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_华阳国志_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99

从_华阳国志_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99

举报
开通vip

从_华阳国志_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99 第十五卷 第七、八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9. 7 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国升 摘 要: 本文从《华阳国志》的记载入手, 初步探讨了秦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秦通过特殊设治, 移民实边, 刑罚从宽、赋税从轻, 积极开发经济等主要政策措施, 成功地实现了对新占领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些政 策措施对后世中国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华阳国志》 秦 西南少数民族 治理 政策 措施   公元前 316 年, 秦吞蜀并巴, 把...

从_华阳国志_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99
第十五卷 第七、八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9. 7 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国升 摘 要: 本文从《华阳国志》的记载入手, 初步探讨了秦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秦通过特殊设治, 移民实边, 刑罚从宽、赋税从轻, 积极开发经济等主要政策措施, 成功地实现了对新占领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些政 策措施对后世中国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华阳国志》 秦 西南少数民族 治理 政策 措施   公元前 316 年, 秦吞蜀并巴, 把西南北部地区纳入 中原封建政权的版图之内, 在本土以外建立起第一片 少数民族占领区。至秦亡, 秦在该地统治达一百一十年 之久, 为秦在本土以外统治时间最长者。史实证明, 秦 成功地实现了对这一民族地区的开拓和治理, 并把它 建成了统一六国战争的军需供应基地和战略进攻要 地。公元前 221 年,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尽管秦祚短暂, 但其创立的一套封 建统治制度包括民族制度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 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是秦民 族统治最早而又成功的历史实践, 其所实行的一系列 政策措施, 成为秦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民族政策 的滥觞。在中国民族政策史上,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 的重要问题。东晋蜀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 是研 究西南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对秦治理西南的这一段 历史比它书有较多较详的记述。本文拟从《华阳国志》 的记载入手, 对秦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问题做 粗浅探讨。 西南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在商周 时期, 据文献记载的原始部落达数十个, 其中巴、蜀等 先后形成民族, 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东部巴地是以古 巴族为主建立的巴国, 西部蜀地是以蜀族为主建立的 蜀国。蜀王又分封其弟于汉中, 号苴侯。秦国在秦惠文 王即位后, 力图向外扩张, 其西南部的巴蜀成为首选目 标。秦将司马错认为:“其国富饶, 得其布帛金银, 足给 军用。水通于楚, 有巴之劲卒, 浮大舶船以东向楚, 楚地 可得。得蜀则得楚, 楚亡则天下并矣。①而此时恰好巴 与蜀为仇, 因为苴侯与巴王友好, 蜀就伐苴, 苴侯出奔 到巴国, 向秦求救。于是, 公元前 316 年秋, 秦惠文王趁 机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兵从石牛道伐蜀,“冬十 月, 蜀平”, 随之司巴错等又‘取苴与巴’”。秦占领这一 地区后, 进一步确立对该地的统治。针对这是新占领的 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落后又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 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推广郡县制度, 但又灵活变通 秦自商鞅变法, 确立了郡县的地方政权制度。实践 证明, 郡县制度在当时是先进的, 合乎历史进步的。秦 灭巴并蜀后, 原则上在该地推行郡县制度, 但并没有采 取“一刀切”的做法, 而是根据各地实际, 因时因地有所 变通。 1. 在腹地有步骤地推行郡县制度, 部分地区仍保 留了土著封君。秦灭巴蜀是在周慎王五年 (前 316 年) 年底, 巴郡、蜀郡的设置是在周赧王元年 (前 314 年)。 周赧王三年 (前 312 年) , 又分立汉中郡。秦在巴、蜀两 郡实行了不同的机构体制。蜀郡置后, 以张若为郡守, 同时,“贬蜀王更号蜀侯”②封通国为“蜀侯”, 以陈壮为 相, 即在蜀王既置侯、相, 又置守 (郡守)。可见秦在蜀先 采取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统治方式。在最初的过 渡时期, 秦的统治尚未稳定, 秦曾三封蜀侯。至周赧王 三十年 (前 284 年) 秦“但置蜀守”, 在蜀完全确立郡县 制度, 蜀地由郡县实行直接的统治。巴地情况则不同, 秦在巴置郡县后, 却一直保留了巴人的酋长。③《后汉 书·南蛮传》说:“秦惠王并巴中, 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世尚秦女”。少数民族土著首领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统治权力。