三公也。”刘恕又表示:“散官若亦称薨,宰相不应称卒。” 最后确定统一时期诸王、三公、三师、宰相书薨,余皆称卒的原则。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通鉴释例》的三种刊本: (1 )明陈仁锡辑的《资治通鉴大全》,系明崇祯二年(1629)序金阊大欢堂刊本,中有《资治通鉴释例图谱》一卷,内题《宋司马温公修书释例》。 (2 )清修《四库全书》本《通鉴释例》,据《四库提要》注文,知其所依据为内府藏本。 (3)清胡元常辑的《校勘资治通鉴全书》,系清光绪十四年(1888 )长沙杨氏刊本,内有《资治通鉴释例》一卷。 以上三种刊本《通鉴释例》,内容相同,属于一个系统。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现存版本的十二例: (1 )用天子例;(2)书列国例; (5)书改元未禅位例;(6)书帝王将受禅例;(10)书称号例;(18)书官名例; (27)书事同日例;(28)书事相涉例; (31)从后姓例;(32)书字例; (36)书反乱例 按三十六例,所缺三分之二,仅剩三分之一。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三十六例名称: (1 )用天子例;(2)书列国例;(3)书王制例;(4)书封爵禅位例;(5)书改元未禅位例;(6)书帝王将受禅例;(7)书庙号例;(8 )书国号例;(9)书改元例;(10)书称号例;(11)书王公例;(12 )书建列国太子例;(13)诸王书名例;(14)书立王例;(15)书徒王例;(16)书列国立太子例;(17)书列国纪事取年号例;(18)书官名例;(19)书兼职例;(20)书罢免例;(21)书聘使例;(22)不书例;(23)重书例;(24)豫言例;(25)追书例;(26)书日后先例;(27)书事同日例;(28)书事相涉例;(29)书斩获例;(30)书世系例;(31)从后姓例;(32)书字例;(33)书乡里例;(34)书改置州郡例;(35)书薨卒例;(36)书反乱例。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用天子例 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一九州,传祚于后,子孙虽微弱播迁,以四方争衡(阙)皆其故臣,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帝后称崩,王公宰相称薨。它国称名,后称(阙)或曰某后,其君臣死皆称卒。周之诸侯不名称薨,从先王之礼。 胡注:“《通鉴》书法,天子奄有四海者书‘崩’,分治者书‘殂’(cu)。惟东晋诸帝,以先尝混一,书‘崩’。”(《通鉴》卷七十黄初七年胡注 )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2)书列国例 三国、南北朝、五代,与诸国本非君臣,从列国之制,彼此均敌,无所抑扬。帝后皆称殂,王公皆称卒。 大明四年魏太后常氏之殂。 魏葬昭太后于鸡鸣山。 晋、隋未并天下,亦用列国之制。 列国虽有地有民,而臣于他国者,死则称卒。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3)书王制例 《六典》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行大赏罚、授大官爵、厘革旧政、赦宥降虏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赞贤能、劝勉勤劳则用之。四曰发日赦;谓御画发赦日也云云,征兵免官、授六品以下官、处流以上罪云云。五曰敕旨;百司奏事、承旨,而为程式云云。六曰论事敕书;慰论、戒约臣下。七曰敕牒。随事承旨不易旧典。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4)书封爵禅位例 以冀州十郡封丞相操为魏公云云,又如九锡云云。进魏公爵为王。车服位号参用天子礼,命魏王冕十有二旒云云。汉帝云云,禅位于魏云云。奉汉帝为山阳公云云。 国、郡、县公须分。 永初九年宋王欲受禅下(阙)。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5)书帝王未即位例 帝王未即位皆名,自赞拜不名,以后不书名。 (6)书帝王将受禅例 帝王将受禅,赞拜不名,以后不名。陈以后乃尔。 名者上有君也,无君即未即位亦不称名,宋太祖、世祖、梁世祖也是。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7)书庙号例 葬天子曰葬某帝于某陵,庙号某祖。下国曰葬某主于某陵,谥曰某皇帝,庙号某祖。列国曰魏葬明元皇帝于某陵,庙号太宗。夏武烈帝殂,葬嘉平陵,庙号世祖。 凡帝王有庙号者称庙号。 秦葬文昭王于武平陵,庙号太祖。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8)书国号例 刘、石并时,刘曜称赵,石勒称后赵,犹《春秋》邾、小邾也,曜既亡,勒单称赵。符、姚并时,称秦亦然,乞伏氏称西秦。慕容永以有慕容垂称西燕,慕容德以有龙城称南燕,段业以有吕光称北凉。 梁初晋、楚、岐、蜀、吴越称国,淮南、岭南、福建、荆南未有国。 (9)书改元例 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来年元。 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凡年号皆以后来者为定。假如武德元年,则从正月便为唐高祖武德元年,更不称隋义宁三年。玄宗先天元年正月,便不称景云三年。梁开平元年正月,便不称唐天祐四年也。