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举报
开通vip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ICSICS B 备案号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NY/T 2148-2012 高 标 准 农 田 建 设 标 准 Criter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2012-03-01 发布 2012-03-01 实施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 2148-2012 目 录 前 言 ......................................................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ICSICS B 备案号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农 业 行 业 标 准 NY/T 2148-2012 高 标 准 农 田 建 设 标 准 Criter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2012-03-01 发布 2012-03-01 实施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 2148-2012 目 录 前 言 ........................................................................................................................................................1 1 适用范围 ...................................................................................................................................................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5 5 6 7 7 8 8 8 9 9 9 9 9 9 9 11 12 13 14 15 16 16 17 17 18 19 20 21 22 2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 ........................................................................................................................................................... 4 区域划分 ................................................................................................................................................... 5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 5.1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 5.2 农业先进科技配套 ................................................................................................................................ 6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 6.1 建设内容................................................................................................................................................. 6.2 田间工程................................................................................................................................................. 6.3 田间定位监测点..................................................................................................................................... 7 田间工程 ................................................................................................................................................. 7.1 土地平整................................................................................................................................................. 7.2 土壤培肥 ................................................................................................................................................ 7.3 灌溉水源 ................................................................................................................................................ 7.4 灌溉渠道 ................................................................................................................................................ 7.5 排水沟..................................................................................................................................................... 7.6 田间灌溉................................................................................................................................................. 7.7 渠系建筑物............................................................................................................................................. 7.8 泵站 ........................................................................................................................................................ 7.9 农用输配电 ............................................................................................................................................ 