在发掘出的巴铭文铜器, 如印玺、镦于、剑、矛、斤等器上往往有“王”字, 徐中舒 先生据此研究认为, 秦统一巴蜀以后, 巴部族内称王的 人数不少。④至三国时期, 蛮夷君长依然很活跃, 有相 当大的势力。《汉中志》说, 魏武帝曾“以巴夷王杜蔆、朴 胡、袁约为三巴太守。由此可见, 秦政权通过郡守和“蛮 夷君长”来实施对巴地的统治。 ·42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在周边民族聚居地区首设“道” 秦举巴蜀不久, 又据巴蜀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作 了一定的开拓。《蜀志》记载, 公元前 285 年, 蜀郡守张 若攻取笮及其江南地 (今金沙江以南地区)。公元前 280 年。第二任蜀守李冰曾到过湔氐 (今四川松潘) ; 发 卒至青衣“凿平溷崖, 通正水道”; 又曾开凿了棘人道。汉 代司马相如曾说:“邛、笮、冉马龙者近蜀, 道亦易通, 秦 时尝通为郡县”。《南中志》说:“秦并蜀, 通五尺道, 置吏 主之”。《史记·西南夷列传》也说:“秦时常 略通五尺 道, 诸此国颇置吏焉”。可见秦的势力曾达到今川西北、 西部及贵州和云南北部少数民族地区, 并在这些地区 设治置官。其所设机构为“道”, 系秦首创设置。《后汉书 ·百官志五》说:“县主蛮夷曰道”。道是相当县的行政 区划, 专设于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但与内地的县有 某些不同, 道内一般保留原有少数民族氏族或部落的 组织结构, 实行相当程度的民族自治。据龚荫先生考 索, 秦在西南设置有严道、湔氐道、僰道、青衣道。⑤ 郡县或道的设置, 标志着秦在西南巴蜀及周边少 数民族地区统治的确立, 为秦推行各项封建的政治、经 济、文化制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些统治机构又因时 因地具有特殊的建制, 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 尤其 是部分地区保留“蛮夷君长”的统治地位和适当的统治 权力, 有利于对广大少数民族的团结与统治。 二、移民实边 《蜀志》说:“周赧王元年 (前 314 年) , 戎伯尚强, 乃 移秦民万家实之”。秦刚灭巴蜀, 土著豪族势力仍然强 大,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势, 秦便大批地向巴蜀移民, 以 改变居民成分结构, 加强秦的统治。此后秦在统一六国 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巴蜀移民徙徒。《蜀志》说:“秦惠文、 始皇克定六国, 辄徙其豪侠于蜀”; 又如:“临邛县, 本有 邛民, 秦始皇徙上郡实之”;《汉中志》说:“秦始皇徙吕 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 以其隘地也。”《史记》、《汉书》中 亦有几则秦向巴蜀移民的记载, 可与之相互补充印证。 考古上亦找到了不少证实秦移民在巴蜀的活动遗迹。 在四川青川、荥经古城坪、成都市郊等地均发掘过属于 战国时期的秦人墓葬, 都为秦移民在当地定居者的遗 留。⑥ 秦通过移民, 一方面增强了秦人的统治实力, 抑制了 少数民族的反叛, 另一方面加速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传 布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思想, 有利于秦政治、经济 制度的推行,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亦如《蜀志》所说, 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 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 利, 户专山川之材, 居给人足。以富相尚”。中原赵人卓氏、 山东程氏迁居临邛后大力发展铁冶, 便是典型。 三、对少数民族刑法从宽, 赋税从轻 秦政权奉行法治, 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商 鞅变法, 建立了一套严厉的刑罚制度, 且主张对轻罪用 重刑。但对西南少数民族, 则有所宽容和迁就。如《巴 志》说, 秦昭襄王时, 曾与巴郡板 蛮约定:“伤人者论, 杀人者雇死亻炎钱”; 又规定:“秦犯夷, 输黄龙一双; 夷 犯秦, 输清酒一钟”, 少数民族伤了人, 按情节轻重论 处; 杀人犯了死罪, 可以用货、钱赎免。显而易见, 秦在 少数民族地区执行轻于本土的刑罚制度。秦犯夷处罚 重而夷犯秦处罚轻, 则是明显地对少数民族的怀柔与 迁就。 秦把封建的赋税制度亦推广到民族设治地区, 但 同时根据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 赋税的征 收相对要轻。《巴志》记载, 秦昭襄王时, 与巴郡板 蛮 约盟:“复夷人顷田不租, 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 交一顷田的租税, 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可见板  蛮按户向秦政府交纳田租口赋, 但与内地百姓相比, 秦 少征和免征了少数民族部分赋税。 秦这种对少数民族在法律上的宽松与一定程度上 的迁就, 在赋税征收上的优待从轻, 有利于秦在少数民 族地区统治的稳定, 以致出现了如《巴志》所说的“夷人 安之”的良好社会局面。 四、积极开展经济建设 巴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物产资源丰富, 但巴蜀民 族社会生产落后, 生产力水平低。秦统一巴蜀后, 中原 先进的生产制度与技术不断输入。同时, 政府也着力开 发当地经济。 秦并巴蜀不久, 便修筑了成都城、郫城、临邛城、江 洲城。这些城市既是军事堡垒, 也是经济贸易中心。尤 其是成都, 其少城“营广府舍, 置盐铁市官并长丞, 修整 里阓, 市张列肆”, 专为安置商贾, 并设有盐官、铁官及 市官。在筑城的同时, 以取土而成的坑地建成许多大鱼 池,“因以养鱼”。由此可见, 秦很重视巴蜀地区盐铁业、 渔业、商业的发展。 第二任蜀守李冰, 先是领导人民大力兴修水利, 建 都江堰水利工程; 同时, 开垦稻田, 开通灌溉, 把川西平 原建成“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此外, 还疏通文井江、白木江、洛水和绵水等, 且“皆溉灌稻 田, 膏润稼穑。李冰还组织开凿盐井, 曾“识察水脉, 穿 广都盐井, 诸陂池”, 使蜀“盛有养生之饶焉”。 经过秦的开发建设, 巴蜀经济迅速繁荣, 成为举世 闻名的“天府”, 出现了“家有盐铜之利, 户专山川之材, 居给人足”的富足局面。秦“擅巴蜀之饶”⑦, 为完成统 一大业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 巴蜀成为秦重要的军需供应基地。 