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0)书称号例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师,列国称还某都。凡新君即位必曰某宗,即位后皆言上。太上皇帝止称上皇。 太上皇、太后曰尊,皇后、太子、皇子曰立,改封曰徙,公侯有国邑者曰封,无曰赐爵。 国公、郡公、县公欲辨等级则称之,不然则不,齐郡、赵郡公皆称郡。 废帝称国号,或称废帝。 宋前废帝子业始终无它爵,在位有永光、景和两号,故止称废帝。 列国、它国之君或称主,或称帝,两国事相涉则但称主。 列国非其臣下之言不称乘舆、车驾、行在、京师、天下及崩。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1)书王公例 高欢曰勃海王欢,宇文泰曰安定公泰。大同九年以后乃尔,太清三年以后复故。楚王处疑。 (12)书建国称王例 五代晋、岐、蜀、吴越、吴、楚、闽之类,建国皆称王者,皆称王及谥,无谥者遇中国加爵命则名,交错难辨处称名,如晋王(阙)王存勖之类。广南未称帝及荆南之类皆名。荆南称楚不书封。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3)诸王书名例 河西王沮渠蒙逊、吴越王钱鏐、南平王高季兴等,受宋、魏、五代爵命,犹孙权受魏爵命,终是敌国,皆宜称王而不名,然其国爵屡变,乍见莫知为谁,故于事初则名,后则不名。或名或不名,从文(阙)用汉诸侯王之例也。 (14)书立王例 魏立皇弟新成为阳平王。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5)书徙王例 徙顺阳王休范为桂阳王。 (16)书列国立太子例 列国曰立皇子某为太子。 或曰魏立某王某为皇太子。 (17)书列国纪事取年号例 魏、宋、齐、梁、陈、五代,取其年号以纪诸国之事耳。(黄初二年(221)论阐发较详, 指出:“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抑彼,有正闰之辨也。”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8)书官名例 周以尉迥为太尉,以柱国窦炽为大尉。 新为公者于官上更加以字,太建四年以后始尔。 晋以后拜令、仆皆书,中书监、令、侍中、内史、纳言为宰相者亦书。 宋永初三年(阙)时大州刺史率加都督,其后多者至数十州,不可复详载矣。 南北朝诸王无事者只云加都督,有事则云某某等几州(阙)。节度使自此始,其后所领诸使益多,不复详记云。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天监十年(阙)魏之州郡亦然,是以离合废置不复详记也。(阙)是后官名繁冗,不可胜记,或一人之官至百余官,今但临事取其要重者存之,或省约其文以从简易云。 大宝元年(阙)是后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及仪同三司猥多,人不复贵,遂为散官。旧史或但称开府及仪同者,今并因之。 宰相自平章事迁侍中,侍中迁中书令之类,或加三师、三公则书。若自中书迁门下及加太学上使名之类皆不书,至出时书官。此两例自会昌六年九月后方仿此。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大学士、充节度使等,一般均不书,只在其出时书其官名。 隋平陈以后,尚书令、仆、内史令、纳言凡宰相皆称薨。 凡节度使创制则曰置某军于某州,割某州隶之,以某人为节度使,或曰置某等节度使,以某人为节度使。因旧则曰更名某某州节度使,号曰某军,或曰更名某军曰。自团练升则曰更名某某州都团练曰某军,以某人为节度使。昭宗以后始然。 节度使加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则书,余检校民不书。五代虽加使相,非因事见亦不易。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初云淄青、青等几州节度使,后云淄青等州节度使。 节度使赴镇曰以,使相曰充,遥授曰领。 凡官名省而可知者,不必备书。 藩镇兵或以宣武、淮西、天平、忠武、武宁、河东、淮南、湖南、荆南、两浙呼之,或以汴、蔡、郓、许、徐、浙呼之,取语顺易晓而已。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19)书兼职例 会昌六年九月,以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德裕为东都留守,不带平章事;郑肃同平章事、充荆南陈度使。 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以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建兼侍中。 以保义留后朱友谦为节度使。 以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20)书罢免例 公相以善去曰罢,罪去曰免。 (21)书聘使例 聘使往来书介副,无事但云某事。 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来通好,帝遣太府少卿高颀报之。 高丽遣其臣某入贡。 遣某人使于契丹。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22)不书例书附 二王后嗣卒者不书。 列国葬后无事不书。 诸王带平章及遥领节制不书。 亲王徒封书。 亲祭祀皆书。 凡帝亲祠更无亲字。宋孝武以后乃尔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王子弟则书,侄及孙无事不书。 