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教科版(2017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4)

新教科版(2017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4)

举报
开通vip

新教科版(2017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4)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一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图。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一个活动中,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现象里的水都去哪里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

新教科版(2017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4)
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一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图。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一个活动中,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现象里的水都去哪里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第二个活动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气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基于第一和第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一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事实,有依据。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里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还有实验中两个杯子的大小、形状要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这两个实验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应该提前安排。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的,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学情分析】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知识。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气”;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等。【教学过程】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吗?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气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让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气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6.交流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并记录。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水杯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把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方法二:将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派代表进行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小结: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四、拓展(预设2分钟)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活动手册使用说明】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来的几课当中也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2.水沸腾了【教材分析】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己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的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展现学生已有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地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并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情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试验器材,学生可能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液体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烧过水吗?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5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预设:学生: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用图画出现象。(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5.实验安全提示。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提问: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板书设计】2.水沸腾了水中:气泡产生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水面上:热气产生水沸腾100°C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变大。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水结冰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上一课的学习,通过测量水温,已经让学生对温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本课分为两部分:观察、了解冰的特点,并能与水的特点进行比较;探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是本课的新知识点,也是本课的重难点。这一课还为后面的几课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见到冰,对冰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冰的特点,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不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温度升降与热量变化的关系。在本课中,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操作和准确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探究目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观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并且向周围释放热量。难点: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在实验中更多地发现由水结成冰的各种变化。【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试管、纯净水、碎冰、温度计、烧杯、实验、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一杯热水。让学生估计并测量这杯水的温度。师:过一会儿再测一下,这杯水的温度会如何变化呢?师:如果一直让这杯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水变成冰的过程(预设25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水变成冰?除了把水放到冰箱里冷冻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2.教师分别出示碎冰、烧杯、试管等实验器材。利用课件,出示课本中操作图片,启发学生水结成冰实验如何操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注意观察水与冰的不同。4.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持续观察记录水温的变化,重点关注两次温度:试管刚插入烧杯时的温度,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2)温度计不要触碰到杯壁。(3)观察记录及时。(4)注意分工合作。(时间过长,容易疲劳,因此学生可合作替换)5.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6.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积极评价小组及个人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注意掌控实验活动的时间。三、研讨(预设7分钟)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幻灯片出示三个研讨交流的问题: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3.冰还是水吗?四、拓展(预设3分钟)1.解释冰箱冷冻室里的矿泉水为什么会结冰?2.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冰天雪地的美景。【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0℃水→冰(液体)释放热量(固体)4.冰融化了【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从冰融化的场景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温度升高时,冰会融化”,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冰的融化”,从而开展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聚焦版块,由冰融化的场景引出本课的问题“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探索版块,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冰的温度一直上升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的猜想;接着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或热风,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然后观察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最后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研讨版块,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冰融化成水的原因”“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及“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与不同”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学生分析】关于冰的融化,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基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于“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他们已经知道要使冰融化需要给冰加热,但是很少有学生仔细观察过冰融化的全过程。观察和记录冰融化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水蒸气和冰原来是同一种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探究目标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地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能融化成水呢?2.出示冰块。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3.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二、探索:冰融化的过程(预设15分钟)观察一:冰块融化了。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提问:你能利用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预设10分钟)1.呈现资料。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2.小组讨论。(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四、研讨(预设10分钟)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样转化的?五、拓展(预设2分钟)1.出示冰和冰激凌的图片。提问:在相同的条件下,你觉得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说说理由。2.课后去试一试吧!【板书设计】4.冰融化了温度上升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简析】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聚焦版块,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探索版块,主要编排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活动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活动二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活动一前置到聚焦环节。研讨版块,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拓展版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学情分析】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书本中出现的小苏打和食用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20g、小苏打20g、2克的勺子、尺子);2个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玻璃棒2根、白糖1份、味精1份、红糖1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1小包红糖,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红糖,并出示红糖。(板书:红糖)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红糖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20g、小苏打20g、2克的勺子、尺子);2个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实验设想。)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实验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物质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4.阅读教材的第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1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1,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全班数据汇总表]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2.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3.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四、拓展: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板书设计】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食用碱......水量统一每次加入物质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1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1,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1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6.加快溶解【教材简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索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不同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加快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1.出示食盐和水。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地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等。)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2.出示实验记录表。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2.出示实验记录表。3.组织学生结合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2.学生反馈交流。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板书设计】6.加快溶解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加快溶解的方法:挺高水的温度搅拌【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学生边活动边在表格中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通过在不同时间下,观察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已经溶解的,下面打√。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填写。7.混合与分离【教材简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在溶液中处于饱和状态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些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和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聚焦板块中展示了一幅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已有学习,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学情分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到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质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分离混合在一起的物质,联系生活实际。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难点: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1杯清水、1块石棉网、1个酒精灯、1个三脚架、1盒火柴、1个放大镜、1张咖啡过滤袋、1个漏斗、1个铁架台、1个烧杯。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二、探索:混合与分离(预设20分钟)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3.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4.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10.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11.再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12.整理器材放回原处。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引导学生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2.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四、课后拓展(预设3分钟)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了,怎样分离呢?(利用磁铁可以吸铁屑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板书设计】7.混合与分离食盐能溶解在水中过滤蒸发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凝结、融化、蒸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而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冰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已经了解了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相互转化等。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与难点】观案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导入:天热了冰化成水、冬天河里的水结冰等图片。1.提问:冰融化成水,冰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冰融化成水,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凝结,变成了固态的冰。)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地变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了空气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水变成水蒸气,跑到了空气中。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和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活动前课件出示:活动要求:①学生能边实验边在活动手册上的表格中记录;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2.活动问题: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活动一: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还是原来的纸。)(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活动二: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还是橡皮泥。)(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三、研讨:(预设5分钟)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水吗?(预设:是。)橡皮泥制作成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所学知识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3.回顾混合与分离。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过滤等。〉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板书设计】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水形态变化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1.感受空气【教材简析】《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等,同样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区分气体、固体和液体,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有哪些?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更科学。探索板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个游戏,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学情分析】之前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与石头、水两种物质相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是比较缺乏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1套、班级记录表。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摸。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一一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材料准备: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1.出示: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塑料袋,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4.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压.....(填入气泡图中)(二)游戏二:传递游戏[材料准备:每组准备水、石块、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碗]1.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碗,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4.学生汇报交流:(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是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预设: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是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分钟)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四、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板书设计】1.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简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一问题。探索版块,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打气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充分论证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理解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塑料瓶1个、气球、课件。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一张纸巾,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
本文档为【新教科版(2017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大浪淘沙
一线教师,区级兼职教研员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9-25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