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

【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

举报
开通vip

【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 1 第三章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第三节 郁达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鲁迅的一些小说,实际上表现就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以深刻的反封建的内容和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猛烈地震撼了当时...

【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
【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 1 第三章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第三节 郁达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鲁迅的一些小说,实际上表现就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以深刻的反封建的内容和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猛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当然,序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旧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痕迹)。之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1926年就出版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又是中国2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 胡适曾在1919年7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个问题》的小说,写一位青年由于社会和长辈的压力而早婚早育,结果为家庭所累,未老先衰。作者借这个青年的嘴提出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样一个虽似抽象却又与社会发展极有关系的问题。(喜欢研究问题) 陈衡哲1917年6月,她在《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号上发表一篇白话作品《一日》。反映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生们一天的生活,很生动,但属写生、速写一类。自己说:“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1918年10月,她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老夫妻》,赞咏家庭温暖。作品比较平淡,缺乏时代精神,却是《新青年》上刊载的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1920年,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雨点》《波儿》。《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波儿》描写的是美国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艰辛,体现了作者对贫病者的深切同情。《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诉说的是一个受婆婆压迫,与丈夫逃到山峡里生活,后又失去丈夫的女子的经历,写出了独处者的孤寂、恐怖和恍惚。《西风》童话。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陈衡哲端庄秀丽,一股书卷气直面袭来。1911年留学美国,主修历史。191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姐妹学院,三年后又拿到芝加哥大学历史系 2 的硕士学位。在1920年她成为第一位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女教授。1917年先于鲁迅的《》发表了白话文小说《一天》。1820年与康纳尔大学的研究生任鸿隽结婚,他是中国第一个科学社会团体《科学》杂志的创办人,死于1961年的上海。1976年陈衡哲在孤独中去世,她烧毁了她大量的小说、诗稿、散文。〗 较早从事小说创作的,还有《新潮》作家群。1919年初,成立第2年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尽管并非文学刊物,却在3年多的时间内,《新潮》共刊登26篇(一说22篇),主要作者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人。 1897—1968)《雪夜》和《一个勤学的学生》。《雪汪敬熙( 夜》描写一个家庭贫困的病态:父亲躺在家里抽大烟,儿子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门外。(一个家庭折射社会)《一个勤学的学生》一旦考上文官,便不再上课,并做起妻妾成群、富贵荣华的美梦来。小说通过揭露这个所谓很学生的内心秘密,鞭挞了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毒害。1925年出版小说集《雪夜》,其中的《瘸子王二的驴》写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份量。被鲁迅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罗家伦(1897—1969)《是爱情还是苦痛,》写一位接受个性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程叔平与一位新女性吴素瑛相爱,但她的父母却软硬兼施逼他娶了一位旧式女子,程叔平由此承受了“有爱情而不得爱”和“强不爱以为爱”的双重精神折磨。鲁迅“正是当时许多知识青年的公意”。谈话方式引出主人公对主要事件回忆,有新意。 杨振声(1890—1956)《渔家》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渔民仍然要受“水上警察”的敲诈勒索。《贞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恶俗。作品写一个叫阿娇的姑娘,定亲几个月未婚夫就死了,而父母却将她嫁给木头牌位做妻子。她无法忍受那种枯井死水般的生活,终于悬梁自尽。还有中篇《玉君》,短篇《一个兵的家》等。 俞平伯是初期重要的白话诗人,后来也主要以散文创作著名,但他也在《新潮》上发表《花匠》《狗和褒章》。《花匠》一个花匠为了营利将所栽培的花卉硬加裁剪和束缚的情景。作者借此要阐发的是一种要求解放个性、反对矫揉造作的社会观和艺术观。《狗的褒章》刻画了一位深受封建道德毒害的妇女形象,她20多岁时就自愿“望门守贞”,“见了男人就是亲戚也要躲得远远的”。然而,孤单的生活毕竟违反人性,她只能养一只哈巴狗以慰寂寥。她一向心高气傲,但可悲的是,她追求的不过是一枚表彰节烈的褒章——“黄间白的丝绶,辉煌雪白镂花的一块东西”。 3 (古华)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春游》《两封回信》《伊和他》《不快之感》等。《“这也是一个人,”》初步显示了现实主义特征。 《新潮》上的小说虽然作品选材不严,开掘不深,结构上平铺直叙,表现出一泻无余。但创刊登小说时只有鲁迅《狂人日记》和陈衡哲《老夫妻》两篇。而到1920年底,因多数作者出国而几乎停刊时,现代小说创作已渐趋繁荣。起推动作用。 包括《新青年》《新潮》作家群在内的初期小说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广为传播的背景下,表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鲁迅“每一篇都是‘有所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 显示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1920年间,但问题小说的写作高潮则问题小说初始在1918 在1921年之后,即周作人的理论倡导,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创作不可分离。 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周作人指出:中国过去没有问题小说,只有“教训小说”,五四新文学革命后才有问题小说的出现;它与“教训小说”不同,“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所提倡的,必是尚未成立,却不可不有的将来的道德”,“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每周评论) 鲁迅说自己写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集〉自序》) 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则是以“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为共识的。(茅盾语) 问题小说主题、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相一致。 (民工问题,小保姆的日记)题材热。 来源主要有几方面: 、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1 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国文学影响。有“提出问题的文学”(高尔基语)之称的俄 罗斯文学和东北欧文学;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作家 4 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当然借鉴是根植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切考察基础之上的。 为人生派——问题小说 1921年,出现了两个新文学最重要的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其中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而创作的文学流派。这是"五四"以后两个最重要的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我们为什么把1921年以后作为新文学发展的开始,就是说从1917年到1920年这一段时间重点是搞文学革命运动。从1921年以后就进入一个创造新文学的时期。把1921年作为一个标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出现了,形成两大作家群,并发生巨大影响。 为人生派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在成立的时候,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宣言,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有一段话:"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并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尽管这段话比较简单,却仍能代表这个文学团体的大多数作家的共同见解,而且这一见解还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文以载道,即运用文章来宣扬封建思想,这是封建主义文艺观的一种。还有一种封建主义文艺观,即将文艺当作消遣品。一些封建士大夫在他们得意之时,利用文章讲些得意的话,表示自己的风流。失意的时候,也借用文学发牢骚,自我解嘲,借文学表现自己,这就是旧文人的名士气,名士作风。"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就是这种封建文学观念的表现。这也包括反对鸳鸯蝴蝶派。从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这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成立是为反对封建文学的。他们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呢, 那就是为人生,即文学反映人生,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要探讨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并且指导人生。 文学研究会还有几位重要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后章重点讲。这里先介绍另外几位: 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林纾、严复都是闽侯人),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一开始也多为问题小说。《一个著作家》《灵魂可以卖吗,》等篇,展现了一出出“血和泪”的社会悲剧,颇有社会意义。茅盾曾肯定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庐隐论》)(难产) 如果说郁达夫的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而下”的生理欲望的表现抒发“五四”时期青年人的精神焦虑,那么庐隐的小说则常常通过人物对形而上人生终极问题的诘问抒发“五四”青年茫无头绪的苦闷。 在其代表作中篇《海滨故人》和《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 5 记》等短篇中,“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是其主调。 《或人的悲哀》以书信形式叙写了主人公亚侠半年内的经历与情绪。她因养病去日本,不久回杭州,最后自杀于西湖。在短暂的人生之旅中,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所见都是无聊,所思都是虚无,于是在极度的厌倦中告别人生。 《丽石的日记》以日记形式披露了被医生诊断为因心脏病而死的丽石的真正的死因:由于悲观厌世而抑郁致死。 