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4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4

举报
开通vip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4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一.综合考核题库(共40题)1.狂犬病正确答案:一、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狂犬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100%死亡)、始终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传染病。狂犬病又是完全能够预防,最能体现"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疾病。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狂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大洋洲(近年有个别报道)外,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或流行。...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4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精选一(含答案)一.综合考核题库(共40题)1.狂犬病正确答案:一、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狂犬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100%死亡)、始终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传染病。狂犬病又是完全能够预防,最能体现"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疾病。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狂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大洋洲(近年有个别报道)外,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或流行。当前,全世界约2/3以上国家或地区存在动物和人间狂犬病。东南亚、中东、北美、东非、中南美和东欧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而西欧人的狂犬病病例却甚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等种种原因,犬、猫等家畜的狂犬病均未得到控制,是人间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有的国家或地区狂犬病流行仍有上升趋势。在我国,狂犬病几乎遍及各省。主要分布在农村,可能与农村养犬密度大、犬的免疫率低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各地区分布情况随地域不同亦有差异。2.流行季节从季节分布来看,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高峰,但一般以温暖季节(7~11月)发病较多。在流行季节较明显的地区,常以春夏之交和夏季相对较多,冬季相对较少。人间狂犬病春末、夏、秋季节发病数相对多可能与犬的发情季节易伤人,人群户外活动多,衣服单薄容易暴露,且暴露后伤势严重有关。3.人群分布各年龄组的人群均对狂犬病易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疫源动物机会的多少有所不同所致。不同地区的人群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感染率差别的主要原因与犬免疫密度、暴露后伤口处理以及人们对狂犬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程度等因素有关。(二)流行形式绝大多数以散发为主,亦有局部聚集性疫情报告。(三)影响狂犬病发病的因素1.疫苗和抗血清的使用被狂犬或者可疑狂犬咬伤以后,如能及时、正确地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再加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一般不会发生狂犬病,免疫失败的比率极低,这是影响狂犬病发病的一个最有力的人为因素。狂犬病暴露者接受治疗性预防注射时,能否做到及时、全程而有效的免疫预防是十分重要的。2.咬伤的性质狂犬病病毒通常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即使无黏膜损伤,病毒亦可经正常黏膜侵入机体。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抓伤人或舔了皮肤、黏膜后,其唾液污染伤口、黏膜可引起发病。人被狂犬病动物致伤的部位、致伤程度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被疯动物致伤头、面和颈部等那些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或周围神经丰富的部位,比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潜伏期较短。多部位咬伤比单一部位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咬伤严重,伤口深者比浅表损伤容易发病,潜伏期也较短。3.咬伤的先后顺序发病与否与咬伤先后有明显的关系,即先被咬伤者发病多,病情严重,后被咬伤者发病少或不发病。4.伤口处理人被可疑动物致伤后,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伤口处理是狂犬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伤口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及时、正确。伤口不进行处理、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不仅可以增加感染患病机会,而且潜伏期可缩短。5.其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犬和野生动物免疫和管理情况等。(四)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长可达1年以上,平均约为66.9天,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于30~90天。短于15天,超过一年以上者罕见。(五)传染源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从全世界来看,最重要的狂犬病疫源动物当数家犬。但是,理论上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鸟类都可感染狂犬病毒,并将病毒传染给人。然而,不同的动物传播狂犬病的意义是不同的。我国狂犬病的动物传染源除犬、猫、猪、牛、羊等家畜外,还有鼬獾、鼠、狼、梅花鹿、熊、豹、刺猬、野猪、狐等野生动物。(六)传播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还可通过组织(如角膜)、器官移植手术将狂犬病传播他人,另外,还有呼吸道、消化道或通过唾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健康人未愈合的伤口而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七)易感人群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三、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2.