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_2009年发掘简报_蒋志龙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_2009年发掘简报_蒋志龙

举报
开通vip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_2009年发掘简报_蒋志龙 考古 2011年第 1期 o调查与发掘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 2008~ 2009年 发掘简报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澄江县文物管理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云南澄江县 金莲山墓地 石寨山文化 战国 汉代 KEYWORDS: Yunnan Chengjiang County Jinlianshan Cemetery Shizha ishan Culture Warr ing-St ates Per iod Han Dynasty ABSTRACT: In 2008 thr...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_2009年发掘简报_蒋志龙
考古 2011年第 1期 o调查与发掘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 2008~ 2009年 发掘简报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澄江县文物管理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云南澄江县 金莲山墓地 石寨山文化 战国 汉代 KEYWORDS: Yunnan Chengjiang County Jinlianshan Cemetery Shizha ishan Culture Warr ing-St ates Per iod Han Dynasty ABSTRACT: In 2008 through 2009, about 260 tom bs of Jinlianshan Cemetery in Cheng jiang County , Yunnan w ere excavated. All o f the t ombs w ere ver tical ear then pit tom bs w ith com plicat ed super im posing and intrusion relationships but a rranged in some given regulations, t he occupant s of w hich w ere in various burial posit ions. T he ar tifacts uneart hed from these t ombs included bronzes, iron w ares, pot ter ies, jades and st one implements, o f w hich bronzes t ook the bulk. T hese tombs belonged to S hizhaishan Culture and the ir dates at least covered the Warr ing-St ates Per iod t o the ear ly E ast ern H an Dynast y. The skeletons of the tomb occupants w ere preserved w ell and show ing diversified bur ia l positions. T he excava tion of Jin- lianshan Cemetery is very valuable fo r t he researches on Shizhaishan Culture and the ethnic attr ibution of the m ain par t o f the people of t he Dian Kingdom. 图一 金莲山墓地位置示意图 澄江县地处云南省中部, 为玉溪市所 辖, 北距省会昆明市约 60公里, 东与宜良县 隔南盘江相望, 西与晋宁、呈贡两县接壤, 南 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相邻, 北与宜良 县毗连。金莲山位于澄江县东南约 3公里的 右所镇旧城村东部边缘, 东依牧马山, 西北 与学山相望, 南距抚仙湖北岸约 3公里 (图 一) ,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2b56c22d、北纬 24b 39c09d。