诸王非皇子及兄弟薨、卒皆不书,有事乃书之。 宋以后诸州废置无事不书。 诸州废置无事者不书。 四夷不能为中国利害及嗣位不书。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23)重书例 桓五年、襄二十六年秋皆有两秋。 桓(阙)年以大雩有两秋。 桓十二年经重书丙戌。 (24)豫言例 庄公六年豫言十六年灭邓。 文十一年豫言宣十五年获焚如。 齐襄公之二年。 (25)追序例 《左传》襄公六年,齐人灭莱,追序五年以来月日。 (26)书日后先例 成十六年鄢陵战,先甲午,后癸巳。 《左传》楚灵王死,先言癸亥,后言乙卯、丙辰。 (皆用《左传》成例,重要事件发生同一天,季节重复写。预言见效,提前书写。追述前事因缘。倒叙事情发生过程等。)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27)书事同日例 两国事同日或相先后而不可中断者,先序一国事已,更以其日起之。 如齐建武元年十月辛亥,魏王发平城云云。辛亥,太后下令废帝为海陵王。二年十一月己卯,纳太子妃褚氏。庚午,魏王如委粟山。己卯,引诸儒议圜丘礼。 (28)书事相涉例 凡两国事相涉则多称某主,两君事相涉则多称谥号,不相涉而事首已见则称上称帝。 凡一国事有不相连不嫌为异国事者,若国名相(阙)事虽异皆蒙上事国名。大同十年乃尔。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29)书斩获例 战伪走,设伏而败之,斩首千余级。千级以下不言。获辎重兵械杂畜,非极多不言。 蒙逊欲伐梁公歆之。 《新唐书·郭子仪传》:从广平王帅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 (30)书世系例 凡宗族虽在高祖、玄孙之外,世系著明,如元天穆、崔悛亦书之。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31)从后姓例 宋永初三年,长孙嵩实姓拓拔云云。时魏之群臣出于代北者,姓皆重复,及高祖迁洛,乃改为单姓。旧史患其烦杂,悉从后姓,以就简易,今并因之。 李继昭本姓符,名道昭。复姓符,名道昭。 (32)书字例 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庙,大夫既卒书字。 大同二(阙)时人多以字行,旧史皆因。 字及小字可知其人者不复重述,难知者乃述之。 凡以字行者,始即称字,曰名某,以字行。大同以后始尔。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33)书乡里例 硖石姚元崇。 阎玄正,汴州人也。名不著不必乡里。 (34)书改置州郡例 建东京于汴州,以汴州为开封府。 置彰德军于相州,以澶、卫隶之;置永清军于贝州,以博、冀隶之。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 (35)书薨卒例 唐制三品以上称薨,四品以下称卒。而上州刺史、亲王傅、归德将军、护军皆三品,职任至轻;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侍郎、庶子、詹事皆四品;平章事、节度使职任至重,皆无品;礼诸使曰薨,而唐之县令皆古之子男也,此则一一难依礼。今令但裁酌折衷,见任宰相、节度使及正任太子三师、三少、尚书、统军都督、常侍者皆称薨,公主、妃嫔亦循旧史称薨,余皆称卒。 都督即节度使之任,节度、检校官常侍,其卑者也。 (36)书反乱例 《宋略》例:凡诛得侃音愆曰有罪,凡逆上曰反,争强曰乱。 凡刺史近州轻将同是书,以重州也,远州亦书,以将重也。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新发现的《通鉴释例》三十六例的全文 元初张氏晦明轩刻本《增节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一个《通鉴》的节本,题南宋吕祖谦作,计一百二十卷。据元好问序,可知此书实为弋唐佐据吕著《通鉴节要》等增补编集,而由平阳著名刻书家张存惠晦明轩刻成。 其中卷一收录了《通鉴释例》、《与范梦得内翰论修书贴》、《通鉴问疑》等。该书卷端序后有刻书牌记,对内容作了扼要概括,其中指出《通鉴释例》等“皆甚精要,比之诸本加数倍矣”。 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卷端刻书牌记末署“泰和甲子癸丑岁孟冬朔日平阳张宅晦明轩记识”,卷一二0 后也有“时泰和甲子下乙卯岁季秋朔日工毕,尧都张宅晦明轩记”牌记。按“泰和”为金章宗年号,“癸丑”为公元1253年,“乙卯”为1255年。 据此可以断定, 该书是在1253年至1255年之间刻成的。此时正当宋末元初,从时间上说比胡三省还在前,后此的胡三省尚能看到浙东提举茶盐司版本的《通鉴前例》,故可信张氏晦明轩刻本收录的《通鉴释例》所依据的本子应该是较早的。关于《通鉴释例》关于《通鉴释例》邬国义《通鉴释例》三十六例的新发现  《史林》1995年第4期(总第40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通鉴》的进献《通鉴》的进献《资治通鉴》每卷开篇都有一句“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字样。 在司马光的名字之前,则详列司马光的头衔。