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举报
开通vip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编写人:刘建民 王端平 凡哲元 审核人:毕义泉 复审人:李 阳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二00一年十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一、精细油藏描述 (一)地层模型 (二)构造模型 (三)储层模型 (四)流体模型 (五)油藏模型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 (一)开发状况分析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 (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方案 (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第二部分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
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编写人:刘建民 王端平 凡哲元 审核人:毕义泉 复审人:李 阳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二00一年十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一、精细油藏描述 (一)地层模型 (二)构造模型 (三)储层模型 (四)流体模型 (五)油藏模型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 (一)开发状况分析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 (三)提高采收率的控潜措施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第二部分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 一、整装构造油藏 二、断块油藏 三、低渗透油藏 前 言   “油藏描述”一词首先是在70年代由斯论贝谢测井公司提出的,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是以测井为主体(穆龙新等,1996);80年代由于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以地震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随着油藏描述从宏观向微观、从定性向定量、从描述向预测方向的迅速发展,90年代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协同研究的现代油藏描述阶段。 我国80年代中期引进油藏描述这一述语。在胜利的牛庄油田、中原的文东油田等地区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油藏描述工作,取得了宝贵经验。进入90年代,油藏描述不仅局限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也得以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按开发阶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不同开发阶段,因开发决策的内容和目标不同,因可用的资料信息的质量、数量以及对油气藏所能控制的程度不同,其油藏描述的内容和任务、研究重点、技术和方法都明显不同。 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称为开发准备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藏基本格架,基本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因此这一阶段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以前的这一阶段称为主体开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以全面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进一步落实在早期油藏描述中没有确定的各种构造、建立地质静态模型为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调整方案。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所做的油藏描述大都处于前两个阶段,其程序、技术和方法基本完善。而对于精细油藏描述,虽然国内外均有文章或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但究竟什么是精细油藏描述说法不一。对于研究哪些内容、精细到何种程度、采取什么技术方法等均处探讨研究阶段。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采油速度“三高”单元为对象;以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重点;以确定挖潜措施、提高采收率为最终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说 明 :  胜利油田以剩余油挖潜、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为根本目的,1995年以来已开展了57个区块的“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已不仅仅是纯静态的“精细油藏描述”,而是将“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集地质、测井、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研究基础上,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形成了适合于胜利油区多种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以及整装构造、断块、低渗透三种基本油藏类型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提出了以“建立地层、构造、储层、流体、油藏五个模型,应用地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四项技术,搞清剩余油层间、层内、平面三个分布,做好剩余油挖潜开发方案优化,实施新井精细挖潜、老井综合治理两项措施,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为主要内容的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并且对这一完整程序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工作和技术要求。