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

举报
开通vip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 河 南 安 阳 北 齐 范 粹 墓 发 掘 简 报 河南省博物馆 一 、 发掘经过与墓葬形制 范粹墓位于安阳县城西北三十华里的洪 河屯村 (图一) , 墓地在村西北约半华里处 , 北 邻漳河 , 南近恒水 , 东北距“西 门豹祠” ¹ 十五 华里 。 19 7 1年春 , 当地群众进行农 田基本建 设时 , 在距地表 3 米处发现大量灰色带绳纹 的封门小砖 , 并露出土洞墓室 。 为了保护文 物 , 该村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除立即报告 安阳地 、 县文化主管部门处理外 , 并将 已掘出 的部分文物妥为保存。 ...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
河 南 安 阳 北 齐 范 粹 墓 发 掘 简 报 河南省博物馆 一 、 发掘经过与墓葬形制 范粹墓位于安阳县城西北三十华里的洪 河屯村 (图一) , 墓地在村西北约半华里处 , 北 邻漳河 , 南近恒水 , 东北距“西 门豹祠” ¹ 十五 华里 。 19 7 1年春 , 当地群众进行农 田基本建 设时 , 在距地表 3 米处发现大量灰色带绳纹 的封门小砖 , 并露出土洞墓室 。 为了保护文 物 , 该村大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除立即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安阳地 、 县文化主管部门处理外 , 并将 已掘出 的部分文物妥为保存。 我馆闻讯后 , 于19 7 1年 5 月派人前往清理 , 安阳地区文卫局及县文 卫管理站也派人积极参加了这一清理工作 。 墓室为一坐北向南的土洞 , 洞室部分坍 塌 , 就残存痕迹看 , 墓顶应为弯窿状 。 墓室 平面呈方形 , 长 2 . 8 8 米 , 宽 2. 7 米 , 高 2 . 26 米 , 墓的深度以土洞底 部 计算 , 距 地 表 5 米。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的中央 , 室 、 道之间 下下一甲甲甲甲几几万万lllll_ 及淞 ⋯⋯ 有长 0. 5 米 , 宽 0. 9 米的雨道相接。 墓 道 狭 长 , 平面略呈梯形 , 且上窄下宽 , 其纵断面 呈斜坡状 。 墓道 口长 21 . 10 米 , 宽 0 . 6 5 米 , 斜坡长 11 . 35 米 , 墓道底 宽 1. 3 米 。 墓 道 口 距地表 0. 50 米。 墓门高 1. 65 米 , 宽 1 . 05 米。 在墓门与墓道之间用绳纹小砖封堵 。 墓的方 向, 以墓道的两壁为准 , 为北偏东 10 度。 由 于墓室受地下水的影响 , 洞顶土券部分塌落 , 墓内填满淤土 。 在清理淤土后 , 在北壁和东 壁还能看到残留的白灰抹底 、 上描黑色线条 的痕迹 (可能原有壁画 ) 。 另从残留 的遗 迹 中可以看出在墓室西侧有一“棺床” , 用小砖 并列平铺砌成。 棺停及人骨架 已朽 , 仅有铁 棺钉数枚。 就棺床及棺钉分布范围看 , 死者 应为单身葬。 棺与人骨架成南北方向。 这种墓的构造 , 和 19 5了年河北省文物管 理委员会在磁县讲武城北垣外清理的北齐太 宁二年(公元 56 2 年 ) “齐故司马氏太夫人比 丘尼垣墓”À 比较相近 。 同时与安阳大司空村 19 54 年考古研究所发掘的一座土洞室唐墓» 亦很相仿 。 随葬器物的位置 , 因受塌顶和积水的严 重影响 , 仅能看出大体部位 , 并有一些已被 砸碎 。 属于生活用具的陶瓷器 , 如瓷罐、 瓷 瓶 、 瓷扁壶及陶盒等多在棺床的南端 , 扶盾 武士俑和镇墓兽 ( 已残 ) 均在墓室入口处 。 