比如卷一百九十一,司马光的头衔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京西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 到 二百九十一卷的时候,他的头衔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京西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通鉴》的进献《通鉴》的进献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京西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职(馆职兼经筵职) 太中大夫——散官 提举京西嵩山崇福宫——差遣 上柱国——勋官 河内郡开国公——爵 食邑二千二百户——食邑 实封九百户——食实封 赐紫金鱼袋——赐 《通鉴》的进献《通鉴》的进献利用司马光的职衔变化,考证《通鉴》每卷进献时间。 清末陈汉章《全书谢山“分修通鉴诸子考”后》,首开其例(见光绪十五年《缀学堂初稿》卷四)。 张煦后《通鉴学》初建规模。“温公辑此书,以何年进何卷,史传无征,而余得于逐卷书衔处比而知之,是亦研究之一快矣”。(《通鉴学》卷二,24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通鉴》的进献《通鉴》的进献《通鉴学》的考证,分七个时期,有的有具体时间,有的没有,尚没有来得及考证准确。 梁太济《从每卷结衔看<资治通鉴>各纪的撰进时间》,《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收入《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2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通鉴》的进献《通鉴》的进献1.周纪(1-5)秦纪(6-8)治平四年(1067)四月二十六至九月二十八日之间。 2.汉纪(9-38),治平四年(1067)四月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之间。 3.汉纪(39-68)、魏纪(69-78),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左右。 4.晋纪(79-118),熙宁四年九月至七年十一月之间。其中,卷109、111、112、113、114等曾经再修再进。 5.宋齐梁陈隋纪(119-184),熙宁八年夏至九年秋之间。 5.唐纪(185-265),元丰三年(1080)九月至六年十一月之间。 6.五代纪(266-294),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通鉴》的进献《通鉴》的进献研究《通鉴》每卷进献时间的意义。 1.这是研究《通鉴》编撰过程的需要,有了最后进献时间,才是最后确定。 2.利用《通鉴》研究司马光思想,特别研究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比如他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一定要了解《通鉴》的进献时间,否则可能导致错位。 3.区分司马光一贯的思想与特定的思想,没有这个时间定位也会出问题。《通鉴》系列书《通鉴》系列书⑴《资治通鑑目录》30卷。索引提要,指导阅读查阅内容,发挥年表特长,精确大事纪。 《目录》是《通鉴》的一部重要附属著作,与通鉴同时上奏。所谓“略举事目以备检阅者也”。具体做法是年经国纬,著明时间于上,而把通鉴卷数附属于下。天文历法状况和重要事情分布期间,既是通鉴的提要,又是通鉴的弥补之作。仿造史记汉书年表体例,又有目录功效,是司马光的又一个创造。 《四库提要》说:通鉴是纪志传之总会,《目录》是通鉴的总会。 《通鉴》系列书《通鉴》系列书⑵《资治通鑑考异》30卷,注文及资料补编;注释,说明资料来源。2977条。 《考异》是司马光的更重要的创造。过去史书修撰,不明史料来源,但述己意,后人阅读尚可,考察甚难。司马光作通鉴,专门著《考异》为附属之书,交代自己在多种记载下的选择,不仅给后人研究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后人留下了史料。 因为《考异》的存在,《通鉴》的很多问题可以重新检验,这是有近代“科学”味道的。司马光为什么会作考异,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这种思考,此前有什么借鉴没有?这些是可以作为研究通鉴的一个课题的。 《通鉴》系列书《通鉴》系列书通鉴考异,研究甚多,这种方法,此后皆被继承下来,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王德保:考异的考证范围:时间、地理、人物、事件;考证方法:求真、不取理由、遵从理由、综合采纳等。 王德保:第四章 司马光的文献学成就与《资治通鉴》。2001年《通鉴》系列书《通鉴》系列书《资治通鑑举要历》已亡帙,80卷,应是第一个缩写本。 《资治通鑑节文要》简编本60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 光患本书浩大难领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通鉴举要历》八十卷,今其本不传。 《郡斋读书志》又别载《通鉴节文》六十卷,亦称光所自抄。今亦不传。唯有《通鉴目录》以附《通鉴》得存。 四库提要所言,似乎《通鉴节文》有问题。既然司马光自己已经著《通鉴举要历》,似乎没有必要再作《通鉴节文》,四库提要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通鉴是元丰七年十一月进呈,转年九月皇帝看完,同时再次校定。