临床表现(1)狂躁型:狂躁型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逐渐发生全身迟缓性麻痹,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麻痹型:麻痹型在我国较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者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哑狂犬病"。3.实验室检查(1)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ELISA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体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2)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到狂犬病病毒。(二)诊断原则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证据。(三)诊断1.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项:(1)符合临床表现(1);(2)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查(1)、(2)、(3)中的任何一项者。(四)鉴别诊断需要与狂犬病恐惧症、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2.流行性感冒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1~2天,短者数小时,长者3~4天。流感病毒传染性强,特别是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已多次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其通常比普通感冒重,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与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在冬季.南方可有冬春季和夏季两个高峰。流感的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3.登革热正确答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病,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病毒属于b组虫媒病毒,亦即黄病毒科。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70℃10分钟或100℃2分钟皆可使之灭活,但可耐受低温及干燥。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有交叉免疫反应。登革病毒可凝集鸽子和鹅的红细胞。人和动物感染后在血清中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在初次感染的病例中,血凝抑制抗体出现最早,一般于病后第4~5天出现,2~4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低效价可维持数年之久。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晚,一般于病后第2周开始出现,30~60天达最高峰,3个月后降至较低水平。中和抗体出现较快,于病后8~10天便可检出,2个月后效价最高,但消失较缓,一般于5~15年内仍可检出低效价水平。登革病毒具有可溶性抗原和表面抗原两种成分,都能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补体,因此用补体结合反应可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虽然四型之间有交叉反应,但对本型的反应滴度最高。中和反应的特异性最高,用于最后鉴定病毒血清型。登革热的防制对策: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坚持落实以防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控制其密度到不致发生流行的程度。为此,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组织措施、宣传发动、社会参与及技术落实等。登革热流行区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防止疫情反复发生而形成地方性流行病。其次,要加强对本病的监测,对不同地区分类要求做好预防工作。非疫区要及时发现传入病例,对传播媒介进行监测,并尽快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流行区和高发区要制订长期防治伊蚊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密切注视国内外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做好防制工作。(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即可使叮咬患者的伊蚊受感染,持续至3天以内。在整个发热期内,患者均保持有传染性。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的数量极多,可为典型患者的数十倍,不易被诊断和隔离,因而是更重要的传染源。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隔离和管理病人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等。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m范围定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和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或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100m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胁的地区为"危险区"。(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都可以传播登革热,但在不同地区之中不同蚊种所起的作用不一致,如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埃及伊蚊是主要媒介,而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省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盆钵、瓶罐、旧缸、破瓮等,孳生于离开房屋较远处的树洞、竹节、石洞、植物丫叶基窝的积水中。此蚊的卵耐干旱能力很强,历数月仍可生存。成蚊白昼吸血,嗜人血,也吸畜血。埃及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各种储有清水的容器中。在适宜的气温中,由卵至成蚊的过程约需9~12天。卵产于容器边缘的水面上,耐干力甚强。成蚊白昼吸血,嗜人血,也有于夜间进入有灯光的住室内叮人的。防蚊、灭蚊为最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1.灭蚊方案有以下两种:(1)预防性灭蚊: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和消灭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伊蚊布雷图指数(breteauindex)长期控制在20以下。注:伊蚊布雷图指数指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孳生容器数。(2)疫点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伊蚊幼虫孳生地,清除幼虫,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2.具体灭蚊措施如下:(1)灭蚊防蚊: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登革热的措施。要强调因地制宜,采用综合方法,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相应的措施。