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_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

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_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

举报
开通vip

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_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 北方文物 2000年第 2期 总第62期 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 ) ) ) 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 1日2 千叶基次 著 陈 光 译 一、序言 辽宁式青铜短剑的研究, 若从其被称为 满洲式短剑算起, 已有相当长的研究历史。 但是, 辽宁式青铜短剑作为这一地区青铜器 时代的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 的研究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且由于资 料的限制, 这些研究往往以青铜短剑的编年 为目的, 也可以说是短剑资料的积累。这一 研究状况表...

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_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
北方文物 2000年第 2期 总第62期 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 ) ) ) 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 1日2 千叶基次 著 陈 光 译 一、序言 辽宁式青铜短剑的研究, 若从其被称为 满洲式短剑算起, 已有相当长的研究历史。 但是, 辽宁式青铜短剑作为这一地区青铜器 时代的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 的研究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且由于资 料的限制, 这些研究往往以青铜短剑的编年 为目的, 也可以说是短剑资料的积累。这一 研究状况表明, 不仅辽东限于此, 连同以西 的长城地带, 青铜器文化研究均停留在一般 的水平上, 与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区 别。 笔者认为, 长城地带所发现的青铜器, 由于共出的陶器不同, 而不应笼统归入鄂尔 多斯青铜器文化中, 因此在研究中, 始终将 其视为同时代不同区域的青铜器文化, 虽然 在相邻的地区里能够见到一体的文化面貌, 但这不过是文化间的交流所产生的器物形态 表面的类似, 其内在则是不同且相分离的 (千叶#1992年)。 本文所讨论的目的是, 在长城地带、关 外和东北地区几个类型的青铜器时代文化 中, 首先分析的是辽东青铜器时代文化初期 及当时的概况, 以此作为认识辽东青铜器文 化基点, 在充分收集近年来辽宁省境内的遗 址发掘资料及其报告的基础上, 改变以往以 一种特定器物为研究对象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着重探讨 其文化性质问题。 二、考古资料概况 辽东青铜器文化初期, 以何为其标志, 并没有得到确认, 其地域范围也是不明确 的。辽宁式青铜短剑作为这一文化的典型资 料, 在其文化演变过程中, 从这一青铜器文 化的所在地向周围区域扩散, 就其地理分布 范围而言, 只不过说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并不能认为已是该青铜短剑主人的居住空 间。这就可以看出, 前面所谈到的关于辽东 青铜器文化的研究是以这一地区的青铜短剑 研究为核心的, 而如果与周边地区的文化面 貌相比较, 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究其 原因, 是由于开始较早的关于辽东新石器时 代的研究是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的, 但 随着研究的深入, 因地区划分不同的地方类 型。辽宁式青铜短剑的发现地也是十分广阔 的。其原产地大概有辽西或辽东东南部地区 两说。笔者在 1992 年曾根据短剑和陶器的 组合推测短剑的原产地在辽东东南部 (千叶 #1992年) , 虽然近年来在辽西地区的墓葬 中青铜短剑和陶器组合现象有所增加, 但其 共出陶器与辽东东南部地区在形态上是截然 不同的。笔者认为在辽西地区以曲刃銎柄形 短剑为特征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也可以共出 #107# 图一 辽宁式青铜短剑, 比如最近报告的喀左县老 爷庙乡 (刘大志等# 1993年) 就应当存在比 较复杂的背景, 或许是单体流动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概况介绍, 作为区域文化类 型的辽东青铜器文化的地理范围的确认, 已 经具备进一步工作的基础, 现在推测的辽东 青铜器时代初期, 如果以陶器为衡量标准的 话, 大体在于家村下层, 双坨子一、二期, 望海埚遗址的以弦纹及乳丁状附加堆纹陶器 和彩绘陶等为特征的时期, 直至双坨子三 期、于家村上层、羊头洼遗址等的条带状附 加堆纹为代表的时期。因此, 辽东青铜器文 化的来源地的主要范围, 要从上述各个时期 的陶器的分布范围研究入手。 #108# 图一 下面, 我们从上述各个时期遗址的层位 关系开始进行讨论。 11 双坨子遗址 遗址位于旅大市甘井子区营城子公社后 牧城驿双坨子 (东北亚考古学会译: 5岗上# 楼上6 , 1986 年) , 自地表层以下分为 3个 文化层, 分别称之为双坨子第一期、第二 期、第三期, 这一地层关系使其成为辽东半 岛地区的标尺性遗址。根据发掘报告, 整理 出双坨子遗址的器物演变图 (见图一) , 一 般认为自第一期至第三期是依次发展而形成 #109# 图二 的。