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园发展研究报告

科技园发展研究报告

举报
开通vip

科技园发展研究报告*/TOC\o"1-3"\h\uHYPERLINK\l_Toc14105第一章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PAGEREF_Toc141054HYPERLINK\l_Toc87831.1科技园区的定义PAGEREF_Toc87834HYPERLINK\l_Toc300291.2科技园区的由来PAGEREF_Toc300294HYPERLINK\l_Toc226881.3科技园的分类PAGEREF_Toc226885HYPERLINK\l_Toc28621.4科技园的国际竞...

科技园发展研究报告
*/TOC\o"1-3"\h\uHYPERLINK\l_Toc14105第一章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PAGEREF_Toc141054HYPERLINK\l_Toc87831.1科技园区的定义PAGEREF_Toc87834HYPERLINK\l_Toc300291.2科技园区的由来PAGEREF_Toc300294HYPERLINK\l_Toc226881.3科技园的分类PAGEREF_Toc226885HYPERLINK\l_Toc28621.4科技园的国际竞争力来源PAGEREF_Toc28627HYPERLINK\l_Toc188481.5科技园的发展阶段PAGEREF_Toc188488HYPERLINK\l_Toc22821.6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和功能分析PAGEREF_Toc22828HYPERLINK\l_Toc93071.6.1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PAGEREF_Toc93078HYPERLINK\l_Toc108941.6.2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分析PAGEREF_Toc108949HYPERLINK\l_Toc84701.7科技园发展模式比较PAGEREF_Toc847011HYPERLINK\l_Toc10761第二章产业转型背景下科技园发展PAGEREF_Toc1076112HYPERLINK\l_Toc291142.1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及基本原则PAGEREF_Toc2911412HYPERLINK\l_Toc149672.2扩大内需与可选择的产业转型升级序列PAGEREF_Toc1496713HYPERLINK\l_Toc272672.3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PAGEREF_Toc2726715HYPERLINK\l_Toc160042.4“土地财政”在转型时期依旧要发挥历史性的作用PAGEREF_Toc1600416HYPERLINK\l_Toc19781第三章经济转型背景下科技园发展PAGEREF_Toc1978118HYPERLINK\l_Toc69493.1城镇化PAGEREF_Toc694918HYPERLINK\l_Toc132563.2资本化PAGEREF_Toc1325618HYPERLINK\l_Toc207433.3金融化PAGEREF_Toc2074319HYPERLINK\l_Toc14852第四章创意产业园PAGEREF_Toc1485221HYPERLINK\l_Toc67374.1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园区PAGEREF_Toc673721HYPERLINK\l_Toc202974.2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PAGEREF_Toc2029721HYPERLINK\l_Toc120244.3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定位PAGEREF_Toc1202422HYPERLINK\l_Toc124464.4创意产业园案例分析PAGEREF_Toc1244624HYPERLINK\l_Toc3614第五章虚拟科技园PAGEREF_Toc361433HYPERLINK\l_Toc211095.1虚拟科技园定义PAGEREF_Toc2110933HYPERLINK\l_Toc87975.1.1虚拟大学科技园产生的必然性PAGEREF_Toc879733HYPERLINK\l_Toc3965.1.2虚拟大学科技园的含义、实质和特征PAGEREF_Toc39633HYPERLINK\l_Toc179805.2虚拟科技园的组织结构PAGEREF_Toc1798034HYPERLINK\l_Toc93865.3虚拟大学科技园实现机制PAGEREF_Toc938635HYPERLINK\l_Toc190255.4虚拟科技园案例研究PAGEREF_Toc1902536HYPERLINK\l_Toc8195.4.1深圳虚拟大学园PAGEREF_Toc81936HYPERLINK\l_Toc21756第六章科技园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城市选择PAGEREF_Toc2175643HYPERLINK\l_Toc154926.1商业模式PAGEREF_Toc1549243HYPERLINK\l_Toc145146.1.1科技园公司--清华科技园PAGEREF_Toc1451443HYPERLINK\l_Toc39766.1.2科技园公司--大连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PAGEREF_Toc397643HYPERLINK\l_Toc158286.1.3科技园公司--北科建PAGEREF_Toc1582843HYPERLINK\l_Toc70946.1.4科技园公司--深圳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PAGEREF_Toc709444HYPERLINK\l_Toc10746.1.5成熟的科技园公司PAGEREF_Toc107444HYPERLINK\l_Toc4196.1.6商业模式——三大盈利点PAGEREF_Toc41944HYPERLINK\l_Toc42706.2城市选择PAGEREF_Toc427044HYPERLINK\l_Toc36736.2.1城市案例——硅谷PAGEREF_Toc367344HYPERLINK\l_Toc303696.2.2城市案例——班加罗尔PAGEREF_Toc3036944HYPERLINK\l_Toc135326.2.3城市案例——新竹PAGEREF_Toc1353245HYPERLINK\l_Toc1061第七章基于TOD模式的科技园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PAGEREF_Toc106146HYPERLINK\l_Toc273427.1TOD模式与科技园建设—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托普科技园规划为例PAGEREF_Toc2734246HYPERLINK\l_Toc87007.2规划设计PAGEREF_Toc870046HYPERLINK\l_Toc166157.2.1科技园空间生产模式的转轨PAGEREF_Toc1661546HYPERLINK\l_Toc176527.2.2托普科技园规划中TOD模式的核心理念PAGEREF_Toc1765246HYPERLINK\l_Toc19410第八章科技园设计的空间组织PAGEREF_Toc1941053HYPERLINK\l_Toc76438.1