关键是措施落实,职责到位,责任到人。(2)消除伊蚊孳生地、消灭幼虫: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清除屋内外小积水;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用水缸内放养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鲫鱼及塘虱鱼等各种鱼类或投放苏云金杆菌h-14制剂等用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以彻底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缓释杀虫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蚊媒,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内,因此,处理孳生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1)水缸加盖:每隔3~5天清、刷、洗、烫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2)生物灭蚊幼:在水缸中放养吞食蚊虫的鱼类如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鲫鱼、塘虱鱼等。或在水缸中投放苏云金杆菌h-14制剂等,每隔7~10天投放一次,浓度应根据效价确定投药浓度(1000~50001u/l)。3)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实行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处理室内外各种小积水,如碗柜的防蚂蚁器、泡菜缸口周边小积水要勤换水或加盐半匙以防蚊虫孳生,花瓶、盆景每5~7天换水一次,废轮胎不在露天堆放,或用塑料布覆盖,不得积水。4)非饮用水面,可加入0.2%敌百虫溶液(0.5%双硫磷乳剂)使水中含该浓度为2ml/l,可持效30天以上;或投放双硫磷缓释剂;每处(积水约5~10l)投放药水松塞(木块)一个,如无雨水冲淡可持效3个月以上(含双硫磷水松塞制法:1cm大小水松塞木块500个,加入40%双硫磷500ml,边加边搅,使能均匀吸附药液,然后放入腰果油中,立即捞起晾干备用)。5)落实处理孳生地期限要求:疫点及半径100m周围居民限期5天、疫区(乡、镇、大村)限期10~15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可以兼收应急和远期效果。6)紧急灭蚊:疫区内带病毒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必须统一行动紧急杀灭室内外伊蚊,尤其要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室内用压缩喷雾器于1.5~2m高度的空间喷洒使用0.25%~0.3%敌敌畏,剂量按4~5mg/m。杀螟松、无臭马拉硫磷按相同剂量喷雾。野外使用2.5%~4%马拉硫磷或杀螟松,用量1~4ml/m(每公顷15000~30000ml)进行超低容量空间喷雾;若使用20%杀螟松超低容量喷雾时,用量300~1500ml/hm(20~100毫升/亩)。生物苄呋喃菊酯、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苄呋菊酯,分别按(有效成分,克/公顷)5~10、0.5~1.0、5~10、7-16的用量在室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低、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人、畜中毒和食品污染,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在灭成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清除伊蚊孳生地,限期将疫区范围内伊蚊蚊虫动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要注意学校、医院、机关等单位的灭蚊工作。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7)杀灭成蚊: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室内用喷洒或烟熏等方法施用对人畜毒性低的杀虫剂杀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房屋周围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点等场所,可用超低容量滞留喷洒杀虫剂处理。(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在新流行区,各年龄均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故患者以20~40岁居多。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交叉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白天防止伊蚊叮咬传播。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观察。登革热疫苗注射也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方法。4.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正确答案:(一)监测1.疫情监测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同时采集病人血标本进行抗体检查和个案调查,以核实疫情,及时做好网络直报。如果发现暴发疫情,则于2小时内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2.病原学监测各监测点医院采集急性期病例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乙脑病毒分离、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流行型别。3.血清学监测每年乙脑流行季节前后(可根据当地情况定),选择不同年龄的人群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乙脑抗体检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4.宿主动物监测设立有代表性的若干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以20~30头新生仔猪为监测对象,在5~9月每旬采集血标本检测乙脑抗体。5.传播媒介监测在宿主动物监测点,从5~9月每旬采集蚊虫,分类与计算蚊密度;有条件可进行乙脑病毒分离,了解蚊虫自然带病毒状况。(二)控制动物传染源乙脑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尤为幼猪,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乙脑病毒感染。(三)防蚊、灭蚊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包括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孳生地。防蚊用蚊帐、驱蚊剂等方法,以切断乙脑的传播途径。(四)疫苗免疫接种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乙脑疫苗属于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中的第一类疫苗。目前所用乙脑疫苗主要有2种: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为8月龄2剂次,2岁、6岁各1剂次。在2~8℃避光保存。经观察,接种后保护率达85%~98%。1.接种对象减毒活疫苗为8月龄、2岁儿童各接种1剂,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注射剂量0.5ml。2.禁忌证(1)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2)患脑病和其他过敏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癫痫史者。