7.10 田间道路............................................................................................................................................... 7.11 农田防护林网 ...................................................................................................................................... 8 建设区选择 ............................................................................................................................................... 8.1 选址原则 ................................................................................................................................................ 8.2 灌区项目选址 ........................................................................................................................................ 8.3 旱作区项目选址 .................................................................................................................................... 8.4 其他基础条件 ........................................................................................................................................ 9 投资估算 ................................................................................................................................................... 9.1 田间工程主要内容及估算 .................................................................................................................... 9.2 田间定位监测点主要内容及估算 ...................................................................................................... 9.3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附录A.......................................................................................................................................................... 附录B ..........................................................................................................................................................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 附录J........................................................................................................................................................... 附录K.......................................................................................................................................................... 附录L .......................................................................................................................................................... 0 NY 2148-2012 前 言 为规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的附录 A、B、C、D、E、F、G、H、I、J、K、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L 为参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本标准起草协作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所、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书民、彭世琪、黄 洁、崔 勇、李光永、严昌荣、张树阁、张铁军、王海 鹏、赵秉强、王蕾、洪俊君 1 NY 2148-2012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术语、区域划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田间工 程、选址条件和投资估算等方面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 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估、建设、检查和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65-2010 泵站设计规范 GB3838-2002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200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条件 NY525-2011 有机肥料 NY/T 1716-2009 农业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内容与方法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标准农田(High Standard Farmland):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 显障碍因素,田间灌排设施完善,灌排保障较高,路、林、电等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 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 3.2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Integrate Grain Productivity ):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 于生产要素综合投入,农田可以稳定达到较高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生产要素包括农田基础设施、 土壤肥力,以及优良品种、灌溉、施肥、植保和机械作业等农业技术。 3.3 工程质量保证年限(Period of Project Quality Guaranteed):指项目建成后,保证工程正常发 挥效益的使用年限。 3.4 田块(Plot):田间末级固定设施所控制(不包括水田的田埂)的最小范围。 3.5 田面平整度(Field Level):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两点间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 值。 