在墓室南端中央 , 除放置石墓志一合外 , 其 北面分布许多家畜和家禽模型 , 其余大量的 陶俑都在墓室的东半部 (图二 ) 。 二 、 随葬器物 图一 安阳北齐范粹墓位置示意图 出土的随葬器物共计 77 件 , 除墓 志 及 第 l 期 曲 图二 安阳北齐范粹墓平面 图 常平五殊钱二枚外 , 其余 75 件都是陶、 瓷 器 。 这些陶 、 瓷器可以分为陶俑 、 家畜 、 家 禽及其他器具模型和生活 日用器皿等 。 1 . 陶俑 : 共 67 件 , 用红 、 灰两色陶土合 模制成 , 腹中空成筒状 , 接缝 处 尚 留有 明 显痕迹 。 陶质坚实 , 上 皆涂粉 , 并施彩绘。 衣 、 帽及所执器物上还分别施赫红 、 黑 、 桔 黄等彩色 , 面部及胸部多施白粉 。 按服装和 形貌来分 , 有武士俑、 鲜卑侍吏俑 、 仪仗俑 、 侍从文俑 、 仆侍俑 、 女俑 、 骑马俑等七种。 同一种俑的形象均同 , 唯高低略有出入 。 (1 ) 武士俑 2 件 形体较一般俑高大 , 通高 53 厘米。 灰色陶质 , 头与身分 制后 插 合而成 。 头戴盔 , 身着甲 , 腰束带 , 下着裤 , 足穿靴 , 右手按虎头盾牌 , 左手下垂 , 手持长 兵器 (残 )( 图四 、 五) 。 另一件已破碎 。 (2 ) 鲜卑侍吏俑 8 件 分两式 : 工式 4 件。 头着圆顶风帽 , 外披套衣 , 绘枣红色 , 内着长衣 , 双手拱于胸前 , 拳上有孔以插所 执器物。 眉 、 须描墨 , 作鲜卑人侍吏模样。 一般高 22 厘米 (图六 、 七 ) 。 n 式 4 件。 头 着尖顶风帽 , 短衣窄袖 , 左肩斜背宽带行囊 , 左手上扶囊带 , 右手下垂握拳略向前伸 , 拳上 有孔以插执物 。形体较 工式稍低。 (图八 、 九) (3 ) 仪仗俑 10 件 以所执器物 和 服饰 可分二式 。 工式 , 身后均斜背箭服 。 有的头 戴小冠 , 上身窄袖褶衣 , 下着裤 , 有的头上 似以巾包扎 , 左手下垂 , 右手似执有物 , 造 型生动 (图一 O 、 一一 、 一 二 、 ) 。 n 式 , 左手执盾 , 盾涂枣红色粉 , 发均描墨 , 头与 胸施白粉。 右手握拳 , 拳上留有小孔 , 像是 原来持有兵器 。 该俑头上似 以巾包扎 , 身着 翻领短袖朱衣 (领施 白粉) , 腰束宽带 , 面 目 清秀 , 作微笑状 (图一三 ) 。 (4 ) 侍从文俑 21 件 头戴小 冠 , 身着 宽衣大袖 , 两手拱于胸前 , 肃然挺立 , 作侍 奉状 (图一四 、 一五) 。 (5 ) 仆侍俑 15 件 头戴小 冠 , 身穿 长 袖褶衣 , 下着裤 , 腰束带 , 有的左肩还斜背 行囊 , 作迈步行进状 (图一八 ) , 还有的 垂 手直立作听从吩咐状 , 形象 比较生动 (图一 六 、 一七) 。 另外 , 还出土侍役胡俑三件 , 陶 胎分别用红 、 灰两色合模制成 。 面部施白粉 , 深目高鼻 , 脑后梳一短辫 。 上身穿窄袖褶衣 , 下着裤 , 腰束带 , 左肩斜背囊包一件 , 左手 扶背带 , 右手微 向前伸 , 造形和上述仆侍俑 均有真实感 。 就发饰形象及衣着看 , 与洛阳 出土的隋代 白陶带釉胡人侍役 俑 较 为近似 (图一九) 。 (6 ) 女俑 1 0 件 一般高 1 8一2 0 厘米 。 头上均梳半高髻 , 灰陶 , 朱衣 , 上衫下裙。 肌肤面部施 白粉 , 髻 、 眉 、 眼部描墨 , 面部 较丰腆 。 双手拱于胸前 (图 二 O 、 二 一 )。 其中七件女俑似为模制 , 头梳双髻 , 袒胸 , 着长裙 , 其左手缠握衣裙 , 右手下垂 , 神态 自然 (图二二) 。 另有两个媳坐 女 侍俑 , 梳 高髻 , 椭圆面庞 , 丰满腆润 , 上胸略袒 , 下 着长裙垂地 。 两手伸于膝前 , 表情沉静 , 全 身施红彩 , 面 、 胸部施 白粉 , 衣裙施朱色 , 座高 10 厘米 (图二三) 。 (7 ) 骑马俑 1 件 残 高 2 2 厘 米 , 马 身 残长 24 厘米。 