金莲山西坡较陡峭, 北坡、南坡相对 平缓, 均为山坡台地, 海拔 1806米, 相对高 度不足百米。 2006年 2月,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接到金 莲山古墓葬被盗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后, 立即上报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并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第 1 期 # 17(总 17) # 所挂名, 与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体 局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于 2006年 3~ 5月 对金莲山山顶盗洞较为密集的区域进行了 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 144座, 其特殊的葬式、葬俗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 注。发掘者认为它们是东汉时期石寨山文化 (俗称滇文化)的遗存,资料现存澄江县文物 管理所。为探明该墓地的分布范围和规模, 经上级部门同意, 200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委托陕西龙腾勘探有限公司对金莲 山墓地进行了为期 4个月的考古勘探。这是 云南省第一次大规模利用洛阳铲对遗址和 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取得了巨大收获。 经过勘探得知,金莲山墓地的墓葬多集 中在山顶、北坡和东坡,分布十分密集。为进 一步探究金莲山古墓群的文化面貌、文化特 征和分布规律, 2008年 10月至 2009年 4 月, 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 并与玉 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 合考古队, 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为了 更好地揭露墓地布局, 2008~ 2009年的发 掘区选择在金莲山山顶 2006年发掘区的南 部,并与其连成一片。此次发掘历时 5个多 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其中吉林大学边疆考 古研究中心的师生作为协作方参与了 2009 年 2~ 4月的第三阶段发掘。现将此次发掘 发现的较为典型的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地概况与地层堆积 (一)墓地概况 2008~ 2009年共清理石寨山文化墓葬 265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 未发现木质 葬具。这些墓葬叠压、打破关系复杂,但在分 布上却有一定规律。发掘区西半部主要分布 西北 ) 东南向墓葬,发掘区东半部主要分布 北 ) 南向墓葬。金莲山墓地的墓葬葬式多 样, 有单人葬、多人合葬、二次葬 (待死者尸 体腐朽后, 将骨骼拣选置于墓坑中, 仅摆放 一层, 或散置于填土中)、叠肢葬 (将完整的 个体叠放在墓坑中)、堆骨葬(将人骨摆放成 规整的矩形, 且有一定厚度, 有的在最上端 或骨堆中有一具相对完整的人骨)、垫肢葬 (最上端为一具完整人骨, 其身下或脚下垫 有一些散碎人骨, 与堆骨葬有显著区别)等, 并有在一个竖穴土坑中出现相同葬式或不 同葬式分层埋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叠层。 (二)地层堆积 2008~ 2009年发掘区共布 10米 @ 10 米探方 6个, 后又扩方, 发掘总面积未超过 600平方米。发掘区地层堆积比较简单, 大 致可分为 3层。 第 1层: 2006年发掘的翻土, 垫土。厚 015~ 1米。 第 2层: 耕土。厚 012~ 013米。 第 3层: 褐色土,土质较硬, 内含少量黑 色夹砂陶片及零星灰土点。该层由北向南呈 坡状分布。厚 013~ 014米。从出土陶片的特 点来看, 属于石寨山文化,年代约为汉代。墓 葬大多开口于该层下。 第 3层下为生土层, 黄褐色土, 土质僵 硬, 内含黑色铁锈斑点及风化岩石, 其下为 红褐色基岩。 二、典型墓葬 金莲山墓地石寨山文化的墓葬葬式多 样, 这是目前石寨山文化其他墓地所不见 的。下面择葬式较为典型的几座墓葬进行报 道。 (一) M 74 该墓位于发掘区中部偏西, 南部被盗洞 破坏, 东南角上部被 M 128打破, 并打破 M160、M187、M 241、M247、M 259、M 264、 M265。墓坑长 2185、宽 019米(图二)。