科技园的空间构成特色PAGEREF_Toc764353HYPERLINK\l_Toc217008.1.1功能的多元化PAGEREF_Toc2170053HYPERLINK\l_Toc179618.1.2高效、智能、生态的办公环境PAGEREF_Toc1796153HYPERLINK\l_Toc61577.1.3以交流为基础的公共空间网络PAGEREF_Toc615753HYPERLINK\l_Toc140438.2科技园的空间组织原则PAGEREF_Toc1404353HYPERLINK\l_Toc186748.2.1以人为本的原则PAGEREF_Toc1867453HYPERLINK\l_Toc8588.2.2综合性布局、组团间分区协调PAGEREF_Toc85853HYPERLINK\l_Toc34698.2.3灵活的建筑外部空间组合形式PAGEREF_Toc346953HYPERLINK\l_Toc246738.2.4模块化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PAGEREF_Toc2467354HYPERLINK\l_Toc313758.2.5生态的人性化园区环境PAGEREF_Toc3137554HYPERLINK\l_Toc325698.3案例分析——上海华宏创新园概念设计PAGEREF_Toc3256954HYPERLINK\l_Toc56448.3.1总体布局PAGEREF_Toc564454HYPERLINK\l_Toc183848.3.2建筑空间设计PAGEREF_Toc1838455HYPERLINK\l_Toc250248.3.3外部环境设计PAGEREF_Toc2502456HYPERLINK\l_Toc4201第九章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PAGEREF_Toc420157HYPERLINK\l_Toc124019.1一般城市的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PAGEREF_Toc1240157HYPERLINK\l_Toc102399.2科技园区的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为例)PAGEREF_Toc1023957HYPERLINK\l_Toc264519.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有待解决的问题PAGEREF_Toc2645157HYPERLINK\l_Toc288169.4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科技园区的需求特征PAGEREF_Toc2881658HYPERLINK\l_Toc50189.5需求导向型生活性服务设施的体系与规划布局PAGEREF_Toc501860HYPERLINK\l_Toc28906第十章创新型国家科技园发展战略模式PAGEREF_Toc2890661HYPERLINK\l_Toc1577910.1创新集群理论PAGEREF_Toc1577961HYPERLINK\l_Toc1681410.2欧洲国家科技园发展的典型模式PAGEREF_Toc1681463HYPERLINK\l_Toc2824910.2.1联盟驱动模式:瑞典麦德维科技园PAGEREF_Toc2824963HYPERLINK\l_Toc605510.2.2大学驱动模式:荷兰特文特大学科技园PAGEREF_Toc605564HYPERLINK\l_Toc1657210.2.3企业驱动模式:芬兰奥卢科技园PAGEREF_Toc1657266HYPERLINK\l_Toc3217310.3 科技园发展模式的趋势分析PAGEREF_Toc3217367HYPERLINK\l_Toc2681210.3.1科技园发展的战略政策PAGEREF_Toc2681267HYPERLINK\l_Toc886010.3.2 科技园发展的管理策略PAGEREF_Toc886068HYPERLINK\l_Toc864010..3.3 科技园发展的创新网络PAGEREF_Toc864068HYPERLINK\l_Toc108110.4国内科技园发展模式PAGEREF_Toc108168HYPERLINK\l_Toc1909010.4.1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PAGEREF_Toc1909068HYPERLINK\l_Toc1790410.4.2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PAGEREF_Toc1790469HYPERLINK\l_Toc2497010.4.3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PAGEREF_Toc2497070HYPERLINK\l_Toc1505710.4.4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PAGEREF_Toc1505771HYPERLINK\l_Toc27434第十一章科技园案例研究PAGEREF_Toc2743473HYPERLINK\l_Toc927911.1国内科技园案例研究PAGEREF_Toc927973HYPERLINK\l_Toc2420811.1.1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产业园区PAGEREF_Toc2420873HYPERLINK\l_Toc2947011.1.2清华科技园PAGEREF_Toc2947076HYPERLINK\l_Toc2006211.1.3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PAGEREF_Toc2006279HYPERLINK\l_Toc193811.1.4香港科技园PAGEREF_Toc193882HYPERLINK\l_Toc3124611.1.5新川创新科技园PAGEREF_Toc3124684HYPERLINK\l_Toc481611.2国外科技园案例研究PAGEREF_Toc481687HYPERLINK\l_Toc987011.2.1美国—硅谷PAGEREF_Toc987087HYPERLINK\l_Toc624111.2.2法国-安蒂波利斯科技城PAGEREF_Toc624191HYPERLINK\l_Toc3224811.2.3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区PAGEREF_Toc3224893HYPERLINK\l_Toc549211.2.4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PAGEREF_Toc549295HYPERLINK\l_Toc1892311.2.5日本筑波科技城PAGEREF_Toc1892398HYPERLINK\l_Toc17611.2.6新加坡纬壹科技城PAGEREF_Toc176101*/第一章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1.1科技园区的定义科技园区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创新和有关的商家和研究所的竞争来使当地的财富得以增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科技园区刺激和管理高校中知识和技术。---------------------------------------------------------国际科技园区协会官方定义2002年2月在此定义中,科技园区与科技园区(TechnologyPark)、研究园区(ResearchPark)等同义。