3.6 田间道路通达度(Plot Accessibility):集中连片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 的比率。田间道路通达度用十分法表示,最大值为 1.0。 2 NY 2148-2012 4 区域划分 根据全国行政区划,结合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障碍因素和水源条件等,将全国高标准 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东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 5 大区、15 个类型区。全国高标准 农田建设区域划分见附录 A。 5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5.1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产量为衡量标准,以不同区域高产农田水稻、小麦或玉米等粮食作物应达 到的产量标准为依据,其他作物可折算成粮食作物产量。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见附录 B。 5.2 农业先进科技配套 5.2.1 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包括耕、种、收单项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作业机械 化水平两类指标。高标准农田的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在东北区、华北区应达到 85%以上,在西北区、东 南区应达到 65%以上,西南区应到达 40%以上。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见附录 C。 5.2.2 农艺技术配套。高标准农田的优良品种覆盖率应达到 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 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 50%以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以县为单位 开展的墒情监测和土壤肥力监测服务应覆盖到高标准农田。 6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6.1 建设内容 主要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监测点构成。 6.2 田间工程 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排水沟、田间灌溉、渠 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 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6.3 田间定位监测点 包括土壤肥力、墒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的配套设施和设备,主要服务于土壤肥力、土壤墒情和虫害 的动态监测与自动测报。 7 田间工程 7.1 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包括田块调整与田面平整。田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 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 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7.1.1 田块大小与连片规模。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原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方 向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要求;丘陵山区田块应沿等高线调整;风蚀区 田块应按当地主风向垂直或与主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 30°的方向调整。田块建设应尽可能集中连片, 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高标准农田连片与田块规模见附录 D。 3 NY 2148-2012 7.1.2 田块形状。田块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或其它形状,长宽比一般应控制在 4:1~20:1。田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 定。 7.1.3 田面平整。田面平整以田面平整度指标控制,包含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 降三个指标。水稻种植田块以格田为平整单元,其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应尽可能小;地面灌溉 田块应减小横向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田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 求确定。高标准农田田面平整度见附录 E。 7.1.4 田坎。平整土地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砖、石、混凝土、 土体夯实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7.1.5 土体及耕作层。土体及耕作层建设是使农田土体厚度与耕作层土壤疏松程度满足作物生长及 施肥、蓄水保墒等需求。 一般耕地的土体厚度应在 100 cm 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应大于 50 cm,且土体中无明显 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素。 一般耕作层深度应大于 25 cm。旱作农田应保持每隔 3~5 年深松一次,使耕作层深度达到 35 cm 以 上。 水稻种植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 15cm~20cm,并留犁底层。高标准农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见附录 F。 7.2 土壤培肥 高标准农田应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耕作层土壤养分常规指标应达到当地中 等以上水平。 7.2.1 土壤有机质提升。主要包括秸秆还田、绿肥翻压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每年作物秸秆还田量 不小于 4500kg/hm2(干重)。南方冬闲田和北方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夏闲田应推广种植绿肥,或通过作 物绿肥间作种植绿肥。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按 22500~30000 kg/hm2标准施用,商品 有机肥按 3000~4500 kg/hm2标准施用。土壤有机质提升措施至少应连续实施 3 年以上。商品有机肥应符 合《有机肥料》(NY525-2011)的要求。 7.2.2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确定各种肥料施用量,并对土壤氮、磷、钾及中微 量元素、有机质含量、土壤酸化和盐碱等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施肥配方。高标 准农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和酸碱度见附录 G。 