元祐元年下杭州刊刻。元祐元年司马光执政。那么司马光只有元丰七年十一月到元祐元年不到两年的时间,有时间完成《举要》,就不会有时间再完成《节文》了。null《资治通鑑》的配套书,即8部辅翼之作。 1 《资治通鉴目录》 2 《资治通鉴考异》 3 《资治通鑑释例》1卷,凡例或导言,宗旨、方法、体例。 4《资治通鑑举要历》已亡帙,80卷,应是第一个缩写本。 5《资治通鑑节文要》简编本60卷。 6《历年图》年表兼写作提纲。 7《稽古录》通俗、简明的历史读本。是《稽古录》、《历年图》、《国朝百官公卿表》三书合一。 8《涑水记闻》是第一部接续之作,记宋代旧事,每条均注明述说之人,为当代人记当代事。《通鉴》系列书《通鉴》系列书《司马光日记校注》,李裕民校注。 此书是李裕民先生1992年在日本内阁文库《增广司马温公全集》中所发现,当时写作《手录》正是司马光遗失很久的部分日记。对于理解熙宁之初(二年、三年)的历史大有帮助。 可补《续资治通鉴长编》之缺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资治通鉴》的影响《资治通鉴》的影响仿通鉴之作 1.李焘《续通鉴长编》乾道四年(1168)进“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稿件”时写到:“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僚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编长编,盖六百余卷,光细删之,止八十一卷。今《资治通鉴》唐纪一百八十五卷至二百六十五卷是也。故神宗皇帝序其书,以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其事。……臣今所纂集,义例悉用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也”。 2.李心传(字微之),以通鉴义例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述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事迹。 3.刘时举著《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述南宋高、孝、光、宁四朝近百年史事。 《资治通鉴》的影响《资治通鉴》的影响改编《通鉴》之作 1.朱熹对《通鉴》的五条意见: (1)通鉴于正统不明,三国时期以魏为正统,“其理都错”。 (2)通鉴纪年皆以后来为定,不合理。 (3)司马光修书,爱憎由己,“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 (4)德才论不全面,“温公论才德处未尽,如此则才都是不好底物矣”。 (5)“唐五代多繁冗”(以上意见在《朱子语类》卷130) 朱熹对通鉴最不满意的地方,是通鉴依然卷帙浩繁,作为教科书叙事还是过于详细。虽然司马光作《通鉴目录》,但是又太简,不适合了解历史的阅读。于是,朱熹自创义例,重新编写一个历史读本,这就是《通鉴纲目》,书的特点失:“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有纲有目,纲仿《春秋》,目效《左传》。 后世一般历史读本,此书取代通鉴最为流通。朱熹此书,是在学生赵师渊的帮助下完成的,大约朱熹出思想,赵师渊亲自书写。从这部书以后,中国的历史书籍又多出一种“纲目体”。创始是朱熹,间接的贡献则是《通鉴》。 《资治通鉴》的影响《资治通鉴》的影响袁枢编写《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读通鉴作笔记,把通鉴分成239事,排比次序,叙述始终,于是改写通鉴的编年体为纪事本末体。该书“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抄书也能创造出新的体例,袁枢是代表。 通鉴纪事本末,不仅是阅读通鉴的一个最好的辅助读本,因为全书的文字都是来自通鉴,也可以用来校对通鉴传刻之误。 《资治通鉴》的影响《资治通鉴》的影响1.史炤(zhao)《通鉴释文》。北宋南宋之间的人,生于元祐末年,卒于宋孝宗时期,四川峨眉人。积十年之功,成此书三十卷规模。该书,主要是解字和注音,当时既很流行。 2.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王应麟,字伯厚,南宋著名学者,有《玉海》传世。这是一部最早注释通鉴地理的书籍。《四库全书总目》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7216498485_1这部书:“引证浩博,考核明确,而叙列朝分据战攻,尤一一得其要领,于史学最为有功”。本书的意义不仅于阅读通鉴大有帮助,因为它不限于通鉴,从左传到通典,都有涉及,其实是泛论古今地理的一部专著。 王应麟另有一部《通鉴答问》五卷,主要是史观展现,不过此书仅仅论述到西汉宣元而止,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现在附在《玉海》之后,《四库全书总目》怀疑是他孙子在刊刻《玉海》时的伪作。说是王应麟为完著作可以,说是伪作没有必要。他孙子推崇爷爷,所以努力把玉海刊印推广,而以自己不成熟的作品推到爷爷名下,不是损害爷爷的名声吗?何况,既然是未完作品,他是有时间完成的,为什么没有完成呢?说明还是王应麟的作品。 3.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胡三省,字身之,宋元时代的人。入元以后,不入仕,用三十年功夫完成此书,字数与通鉴相仿。