(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妊娠期妇女。(5)对庆大霉素及疫苗任何成分过敏者。(五)健康教育在流行季节前,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乙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乙脑的意识。教育儿童家长按时对孩子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积极采取灭蚊、防蚊措施,做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滋生地。5.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本病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在卫生条件差的国家或地区发病率高。我国近年来发病下降,但仍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法定传染病。阿米巴痢疾是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致的肠道感染,主要病变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临床表现轻重悬殊,典型表现是黏液脓血便等痢疾样症状,也称为阿米巴肠病。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疾病概述正确答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本病除引起脑部病变和败血症外,还可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内炎、全眼炎、骨髓炎、关节炎和腹膜炎等,统称为脑膜炎球菌病。其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例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节多见,儿童易患。7.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正确答案: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缺乏、乏力等综合症状。1.全身反应(1)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2)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2.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2.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的有关规定处理。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 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检查指导原则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消毒剂的选用原则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 、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4.建立媒体沟通机制,引导媒体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客观报道,澄清事实真相。开展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沟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原因、事件处置的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8.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正确答案: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血制品及血液传播;②母婴垂直传播;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④性接触传播。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9.血吸虫病正确答案: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可分为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阶段。成虫以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如狗、猫、猪、牛及马等为终宿主,自毛蚴至尾蚴的发育繁殖阶段以钉螺为中间宿主。血吸虫虫卵随同病人或病畜的粪便排入水中,卵内的毛蚴成熟孵化,破壳而出,以后钻人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及子胞蚴阶段后,大量尾蚴发育成熟,并游动于水中。当人畜与疫水接触时,尾蚴借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作用和其肌肉收缩的机械运动,很快钻入皮肤(或黏膜)并脱去尾部变为童虫。童虫经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再经右心而到达肺。以后由肺的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而人大循环向全身散布。只有进入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其余多在途中夭折。通常在感染尾蚴后3周左右即可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虫卵随门静脉血流顺流到肝,或逆流人肠壁而沉着在组织内,约经11天逐渐发育为成熟虫卵,内含毛蚴。肠壁内的虫卵可破坏肠黏膜而进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再重演生活周期。虫卵在组织内的寿命约为21天。雌雄合抱的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3~4年。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病人、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一)传染源的控制措施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保虫宿主,视不同流行地区而异。在水网地区,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在沼泽地区除病人外,感染的牛与猪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耕牛在洲滩上放牧而感染,黄牛感染率较水牛为高。在山丘地区野生动物如鼠类也是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病人与病牛进行大规模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病人数大幅度降低,这是整个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扩大化疗:经常在疫水中活动的渔民、船民、牧民、鸭民、樵民、护林员、护堤员,是人群中血吸虫的主要感染者,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至少要让他们口服一次抗血吸虫药物(吡喹酮)。流行区其他人群也要定期查治。凡在钉螺分布地点放牧的家畜(牛),每年11月前后,必须普遍治疗一次,采用兽用吡喹酮(30mG/kG体重),一次灌服,以杀灭家畜(牛)体内的血吸虫。(二)传播途径的控制措施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粪便入水,血吸虫病人的粪便可随各种方式污染水源,病牛随地大便亦可污染水源。②钉螺孳生。有钉螺感染的地区才能构成血吸虫病流行。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水陆两栖,生活在水线上下,孳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环境中。