7.2.3 坡耕地修成梯田时应将熟化的表土层先行移出,待梯田完成后,将表土层回覆到梯田表层。 新修梯田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尽可能避免打乱表土层与底层生土层,并应连续实施土壤培肥 5 年以 上。 7.2.4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影响作物生长的 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7.3 灌溉水源 7.3.1 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相应的水源保障。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 20 年。 7.3.2 井灌工程的井、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井房等配套率应达到 100%。 4 NY 2148-2012 7.3.3 塘堰容量应小于 100000m3,坝高不超过 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 7.3.4 蓄水池容量控制在 2000 m3以下。蓄水池边墙应高于蓄水池最高水位 0.3~0.5m,四周应修建 1.2m高度的防护栏,以保证人畜等的安全。南方和北方地区亩均耕地配置蓄水池的容积应分别不小于 8 m3和 30m3。 7.3.5 小型蓄水窖(池) 容量不小于 30 m3。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泵管等附属设施应 配套完备。当利用坡面或公路等做集雨场时,每 50 m3蓄水容积应有不少于 667m2的集雨面积,以保证 足够的径流来源。 7.3.6 灌溉水源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禁止用未经过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 7.4 灌溉渠道 7.4.1 渠灌区田间明渠输配水工程包括斗、农渠。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 15 年。 7.4.2 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63-2006)的要求:渠灌区斗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 0.80;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的 渠系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 0.85,采用管道输水的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 0.90;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应 不小于 0.95,旱作物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 0.90;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小于 0.80,渠灌区 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 0.70,喷灌、微喷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应小于 0.85,滴灌区不应小于 0.90。 高标准农田灌溉工程水平见附录 H。 7.4.3平原地区斗渠斗沟以下各级渠沟宜相互垂直,斗渠长度宜为 1000~3000m,间距宜为 400~800m; 末级固定渠道(农渠)长度宜为 400~800m,间距宜为 100~200m,并应与农机具宽度相适应。河谷冲 积平原区、低山丘陵区的斗渠、农渠长度可适当缩短。 7.4.4 斗渠和农渠等固定渠道宜进行防渗处理,防渗率不低于 70%,井灌区固定渠道应全部进行防 渗处理。 7.4.5 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毛渠)应配套完备。渠道的分水、控水、量水、联接和桥涵等建筑物 应完好齐全;末级固定渠道(农渠)以下应设临时灌水渠道。不允许在固定输水渠道上开口浇地。 7.4.6 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包括干管和支管两级固定输水管道及配套设施。干管和支管在灌区内 的长度宜在 90~150m/hm2;支管间距宜采用 50~150m。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单口灌溉面 积宜在 0.250~0.60hm2,出水口或给水栓间距宜为 50~100m。单个出水口或给水栓的流量应满足本标 准 7.6.1.中灌水沟畦与格田对入沟或单宽流量的要求。 7.4.7 固定输水管道埋深应在冻土层以下,且不少于 0.6m。输水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工程质量保证年 限不少于 15 年。井灌区采用明渠输水的斗渠、斗沟设置参见 7.4.3。 7.5 排水沟 7.5.1 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 7.5.2 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其他工程(灌渠、道路、林网)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 渠分离;在丘陵山区,排水沟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灌排分离的形式。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水平见附录 I。 7.5.3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无盐碱防治需求的农田地下水埋深不少于 0.8m。有防治盐碱要求的区 5 NY 2148-2012 域返盐季节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满足表 1 的规定。 表 1 盐碱化防治需求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 单位:米 地下水矿化度(g / L) 土 质 ﹤2 2~5 ﹥5~10 ﹥10 沙壤土、轻壤土 1.8~2.1 2.1~2.3 2.3~2.5 2.5~2.8 中壤土 1.5~1.7 1.7~1.9 1.8~2.0 2.0~2.2 重壤土、粘土 1.0~1.2 1.1~1.3 1.2~1.4 1.3~1.5 7.5.4 排涝农沟采用排灌结合的末级固定排灌沟、截流沟和防洪沟,应采用砖、石、混凝土衬砌, 长度宜在 200~1000m 之间。斗沟长度宜为 800~2000m,间距宜为 200~1000m。山地丘陵区防洪斗沟、 农沟的长度可适当缩短。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宜为 200~1000m。高标准农田排水沟深 度和间距见附录 J。 7.5.5 田间排水沟(管)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少于 10 年。 7.6 田间灌溉 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 7.6.1 地面灌溉。旱作农田灌水沟的长度、比降和入沟流量可按表 2 确定。灌水沟间距应与采取沟 灌作物的行距一致,沟灌作物行距一般为 0.6~1.2m。旱作农田灌水畦长度、比降和单宽流量可按表 3 确定,畦田不应有横坡,宽度应为农业机具作业幅宽的整倍数,且不宜大于 4m。 