科技园区是指从事企业支持和技术转化行为的区域,这些行为包括:鼓励和支持创新导向的、高增长性的和基于知识的企业在其中创办、孵化和成长提供环境使大型的跨国企业通过它与某个知识创新中心建立起紧密的互动,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与大学或其他高等研究机构具有正式的和运作上的联系---------------------------------------------------------英国科技园区协会2002年年报人类生活的景观,实际上是人类的欲望在大地上投影。人类在不断地为实现某种欲望而改造和创造景观。直至其实现了这种欲望后,新的更高级的欲望又引诱他去追求、去发明新的技术、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从而在大地上写下新的景观。这可以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轨迹。从田园,到花园,到公园,直到高科技企业园,都充分反映了人类在技术进步的帮助下,不断实现自我欲望的历程。---------------------------------------------------------俞孔坚《高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案例——以人为本的景观演绎》1.2科技园区的由来(1)工业园:第一代企业园区—生产与居住分离现代的企业园是由工业园直接发展而来的,这些工业基地一般分布在靠近城镇的边缘,由一群建筑组成,多半用于轻工业生产和零配件加工以及仓储。在这样的工业基地,正如中国各地的早期开发区一样,将地块划分,要么招商引资,修建厂房;要么由地产开发商或当地政府预建厂房,然后将其租赁给生产商。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开发区的建筑档次是很低的,死板的地块划分和路网布局,几乎没有什么景观设计。但它们对解决社区就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而在英美得到大力发展。从内容上讲,第一代的企业园区是基于工业,而不是基于研究和商业及办公的。(2)企业加社区:第二代企业园传统企业及办公区是城市历史和发展的结果,社区生活有机地融于城市生活网络之中。在市中心,咖啡店、酒吧、各类体育和娱乐会馆、银行及商店相互依存,服务于早起晚归的上班族的生活。没有这些生活服务设施,没有生活社区,办公区将是白天白领人士出入,夜晚则如同鬼域。而与此同时,和工作场所相分离的大量郊外居住区却缺乏方便的服务设施。这就是50、70年代期间美国和欧洲郊区化的教训,也是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的教训。基于这种教训,开发商和规划设计师们试图将市区的社区生活与企业及办公场所相结合,而形成新的社区环境。第二代产业园往往规模不大,就业人口规模尚不足以承受大型的休闲和娱乐设施以及大面积的绿地,但它已能够形成自我维持的、具有良好社会结构和认同感的城市单元。第二代产业园区不是将自己孤立于大城市之外,而是填充在一些在城市郊区已建成的居住社区之间,从而使郊区化过程中校分离和孤立的,缺乏服务设施和就业机会的郊区得以繁荣起来。它们同时利用产业更新的机会,将原来的轻工业基地重新发展和改造。它们一般分布在高速公路与居住社区相连接的出口地段,最具典型性的是南加州尔湾的产业带(IrvineSPectrum),一系列带有研究性的企业园分布在高速于道的两例。在区位上,第二代“园区”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期望园区员工能通过公文车、自行车和汽车从附近社区来上班。(3)区域发展:第三代企业园区以往企业园区的成功使得企业园的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扩展余地,而这在城市边界范围内是很难满足的,这就导致了第三代园区的产生。这一代企业园无论在规模、区位及密度上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园区规模的扩大和近郊廉价土地资源的减少,最终使园区向远郊区发展,并摆脱了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依赖,而主要依赖私人汽车交通。规模决定区位,区位又决定交通方式,而交通方式最终影响建筑密度。在英美一些国家里,在大城市远郊发展的园区,建筑基面只占20~30%。园区的内容已远远超过“产业”或“企业”本身;大型的娱乐休闲设施如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田径运动场、娱乐城也建成;大型的绿地及环境保护区也可以随之形成。在一个较大的规模上,园区不但为企业,也为公众和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高科技产业所必须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景观和氛围。(4)高科技城:第四代企业园区第三代园区一般在一个新城的外围,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分区规划的工业区或商业区中发展起来的,而第四代园区则本身包含着综合的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可能包括居住、商贸、教育、休闲娱乐等等。它本身就是一个城市或称为高科技城(High-technologyvillage)。这是由于研发性的科技和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城有足够的人口,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满足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需要。对近郊或高速公路口发展起来的第二代产业园区来说,园区与周围邻近社区的关系是一种先决条件,而在第四代产业园区内这种关系并不需要存在。1.3科技园的分类科技园,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使用权50年),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其中含有公寓、写字楼、教育用地等),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食堂、会议中心、餐饮服务、商业住宿等)、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按企业性质分类  目前,科技园主要有三大类企业进行发展:  第一类机制较为灵活,发展潜力巨大的是以连锁化、民营化、总部独栋为主的商业用地性质的科技园区,代表为恒生科技园、创智天地、联动U谷、联创科技园等,由于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入园后的企业能够切实得到政策和税收优惠,由于体系内的联合和合作,科技园运营公司一般都会主动举办活动和推广,使得入园的企业可以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如恒生科技园等,会加入恒生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科创企业融资平台等,引进风投、天使资金、产学研结合项目等,推动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类以大学为主,如清华国家大学科技园、交大科技园、浙大网新科技园、深圳南山科技园等,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后的产物,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突破口,产业链上下互动为主,但机制上较为生硬,项目发展渠道较为单一,企业入驻后,享受的服务和政策依据所依存的大学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类以国有投资公司为主,政策较为优厚,土地、物业等也较为便宜,一般而言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人,建立和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所等,但政府基本上会抓大放小,对外资企业、世界五百强、纳税大户、上市公司等较为看重。