经审查同意,现印发给有关技术人员,供工作中参考使用。 本技术要求的形成,胜利油田及有关研究院、大专院校领导与油藏描述研究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大促进了胜利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进步,在此,一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感谢! 第一部分 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 一、    精细油藏描述   精细油藏描述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它以建立精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目标。其研究内容可以概况为建立一个基础模型、三个主要模型和一个综合模型。一个基础模型就是地层模型,三个主要模型就是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一个综合模型就是油藏模型。 (一)地层模型 地层模型是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地层划分的细致程度、对比的可靠程度是油藏描述成败的关键。因此,该阶段的地划分与对比要有更高、更严的要求。 1、对比理论 要以层序地层学为对比理论,强调等时对比。 2、对比模式 在地层对比之前,要初步确定沉积相类型。以沉积相概念模型做宏观控制,确定相应的对比方法。如大芦湖油田沙三段为重力流沉积,砂体发育、横向连续,但时厚时薄,采取了垂向加积对比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平对”方法进行了对比;胜二区沙二段2砂层组为河流相沉积,同期河道顶面为一等时面,该等时面距标志层应有基本相等的高程,因此采取了等高程对比法。 3、对比标志 无论何种沉积相类型,何种对比方法,标志层的选择都是极为重要的。标志层就是标志明显、分布稳定、同一时间沉积的特殊岩性层段。没有标志层的对比是十分危险的。选择标志层的原则是: 同时性:指标志层的沉积时间是同时的; 稳定性:指标志层的分布稳定而广泛; 特殊性:指标志层的岩性、电性特殊易辨认; 综合性:一是指纵向上要用一组岩性共生组合,二是指横向上要用一组测井曲线组合来确定。增加标志层的稳定性,避免一尖一凹的片面性。 4、对比单元 层序地层学将层序分为(1)盆地充填序列、(2)构造层序、(3)层序、(4)体系域、(5)准层序组、(6)准层序、(7)成因相、(8)岩性相。“准层序组”相当于通常的砂层组;“准层序”相当于小层,小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时间单元(或单砂体);“成因相”相当于沉积微相的成因单元,“岩性相”是据岩性变化再细分的次级单元。从精细描述剩余油的最终目的出发,无论何种油藏类型,精细油藏描述的地层模型都是研究重点,其地层对比单元都要求精细划分到相对于准层序的时间单元或单砂体。胜二区沙二1-2砂层组由原来的10个小层分成了24个时间单元,大芦湖油田由原来的4个砂层组23个小层分成了34个单砂体。 5、对比资料 要用1:200测井曲线,保证高分辨率层序对比。 6、对比程序 开发过程中的生产跟踪对比,由于时间和人员的不连续,造成全区分层的不统一。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地层对比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1)从取芯井出发,进行单井沉积旋回分析和分级; (2)研究标志层; 根据标志层在剖面中出现的位置、岩性特征、电性特征、稳定程度及厚度,对标志层进行命名、分级和编号,编制精细油藏描述标志层划分图表。 (3)建立标准井剖面: 首选本区取芯井做为标准井,也可以选取砂体发育完全的非取芯井做为标准井。 (4)建立网格骨架剖面; 以标准井为中心,选取一定数量的井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区块的各个部位,建立层组及小层对比的网格骨架剖面。 (5)全区统层对比。 点、线、面相结合,全区铺开、联网闭合,统层对比。并充分利用新的地质认识和生产动态资料,不断修改、完善对比成果。 (二)构造模型 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构造模型除研究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发育史、断裂组合、断块划分、断层封闭性、构造特征、砂层组顶面构造等内容外,重点要突出四个精细研究。 1、不但对斜井,对普通直井也要进行井斜校正和补心海拔校正。大芦湖油田通过160口井的井斜校正发现,普通直井的井底平面位移可达80~100m,深度误差2~3m。 2、用断层和三维地震资料编制断面等深图。 3、断层线的平面位置用断面图与分层构造线交会确定。尽管属常规做图程序,但实际生产做图中并未严格执行,有必要加以重申。 4、微型构造研究。微型构造是指在圈闭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由于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微构造研究以较密井网资料为基础,要求采用大比例尺1:5000,小间距2~5m等高线放大做图,以显示微构造形态,并划分出不同微型构造类型。微型构造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正向微型构造:包括小高点、小鼻状、小断鼻。 负向微型构造:包括小低点、小沟槽、小断沟。 斜面微型构造。 如大芦湖油田通过微构造研究,发现了小高点、小断鼻、小平台、小沟槽、小向斜等6种91个微型构造。滨南油田毕家沙三段发现了81个微型构造。 孤岛中一区不仅研究了微构造形态,而且根据微构造的顶底形态,总结了顶凸底凸型、顶凸底平型、顶平底凸型、顶底均为鼻状凸起型、顶凹底平型、顶凹底凹型、顶平底沟槽型等7种主力小层顶底微构造组合模式,前四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建立精细构造模型要求:表现出构造幅度≤5m,构造面积<0.1km2,断距≤5m,断层长度<100m。 (三)储层模型 储层模型是精细油藏描述中最重要的模型,其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它包括储层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全过程描述。 1、沉积相研究 沉积相决定了砂体的厚度、几何形态、变化规律及储层的物性特征。因此,建立储层模型首先要研究沉积相。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沉积相研究,不但要研究沉积体系、沉积相带,更重要的是沉积微相以及流动单元研究。 