墓内 人骨堆积可分为 2层。第 1层为单人垫肢 葬, 底部距墓口 1米。该层上部为一具完整 人骨,仰身直肢, 头向 290度,头骨及上身骨 骼局部已成粉状, 下肢保存相对较好, 为一 40岁左右的男性, 其脚下和右侧身下压有 # 18(总 18) # 考 古 较为密集的人骨; 本层底部靠近西部为基 岩,宽约 013米, 散置少量人骨。随葬品共计 15件(组) ,主要位于墓主上身的两侧。第 2 层为堆骨葬, 底部距墓口 116米, 西部为基 岩二层台,宽 013米(图版叁, 1)。该层堆置 大量人骨, 厚约 015米。骨堆四周多以股骨 围绕, 骨堆内以股骨居多, 头骨、脊椎骨、肋 骨、盆骨等散置其中。在从上至下提取人骨 时, 在骨堆中发现一具相对完整的骨骼, 头 向 290度,颅骨已碎, 其余骨骼保存较好, 为 一 50岁左右的女性。第 2层无随葬品。在第 2层底部偏东处有一个椭圆形腰坑,长 019、 宽 014、深 012米。腰坑内放置大量肢骨, 并 出土 1件陶纺轮。 M74共出土随葬品 16件 (组) , 包括铜 器、铜铁合制器、铁器、玉石器、陶器以及海 贝等。 铜斧 1件( M 74 ¹ B 2)。位于墓主头 骨南侧。銎口近方形, 双面刃, 刃较宽, 稍 弧。近銎口处有一周箍状凸弦纹,正面弦纹 第 1 期 # 19(总 19) # # 20(总 20) # 考 古 第 1 期 # 21(总 21) # 图七 M 122出土铜器 11 矛 ( M 122º B 1) 2、3、61A 型镞 (M 122º B 2、4、5) 4、51B型镞( M 122º B 3、6) 1层为多人合葬, 墓坑长 212、宽 018米, 底 部距墓口 0125~ 0155米(图版叁, 2)。中部 墓主为一 25~ 30岁女性, 人骨完整, 仰身直 肢, 头向 340度, 墓主的下肢上有一具残缺 的幼年个体骨骼,仅存部分肋骨和肢骨。墓 主西部为一 25~ 30岁女性,侧身,胸前还有 3个个体的人骨, 其中有一个小于 6岁, 还 有一个 14~ 17岁,性别不明。第 2层为单人 垫肢葬, 墓坑南部较上层略有缩短, 长 119、 宽 018米, 底部距墓口 018~ 1125米。墓底 有二层台,宽 0105~ 0115米。北壁和西壁北 部的二层台为沙质,较疏松,触之即碎散, 西 壁南部、南壁和东壁南部的二层台为黄泥 质,东壁中部无二层台。墓底有一具完整的 成年个体人骨,仰身直肢,头向 340度,为一 24~ 26岁男性, 脚部垫有残碎的头骨和肢 骨。随葬品共计 6件,均出土于第 2层。 M 122出土的 6件随葬品均为铜器, 器 形有镞和矛。 镞 5件。位于墓主左下臂外侧。根据 形制的差异, 可分为二型。 A型: 3件。镞身呈柳叶形, 近前端急聚 成锋, 圆柱形实心铤。M 122 º B 2, 通长 4、 刃宽 1、铤径 013厘米(图七, 2)。M 122 º B 4, 镞尖略残。残长 417、刃宽 019、铤径 014 厘米(图七, 3)。M122º B 5,镞尖残。残长 316、刃宽 019、铤径 013厘米(图七, 6)。 B型: 2件。镞身扁平, 中部起脊, 倒圆 锥形或圆柱形实心铤。M122º B 3, 前锋已 残, 倒圆锥形实心铤。残长 315、刃宽 1、铤径 013厘米(图七, 4)。M122 º B 6, 圆柱形实 心铤。通长 413、刃宽 1、铤径 013厘米 (图 七, 5)。 矛 1件( M 122 º B 1)。位于墓主头骨 左侧二层台上。前锋斜直微弧,后锋较圆, 狭 刃, 中线起脊,圆筒状 , 后部有一圆形穿 孔。通长 1315、刃长 715、刃宽 215、 径 215 厘米(图七, 1)。 (三) M 166 该墓位于发掘区中部偏西 , 上部被 M95打破, 并打破 M 159、M 222和 M238。 墓坑长 212、宽 1、残深 013米 (图八; 图版 肆, 2)。墓坑南壁西侧、北壁东侧有生土二层 台, 为红色纯净生土。二层台形状不规整, 西 南侧二层台长 019、宽 011~ 0115米, 东北 侧二层台长 017、宽 011米, 高均为 011 米。该墓仅有 1层人骨,为叠肢、垫肢葬。1 号个体位于最上端,为一 30岁左右的女性, 仰身直肢,头向 280度,骨骼保存基本完整, 下肢并拢,似被人为束缚。2号个体被压于 1 号个体下, 为一 31~ 34岁的男性, 仰身直 肢, 头向 280度, 骨骼保存基本完整, 骨骼略 向南错位, 一半身体露于 1号个体南侧。3 号个体位于 1号个体和 2号个体的足骨之 间, 为一 30~ 35岁的男性, 骨骼摆放一堆, 应为二次葬。4号个体也被压于 1号个体 下, 侧身直肢,骨骼保存基本完整。头骨位于 # 22(总 22) # 考 古 第 1 期 # 23(总 23) # # 24(总 24) # 考 古 第 1 期 # 25(总 25) # 图一三 M 184平、剖面图 1、21绿松石扣 图一二 M 205平、剖面图 M 257和 M258。墓坑剖面呈倒梯 形, 墓口长 215、宽 115米, 墓底 长 2116、宽 0196米, 方向 290度 (图一五)。墓内人骨堆积可分为 两层。