它可附着水草、牛蹄或草鞋夹带等方式扩散至远处。冬季在地面隐蔽处蛰伏越冬,并能深入地缝数厘米。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③接触疫水。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或生活而接触疫水,而致感染。饮用生水,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入。切断传播途径最主要的方法是灭螺。灭螺前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如土埋法等。在沼泽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应防止灭螺剂对水源的污染。此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避免接触疫水不到疫水中游泳、嬉水、洗手、洗脚、洗衣物、打湖草、捕鱼捞虾等,以防止感染血吸虫。2.饮用安全水管理水源、饮用安全水的主要措施有:在疫区人口密集的村镇,建设集中式供水(自来水)设施;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地方,可使用压把井抽取地下水;在有螺洲滩、水域作业时,应喝开水。用水和处理办法:是将水加热到60℃以上或在水中加入漂白粉(1G/50kG水),均能快速杀灭尾蚴。3.搞好粪便管理主要办法是修建粪池、厕所和猪牛圈养,适合农村居民家庭粪便处理的有三格化粪池和三联式沼气池等,使粪便在池中密封发酵,让粪中的尿素和含氮物质分解产生氨气,杀死粪中的虫卵。也可用敌百虫、尿素等药物杀灭虫卵。还要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不随地解大便。在湖、洲、野外或船上作业要用马桶,定期处理和收集粪便,未经处理的粪便不应施到水田中。不到有钉螺地带放牧,避免病牛粪便接触水源。(三)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人对血吸虫病普遍易感。患者以农民、渔民为多,与经常接触疫水有关。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包括:①开展健康教育:对流行区的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应采用多种形式宣传血防知识,使群众掌握防治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自觉防治血吸虫病。在钉螺孳生的易感地带,要设置警示标志牌,告知人们不要接触疫水,做好预防工作。②做好个人防护:易感季节从事抗洪抢险、水中作业、捕鱼、放牧等必须接触疫水时,要做好个体防护。常用的方法有:①使用防护用具,如穿长筒胶靴、尼龙防护裤,戴胶皮手套等;②涂擦防护药物,防蚴灵、防蚴皂;③口服预防药,接触疫水后15天以内,口服蒿甲醚或青蒿琥酯一次(6mG/kG体重),在汛期连续数月接触疫水,应每隔15天服药一次。下疫水后如未及时服用预防药,则应在末次接触疫水后的第22~28天,即血吸虫刚发育为成虫,尚未大量产卵之际,口服吡喹酮一次(40mG/kG体重),杀灭成虫,保护肝脏不受虫卵损害。在易感季节,因生产、生活、抗洪抢险等需要下水作业时,应在作业水域投放药物,杀灭水中尾蚴,紧急情况时应在水面上喷洒氯硝柳胺等药物。10.散发麻疹疫情处置正确答案:1.传染源控制措施(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根据麻疹诊断标准作出诊断。(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疑似、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患者可采取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延长至出疹后10天。(4)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麻疹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麻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麻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指曾护理过麻疹病例,或与麻疹病例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与登记,对确认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时间至少为21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观察期间可不限制其活动;观察内容告知密切接触者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掌握密切接触者发热、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症状,如出现疑似麻疹症状,应及时就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由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医学观察期满且密切接触者中未出现麻疹患者。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1)消毒:麻疹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因而对病家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一般不需要药物消毒和开展终末消毒。可采用通风、洗晒或太阳下暴晒方法杀灭病原体。(2)其他措施:室内保持开窗通风、透光、清洁。幼托机构、学校、电影院、会场等应加强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1)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现行的免疫程序是麻疹疫苗8月龄初免1针,18月龄到24月龄时复种1针。接种剂量为0.5ml。发生疫情后,可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30岁的易感人群,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2)开展健康教育: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疾病抵抗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11.某县某村2000年4月2日~6月17日发生伤寒暴发。临床症状以发热、畏寒、食欲差和乏力为主,其中发热持续4~20天不等,持续38℃以上2~6天,平均3天。经疾控部门调查,共确诊30例,伤寒杆菌检出率90.20%。该村村民饮用深井水和池塘水。本次发病户日常生活及饮用水多为池塘水,该池塘卫生无人管理,人畜共用。首例病人刘某在外打工,病前2周返家,4月2日发病,之后该村陆续出现类似病人。发病高峰在首例发病后的第二周。当地疾控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采取以加强饮水消毒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病例数很快减少。问题:1.从收集到的资料,你准备做哪些分析?2.为分析该次暴发的原因,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哪些方面?3.疾病控制机构人员接到报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正确答案:1.分析的主要内容(1)计算各种罹患率;按不同特征将人群分组,比较各组罹患率有无差别,从中找出病因。(2)描述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群)。(3)暴露与未暴露可疑饮用水的罹患率比较。(4)确认暴发疫情。2.实施病例对照调查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提出可疑危险因素(饮水、食物、接触);(2)确定对照的条件(年龄、性别、居住位置等),选择对照。3.在发生伤寒暴发疫情后,按照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原则,迅速组织核实诊断,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尽快扑灭疫情。