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90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1]

论90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1]

举报
开通vip

论90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1] 口散文艺术谭 论蚴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 陈 慧 90年代散文写作的繁盛或许是前所未有的。所谓“繁盛”当然不单指数量,还在 于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散文之拥有众多读者当然也不是自 今日始,其原因也有多种。就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散文是直接参与现实生活的。 叙述与描写,论理或抒情,象征或隐喻,散文的写法可以有无穷的探索,但它介入生活 的方式比之诗与小说都更直接是确定无疑的。90年代散文写作的备受瞩目与上述 原因有关,同时又与此前散文多有不同,这不同可大致归纳为是90年代散文写作获 得了更...

论90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1]
口散文艺术谭 论蚴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 陈 慧 90年代散文写作的繁盛或许是前所未有的。所谓“繁盛”当然不单指数量,还在 于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散文之拥有众多读者当然也不是自 今日始,其原因也有多种。就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散文是直接参与现实生活的。 叙述与描写,论理或抒情,象征或隐喻,散文的写法可以有无穷的探索,但它介入生活 的方式比之诗与小说都更直接是确定无疑的。90年代散文写作的备受瞩目与上述 原因有关,同时又与此前散文多有不同,这不同可大致归纳为是90年代散文写作获 得了更大的自由度。所谓散文写作的自由度意味着思想的自由和文体的创新。关于 思想的自由,林贤治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里有透辟的论述,他认为: “散文更多地是表现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细部变化,是情感、意识、态度的变化,是对世界的最 实际的描写,最质朴的叙述,最由衷的咏叹。”“在内容方面,散文更重个人经验和内心 体验。生活,劳作,读书,旅行,都是关于个人或者个人参与的。即使作为旁观者,看 重的也是个人的眼光。”所谓的“自由言说”正是散文发达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文体的 创新也往往由此而来。林贤治认为散文文体的便利就在于“有能力把诗歌的想象力 同小说戏剧的事实性协调起来,却不为结构形式所拘限”,“因此在形式上,也就十分 注重所谓‘个人笔调”’。而所谓的“个人笔调”其实就是文学写作的“个人性”的体现, 由此出发,散文的形式探索才有可能实践,批评所最多关注的就是这“自由言说”的内 容以及由这个人性出发所坚持的“个人笔调”。 90年代散文写作的种种实践和探索,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了散文文体 所具有的包容和开放的特征,使散文成为了最自由和最具有可能性的写作。就内容 而言,这时期的散文所涉及的相当广泛,社会、历史和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成为 写作的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写法思路多有别致之处。就形式而言,篇幅长短不拘,章法结构随意,语 言的个性特征鲜明,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面貌。90年代的散文写作者往往是为 寻找更自由的表达而选择散文的方式,却在无意之中拓宽了散文的疆域并前所未有 地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方式。其次,90年代的散文写作已在相当的程度上超越了旧有 的散文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在此之前的现代散文也曾有过相当的繁荣,但往往被视为一种次要文 体,是零星思想的集散和零碎材料的运用,是专门家的“业余”写作。对散文的研究也 往往是传记式的研究,由文章的故事去臆测作家的生活,由文章的风格去推断作家的 人格,对散文的情感态度过多强调,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了现代散文的滥情说教模式。 36 万方数据 90年代散文多追求素朴或真诚的表达,以知性提升 感性,以“个人笔调”进行“自由言说”。其三,退居边 缘的写作立场使作家能够有更松弛和从容的写作心 态。散文不仅仅是思想的表达,还是文学的创造,散 文的写法有即兴和闲谈的特点,但它的意义却不在 于此。脱离了大一统话语局限的散文写作是以个人 的观察和思考对生存进行言说,散文的文学性因此 备受重视,作为文学文体的散文形式其独特的美感 意味因此而获得。本文试对90年代散文的几种类 型做粗浅的分析,以说明笔者的以上论点。 1.随笔 随笔是现代散文中的重要类型。