如常州科教城、深圳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企业入驻后,政府的支持力度将会减弱,但不排除政府会主动为企业进行高效服务,达到企业上市、转型升级、产业链标准服务等目的;  综合而言,民营科技园以集约型发展为主,在企业入园前会较为谨慎,入园后会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政府主导的科技园以粗放为主,对大院、大公司、大企业、高税公司、核高基项目较为支持。园,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使用权50年),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其中含有公寓、写字楼、教育用地等),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食堂、会议中心、餐饮服务、商业住宿等)、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按功能属性分类(1)孵化器(创业中心)。专为企业技术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使其风险降到最小的组织形式。如美国创业中心等;(2)科学城。初期呈现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后成为将科研、教学、生产、社会管理与服务结合一体的新型城市。如円木的筑波科学城;(3)科技园。以大学为核心,通过校园土地出租地出租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进入从事研究开发和屮间试验,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知识普及于一体。如美国斯坦福研究园、中国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4)科学工业园。通过原冇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以进行工业生产的基地。如法国的格勒诺尔科学工业因和韩国大德研究园地等;(5)高技术产业带。它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及科研机构大规模的集结地,是具有较广地域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全功能,集科研、服务、销售机构于一体的地带。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M4号公路和加拿大的北硅谷等。(6)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它是在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提供优良投资环境和研究环境,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为主,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转化为本国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化的基地,其高技术产品主要供出口。如新加坡肖特岗科学工业园和英国苏格兰硅谷等;(7)技术城。它是将产、学、研、住结合在一起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充分利用母城的各种冇利条件,按全新设想建设的,环境优美的、与母城形成整体城市生活圈的新兴城市。如日本熊本技术城、法国里尔技术城和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等。以上几种形式存在一定的包容关系,孵化器是最基础的一级,是科技园的组成部分,科技园也是科学工业园区、高技术产业带、科学城、技术城的组成部分。按地理位置分布根据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将科技工业园区的分布划分为北美、西欧、东亚和其它国家地区四个地理区。国际科技园区协会2002年10月统计数据按占地面积全球科技园区大致可分成大型、中大型、中小型和小型园区国际科技园区协会2002年10月统计数据按管理体制分1.4科技园的国际竞争力来源科技园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产业聚集、知识创新、政府和市场推动三大驱动力。1.5科技园的发展阶段回顾世界科技工业园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0年):科学工业园区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技园为代表,是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起步、初创阶段。第二阶段:(1980—1990年):科技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科技园发展较快,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创办科技园,主要仍分布在发达国家。同时科技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笫三阶段:(1991年至现在):科技园的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科技园在发展屮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1.6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和功能分析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许多全国重点大学的积极响应下,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成为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对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及其功能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定位,目前也是我国科技、教育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关于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有学者把其作为联结大学与企业合作关系中的一种分界性组织,具有如下的组织特征:①与大学中的学系不同,是法律上的实体或者说具有法人地位,有权正式签订各种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协议;②通常也拥有一些技术人员,能对单个学系的科技人员难以满足的企业作出适当反应,是对大学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的一种补充;③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其他一些设备条件,或能经常利用大学的实验设备条件,为开展研究与开发的公司提供租房或其他一些条件这种分界性组织既不同于大学,又不同于企业的一种组织,但又包含一些大学和企业的特性.