(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发生伤寒暴发流行时,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应急委员会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协调财政、宣传、工商、教育、农业、建设、公安以及爱卫会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需的人员、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药物,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其他机构参加的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研究制订暴发疫情控制方案,并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2)加强疫情报告。当发现伤寒暴发流行时,疾控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疾控机构应以最快的通信方式报告上级疾控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不得瞒报、漏报、缓报。疫情发生地处理暴发疫情时,要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并实行疑似病例日报和零报告、腹泻病疫情动态报告等。(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如发生伤寒重大疫情,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伤寒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制订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与暴发调查两种:①个案调查:是指发生伤寒单个病例(或带菌者)时,对传染源及疫点进行的调查。主要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及疫源地现况,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对疫点、疫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病源检索工作(包括接触者、水源和可疑食物等)。②暴发调查: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发生病例的整个地区(单位)及与之有关的地区。暴发疫情调查主要用于群体急性感染,目的是确定暴发的原因。要迅速摸清发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提出对策并考核对策的效果,尽快控制疫情。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疫点、疫区的划定。疫点指发生伤寒暴发流行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指征来划定疫点。为了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要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社区为范围划为疫区。(5)疫点、疫区处理。一旦发现暴发疫情,要抓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重要环节,迅速控制疫情。(6)控制传染源。①加强疫情和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病人愈早、诊断愈及时,愈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疾病蔓延。②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就地隔离治疗。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加强伤寒病例的集中隔离治疗与管理,严格按照国标的治疗原则进行正规、足程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两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确保病人达到出院指标后才允许出院。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从停止接触起算,至少三周。③抓好传染源的调查工作,追踪调查每一例伤寒病人,完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切实做好"五同时",即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宣传、预防用药和消毒等工作同时开展。(7)切断传播途径。认真开展以"三管一灭"(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和消灭苍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水源和食品污染。加强饮用水管理,尤其对水源和污水排放口的卫生管理,严格防止污染。饮用水必须消毒,饮用开水,做到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分开。饮用河水地区,禁止在河内洗涤便桶、病人衣物、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饮用塘水地区,提倡分塘用水,提倡用密闭取水方法;饮用井水地区,水井要有栏、有台、有盖、有公用水桶,要有专人负责饮用水消毒;饮用自来水地区,管网水和末梢水余氯含量要符合要求;有条件打井或建小型自来水地区,要组织队伍,突击完成。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认真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吐泻物的消毒和处理。受污染的水源、家庭生活用水、物品、食具、衣物、病人吃剩的食物、地面、墙壁等都要分别视不同情况消毒处理。要仔细追查病人,对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近期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使用水粪的地区,粪池、粪缸要加盖。粪便管理以不污染环境,并达到杀蛆灭蝇为原则。要拆迁污染饮用水源的厕所、粪缸,要处理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方法杀蛆灭蝇,改善环境卫生。疫点、疫区限制人群流动,防止传染源扩散:禁止大型集会,必要时暂停集市贸易。限制一切大型聚餐活动。(8)保护易感人群。为迅速控制疫情,除在疫点内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外,还应在划定的疫区范围内向广大群众开展健康教育,采用宣传画、卫生小报、宣传单、黑板报、录像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等,以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卫生宣传教育要点如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和水产品。饭前便后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炊具要分开,要防蝇灭蝇。不随地大便,不乱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发现发热病人及时报告。不到疫区外集镇赶集,不到病家或病村串门,不举办婚丧酒宴和节日聚餐。市场购买的熟食品和隔夜食品要加热煮透。饮用水消毒。应急性服药,暴发流行时,可对接触者或易感者进行药物预防。(9)疫点的解除。无续发病例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和带菌者出现,则继续做好疫点内各项工作,达到上述要求时再行解除。疫情解除后观察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流行病学指征而定。