沉积微相的研究程序:在生物相、岩石相、沉积构造、沉积结构、地震相等研究基础上,确定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然后在取心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划分沉积微相,确定不同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即测井相。在全区所有井中进行测井微相划分,实现纵向上以单砂体或时间单元为单无的平面微相组合。 如东辛油田辛1、辛23块七砂层组,由于原来的沉积微相研究是以砂层组为单元,这实际上是多微相的叠加,不能解决邻井之间油水关系或注采不对应等矛盾,人为地开了一些小断层。通过这次纵向上细分小层,平面上细分微相的系统研究,发现这些所谓的矛盾都是沉积微相的变化以及不同小层具有不同油水界面所造成。 胜二区的原12小层,开发上矛盾比较大。通过精细对比,将其分为13、14两个时间单元。经研究发现,13和14的电性特征、粒度特征、生物特征等都存在较大差别,两者的沉积相相差较大。13为辫状河沉积,河道发育,而14为浅湖沉积,纵向砂坝发育。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微相研究对油田开发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成岩作用研究 成岩作用研究,主要是对目的层所属成岩阶段、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进行研究,描述孔隙结构特征及胶结物、粘土矿物含量、成份等,从而认识储层微观的孔隙特征。 3、裂缝研究 裂缝虽然是一种构造现象,但其主要作用是对储层的改造。裂缝的研究包括研究裂缝的成因、裂缝的产状、裂缝的开启程度。根据裂缝的成因不同,裂缝可以划分为构造缝、层间缝、风化缝、溶蚀缝;裂缝的产状是指分布形态、分布密度、倾向、倾角、走向、宽度、长度;裂缝的开启程度主要研究裂缝充填物、充填与开启程度,研究裂缝是否是良好的储渗空间。 以上三点是对储层从宏观到微观、从沉积到成岩、到后期改造的定性或半定量研究。储层属性的好坏往往不决定于某一个单因素,而是以上三个因素的综合效应。因此,石油大学提出了“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张一伟等,1994)。 岩石物理相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的综合效应,它最终表现为现今孔隙几何学特征―孔隙模型。 也就是说有利的沉积相带、有利的成岩相带、有利的裂缝发育带的叠合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才是现今有利的储层发育带。在成岩作用不强烈、裂缝不发育的浅层高渗疏松砂岩中,沉积相是控制储层的主要因素,如孤东油田;而深层低渗砂岩,裂缝的发育状况是储层好坏的决定因素,如大芦湖油田。 4、储层属性的测井定量解释 沉积相、成岩作用、裂缝的研究,也就是岩石物理相的研究还处在定性或半定量阶段。精细油藏描述阶段,必须利用测井资料对储层属性进行多井定量解释。 测井资料的特点:一是平面控制程度高,精细油藏描述阶段多数地区井距小于300m,有的密集到150、100m;二是纵向分辨率高,可分辨0.2m的砂层。 测井资料可解释储层三方面的参数。一是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这是我们常规解释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二是沉积参数,包括泥质含量、粒度中值、C值、分选系数等;三是成岩参数,包括胶结率、微孔隙率、孔喉半径等。孤东油田解释了粒度中值和C值,东辛油田解释了孔喉半径,多数区块都解释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 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测井解释已不是勘探阶段的单井评价,而是多参数的多井评价。除进行常规的岩心归位、四性关系研究外,重点是突出以下五项关键技术: (1)测井资料标准化技术 众所周知,即使经过曲线编辑和环境校正,也依然存在由于仪器类型、仪器刻度和仪器操作方式等因素引起的系统误差。对勘探初期单井评价尚可忽略,但精细油藏描述的多井评价则必须把这些初始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以保测井求取的储层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比性。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不同资料基础、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曲线类型的标准化系列方法,主要有岩心分析法、频率交会法、趋势面分析法、邻井对比法、直方图法等。 (2)精细建模技术 测井解释有初次解释、二次解释、再次解释,其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于对解释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教课书上的理论公式可以解释,用大区域内的通用公式或借用某一油田公式也可以解释,只是精度不同而已。我们要求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测井解释必须利用本油田实际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参数,建立高精度解释模式。如大芦湖油田九一年度孔隙度解释图版,解释误差大于1.5%;九三年度进行测井资料标准化后,解释误差控制在1.5%以内;这次精细建模中又引进了泥质含量,采取多元回归,使解释误差控制在1%以内。建模的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建立适合不同含水期的通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油层水淹后,其物性是发生变化的。如胜坨油田从六十年代开发初期到九十年代高含水期,孔隙度由31.1%增加到31.4%,变化不大;而渗透率由4000×10-3μm2增加到8000×10-3μm2,增加了一倍,因此,有些单位采取了分不同含水阶段建立测井解释模式。我们知道油田高含水阶段完钻的井,某些油层还可能处于中水淹状态、弱水淹状态、甚至原始状态。因此要用多个公式解释同一口井,而哪个层选用哪个公式的前提是确定出该层所处的水淹阶段。若资料充分是分期建模可以实现的,但具体应用上则难度较大。在胜坨油田,我们首先分四个含水期建立了岩心分析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式,然后将这四个时期的图版合在一起,发现四条线基本重合。说明水淹后孔隙度虽然变大,但相应的声波时差也增大,并且和水淹前遵循着同一规律,因此,水淹前后的解释模式是一致的。孤东油田分水淹前、水淹后、全部井回归了三个渗透率解释模式。同样的参数,三个模式解释结果基本相同。说明水淹后,虽然渗透率发生变化,但其与测井参数的关系式基本不变。 若一个油田沉积相变化较大,可分相带建立解释模式。如大芦湖油田分浅湖相和深湖相制定了两套解释模式;临盘油田临13块分滩坝相和风暴相制定了两套解释模式。 因此,精细油藏描述阶段要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参数建立本油田高精度的解释模式;不同含水阶段要建立通用模式;不同相带可以分别建立模式。 (3)精细解释技术 要求逐井进行,逐点解释,逐层统计。逐井进行就是要求平面上所有井都要解释;逐点解释就是要求纵向上进行点解释(每米四点或八点);逐层统计就是把所有测点解释结果按时间单元或单砂体或不同微相进行加权平均。 (4)等值图技术 等值图是多井解释的综合成果,是检验解释质量必不可少的图件,是地质分析、油藏工程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 绘制等值图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井间插值方法的选择。目前的插值方法有线型内插、距离加权、普通克里金、指示克里金、协同克里金、分形克里金和随机模型等。在克里金中又分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和孔穴模型。对某种相带的某种参数应采取哪种方法进行井间估值呢?我们认为针对精细油藏描述阶段井点数据已非常密集的特点,可以采取抽稀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估值,然后用未抽稀到的井点数据进行检验,哪种方法误差最小就采用哪种方法。这样更符合地下实际。 (5)三维数据体生成技术 在平面上所有井、纵向上点解释的基础上,生成各项参的三维数据体,实现平面、纵向上的任意切片和三维立体显示。 5、隔层和夹层的研究 隔层是砂层与砂层之间非渗透性或渗透性很差的岩层。它的分布与延伸,直接影响到砂层间垂向连通性、压力系统及油水分布。可以用绘制隔层厚度等值图的方法来直观显示隔层厚度、分布范围、上下砂层连通状况。尤其是隔层厚度为零的范围,即上下砂层连通范围,是数值模拟和油藏工作分析的一项重要资料。 夹层是指砂层中非渗透性或渗透性很差的一类岩石。它直接影响砂层垂向上渗透率变化,是造成层内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其分布可用频率图或密度图来表示。 6、储层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研究,结合非均质参数如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等的统计,结合隔层夹层分布图,结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平面等值图及纵向切片等,综合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即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层内非均质。 (1)层间非均质 ①统计含油层段内储层所占的比例、储层总厚度、平均单层厚度、最大和最小单层厚度; ②计算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 ③描述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分布特点及平面连续性; ④描述裂缝发育段所在的含油层段的位置。 (2)平面非均质 ①描述砂体分布规模; 以砂体长宽比表示,长宽比近于1:1为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于或小于3:1为土豆状砂体,长宽比3:1-20:1为条带状砂体,长宽比大于20:1为鞋带状砂体。 ②描述复合砂体连通方式; 以侧向相互连通为主属多边式,以垂向相互连通为主属多层式,未与其它砂体相连通属孤立式。 ③统计不同沉积类型砂体厚度占总厚度百分数; ④描述裂缝在平面上的分布。 (3)层内非均质 ①   描述层内韵律性; ②   描述层内夹层厚度、夹层出现的频率、横向分布范围; ③   计算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 在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基础上,对储层进行分类,划分Ⅰ类小层,Ⅱ类小层、Ⅲ类小层。 (四)流体模型 有了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进一步研究的就是储层内储集的什么流体,流体的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怎么变化的。 1、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测井解释 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是精细油藏描述阶段储量计算和数值模拟的基础。 有油基泥浆或密闭取心井的地区,要根据岩芯分析资料,用多元回归或神经网络法建立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模式。如孤东、胜坨油田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无油基泥浆或密闭取心井的地区,要利用水基泥浆取心井,做岩电实验,求取本地区a、b、m、n值,建立饱和度解释图版。如东辛、大芦湖油田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阶段的饱和度解释,必须建立本地区图版,不能简单的借用理论公式或某一油田的公式。 在建立本地区模式的基础上,要逐井逐层解释,建立含油饱和度三维数据体。 2、残余油饱和度解释 计算残余油饱和度是计算可动油饱和度和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准确描述剩余油潜力的前提。残余油饱和度可以利用水驱油实验资料建立解释模式,然后逐井逐层解释。 3、原油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根据资料的不同,可采取等值图法或统计法。如胜二区14小层地面原油粘度等值图,直观地显示了由构造顶部到底部原油逐渐变稠的趋势。 含油饱和度的三维数据体和多层的原油粘度等值图,充分描述了流体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 4、地层水性质在平面纵向上的变化规律研究 地层水性质对准确解释剩余油饱和度至关重要,不仅要研究地层水矿化度在平面上纵向上的变化规律,而且要研究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原油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胜坨油田2-7-27井沙二段14小层的地面原油粘度和开发时间交会图表明,原油粘度从1966年开发初期的250mpa.s,到1985年已上升到500mpa.s。 资料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分不同含水期做出原油粘度的等值图。如胜二区14层,在1972年低含水期的原油粘度等值图上,顶部粘度值小于200mpa.s,边部粘度值600mpa.s;在1987年中含水期的原油粘度等值图上,顶部粘度值小于200mpa.s的范围已缩小,边部粘度值增加到800 mpa.s;而在1994年特高含水期的原油粘度等值图上,顶部粘度值小于200mpa.s的范围已经没有,边部粘度值达1000mpa.s。 