创新性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聚集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它不仅是新的知识、技术和制度的载体,也是一种新文化的载体.创新是大学科技园的灵魂,大学科技园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创新来进行.①大学科技园既是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大学科技园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成果发明人同时带入企业,介入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无论是进行研究开发,还是进行企业孵化,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依托大学科技园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更是一个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的过程.②大学科技园是制度创新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需要在政策、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建立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③大学科技园是文化创新的平台.大学科技园内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会,为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提供了条件,而这种创新文化是推动大学科技园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④大学科技园本身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大学科技园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同样适用.只有以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的认可,不断吸引大学以及社会上的科技成果进入园区,大学科技园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的空间.由此可见,创新是大学科技园的根本属性,离开创新活动,大学科技园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服务性大学科技园不属于政府机构或政府附属机构,不是公共权力的代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主要是通过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服务取得社会的认可,提供优质服务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核心要素.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技术、商务、融资等,通过这些服务和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大学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检验大学科技园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看它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它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潜在的,最能体现其价值的主要方面是:有没有越来越多的项目、企业和人才愿意进入园区参与创新活动;是否有大量的在这里茁壮成长的企业和人才走向市场.因此,作为一个由大学主导、政府扶植的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本身不能以营利为主要追求目标,不能把一味地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的标志,否则,大学科技园就难以完成其使命,并将失去生存的价值.大学科技园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并不等于说它就不能营利,在运行过程中,大学科技园要通过房租、服务等取得收入,但取得的收入除了部分体现为投资的回报外,更主要是要使获利用于大学科技园本身的良性循环.因此,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降低运行成本,保持低的赢利水平是大学科技园的基本经营理念.依托性大学科技园与其他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与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以大学为母体,常常与大学相毗邻,不仅要充分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而且还要利用大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科技与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大学有着丰富的智力、技术、图书、网络等资源,大量的仪器设备,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是大学科技园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否紧密依托大学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特性,离开了大学资源的支撑,大学科技园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能称其为大学科技园.如我国的一些民营科技工业园和经济开发区,就不属于这一类.缓冲性大学与企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组织机构,两者之间在资源利用、利益分配、价值判断及抵御风险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有的甚至是难以调和的.大学科技园作为联结大学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可以缓冲和调解两者之间的许多矛盾,既可避免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直接面对来自企业界逼人的追求利润的冲击,保持自身的教学、科研活动所必须的安静环境和学术氛围;同时,又可降低大学技术在转移过程中交易费用,使企业容易获得其所需要的技术成果,避免因大学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技术落差过大,造成大学技术成果束之高阁.