《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写北京一所女子大学的学生露莎,她生性活泼但外表冷漠,喜欢读书和沉思。露莎和几位女同窗曾经自视清高,自垒高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不久,她们中的大部分便纷纷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或与家庭妥协、或回归传统与世俗。露莎虽然我行我素地爱着已有家室的梓青,执著于她的理想,却由苦于这种恋爱的“不道德”,苦于“人生的究竟”无解答。最后,梓青因事业的需要。委婉地与露莎断了情。(自身写照)小说以露莎为叙述视点,不注重结构,一任主人公的满腹愁绪自然流淌。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是“五四”这个特殊的历史蜕变时期一般知识青年的特点:一方面渴望个性自由,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因袭道德观念的束缚。露莎敢于蔑视传统道德而与梓青婚外恋,但她绝不是真正无所顾忌,相反,她十分敏感世俗的议论,心灵承受着传统与世俗礼法的重压。 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的过程,宣泄了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郁闷心理,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她的探究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是“恨”和“疑”。 她以细腻多感的文笔,真切入微地袒露了五四知识女性中相当一部分人半新半旧的二重性格与心态,显示了出色的抒情才能。 长篇小说《象牙戒指》(以同学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女人的心》《归雁》及《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大量运用日记体、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叙述,对于男女情爱心理的描绘尤为成功,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可与同时期的郁达夫媲美,是新文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庐隐的小说充满感伤、厌世的情绪,主人公由愤世嫉俗、追求个性解放到厌世甚至自杀,其原因既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也来自这些貌似独立的现代女性心灵深处的传统道德重负。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庐隐的面相带着薄命。忧郁的大眼,大鼻,大嘴巴,宽宽的颧骨。她的母亲说她生得不吉利,庐隐的祖母在她出生当天过世,仿佛就为了证明她的克人之相。庐隐和罗淑一样,死于难产,年仅36岁。庐隐的《云鹤情书集》收录了她和比她小10岁的李唯建的情书,语言火烈疯狂,柔肠百结。爱情改变人尤其是女人。庐隐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了。爱情使庐隐重生,爱情又置她于死地。庐隐我行我素,解 6 除旧式婚约,“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它,谁管得着,”她嫁于已有妻子的北大学生郭梦良,育有一女。二年以后,郭梦良病逝,庐隐带着丧夫的伤痛,抵达上海,边教书边写作,奠定庐隐在文学界地位的中篇《海滨故人》这时出版发行。庐隐没有活到她所希望的60岁,在60年写自传,“已经有一、二本成功的杰作,那么我就在众人赞叹的声中,含笑长逝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18年到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并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长篇小说《一叶》(1922)诗集《童心》(1925) 他的情况与冰心、许地山有某些相同之处。他一些小说也是表现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有宣扬人们应该相爱的。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微笑》,写一个叫阿根的青年犯人,在监狱里遇到一个女犯人,这个女犯人对任何东西都微笑。他起初不理解,后来从一个老犯人的嘴里听到这个女犯人的经历。原来他曾经毒死过自己的丈夫和他的前妻。她入狱后生病时受到一个教会女医生的照顾,受到女医生的行为的感化,于是思想转变了。她对任何事物都笑,这笑代表着一种广博的爱,阿根受到这种思想的感染,思想也转变了。后来出狱,他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工人。《微笑》这篇小说是通过女犯人的笑,来宣扬一种泛爱的思想。但是,王统照作品中这个内容并不是很多的。他写的更多的是这种美和爱,在生活中受到破坏,人们得不到它。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沉思》,里面的主有公是一个女模特儿。青年女子琼逸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自愿为一青年画家充当模特。这一纯粹的唯美行动却引了一场混乱:粗鄙的军阀想乘机揩油,琼逸的未婚夫来找画家打架,而当初完全沉浸于艺术、以神圣之心对待模特的画家也抑制不住凡心动荡。她为什么去做模特儿,她认为艺术是一种美(她还是一个演员)她要通过艺术给人生带来一些欢乐。然而,画家对她不理解,而有钱的人要霸占她。她想要用自己的行动给人生带来爱的美,在生活中却得不到实现。于是,她只好自己跑到一个亭子里去沉思。作者没有写出沉思的结果,其实答案很明显的:社会生活不是艺术美所能改造得了的。《沉思》这样的小说与《微笑》不同。《微笑》是宣扬要有一种爱,《沉思》则说这种爱和美是得不到的。这样,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比较深刻一些了。 王统照有一些作品直接地描写到生活中的丑恶,这样的作品其思想意义就更大了比如他有一个短篇小说叫《湖畔儿语》,写的是在一个夜晚,主人公在湖畔遇见一个小孩,他的名字叫小顺,父亲是一个铁匠,生活很苦,母亲也已去世。他有一个后妈,她为生活所迫,做了暗娼。父亲由于晚上不能回家,就只好去烟馆抽大烟过夜。只要夜间有客人,就把小顺打发出来,他就在湖畔过夜。通过在湖边两个人的对话,从小孩的嘴里讲他家庭这一段悲惨的经历,这属于描写社会黑暗面的,这样的作品的反映社会 7 现实是比较深刻的。 【问题小说的著名作品还有李渺世《买死的》利民《三天劳工的自述》王思(王占)《偏枯》朴园《两孝子》孙(人良)工《海的渴慕者》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一些哲理色彩;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留下思考的余地,但也有些作家试图找寻答案,以“美”和“爱”来弥合缺陷,净化人生。社会功利的倾斜使之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它的审美价值,只能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为人生”的文学风尚和潮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流派。】 “思想大于形象”。 从以上几位作家的介绍,我前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意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自己对人生怎么看的,就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人物,实际上缺少个性,它是作家理想的一个化身,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作家的理想。这从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来要求是不够的,即不根据人物自身的思想去表现它,而是充分表现作家思想的工具。 可是,文学研究会中也有一位作家是重视客观描写的,注意冷静地看待人生、描写人生,他就是叶圣陶。(后面讲)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这个时候为什么出现乡土文学,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为人生派的文学主张的发展。为人生派主要表现一些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要寻求生的答案,人生是什么,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探讨这样的问题的。后来,他们这种为人生的文学观有所发展,特别是他们主要的理论家沈雁冰,到了二十年代中期前后,已经提出为人生的艺术应该写被污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这种文学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创作产生影响,使大家注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象《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已经发表了一些反映下层人民受欺压的作品。如利民写了《三天劳工的自述》利民这个人的情况我们现在不太清楚,因他发表的作品不多,很可能是一个业余作者。《三天劳工的自述》是写一个学徒的生活,这篇小说在"五四"时期,它在口语化方面是很杰出的。当时所谓的白话,主要还是知识分子的腔调,能够用劳动人民话来创作,利民这篇小说是很杰出的。在当时不可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可是《小说月报》发表他的作品,就说明它重视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这说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有了发展。 二、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年轻的作者,他们往往有一种共同的经历,就是出生于农村,多数人出身于农村破落的中、小地主 8 或小有产者的家庭。由于这种经历,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农民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因其家庭处于一个破落的状态,对于受苦的农民有所同情,这样当他们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注意去描写被污辱、被损害的人生时,就很自然地会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在农村的生活,就把所看到的农村苦难作为重要的题材。 三、鲁迅的影响。我们介绍鲁迅小说时曾讲到,有两个重要题材是鲁迅要表现的,一个是农民,一个是知识分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普通农民生活的作家,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开拓,很多年轻的作者就学鲁迅的小说,也来表现农民的生活。所以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上,很能看出鲁迅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为什么二十年代中期前后会出现乡土文学,大致就这样几种原因,在生活上的,没有农村生活怎么写,还有他们思想上的原因,如周作人,是为人生派的一个很重要的作家。文学研究会的宣言就是周作人起草的。但是,到了1923年,他编了一个集子,《自己的园地》(散文集),他在序中写道,文艺就是表现自己。在一篇文章中他说道:有人种花是为了消遣,有人种花是为了卖钱,这都不是重要的,真的种花者是以花为生活的。这种主张已经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所以有的作家,象周作人那样的,并没有按照为人生这条道路走下去,思想有了变化。这就是说,乡土文学是为人生派的一种发展趋向,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趋向,但是并不是说所有为人生派的作家后来都去写乡土文学。 【这些来自农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批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在1928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沿用这个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大多直接受鲁迅影响。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一、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第二、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9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许杰(浙江天台,1901—1993)的《赌徒吉顺》,吉顺是个农民,喜欢赌博,沾染了这种不良习惯。他给人家做泥水活,赌博输了钱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妻子典给人家。许杰的这篇作品是现代文学是最早写到典妻的,它的重点是吉顺在典妻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另外许杰还写了一篇小说《惨雾》(茅盾许杰是那时“成绩最多的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家”,“最长的《惨雾》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是写农村的械斗。械斗是两个村子或两个家庭间的武斗。《惨雾》写两个村子之间的械斗,这两个村子只有一水之隔。其中一个女子从这个村子嫁到另外一个村子去。当她回娘家的时候发生械斗。结果她的丈夫和她的族弟都死去了。这个女子受了刺激以后从楼上摔下来,摔成重伤。 许钦文(浙江绍兴,1897—1984)的《石宕》,写的是打石头的工人。这些工作都是农民来做的。作品写一次塌方,有一些人被压死了,表现了悲惨的情状。可是过了几天又开工了,做工的人明知生命没有保障,但是还要做,不做没法活。(小煤窑) 许钦文有一篇小说《鼻涕阿二》,这是一个女子的外号,她出生的时候,家中重男轻女,使她受了很大的虐待。