从单井原油粘度和时间的交会图、多井不同含水期的等值图,均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原油粘度逐渐变稠的趋势。 以上四点不但描述了流体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还描述了流体性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说已经建立起流体的四维模型。 (五)油藏模型 油藏模型是在地层、构造、储层、流体四个模型单一研究的基础上,对油藏全貌的整体概括和综合性描述,给人们一个完整的油藏概念。油藏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油藏类型 确定油藏类型首先要精细研究油水关系,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按小层、按砂体、按断块确定油水界面。如孤东六区初期研究,主要油水界面大致在1400m,这次精细研究发现还有11个小层31处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依据实测压力、温度资料,可以确定油藏的压力系统和温度系统。 根据油藏形态、油水关系、圈闭类型、原油性质、温度压力系统等多种因素对油藏进行分类,明确油气富集单元、主力含油层系的油藏类型,研究油藏的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 2、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分下列三个步骤: (1)有效厚度划分 要研究有效厚度的岩性标准、含油性标准、物性标准和电性标准,建立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有效厚度起划厚度0.4m,起扣厚度0.2m。 (2)含油面积确定 确定含油面积,除了精细确定油水界面以外,还要精细确定有效厚度零线。习惯上有效厚度“0”线取在砂体尖灭线至有效厚度井点1/3处。 (3)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要求纵向上到小层,平面上到砂体。如东辛油田辛1、辛23块沙二6~9砂层组原来的4个单元,这次细分为30个小层157个单元。单元数增加了40倍。 3、油层评价 根据各小层的有效厚度、地质储量、储量丰度等,对油层进行分类,确定主力油层、非主力油层、差油层。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课题的核心。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 (一)开发状况分析 总结油田开发历程、分析油田的开发现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 1、开发阶段划分 一般按含水划分开发阶段。分析总结每一阶段的开采特征,如见水特征、含水上升特征、产量变化特征、吸水能力变化特征、层间干扰等。并对每一阶段的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如含水-采出程度评价、含水上升率评价、耗水量评价、注水利用率评价、可采储量评价等。 2、开发现状分析 开发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开发指标,对储量动用状况、层系井网状况、能量状况等概括性的总结和分析,为提出挖潜措施和方案打下基础。 (二)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可以概括为应用地质综合分析、水淹层测井解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等四项技术,搞清剩余油的层间、平面、层内三个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1、地质综合分析技术 在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研究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 如辛1、23断块区辛70井区,通过构造和微构造研究,发现原构造图上两条小断层不存在,增加含油面积0.1km2、地质储量13.3×104t。新钻新7-斜21井,96年1月投产,初产34t,含水1.4%。 孤东六区对8个主力砂体的微构造进行了精细研究,研究了微构造的闭合高度和圈闭面积。在闭合高度和圈闭面积都较大的6-23-474井区微型正向构造的鼻状构造高点部署的6-平1井,初期日产油45.4t,含水52.0%,比周围老井含水低4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微型正向构造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在孤东油田51小层微相图上,26-1435井处在主河道微相,含水率95%,而处在侧缘微相的邻井25-434井含水率只有32%。说明主河道微相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而缘微相采出程度差,含水也低。孤东六区未动用井层统计,主河道微相占18%,而侧缘微相占59%,说明侧缘微相剩余潜力大。以上说明,开发初期,油气富集相带多为高渗透主力相带,而高含水期剩余油则更多地富集在中渗或低渗的次级相带上。 2、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 水淹层的测井解释是测井界一大技术难题。胜利油田自九四年以来,一直在开展攻关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解释方法和工作程序。 水淹层的测井解释不但可以给出单井单层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计算机绘图技术,给出剩余油饱和度和含水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在胜二区14时间单元1972~1973年66口井的含油饱和度等值图上,反映了油田水淹初期的特征;1986~1987年60口井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状况,基本上反映了中~高含水期特征;1994~ 1995年86口井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状况,反映了特高含水期的特征。以上三个时间的含油饱和度等值图,不但说明了剩余油随时间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各含水期的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还可利用纵向切片来分析剩余油的层间和层内变化特征。 测井资料不但可以解释剩余油饱和度,还可解释含水率等。因此,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是定量解释水淹层多项参数在三维空间分布和随时时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技术。 