写书过程中,兵荒马乱,书稿曾经三次丢失,他三次从头来过。 《资治通鉴》的影响《资治通鉴》的影响评论性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夫之(湖南衡阳人)的《读通鑑论》30卷。 《读通鉴论》作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定稿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全书三十卷,包括秦一卷,西汉四卷,东汉四卷,三国一卷,晋四卷,宋、齐、梁、陈、隋各一卷,唐八卷,五代三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每卷分成若干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中华书局1975年清代王夫之著《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围绕《通鉴》所作的注释类作品,本身就是《通鉴》的研究著作。凡需要注释的,多是《通鉴》没有说清的地方。 围绕通鉴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即《通鉴学》。 张煦侯(1895-1968)。1948年开明书店初版,1957年修改,1981年又版,有修改。共七章。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编年史之回溯 通鉴编集始末 通鉴之史料及其鉴别 通鉴史学一斑 通鉴之书法 通鉴之枝属与后继 通鉴之得失与编年之改造通鉴优长 1.合纪传表志为一编。 2.合独断考索为一手。 3.合史学文学于一家。 通鉴之短失 1.系年过整。 2.文化史料太略。 3.感情或偏 《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1999年2008年《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2006年1989年《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严衍,字永思,嘉定人,万历年间秀才。所著《通鉴补》,入《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未收。 四十一岁读通鉴,用三十年时间完成《通鉴补》,凡294卷。此书,既补正文,也补注文。1983年《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第一册   汲冢纪年存真二卷周年表一卷   通纪二十卷(存卷四至卷十五)   编年通载十卷(存卷一至卷四)   古史纪年十四卷   古史考年异同表二卷后说一卷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一至卷十一)   第二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十二至卷六十七)   第三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六十八至卷一百二十三)   第四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一百二十四至卷一百八十四)   第五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一百八十五至卷二百三十七)   第六册   资治通鉴补二百九十四卷(卷二百三十八至卷二百九十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全六册《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余于是书,始读之,但觉其宏深广肆,如临海望洋,未能见其畔也。再读之,始得窥其堂奥,穷其源委,见其中去取之谨严,义例之精密,褒讥得失以发后人之志,考校同异以辨前人之非。既又三读、四读之,时觉其中有百中之一漏,全璧之微瑕 谈允厚“七病”:漏、复、紊、杂、误、执、诬(《资治通鉴补》后序)《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1999年2001年《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王德保博士系南昌大学高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评建办常务副主任,他在头天刚结束在日本的考察访问后,就不顾旅途劳累,风尘仆仆来到我校指导评建工作。(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春雨网 ) 涉及问题不少,深入研究一篇也无。 引文都是著作,没有论文,这是一个标志。《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陈光崇,字祖同,1918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先后  执教于湖南大学历史系、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辽宁大学历史系。1988年于辽宁大学历 史系教授任上离休。 