骑俑头戴风帽 , 身着 窄袖长 衣 , 腰系带 , 足穿长筒靴。 上身直立 , 双 目 前视 , 两手 向前作持疆状 , 造型生动 。 陶马 昂首前视 , 鞍及窖具均施彩绘 (图二四 ) 。 2 . 家畜 、 家禽及器物模型 共 16 件 , 全 部陶质 。 (1 ) 陶马 1 件 灰色 , 全身施白粉 , 置 1 9 7 2 年 有鞍及髻具 , 作向前奔驰状。 塑造精巧 , 比 例匀称 , 有强烈的真实感 (图二五 ) 。 (2) 陶牛 1 件 灰色陶质 , 昂首挺立 , 双 目圆瞪 。 残高 16 厘米 , 长 35 厘米 (图二八) 。 (3 ) 陶骆驼 1 件 已残。 (4 ) 陶母子猪 1 件 作躺卧哺乳状 (图 二六) 。 (5 ) 陶猪 1 件 灰色 , 作卧伏状 , 猪的 鬃毛甚长 (图二七 ) 。 (6 ) 陶鸡 1 件 昂首翘尾 , 高冠 , 红陶 外施白粉 , 腿部残缺 (图二九 ) 。 (7 ) 陶镇墓兽 1 件 双角 , 蹲立 , 已残 。 (8 ) 陶盘 1 件 直沿平底 , 灰色 , 素面 无饰 , 盘 内自心至沿有弦纹四周 , 口径 3 7 . 5 厘米 (图三 O ) 。 (9 ) 陶盒 2 件 圆形 , 上下扣合 , 红色 陶质 , 全身素面 。 直径 13 厘米 (图三二 ) 。 (1 0) 陶 仓 1 件 红 陶胎 , 高 19 厘 米 (图三一 : 右) 。 (1 1) 陶磨 1 件 高 10 厘米 (图三一 : 中) 。 (1 2) 陶井栏 1 件 高 7 厘米 (图三一 : 左) 。 (1 3 ) 陶雄 1 件 (已残 ) 。 (1 4 ) 陶灶 1 件 (已残 ) 。 (1 5 ) 陶碗 z 件 (口残 ) 。 红色陶胎 , 质 地细腻 , 高 8 厘米 , 口 径 13 厘米 , 底 径 6 厘米。 3 . 瓷器 共 13 件 。 有三件白釉施绿彩 , 一淡黄色瓷残片 , 上施酱黄 、 淡绿釉彩 , 制 法与唐三彩近似。 另四件为黄釉扁壶 , 壶两 面有胡腾舞图案 , 制作精美。 余皆为白色和 乳白色瓷 , 有的还有冰裂纹 , 胎质较 白, 坚 硬 , 釉色润泽透明 , 火候一般较高。 现分别 概述如下 : (l ) 黄釉瓷扁壶 4 件 (图版柒) 形制相 同, 模制 , 高 20 厘米 。 形体扁圆 , 上窄下宽 , 敞口短颈 , 颈与肩连接处 , 施联珠一周 。 两 肩各有一孔作穿带用 。 壶身全施菊黄色釉 , 底部并有凝脂状酱色釉珠 , 釉色不均匀 。 底 不挂釉 (其中两件已破碎 ) 。 该壶以两幅乐舞场面最为突出 , 即在一 杏仁状边框内刻划出五人一组的乐舞活动形 象。 中央一人婆婆起舞 于 莲 座 上 , 右 手 前 伸 , 左手下垂 , 双足腾跳 , 反首回顾 , 动态 盎然。 左边二人 : 一有熨须 者双 手持笛 吹 奏。 另一人 , 侧身 , 注视舞者 , 双手仰起作 打拍状 。 右边二人 : 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 奏状 , 另一人面向舞者 , 双手击钱 。 唐刘言史 诗云 : “跳身转毅宝带鸣 , 弄脚缤纷锦靴软 , 四座无言皆瞪目 , 横笛琵琶偏头促。 ”正是这 一场面的写照 。 五人均高鼻深 目, 身穿窄袖 长衫 , 腰间系带 , 着靴的胡装 , 可能属当时 西域人形象 。 按文献记载 , 西域的乐舞 , 自 北魏北齐以至隋唐 , 传播内地者 , 至为广泛 , 其中所谓“龟兹乐 ”尤其盛行一时 。 北齐的封 建统治者高欢 , 是鲜卑化了的汉人 , 为维护 他的封建统治 , 除重用 、 驱使大量胡人外 , 还竭力提倡汉人鲜卑化 , 故在范粹墓出土的 陶俑中及瓷扁壶的乐舞图案上 , 出现了不少 胡人的形象 。 (2 ) 三系瓷罐 2 件 直 口稍敛 , 圆腹 , 平底实足 , 肩附三系 。 高 12 .5 厘米 , 胎质洁 白, 质地细腻 。 里表均施乳 白色透明釉 , 并 有凝脂状滴痕 , 器腹施有数条绿色装饰 , 腹 部以下无釉。 