表 2 灌水沟要素 土壤透水性(m/h) 沟 长(m) 沟底比降 入沟流量(L/s) 强(﹥0.15) 50~100 40~60 30~40 ﹥1/200 1/200~1/500 ﹤1/500 0.7~1.0 0.7~1.0 1.0~1.5 中(0.10~0.15) 70~100 60~90 40~80 ﹥1/200 1/200~1/500 ﹤1/500 0.4~0.6 0.6~0.8 0.6~1.0 弱(﹤0.10) 90~150 80~100 60~80 ﹥1/200 1/200~1/500 ﹤1/500 0.2~0.4 0.3~0.5 0.4~0.6 表 3 灌水畦要素 土壤透水性(m/h) 畦 长(m) 畦田比降 单宽流量(L/s·m) 强(﹥0.15) 60~100 50~70 40~60 ﹥1/200 1/200~1/500 ﹤1/500 3~6 5~6 5~8 中(0.10~0.15) 80~120 70~100 50~70 ﹥1/200 1/200~1/500 ﹤1/500 3~5 3~6 5~7 弱(﹤0.10) 100~150 80~100 60~90 ﹥1/200 1/200~1/500 ﹤1/500 3~4 3~4 4~5 6 NY 2148-2012 平原水田的格田长度宜为 60~120m,宽度宜为 20~40m,山地丘陵区应根据地形适当调整。在渠 沟上应为每块格田设置进排水口。受地形条件限制必须布置串灌串排格田时,串联数量不得超过三块。 7.6.2 喷灌。喷灌工程包括输配水管道、电力、喷灌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喷灌工程固定设施使用年 限不少于 15 年。在北方蒸发量较大的区域,不宜选择喷口距离作物大于 0.8 米的喷灌设施。 7.6.3 微灌。微灌包括微喷、滴灌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等形式,由首部枢纽、输配水管道及滴 灌管(带)或灌水器等构成。微灌系统以蓄水池为水源时应具备过滤装置;从河道或渠道中取水时,取 水口处应设置拦污栅和集水池;采用水肥一体化时,首部系统中应增设施肥设备。微灌工程固定设施使 用年限不少于 15 年。 7.7 渠系建筑物 渠系建筑物指斗渠(含)以下渠道的建筑物,主要包括农桥、涵洞、闸门、跌水与陡坡、量水设施 等。渠系建筑物应配套完整,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总体工程相一致,总体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 不少于 15 年。 7.7.1 农桥。农桥应采用标准化跨径。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不超过 15m。桥宽宜与所连 接道路的宽度相适应,不超过 8m。三级农桥的人群荷载标准不应低于 3.5KN/m2。 7.7.2 涵洞。渠道跨越排水沟或穿越道路时,宜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涵洞根据无压或有压要求 确定拱形、圆形或矩形等横断面形式。承压较大的涵洞应使用管涵或拱涵,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 涵洞洞顶填土厚度应不小于 1m,对于衬砌渠道则不应小于 0.5m。 7.7.3 水闸。斗、农渠系上的水闸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和退水闸等类型。在灌溉渠道轮 灌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宜设置分水闸;在斗渠末端的 位置要设退水闸;从水源引水进入渠道时,宜设置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 7.7.4 跌水与陡坡。沟渠水流跌差小于 5m 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差大于 5m 时,应采用陡坡或多 级跌水。跌水和陡坡应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抗冲耐磨材料建造。 7.7.5 量水设施。渠灌区在渠道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及排水沟末端处应根据需要设置量水堰、 量水槽、量水器、流速仪等量水设施,井灌区应根据需要设置水表。 7.8 泵站 7.8.1 泵站分为灌溉泵站和排水泵站。泵站的建设内容包括水泵,泵房,进、出水建筑物,变配电 设备等。各项标准的设定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的要求。 7.8.2 灌溉泵站以万亩作为基本建设单元,支渠(含)以下引水和提水工程装机设计流量应根据设 计灌溉保证率、设计灌水率、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宜控 制在 1.0m3/s以下。 7.8.3 排水泵站以万亩作为基本建设单元,排涝设计流量及其过程线应根据排涝标准、排涝方式、 排涝面积及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宜控制在2.0m3/s以下。 7.8.4 泵站净装置效率不宜低于 60%。 7 NY 2148-2012 7.9 农用输配电 7.9.1 农用输配电。主要为满足抽水站、机井等供电。农用供电建设包括高压线路、低压线路和变 配电设备。 7.9.2 输电线路。低压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应有标志。地埋线应敷设在冻土层以下,且深度不小 于 0.7 米。 7.9.3 变配电设施。宜采用地上变台或杆上变台,变压器外壳距地面建筑物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0.8m; 变压器装设在杆上时,无遮拦导电部分距地面应不小于 3.5m,变压器的绝缘子最低瓷裙距地面高度小 于 2.5m 时,应设置固定围栏,其高度宜大于 1.5m。 7.10 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包括机耕路和生产路。 7.10.1 机耕路。机耕路包括机耕干道和机耕支道,机耕路建设应能满足当地机械化作业的通行要求, 通达度应尽可能接近 1。 机耕干道应满足农业机械双向通行要求。路面宽度在平原区为 6~8m,山地丘陵区为 4~6m。机耕 干道宜设在连片田块单元的短边,与支、斗沟渠协调一致。 机耕支道应满足农业机械单向通行要求。路面宽度平原区为 3~4m,北方山地丘陵区为 2~3m,南 方山地丘陵区为 1.5~2m。机耕支道宜设在连片田块单元的长边,与斗、农沟渠协调一致,并设置必要 的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 机耕路的路面层可选用砂石、混凝土、沥青等类型路面。北方宜用砂石路面或混凝土路面,南方多 雨宜采用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 7.10.2 生产路。生产路应能到达机耕路不通达的地块,生产路的通达度一般在 0.1~0.2 之间。 生产路主要用于生产人员及人畜力车辆、小微型农业机械通行,路面宽度 1~3m。生产路可沿沟渠 或田埂灵活设置,生产路的路面层在不同区域可有所差异,北方宜采用砂石路,南方宜采用混凝土、泥 结石或石板路。 7.10.3 机耕道与生产路布设。机耕支道与生产道是机耕干道的补充,以保证田间路网布设密度合理。 在平原区,每两条机耕道间设一条生产路,在山地丘陵区可按梳式结构,在机耕道一侧或两侧设置多条 生产路。机耕道及生产路的间隔可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确定。 7.11 农田防护林网 在东北、西北的风沙区和华北、西北的干热风等危害严重的地区须设置农田防护林网。 7.11.1 林网密度。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密度一般占耕地面积 5%~8%,干热风等危害地区为 3%~6%, 其他地区为 3%。一般农田防护林网格面积应不小于 20 公顷。农田防护林网占耕地比例见附录 K。 7.11.2 林带方向。主防护林带应垂直于当地主风向,沿田块长边布设;副林带垂直于主防护林带, 沿田块短边布设。林带应结合农田沟渠配置。 7.11.3 林带间距。一般林带间距约为防护林高度的 20~25 倍,主林带宽 3~6m,西北地区主林带宽 度按 4~8m 设置,栽 3~5 行乔木,1~2 行灌木;副林带宽 2~3 m,栽 1~2 行乔木,1 行灌木。防护林应 8 NY 2148-2012 尽可能作到与护路林、生态林和环村林等相结合,减少耕地占用面积。 8 建设区选择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应严格选择建设地点,在不可抗力影响外,项目建成后能够保证工程设施至少 15 年发挥设计效益,建成后的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达到高产水平。 