第 1层为堆骨葬,底部距墓 口 113米, 厚约 015米 (图版伍, 1)。墓坑中部用各种骨骼砌成一 个规整的矩形, 头骨和股骨位于 骨堆外侧, 其他骨骼散置其内, 最上端放置 平行的股骨, 不见完整个体, 清理时逐层提 取人骨,发现至少有属于 31个个体的头骨, 有的头骨明显是劈裂后再放入墓中。出土随 葬品 4件(组)。第 2层也为堆骨葬, 底部距 墓口 116米,厚约 0115米(图版伍, 2)。人骨 分布范围比第 1层扩大, 摆放于整个墓底, 不见完整个体, 比较散乱, 与第 1层情况相 似。无随葬品。该墓尚未清理到底。 M 200出土的 4件 (组) 随葬品包括铜 图一四 M 184、M 200出土遗物 11 铜锄 ( M 184» B 1) 21铜镞 ( M184º B 3) 31 绿松石扣( M 184º B 2) 41 玛瑙饰( M 200¹ B 2) # 26(总 26) # 考 古 图一五 M200平、剖面图 11铜锄 器、玉石器、陶器和海贝等。 铜锄 1件( M 200¹ B 1)。位于第 1层 人骨堆积的西端。形制、大小与 M74 ¹ B1 相近,可能也为明器。 玛瑙饰 1件( M 200 ¹ B 2)。位于第 1 层人骨堆积中。圆形, 中间穿孔。表面磨光。 直径 218、孔径 015、厚 015 厘米(图一四, 4)。 陶纺轮 1件 ( M 200 ¹ B 3)。位于第 1层人骨堆 积中。圆形,已残。 海贝 1 组共 8 枚 (M 200¹ B4)。位于第 1层人 骨堆积下部偏西的填土中。 (七) M 155 该墓位于发掘区西部, 上部被盗洞破坏, 被 M 143 打破,并打破 M263,其西南 角为另一个遗迹单位, 也被 盗洞破坏, 可能被 M 155打 破, 因上面为现代墓葬, 未 清理。该墓人骨堆积仅有 1 层, 为单人垫肢葬。墓底长 213、宽 114、距墓口 213米 (图一六; 图版肆, 1)。人骨 堆积最上端为一具相对较 为完整的骨骼 , 保存有头 骨、部分脊椎与上肢、骨盆、 下肢骨, 应是墓主, 头向 280度, 其下垫有厚约 015 米的人骨, 堆砌而成, 表层 颅骨有 20个, 放于人骨堆 积的两端, 其内部放置肢 骨、盆骨等。剔除表层人骨 后, 其下仍为较为凌乱的人 骨, 以肢骨为主。从整个人 骨堆积来看, 边缘堆砌较为 规整, 以肢骨堆成长方形 框, 内部堆积各部位人骨。 随葬品有 11件, 其中 4件出土于上部填土 中, 7件出土于人骨堆积中。 M155填土中出土的遗物有玛瑙扣 2 件、陶纺轮 1件以及贝饰 1件, 应是回填此 墓时混入的器物, 不属于此墓, 此处不介 绍。其余 7件出土于人骨堆积中的遗物包括 第 1 期 # 27(总 27) # # 28(总 28) # 考 古 部。 三、结 语 (一)墓葬年代 云南省境内目前已发现和清理了多处石 寨山文化墓地, 从墓葬的随葬品来看, 金莲山 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与石寨山墓地、李家山墓地 出土的随葬品有较多的相似器形。如M 74第 1层和 M166出土的铜 铁矛与李家山M85 出土的铜 铁矛( M 85B 35)形制相近。M74 第 1层和 M200第 1层出土的明器铜锄, 与 李家山M68出土的大型铜锄( M 68B328)外 形相近,应是同时期仿制实用器的明器。M74 出土的铜茎铁腊剑与李家山 M51出土的铜 茎铁腊剑( M 51B 111)形制相近,圆形铜扣饰 与李家山M47出土的 B Ô式铜扣饰( M 47B 132-2) 形制相近。M122出土的 B型铜镞与 李家山M24出土的铜镞 ( M 24B30-3) 形制 相近。M166出土的铜带钩( M 166B 19)与李 家山 M57出土的铜带钩(M 57B 96) 形制相 近, 铜锄与石寨山 M1出土的铜锄形制相 近。M155出土的陶釜与羊甫头墓地第三期 后段至第四期前段的陶釜形制相近。 关于李家山 M 24的年代, 发掘者认为 大致为战国末期至汉武帝之前 [1 ], 但是我们 认为该断代明显偏晚,其年代可能早至战国 早中期。李家山 M47、M51、M 57、M 68的年 代大致为汉武帝征服滇国之后的西汉中晚 期, M 85的年代大致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 期 [2 ]。石寨山 M 1的年代大致为西汉中期至 东汉初期 [3 ], 该断代亦明显偏晚。羊甫头墓 地第三期后段至第四期前段的年代大致为 西汉中期 [4 ]。通过对随葬品器形的比较, 推 断金莲山 M155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期左右, M 74第 1层、M 200第 1层、M166的年代应 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 M 166还出土了 汉文化较为传统的印章,其年代可能相对更 晚一些。M 74第 2层和M 200第 2层没有随 葬品, 我们只能推测其年代较第 1层要早, 至于早到何时目前还难有定论。