3、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是在精细研究油藏地质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数模软件,应用先进的前后处理技术、不规则网格化技术、网格自动剖分技术、倾斜断层模拟技术、可动边界处理技术、窗口技术、历史拟合过程的跟踪技术、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技术,对整个油藏进行全方位、多指标、高精度的历史拟合和方案预测。 为了保证模拟的精度,数值模拟的静态模型应准确反映精细油藏描述的成果,即准确反映精细油藏描述所建立的五个模型;动态模型符合油田生产实际;地质、数模、测井、油藏工程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把握模型建立、方案制定、历史拟合、结果分析各个坏节。除此以外,还要强调以下四点: (1)步长选择,强调精细合理 要根据具体区块做网格步长、时间步长的合理性分析,采取最佳选择。一般要求网格结点要细到50×50m,时间步长3~6个月,实现网格细化大模型。胜二区的网格结点数达72.8万个,创全国最高记录。 (2)储量拟合,强调孔饱压实 储量计算人员在计算石油地质储量,采用的是地下孔隙度和地下含油饱和度。而提供给数值模拟的单井数据往往是地面孔隙度和地面含油饱和度。以往有些区块忽略了两者的差别,使得地质储量拟合值差别较大。这次精细模拟中,强调了对测井解释值进行地下压实校正,提高了地质储量模拟精度。如辛1、辛23块沙二7砂层组,地质储量268×104t;而数值模拟中未做任何参数调整,计算地质储量是270×104t,只有2×104t误差。 (3)历史拟合,强调沉积相带 相同的沉积相带应具有基本相同的渗流特征和含水上升规律。因此,在历史拟合过程中,要充分按沉积微相考虑。可以说,我们的历史拟合已经到了流动单元。 (4)参数调整,强调误差约束 历史拟合过程就是一个参数的修正过程或调整过程。参数的调整要在合理的变化范围内进行,不能盲目的调、无边际的调。为此,我们提出了参数调整要实行误差约束。 对测井解释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要在测井解释误差范围内调参。如前面讲的大芦湖油田测井解释误差已达1%的精度,因此,数模过程中对孔隙度的调整上下不得超过1%。 对测试分析参数,如粘度、压力、相渗透率等,其修正调整要在分析误差范围内进行。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不仅要提供层指标、井指标、区块指标、饱和度分布图、压力分布图、剩余储量丰度图,还要提供可动油饱和度分布图、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图、剩余可提高驱油效率分布图,多种指标的综合分析对认识剩余油的潜力和提出挖潜措施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4、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技术 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技术就是利用油水井动态资料、测井资料、检查井资料、数值模拟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并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全面研究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及其规律的综合分析技术和方法。 (1)动态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①生产井含水资料统计分析; ②历年新井投产初期含水、产量统计分析; ③历年补孔改层井初期含水、产量统计分析; ④分井区、分井排或分小层累积采出量、累积注入量统计分析。 (2)测井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①根据C/O、多功能、同位素等测井处理资料统计层间、层内含水和含油饱和度; ②根据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统计层间、层内含水和含油饱和度; ③根据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层间、层内、平面动用状况。 (3)取芯检查井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根据检查取芯井资料统计分析层间、层内动用状况。 (4)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①根据数值模拟分层指标分析层间动用状况; ②根据小层含水、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可动油饱和度等平面分布图分析平面动用状况; ③根据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层内动用状况。 (5)油藏工程方法 ①利用单元水驱曲线计算单元可采储量和采收率; ②利用单井水驱曲线计算单井剩余可采储量; ③利用生产井含水计算井点饱和度和井区平均饱和度; ④计算注采对应率,分析井网完善程度和水驱控制程度。 (三)提高采收率的挖潜措施和方案 在开发状况分析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和调整方案。 由于在油田各个开发阶段,对层系和井网已进行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因此,高含水阶段,井网、层系整体调整的余地较小,但局部调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挖潜措施和调整的规模可能有大有小,但所采取的措施仍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新井精细挖潜 在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可增加油井;在注水能力不够的井区可打注水井;对产量较高的报废井,可打更新井。针对具体情况可打直井、斜井和水平井。 2、老井综合治理 高含水期应充分利用老井,挖掘剩余油潜力。主要措施有: (1)补孔改层 挖掘层间剩余油。 (2)堵水调剖 挖掘油层内部生产潜力。 (3)注采调配 改善水驱效果。 (4)压裂酸化 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 另外,针对不同油田情况,还可采取防砂、热采、三采等措施。 (四)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 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根据挖潜措施和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预测,预测出增加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提高程度,并进行多方案预测和经济评价。根据开发效果预测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方案。 