返观现代散文 的开端和发展,“随笔”可说是一个关键词。当前社 会,各种新思潮与传统思潮产生剧烈的碰撞,对于有 所思虑的作家来说,最直接和迅捷的表达方式就要 数随笔了。与现代散文发展相似,90年代散文写作 中也是随笔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当代随笔写作 是对现代随笔的直接继承,其对思想性的强调也是 一脉相承。具体来说,90年代随笔写作又有些不同 的分类,以作者身份来区分,有学者随笔、作家随笔, 以内容来区分又有学术随笔、文化随笔、思想随笔之 类。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随笔体散文的明显的论理性 质,以区别于其它类型的散文。所谓的“论理”性质, 是诗或小说所排斥和竭力避免的,这样“论理”就成 了散文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散文写作发达的最主要的 原因。 90年代随笔写作中数量多且影响较大的一类 是学者随笔,包括了一批中年和青年学者的随笔集, 如辽宁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书趣文丛”,中央编译出 版社推出的“读译文丛”,都是知名学者在治学之余 的随笔。这一批学者随笔的出版,在读书界形成了 “读书类”散文的热潮。这一类散文的特点是知识性 强、信息量大,内容因此比较充实,不至于踏空蹈虚, 厌倦于散文的空洞抒情的读者很自然就被这一类散 文所吸引。这些散文也并不是枯燥的论理,好的学 者随笔可说是理趣盎然。只是当代学者随笔的幽默 似有不足,题材范围也还不够宽,而且在文体上多有 拘限。 所谓思想随笔在较为年轻的学者中颇为流行, 思想的价值往往在其尖锐的程度,也就是说被称为 “思想”的总是某种有锋芒的见解,而且其锋芒直指 当下,这样才会被注意和谈论。90年代涌现出一批 年轻作者,兼有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他们的随笔 取材偏僻,钩沉现当代思想史迹,评议是非曲直,所 37 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同于俗见,多有思辨倾向。在社会转型时 期,这些作品暗合了读者寻求多向思维的心理趋势, 因而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思想性的随笔其实是 很难写的,若要持论稳健,必然就失去感染力;若要 文字能够煽情,就难免失之幼稚浮浅。在这里,思想 性随笔所遭遇的正是散文的思想性与抒情性的冲 突。如余杰的散文让读者兴奋的是他那些格言警句 式的段落,其中经得起深度推敲的思想又有多少?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思考散文的特性:散文便 于论理,但散文借助文学的方式论理,其理若被文辞 所伤,作家是否该有所取舍?在思想性散文中,王小 波的散文别具一格,其思想的成熟与论理的清晰都 是余杰等人所不及的。王小波的论理是一种叙述式 的论理,不搀杂任何抒情的成分。彻底地放弃了抒 情,便根除了由现代而来的过度情绪化和伤感滥情 的散文传统,在90年代散文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大 概也只有王小波了。曾有人批评余杰的散文病在话 语方式的陈旧,这是很有见地的。王小波的散文话 语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清新,其文字风格骨子里头严 肃,表现出来的则是机智和有趣,这与他要表达的 “自由理性”的思想相吻合。或许会有人觉得王小波 的散文过于平易,缺乏文学性,这是将文学性简单地 理解为抒情性了。 文化随笔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余秋雨,90 年代初余氏散文风行一时,其轰动效应在散文家中 无人可比。余秋雨散文的成功不只在读书界,也在 市场。或许正由于市场上的过于成功,才导致余秋 雨后来的被批评。批评界对于余秋雨的诟病是多方 面的,其中最有价值的批评是指出余氏散文的写法, 以抒情的笔法掩盖思想的轻浮,是才子式写作的通 病。人文山水的游记式描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绎, 骈散相间的抒情化语言,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三大法 宝。也就是说余秋雨散文在文体上有所创新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种模式。在模式化的写作里,思想是被 限制和被重复的,情感由于其雕琢的原因而显出了 虚浮。而文体则很快就变为一种僵化的格式。问题 还在于,余秋雨所承继的是散文传统里滥情和造作 的风习,他的散文的写作套路还会让人想起60年代 前后的秦牧。文化随笔的代表人物是余秋雨,文化 随笔也终结于余秋雨,在余秋雨之后,对于中华文化 的种种感慨都应当换一种方式来发表了。 小说家的随笔与学者随笔有所不同,知性是一 种潜在的修养,而感性则被充分发挥。已有相当成 就的小说家有生活历练和人文修养为基础,又有文 万方数据 学家的浪漫气质,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出色的不少。 贾平凹、张承志、韩少功在80年代是成功的小说家 也是出色的散文家,到90年代前二人的小说和散文 的影响都大不如前,只有韩少功以一册《马桥词典》 显示自己对于文学文体的新思考。