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

举报
开通vip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 古诗鉴赏1、2 (一)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 ~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 古诗鉴赏1、2 (一)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 ~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分别简析“万里”、“时时”、“夜久”这三个词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主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之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屡屡”,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二)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1 古诗鉴赏3、4 (三)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蜀先主,指刘备。五铢钱,一种钱币。 ?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答案: ?“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正反对比明显。 (四) 上 太 行?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2 古诗鉴赏5、6 (五)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必然若失。 (2)“春江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3)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末链码跟踪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六)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 古诗鉴赏7、8 (七)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2)诗中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与诗境不合。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八)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答案: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4 古诗鉴赏9、10 (九) 泊 江 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2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十) 江 上 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2)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5 古诗鉴赏11、12 (十一) 渡 桑 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刘皂,咸阳人。?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无端更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不能。因为:?“霜”字不仅表达了诗人客居并州的时间,而且表现出诗人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霜”、“阳”、“乡”押韵,音韵流转、乐感优美。 (2)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诗人非但不能回故乡咸阳,反而又要漂泊他乡,“无端更渡”表现了诗人饱受颠沛流离,伤心、无奈之情。 (十二)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答案:(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 (2)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6 古诗鉴赏13、14 (十三) 午 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案:(1)?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 (2)?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采用了对比和反衬,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十四)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7 古诗鉴赏15、16 (十五) 夜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所 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篱落:篱笆。 ?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答案:(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2)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十六) 齐安郡晚秋?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向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8 古诗鉴赏17、18 (十七)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 (十八) 霜天晓角 陈继儒?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 (?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 (2)“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个性。 (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答案:(1)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 (2)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语言风格要点: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 9 古诗鉴赏19、20 (十九)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二十)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案:(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10 古诗鉴赏21、22 (二一) 临 江 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 “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 (二二)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鸟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写了桑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等景物。 (2)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城里豹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11 古诗鉴赏23、24 (二三) 虞 美 人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答案:(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二四) 采 桑 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 (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12 古诗鉴赏25、26 (二五)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二六) 幽 居 初 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13 古诗鉴赏27、28 (二七) [玉鞭蓉] 喜 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野水:指地上的积水。?芃(pé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案:(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饶有情趣。 (二八) [双调] 清江引 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 “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14 古诗鉴赏29、30 (二九)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人景)“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反衬(或对比)。“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三十)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 竹 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15 古诗鉴赏31、32 (三一)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 ?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三二)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首唐诗以“愁”为诗眼,后首宋词以“悲”为诗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不同的思想感情。 答案:(1)前首唐诗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后首宋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后首宋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 16 古诗鉴赏33、34 (三三)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却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 (三四)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 (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答案:(1)《琵琶行》 《长恨歌》 (2)“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3)“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7 古诗鉴赏35、36 (三五)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的说明明月再“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三六)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18 古诗鉴赏37、38 (三七)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送别 杨柳 ?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三八) 清 平 乐 晏 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1)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2)词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 答案:(1)用“秋风、梧桐、绿酒、残花、斜阳、阑干、双燕、寒屏”等意象,描写了悲愁的环境氛围,表达了淡淡的忧愁。 (2)上片“细细”“叶叶”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前者状风之细微、长久,后者写出树叶片片飘落的情景。下片通过“花残”和“斜阳照阑干”“银屏微寒”等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烘托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氛围和词人内心的伤感。“双燕欲归”反衬了词人独处的孤寂。 19 20
本文档为【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训练39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6-05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