12.我国南方家鼠的鼠疫疫源地,自1980年这片疫源地重新开始活动以来,鼠疫已从怒江以西的边境地区蔓延到云南南部,并侵入广西和贵州,而且有继续向东扩散的趋势。问题:1.对鼠疫监测应收集哪些资料?2.什么情况下可能发生鼠疫突发事件?3.鼠疫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控制措施?正确答案:1.基本情况包括监测县名称、疫源地类型、疫源地面积、监测点名称、监测面积等。宿主动物:以县为单位,上报宿主动物调查面积、捕鼠数、鼠密度;小型鼠(夜行鼠)调查布夹数、捕鼠数、捕获率,捕获动物种类。鼠疫媒介:以县为单位,上报包括鼠体蚤(洞干蚤、巢穴蚤)的调查数量、染蚤鼠(洞干、巢穴)数量、获蚤只数、染蚤率、蚤指数、获蚤种类。病原学及血清学:以县为单位,上报检验动物数量、种类、阳性动物数量、种类。人间鼠疫疫情: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住址、染疫地区、发病经过及主要体征、判定日期、治疗经过、转归及其时间。动物鼠疫疫情:染疫动物(昆虫)种类、名称、发现地点、日期、判定日期等。存在以下情况可能发生鼠疫突发事件:2.鼠疫病人旅行进入非鼠疫地区;受到敌对势力的生物攻击;自然条件变化造成鼠疫自然疫源地扩展进入无鼠疫地区;早期诊断失误造成鼠疫的人间传播等。3.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通过宣传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以电视等各种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鼠疫对人类危害,懂得预防鼠疫的知识。(2)免疫接种:目前我国选用菌苗是EV76鼠疫冻干活菌苗,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免疫有效期为6个月,在鼠疫流行期前1~2个月以皮上划痕法进行预防接种。接种范围:④在发现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的地区,人群进行普遍接种。②进入鼠疫动物病疫区工作或捕猎的人员,在工作之前两个月内完成预防接种。③从事鼠疫强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禁忌证:体温37℃以上,周身不适者。患急性传染病者。严重心、肝、肾及结核病患者。妊娠前6个月及哺乳期、月经期。体质极度衰弱者。怀疑感染鼠疫或潜伏期内者。(3)疫情报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21条的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疾病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报告程序:县(市、旗)疾病控制机关判定鼠疫病人或动物鼠疫疫情后,填写疫情报告卡,迅速上报上级疾病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机关,县卫生行政机关收到疫情报告卡片后,立即转报上级卫生行政机关直到卫生部,县疾病控制机构接到材料后,在24小时内作出预报,在96小时内作出最初诊断。(4)疫区处理人间疫区处理:有鼠疫流行病学指征和较典型的鼠疫临床症状,不能排除鼠疫者,可确定为疑似鼠疫病人,其所在地为鼠疫区.在当地党政领导、疾病控制、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疫情指挥部的领导下,划定大小隔离圈,封锁隔离,并对在9日内与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健康隔离和预防性投药治疗,如有离开本地者,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在大小隔离圈内对鼠疫患者所用的各种物品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最后的处理(化学、高温、高压),尸体经消毒,焚烧后深埋,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卫生清扫和灭鼠灭蚤。以切断再传播的途径,当最后一例病人经疫区处理后九天,再无新发病人,可解除隔离。动物间疫区处理:在动物鼠疫流行区包括血清学阳性的现疫流行区进行投药,彻底的灭鼠灭蚤,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点和交通要道周围,根据可能污染的范围,对直接接触者限制外出,监视九天。在当年有鼠疫动物病流行的地区,禁止私自猎獭和剥食,做好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13.流行性乙型脑炎正确答案:(一)基本知识1.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2.病原学病原体为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乙脑病毒的抵抗力弱,对乙醚、酸和热均很敏感。3.流行病学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猪是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乙脑的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或动物,蚊虫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此外,受感染的革螨、蠛蠓、蝙蝠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1000~1: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患者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前苏联远东地区和西太平洋一些岛屿也有该病的发生。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在热带地区乙脑全年均可发生;温带和亚热带地区,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这3个月。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罹患此病。4.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致病的严重程度,一方面可能与感染的病毒的数量与毒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和其他防御功能。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只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迅速被清除,仅引起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免疫力低下或血脑屏障损伤时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乙脑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主要病理变化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细胞内出现空泡。严重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散在脑实质各部位;少数融合成块状。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塞。局部有淤血和出血。5.临床表现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典型乙脑分为四期表现为:初期为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极期为病程第4~10天,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神志不清可见于病程第1~2天,多见于第3~8天,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有关。