陈教授从教高校近60年来,创获颇丰,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古代史学史论丛》、《史学研究辑存》、  《寿补堂史学论集》、《通鉴新论》、《资治通鉴选读》等;主编的书籍有:《中国古  代史》、《简明中国古代史》、多卷本《中国通史》隋唐卷、《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  第八集。参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点校《奉天通志》、《通鉴新注》第十二  分册。 陈光崇先生1957年就开始正沈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开设《通鉴研究》课。本书是他多年研究《通鉴》的文章汇集。他还曾经编写《资治通鉴选读》一书。《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梅尧臣《宛陵集》卷三十九《送司马学士君实通判郓州》: 君家世典史,君复续祖为。 兰台未成书,汶阳从已知。 此诗作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司马光时年三十六。可知此时朋友们已经知道司马光的著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见陈光崇《司马光逸文琐记》。 本书的缺点是没有提供每篇文章的原始出处。《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周绍良(1917-2005) 著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文学刍议》、《敦煌写本坛经原本》、《绍良丛稿》、《经楼梦研究论文集》、《清代名墨丛谈》、《蓄墨小言》、《清墨丛谈》、《百喻经今译》;合著有《唐代墓志汇编》、《红楼梦书录》、《古典文学研究汇编·红楼梦卷》、《敦煌变文论文录》、《敦煌文学作品选》、《近代文论选》等书。 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唐史学会副会长,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国务院古籍出版顾问等。 《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 吴玉贵,1956年生,新疆奇台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隋唐史、历史文献学。 著作: 《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西域通史》(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西域文化史》(合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唐代文化》(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服饰通史》(合著),宁波出版社,2002年。 译著 [美国]汉布里主编《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 [美国]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德国]傅海波  [美国]崔瑞德主编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周绍良先生书 1.时间范围小,只关唐纪。 2.内容更丰富,不限于时间问题。 3.四十一万字。 4.不解存疑。 5.无页码给出,只有卷数时间吴玉贵先生书 1.时间范围大,全书皆在。 2.内容相对少,只关时间,多为日期问题。 3.二十五万字。 4.不解存疑。 5.给通行本页码。《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按十一月无庚午,新旧《唐书》本纪俱作“庚寅”,是。按,贞观十年十一月丁亥朔,月内无庚午。《旧唐书太宗纪》:“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於昭陵”。《新唐书太宗纪》同。庚寅为十一月四日,当从《太宗纪》。《通鉴》“庚午”为“庚寅”之讹。通鉴唐纪十,一百九十四卷,贞观十年,6122页: 冬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於昭陵。《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 周先生总结通鉴问题 1.文字润饰之失真 2.叙事之重复 3.叙事有误 4.月日干支之脱误 周先生书的意义:未尽之问题尚在,可以继续研究。 吴先生:通鉴纪事时间之错误: 1.误讹2.误衍3.误夺4.误次5.竄乱6.违例 原因 1.因字形相近而误 2.因误信旧史而误 3.因取舍不当而误 4.因误改旧史而误 5.因历法不同而误 6.因史源不同而误 7.因误复上文而误 8.因一时疏忽而误 《资治通鉴》的研究《资治通鉴》的研究中华书局1964第一版2004年岑仲勉著作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null
本文档为【资治通鉴研究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911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2-01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