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爨文化

爨文化

举报
开通vip

爨文化爨文化摘要:爨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爨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爨民族和爨文化。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前后大约辉煌了700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关键字:爨文化碑刻文化姓氏文化盟誓文化遑耶文化鬼主文化一.爨文化简介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

爨文化
爨文化摘要:爨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爨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爨民族和爨文化。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前后大约辉煌了700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关键字:爨文化碑刻文化姓氏文化盟誓文化遑耶文化鬼主文化一.爨文化简介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牂柯、越嶲、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220年)至唐天宝七年(748年)。二.爨文化发展爨文化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诸葛亮南征庲降都督于味县(220年),至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置宁州。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统一政治局面的出现和形成,大姓势力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央王朝统治南中的社会基础,故可称为爨文化形成的准备期。第二阶段为泰始七年至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这一阶段是南中地区发生激烈社会变革的时期。大姓豪强势力与爨氏称霸局面最终形成,从而使南中地区社会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区内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因而是爨文化形成的初始时期。第三阶段是从咸康五年至隋文帝开皇年间(《81年〜》”“年间)。这是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政治上趋于稳定,爨氏实行既奉王朝正朔又自领刺史郡守,相对独立;经济上农牧并重,以农耕为主,经济持续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受中原影响极大又自成风格,以两爨碑为代表的实物资料是其典型代表;在宗教意识方面,以“鬼教”为其传统的原始宗教,发展成为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度;“遑耶”姻亲制度则是其政治文化中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体现。第四阶段从隋史万岁征爨开始,到唐天宝七年(748年)为止,为爨文化的衰落时期。期间,爨氏内部纷争加剧,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加强,南诏在洱海兴起并在唐王朝支持下东进击灭诸爨,爨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20万户西爨白蛮大迁徙,促进了滇西的发展,并自此改变了云南历史的发展方向。三,爨文化的具体表现符号层爨文化乐舞两汉时期迁入“西南夷”的汉民,迄东晋末形成南中大姓,其中大姓爨氏和汉晋时期的昆明人、叟人不断融合,至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或称为汉人“夷化”的群体,史称“爨蛮”。由于各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两部,史称“东爨乌蛮”和“西爨乌蛮”。爨文化时期的乐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婚姻丧葬祭祀乐舞、爨乡古乐三个方面。1.耍霸王鞭。《白族简史》”风俗习惯”目说:白族过春节具有本民族的色彩,在节日间一般都有狮子、龙灯等舞蹈和演唱大本曲、吹吹腔,滇戏等文艺活动。”科学文化”目说:还表演霸王鞭、龙灯、狮子等舞蹈。陆良县古名同乐县,南诏灭爨,20余万户西爨白蛮贵族被迫胁迁滇西,留滞于西爨区的平民融入彝族形成今白彝。每逢过春节,同乐白彝吹着大长号到县城舞霸王鞭和刀叉舞。打磨秋。自古以来,同乐县城都盛行”打磨秋”的活动,现在在一些农村都还兴盛。考元大德间(公元1297~1307)李京《云南志略》记载东爨乌蛮后裔”罗罗””每年腊月,春节竖长杆设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曲靖军民府》”风俗有””为春节戏”说:土人以十二月为春节,竖长杆,横设一木,号称”木床”,左右各坐一人,更相起落为戏,经月乃罢。从文献记录可知,打磨秋系夷人在春节期间的一种舞蹈游戏活动,至今已有700多年了,“木床”就是同乐人世代相传的”打磨秋”。“秋”由木制的秋柱和秋梁两部分构成,游戏时,秋支在平坦的场地上,先由一人趴或骑在秋的一端,接着由另一人把秋另一端按下,然后趴或骑在这端上,均紧紧抓好扶手,先由一人送秋,后脚用力蹬地,随节奏的一起一落相互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推,如推磨旋转一般,速度由慢到快。打磨秋既培养人的勇敢,也增进了人的身心健康和平衡能力,是一项良好的舞蹈游戏活动。“跳月”也称”跳大三弦”。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撒尼人都要”跳月”,同乐撒尼人的”跳大三弦”远近闻名,只要大三弦一响,笛子一吹,彝人就会聚集成一圈圈,一队队,姑娘们边跳边拍手,小伙子们边跳边弹大三弦,节奏强烈,情绪欢快,尽情地跳,直跳到”只见黄灰不见脚,跳得黄灰可做药”。舞蹈有正面跳、侧面跳、转身跳、交叉跳、慢步跳、快步跳等多种跳法,动作干练有力,音乐欢快明亮,情景令人目不暇接。斗牛、摔跤,6月24日的”火把节”。(二)婚姻丧葬祭祀歌舞《白族简史》”古代的科学文化”目说:“自远古时期起,白族先民就有-踏歌.这种舞蹈形式”,”人们围着篝火,队分两半,以雄健的动作边歌边舞,两足交踏,相合而歌,,,具有纯朴自然之美”。