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到村子的夜塾里去,遇到了一个年轻善良的木匠叫龚阿龙,龚阿龙爱上了阿二,向她求爱。但是阿二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另一方面也中了毒。她拒绝了木匠的求爱,并把此事告诉家中,村子里的人认为她自由恋爱过了,在那封建思想特别严重的地方,自由恋爱是"私通"的代名词,这样,鼻涕阿二就被看成是失去贞洁的女子,只能嫁给农村掏粪的农民。后来,她被嫁给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农夫阿三。可是因为是父母之命,也就服从了。这说明她自己思想上也有封建观念。她丈夫死后,婆婆又把她卖给一个钱师爷做妾,她也服从了,因为是婆婆要卖她,到了钱师爷家中,就养成了做姨太太的脾气,买了一个丫头海棠,她在海棠身上报复,把过去父母欺压她的办法都拿来对付海棠,最后还把海棠卖掉了,卖给了三十四岁的木匠龚阿龙,也就是当初向她求爱的那个人。最后写两个人见面了,只是非常冷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原来是认识的"。除了这句话之外,他们再也没说什么。因为龚阿龙这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八十四块钱上。最后这个场面是具有震动人心的力量的,既写出了这些青年农民受封建礼教迫害,也写出了他们的麻木。 许钦文的小说《疯妇》,是写农村家庭中婆媳关系,主人公是双喜媳妇,双喜长期在外,在酒店中当跑堂的。双喜的媳妇在家受到婆婆的虐待,尽管她非常勤快,拚命的干家务,可是婆婆还是不满意。这就使双喜媳妇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结果在一次淘米的时候,因为失神,米被水冲走,鱼被猫叼走。想到这必 10 然要遭到婆婆的责骂,双喜媳妇害怕得发疯,不久便死去。一直到她死了,婆婆还不让双喜知道这回事。 鼓家煌(湖南湘阴,1898—1933)的《喜期》,女主人公静姑更为悲惨,家中重男轻女,她一生出来差一点被溺死。长大后,又不能跟自己青梅竹马的男子相好,被迫嫁给一个瘸子。但是就这样的生活也得不到,新婚之夜,军阀的军队来了,瘸子被打死,静姑被奸污自尽。题目是《喜期》,实际却不是喜期,而是死期。 彭家煌还写了一篇小说《陈四爹的牛》,这篇作品中也有一位象阿Q的农民形象,而且他的性格比阿Q更懦弱,他的名字叫周涵海,可是人家都叫他的外号,外号叫"周三哈"。陈四爹是个有钱的人家,他对周三哈剥削的厉害,连一顿饭吃多少都有限制,一顿饭只准吃两碗饭,结果,"周三哈"只能忍饥挨饿干活。后来有一天,他在放牛的时候,因为有许多孩子编山歌来骂他,他去追打这些孩子,结果牛丢了,叫野兽给吃了。周三哈便投湖自杀。周三哈自杀以后,陈四爹因自己的牛丢掉了,而感到非常痛惜,到处去找牛,可竟然没有人问一问放牛的人到哪里去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个场面。题目叫《陈四爹的牛》实际上就是说,周三哈就是陈四爹的一头牛,死了也没有人想起他。象这一类的作品很多。 还有写到农村早婚的不合理现象,写小女婿的,象彭家煌的《活鬼》,就是写小女婿这种不合理现象。 再如语丝社的冯文炳(废名,湖北黄梅县人,1901—1967)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小说《浣衣母》,写一个寡妇李妈,五十多岁了,丈夫死后留下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后来男孩跑了,女孩死了,她一个人孤苦伶丁,靠替人家洗衣维持生活。作品开始时写她名声很好,周围群众很尊敬她。但是她生活很困难,正好来了一位单身汉,三十多岁,没有工作。他就跟李妈合作,在李妈家门口开了一个茶馆。开始时生意还可以。可是很快,村子里就风声风语,传出谣言,说李妈和单身汉关系不正常。结果便没人到李妈的茶馆来喝茶了,人们都把她看成是罪人一样。后来单身汉受不住压力,只好离开了这个地方,留下了李妈孤独一个。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旧的观念对寡妇的压迫束缚,作家表示了对下层妇女的同情。 未名社的台静农(安徽霍丘人,1903—1991)的《红灯》,写一个寡妇汪家嫂子,她的儿子挺而走险,做强盗一类的事而被杀害。每年七月的鬼节,要超度亡魂,寡妇汪家嫂子就到处借钱。因她的儿子是被杀的,人们看不起她,她也借不到钱。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留下的一张红纸做了一个灯,放到河里顺水漂走,表示对儿子亡灵的超度。这是写一个母亲的痛苦。 另外象台静农(未名社成员,安徽霍丘人,1903—1991)的《天二哥》,这个人喜欢喝酒和打架,有点像阿Q跟小D和王胡 11 打架那样。他喝醉了酒打不过别人,于是就用喝尿的办法来解酒,这当然是非常愚昧的,可是为跟人家打架,他还是把尿喝下去了。结果虽然打架胜利了,第二天却死去了。这样一个人物,是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这也是写农民的不觉悟的状态。 鲁彦,姓王(浙江镇海,1901—1944),原名王衡,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遂用“鲁彦”。 他是文学研究会稍晚一点的作家,他的第一个小说集叫《柚子》,里面有《自立》、《阿卓呆子》,这些小说都是写农村的土财主,由于兄弟间的自相争斗,或者由于子弟不争气、堕落,造成家庭的破落。 《柚子》长沙处决犯人,看客。 他的第二个短篇集子叫《黄金》,这个集子中特别是《黄金》这篇小说写得更充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叫如史伯伯,这个人是农村小有产者,大概他年轻的时候是做账房的,家里也有十几亩田,有几间房子,略有家产,在当地是一个中等人家,因此他受到人们的尊敬。后来,如史伯伯年纪大了,不能工作了,儿子接替他,出外谋生,然后给家寄钱。可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越来越衰落,儿子在外挣的钱不能接济家庭,没钱寄回来,就使如史伯伯生活越来越困难。《黄金》这篇小说的重点是写如史伯伯在家道衰落的过程中间,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歧视,写社会的这种人情世态。这方面写得很细腻,某月儿子的汇款不知何故还没寄到,关于破产流言就传播开来。例如到人家家里去,本来是去坐一坐,随便谈谈话,人家就以为他是来借钱的,所以他还没开口,人家就叫穷。又如出席一些宴会,本来如史伯伯年纪比较大,应该坐上席,可是自从儿子不能寄钱回家以后,他的一些下辈就坐上席,而不理睬他。他的孩子上学也无故被老师打了,甚至于连一只他心爱的狗也被人家砍死了。说明家庭破落了以后,各种人都来欺负你,有的来逼债,有的来勒索,有的来偷。这样就加速了他们家庭的破落的速度。《黄金》就是描写"陈四桥人"的性格。你有钱了,他们都来了,敬神似的恭敬你;你穷苦了,他们冷笑你,欺负你中,写尽世态炎凉。最后写如史伯伯做梦,儿子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原先欺负他的人一个一个跪在他面前,很具有讽刺意味。当然,这一类作品,还没有能够把这些中等阶层破败的根本原因写出来,有一些作品的还带有一些感伤的情绪,就是对一些破落家庭表示一种惋惜,这是他的局限。但是,我们仍然能从这一类作品中看出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由于整个国家经济的衰落,因此农村不仅下层的贫农雇农受苦受难,而且就是一些中层阶级也在走下坡路。这类作品提供了这样的认识价值。势力。 1906—1994)贵州遵义人。《水葬》骆毛偷东西,蹇先艾( 看热闹。几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安慰。 12 王任叔的小说《疲惫者》,就塑造了一个农民的形象,叫做"运秧驼背",他是一个给人打短工的雇农,其生活状况很像阿Q。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也是住个一个庙中,这个庙叫三圣殿。他辛辛苦苦替人打短工,生活很艰苦,反而被诬为偷盗者,当他被抓来坐牢时,悲愤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说我偷,就算我偷,但我要反问一句,我的钱可是谁偷去了,这就是作家笔下运秧驼背这样一个受压迫者。 另外还有一些写农民在农村生活不下去,就跑到城里挣钱,结果也是没有希望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李渺世的小说《买死的》,写一个农民出外挣钱,他的妻子和儿子都盼望他回来。后来他在外头挣了儿回家,已经下火车了,可是不小心被火车轧死了。他挣的钱也都叫车站上的人和警察给拿走了。而他死后没有管他,他妻子、儿子还在家中等他回来。这就是说农民出去谋生也是没有活路的。(民工) 还有一些写军阀战争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如徐玉诺的《一只破鞋》,写一个农民叫海叔叔,他在军阀战争中被打死,他留给妻子的只有一只补过的破皮鞋。 关于乡土文学的意义。 乡土文学作家,当时的名声并不很大,例如上面讲到的一批作家,比起冰心、王统照、叶圣陶,名声并不大。但是,他们写出的这批乡土文学,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是应该给一定的地位的。原因有这样几点。 一是他们继承了鲁迅开拓的题材。 鲁迅开拓的农村题材,是由二十年代这批乡土作家继承下来的。而且他们为鲁迅写农村的小说和后来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农村题材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后来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中,农村题材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二十年代乡土文学前面是继承了鲁迅,后面是为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农村题材起开拓作用的,它是一个过渡的桥梁。 二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因为他们的作品很多都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农村生活的回忆,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乡。如许钦文的一个小说集的名字叫《故乡》。鲁迅曾经说过:你只要看一看他作品的名称,就知道这是乡土文学。因为乡土文学能够描写民间的风俗、习惯,这对于创作题材是一种开拓,对于比较深入地去写农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如鲁彦的一篇小说叫《菊英的出嫁》,是写浙东民间的冥婚风俗。"冥婚"是未婚夫已经死了,未婚妻还要嫁给他,跟鬼拜堂,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产生出来的一种风俗。还有台静农的《烛焰》,写"冲喜"。未婚夫病的快要死了,就急忙给他办婚事。因为结婚是一种喜事,可以冲掉他的病。《烛焰》中的主人公翠姑,她的未婚夫快要死了,父母也不同意她去冲喜,但是男方已提出要求,父母想了想,女儿总还是人家的人,也就把女儿嫁过去了。结果, 13 翠姑嫁过去不几天,丈夫就死了,从此一辈子守寡。还有台静农的《拜堂》,写一个寡嫂跟她的小叔子结合的过程。她的公公不同意这样做,要让他的儿子把嫂子卖掉,拿钱去做生意。但是他儿子还是愿意跟他的寡嫂结合。只好在半夜三更请了两个妇女到他家里来做证婚人,然后草草拜堂,是非常哀伤的。象这样一些风俗在乡土文学中很多,写这些风俗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可以通过风俗习惯来看人民的精神面貌。看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而且具有地方色彩。象上面讲到的多数是南方浙江、安徽这样一些地方的风俗。通过这些地方风俗对于我们认识当地的社会是有作用的。 三是乡土文学作家的作品在艺术上提供了一些新的经验。 如心理描写,在有一些作家的小说里还是用得不错。象《赌徒吉顺》,写吉顺将要把妻子典给别人的时候那种内心的矛盾,通过独白把它展示出来。如许钦文的《疯妇》,写双喜媳妇淘米时候,在河边好像看到从东边来了一艘船,船上站着她的丈夫,可是船不停,往西走去了。接着又来了一艘船,又往西走了,她希望丈夫回来,结果丈夫没有回来。后来有一艘船就掉过头来驶向她面前来,她的丈夫就从中走出来。这是写一个人的幻觉,由于她精神受到了虐待,非常痛苦,他老是思念自己的丈夫,希望她丈夫回来,才产生这种幻觉。还有些作品在描写人物心理变化时用象征手法,这些都为新文学的艺术手法增添了内容。 当然,并不是乡土文学作家的所有作品都是写农村生活的,他们还有不少作品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另外,他们的风格也不是一致的,象冯文炳,他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内容是回忆一个农村的姑娘从小跟着父亲打鱼为生,后来父亲死去了,就自己种菜卖菜,描写这个姑娘的神态,但是他并没有更多地去表现自己对人物的态度。他自己曾说:我愿意让读者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说明作者对农民还是有所同情的。另外象鲁彦,风格跟冯文炳就不一样,而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是在玩世不恭的外衣之下,包含着自己内心对人生的愤懑。还有一些作者在其作品中带有不同程度的感伤的色彩。乡土文学作家写到了农村的题材,但是往往开掘得不够深,这是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不及鲁迅作品重要的原因。另外对于农民的生活熟悉程度也不一亲,有的写得比较好,有的对于农民的心状态、性格、气质写得党政军不大象,艺术成就也不平衡。 〖我们学到现在为止,已经读了不少小说,我建议把文学研究会作家的一些作品拿出来一两篇比较一下。比如说,大家可以把冰心的《超人》读一读,然后再把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读一读,或者从乡土文学作品中选一篇也行,读完后来比较一下,通过比较,就可以看冰心《超人》一类作品的着重点是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表达作家的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这样作品的创作方法跟《潘先生在难中》是不一样的。《潘先生在难中》这一类作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让读者判断他是什么人,应该对 14 他采取什么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这样比较以后,大家就会体会到:在小说创作中有不同的创作方法。重视表现主观和重视描写客观,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小说创作中都可以看到。