此釉色及作法 与 1 9 5 8 年河 南 淮阳县出土的北齐豫州刺史李云墓¼ 中发现 的绿彩六系罐极为相似 (图三六) 。 (3 ) 长颈瓷瓶 3件 皆侈口长颈 , 颈腰 内束 , 腹部椭圆 , 下为实足平底 。 其中一件 较小 。 就釉色看 , 一件全身施透明白釉 , 有 小冰裂纹 , 素面无饰。 另一件 口及腹部稍有 残缺 , 腹部自肩垂至底施翠绿色彩釉 , 足部 并留有凝脂状滴痕 , 色泽晶润 (图三三 ) 。 (4 ) 四系瓷罐 2 件 高 20 厘米 , 肩附四 系 , 造型与三系罐同 。 腹部以 上 塑 复莲 10 瓣 , 并施乳白釉 , 腹部以下至底均不施釉 。 莲瓣宽肥 , 瓣尖微卷 , 造型优美 (图三五 ) 。 第 1 期 (5 ) 瓷壶 1 件 侈口短颈 , 方唇外卷 , 鼓腹平底 , 器表施釉过半 , 釉呈乳白色 , 釉 质较厚 , 胎质粗劣 , 由肩至腹面有弦纹三道 (图三四 ) 。 (6 ) 瓷碗 2 件 口部稍残 , 盘口微内敛 , 平底高足 , 上窄而下稍宽 , 底心也微凹入 。 碗里施釉 , 外部施釉未 到 底部 , 釉 呈 乳 白 色 , 无垂釉现象。 胎纯 , 无杂色斑点 , 口径 9. 5 厘米 。 另一稍小者 , 口径 7 .5 厘米 , 碗轮 旋规整 , 碗底与足相接处有一条明显的轮旋 纹 (图三七) 。 铜钱二枚 出于墓室西侧棺床附近。 直 径 2. 5 厘米 , 铸有 “常平五株 ” 篆文四字。 铜 质坚硬 , 字迹清晰½ 。 石墓志 1 合 (图三 ) 。 置于墓 门 内 中 部 。 为正方形 , 边长 46 厘米 。 志盖 呈 盘 顶 形 , 边与石侧素面无 饰 。 志 文 共 17 行 , 每 行 18 字。 石面于镌刻前 , 先刻 以方 格 , 与 围棋盘相似。 志文中刻 “齐故膘骑大将军开 图三 安阳北齐范粹墓志拓片 府仪同兰司凉州刺史范公墓志” , 字体笔画流 畅 , 魏碑体 , 有隶意 。 现将志文抄录于下 : 齐故骤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 范公墓志 公讳粹 , 字景纯 , 边城郡边城县 人也 。 自溯迹陶唐启邑 , 随范士多以矜变见 美 , 文子巨知人取 誉 , 仍 滋 厥 后 , 世 禄 相 承 , 旧德前基 , 风酞弥郁 。 公资灵川岳 , 察 气辰昂 , 方逞龙骨 , 已振凤毛 , 爱自千里 , 超拟三事 , 将许比德锤舔 , 伦功邓禹 , 共羊 枯以连镰 , 与卫青而并鹜。 星天不吊 , 人之 云亡 , 以武平六年四月廿 日莞于邺都之天宫 坊 。 春秋廿有七 。 以五月一 日迁借于豹祠之 西南十有五里 。 庶传不朽 , 用镌玄石 。 乃为 铭日 : 新除东雍州刺史太傅卿 既资帝誉 , 又纂唐尧 , 御龙夏世 , 知人 晋朝 。 承口建国 , 立社笙茅 , 雄图誊誊 , 德 音昭昭 。 公侯载诞 , 神仪允穆 , 节比贞松 , 才俘劲竹 , 歼我良人 , 如 何不淑 。 方 都往 域 , 悬生拱木 , 人路飞泡 , 世事难希 。 涂车 菊马 , 器魂衣 , 云起朱 盖 , 风拂素旗 , 诞门忽 掩 , 何 日言归 ,’o 范粹 , 史书无传。 按膘骑大将军为北齐高 级军职。 开府仪同三司 齐制为从一品 。 北齐的 疆域未及河西凉州 , 志 文中的凉州可能是侨置 州名。 《北齐书 ·文宣帝 纪》 引天保七年诏书 : “牧守令长 , 虚增其数 , 求功录实 , 谅足为烦 。 ⋯ ⋯要荒之所 , 旧多浮 伪 , 百室之邑 , 便立州 名 , 三户之民 , 空张郡 目 , ⋯⋯循名督实 , 事 归乌有。 ”所说的情况虽 是北魏末年的情况 , 这 种虚设州郡的情况 , 在 1 9 7 2 年 北齐末年更为普遍 。 故所谓凉州 , 实系空名。 关于边城郡 、 边城县的位置 , 据顾祖禹 《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光山县 下 云 : “茹 由 城 , 在县南六十里 , ⋯⋯后魏复改置边城郡 于此 , 高齐废 ” 。 