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6个少数民族概况

56个少数民族概况

举报
开通vip

56个少数民族概况null中国56个民族简况*中国56个民族简况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3936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

56个少数民族概况
null中国56个民族简况*中国56个民族简况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3936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     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 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户撒刀,又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 服饰*服饰   阿昌族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 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阿昌族 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周 蓉 云南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858063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唐代初期,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其后南诏开疆拓土,建立了南诏王国。贞元十年后,南诏回归唐朝,为云南安抚使司。洱海地区的洱海人、昆明蛮、云南蛮和汉姓逐渐融合为白族。宋代白族段氏建立大理国。大理国时期,云南出现白族化的趋向。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自称“白子”、“白伙”、“白尼”,汉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杨文娟 云南 null*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文化艺术null* 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 保安族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保安族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人口为12 212人。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人以汉文做为交际工具。   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保安族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马秀清 甘肃保安族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保安族 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布朗族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朗族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91882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     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 布朗语支。有布朗、阿尔佤2个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   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朗族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玉叫应 云南布朗族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朗族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 “蒲满”等。1950年代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29世纪50年50年代代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 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 布依族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依族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 545 059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其他地区、云南省罗平和四川省宁南、会理也有分布。  布依族人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缘。布依语有3种方言。 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使用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族文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有少数布依族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布依族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依族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查方燕 贵州布依族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布依族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青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品和收藏品。 朝鲜族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朝鲜族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 920 597人。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   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 朝鲜族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朝鲜族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池春兰 吉林朝鲜族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朝鲜族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物质生活较好的一个民族。在我国的朝鲜族人,主要是19世纪中叶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1910年,日本帝国吞并朝鲜后,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就已达36万多人。他们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敬老爱幼是朝鲜族人的美德。 达斡尔族 Daur ethnic minority group*达斡尔族 Da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21 357人。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2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   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 Daur ethnic minority group*达斡尔族 Da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介”字形草房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沃丹 内蒙古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 025 128人。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 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  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 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 ; 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族人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有本民族的历法----傣历,有著名的叙事长诗,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傣族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还适宜种植甘蔗、咖啡、剑麻、香蕉、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称为生物王国,现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圣地。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傣 族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玉光罕 云南泼水节*泼水节德昂族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德昂族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5 462人。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     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德昂族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德昂族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依翁 云南服饰*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由于各支系服饰的差异,过去曾有“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称。 篾箍道道绕裙腰: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 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 民居*民居冠盖式住房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 东乡族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东乡族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73 872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东乡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东乡族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东乡族人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并以地区名为民族名,称为东乡族。东乡族源于蒙古族,从13世纪开始就有蒙古军队驻守、屯田。13世纪后,他们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于东乡地区的各民族融合而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过去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自治县是干旱山区,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交通不便。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已经改变了过去干东乡的旧貌,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山乡。东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基本与回族相同,但使用的语言却与蒙古族相似。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土豆为主,其质沙甜、含淀粉高。他们还培植了一种很出名的桃杏,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杏,其个儿大、色美、味香。   东乡族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东乡族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马秀红 甘肃侗 族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侗 族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960293人。     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有南北两个方言。     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侗 族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侗 族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著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侗族妇女喜欢种棉花,自织布、染布。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服饰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服饰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粟 珍 湖南民居*民居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null*侗寨鼓楼独龙族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独龙族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5 816人。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独龙族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独龙族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1950年代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落后面貌才开始改变。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   独龙族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独龙族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陈黎松 云南俄罗斯族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俄罗斯族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3 504人。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以伊犁地区为多,还有少数人分散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使用俄罗斯语(简称俄语),属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俄罗斯族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俄罗斯族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鲁 红 新疆俄罗斯族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俄罗斯族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最初是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9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有更多的俄罗斯人陆续进入新疆一带。那时被称为“归化族”, 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1950年代改称为俄罗斯族,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节庆等,基本上与俄罗斯国的俄罗斯族相同。俄罗斯人在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发展。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从事各种修理业、手工业、运输业,有的还兼营农副业。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善长经营园艺和养蜂。由于俄罗斯人迁来中国时间不长,一般在俄罗斯都有亲戚,1950年代开始,有一些人返回俄罗斯和他们的亲人团聚;也有一些人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戚,所以我国的俄罗斯人人数不多。 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6 965人。   