这对今后读作品会有好处,你就更懂得怎样区别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总的来说,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小说创作,其主题思想揭示社会现实,探寻人生意义;题材多是下层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艺术倾向主要是客观写实。 与“为人生”小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为艺术派的创作)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 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 "为艺术派"的创作,主要指另外一个社团,即创造社的创作。创造社的成立是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但是,它真正开始活动还要晚点,是在一九二二年五月,当他们出版《创造季刊》的时候活动才真正开展起来。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这四人被认为是创造社初期的主要成员。另外田汉曾经参加过创造社,还有郑伯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员。创造社为什么被称为"为艺术派"呢,因为在他们文学主张中,的确带有为艺术的色彩,他们受西方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甚至于表现主义的一些影响。 弥洒社、浅草—沉钟社在艺术倾向上与前期创造社向呼应,为20年代浪漫抒情文学推波助澜。 ——"为艺术派"的文学主张: 创造社的主张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他们认为文学的任务主要不是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就是说文学不是"再现",而 "表现"。所谓"再现"就是再现客观生活。所谓"表现"就是把自己主观感情尽情地表露出来。郁达夫曾经:如果纯粹地客观描写,艺术家的才气就可以不要了,艺术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他们的创作都很重视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认为内心的这种自然要求是文学的原动力。为什么要写作,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象郭沫若就把诗歌叫作:"生的颤动,灵的叫喊","生"是生命,"灵"是灵魂。他认为诗为是做出来的,诗是写出来的。这里的"写"不是普通的写,这个"写"是说心里有什么感情,就如实地把它写下来。这里所说的做,是指艺术加工。诗不是做出来的,就是说诗不要加以修饰,赤裸裸地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就可以了。因此他们自然尊重自我,尊重天才,强调创作的灵感,这是创造社主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主张之下,在表现方法上就是排斥理智,强调绝对的自由,打破一切既成的规律,要求做到体相不可分,"体"指内容,指作家的感情。"相"指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说内在的感情和外部的表现形式不可分,应该完全一致。他们甚至认为文 15 艺就是认人暂时忘掉理智,就剩下一个感情。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因此,他们就不注意文学描写的客观性。比如说时间、地点,这些都不重要,而是强调主观感情的表达,这就是"主情主义","主情主义"就是感伤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至于一个人说出一句话是不是符合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的真实性格,这可以不管。只要这个人说出的话能够充分地满足作家表达感情的需要就好。他们的主张也的确带有唯美的因素。比如郁达夫曾经强调说:"文学就是为了美,要用唯美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至于政治,那太黑暗了,作家不屑去谈它。"象成仿吾也提出来,美就是真,就是善,真善美三者之间,美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美,就有了真,就有了善。因此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埋头于美的创造。这样一些主张证明创造社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所以把它们叫做为艺术的流派,也有道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创造社的这些主张跟西方唯美主义是不一样的。他们这时强调表现美,强调表现内心的感情,都带有反封建的单词,就是说文学作品不是用来为圣贤立言的,不是用来为封建阶级歌功颂德的。那么文学应该是什么呢,文学研究会认为文学应该来表现人生,创造社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我的感情。这两种观点同样都带有反封建的意义。而且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创造社的成员多数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 ,他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旧社会没有为他们预备下象牙塔,让他们躲到里面搞唯美主义。当他一接触到社会生活时,就会看到社会上许多黑暗的东西,就要反抗。要反抗黑暗的社会现实,就不可能沉溺在纯粹的、抽象的美的里面。因此,到了二十年代中期前后,他们的思想变化就就相当的明显。比如1923年,郭沫若写了一篇《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一方面继续要要求表现自我,他说文学就应象黄河、长江一样,把一切外来的东西都融化在自我之中,滚滚而流,流出全部之自我。可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就喊出了我们要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反抗不以个性为根底的继承的道德,我们反抗否定人生的一切既成宗教,等等。就是要反抗社会黑暗,反抗资本主义。既然这样,就要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战斗作用,这对他过去的那种唯美思想,就是一种否定。如一九二四年成仿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讲过:凡是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不关心社会问题的,没有不痛恨丑恶的社会组织,而且对于善良的人民的不平遭遇深表同情。他认为艺术要有社会价值,要唤醒人的同情心,要促进人类社会向上。象这样一些观点已不是唯美的了。他已经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了。甚至象郁达夫,他在1926年《创造月刊》的创刊号上的卷头语中也表示要为天下被压迫者吐一口气,提出来要以自己的呼声来促进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组成。这样的一些观点都跟"五四"时期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主张很不一样了。 由于创造社的上述文学主张,他们在创作中必然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不注意去再现客观的现实,而注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一种是直接地来把自己的感情写下来,一种是寄托, 16 把感情寄托在形象上面。因此在小说创作上有一种叫"自叙小说",就是写自己的生平经历。另外一种就是"寄托小说,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国人或古人身上。 创造社的创作情况: 创造社非常强调自我表现,它所注重的浊如何再现生活,而是如何充分地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因此,很自然地在创作上就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特别集中地表现在郭沫若的诗歌里头。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代表作家,他在"五四"时期的诗歌我们已经讲过了。今天着重介绍一下他们的小说创作的情况。 在创造社中小说成就最高的不是郭沫若,而是郁达夫。(以后讲) 最后,还要提到创造社另一位小说作家,在当时也比较有影响的,这就是张资平。 —1959)1937年,他离开上海去张资平(广东梅县人,1893 南京汪伪政府任职以后,不仅参与创办了亲日刊物《新科学》、《文学研究》,而且担任汉奸组织“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文化委员会主席。更有甚者,他还著文鼓吹“东亚共荣”。在抗战胜利头一年,即1944年由宁返沪,胜利后为国民党拘捕,后不知何故获自由。解放后在上海一所中学任教。1955年被治以汉奸叛国罪,于1959年病故于安徽劳改农场。 的小说有的也带有一定的自叙传性质,但他用的是写实手法。开始的时候也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一些受侮辱的贫苦人民表示一点同情,并且也表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情绪。例如他的短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木马》等。《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写在日本生活,主人公叫秋儿,是个女孩,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后来她的父亲死掉了,她的生活很苦,就进了工厂。在工厂做工的时候,受到一个工厂理事的侮辱,后来,她就跟这个理事同居,可是不久便被抛弃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到一个旅馆里去当侍女,实际上是卖身的。这个时候,从东京来了个中国留学生。秋儿又跟这个留学生好了一阵,不幸又被这个留学生抛弃了。最后,她还是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她父亲是中国人。所以小说的题目就叫《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小说对秋儿这样不幸的人是有同情的。而且,也表现了她的爱国的感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张资平后来大多是写恋爱小说,情节大同小异,又多是写多角恋爱,给人以千篇一律的之感。而且也描写色情。这是从反对封建禁欲主义走向纵欲主义,提倡性解放,描写性的刺激。所以到了三十年代,鲁迅曾经讲过,张资平小说全部内容可以提炼成一个三角形,就是说他写的尽是三角恋爱(红楼梦、家)。新文学是反对封建主义的产物,因此必然会有批判封建婚姻,歌颂男女自由恋爱的题材,这是争取个性解放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把追求爱情看成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性游戏,把爱情单纯地归结为性爱,那就走向自己的 17 反面,失去了反封建的意义。 (题材是千篇一律,方法是定性公式。因其所写多是三角、四角恋爱,而且女主人公大都是早熟、肉感、性冲动强烈,勇于主动追逐男性的女性。1927年至1928年“革命文学”的论战展开之际,他在《乐群月刊》第一卷里宣言,说要“跳出爱力圈外,转变方向”了。鲁迅“张资平氏据说是‘最进步’的‘无产阶级作家’,你们还在‘萌芽’,还在‘拓荒’,他却已在收获了。„张资平氏先前是三角恋爱小说作家,并且看见女的性欲,比男人还要熬不住,她来找男人,贱人呀贱人,该吃苦。这自然不是无产阶级小说。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这是收获呀,你明白了没有,”《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1901—1970,杭州人),收在《玄武湖之秋》《东海倪贻德( 之滨》两个集子中的小说,堪称浪漫抒情派的正宗。主人公多为画家、艺术青年(本人美专毕业),强烈自我表现与赤裸裸的真情流露,使他的小说非常接近郁达夫。 陶晶孙(1897—1952,无锡人)15年日本留学,笔名“晶孙”、“无量君”等,受日本“私小说”影响,代表作《木犀》木犀花香,主人公忆念中的师生恋情;《音乐会小曲》全篇分三章,以春、秋、冬三季更迭及音乐的旋律,感应人物与三位女性之间微妙的情愫。 叶灵凤(1905—1975,南京人)文学创作时间很长,有《女娲氏之余孽》《菊子夫人》《鸠绿媚》《处女的梦》等短篇小说集及长篇小说《爱的滋味》《红的天使》《未完成的忏悔录》等多种。擅写恋爱题材,情节扑朔迷离而结构多变,受到弗洛依德的很深影响,对于变态性心理的描写相当有深度。 《女娲氏之余孽》解剖有夫之妇与青年学生箴相恋时的隐秘心理,丝丝入扣; 《姊妹之夜》写姊弟之间的幻恋; 《红的天使》写多角恋爱; 《落雁》写老人狎男色; 《鸠绿媚》写怪诞的骷髅之恋,古今错综,真幻莫辨,至为新异。 《未完成的忏悔录》写法变化多端,开阔灵活。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位女作家就是冯沅君(1900-—1974,笔名淦女士,河南唐河人。原名冯淑兰,冯友兰之妹)冯沅君不是创造社的作家,但是她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小说,她也写男女之间的爱情,而且也表现性爱。但是,她的作品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感情也是健康的。 以《(草卷)(草施)》《春痕》《劫灰》三个短篇集,显示了 18 与文学研究会冰心不同的女性文学风格。她崇尚“主观”“个性”的表现,所作皆带自传性,表现五四青年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家庭人伦之爱和男女异性之爱的冲突,委曲动人,别具风姿。 《旅行》《隔绝》《隔绝之后》采用第一人称或书信手法,写出时代女性在两难处境中的复杂心理,思想内涵比较丰富,笔触大胆泼辣,“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的真实的写照。”(鲁迅语) 弥洒社胡山源(1896—1987,江苏江阴人),有《散花寺》等小说。