查范粹生于废 郡 之 前 , 应 为今河南光山县人 。 三 、 小 结 安阳在北齐时为邺都。 北齐建国仅二十 八年 (公元 5 50 一5 77 年 ) , 其遗留的文物 , 除响堂山石窟及早年出土的一些造像 、 墓志 外 , 北齐墓葬发现的还不多。 范粹墓 出土的陶瓷器 , 尤其是其中的黄 釉瓷扁壶及绿彩 、 菊黄釉彩瓷 , 对于我国的 陶瓷工艺和乐舞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 从 出土的墓志和仪仗俑群 , 可以反映出北齐封 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 毛主席教导我们 : “而在这样的社会中 , 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 化的基本的阶级 ”。 黄釉瓷扁壶就是大约 1 4 0 0 年前我国民间艺人一种别具 匠 心 的艺 术结 晶 。 扁壶的腹部装饰 , 构图疏密有致 , 对称 均衡 , 富有装饰性。 吹横笛及弹琵琶者因位 置在前而形象较大 , 符合透视原理 , 中间舞 者虽小 , 由于采取拱托手法 , 显得尤为突出 。 北齐正处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 音乐 、 舞蹈均表现出这种特点。扁壶中的五弦琵琶 , 也见于北齐响堂山石刻造象中 , 在合奏中占 主要地位 , 能增加色彩 , 充实音量 。 铜拔能丰 富音乐 。据《隋书 · 音乐志》说 : “杂乐有西凉 、 擎舞、 清乐 、 龟兹等 , 然吹笛 、弹琵琶 、五弦及 歌舞之伎 , 自文襄 (北齐高洋)以来皆所爱好 , 至河清 (公元 56 2一5 64 年 ) 以后 , 传习尤盛 。 后主 (高纬) 唯赏胡戎乐 , 耽爱无已 , 于是 繁手淫声争新哀怨 , 故曹妙达 、 安未弱 、 安 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 。 参考这 段 记 述 可知 , 这些西域音乐 , 这时早已大大地丰富 了中原音乐 , 并且成为当时北齐所流行的音 乐了 。 范粹墓出土的三系罐和长颈瓶等瓷器 , 在淡黄色釉上施大量绿色彩釉 , 有的残瓷器 上还在施绿彩釉的同时涂菊黄 色 釉 。 这 比 1 9 5 8年春河南淮阳发现的北齐李云墓出土的 两件六系瓷罐仅施六条绿彩釉更加复杂 。 众 所周知 , 唐三彩是我国唐代陶瓷工艺的高峰 , 有人认为它是从汉代的黄 、 绿两色釉直接发 展而来 , 但在汉唐间应有一发展过程 。 此次 我们发现的北齐绿彩瓷器和淡黄色釉底施黄 绿二彩的残瓷器 , 为进一步探讨北齐瓷器和 唐三彩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 范粹是北齐的高级将领和地方官吏 。 在 北齐末年政治极端腐败时 , “赋敛 日重 , 摇役 日繁 , ⋯ ⋯爱自邺都及诸州郡 , 所在征税 , 百端俱起” (《北齐书 · 幼主纪》) , 在人民生 活极端困苦的情况下 , 少数统治阶级却拥有 大量的私兵部曲和奴婶 、 歌舞人 , 仍然过着 奢侈腐化的生活 。 该墓出土的武士俑 、 仪仗 俑群 、 仆侍俑等 , 从服装 、 象貌上看 , 既有 鲜卑人 , 也有汉人 , 可见 , 高欢 、 范粹等封 建统治阶级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 。 从黄釉扁壶的乐舞画面 , 也能反映出范 粹生前享乐生活的一个侧面 , 这个出则仪仗 成行 、 入则丝管迭奏的范粹 , 如今早己为历 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了 。 