大学科技园的这种缓冲性对于大学和企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为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它可以取代大学而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依托大学科技园进行技术转移,比大学直接创办企业更具有优势,是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和理性选择.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具有创新性、服务性、依托性、缓冲性的特性,为大学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它在大学和企业之间起着桥梁纽带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园与企业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为新创企业的成长提供环境和服务,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也不以直接的经济收益大小比高低;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不同,它没有被赋予政府机构的职能.大学科技园要在保证其服务宗旨的前提下,用市场化手段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大学科技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主要依托于大学资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社会组织.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即把大学科技园本身结构和组织特性所决定的功效和能力确定为基本功能,而把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所发挥出来的间接功效和能力确定为衍生功能.基本功能与衍生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协同、共生的关系,基本功能决定衍生功能的水平和方向,而衍生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基本功能为基础,同时也会促进基本功能的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主要应包括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孵化三个方面。研发创新功能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把应用研究一分为二,将侧重于规律性、知识性的研究称为“定向性基础研究”,列入基础研究范畴;而将侧重于产品开发有关的研究划入开发研究.这样,科学研究就分为研究与开发,大学科技园与一般企业孵化器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科技园内往往聚集着一批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既有大学、企业设立的,也有联合组建的,这些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科技园的企业不断提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发创新活动往往使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界限趋于模糊,这一功能充分体现了大学科技园创新的组织特性要求.在传统模式下,大学的R&D成果往往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导入企业,这种方式呈现静态、间断的特征,一般只适合于应用已成熟的技术,难以导入体现在成果开发者身上技术诀窍、经验等隐性技术,而这些隐性技术往往决定着成果转化的成败,大学科技园正好为大学R&D成果导入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和界面.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和科技园本身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通过鼓励和支持大学师生或校外人员把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带到园区来进一步研究开发,实现R&D成果的“带土移植”,使大学的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园区企业流动,形成研发创新的知识流、技术流.企业孵化功能 从技术创新的程序看,研发、孵化是产品开发必经的逻辑步骤,因为研发创新的目的就是将研发的成果产业化,也就是孵化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商品.从研发转入孵化通常是在获得研发成果后转入,有时也从设计或实验室结束时提前转入,由此可见,研发与孵化活动很难截然分开.孵化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产品商业化的转变,而且也是技术意义上的实验室技术向生产技术的转变.对大学科技园来说,孵化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环节,只有源源不断地孵化出高新技术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科技园发展目标.因此,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是将“鸡蛋”孵化成“小鸡”,而不是“养鸡场”,故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企业孵化.它不同于产业园,不以建设大型科技企业为目的,园区内除少数标志性示范性高新技术企业外,大部分孵化企业最终应走出园区,进入社会.大学科技园可以在制度和政策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前期的场地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制订优惠政策和具体的扶持措施,吸引大批科技成果到园区孵化,引进企业、资金和技术到园区落户,从而形成了园区的聚集效应.大学科技园利用低成本的创业网络,不仅可以以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创建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可以促进初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孵化功能 大学科技园有别于其他科技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大学科技园还具有人才孵化的功能.人才孵化是指根据市场需要对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更主要的是能使人才增值.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孵化侧重于依托园区的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孵化高技术企业家.