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举报
开通vip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史志谨 内容提要 《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 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 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 来叙事抒情,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通过虚 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富于美感力量。 关键词 头发 风波 痛恶 愤激 独白 虚构 〔中图分类号〕!"#$...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史志谨 内容提要 《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 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 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 来叙事抒情,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通过虚 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富于美感力量。 关键词 头发 风波 痛恶 愤激 独白 虚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头发的故事》作于 #,"$ 年 #$ 月,最初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于 #,"$年 #$月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起因是,#,"$年双十节 前几天,许钦文的妹妹许羡苏因来京投考女高师 而寄寓于鲁迅家中,可因她是短发女子而未被录 取。这件事深深触发了鲁迅,引起鲁迅对“头发 事件”和“辫子问题”的种种联想,“于是乎‘感慨 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了一篇《头发的故事》。”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这“感慨系之矣”的“呻 吟”正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鲁迅在抚今思昔,意绪万千中深感 切肤之痛: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只换得了 “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国旗,和剪掉了男人 头顶的一撮毛发———辫子,何况是连女子剪发还 不在其内!在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时,鲁迅 说,“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华盖集·忽然想 到》)鲁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见闻,孕育了一个经 历过辛亥革命的前辈的形象———小说中的 - 先 生。这是一个活在鲁迅脑海中的具有鲜明个性 的形象:他的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冷中见热。在凛 若冰霜中见忧心如焚,在冷话反语中有热情焦 灼;苦闷情绪的郁积使他显得似乎“怪辟”,总结 了革命失败的教训而又一时找不到出路,使他 “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而他的不妥协地要与旧社 会抗争的决心似乎令人觉得他固执而“不通世 故”。一句话,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爆炸型的人 物。鲁迅通过 -先生之口来表述自己对于辛亥 革命的评价与反思。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叙述了 清代以来在头发问题上所经历的斗争。小说围 绕着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 反复曲折的风波,揭露了封建种族统治的残忍, 抨击了封建习惯势力的顽固守旧,批判了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野史有独特的研 究,他的小说都包含着惊人的历史解剖的深度, 从历史文本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令人心弦颤动的 凄惨与残酷。《头发的故事》写到了辫子和中国 ·("#· 万方数据 人的历史辛悲。一条辫子搅动了几个世纪的历 史风云,辫子成了民族压迫、清王朝反动统治的 标志,旧习惯旧势力顽固守旧的标志。鲁迅借辫 子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 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鲁迅对 中国人的种辫子、剪辫子有一种特殊感受,这种 感受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小说中说:“我们 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其 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 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这种愤激之 言,包含着中华民族多么深刻的灾难,又包含着 近代革命史上何等悲痛的血的事实啊!未来是 不拖辫子的,还因为不愿意拖辫子而血流成河; 可是辫子栽了二百余年,做稳了奴隶之后,却把 没有辫子视为“反叛”,骂从国外归来的没有辫子 的人为“冒失鬼”和“假洋鬼子”,革命起来后,不 去进行社会改革,却在剪辫上大做文章。旧时中 国人的辫子名分信仰,竟然顽冥到了近乎图腾崇 拜。历史惰性与心理惰性是互为表里的。鲁迅 的这种开掘,接触到何等可怕的奴隶性的“国人 的魂灵”,又接触到中国近代革命多么悲痛的血 的教训! 鲁迅为人和为文,被不少人认为有魏晋风 度,他笔下的人物,有许多确有阮籍、嵇康的狷介 之气、愤世之风。反潮流,不与当权者合作是这 些人物的共通秉性。《头发的故事》中的 !先生 的乖张狷介,愤世嫉俗,率性而谈,词锋犀利,都 闪动着嵇康的影子。他讽刺辛亥革命使他“最得 意”的事,是剪掉辫子也“不再被人笑骂了”;“佩 服”北京的双十节,懒洋洋的国民须警察监督,才 挂起一块斑驳陆离的国旗,反对“理想家”主张女 子剪发,“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 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 要痛苦一生世”。他迂执革新,但对于那种“造出 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革新”则报以冷峻的嘲 笑。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嵇康形象在辛 亥革命以后的再版了。 《头发的故事》几乎通篇都是 !先生的独白。 无疑,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 手段,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至于“我”,不 过是引发 !