高欢 、 范粹等封建统治阶级 , 生前残酷 剥削人民 , 死后妄图继续享受 , 其罪恶罄竹 难书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 : “中国历来 只是地主有文化 , 农民没有文化 。 可是地主 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 , 因为造成地主文化 的东西 , 不是别的 , 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 血汗” 。 范粹墓出土的每一件随葬品 , 无不浸 透着各族劳动人民的鲜血 , 仅就墓中出土的 器物来看 , 就不知当时要耗费了多少劳动人 民的血汗 。 安阳北齐范粹墓的发掘 , 对研究我国南 北朝社会的历史和向广大群众进行辩证唯物 主义教育 、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阶级斗争教 育提供 了实物资料 。 (下接 8 6 页) 第 1 期 毛主席指出 : “一切反动势力在他们行将灭亡 的时候 , 总是要进行垂死挣扎的” 。毛主席又 指出: “你们看 , 几千年来 , 那些封 建 皇 帝 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 ? 群众一起来 , 一个 个都倒 了。 ”当时大都发生了连续二年的严重 饥荒 , 文献记载当时掩埋的饿俘就有二十余 万具之多¼ ,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元 代 统 治者还迫使广大劳动 人 民修 筑 瓮城 ! 19 6 9 年发掘出来的和义门瓮城城门从石路面至城 墙上残存的墙壁 , 全高约 12 米 , 城 门 洞长 10 .3 2 米 , 宽 4. 54 米 , 外洞高 4. 56 米 , 内洞高 6. 8 米 , 城楼上有第一次见到防御火 攻 城 门 时的灭火设备。 很清楚 , 元代统治者当时是 力图使瓮城坚固难攻的 , 但在农民起义的强 大攻势下乡 经济力量已近枯竭 , 这座城门的 建筑不仅用料粗恶 , 施工也极为草率 , 这么 大的城门 , 竟连地基都没有来得及做 , 就仓 促施工了 。 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外强中干 的反动本质 。 瓮城建成后还不到十年 , 元朝 统治者终于在强大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 , 遭 到了彻底复灭的下场 ! 见冯 承钧译沙海 昂《马可波罗行记》卷 2 第 8 4 章 注 7 。 张俭 , 《辽史》卷 8 0 有 传。 见《元史 · 顺帝纪》9 。 见《元史 。 顺帝完者忽都皇后传》、 《扑不花传》。 º»¼¹ (上接 51 页 ) 注释 : ¹ 范粹墓志文中有 “ 以武平六年四 月廿 日莫于 邺都 之天宫坊 , 春秋廿有 七 。 以五月一 日迁盾于豹祠 之 西南十有五里 ” 之记载 , 与今安阳丰乐镇之战 国邺令西门太夫祠位置正相合。 今祠 已不存 , 但 尚有宋代重修之 “西 门太夫庙记 碑” 等在原地保 存。 º 《考古》 19 5 9 年 1 期 25 页 。 » 《考古通讯》19 5 5 年 4 期 54 页 。 ¼ 《考古》 19 64 年 9 期 48 2一48 3 页 。 ½ 《北齐书 · 文 宣 帝纪》: 天保四 年 ( 公元 5 53 年) 春正月 “己丑 , 改铸新 钱 , 文日 常平五株 ” 。 1 9 7 2 年
本文档为【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81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28
浏览量: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