综而言之, 秦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注 意并照顾到了其与内地民族不同的特点, 采取了一系 列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利 于政府的有效统治又易为少数民族所接受, 对西南少 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治理起了积极的作用, 促进了该地 ·52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十五卷 第七、八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9. 7 《 四 库 全 书 存 目 丛 书 》的 文 献 价 值 侯宽权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来源, 进一步说明了它的文献价值和状况。 关键词: 来源 文献价值   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来源 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 的一部丛书,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是古代典籍的渊 薮, 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共收录了历代典籍 3416 种。但《四库全书》并不全, 不仅其所收书中不少内容经 过抽毁和纂改, 而且还有大量的典籍被摒弃在外, 或予 以禁毁, 或列为存目, 其中被列为存目的就有 6793 种, 大约是《四库全书》的两倍, 为什么大部分内容被列为 存目呢?对照提要, 分析四库存目书的内容可知存目书 之所以被列为存目, 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 清朝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 花费了巨大 的人力物力, 历时 10 年之久来编纂这部《四库全书》并 不是单纯为了整理文化古籍, 其真正原因是想借编纂 《四库全书》来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乾隆三十年正 月初日, 乾隆皇帝向全国发出一道谕令, 命各省官员广 泛搜集前代遗书和本朝人著作。征书后, 各省采进以及 藏书家呈献的书籍。总达 1 万 3 千百余种。其中 3 千余 种入《四库全书》, 6 千余种列为“存目”。他们大搞文化 专制把很多有价值的书, 特别是明末清初的一些具有 反满思想内容的字句、著作, 一律视为“违碍之作”, 大 肆加以篡改, 禁毁或列为存目, 例如, 史部杂史类著录 的只有 22 种, 列为存目的多达 179 种几乎全是晚明清 初杂史。又如, 明王子祜的《西四集》明魏焕的《九边 考》, 明王诛的《宋史疑》, 毛霜的《平叛记》等等, 也全部 被列为存目, 这类书对我们研究明清时代的历史具有 重要的意义。 2. 在编纂《四库全书》中, 宣扬封建社会统治阶级 思想的儒家文献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具有明显进 步的著述则往往视为“异端”弃而不取, 或间有收录。也 要借提要对其思想、观点大事挞伐。例如, 王充是东汉 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论衡》是一部尽人 皆知的古代哲学名著, 但因书中有《问孔》、《刺孟》等向 儒家学说大胆质疑的篇章, 就在提要里攻击它“与圣贤 相轧, 可谓悖矣”。明末思想家李贽敢于批判孔子学说, 反对封建礼教, 被说成“罪不容诛”, 其书可毁。他的《藏 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被一概排斥在《四库全书》之 外, 仅存书目,“以深暴其恶”。再如, 清初黄宗羲的《明 夷待访录》很多地方批判封建主义专制, 主张民主与法 制, 书中说:“天下的大害就是君”, 不但《四库全书》不 收, 在社会上也长期不得流传。四库提要宣称“自有史 以来未有病狂丧心如此人者”, 其书可焚, 其版可斧, 予 以禁毁, 并列为存目。 3. 清王朝编纂《四库全书》有篇幅和时间的限制, 为了控制规模, 加快速度以“贵远贱近”的原则出发, 将 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并使秦实现了 其把西南建成统一六国战争的军需供应基地和战略进 攻要地的预期目标。秦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后, 对少数民族的治理, 继承了其治理西南少数民族的基 本精神, 沿袭了上述政策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中央 设置了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典客”、“典属国”, 制 定了针对少数民族的相对宽容的法律《居邦律》。汉承 秦制, 继承并发展了秦的民族政策, 尤其在对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开拓开发方面, 许多具体做法与上述政策措 施一脉相承。 (另文论述)秦汉两朝是我国多民族统一 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民族政策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 如唐宋的羁糜制度、元明清的土司制度便 是对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建制的发展与完善。 注释: ①《华阳国志》, 本文中引文凡未标明出处者均出自《华阳 国志》。 ②《史记·张仪列传》。 ③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巴蜀书社 1984 年 7 月版第 33 页。 ④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钅享于》,《文物》 1974 年第 5 期。 ⑤龚荫:《秦皇朝民族政策述论》,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98 年 2 期。 ⑥宋治民:《略论四川的秦人墓》,《考古与文物》84 年第 2 期。 ⑦《史记·刺客列传)。 ·62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从_华阳国志_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9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022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09-12-11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