M 122第 2 层的年代大致与李家山 M24的年代相当, 为战国时期。M122第 1层的年代要比第 2 层晚,至于晚到何时目前也难有定论。其他 几座墓葬或没有随葬品,或是出土的随葬品 不典型, 其年代暂时难以断定。 从第二次发掘的阶段性整理成果来看, 金莲山墓地石寨山文化墓葬的年代至少涵 盖了战国到东汉初期, 是否存在早于战国或 是晚于东汉初期的墓葬还有待将来对各类 随葬品的系统比对和分期, 并参考相关的测 年数据。 (二)葬俗 从两次发掘的情况来看, 金莲山墓地山 顶区域的墓葬可分为两片, 西半部以西北 ) 东南向墓葬居多, 东半部以北 ) 南向墓葬居 多。根据考古勘探的成果,在金莲山北坡和东 坡的台地上, 墓葬方向多为北 ) 南、南 ) 北、 东北 ) 西南向,虽然这一区域未经发掘,但是 金莲山墓地的墓葬根据墓葬朝向大致可分为 三个大的区域是可以确定的。 金莲山墓地的墓葬等级与晋宁石寨山 墓地、江川李家山墓地相差甚远。金莲山墓 地普遍为中小型墓葬, 2006年清理过两座 规模较大的墓葬, 但几乎被盗一空。墓坑一 般长 2~ 3米、宽 015~ 115米左右。从金莲 山墓地各墓葬的随葬品来看,多的不过二三 十件, 少则没有, 其数量无法与石寨山和李 家山墓地出土的随葬品相比。 金莲山墓地的墓葬形制与其他石寨山 文化墓地的墓葬形制基本相同, 以竖穴土坑 墓为主。在其他石寨山文化的墓地中,多数 墓葬有木质葬具, 但金莲山墓地已发掘的墓 葬并未发现有明确的木质葬具, 这一点值得 注意。在羊甫头墓地中,曾发现过叠层埋葬 的墓葬, 如羊甫头 M 1、M290, 但是数量很 少, 且人骨基本没有保存下来。金莲山墓地 发现有大量人骨保存较好的叠层葬墓葬, 而 且所见葬式是目前石寨山文化各墓地中最 第 1 期 # 29(总 29) # 表一 金莲山墓地人骨样品表 实验编号 原编号 性别 年龄 部位 1 08YCJM 88¹ B 1 男 成年 左侧胫骨 2 08YCJM 97¹ B 2 男 30? 左侧肱骨 3 08YCJM 166B 2 男 成年 左侧股骨 4 08YCJM 200¹ B 1 男 30~ 35 左侧股骨 5 08YCJM 200¹ B 2 女 成年 左侧肱骨 6 08YCJM 192¹ B 2 ? 成年 右侧肱骨 7 08YCJM 74º B 3 男 35? 左侧胫骨 8 08YCJM 166B 1 女 25~ 30 左侧胫骨 9 08YCJM 97¹ B 1 女 成年 右侧股骨 为丰富和复杂的, 几乎囊括所有石寨山文化 墓葬的埋葬形式, 尤其是二次葬、叠肢葬、垫 肢葬、堆骨葬等葬式同时出现在一个墓地 里, 这在石寨山文化中还是首次发现, 丰富 了我们对石寨山文化的认识。 此外, 在 2008~ 2009年发掘区东南部 的耕土层下、自然基岩之上, 有一片较厚的 灰烬层,散布着大量的饰同心圆纹的陶盘残 片, 此外还有较多的黄、灰、褐色陶片, 器类 有釜、尊、罐、钵,均有明显的火烧痕迹。灰烬 中还散见人的下颌骨、动物牙齿、铜镞、石 坠、陶纺轮、陶动物形器钮等,这些器形均为 石寨山文化遗址和墓地中常见的器物。这片 灰烬层明显经过长期的使用,可能是整个墓 地的公共祭祀区域,这是目前在石寨山文化 墓地中惟一发现有祭祀区的墓地。 金莲山墓地各类复杂葬俗的发现,大大 丰富了学术界对石寨山文化墓葬的认识。两 次发掘的 400多座墓葬对研究该文化墓葬 的葬式、葬俗具有重要意义, 出土的数百件 随葬品对研究石寨山文化分期和地域特色 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 金莲山墓地人骨 保存相对完整,这是目前所见石寨山文化中 保存最为完好、并进行了系统人骨鉴定的墓 地,为我们复原石寨山文化原住民的体质特 征提供了宝贵材料, 而且我们还引入了古 DNA 手段对部分出土人骨进行取样和分 析,这也极可能解决古滇国主体民族的族属 等重大学术问题。 附记: 本次发掘领队为蒋志龙, 参加发 掘的有蒋志龙、何林珊、周然朝、胡长城、杨 杰、李洪海、资培芳、毕佳、吴敬、陈章龙、刘 辉等。本文线图由毕佳、吴敬绘制,照片由何 林珊拍摄。 执笔者 蒋志龙 吴 敬 杨 杰 何林珊 周然朝 注 释 [ 1 ] 云南省博物馆: 5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 报告6, 5考古学报61975年第 2期。 [ 2 ]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 江川县文化局: 5江川李家山 ) ) ) 第二次发掘 报告6, 文物出版社, 2007年。 [ 3 ] 云南省博物馆: 5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 葬6, 5考古学报61956年第 1期。 [ 4 ]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 区博物馆: 5昆明羊甫头6, 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附录: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出土 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初步分析 2008~ 2009年,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等单位对金莲山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清 理石寨山文化墓葬 265座。金莲山墓地的墓 葬形制与石寨山文化的其他墓葬基本相同, 研究人员初步推断该墓葬群的时代为战国 至东汉时期。该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石寨山 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金莲 山墓地出土人骨中 C、N 同位素比值的测 定, 探讨该墓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 以便 为进一步复原滇池地区古代滇人的食谱结 构积累科学的参考数据。 (一)材料与方法 1. 分析样品 本文对该墓地出土的 9 例个体骨骼中D13C 和D15N 比值进行了测定 (表一)。 2. 仪器 同位素比值测定仪器为 # 30(总 30) # 考 古 Archaeology 2011年第 1期 本期要览 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2002年和 2003年, 对辽宁东港市山西头遗址 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 250平方米,发现房址 5座、灰坑 4个、灶址 2处。5座房址中有 4座 为土坑半地穴式, 1座为石筑半地穴式。出土遗物以石器和陶器为主。遗址的年代大约相当 于中原地区的商代。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辽东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 2008~ 2009年发掘简报 2008~ 2009年, 对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 地进行发掘,共清理 260多座墓葬。其中石寨山文化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人骨保存完整,葬 式复杂。出土遗物有铜器、铁器、陶器、玉石器等,以铜器为主。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期。 该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石寨山文化和滇国主体民族的族属等具有重要价值。 重庆市忠县将军村墓群汉墓的清理 2001~ 2008年, 对重庆市忠县将军村墓群进行了考古 发掘, 清理汉至六朝墓葬共计 257座。比较典型的 5座汉墓中有 3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2 座为砖室墓。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铁器和铜钱等,以陶器为主。5座汉墓年代为西汉中晚 期至东汉时期。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当地汉至六朝时期的葬制、葬俗等提供了新资料。 豫西北地区龙山文化聚落的控制网络与模式 通过对博爱西金城遗址的资源域分析, 重建 了龙山文化时期西金城聚落小区及其所在徐堡聚落区域的控制网络, 以此将整个豫西北地 区的龙山文化时期聚落分为至少 3个聚落区域, 每个区域的面积约为 2000平方公里, 分别 控制着 4~ 5个聚落小区, 有 3~ 4级决策聚落等级,并有扇形和梯形两种聚落控制模式。 居延简文/临淮海贼0考 居延汉简 33. 8中出现/海贼0称谓,又记有/临淮0、/乐浪0、/辽东0 郡名。这枚记载东方沿海地区军事行政事务公文的汉简在西北边塞发现, 值得关注。就/海 贼0 称谓而言, 居延汉简的这则资料可能早于文献记录, 其年代至迟应在汉明帝永平十三年 (公元 70年)之前,提供了有关/海贼0活动年代最早的明确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档为【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_2009年发掘简报_蒋志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55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14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