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孵化功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现有的人才资源经过大学科技园系统、有效、针对性的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在这里主要以“干中学”和活生生的“案例教学”为主,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的人才培育方式.大学科技园对人才的孵化与一般企业孵化器培训人才也不同,它不仅要面对社会企业的人才培训,而且更主要的还要为大学的创业教育作贡献,培育广大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清华大学科技园提出了“三重二级孵化体系”的构想,即在科技园内形成人才孵化、成果孵化、企业孵化和面向一般科技型小企业的普通孵化,面向有一定技术基础企业的高层次孵化,这样就使人才、项目和企业孵化互渗、互动,形成有机结合的孵化链。大学科技园具有适宜创新、创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这里政策宽松,研发成果充足,充满创业机会,为创业者锻炼和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大学科技园的衍生功能拓展和延伸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伴随着人类对自由与效率的不断追求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大学的社会职能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势在必行.大学科技园这一时代的产物,本着以大学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创新、企业孵化、人才孵化为主要使命,必将推动大学社会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大学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一载体与大学本体的适当分离,不仅可以使大学专心致力于教学、科研活动,而且通过技术转移、资本运作、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可以使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的科学研究更加现实和有效,服务社会更加深入和广泛.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英国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等通过创办大学科技园,不仅使这些大学大大增加经费的来源,摆脱了经济困境,而且使它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国大学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是要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或著名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尽管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一定要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建设大学科技园,抓好大学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有利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1.7科技园发展模式比较世界科技园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1)优势主导模式该模式常见于发达国家,是以一个地区具有的优势为主导来谋求发展。如美国1-270高技术走廊所依托几个联邦政府研究机构及生物和信息技术,中国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属此类发展模式;(2)优势导入模式该模式源于地区优势不突出,科技、工业技术基础薄弱或原有传统产业火去优势,面临困境,而改弦易辙,创造条件谋取未来的优势。如日本九州硅岛原是煤矿面临困境,故改弦发展高技术才形成的。(3)优势综合发展模式该模式是综合利用本地区的多种优势(资源、科技、产业、学科、人才、环境等)来谋求发展。如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美国费城科学等属此种发展模式。第二章产业转型背景下科技园发展2.1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及基本原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在产业发展领域的主题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前者主要是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科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后者则主要是要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两个主题词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的发展任务:“产业转型升级”。这个紧迫的发展任务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长期实行的以低级要素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急需要向要素高级化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模式调整和过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在通货膨胀、出口退税下降、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出台、原材料上涨这五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经济增长和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大批出口企业以及与之配套的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仅东部沿海地区就有近三千万工人失业。在近年的出口复苏过程中,又遭受到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打压和冲击。应对这些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最佳良策,就是要对过去依赖于低级要素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作出一定的调整,大力发展以要素高级化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通过要素的升级避开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把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水平和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平台。