作为五四时期专心致志写爱情小说的社团——弥洒社的主要小说家,胡山源的《电影》《三年》等,歌颂圣洁的爱情,描写主人公的爱情体验,并不顾忌作品的结构情节,以散文化的体式而与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相吻合,显示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共同性。他的一篇《睡》,被鲁迅赞为实践“弥洒社”宣言、“笼罩全群的佳作”。 —沉钟社的陈翔鹤(1901—1969,重庆人)的小说也接近浅草 郁达夫,他的《不安定的灵魂》《西方吹到了枕边》《独身者》《茫然》《写在冬空》等,都属于自叙传体的浪漫小说,常有一个名为C君的主人公,带着郁达夫笔下人物的穷愁潦倒、感伤迷惘,追求个性解放,在人世之丑中彰显艺术之美,都有相当强烈的主观抒情倾向。 林如稷(1902—1976,四川人)是浅草社的发起人,小说《流霰》《将过去》,在创作风格上受郁达夫的影响较为明显,着力刻划人物内心的苦痛、颓丧与忏悔。鲁迅评价说:“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灵魂,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唱给寂寞的人们”,“却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 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人也受郁达夫影响。 王以仁(1902—1926,浙江天台县人)的《孤雁》《幻灭》在自叙传的体式、凄苦变态的人物心理、忧郁感伤的情调、亦叹亦咏的笔致诸方面都酷肖郁,郁达夫“他是我直系的传代者。” 滕固(1901—1941,上海宝山人)研究绘画,代表作《壁画》写青年画家单恋三位女子而不果,乃以血作画于壁,发泄失恋的悲哀,笔调奇峭。《石像的复活》《古董的自杀》等,也多写主人公对异性的单相思,且多有癖性畸行,带唯美倾向。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文体,主要特点: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常把小说作为作家的“自叙 19 传”,喜用第一人称叙事,“老郁”“于质夫”“晶孙”(陶)“C君”(陈翔鹤)等来塑造其自我形象,染上了浓重的自我表现的色彩真实地袒露作者一己的内心,在经历、气质、个性上完成自我文学形象,进行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乃至自我赎罪。他们笔下的“多余的人”“零余者”形象,正是五四一代浪漫而善感的青年的自我写真。(受日本“私小说”影响)以自我表现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重的感情投影。 不注重事件的外边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肉欲苦恼),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这类小说又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从“情节小说”到“情绪小说”演变。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成仿吾《一个流浪的人》陶晶孙《音乐会小曲》作者感情体验,逼近作者的个性与气质。 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受弗洛依德泛性学说的影响,不少作品写梦、潜意识。郭沫若《喀尔美罗姑娘》《残春》《阳春别》;陶晶孙《木犀》郁达夫《青烟》林如稷《将过去》浪漫主义的基调加进了某些现代主义的音符。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从以上几位作家的介绍,我前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注意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自己对人生怎么看的,就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所以像《缀网劳蛛》里的尚洁,《超人》里的何彬,实际上缺少个性,它是作家理想的一个化身,通过这个人物来表现作家的理想。这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要求是不够的,即不根据人物自身的思想去表现它,而是充分表现作家思想的工具。 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江苏苏州人。 1914年开始文言的创作,1919年在《新潮》上的《这也是一个人,》,作为他最早引起文坛注目的白话小说,提出了妇女人格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在当时的“问题小说”潮中有一定的地位。 20年代,他相继出版《隔膜》《火灾》《城中》等五个短篇小说集。 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新文学少见长篇小说,自己唯一长篇) 可是,文学研究会中也有一位作家是重视客观描写的,注意冷静地看待人生、描写人生,他就是叶圣陶。有的书作叶绍钧,叶绍钧就是叶圣陶。他原来的名字叫叶绍钧,辛亥革命以后改名叫叶圣陶。创文学研究会最重要的一位小说家。当然在"五四"时期他也表示一下对人生的看法,可是他不象前面所讲的那些作家,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用以表现自己的理想。他主要是写生活 20 中不美的一面,从这不美的一面,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正面所提倡的东西。这一点,我们教材举了好多例子,如《一个朋友》、《阿菊》、《苦菜》、《隔膜》等等。 例如《苦菜》,是讲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思想隔膜。知识分子觉得在自己园子里种菜是一种快乐,每天工作之余劳动一会儿很好。可是当他请来一个农民给他种菜时,那个农民很不积极。那个知识分子就问他为什么,种菜不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吗,那个农民回答余,在他看来种菜是个苦差事,苦到余不出,这说明知识分子与农民在种菜这件事上见解不一致,这是小说正面所要表现的,那么反过来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人与人之间是存在隔膜的,感情不相通,作家认为这不好,应该互通感情。他没有直接说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描写生活,描写对种菜的态度,把他的观点包含在里面了。这是叶圣陶创作的一个特点。但是叶圣陶创作的主要成就不是这些,而是描写灰色的、卑琐的人生。这种灰色的人生,主要是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由于生平经历的关系,叶圣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所以主要是写学校。(从1912年开始,他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达数十年之久,“教育小说家”) 写教育界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有人称叶圣陶的一部分小说为"教育小说",这是从题材来讲的,这些作品有些是表现教育观,对教育的看法。比如小说《马铃瓜》,这是批判封建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再如《一课》、《义儿》这些小说是对新式小学的教学法提出自己的批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即反对强迫学生去学习,如死记硬背,叶圣陶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很不满意,而主张顺应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观比丰收封建的教育观当然是进步的,它是个性解放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随着叶圣陶思想的发展,他感到仅仅批评不好的教学方法,这太肤浅了。因为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改革不可分割。整个社会很黑暗,不可能会有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他后来写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小说就深刻多了。 比如有一篇小说《城中》,写一个名叫丁士雨生的有志于教育改革的青年,这是作者笔下的下面人物。他回到家乡,想要办一个新的学校,满腔热情,甚至连工资也不要了。可是一回到城中,便立即受到旧势力的包围。攻击。在这个城中任何一点新的东西都不能容忍其存在,所以你只是空有满腔热情而实现不了。再如小说《搭班子》,也是类似的主题。小说写主人公接手办一个学校,为了革新他想搭起一个新的班子,希望能够物色到志同道合的人物。但是社会太人腐败了,各种人物纷纷找上门来,要把自己的亲友硬塞进来。你如果接受了这些人,改革的理想就无法实现;拒绝这些人,自己又无法在当地立足。这就把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了,这是叶圣陶小说的很大进步。 在这类小说中,最有成就的还是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灰色思想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潘先生在难中》。这是叶圣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小说里最杰出的,是当 21 时短篇小说中的佼佼者,值得同学们仔细阅读。 《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叫潘先生的小学校长,通过三件事来写他。第一件事情:由于军阀混战,时局动乱,迫不得已潘先生带着家小离开了县城,跑到上海。可是到上海只住了一夜,就忍痛抛弃了家小,冒险又回到县城。因为教育局通知他:命令各校不得因为时局动乱而停课。潘先生身为校长,明明知道学生都跟着家长逃走了,根本开不了学,可是还要回去。一到家就发通知,让孩子们都来上学。可见他把上级的指令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通过 这件事,写出潘先生是一个守法的,驯顺的公务人员,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情:潘先生回到县城以后,就想方设法保全自己的家产。如慷学校之慨,把学校捐出来做妇女收容所,以此为代价他参加了红十字会,领到了旗帜和徽章,甚至也给他在上海的妻儿们领了。另外,他把自己行李寄存到教堂去。通过这些事情我们看到,潘先生虽然回来了,可他并不是一个忠于职守,热爱教育的人。因为他并没有为军阀破坏教育而愤慨,为恢复教育而努力,而只是为自己的家庭忙忙碌碌,四处奔跑。归根到底在他的灵魂深处有他自己和他的家。第三件事情:写潘先生在战争结束以后,参加了欢迎打了胜仗的杜统帅的活动,为军阀写歌功颂德的标语和对联。在他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他脑海里浮现了军阀部队压迫、残杀人民,强拉民夫,焚烧房屋,强奸妇女等等罪行。这说明他内心是明白的。他明明知道军阀是干坏事的,可是没有表现半点正义感,反面屈从上级去写对联,写标语,没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甚至情愿这样做,而且做得很有 趣味,表明他没有是非观和正义感 。 叶圣陶通过这三件事,把潘先生就给写活了,留给我们相当鲜明的印象,我们看到,这是一具上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例如潘先生带领全家向上海逃难的时候拿着皮包,里面有许多金银手饰。家里还有老妈,逃走后厨房里还放着卤鸭。他在上海忧心忡忡,不放心家里的家产,因为有一个小康之家,如果是贫苦人家,没有家产,就不会背这样沉重的包袱。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位不高,所以在逃难的时候,只能与那些发出臭汗的下层人民在一起挤火车。他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依附于统治阶级。知道饭碗是统治阶级给的,所以不得不屈从于统治阶级,听从统治阶级的支使,他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从这一点说,潘先生思想性格上带有一定的奴性,是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军阀混战扰乱了他的生活,威胁到他的生命和财产,所以他有可能接近劳动人 民。他与劳动人挤在一个火车上,结合自己的遭遇,也有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可是,他还有另一条路,就是苟且偷安保住眼前的一点利益,屈从于统治阶级,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爬上去,如果他看到劳动人民的痛苦,加强了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走上反抗的道路,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做要牺牲眼前的利益,丢掉那个小康之家,这是舍不得的。所以他不可能走上反抗的道路,而只能顺应统治阶级的意图,苟且偷生。叶圣陶的作品,把一个满身带有奴性的人物写得十分深刻。一方 22 面写出他为统治阶级卖力,另一方面又写出他的地位不稳固,随时有可能被统治阶级一脚踢开,也有那种朝不保夕之感,不得不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地来对待上面的指令。这样一种环境,就造成潘先生胸无大志,眼光狭小,庸庸碌碌,趣味底下,这就是一种灰色的人生。他眼睛里只有个人的利益,只有他那个小小家,只要能够得到一点安定,他就十分满足,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可以说这是一个有相当代表性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在旧时代,在政府部门,教育界,实业界有许多雇员类似潘先生,潘先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一面镜子。叶圣陶对潘先生是采取"讽他一下"的态度,讽刺他,批评他,这是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一个优点,即它讽刺了市井上这种灰色的人物。其次,这篇小说描写了由于军阀混战使得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受到触犯,潘先生担惊受怕,过了几十天提心吊胆的日子,那么劳动人民的日子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通过《潘先生在难中》,从侧面反映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它进行了谴责。