8.1 选址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现有条件较好,增产潜力大的耕地,优先选择现有基本农田, 建成后应保持 30 年内不被转为非农业用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选址分为灌区项目选址和旱作区项目选 址。 8.2 灌区项目选址 灌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项目应具备可利用水资源条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关外部水利设施完善, 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能够满足农田灌溉需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能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 排涝防洪标准。 8.3 旱作区项目选址 旱作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应土地平坦或已完成坡改梯,土层深厚,便于实施集雨工程和机械化作 业等规模化生产, 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增强农田抗旱能力。 8.4 其他基础条件 建设区应水土资源条件较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连片规模应不小于附录 D 的规定;交通方便, 具备 10KV 农业电网及其他动力配备;农机具配套应满足附录 L 的规定。 9 投资估算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应以田间工程建设为重点,配套土壤肥力、墒情和虫情监测设施。本标准投资 估算指标以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年限标准为基础,以编制期市场价格为测算依据。项目区工程及材料价格 与本估算指标不一致时,可按当地实际价格进行调整。 9.1 田间工程主要内容及估算 田间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排水沟、渠系建筑物、田间灌溉、泵站、 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工程建设投资主要内容及估算 指标见表 4。 表 4 田间工程建设投资主要内容及估算指标 序 号 工程名称 计量 单位 估算指标 (元) 主要内容及标准 1 土地平整 1.1 土地平整 hm2 2250~4500 平整厚度在 30cm 以内,采用机械平整方式。主要包括破土开挖、推土、回填、平整等土方工程。 1.2 土体及耕作层 改造 hm 2 3000~5250 主要包括深耕作业。坡改梯耕层改造主要包括土体厚度达 到 50cm,表土回填。按每间隔 3~5 年深松一次计算,使 耕作层深度达到 35cm 以上。 1.3 田坎(埂) m 30~150 主要包括砖、石、混凝土或植物坎。 9 NY 2148-2012 2 土壤培肥 hm2 2250~3000 主要包括秸秆还田、绿肥翻压还田、土壤酸化治理、增施有机肥等,应连续实施 3 年以上。 3 灌溉水源 3.1 塘堰 m3 300~350 主要包括水泥板、条石等护坡,混凝土溢洪道,土(石) 坝。塘堰坝高不宜超过 10m。主要包括溢洪道、土(石) 坝和泄水口等。 3.2 蓄水池 m3 250~450 分为砖、砌石、钢筋混凝土等不同标准。主要包括蓄水池、沉沙池、进出水口和围栏等。 3.3 小型蓄水窖(池) m3 200~250 采用砖、砌石、钢筋混凝土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旱窖、集 水场、沉沙池、引水沟、拦污栅与进水管等附属设施。水 窖底部要有消力水泥板或石板。 3.4 机井 眼 30000~ 100000 主要包括机井、水泵、配电设施和机井房等。 4 灌溉渠道 4.1 灌溉渠系 m 60~250 防渗渠或 U 型槽输水渠等。主要包括土方、渠道(砌体或浇筑)等。 4.2 管道灌溉 hm2 9000~12000 包括首部、管道、控制阀门和出水口。 5 排水沟 5.1 防洪沟 m 180~300 包括截流沟和防洪沟。主要包括土方、条石或块石等。 5.2 田间排水沟 m 100~250 防渗沟渠或 U 型槽等排水沟。主要内容包括土方和排水沟砌筑(或浇筑)等。 5.3 暗管排水 m 200~350 包括土方、管道及安装等。 6 田间灌溉技术 6.1 喷灌 hm2 22500~ 33000 包括首部、管道、末端。采用 UPVC 主管道(地下)和 PE 管(地面)。 6.2 微灌 ( 滴灌和微喷) hm 2 30000~ 45000 包括首部、管道、末端。采用 UPVC 主管道(地下)和 PE 管(地面)。 7 泵站 KW 15000~ 20000 主要包括泵房、进、出水建筑物、水泵和变配电设备等。 8 农用输配电 8.1 高压线 m 150~250 架空电力线路中导线可采用钢芯铝绞线或铝绞线,地线可 采用镀锌铜绞线。间距宜采用 50~100m。10KV 线路架 空敷设。包括电杆和供电线路敷设等全部工程内容。 8.2 低压线 m 70~120 380V 线路架空敷设。包括电杆和供电线路敷设等全部工程内容。 8.3 变配电设施 座(台) 20000~ 60000 主要包括变配电设备费、安装费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费用。 9 道路 9.1 砂石路 m2 30~50 砂石路面和路基一般按汽-10、垦区按汽-20 设计。包括土方挖填、垫层、结构层、面层和砌块砌筑等工作内容。 9.2 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道路 m 2 100~200 混凝土路面厚和路基一般按汽-10、垦区按汽-20 设计。包括土方挖填、垫层、结构层、面层等工作内容。 9.3 泥结石路 m2 80~120 泥结石路面和路基一般按汽-10 设计。包括土方挖填、垫层、结构层、面层和砌块砌筑等工作内容。 10 防护林网 10.1 防护林 株 4~6 主要包括乔木和灌木,树龄不超过 3 年 10 NY 2148-2012 9.2 田间定位监测点主要内容及估算 根据高标准农田科技应用指标,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可在高标准农田中配套建设若干土壤肥力、 墒情和虫情监测点,以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和自动化水平。监测点配套设施和设备建设投资主要内容 及估算指标见表 5。 表 5 田间定位监测点建设投资主要内容及指标 序号 设施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估算指标 (元) 主要内容及标准 1 土壤肥力监测点 1.1 监测小区隔离 个 1 8000 监测小区核心面积不小于 667m2,用水泥板 隔离,划分为不少于 8 个的无肥区、缺素区、 保护区等,隔板(深)高度 0.8~1.2m,厚度 不小于 5cm。 1.2 小区设置和农田整治 个 1 4000 监测小区与对照区规模为 1300~2000m2,主 要进行土地平整和沟渠配套建设。 1.3 标志牌 个 1 3000 规格不小于 120cm×60cm,长期使用。 2 墒情监测点 2.1 全自动土壤水分速测仪 套 1 20000 便携式监测设备,包括 5cm、10cm 和 20cm 三种规格的探头。 2.2 土壤水分、温度定点 监测及远程传输系 统 套 1 60000 田间定点监测设备,包括 5 个水分探头,5 个地温探头,数据采集器,无线数据发射器 和太阳能板。 2.3 简易田间小气候气象站 套 1 45000 田间定点监测设备,包括测空气温度、降水 量、风速、风向相关部件、数据采集器、无 线数据发射器和太阳能板。 2.4 数据接收服务器及配套设备 套 1 10000 包括数据接受服务器,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 等。 2.6 标志牌 个 1 1000 规格为 80cm×60cm,可
本文档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125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5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3-05-09
浏览量: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