在我的另一篇文章 (千叶# 1990 年) 中, 曾提出双坨子遗址第二期遗存的位置有 进一步讨论的余地, 现在看, 这一观点仍无 改变之必要¹ 。 第一期遗存, 以黄、白、黑、红彩绘陶 为代表, 还有在壶、高柄杯、瓮形陶器的口 沿部、肩部和底部刻划有成组弦纹的陶器, 及在平行线上粘有圆饼形的乳突状附加堆纹 陶器。石器类有石矛、圆柱状的双刃石斧、 双孔直刃直背的石刀等。 第二期遗存的平行线纹陶器、乳丁状附 加堆纹陶器受岳石文化的强烈影响, 出现了 有凸棱的黑陶器盖、壶、三足形陶器等凸棱 陶器, 除长方形的双刃石斧、方形薄刃石斧 及石矛以外, 还有双孔直刃直背和弧背的石 刀等石器。凸棱纹陶器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 物, 移入辽东地区后两者共存。 第三期遗存, 有刻划的羽状陶器, 网格 状的划纹陶器、线状锥刺纹陶器及壶、瓮、 圈足钵等贴有细钮的条带状附加堆纹陶器, 在长方形双刃石斧、方形薄刃石斧及圆柱状 双刃石斧之外, 还有双孔直刃弧背石刀等石 器。 双坨子遗址除上述遗物外, 还发现有居 住遗迹, 第一期的房址因有叠压关系可以细 分为两个时期, 根据 F15、F16两个竖穴居 址打破 F14竖穴居址的层位关系整理出图 二。在第一期中, 有不少由两座竖穴构成的 复合叠压关系, 也有几处带土墙的竖穴居住 址。 第三期也有多组的房址有叠压打破关 系, 根据原报告的房址一览表统计, 有 F8 y F6y F3、F17y F10y F18、F9y F7y F4y F2等多组叠压打破关系。在第三期中有不 少由 4座竖穴居址构成的复合叠压关系, 也 有以积石为墙的竖穴居住址。根据发表的资 料整理出有代表性的器物图 (图三~ 图五) , 房屋中成组的出土资料与标准地层中的出土 资料相比较, 一般具有相对的时间早晚关 系, 为慎重起见, 以一个层位、一座房屋或 一座墓葬的出土资料作为一个单独的时间单 位进行讨论。 21 于家村遗址 遗址位于旅顺口区铁山公社于家村, 1977年由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进行 发掘 (许、刘#1981 年)。遗址文化堆积划 分为四层, 除表土层外, 分别为第二层即上 层和第三层、第四层的下层。下层的第三 #110# 层、第四层出土的陶器没有大的差异, 可以 看作是一组器物, 从房址 F3~ F7 有 5座房 址存在叠压打破关系。据报告整理出图六~ 图八。下层出土有彩绘陶, 但未注明第三层 还是第四层的具体出土位置。报告中的 F5 是土墙的竖穴居住址, 出土有陶器和石器, 其中发现有 2件石矛与鸟居龙藏先生 1910 年发掘的积石墓中出土的石矛完全一样。 报告中上层仅见居住址 F1 和灰坑 T3H2, 缺乏文化层中出土的遗物, 只在 T3 第二层中发现方形单刃石斧的残片 (发掘报 告的 I式锛)。F1为土壁竖穴, 其中的出土 遗物包括有条状附加堆纹陶器在内的成组资 料。 31庙山遗址 遗址位于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老虎 村, 1991年由吉林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进行发掘 (陈全家等#1992年)。发 掘探方分布在山坡和山顶两个地点, 以山坡 上的T7说明其地层情况。文化层厚 1~ 11 5 米, 划分为自耕土层即第一层至第四层, 因 地点不同其第二层又可细分为 A、B 两层, 据报告称其陶器无差异。 根据报告, 庙山遗址分为早、晚两期, 其第四层相当于双坨子第一期, 第二、三层 相当于双坨子第三期。虽然原报告资料发表 不够充分, 但也指出, 有少量的受双坨子第 二期和岳石文化影响的因素, 不见于庙山早 期, 仅见于晚期。根据发表资料, 整理出图 九。彩绘陶包含在第四层中, 据报告称其不 仅多见于山坡的探方中, 在山顶上的探沟中 也有发现, 由于文化层堆积的说明文介绍的 不很清楚, 难以进一步确认共生器物。 在山坡上的第四层, 早期的陶器出土较 少, 以口沿部饰成组弦纹的壶形弦纹陶器和 弧刃直背 ( ?) 的石刀及其它石器相组合。 山坡上的第二、三层, 即晚期的资料, 施有 网状、羽状、平行线纹的壶、瓮、杯等划纹 陶器, 共生有线状锥刺纹陶器。石器有圆条 状双刃石斧、方形单刃石斧、长方形双刃石 图三 斧、双孔直刃弧背和弧刃弧背的石刀等与陶 器共同构成其文化面貌。 竖穴居住址发现 12 座, 全部为第二层 及第二 B层, 打破第三层。报告发表的房 址资料见图十和图十一, 其中有平地建筑 F8被竖穴居住址 F6打破的关系, 房址内出 有高柄豆 1件, 其建筑是积石为墙的竖穴居 住址。 41大沟头遗址 遗址位于大连市金州区杏树屯镇杏林 村, 1991年吉林大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 #111# 图四 图五 究所发掘 (陈全家等#1992)。遗址由第一层 至第三层构成, 由于第二层是扰乱层, 只有 第三层的资料可供使用。遗址中未见竖穴居 住址等。根据所发表的资料整理成图十二。 出土有网、波浪状的划纹式陶器和三足器。 共生的还有 形陶器的足部残片。同时发现 的还有双孔直刃弧背和弧刃弧背的石刀等。 报告编写者认为, 大沟头遗址的出土资料属 于双坨子第三期遗存。 上述遗址均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发掘的 多层位的遗址资料。在 1945 年以前, 还有 由日本学者发掘的羊头洼、单坨子、大连浜 町贝冢、大台山北贝冢、上马石、郭家屯 (现为郭家村)、望海埚遗址等。 如果将这些资料置于辽东地区新石器时 代第三组 (千叶#1990年) 中, 可以认为时 间上晚于上马石Ñ 区的下层至小珠山上层或 郭家村上层的一组资料。与山东半岛相对 照, 应在龙山文化的某一阶段至岳石文化的 时间范围中, 其中的上马石Ñ 区之下层、小 珠山上层、郭家村上层的演变序列是有利于 进行进一步探讨的典型资料。有关这一地区 青铜器文化初期的文化面貌, 在下面以陶器 为中心进行讨论。 (未完待续) 1责任编辑 瑜琼2 #112#
本文档为【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_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066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09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