就彝族,在火把节夜晚,人们都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举行篝火晚会,燃起千百只火把弹弦跳舞,刚柔相济,节奏明快,“山野味”十足,以求幸福昌盛。”踏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没有消亡,而是更加绚丽多彩,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兴盛与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性。踏歌已经能够成为彝族人民纯粹的精神仪式,也是人们寄托情思,表达情谊的独特方式。(三)爨乡古乐在此,值得一提的爨文化时期传承下来的爨乡古乐,爨乡古乐是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以洞经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乐种,每当爨乡古乐的旋律奏响时,这种”弥漫宇宙。盘旋空虚,出口皆声,过耳皆乐”古乐,既保留着千百年来独具民族特色的流风,又融合了金陵吴越”江南丝竹”的韵律。正如《滇系》一书所述”天音一响,群鹤翔空而下”。爨文化碑刻爨碑,是成熟期碑刻的代表作品。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承载着大量爨文化的文字信息,其二为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首先看碑刻文化的文字信息。从1997年至1999年三年间,曲靖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踏遍曲靖八县一市一区的山山水水,访得碑刻465余通,石刻上百。内容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交通、民俗、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仅就涉及爨文化的主要碑刻简述1.2.1《爨宝子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与陆良交界的杨旗田村,现存于曲靖一中的爨碑亭,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碑立于公元405年,按碑上所说是“大亨四年”,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历史上没有这个年号。东晋“大亨”是晋安帝司马德宗壬寅年(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为“元兴”,405年再改元为“义熙”,爨氏远在边疆,不知其情,故仍沿用之。所以将年号弄错,只能说明东晋王朝不仅不能统治南中,甚至连互通信息也很少,以至于这么大的一个宁州地区,本身奉晋朝为正朔的地方都不知道”大亨”年号虽然颁布却未延用这一重大事实。碑文记述的爨宝子生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七年(382年),为建宁郡同乐县人,世袭振武大将军、建宁郡太守职,于公元405年逝世,时年仅23岁。爨宝子无显赫功业,但在青年时就继承了振武将军的封号和建宁郡太守的高位要职,显示了这个时期的爨氏在建宁郡强大的势力。《爨龙颜碑》,此碑立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元、明间已见著述而后又佚失,清道光七年(1827年)云贵总督阮元于陆良薛家堡访得并题跋。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碑是爨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记录了爨氏世系、入滇始末、碑主政绩等史书不载之秘。为此碑作题跋的名人很多,如清朝的桂馥、陆跃、阮福、严可均、张澍、洪颐煊、王言、陆增祥、黄炳、李慈铭,以及近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由云龙和民族学家、史学家方国瑜等。1.2.3其他《爨龙骧之墓》刻石,大理的《寸氏墓碑志》,成都1999年12月出土的《大唐故河东爨府君墓志之铭》,以上几块碑都是直接与爨氏家族及爨文化相联系的最直接的载体资料,它们从不同时代和不同侧面,反映了爨氏家族史及建宁等郡、州的历史、地理沿革,是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爨氏家族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以上碑刻中,曲靖的二爨碑,对研究当地乃至整个南朝书法发展情况亦有重要意义,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1.2.4图腾——虎、牛、蛇、火、稻等。其中,以虎、火为图腾的,多来源于氐族系统的族群;而以牛、蛇、稻为图腾的,则来源于百越系统的族群。制度层2.1姓氏文化据相关记载,早期的南中国各少数民族,无论是王侯贵族还是普通群众,基本上都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姓氏。公元前112年南越国的叛乱,国的叛乱,《汉书•武帝纪第六》载:元鼎六年春(公元前111年),都、柯、109年),者,以为益州郡。“上便令征西南夷,平之。”“定西南夷,以为武越、沈黎、文山郡。“元封二年秋(公元前“又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平西南夷未服汉兵至滇,滇王降,汉于其地置益州,这是云南第一次归附汉王朝。元封六年,“益州、昆明反,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郭昌将以击之。“从此,西南地区大部纳于汉王朝统治之下。在汉武帝对云南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汉朝始终”将罪人”、“将巴、蜀罪人”等入滇,这样,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士兵、以及罪人,战后留在云南定居,与当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和交往,加速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历史上的某种程度上被夷化了的豪强大姓“南中大姓”《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建宁郡,有“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这些繁多的大姓既是一个个庞大的宗法制家族组织,同事也是一个个军事化政治集团,与当地少数民族上层的“夷帅”共同构成了当时的两大地方民族势力。从文化角度讲,在爨文化初中期的南中地区,姓氏已远远超出了宗法血缘家族标志和称号的原有涵义和功能,成为以家族为单位,集家族、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的社会集团的文化符号。