综上所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可概括为建立五个模型、应用四项技术、搞清三个分析、提出两项措施、做好一个评价、达到一个提高。五个模型就是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储层模型、流体模型、油藏模型;四项技术就是地质综合分析技术、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技术;三个分布就是剩余油的层间分布、平面分布、层内分布;两项措施就是新井精细挖潜、老井综合治理;一个评价就是开发效果预测及经济评价;一个提高就是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可采储量。   第二部分 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   油藏分类的因素多种多样,可以按原油性质、圈闭类型、岩性、渗透性、油气水产状、储集层形态、储集空间类型、地层压力、原油中气的饱和程度、埋藏深度、润湿性、驱动类型等十二种因素划分为多种油藏类型。比如,按原油性质可分为稠油、稀油油藏,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按圈闭类型可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油藏,构造圈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圈闭,断块圈闭又是断层圈闭的类型之一;按渗透性可分为高渗透、中渗透、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从胜利油区的油藏及开发特点出发,将油藏分为整装构造、断块、低渗透三种基本类型。胜利油区已投入开发的65个油田中,整装构造油藏、高渗透断块油藏、低渗透断块油藏,其动用储量占油区总动用储量的84.6%,其可采储量占油区总可采储量的91.4%,其年产油量(2000年)占油区年产油量的83.6%;其它几类油藏(特殊岩性油藏、断块稠油油藏、海上油藏)的动用储量、可采储量、年产量分别只占15.4%、8.6%、16.4%。因此,在全面总结精细油藏描述的基本程序、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整装构造、断块、低渗透三种油藏类型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将为进一步推广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提高精细油藏描述水平、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发挥重大作用。下面分别阐述这三种油藏类型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关键技术和研究侧重点。 一、整装构造油藏 整装构造油藏的地质特点是:油田面积大,构造简单,油层多,厚度大,储量大,高渗透的砂岩油藏。我局的四大整装构造油田均处于高含水、高可采程度、高剩余采油速度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相当分散,挖潜难度大。 搞清储层的平面、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分砂体或分小层研究注采对应状况、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是挖掘整装构造油藏剩余油潜力的主要途径。 整装构造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研究的重点是: ●储层模型研究 沉积相、储层的非均质性对整装构造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整装构造油藏要在精细研究沉积相的基础上,对砂体的分布规模、隔夹层的分布特点及连续性、层内韵律性、层间层内非均质系数做重点研究。 对孤岛中一区馆3-4研究认为,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相对均质韵律三种层内非均质模型分别占30%、57%、13%,主力小层层内非均质严重,非主力小层层内非均质相对较弱;平面非均质主要由于相变、砂体外部形态和展布规律造成,平行河床顺着滩脊长轴方向非均质相对较弱,与水淹推进方向近乎一致;馆3、馆4砂层组之间差异大,主力小层与非主力小层之间差异大。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对正确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起差相当重要的作用。复杂正韵律由于层内夹层的存在导致层内多段富集;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既不在物性好的河床高速带、也不在物性最差的泛滥沉积亚相,而主要富集在物性中等的河床低速带和河床边缘相带;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虽较低,但剩余储量丰度都较大,因此潜力也大于非主力层。 孤东六区研究了8个主力砂体不同相带的动用状况,总的来看,主河道微相(A1)采出程度高,平均为29.81%;河道边缘相(A2)、河漫微相(A3)采出程度低,平均为20.38%。主力层不同相带差异小,次要层差异大。 ●注采对应状况分析 对于孤东六区来说,与沉积相相比,井网控制程度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更大。孤东六区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了井网的完善程度,把注采井组划分为静动态基本完善、静动态均不完善、静态完善动态不完善三种类型,分析了386个井组,121个井组为静动态基本完善,占31.3%;147个井组为静动态均不完善,占38.1%;静态完善动态不完善井组118个,占30.6%,这正是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标。造成静态完善动态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局部井层未射孔、油水井关井、油井改层、注水井未转注。 胜二区沙二1-2通过细分沉积单元,重新认识了砂体的平面分布和注采对应状况,原认为注采对应率为93.7%,实际只有69.7%,这说明原来认为连通的层,通过精细对比,实际是不连通的。通过相对完善条带状砂体和不规则砂体的注采井网,注采对应率提高到80%以上。在提高井网完善程度的基础上,实施注采调整是整装构造油藏增加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改善水驱效果的又一重要手段。 整装构造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研究应突出以下两项关键技术: ●井间储层参数预测技术 精细油藏描述阶段,不仅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而且要建立精细的三维预测模型。