惊厥或抽搐多发生于病程第2~5天,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发绀,甚至呼吸暂停,可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脑疝患者除上述呼吸异常外,常出现:①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抽搐,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过高热。②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③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小儿可有前囟膨隆,视乳头水肿。乙脑患者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2周后就较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膝、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阳性,常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时,除浅反射消失外,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或全瘫,伴肌张力增高,还可伴膀胱和直肠麻痹,可有脑神经损伤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乙脑恢复期表现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症患者可有反应迟钝、痴呆、失语、多汗、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恢复期症状。6个月后仍没恢复的称后遗症期(5%~20%),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和肢体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等。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乙脑的临床类型有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暴发型)。6.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l,病初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随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脑脊液表现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l,个别可高达1000×10/l以上,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血清学检查包括特异性igm测定,是早期确诊的根据。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测到,血中病后3~4天出现,两周达高峰。轻、中型乙脑患者检出率高(95.4%),重型和极重型患者中检出率较低。7.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咯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此外还有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压疮等,重型患者要警惕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8.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结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可以诊断,血清学检查有助确诊。本病须与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相鉴别。9.预后本病病死率在10%以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多能顺利恢复,但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多发生在极期,主要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10.预防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尤为幼猪,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住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能有效地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包括灭越冬蚊和早春蚊,消灭蚊虫孳生地,防蚊用蚊帐、驱蚊剂等方法切断乙脑的传播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疫苗的预防注射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疫苗主要有3种:①鼠脑灭活疫苗;②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③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国内多采用地鼠肾细胞灭活或减毒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85%~98%。(二)病史采集要点现病史发病情况:起病较缓,体温1~2天内逐渐上升。病初即有头痛、呕吐和精神症状。主要症状:发热时间和程度,伴有意识障碍、昏迷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抽搐程度和呼吸的状况与病情和预后关系密切。既往史:既往未患过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资料注意患者的年龄,注意该病的季节性、流行性:发病当时的季节,7~9月为发病高峰;当地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居住地蚊虫的密度;既往未接种过乙脑疫苗。(三)与本病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1.体格检查注意患者生命体征(bp、p、r、t)的变化,尤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抽搐的频率和类型,呼吸的状况,瞳孔的大小,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深反射以及病理反射的情况,有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糖、氯化物水平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血清学检查包括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是早期确诊的根据。、(四)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起病较缓,体温1~2天内逐渐上升,病初即有头痛、呕吐和精神症状,3~4天左右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重、频繁抽搐、迅速出现呼吸衰竭。患者为儿童,当地有乙脑流行,蚊虫较多,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末梢血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大于80%,脑脊液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阳性,是早期确定诊断的根据;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
本文档为【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周米米的至臻佳选
助力你成功的每一步!
格式:doc
大小:70KB
软件:Word
页数:59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8-26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