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狍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何晓红 内蒙古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鄂伦春族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 这一名称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记载。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鄂温克族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鄂温克族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6 315人。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     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鄂温克族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鄂温克族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乌云娜 内蒙古鄂温克族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鄂温克族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高山族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高山族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0万左右。     主要聚居在台湾省台湾岛的山地、东部沿海和兰屿岛上。     使用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泰耶尔(泰雅)、邹(曹)、排湾3个语群,多达20种语言,现在仍在使用的有13种语言。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灵妖怪。  高山族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高山族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高山族这一民族称谓,是1945年后中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它包括了“雅美”、“阿美”、“赛夏”、“泰雅”、“布农”、“曹”、“排湾”、“卑南”、“平埔”等称谓的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语言、习俗、服饰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台湾,高山族人只占2%左右,但却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大约从3万年-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台湾台南“左镇人”就移至台湾。从那时起,高山族的先民就居住在祖国的宝岛上。高山族的族源主要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又融合了少数来自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的居民。至今高山族人仍然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如黥面、凿齿、穿耳等习俗。高山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林业和狩猎,其中雅美人主要从事捕鱼。高山族人在台湾当局的统治下,被称为“山胞(分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一部分山胞进入城市,生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山族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高山族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陈小丽 福建汉族*汉族赵晶 北京哈尼族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尼族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 253 952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的哀牢山区。     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个方言。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 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哈尼族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尼族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李 怡 云南哈尼族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尼族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哈尼族人由于居住地不同而有许多自称,如称“哈尼”、“爱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的人比较多。史书记载中,称他们为“和蛮”、“和泥”、“窝泥”、“俄泥”、“哈泥”、“阿泥”等。1950年代,本民族各支系协商后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羌人逐渐南迁,到公元7世纪时已经居住到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唐南诏时又向东南集中,聚居于红河、元江岸边,在此开发和发展经济。今天,元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上铺满了层层梯田,有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这就是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哈尼族人利用那里山高水长的地理优势,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引进梯田,形成完全自然的灌溉网。他们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多种经济林木、培植茶园。哈尼族人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或二字,为儿子名字的开头。 哈尼族服饰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尼族服饰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 111 718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     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有西南、东北两个方言。     哈萨克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苏联两次改革,1954年中国予以修订,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哈萨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 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可萨”的异名; 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哈萨克族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麦丽扎 新疆赫哲族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赫哲族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 245人。     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己都使用汉语。     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己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赫哲族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赫哲族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尤卫萍 黑龙江赫哲族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赫哲族 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明朝时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之中。1950年代,统一族名为赫哲。20世纪初,赫哲族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还在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对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锐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到1950年只剩下3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回 族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回 族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8 602 978人。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云南省等分布较多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回族人聚居和散居。回族分布广泛,可以说回族散于全国各地,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回族人与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都使用汉语,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的回族人也会使用那个民族的语言,少数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使用汉文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 族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回 族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马 颖 宁夏回 族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回 族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回族的来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来经商,留居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回族的一部分。另外,13世纪初叶,因战争大批被迫迁到中国西北部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通过婚姻、信教等形式,不断地同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回族。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有回族居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聚居的城市、乡镇,甚至村落都建有清真寺,形成围寺而居的特点。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所以有以饮食业为主的经商传统,人们常可见到挂着“回民”、“清真”招牌的饭店、食品店,那是专为回族群众服务的商店,里面各种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吸引着各民族的人。回族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基诺族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基诺族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约1.8万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null*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 基诺族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基诺族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白 灵 云南基诺族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基诺族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京 族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京 族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2517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及其附近地区,有“京族三岛”之称。      使用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还有些人使用汉语粤方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   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京 族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京 族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苏海珍 广西京 族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京 族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京族过去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为京族。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的。当时小岛上荒无人烟,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壮族人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11条总长1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将三岛和大陆连接起来,使岛屿变成了半岛,并围海造田,从大陆引来淡水灌田,发展农业。京族三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常青。所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所以京族人主要从事海洋渔业。他们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捕鱼经验,男子个个是捕鱼能手,还发展了鱼类加工业、海产养殖业、海马养殖业和人工养殖珍珠。禁忌*禁忌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景颇族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景颇族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19 2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江、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附近州县山区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人。      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景颇语支。   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人过去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景颇族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 景颇族人是云南德宏地区的土著民族,和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景颇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为主,其次是玉米。20世纪40年代,景颇族社会已经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景颇族人民风纯朴、直爽,是一个晓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扛铜枪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数百种彩色图案花纹,其中大多数是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null*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景颇族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景颇族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勒排果 云南柯尔克孜族 Kirgiz ethnic minority group*柯尔克孜族 Kirgiz ethnic mino
本文档为【56个少数民族概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972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02
浏览量: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