这就需要应用井间储层参数预测技术对井点以外的资料空白区进行井间预测,研究各种储层参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各种参数的四维数据体,为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打下基础。孤岛中一区馆3-4采用了退火模拟、顺序高斯模拟、顺序指示模拟、马尔科夫随机场等四种模拟方法建立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整装构造油田面积大、层数多、开发历史长,井多,如何缩小网格步长以体现模拟的精细程度、如何用真正的三维模拟来反映层内剩余油分布。这对于整装构造油田既是关键技术又是难点。胜二区沙二1-2采用二级二相数值模拟软件模拟21个时间单元,网格步长30m,总结点达72.8万。如果网格步长再缩小,并模拟层内剩余油分布,模拟将难以进行。因此提高三维数值模拟的容量和精度,对于整装构造油藏尤为重要。 二、断块油藏 断块油藏就是由断块圈闭聚集石油所形成的油藏,其构造、断裂系统复杂,断块面积小,油层多,含油井段长,不同断块之间差异大,层间物性、流体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层间矛盾突出。胜利油田20个高渗透断块油藏,大都处于“三高”阶段,平均含水89.6%,平均可采程度74.2%。 精细研究断块油田的断裂组合、断块划分,认识层间非均质性,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注采对应率和水驱控制程度是改善断块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 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研究的重点是: ●构造模型研究 在构造模型研究中,应加强断裂组合、断块划分的研究,对断层的封堵性作出较准确的评价。 东辛油田辛1、辛23断块通过重新认识,去掉了原构造图上的9条四级小断层,使构造大大简化。临13断块通过精细构造研究,新发现了4条断层,其中临13-9断块新发现了2条断层,改变了原来的构造面貌,使临13-9断块分成了3个自然断块。 ●层间非均质研究 认识层间物性非均质性、流体非均质性是解决层间矛盾的基础。 ●层间干扰分析 对于井段长、油层多的断块油藏,层间干扰是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注采对应状况分析 对于面积小、断层复杂、注采对应率相对较低的断块油藏,井网控制程度研究也非常重要。东辛油田辛1、23断块将砂体分为五类:有井点无井采油、井网极不合理、注采不协调、注采协调、遗弃油砂体,前三类油砂体84个,占总储量72%,这表明搞好注采调整还有较大的潜力。 断块油藏在构造模型研究中应突出以下三项关键技术: ●构造演化模拟技术 临13断块和辛1、23断块运用张性盆地演化模拟软件模拟了断裂发育史,合理进行断裂组合和断块划分。临13断块划分为5个断块组,32个自然断块,这些自然断块又划分为反向型自然断块、混合型自然断块和同向型自然断块三种类型。 ●断层精细解释技术 断层精细解释技术强调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断层线位置要用断面图与分层构造线交会确定。 ●断层封堵性评价技术 认识断层封堵性,对认识剩余油分布、合理调整注采井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低渗透油藏 低渗透率是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点。裂缝是控制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含水上升的主导因素。有效利用天然裂缝和采取人工压裂措施产生诱导裂缝,以提高低渗透油藏的渗透性是改善这类油藏开发效果的根本途径。因此低渗透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点是: ●裂缝描述 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是天然裂缝描述的基础,天然裂缝的存在与否及其产状是合理部署井网、有效利用裂缝的前提。大芦湖油田根据岩芯观察和裂缝测量,存在开启天然高角度微裂缝,裂缝面宽度一般小于1mm,裂缝方向一般与主要断层走向一致。 ●裂缝产状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裂缝的方位和裂缝的无因次半缝长度对开发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大芦湖油田研究认为,在有利裂缝方位条件下,开发效果不受无因次半缝长度影响;在不利裂缝方位条件下,无因次半缝长度对开发效果影响显著,无因次半缝长度大到一定程度,开发效果明显变差。因此,发展控制裂缝高度和长度的压裂技术是有效利用人工裂缝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 低渗透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应突出以下关键技术: ●地应力测量技术 地应力测量主要有五种方法:即古地磁法、地层倾角测井法、无源微地震法、水力压裂地应力测量法、示踪剂监测法。 ●地应力场模拟技术 采用有限元法通过实测方法得到的离散地应力数据模拟地应力场的分布。 ●裂缝描述技术 裂缝的研究内容包括裂缝方向、延伸长度、裂缝宽度、展布规律等。 ●裂缝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依靠裂缝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可以优化裂缝参数和注采井网,可以模拟裂缝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最终开发效果。 以上是对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的总结,有些观点、有些提法还需进一步探讨,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和攻关。比如,精细油藏描述阶段如何划分,不同类型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否都以“三高”单元为对象;如何建立从地层对比到措施方案的一体化技术;稠油断层油藏、特殊岩性油藏、海上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程序、技术和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PAGE 25
本文档为【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规范[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22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0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3-03-10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