《马桥词典》对于 小说文体的创新在于用了散文的笔法写小说,而在 某种程度上,《马桥词典》也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 这本书连同韩少功那些思想鲜活,体验诚实的思想 性随笔,可以证明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应该是优秀 的散文家的论断。仅从文体创新的方面看,小说家 的随笔要比学者随笔更多追求和探索,小说家的随 笔形象生动,理念的表达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方式实 现,文字也较灵动,意味更丰富。小说家随笔中,史 铁生的写作很引人注目。90年代初,史铁生以一篇 《我与地坛》引来诸多好评。这篇文章的7个部分其 实可以读作7篇随笔,由“地坛”的意象串连,由作家 的命运思索聚合,这样的写法很有新意。史铁生的 写作历来忽视文体规范,在《我与地坛》里,这样的写 作心态带来了最自在的形式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形 式。还应当注意余华,余华的《内心之死》可以归入 “读书随笔”一类,但显然不同于学者所写的读书随 笔。余华谈他所心仪的作家和作品,不在乎知识和 信息,注重的是自己对于作家作品的内心感应。这 是一种重视内心体验的写作,阅读的意义被强调为 是一次内心的历程,一次“灵魂的冒险”,写作的个人 性也因此彰显。 2.长卷散文 长卷散文不同于80年代流行一时的报告文学 和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是超过文学性的, 归入新闻体写作比较恰当。报告文学注重的是时事 性和实效性,80年代的报告文学之被注意也往往由 于其新闻价值。作家写作的报告文学因思想和情感 的介入而有别于新闻报道,但其备受注目的原因还 在于它所提供的社会信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所 谓纪实文学则多数假借“纪实”之名,其文学性低劣 不说,连新闻的诚信标准也失去了。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是90年代长卷散文中的 力作。《走过西藏》包括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 《灵魂像风》三部以西藏为题材的长卷散文。在为 《西行阿里》所作的序里,格勒将马丽华称之为“人类 学散文作家”,认为她的书是以人类文化学的视角探 究阿里文化。在写作方式上,马丽华充分利用了散 文自由文体的特点,描述了西藏的自然、历史、民族 和宗教所具有的意义,并在观察和了解中融入个体 38 心灵的感悟。在人类学家格勒看来,马丽华的写作 已从文学的领域延伸至人类学的领域,但对于始终 还是文学家的马丽华自己来说,将这些具体的事例 贯彻缝合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却是借助文学的想象。相比之下。 《灵魂像风》更接近于文学的表达。在《灵魂像风》 里,马丽华的笔调有了更多的超逸的意味,在藏北游 历和西行阿里的经历之后,作家的思绪终于有了一 个腾空的高度,但它不是升入虚无,而是到达领悟。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给予我们的启示还有,散文的 表达远不是“闲谈”或“幽默”可以概括的,散文文体 的可能性远未被穷尽,每一部新的优秀的作品的诞 生,都在丰富着散文的表达力,都在修正着我们的散 文观念。 长卷散文的说法来自作家汤世杰。90年代中, 汤世杰的《殉情之都》出版,对此书的文体界定一时 难以统一,有人将它看作是~部报告文学作品,有人 认为它是一部散文集,还有人称之为是长篇文化散 文。汤世杰自认为《殉情之都》是“长卷散文”,理由 是它的目的不是提供新闻信息,它由几十篇散文组 成,却不是单篇散文的合集,它以散文的形式感悟纳 西文化的魅力,却不是对这种文化作空洞的抒情。 《殉情之都》的截标题是“见闻、札记与随想”,提示了 这部散文写法的多样性。《殉情之都》分为5辑,每 辑由10篇左右随笔组成,但在内容上却是不可分割 的整体。见闻当然是内容的重要部分,对事实的叙 述与对历史的追溯使作品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而 对于丽江峡谷、雪山、草甸、坝子和古城的风景勾勒 则带有悠远的文化意味,可以读作是作家对一种文 化的阅读笔记;对纳西人殉情风俗的追究和探讨则 升华为对人类生与死、情感与道德的冲突的深沉思 索,有明显的随笔意味。在《殉情之都》之后,汤世杰 又有《灵息吹拂》出版。《灵息吹拂》有翔实的历史材 料的运用,有对地方风光的描绘,总体上以纪实为 主,但这纪实是为作者的主观叙述所统摄的。它所 揭示的“香格里拉”不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而在 我们自己的心里”,实际上是以文学的方式,使“香格 里拉”还原为“虚构”。《灵息吹拂》在文体上更自由 随意,作家的本意或许并不是特意关注文体,采用多 种文体交替的写作,虚实相间也是出于需要而非策 略。这种自由选择的文体最好地体现了散文作为一 种“自由文体”的概念。 长卷散文的写作在90年代末期还处于方兴未 艾的阶段,比如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 “走进西藏”丛书和“解读云南”丛书的写作都采用长 万方数据 卷散文的方式。新千年刚刚开始,我们便又读到刘 元举的长卷散文《西部生命》。就目前情况来说,长 卷散文的写作多与某地域文化相关,但长卷式的写 作也应该可以用来表现其它的题材,或许已经有这 样的作品了也说不定。散文写作领域的变化之多是 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的。 