先生话题的配角,当然,写“我”,也为 了显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更能引起读者莫可名 状的悲哀。 小说的情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极其简单,不过是揭去了一 张日历,引出了一席牢骚。这张日历的揭去,犹 如巨大感情闸门的打开,于是 !的牢骚的激流奔 泻迸流,一发而不可收。作者将 !先生感情波浪 处理得起伏有致,迂回曲折,跌宕多姿,显示出一 种心理矛盾错综到难以言状的复杂。同时,作者 对 !先生的感情脉搏又把握得十分准确,将他由 激愤到沉痛,由沉痛到得意,由得意到诘责的感 情层次过渡得令人信服。 “我”撕下了一张十月九日的日历,发觉对双 十节毫无记载,这使 !的不满现实的郁积冲口而 出,纪念双十节只剩下了挂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 的仪式,这怎能不叫 !的久郁于心的苦闷,爆发 为激愤的语言呢:“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 了他们!”但一提起“忘却”,先烈的形象反而浮现 在眼前,昭昭宛如日月。他抚今思昔,不堪回首, 感情由愤激转化为沉痛:烈士们都“在社会的冷 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 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可是沉痛发展到 “不堪纪念”时,!就故作欢快。这是悲极作乐,属 “反向行为”,是一种将泪水强咽到肚里去的强颜 欢笑。他大谈辛亥革命给自己带来“昂首露顶” 的权利,“得意”之状溢于言表:“我最得意的是自 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 骂了。”但是,一场壮烈的革命,收效极微,只争得 了剪辫的自由,岂不令人爽然若失?!不禁又沉 下脸来,变为对粉饰现实的“理想家”和不着边际 的“预言家”的诘难和责问。!虽然不知今后的出 路何在,但他希望改革志士们要口长“毒牙”,要 有致旧社会以死命的剧毒的牙齿。正因鲁迅对 ! 的感情波澜的四个层次的内蕴,能洞幽察微,深 入腠理,所以这通篇的内心独白是极为成功的。 在这篇小说的创作中,鲁迅还利用人物内心 的剧烈矛盾,撞击出耀眼的火花。这在第三个感 情层次———“得意”中运用得最为成功。为了渲 染“无辫之苦”而反衬辛亥革命后的“露顶之乐”, !先讲述了头发的历史,从古代的轻视“髡刑”,到 清初的“留发不留头”的律令;接着讲自己留学归 国时的“无辫之灾”。在极度苦恼中,他竟专为痛 ·"#$·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万方数据 dell 高亮 殴笑骂者而准备了一根手杖。他在形式上竟象 帝国主义者多本静六的所作所为,这使他又是多 么的悲哀;同时,这种被迫的行为又使他何其痛 心。但他毕竟制止了笑骂,得到了耳朵清静的 “胜利”。可是刚免“笑骂灾”,又遭“冷遇祸”,而 这种同事之间的冷遇是无法用自己的棍子去解 决问题的。于是当学生要仿效他而断发时,他只 好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地力劝学生不要剪辫。这 一切都达到了“反常”和“违心”的程度,几近把人 煎迫到精神分裂的边缘。鲁迅就是利用如此深 刻的内心矛盾,作为“独白”的原动力。作家使我 们从得意中见沉郁,从欣喜中见悲愤。这种欲抑 先扬,扬中见抑的艺术辩证法,使 !的独白更显 得舒徐顿挫,具有起伏的节奏感。 《头发的故事》主要是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 来叙事的。社会意象是一种象与意互相蕴含和 融合的状态,它往往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审美载 体,一种人文精神的现象。社会意象具有深刻的 社会联系,它有时甚至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社 会状态发展的历史。当叙事作品企图参与社会 发展的时候,它通过这类意象捕捉社会的脉络, 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沉思。鲁迅是一位社会 变革的深刻的思考者,在它的小说中常常出现 “示众”的场面和“辫子”的意象。这与他经历了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动在内心所埋下 的焦虑情绪有关。他在日留学之时弃医从文,就 是由于看了描述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打仗,却 拿中国的“间谍”杀头示众的幻灯片。那时在东 京的“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常盘在头顶,把学 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对此感 到滑稽,他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辫者,以此作为 思想开发,革故鼎新的标志。在辫子意象进入他 的小说之时,他已经在这种意象中凝聚着一部社 会“血史”了。《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写 到:“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 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 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 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而是还从 辫子上现出花样来⋯⋯”《头发的故事》是鲁迅以 辫子作为基本意象,甚至专门就辫子作小说中的 一篇。!先生带有嵇康式的愤世嫉俗和阿尔志跋 绥夫式的偏激,他借市民纪念双十节之冷淡,大 谈与辫子有联系的“血史”和自己一代人为辫子 吃苦受难的经历。其间的言辞充满悲愤:“顽民 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 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 理,全留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 杀!”“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 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这类偏激的言词以 强烈的聚焦,使辫子成了近古和近代中国政治祭 坛的特殊牺牲和特殊意象。 《头发的故事》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虚构也值 得一提。这篇小说中的人和事无疑是虚构的。 鲁迅一向主张小说创作必须进行虚构,他说自己 的小说大都是“事非真事”,“人非真人”。他还 说:“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 假。”(《三闲集·怎么写》)“假中见真”的“假”就是 指的虚构,他认为在这虚构中可以看到艺术的 真;而“真中见假”的“真”,就是不经提炼地照搬 生活,它在艺术上一定使读者观众感到幻灭。鲁 迅就是通过虚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鲁 迅在介绍他的虚构经验时指出虚构须要作家善 于在生活中“采取一端”,再“加以改造”。