由此使得姓氏在社会生活中局哟哟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成为爨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大约在南北朝后期开始,爨在作为家族的姓氏继续世代相传的基础上。曾陆续衍生出“西爨”、“东爨”、“爨蛮”、“西爨蛮”、“诸爨”以及“西爨白爨”、“东爨乌爨”等或为帝命,或为族称,或兼而有之的诸多历史概念,2.2盟誓文化盟誓文化也是爨文化的一大特色。从理论上讲,盟誓活动是在鬼神观念弥漫的古代社会,人们借助超自然力量乱来调整政治关系和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方式。据记载,盟誓文化层盛行于爨文化前期的三国两晋之世。盟誓是当时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二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严格遵从的社会习俗,遇到重大失误或矛盾冲突,便以盟誓的方式加以协调和解决,参与者分别为当地少数民族的“夷”、汉族移民的“晋”和封建王朝派驻南中的“官”;盟誓仪式的举行,主要在南中首付古味县,为此还设专供仪式之用的神祠或神坛。而在盟誓的功效上,则以《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一段记载最具有实证意义:“万寿县,・・・・汉本有盐井,汉末时夷民共诅盟不开,仅三郡皆无盐。”盟誓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窥一斑。在文化传承上,则继爨文化之后,有关盟誓记载同样是流传百世不绝于史。前期主要以南、大力时的“苍洱”、“石城”两大会盟最负盛名。降及后世,盟誓文化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相关的记载比比皆是而不胜枚举,其中仅就近现代二论,除家喻户晓的1934年“班洪人民抗英盟誓”和193《年红军长征中的“彝海会盟”外,又以新中国建立初期“普洱盟誓”最为著名。2.3遑耶文化“遑耶”文化曾盛行爨文化前中期的三国两晋之世,对当时的南中政治和以大姓为代表的汉族移民的“夷化”,起到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遑耶”文化的由来,从逻辑上讲,作为一种以夷汉不同民族之间通婚联姻构成基本特征的制度文化和社会习俗,产生的前提是夷、汉民族的密切接触,因而“遑耶”文化既不是由汉民族移民从内地带来,同事也不是当地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而是男足大量的移民迁徙南中才可能出现的现象,因而时间上限不会太早。再就是“遑耶”文化的传承和流变,在经历三国两晋之世的兴盛后,“遑耶”文化同样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夷化”而融入到南中腹地的唐代“西爨白蛮”、“东爨乌蛮”两大新型民族群体中。此时的“遑耶”文化已不再是南中大姓与“夷帅”之间的夷汉联姻,而转化为乌、白蛮贵族之间交织政治结盟和家族联姻通婚关系的传统习俗。2.4“鬼主”文化所谓“鬼主”《新唐书•南蛮传》说:“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蛮书》卷一也说:“(夷人)俗尚巫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据此,“鬼主”的本质是“主祭者”巫师,同事又是大小部落的军事和行政首领。另外,还有“都鬼主”、“大都鬼主”、“次鬼主”之分,其中“大都鬼主”地位最高,由众部落推长而产生。由此可知“鬼主”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姓氏考虑,爨文化后期的“鬼主”,都与先前的南中大姓有着明显的传承与替代关系,特别是爨姓“鬼主”,更是确凿无疑的爨氏大姓后裔。可以说,“鬼主”文话,是爨文化时期孕育出来的一民族特色文化。元之后,政教合一的“鬼主”文化日趋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政教分离后的巫师在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3.理念层3.1图腾崇拜爨人信奉众多原始氏族的图腾——虎、牛、蛇、火、稻等。直到今天,云南省寻甸一带的彝族,仍对蛇和稻十分崇拜。彝族女子的服饰中就带有许多蛇崇拜的痕迹,如其腰带为蛇形,头饰图案为蛇皮花纹等等。当地至今还保留着在“祖洞”(供奉祖灵的山洞)或房梁(在滇东一带彝族中,居室无汉式的正堂供桌,供奉家神和祖位的地方是房梁)上,放置一竹筒稻谷的习俗。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是爨人的原始崇拜之一。爨人认为本部落的祖先是保护神,并且十分迷信“鬼”,信奉“鬼教”,每个部落必有一个鬼主,鬼主便是祖先的化身。鬼主能沟通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具有人神参半的特殊身份。既不像汉族的巫,也不像纳西族的东巴。包容性。爨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爨文化的创造者——爨人是一个复合型的人们共同体,这与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不尽相同。爨人不是由某个单一民族直接发展演化而来,而是由汉人、滇人为主,包括古老族群的人们融合而成的。这些融进爨人的不同成分,在新的组合形式下,必然带有自己的某些原有特征,这就使其在文化特征上,打上了多元的复合体组织形式的烙印。我们说爨文化是多元的复合体,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带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举世闻名的“两爨碑”无论是行文风格、职官题名,还是碑的形制,以及大爨碑碑额的饰物朱雀、玄武、穿耳等都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不过从“两爨碑”的艺术风格讲,它又带有南方民族特有的野、蛮、怪的气质风格,既含有农耕民族严谨务实的文化心理,又有游牧民族粗犷奔放的蛮夷之气。总之,我们认为爨文化源于古滇文化,但又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熔多种文化为一炉的巨大创新。没有这种创新,就没有云南文化的生命源泉。对于古滇文化和南诏大理文化来说,爨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本文档为【爨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酷酷龙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6-25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