3.新散文 “新散文”主要是指那一类带有明显的文体探索 意识,将文体创新作为主要目标的散文写作。新散 文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是由于它的诸多写作者以 鲜明的文体意识,打破旧有的散文文体规范,从各个 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散文写作的多种可能。在理论上 我们一直认为散文文体天然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 ,.征,它应当最接近于“言为心声”、“文无定法”的写作 观念。但就实际的写作情形来看,散文往往被理解 为是一种不具备专业性的,无需太多技巧的简易写 作,这样它的文学性特征就被忽略了。当然新散文 的文体探索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也就是说, 不仅仅是“怎么写”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有“写什 么”的问题。 在新散文的写作中,最重要的是一批诗人的散 文集。1997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诗人随想文 丛”,推出了一批诗人散文,如于坚的《棕皮手记》、陈 ,东东的《词的变奏》、钟鸣的《徒步者随录》。1999年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存在者丛书”第一辑和第 二辑又推出于坚的《人间笔记》、钟鸣的《太少的人生 经历和太多的幻想》、庞培的《五种回忆》、张锐锋的 《蝴蝶的翅膀》、陈东东的《短篇·流水》、朱朱的《晕 眩》。诗人散文的特点与他们的诗歌写作有某种联 系,但决不是过去所谓的“诗意的”散文,可以说这是 一批与过去的散文写作完全不同的新写作。笔者在 1998年曾有论文《新散文:写作中的散文》,对新散 文的写作进行评论,这里不再重复。在此只想补充 说明,新散文的文体探索或文体实验与先锋小说的 “文体革命”是有所不同的。小说界的文体革命意味 着对传统小说文体规范的颠覆,而散文界的文体实 .,验是对散文文体的包容与开放特征的充分利用,去 探索散文文体未被发现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因 而在新散文的写作中,其创立的意味远超过它破坏 的意图。在新散文的写作中,最具冲击力的是钟鸣 的写作,钟鸣怀抱着打通各种基本文体,达到最自由 的写作的野心。钟鸣在写他的大部头作品《树巢》时 就设想在其中运用诗体、阐释体、小说体和随笔体几 种形式,而在他自己称为随笔的散文中,他强调的则 39 是散文对于简单叙述的超越,肤浅的抒情则是完全 被驱逐的,至于论理,钟鸣所做的是在消解论理的目 的。钟鸣的写作实际上体现了90年代写作的一种 重要倾向,那就是对于旧有的文体规范的突破和改 变,各类文体的界限逐渐模糊,写作所拥有的可以说 是一个无界限的空间。 陈染的《声声断断》若以传统方式归类或可归入 札记或随想一类,但它又明显地不是重感悟而是重 体验的。重体验的写作其实也是90年代写作的一 个普遍现象。陈染所做的对思绪和臆想的连缀,其 中心倒是一个空无,文字并不指引思考,而只是在阅 读者的头脑里留下模糊的影像。李敬泽本是编辑和 评论家,近年也写散文,可说是出手不凡,《看来看去 或秘密交流》是一本很特别的散文集,看起来是对历 史的某种搜寻,故事的讲述也相当注意技巧,有悬 念,有渲染,还有卖关子,实在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 但是这里的历史讲述并没有任何学术的意图,也没 有论理的兴趣,以追忆的方式沉入往昔,在梦想和幻 觉中历史在我们眼前以生动的方式重现,这才是作 者的真正意图。 鲍尔吉·原野和刘亮程的散文在90年代中国迅 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叙述乡村之美,因而引起了极大 的反响。鲍尔吉·原野提出了一个“新乡村主义”的 概念,并将刘亮程作为这一类写作的代表。刘亮程 以一册《一个人的村庄》赢得极大声誉,他的写作具 有一种封闭性的特征,他实际上是将乡村与那个迅 速发展的外界社会完全隔绝,呈现乡村生活中的个 人经验,将乡村诗意化和美化。所谓的乡土散文过 去也曾有过,刘亮程的不同在于他所表达的是心灵 的体验,一种可称为“乡村哲学”的人生态度。刘亮 程的写作具有单调和琐细的特点,这或许与他的哲 学观也是一致的。但是批评界在强调刘亮程的散文 题材的重要性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写法,其实他的写 法也是一种新的散文态度。题材其实是不应当被过 于强调的,这一点鲍尔吉·原野本人倒很清楚,他在 一次谈话里引用了艾略特的话说明“消灭题材”才是 散文写作的出路。鲍尔吉·原野的散文集《掌心化 雪》应当说是比刘亮程的散文更有思想和更有感染 力的,它的精致和幽默结合,古朴和现代韵味,思路 开阔又见微知著,成就当在刘亮程之上,影响却不及 刘亮程。实际上刘亮程被批评界所推崇的时间不过 两年,但是他的写作已出现某些重复的趋向,让人担 心他的乡村经验还可以支持他的写作到多久。 责任编辑半夏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论90年代散文的几种类型[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47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23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