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_试行_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_试行_

举报
开通vip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_试行_ 2 0 0 1 年 第 7 期 学 科 教 育 (Jo u rn a l of S u bj e e t Ed u ca tio n ) N o . 7 2 0 0 1 · 方针与政策 · 编者按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已经 国务 院同意 , 最近教育部印发给各省 、 自治 区 、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a 本刊现将兰纲杀》刊登 ,供读者学习贯彻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键词〕 基础教育 ; 课程 ; 改革 [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_试行_
2 0 0 1 年 第 7 期 学 科 教 育 (Jo u rn a l of S u bj e e t Ed u ca tio n ) N o . 7 2 0 0 1 · 方针与政策 · 编者按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已经 国务 院同意 , 最近教育部印发给各省 、 自治 区 、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a 本刊现将兰纲杀》刊登 ,供读者学习贯彻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键词〕 基础教育 ; 课程 ; 改革 [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共分 8 个部分 , 包括 :课程改革的 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 过程 、教材开发与管理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教师 的培养和培训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 [义献标识码〕A [ 文章绪号〕1 0 0 2 一 5 3 0 8 (2 0 0 1 )0 7 一 0 0 0 1一 0 4 · [ 中图分类号〕G 4 2 3 . 0 7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 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 了显著成绩 。 但 是 ,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 ,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为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 〔1 9 9 9〕9 号 )和《国 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 0 0 1〕红 号) , 教育部决定 ,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结构 、内容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 课程体系 。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 一 、课程改革的目标 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 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 向未来 ”和 江泽 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新课 程的培养周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 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 热爱社会主义 , 继承 和发扬 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 努力为人 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 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 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 良好的心理素质 ,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 成为有理想 、有道 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2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 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 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 性 . 、综合性和选择性 。 [收稿日期〕2 0 0 1一 0 6一 2 2 一 1 一 2 0 0 2 年 第 7 期 学 科 教 育 (Jo u r n a l o f S u bj e et Ed u ea t lo n ) N o . 7 2 0 0 2 改变课程 内容 “难 、繁 、偏 、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 , 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 现代社会和科技 、发展的联系 ,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 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 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 究 、勤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务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 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实践的功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二 、课程结构 3 ,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 活 、语文 、数 学 、体育与健康 、艺术 (或音乐 、美术 )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 、语文 (含写字 ) 、数学 、 科学 、外语 、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艺术 (或音乐 、美术)等课程 。 初 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科学 (或物 理 、化学 、生物 ) 、历史与社会 (或历史 、地理 ) 、体育与健康 、艺术 (或音乐 、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 动 。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 文 、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 4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 的发展 , 课 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 的要求 , 在开设必修课 的同时 , 设置丰富多样 的选修课程 , 开设技术类课 程 。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 5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 内容主要包括 : 信息技术教育 、研 究性学习 、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识 ,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 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 。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 中 ,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 力 。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 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 6 , 农村 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 的同时 , 可根据现 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 的课程 , 深化 “农科教相结 合 ”和 “三教统筹 ”等项改革 , 试行通过 “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 “双证”的做法 。 城 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 三 、课程标准 7 .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 。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 本要求 ,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 、 目标 、内容框架 ,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 8 .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 , 结合具体内容 ,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实 效性和主动性 ,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 加强中华 民族优 良传统 、革命 一 2 一 2 0 0 1 年 第 7 期 学 科 教 育 (Jo u rn a lo fs 妞场七e t Ed u e a tio n ) N o . 7 2 0 0 1 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 , 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 观 ;要倡导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 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 9 .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 , 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 动的原则 , 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 , 培养幼儿良好 的行 为习惯 , 保护和启发幼)L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 , 体 现国家对公民素质 的基本要求 ,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 有一定 的层次性 和选择 性 , 并开设选修课程 , 以利 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 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实践 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 四 、教学过程 1 0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系 ,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 自主性 ,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 、探究 , 在实践中学 习 , 促进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 关注个体差异 , 满足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要 ,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 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 用知识的态度 和能力 ,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n .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 逐步 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 动方式的变革 , 充分发 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 的学 习工具 。 五 、教材开发与管理 1 2 .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 的知识与经验 ,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 同 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唯的要求 , 体现学生身 心发展特点 , 反映社会 、政治 、经济 、科技的发展需求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 、生动 , 有利于学 生探究 , 并提 出观察 、实验 、操作 、调查 、讨论的建议 。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 、实验室 、专用教室及 各类教学设施 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 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工厂 、农 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 自然资源 ;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 1 3 .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 鼓励有关机构 、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 准组织编写 中小学教材 。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 , 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电小学教 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向教育部申报 , 经资格核准通过后 , 方可编写 。 完善教材审查制 度 , 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 课程的教材须经全 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 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 , 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 的国 家标准 。 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 , 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 , 保 证教材质量 , 降低价格 。 2 0 0 1 年 第 7 期 学 科 教 育 (Jo u r n a l o王S u bj e e r Ed u ea tio n ) N o . 7 2 0 0 2 加强对教材便用的管理 。 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 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 目录 , 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主管部 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 改革用行 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 , 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 六 、课程评价 14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 而且要发现 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 了解学生发展 中的需求 , 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 , 建立 自信 。 发挥评价 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 强调教师对 自己教学行 为的分析与反思 , 建立 以教 师自评为主 , 校长 、教师 、学生 、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 不断提 高教学水平 。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 的情况 、课程实施 中的问 题进行分析评估 , 调整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管理 , 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 1 5 .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 区 , 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 鼓励各地 中小 学 自行组织毕业考试 。 完善初 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 , 考试 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 生活经验的联系 ,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 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 高中 毕业会考改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 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 ,减 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 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 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 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 拔人才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 自主权 的原则 , 加强对学生能力 和素质的考查 , 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 , 探索提供多次机会 、双向选择 、综合评价的考试 、 选拔方式 。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 , 杜绝设置偏题 、怪题的现象 。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 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 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 七 、课程管理 1 6 .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 、学校 、学生的要求 , 实行国家 、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 。 教育部 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 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 确定国家课程 门类和课时 。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 , 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 , 制订本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实 施国家课程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规划地方课程 , 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 经教育部批 准 , 省级教育行政 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 (自治区 、直辖市 )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 应视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 结合本校 的传统和优势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 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 ,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中所遇到 的问题 。 2 0 0 1 年 第 7 期 学 科 教 育 (Jo u rna l o f S u bj e e t E d u e at io n ) N o . 7 2 0 0 1 Jk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 7 .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目标与内容 , 调整培养 目标 、专业设置 、课程结构 , 改革教学方法 。 中小学教 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 、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 , 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 所必需 的培训为主要任务 , 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 九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8 . 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 本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 1 9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 应始终贯彻 “先立后破 , 先实验后推广 ”的工作 方针 。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 , 实验区应分层推进 , 发挥示范 、培训和 指导的作用 , 加快实验区 的滚动发展 , 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 、科学决策的原则 , 积极鼓励高等学校 、科研院所的 专家 、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 “基础教育课程研 究 中心 ” , 开展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 , 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在教育行政部 「〕的领导下 , 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 中心工作 ,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 、指 导和服务等作用· , 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中心建立联系 , 发挥各 自的优势 , 共同推进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建立教育部门 、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 ;积极发挥 新闻媒体的作用 , 引导社会各界深人讨论 、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 20 . 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 专项经费 。 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 , 教育部在 高考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语文高考下定义高考日语答题卡模板高考688高频词汇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 、中考 、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 政策支持 。 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 、集体 、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 予以奖励 。 叠 ·叠 , 一
本文档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_试行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120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4-03
浏览量: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