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9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公式

2009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公式

举报
开通vip

2009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公式数学公式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1、对于任意集合 ,则 ; ; 2、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子集的个数是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3、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4、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第二章函数 1、函数定义域...

2009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公式
数学公式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1、对于任意集合 ,则 ; ; 2、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子集的个数是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3、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4、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第二章函数 1、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2、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3、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⑴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①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②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注: 函数上的区间I且x1,x2∈I.若 >0(x1≠x2),则函数f(x)在区间I上是增函数;若 <0(x1≠x2),则函数f(x)是在区间I上是减函数。 ⑵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注:①若f(x)为偶函数,则f(x) =f(-x)= f(|x|);②若f(x)为奇函数且定义域中含0,则f(0)=0. ⑶周期性: ①若f(x+T)=f(x)且T≠0的常数,则T是函数f(x)的周期; ②若f(x+a)=f(x+b) ,a、b为常数且a≠b,则b- a是函数f(x)的周期。 ⑷对称性:①若f(x+a)=f(b-x),则函数f(x)关于直线x= 对称;( 即:‘一均二等’的原则) ②若函数y=f(x+a)和函数y=f(b-x),则函数y=f(x+a)和函数y=f(b-x)关于直线x= 对称. ③你还知道函数y=f(x)关于直线x=0(即y轴),直线y=0(即x轴),原点,直线x+y+c=0, 直线x-y+c=0对称的函数吗?写出来 ⑸函数图象的变换你知道吗?平移变换,伸缩变换,翻折变换 ⑹函数与反函数之间:f-1(a)=b f(b)=a 4、常用的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重点掌握!!) (1)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3)反比例函数: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遇y= 的函数一般用反比例函数来解决)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 = ; = 。 (5)对数函数: 对数运算法则:log MN= ;log = ;log Mn= ;log = ;log Mn= ; log EMBED Equation.3 =1; log 1=0 log b= (换底公式); =N(对数恒等式) 注意:(1) 与 的图象关系是 ; ⑹ 的图象:定义域: ;值域: ; 奇偶性: ; 单调性: 是增函数; 是减函数。 5、补充内容: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 EMBED Equation.3 正比例函数 ② ; EMBED Equation.3 ; ③ ; EMBED Equation.3 第三章数列 1、常用公式: = 2、等差数列:⑴定义:若 为常数 ,则 是等差数列(证明等差数列的依据); ⑵通项公式:① ;② ;③ ⑶求和公式:① ;② ;③ ⑷性质:① 若m+n=p+q(m,n,p,q∈N*),则 ②等差数列中 成等差数列; ③等差数列{ }中 = 3、等比数列:⑴定义:若 为常数 ,则 是等比数列(证明等比数列的依据); ⑵通项公式:① ;② ; ⑶求和公式:① ;② ; ③ ⑷性质:① 若m+n=p+q(m,n,p,q∈N*),则 ; ②等比数列中 成比差数列; ③等比数列 中. 