这是《潘先生在难中》的另一点思想意义。但这篇作品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塑造了潘先生的典型形象。 此外,在艺术上《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在叶圣陶小说创作上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它的现实主义特征十分鲜明,例如,它截取生活片断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它不去写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只是写潘先生带着全家逃难到上海,而后又回到县城的一些表现,只是写些生活片断,通过这些生活片断就已经足够完成对潘先生性格的塑造了。另外,作家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来表现其性格,而不是由作家出来说话,解释人物性格,更不是把作家的理想愿望灌注在这个形象身上。他是让形象自己表演,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些表演自己来辨别潘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写潘先生逃难,火车快到站时,他站起来向自己的老婆孩子发命令:"一个拉一个,拉成一个长蛇阵,你们都听我的。"好象他很有经验,很有把握似的。其实在这种混 乱的情况下,手拉着手形成的长蛇阵很容易就让人冲散了。通过这个举动,说明潘先生没有经过动乱,没有见过世面的,却还要在自己老婆孩子面前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车子到了上海,已经到了站了,可潘先生仍然要挤下车,抢着出站台。这说明潘先生已经被军阀战争搞得惶惶不安了,好象出了站门口才是安全的。他到上海住在旅馆里头,旅馆招待员问道:你们吃不吃饭,此时孩子喊“我要吃大菜~”大菜是上海活,就是吃西餐的意思。潘先生过去在家里给老婆孩子吃过牛,说自己在上海吃过大菜,又是如何的好吃。吃大菜要有钱,潘先生口袋里的钱又不多,妻子没有经验,就当面大骂孩子。这时潘先生就显得比较有经验,他对旅馆服务员说:“我们已经吃过了~”结束了这个窘迫的局面。实际上潘先生根本没吃过,他是吃不起大菜。他说吃过了,为的是面子要紧,可见虚荣心之重。叶圣陶就是通过这样一些非常细小的生活细节,把灰色人物的神情性格写出来了。《潘先生在难中》第一节,就是从火车下来住进旅馆这一段,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写得很好, 23 同学们可以仔细品读。总的来说,叶圣陶用冷静的,客观的叙述方法,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隐藏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他对潘先生这个人物是否定的,但是这个否定是用客观冷静的描写,通过读者自己,从这个形象身上去体会作家所持的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当然《潘先生在难中》这个作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他讽刺这"灰色的人生",开掘还不够深。鲁迅的作品也写到这一类人,如《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吕纬甫后来的生活也可以说是灰色的人生。但是鲁迅写得比较深刻,写出了辛亥革命以后知识分子没有出路,写出了他们有过革命的热情,革命遭受挫折后的消沉,这就比《潘先生在难中》写潘先生的自私、卑琐要深一步。 叶圣陶还有一篇作品叫《战争》,写一个学校里的教员,名叫郭先生。郭先生的社会地位较之《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要低。潘先生是小康之家,郭先生则随时随刻有失业的危险,所以郭先生的斗争性要强一些。在写郭先生时,叶圣陶对这个人物有较多的同情。他写郭先生跟其他教员一起斗争,要求改善教员的生活,最后由于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团结,斗争归于失败,郭先生的饭碗也打破了。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潘先生在难中》要宽,人物比较多,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写得也比较深刻,而且最后写到郭先生无法生活,产生要当工人的想法,这些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的。其他反映灰色人生的作品,象《饭》、《校长》、《前途》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但是都没有象《潘先生在难中》这篇作品这样集中,这样典型。所以说《潘先生在难中》比较起来是最富于代表性的。有关叶圣陶这一阶段的作品,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倪焕之》(1928年)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在小学教师倪焕之的身上,叶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小说问世前一年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期间的追求与遭遇。 倪焕之一个具有崇高追求和理想的热血青年,他抱着“教育救国”的宗旨,满腔热情地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带有相当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还是为社会恶势力所不容,“理想教育”破灭了;他追求“理想爱情”妻子金佩璋与他隔膜越来越深。他从潜心于教育改革到最后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投身社会革命的洪流,但又经不起革命的曲折,在苦闷、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 几乎没写过工人题材,在仅有的几篇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多收了三五斗》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畸形社会现实。 在童话创作上则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从1921年开始创作《小白船》到1923年出版结集《稻草人》和1931年出版《古代英雄的石像》,把现实世界引进童话创作的领域。 艺术成就: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他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意图和感情隐藏在 24 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等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外加任何主观的发挥与评价。(冷静观察与客观描写)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由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讽刺他们,更揭露黑暗社会现实。有讽刺、剥露,又有同情、理解,而这两方面都含而不露。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辅以纵横交织的人际网络。《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金耳环》以“戒指”一物贯穿全篇,写了一个士兵的悲剧。《遗腹子》写女人的七次生养,力避写法的雷同,而《抗争》《多收了三五斗》《前途》《潘先生在难中》《风潮》等不少小说的结尾独具匠心。(如家乡苏州园林) (1893—1941),笔名“落花生”,出生于台湾省台许地山 南府城(今台南市)。他祖籍广东,出生在台湾,后随全家落籍于福建龙溪。少时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及长则独自谋生于漳州和缅甸仰光。1917年,当了几年教员的他又只身到北京读大学(燕京大学神学院),时时感到人道主义与宗教思想的矛盾。 他的小说故事往往发生在外国东南亚或东南(《命命鸟》缅甸《商人妇》印度《醍醐天女》新加坡《缀网劳蛛》马来亚;《换巢鸾凤》福建《黄昏后》广东。 最大特点是异域色彩:彩云缭绕的瑞大光塔,碧海翻涌的“千多支”,人迹罕至的丛莽森林以及椰林、蒲葵、槟榔、大象、孔雀,美妙的“雀翎舞”,动听的“巴打拉”„一切都呈现着馥郁清新的南国风情与异域色彩。 其次是他小说中的宗教氛围:法轮学校、《八大人觉经》、乞食、礼拜、涅般木、晚祷、讲经说法、极乐寺、放生池,还有敏明、加陵以情死为超度,尚洁以宗教精神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以及惜官的乐天知命、克己容人,又使许地山的小说流溢出某种宗教的气息。 第三是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如《命命鸟》中的加陵与敏明、《商人妇》中的林荫乔与惜官、《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与尚洁、《换巢鸾凤》中的和鸾与祖凤、《枯杨生花》中的云姑与日晖、《黄昏后》中的关怀与其亡妻,这些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清妙幽婉的爱情故事,都相当曲折离奇。 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传奇的三个主要因素。 《命命鸟》讲述仰光一对青年男女——世家子弟加陵和俳优之女敏明因爱情受到家庭反对,遂双双携手投湖自尽的故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戕害,也流露出明显的消极出 25 世、重返“极乐国土”的宗教情绪。敏明和加陵在遍游幻境以后,看透了人世的污浊,想到人生的彼岸寻觅一方净土。他们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归宿:从容携手共涉湖水,“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死亡、殉情,在这对恋人看来,有一种超尘脱俗的魅力。 《商人妇》,写一个华侨出国以后就把自己在家的妻子遗弃了。惜官被发达致富的丈夫卖给一个印度商人,在印度商人病故后,她又重游旧地,千里寻夫而不果。在她看来,“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这种苦乐无别的达观的信念,既有沉稳坚毅的积极面,也有某种消极面,无不体现着作者人生观的二重性。 这一些题材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问题。许地山也借用小说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因为许地山自己就是一个基督教徒,他还研究过佛学,所以在他的小说里就不免带有一些宗教思想的色彩。 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缀网劳蛛》里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叫尚洁。她的丈夫叫长孙可望,生性嫉妒。尚洁主张对一切人都要爱。有一天一个窃贼在她家摔伤了,尚洁就给他包扎。这时恰巧他丈夫回家,看到妻子正在给一个陌生的男人包扎,怒火中烧,拿刀刺伤了他的妻子,并且把她抛弃掉了。后来长孙可望受到《圣经》教义的感化,悔悟了自己的过失,于是把尚洁接回来。他感觉自己有罪,就离家出走了。这个形象很象《复活》里的那个聂赫留道夫。尚洁回来了。为什么她丈夫对她那样不好还要回来。作者通过尚洁这个形象宣传一种对人世间的一切压迫不介意,不辩白的态度。你误解我,我不辩白;你压迫我,我不介意。因为她认为人生象一头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所有的网都是我自己织起来的,它破了,我只好再去织,不断地织,一切听其自然。这是一种宿命的、消极的观念。我们知道,列宁对托尔斯泰是有很高评价的。《复活》当中也宣扬道德自我完善,但这浊《复活》的精华,它的精华在于对旧俄社会的深刻揭露。许地山的以上作品,通过作家理想的主人公尚洁去宣扬一种宿命的观念,消极性就比较大。同样都是为人生,都写人生的问题,可是由于作家思想的区别,怎样看待人生,差别就很大了,因此他们作品的思想意义也不尽相同。其实,在许地山的这篇小说中,作家已经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男主人公长孙可望,对这样一个人的灵魂没有能够深挖下去,只是写他的嫉妒。尚洁被抛弃后,在海边生活了三年,也接触到一些工人,作者没有从中展开对社会生活的描写。由于重点是要写自己的理想,因而在反映现实方面显得不足。 1928年发表的《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写实迹象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开端。在激烈动荡的时局冲击下,他直面中国社会现实,小说背景从异域、乡野转向北平、广州等大都市,资本家、官吏、警察、交际花、城市贫民、乞丐、游民„《三博士》《无 26 忧花》《人非人》《玉官》 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春桃》和1940年发表的《铁鱼的腮》。 《春桃》当兵匪战祸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了李茂和刘向高两个男人的时候,这位朴实坚强地位卑微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也让别人吃惊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的信念统驭下,她和两个男人开始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达到命运,以自己的生活逻辑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 《铁鱼的腮》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 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今属福州市)冰心( 人。文学研究会最早的为数不多的女成员。 谢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小说比较有代表性,明显体现"为人生"的观点。既然文学是为人生的,就要提出人生的问题,所以就写问题小说。 《两个家庭》,将两家庭对比。两个家庭的男主人公都是留英回国的才俊,一个家庭的妻子出身于封建阶级,她不会做家务,丈夫感到痛苦,后抑郁而死。