在鲁迅 小说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端”, 因人因事的不同,就被改造得截然不同。如失掉 辫子的人遭别人笑骂,于是拿手杖殴打笑骂他的 人,这个鲁迅所亲历过的“一端”,分别在《阿 "正 传》和《头发的故事》中都出现过。在《阿 "正传》 中,假洋鬼子因阿 "轻轻骂他“秃儿。驴⋯⋯”而 用这“哭丧棒”狠狠惩罚过他。后来假洋鬼子“不 准”阿 "“革命”,又挥舞过一次“哭丧棒”。而在 《头发的故事》中却是这样写的:“我想,假的不如 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兴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 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 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 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 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时时记得哩。我在留 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 国的本多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 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 ·#$%· 人文杂志 $&&’年第 ’期 万方数据 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 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 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假洋鬼子是作为 一个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出现在《阿 !正传》中 的,在上述情节中,主要是反映他动不动就挥舞 这根哭丧棒去痛捧被压迫者,还不准阿 !革命, 显示了他本性的凶残和反动。而在《头发的故 事》中就不同了。"是个民主革命者的形象,由于 当时一部分群众的麻木和不觉悟,使他受到一场 无辫之灾,在山穷水尽的境地中,他打了人,打后 又是自责与帝国主义学者本多静六相似,但也哀 叹一部分群众还处于奴隶的麻木中。这看来相 同的“一端”竟然因人因事不同,被改造成大不相 同的情节。由此也说明,虚构是一定要借助于 “改造”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来将生活原型变为可 用的典型情节和细节的。鲁迅也一贯主张,无论 怎样进行虚构,也不能脱离生活的源泉。“虚构” 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建筑在扎实深入生活的基 础之上。当然,鲁迅也不排斥偶然的机缘使自己 得到触类旁通的启发。《狂人日记》的创作就有 这种“偶悟”的因素。《头发的故事》的创作也是 这样。如前所述,这篇小说是受许钦文的妹妹因 短发而考不取学校所产生的无限“感慨”而写成 的。它象一把钥匙打开了鲁迅自己生活中的有 关故事的仓库,经过提炼开掘,许羡苏这个生活 原型在作品中竟连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这是由 于鲁迅调度了从日本断发到辛亥革命后关于头 发的种种“灾难”,再加上关于头发的大量历史知 识,才构成了《头发的故事》。“偶悟”对虚构说 来,犹如走进一间黑暗的库房中摸到了电灯开关 一样,开关一拉,全屋通明透亮,一切豁然开朗, 与此相关的生活积累历历在目,大量备用的库存 可供作家精选。“偶悟”是建立在丰富生活积累 的基础上的,它同样说明创作并非凭空创造。 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 现实生活风貌的真实再现。因为现实生活中本 来就存在着音响、节奏、色彩、造型等繁多形态类 别,存在着音、色、形的活生生的材料,作家只要 善于深入观察并捕捉这些现实材料,选配恰当的 色彩词、音响词、节奏词、造型词、味觉词,就可以 把现实生活的风姿写得有声有色,情图并茂,造 成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上的艺术美感。鲁迅是 一个极富有观察力的作家,他善于敏锐地发现和 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也是一个长于驾驭语言的 巧匠,能以极简洁的文字,使形神毕肖,出神入 化。《头发的故事》这样与北京双十节挂旗的情 形: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 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 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 这里的描写,叙述,对话,极为精练传神,富于美 感力量。“双十”是国庆节,是千百万人浴血奋战 换来的胜利果实,本应该郑重其事,欢欣鼓舞,主 动加以庆祝,然而人们却对其这般冷淡。“挂旗” 本是最一般的庆祝礼仪,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做, 还要靠警察来吩咐。五个字的对话,看出双方都 十分被动,是不得已而例行公事。不说一个人, 而称作一个“国民”,寓谐于庄。这“国民”懒洋洋 的神态,慢慢地走出来的动作,说明他是何等的 消极被动,敷衍应付。把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五 色(红、黄、蓝、白、黑)旗,说成是一块色彩杂乱的 洋布,并且用动词“撅”来加以描述,更带有强烈 的感情色彩,活画出了人们的冷漠、厌烦的神态。 这里的语言文字,达到了准确、凝炼、生动、深切 至极的地步。 《头发的故事》在艺术上算不上丰厚精美的 作品。这篇作品本身更着力于一种观念的表达: 说明辛亥革命只不过革掉一条辫子,借以批判封 建势力的顽固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软弱性和不 彻底性,抒发愤激忧郁之情,而人物形象并没有 真正立起来,也没有相对完整、紧凑、集中的情 节。从结构看,通篇以对话为主,显得有些沉闷 呆滞,缺乏灵巧的变化和多样的穿插。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 ·#$%·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万方数据 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 作者: 史志谨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刊名: 人文杂志 英文刊名: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年,卷(期): 2004(4) 被引用次数: 1次 引证文献(1条) 1.黄巧 浅谈头发的苦轮-从《头发的故事》看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09(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wzz200404025.aspx
本文档为【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83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06
浏览量: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