第四章三角函数 1、 任意圆中圆心角弧度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弧长公式:____________;扇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其中α的单位都是_______)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设 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的终边上任意的一点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_____则: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3、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 (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sinα·cscα=1; cosα·secα=1; tanα·cotα=1 4、第一套诱导公式(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1)sin(2kπ+α)=_____,cos(2kπ+α)=_____,tan(2kπ+α)=____, (2)sin(-α)=_______, cos(-α)=_______, tan(-α)=_______, (3)sin(π-α)=_______, cos(π-α)=_______, tan(π-α)=_______, (4)sin(π+α)=_______, cos(π+α)=_______, tan(π+α)=_______, (5)sin(2π-α)=_______, cos(2π-α)=_______, tan(2π-α)=_______, 第二套诱导公式(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 (1)sin(900-α)=_______, cos(900-α)=_______, tan(900-α)=_______, (2)sin(900+α)=_______, cos(900+α)=_______, tan(900+α)=_______, (3)sin(2700-α)=_______, cos(2700-α)=_______, tan(2700-α)=_______, (4)sin(2700+α)=_______, cos(2700+α)=_______, tan(2700+α)=_______, 5、三角函数的和、差、倍、半公式 (1)和、差角公式:sin(α±β)=___________,cos(α±β)= , tan(α±β)=___________ ▲变形公式: tanα±tanβ=tan(α±β)(1 tanα·tanβ) ▲ sinx+ cosx= ( sinx+ cosx)= sin(x+φ), (其中cosφ= ,sinφ= ,tanφ= ) (2)二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万能公式:sin2α= ; cos2α= ; tan2α= ▲降次公式:sin2α= , cos2α= ▲变形公式:1+sinα =(sin2 + cos2 )2;1-sinα =(sin2 -cos2 )2 1+cosα=2cos2 ; 1-cosα=2 sin2 (3)半角公式:sin =________, cos =_________,▲tan =________= = . 6、▲(1)三角函数y=sinx,y=cosx,y=tanx的图象、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 (2)函数f(x)=Asin(ωx+φ),振幅为 ,周期为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 (3)函数f(x)=Acos(ωx+φ),振幅为 ,周期为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若函数f(x)是偶函数,则φ= 。 7、函数 ,振幅为A,周期为 。,(1) (2) (3) =相邻的两个最高点(或最底点)之间的距离, =相邻两个最高点与最底点的距离,或相邻两个拐点的距离, =相邻的最值点与拐点的距离。 第五章平面向量 1、若 ( , ),P ( , ), ( , ),P分 所成的比λ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是 中点坐标公式是 2、若△ABC三顶点的坐标为A( , )、B( , )、C( , ),则△ABC的重心坐标为 . 3、已知 =( , ), =( , ),设它们间的夹角是θ,填下表: 定义形式 坐标形式 两向量的数量积 · = · = 向量的长度 │ │= │ │= 两向量间的角度 = = 在 上的投影 两向量垂直 ⊥ ⊥ 两向量平行 ∥ ∥ 4、(a+b)(a-b)= ;(a+b)2= ;(a-b)2= 第六章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作用:解决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b a-b>0; ; . (2)对称性:a>b b<a ;b<a . (3)传递性:a>b且b>c ;c<b 且b<a . (4)加法单调性:a>b ;同向不等式相加:a>b且c>d . (5)不等式变向原则:a>b且c 0 ac>bc;a>b且c 0 ac<bc . 同向不等式相乘: ac>bd ; an>bn (n N,且n>1). (6) > (n N,且n>1). (7)a>b且ab>0 ;a>b且ab<0 2、几个重要的不等式(作用:(1)证明不等式;(2)解不等式;(3)求最大(小)值) 1.如果a,b ,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 时取“=”号) 2.如果a,b ,那么 ≥ (当且仅当 时取“=”号) 3.如果a,b,c ,那么 ≥ (当且仅当 时取“=”号) 5.若a,b都是正数,则 ≤ ≤ ≤ ( 时取等号即称不等式链) 6.若a,b,m都是正数,并且a<b,比较 ≤ ≤ ≤ . 7.三角形不等式: - ≤ ≤ + ,其中不等式 ≤ + 取“=”号时的充要条件是 ,取“<”号时的充要条件是 ; 第七章直线和圆 1、若直线的斜率是k,则此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是_________; 2、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的直线斜率公式k =_________; 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若直线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设为_____________, 若直线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0,则直线的方程为 , 若直线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不存在,则直线的方程为 . ⑵斜截式:若直线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直线的方程设为 . ⑶若直线经过两点P1(x1,y1),P2(x2,y2).