另一具家庭则是比较美满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受过资产阶级教育,与丈夫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语言,他们过得就比较幸福。“红杏添香对译书”。冰心将这两个家庭对比,尽管小说有局限性,作者的理想人物实际上是一个贤妻良母,然而这个小说提出了家庭问题。作者提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才算美好的, 再如《斯人独憔悴》也可以说写的家庭问题,但是其内容与前者不同。它写某军国显贵人家的两兄弟颖铭、颖石两兄弟参加五四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结果遭到家庭(主要是父亲)的反对,将他们关起来了。只好发出“斯人独憔悴”的感叹。这也是一个家庭问题:青年人要参加进步的政治运动,家庭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冰心当然是反对把青年关在家里的。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 《去国》主人公英士留学美国,成绩很好。他拒绝了美国老板的高薪聘请,执意回国。他说我是中国少年,我应该报效祖国。这也是问题小说,它提出应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象这样一些作品,冰心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比如《去国》,主人公最后走掉了,这个结果当然是比较消极的。冰心虽然提出了问题,但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由于思想上的局限,她不可能给予答复。 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还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话,那么,1921年发表的最著名的问题小说是《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的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 爱、童心、自然是她“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27 这部作品引起读者的广泛注意。《超人》不仅提出了问题,又指出了答案。人应该互爱。小说主人公何彬本来是对人生是很冷淡的,觉得人是虚伪的。表面上父子母女,其实如同演戏一般,下了舞台还是各顾各的。后来由于厨房里跑街孩子禄儿生病了,在痛苦的呻吟声中主人公受到了触动。他想到母亲都是爱儿子的,现在这个小孩子生病了,自己应该去照顾他,便帮助这个小孩子把病治好了。这个小孩子非常感谢他,写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母亲是爱我的,你帮助我把病治好了,所以我的母亲也十分感谢你。这使何彬认识到,世界上母亲与母亲都是好朋友,那么孩子也应该是好朋友。大家应该互相帮助,而不应互相遗弃。这样,就把自己过去的思想否定掉了,就是用爱来否定过去对人生的态度。 《超人》之后还有一部主题类似的小说《悟》,也是写爱与憎的思想矛盾的。但不是象《超人》只写一个人,而是写了两个人,提示出两个人的思想矛盾。这两个人代表两种观念,其中一个人叫钟悟,这个人起初也认为世界是很冷酷的,很残忍的,后来受到一个母亲故事的感化。这个故事曰一位母亲生病了,孩子过湖去请医生,结果遭到暴风雨袭击,淹死了。这位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归来,就在她的窗口挂了一盏灯,一直到她死了灯仍在亮着。这盏灯就是母亲的象征。从这个故事他受到启发,认识到人间应该有爱,只有爱才能使得人生美好。这是冰心自己提出来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就是人与人要相爱。那么怎么看这个些小说也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在旧社会,阶级压迫十分残酷,当时广大的工人农 民是深受压迫的,冰心提出要爱,要广泛地爱,爱一切人,这里头就包括对广大下层人民的爱。 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如小说《六一姊》,回忆童年生活。有点像鲁迅《故乡》写主人公童年与闰土的关系一样。小说定到一个乳母的女儿。小说发出这样的呼声:乡下的孩子也是人~还有比如《一个兵丁》,写一个被迫出来当兵的人,在驻地发现一个八岁的孩子,很爱他,因为他想到他自己的孩子也已经八岁了,由于他出来当兵,就失去了这种天伦之乐。小说表现了对下层兵士的同情。再如《庄鸿的姐姐》,庄鸿是弟弟,他的姐姐书念得很好,很有才华。可是家里贫穷,供不起姐弟二人一起念书,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姐姐只好牺牲自己去成全弟弟,让弟弟去念书,最后姐姐也死掉了。小说表示了对妇女的同情。还有象《最后的安息》,描写受婆婆虐待的童养媳的悲惨遭遇。这都是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冰心所宣扬的"泛爱",今天看来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地主是不会去爱被压迫的家民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主张爱,并不解决劳动人民受苦的问题,甚至于可以说会起某种麻醉作用。但是更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这种爱在"五四"时期是为着下层人民而发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的当时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1931年《分》是她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之后的作品。将教授的孩子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室“分”道扬镳的 28 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的某种阶级观念。对“爱的哲学”有所怀疑。 艺术上独特: 淡化了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抒情成分,形成了具有随笔特点的文体。她的小说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着力于人物塑造,多写生活的几个片断或场景,常用对比的方法,意在通过这些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表明作家心中的某些见解。因此,她的小说中,叙事、抒情和表达哲理,常常是溶汇、编织在一起的。 气氛是静谧和睦的,绝无剑拔弩张之势。语气典雅温柔,文字质朴又很明丽,形成温文尔雅、娴静秀美的艺术风韵。 【冰心出生名门,后又长期就读于教会学校(贝满中学、燕京大学),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基督教博爱思想的熏陶,印度宗教哲学家泰戈尔的“爱的哲学”与文学的影响,对母爱、儿童爱、自然爱的真诚礼赞,她个人温婉雅致的气质,都影响着她的文学风格。】 【冰心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都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冰心体”的文学风格。“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炼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冰心,以99岁的高龄辞世,可谓喜丧。从新文学运动走到现在的五四作家硕果仅存大概只有巴 金老人、苏雪林和她老人家了。中国现代的女作家群中,唯冰心所获的官方荣誉最高。萧红和丁玲在20世纪30年代的男作家间掀开情色风暴,冰心则少有流言蜚语。冰心不出轨,不像张爱玲嫁汉奸,不像丁玲被斗来斗去,相对而言她在时代的疾风浪潮中基本平安地渡过了。冰心留美,在大学做教授,在《新月》出版诗歌。左联人士和新月打笔仗,冰心却不在攻击之列。冰心在风花雪月和普罗文艺之间,独善其身。记得张爱玲说过,把她和冰心比她并不以为荣,张爱玲愿意与苏青为伍。 第三节 郁达夫 在创造社中小说成就最高的不是郭沫若,而是郁达夫。 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出生在一个衰郁达夫( 败的书香世家,父亲早逝。他自小身体羸弱,家中只有母亲和一个丫环照料。 落寞的家境培养了郁达夫内心忧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倾向。 中学时在杭州府中学与徐志摩同班。自幼好学,古典文学,旧体诗。 1913年17岁随长兄东渡日本。 29 182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体诗、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1923年回国。 1926年与创造社同人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1928年在上海与鲁迅合编杂志《奔流》,被“革命文学”批判。 1930年加入“左联”,后推出,迁居杭州。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辗转南洋,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小说数量比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是寄托小说和自叙小说,在风格上与郭沫若的小说比较接近。郁达夫的寄托小说,象《采石矶》,就是写清代的诗人黄仲则,也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古人身上,他的自叙小说,象《茑萝行》也是写个人生平经历的,这些和郭沫若都相当接近。但是,郁达夫小说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鲜明的颓废派的色彩。因此曾经被有的人认为郁达夫的作品最颓废派的创作。我们认为这个评价不完全确切,不能够把郁达夫看成是一个颓废派作家。但是,他的小说中颓废的色彩又比较鲜明。我们对此做一些分析。 郁达夫跟郭沫若一样,"五四"时期也在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期间写了三个短篇,就是《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这三篇小说都是以留学生的生活作为题材的。一九二一年,他把这三篇小说编成了一个集子,书名就叫《沉沦》。这个集子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就因为它的内容含有颓废色彩,特别是《沉沦》这一篇,一直是毁誉并交,评价很不一致。这几篇小说主要内容都是在日本的留学生,在民族歧视之下 ,精神上的苦闷,其中包含主人公的性苦闷。象《银灰色的死》,主人公叫做Y君,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他自己一个人流落在日本,怀着感伤的情绪,不断借酒浇愁。因为要喝酒,常到一个酒馆去,认识了酒馆的主人的女儿静儿。静儿好像很同情他。他也把静儿看作是感情上可以依托的人。可是不久静儿也要出嫁了,当然,她不可能跟这样一具穷留学生相好,家里要把她嫁给别人,这样,就使得Y君的精神更加颓废,不断地喝酒,由于酒量过度,最后死在一个学校外面的空地上。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到确有颓废色彩。 最典型的还是《沉沦》。《沉沦》的主人公"他"也是一个在日本的留学生,他追求爱情,但得不到满足便产生了性的苦闷,而且形成一种性变态心理,做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例如去看一些有色情描写的小说等等。这个主人公做了这些事后,往往感到非常的后悔,但是又下不了决心来改掉它。他老想改,老是改不了,无力自拔,不断地在这种矛盾和苦恼中过日子。他在外国受人歧视,也深深地感到祖国不够强大,也希望祖国能强大起来。但这个人物,他要想克服自己的性苦闷都没有能力,他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不管愿望多么强烈、急切,同样是缺少行动的力量的。但 30 是,关于性苦闷的描写不是《沉沦》的唯一内容,虽然占了较大的篇幅,如果仅仅写性苦闷,这具作品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多大价值。作品还写了这位年青人其它方面的生活。在作品的第三节交代了青年主人化的家庭和生平经历。他三岁丧父,家庭贫困,是靠他的哥哥到日本留学的。其次,他的思想是正直的,有正义感的,因此看不惯旧社会的黑暗,曾经两次退学。同时,他受到欧洲中那纪骑干文学的影响,向往古代英雄美人的生活,这样的人物,到了"五四"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里,在新思潮的冲击之下,必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意识,也具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其中包括热烈追求爱情,能够满足灵与肉两方面要求的爱情生活。因此,他应该是"五四"以后一个觉醒的,正因为如此,他必然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很敏感,而且很不满。当他看到日本人轻视中国人,把中国人看得狗一样时,曾经产生过一种复仇的情感,他发出了"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的呼声。他在日本的酒楼上喝醉酒时,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茫茫烟火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这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他对周围现实也是不和谐的。他在经济上要靠自己的哥哥,但是因志不同和哥哥闹翻了,竟至绝交了。他觉得周围的中国同学也不投机,对于些人出国镀金几个月,回国就可以享受荣华安乐,而自己尽管学民几十年,回国后也不会有出路,感到不平。由此看来,这个主人公思想上的"忧郁症"是有社会原因的。那就是民族受压迫,国家没有地位,个人也受压迫,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这样一些现实在他思想上的反映。因此,这样的"忧郁症"里就包含着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不满的内容。 