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

举报
开通vip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月球》教学案例(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二课。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月球上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形成原因。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月球的公转,对月相形成原因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发布第三个活动,即月相的观察任务,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月以上的月相。最后带领学生分析记录...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
《月球》教学案例(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二课。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月球上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形成原因。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月球的公转,对月相形成原因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发布第三个活动,即月相的观察任务,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月以上的月相。最后带领学生分析记录结果,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二、学情分析月亮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在二年级时学习了《看月亮》使得学生对月相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包括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估计无法确定月相变化的排列顺序,对月球的观察方法和知识有限。在本节课中基于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通过图片欣赏、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学习目标1、描述月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的概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4、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难点: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分组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块、月相记录手册。3、教师演示材料:手电筒、篮球、铝箔纸包裹的网球。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月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种形状、不会发光、球体。对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板书课题)【意图解析】出示月亮的图片直接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的认知从原先意识中的“月亮”转变到“月球”。(二)活动探究。1、月球上的环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4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或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征?——外围一圈隆起、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意图解析】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并加以视频给学生带来直观视觉体验,同时尝试用语言描述月球表面的状态。模拟实验: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陨石怎样撞击会形成这些不同特征呢?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问题:环形山的大小、深浅和陨石的什么有关。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器材有沙盘、细沙,它们代表了月球表面;还有石块,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陨石的质量和撞击速度怎么来表示?该怎样设计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小组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块表示质量不一的陨石,石块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击速度不一样。出示实验步骤:(1)在两个盘子里分别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往其中一个沙盘中丢相同大小的石子。(3)从同一高度往另外一个沙盘中丢不同大小的石子。(4)轻轻将石块取出,观察被石块砸过的坑。同学们已经有了实验思路,接下来请大家讨论小组分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A负责将细沙铺在沙盘里;B负责挑选大小相同的石块,使其从不同高度坠落;C负责挑选大小不同的石块,使其从相同高度坠落;D负责将石块取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问题——操作过程要严密、实验器材轻拿轻放、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手松开时让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开始动手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看到的实验现象。——石块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块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师还给每组同学准备了手电筒,请把手电筒打开,直射或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你观察到了什么?和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阴影一样吗?【意图解析】学生通过该模拟实验能直观感受到月球上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教材上只是给出了实验方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验转移到实际,即和陨石的大小和撞击速度有关系。2、地球的卫星——月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颗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关系呢?——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所以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带哪些东西?同时月球不会发光,只会反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其实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又叫——月相。【意图解析】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图片展示为主。3、模拟月球的公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月相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呢?这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有关。接下来老师来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转,我用打开的手电筒表示——太阳,用一个篮球表示——地球,用这个包裹着锡箔纸的网球来表示——月亮。请一位同学拿好手电筒站在一侧,关灯,让“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月球”的明暗变化情况。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意图解析】模拟月球的公转情况,可以直观感受到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教室里通过演示实验看到的月相变化和我们在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样的。4、观察月相并记录。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师今天要发布一个任务——每天晚上6点去观察一下月亮。容易忘记怎么办?——每天定好闹钟,让闹钟来提醒我们。仅仅观察还不够,还要学会记录月相。这是我们的活动手册,可以将我们看到的月相画在表格里。怎么画呢?第一种方法:直接画出亮面形状。首先我们要判断亮面在左还是右,我们来看这张图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侧。第二步:画出亮面的形状,一个弯弯的月牙。接下来我们试着画两个月相。这种方法对画画的要求比较高。介绍第二种方法步骤:涂阴影法(1)在记录纸上画好相同大小的圆圈(2)观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线。(3)圆圈上点出分界线的两个顶点,画线连接两顶点。(4)将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注意:写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历上的农历日期。实事求是,如遇天气不佳就空着。在观察月相时,同时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意图解析】观察月相后需要记录,首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是什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徒手画,但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涂阴影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第二课时:1、根据形状认识月相名称。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同学们坚持观察月相并且做好记录,老师为你们点赞。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也和大家一样,观察和记录了月相,其中有几个月相图片(课件出示),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介绍几种月相名称:新月: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这时是农历初一。峨眉月: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上弦月: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初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凸月:到了农历十二、十三,月球圆面上绝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称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满月以前的凸月称为“渐盈凸月”,又称“上凸月”,。满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凸月: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农历十九、二十的凸月称为“渐亏凸月”,又称“下凸月”,明亮部分朝向东方。下弦月: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峨眉月: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在你们的记录单上把上面的几种月相圈出来。【意图解析】记录月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间会受天气、自身等诸多影响。让学生交流遇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认识几种常见的月相名称是和二年级的知识点相互呼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识月相名称的环节,是知识的进阶。2、整理月相记录单,总结月相变化规律。投影展示一些学生的月相记录单,请大家对比分析。课件出示月相记录汇总,指导学生总结变化规律:上半月,亮面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西面);下半月,亮面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月相会是怎样的?是的,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新月大约间隔多少天?——30天。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意图解析】记录单上有35个空格,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至少观察35天的月相,更容易找出其变化规律。在分析月相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农历时间将月相排列好。3、拓展活动。思考:月亮出现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意图解析】在发布观察月相任务的时候,让学生同时注意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但对于位置的记录和描述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已经发现其规律的学生老师及时给与表扬,暂时说不出来的学生鼓励其继续观察。4(三)、课堂小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关于月球还有更多有趣的知识,大家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留待课后继续探究,好吗?七、板书设计6、月球第7页
本文档为【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5.5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lc1899
一线教师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小学科学
上传时间:2021-02-27
浏览量: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