则方程设为(x2-x1)(y-y1)=(y2-y1)(x-x1) 当x1≠x2,y1≠y2时,这条直线的方程是 ; 当x1=x2,y1≠y2时,这条直线的方程是 ; 当x1≠x2,y1=y2时,这条直线的方程是 . ⑷若截距式: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为a(a≠0),在y轴上的截距为b b≠0 ,则直线的方程是 . ⑸直线方程的一般方程为Ax+By+C=0 (A、B不同时为0),当B≠0时,方程变为 ,斜率为 ,在y轴上的截距为 ;当B=0时,方程变为 . 4、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可设为 或 . 5、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斜截式 一般式 直线方程 k1与k2、b1与b2的关系 比例式 乘积式 与 平行 与 重合 与 相交 与 垂直 7、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直线l1:y=k1x+b1和l2:y=k2x+b2,l1到l2的角为 ,l2到l1的角为 ,l1与l2的夹角为 , 若1+k1k2=0,则 = = = ; 若1+k1k2≠0, 则tan = ,tan = , tan = . 9、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 . 10、 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d= . 11、曲线C:f x,y =0.关于x轴的对称曲线C1的方程为 ,关于y轴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 , 关于原点的对称曲线C3的方程为 ,关于直线x-y=0的对称曲线C4的方程为 ,关于直线 x+y=0的对称曲线C5的方程为 ,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曲线C6的方程为 ,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曲线C7的方程为 。 12、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13、与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是 . 14、与直线Ax+By+C=0平行的直线可设为__________;与直线Ax+By+C=0垂直的直线可设为__________. 15、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特殊点代入法:当直线f(x,y)=Ax+By+C=0不过原点时,常用点(0,0)代入 若f(0,0)>0,则原点所在的平面区域即是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若f(0,0)<0,则原点所在的平面区域即是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公式法: 若A>0,B>0,则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_____方 若A>0,B<0,则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_____方 若A<0,B>0,则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_____方 若A<0,B<0,则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Ax+By+C=0的_____方 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与Ax+By+C>0相反 15、圆的方程 ⑴圆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圆心是__________,半径是__________。 ⑵二元二次方程x2+y2+Dx+Ey+F=0 ①当____________时,方程表示以_____________为圆心,以__________为半径的圆; ②当____________时,方程表示一个点,此点的坐标是当________________ ; ③当____________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⑶圆的参数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圆心是__________,半径是__________。 16、过圆x2+y2=r2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是x0x+ y0y=r2 过圆(x-a)2+(y-b)2=r2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是(x0-a) (x-a)+ (y0-b)(y-b)=r2 17、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是r, 则 (1)相离 __________;(2)相切 __________;(3)相交 __________; 18、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记两圆的圆心距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R≥r),则 (1)相离 __________;(2)相外切 __________;(3)相交 __________; (4)相内切 __________;(5)内含 __________。 19、.两圆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求法: 圆C1的方程为:x2+y2+D1x+E1y+C1=0. 圆C2的方程为:x2+y2+D2x+E2y+C2=0. 把两式相减得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为:(D1-D2)x+(E1-E2)y+(C1-C2)=0 第八章圆锥曲线 一、椭圆 1、椭圆定义:一个动点P,两定点F1,F2,且 =2 ( 为常数) ⑴若2 > ,则动点P的轨迹是椭圆 ⑵若2 = ,则动点P的轨迹是线段F1F2 ⑶若2 < ,则动点P无轨迹。 