第三,也是和个人追求爱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这一点,也不能仅仅看成是个人的事情。青年人追求爱情得不到满足,也曲折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地位的现实。 《沉沦》正是从这样一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这个主人公身上也明显地存在着弱点。 第一,他脱离群众,他在日本对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不往来,几乎没有一个人跟他志同道合。这里也有他自己的孤芳自赏的缺点。因此,他感到非常的孤独。这多少有点像魏连殳,那个跟整个世俗社会不和谐的孤独者。 第二,他缺乏行动的力量,他看到帝国主义歧视被压迫民族,产生愤恨情绪,也想要复仇。他对兄长的反抗,多少带点个人意气(你叫我学医,当初我服从了,现在我不学医了,改而学文,以表示反抗。这样的反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种没有行动的力量,是相当严重部分知识分子的通病。所以尽管感慨很深,牢骚很多,见解很高,但是不能触动旧势力的一根毫毛,最终只有自己恨恨而死。 第三,他的颓废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要想救国,就要有坚强 31 的意志、健壮的体魄、渊博的知识。但是,他整天无所事事,什么也学不进去,不时地借酒浇愁,甚至寻找性刺激,做出不利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最后,他大概是跳海自杀了,他的结局也只能如此。当他临死前喊出:"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吧~"就显得太无力了。至于雨"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也不完全对,因为他自己也要负相当的责任。 《沉伦》中的主人公,确是"五四"时期一个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要求个性解放,要求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他比别人多了一点东西,那就是世纪未的情绪。这个时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了,他们在国外也感染上了世纪未情绪。十九世纪未,因为资本主义矛盾暴露出来了,西方的一些青年找不到出路,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出现了颓废派。在国外留学的这些青年,象《沉沦》主人公,便感染上了这种世纪未情绪,或者说颓废情绪。这样,他可以说是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人物。一方面,他背叛了旧社会,旧阶级,反封建的伦理道德,一方面他脱离人民群众又看不到真正的出路。于是,在旧阶级与新阶级之间,像 浪子一般浪来浪去。有的人,因为革命的不断发展,他们不能被吸引到革命潮流中来;有的人,也可能回到旧阶级中去。还有的人,就在这浪荡中间死去了。魏连殳是回到旧阶级中后死去的。《沉沦》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从这一点来说,他比魏连殳强。但他又多了一些魏连殳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世纪未的情绪,他也死了。他们的死都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也反映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严重思想弱点。但是,鲁迅在写《孤独者》时,在同情魏连殳的同时,对他是有严厉批评性的。而郁达夫写《沉沦》,这种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对主人公就很缺乏批判的力量。这就是《沉沦》的思想局限。至于其中的一些色情描写,当然不值得肯定。但写性变态,在当时也有一定反封建作用。鲁迅《肥皂》就是描写道学家的卑污的灵魂的。而郁达夫不是直接揭露封建道学,而是把人身上的性要求赤裸裸地亮出来,使得在这个问题上假装岸然道貌,或者遮遮掩掩,扭怩作态的道学家,感到难堪。用自己灵魂中的污秽泼到道学家的头上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一些反封建的意义,但是毕竟这种反封建是缺乏力量的。 郁达夫回国后他还有一些小说描写性变态的,思想意义不如《沉沦》高了。因为在《沉沦》里他还写留学生在国外受到的民族歧视,他们的忧郁里包含着 不满民族压迫的内空,还有一定的爱国情绪的表现。可是回国以后的作品中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了。至于写到一些人物为了追求性的满足,可以逛妓院,结交女戏子等,消极性就更大了。像《迷羊》就属于这类作品。 郁达夫从他自己的境遇出发,对下层劳动人民怀有同情。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些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这也是他小说中最有成就的一部分。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写上海一个纸烟工厂的女工叫陈二 32 妹,她的父亲原来也是一个工人。父亲去世后,靠她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她每天做工要做十个小时,还要受到工头的欺凌。所以,她痛恨工厂,希望人们不要吸烟,告别是不要去吸她那个工厂出产的烟。这个女工身上具有自发的反抗压迫的要求。在这篇小说中,有一个叙事主人公"我"。这个"我"跟陈二妹一起住在一个很低很暗的小楼上。由于他是没有出路的知识分子,所以十分同情这个女工。 《薄奠》是写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小说中也有一个叙事主人公"我",通过"我"到车夫家里去,看到他的家庭的破败的情况,以及描写车夫的衰老外貌,诉说他的苦难和所受车主的压迫,向我们展现了旧社会里城市贫民的痛苦生活,另一方面,几乎要用一半的篇幅写"我"的思想情绪。有时候又谴责自己的浅薄的人道主义。"我"所占的比重很大,尽管写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但也还是突出叙事主人公,突出"我"的形象。因此小说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抒情的意味。由于"我"怀有感伤的情绪,就使得这些小说也带有感伤的色彩。无论是郭沫若的,还是郁达夫的小说,都使得我们看到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重视客观的描绘,很少有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而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其实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寄托小说、自叙小说,还是写第三者的事情,也无论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写,小说里都可以看到作家自己的鲜明的身影,并且往往带着很浓的抒情性。创造社作家自称自己是"主情主义",主情主义在欧洲也叫感伤主义,因为重视抒发个人的感情,表现自己的个性,所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浪漫主义。 内容“色”与“欲”描写,与“”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有本质区别。 首先,它是作者自觉地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叛逆精神的惊世骇俗之举,它有力地揭露了假道学们的把戏,使他们感到作伪的困难。对于传统的、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国人身心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一种大胆的宣战和勇敢的挑衅。 其次,不是肉欲挑逗和官能刺激。他以严肃的态度,力图在文学作品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在许多场合,他笔下主人公所感到的“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意义,使性、色、欲既呈现出它作为生命现象的一面,又呈现出它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面,进而成了郁达夫小说暴露社会不义与罪恶的反证; 再次,郁达夫的这些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它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结果。他的真率和坦诚的自我暴露有力地证明:人的情欲,人的天性本能,人对于异姓的渴望追求,原本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肯定(也应理智的统驭),而绝不是卑鄙的、可耻的、罪恶的、文艺作品不可以表现的; 第四,郁达夫在描写人物的性饥渴、性变态以及狎妓嫖娼时,总是不能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压迫,严厉的自我谴责和良心的审 33 判,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之间紧张的内心冲突,时有冲动而尚思克制,主人公始终在进行内心的搏战之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主要特征: 自我的写真。他的小说多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多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乃至相貌的投影。“他”“我”“伊人”“老郁”“文朴”“于质夫”等,没有一个不带有作者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而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尤为郁达夫所喜用(在他全部50多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40来篇)。这个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几乎支撑着郁达夫的全部小说。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形、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零余者”的文学形象。病态心理。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逐渐将知识分子置于一个尴尬境地,回国后面临无从就业或失业的困境,而西方现代文明所给予他们的个性自由、人道主义意识,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是那样格格不入。所以,无论是实际的生存,还是内心的体验,他们都成了社会的“多余人”。 日本“私小说”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 德国哲学家尼采、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施蒂纳“否定一切权威”,力倡“破坏偶像”,推崇个性自由和自我尊严、自傲相纠结。 屠格涅夫《罗亭》“零余者”(多余的人) 卢梭勇于暴露个人私欲与卑劣的《忏悔录》 强烈的主观抒情。传统小说的写法,故事是小说的内核、情节是故事的具体叙述形式。郁达夫的小说,完全改变了小说的传统审美特征,将一种主情主义的美学意识带进了小说当中,“情之所发,不怕山的高,海的深,就是拔山倒海,也有所不辞”,他说他写小说的状态“正如人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大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他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情节完整与否,清晰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他叙述的目的,只是“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染,能够很切实地感着这作品的氛围气”。郁达夫的这种主观抒情,虽有夸张扬厉之嫌,却又绝非无病呻吟。这种“有病呻吟”、涕泗涟涟、“无风三尺浪,微风九尺浪”的艺术渲染,因其真实而仍能感染读者。 以感伤的抒情为中轴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一是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把捉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都让读者听到了人物的心音,成功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在很多程度上弥补了因事件的单纯(甚至杂乱)可能造成的性格的贫瘠和偏 34 枯。 结构的散文化。他的小说,无论叙述是以第一人称还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其叙述的视角都是一种“内聚焦”,叙述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在“看”,以主人公的心灵去“体验”,以主人公的口吻去诉说的;因此小说对事件的叙述,基本上不是情节的客观展示,而是伴随着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的倾诉;小说所展示的一切场景、冲突、细节,都带着主人公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似乎不受叙事性文体的小说的结构法则的拘束,缺乏剪裁和伏笔,缺乏因果之间的照应,随意着笔,行文松散,一任感情波澜的起伏而流动,或只是情绪的联缀。 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杰出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与独特的文体风格一致。 35 36 37
本文档为【【精品】20年代小说概述8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1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05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