2、 椭圆的方程: ⑴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时,方程为 (a>b>0) 焦点在y轴上时,方程为 (a>b>0) ⑵椭圆的参数方程:焦点在x轴上时,参数方程为 EMBED Equation.3 为参数 焦点在y轴上时,参数方程为 EMBED Equation.3 为参数 3、 掌握椭圆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坐标、焦点坐标、长轴长2 、短轴长2 、焦距2c、长半轴 、短半轴 、半焦距 、通经 、相应焦准距 、准线方程、离心率 、焦半径(第二定义)、 2= 2+ 2) 二、双曲线 1、双曲线定义:一个动点P,两定点F1,F2,且 =2 ( 为常数) ⑴若2 > ,则动点P无轨迹 ⑵若2 = ,则动点P的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在直线F1F2上) ⑶若2 < ,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时,方程为 (a>0,b>0) 焦点在y轴上时,方程为 (a>0,b>0) 3、 掌握双曲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坐标、焦点坐标、实轴长2 、虚轴长2 、焦距2c、 实半轴 、虚半轴 、半焦距 、通经 、相应焦准距 、准线方程、渐近线方程、离心率 、焦半径(第二定义)、 2+ 2= 2) 4、①双曲线方程 - =1(a>0,b>0)即 - =0(或y=± x) (a>0,b>0)就是其渐近线方程; ②渐近线是 - =0(或y=± x) (a>0,b>0)的双曲线设为 - =λ(λ≠0),k是待定系数. 5、等轴双曲线表示为 ,离心率为 ,渐近线为 . 三、抛物线 1、 抛物线定义:一个动点P到定点F的距离与P到定直线 的距离的比为 . 若0< <1,则动点P的轨迹是椭圆; 若 =1, ,则动点P的轨迹是抛物线; 若 >1, ,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时,方程可设为y=2px2,焦点为( ,0),准线方程是x= 焦点在y轴上时,方程可设为x=2py2,焦点为(0, ),准线方程是y= 3、抛物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坐标、通经为2p、焦准距p、离心率1) 3、 关于抛物线y2=2px(p>0)焦点F弦的端点为A(x1,y1)、B(x2,y2),性质:⑴ = x1+ x2+ p, x 1x2= ,⑶y1y2= ,⑷ ,⑸若AB与对称轴的夹角为 ,则 = 。 四、圆锥曲线的性质: 1、P是椭圆 ( > b>0)上的一点,F1、F2是两焦点,若∠F1PF2= (0< < ), 求证△F1PF2的面积为 tan . 2、P是双曲线 (a>0,b>0)上的一点,F1、F2是两焦点,若∠F1PF2= (0< < ), 求证△F1PF2的面积为 cot . 3、弦长公式(直线和曲线相交时,其被曲线所截的线段叫做弦) 设M(x,y),N(x,y),则弦长 = = = (k为已知直线斜率) 第九章 立体几何 一、证明(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 1、平行的证明: (1)线线平行的证明 ①若 ∥ , ∥ .则 ∥ ;           ②若 ∥ , EMBED Equation.3 , = .则 ∥ ③若 ∥ ,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则 ∥ ;  ④ EMBED Equation.3 ∥ (2)线面平行的证明 ①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 ②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 ; ③ ∥ (3)面面平行的证明 ① ∥ ② ∥ 2、垂直的证明 (1)线线垂直的证明 ①若 ∥ , 则 ; ② EMBED Equation.3 ③三垂线定理或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 ④向量证明: (2)线面垂直的证明 ① ; ② ; ③ ; ④ . (3)面面垂直的证明 ①二面角 是直二面角 ; ② ; ③ 二、所成的角 1、 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⑴若直线与直线平行,则所成角为00;⑵若直线与直线相交,则所成角为 ; ⑶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范围是 (0(,90(].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本单元的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平移将其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即作出平面角).主要有四种方法: 1 直接平移法(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 2 中位线平移法; 3 补形平移法(延长某线段、延展某个面或补一个与已知几何体相同的几何体,以便找出平行线). 4 向量法:设 , 分别是异面直线a、b上的两个非零向量,则cos(=|cos< , >|= .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00,900] ⑴若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则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 ⑵若直线和平面垂直,那么就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900; ⑶斜线 和平面 所成的角是平面 的斜线 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范围是(00,900) 方法:①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 ②向量求法:求 的法向量 和 , |cos< , >|= =k(0
本文档为【2009高考数学复习资料——公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569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3-28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