第二,“世界加工厂”的中国制造发展方式需要向“世界办公室”的中国创造发展方式转型。全球金融危机其实是对中国过去发展方式的冲击和考验,表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发展型式已经走到尽头。国际代工是中国过去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这一发展格局下,跨国公司主导着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增值率较高的价值环节,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或者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统一口径的投入产出数据,我们算出工业七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率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基本上维持在30%—40%,而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峰值还不到28%。即使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金砖五国”(即“金砖四国”加上南非)相比,中国也是落后的。在这五个国家中,俄罗斯制造业增加值率较高,在37%—38%左右,巴西和南非都在30%—32%之间,印度相对低一些,在26%—27%之间,即使这样,也比中国高出3—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87—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是一路下滑的,到2007年已经降至21%以下。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实现的是一种贫困化增长,未来急需要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功能升级。第三,“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引擎,急需要转化为由创新经济带动和支撑的动力机制。过去直至现在,通过运作土地、发展房地产业来获取发展资金,一直都是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机制。这样的发展引擎现在有逐步被更替的强烈的内外生要求。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看,经济体系过度依赖房地产业,不仅导致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偏差,而且容易出现泡沫经济趋势,危及经济安全;从外生的角度看,“土地财政”是中国高地价、高房价的根源,而高房价既“绑架”了中国经济,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核心和焦点。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是摆脱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和“土地财政”不良格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解除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的“绑架”,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了厚望。第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刺激经济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具有发展转型和参与全球新一轮竞争的重要背景。金融危机后,全球竞争的平台将重新塑造,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进一步体现。中国这一以创新为目标的产业规划,可能具有的两个重要优势是:一是中国具有市场容量大的优势。过去的经济增长是在国内消费力低下、主要依靠出口低级要素产品来拉动的,全球竞争下的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则主要应该依靠国内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增长的消费力,利用高级要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以此参与全球竞争;二是与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时期相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目前最小,中国不能再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产业领域:一是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二是节能减排及其新兴能源。其实,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要不要而是道路怎么走的问题。根据中国过去的发展经验,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困难在于:倾斜于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投资,可能偏离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因而,可能会受到中国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力量牵制。中国现阶段可能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如普遍的较低工资难以给拥有高级人力资本的人才正确定价,因而,难以吸引和留住关键的人才;低收入所导致的市场需求环境与低档次产品结构有较高的吻合度,而难以支撑高质高价的高科技产业成长;赶超因素所形成的高增长期望,使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和财政的支柱,难以把投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等等。而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社会最难以承受的是调整过程中的痛苦:首先是无数的与一般性的、低级要素相配合的就业岗位的消失,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其次是政府在短期选择中的“保增长”要求,即当对产业的调整达到某个“阈值”时(如低于8%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能会因为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爆发和利益格局的冲突而主动放弃。总之,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需要形成高级生产要素嵌入经济体系的内外生条件和环境,也不能因此而排斥低级的、一般性要素拥有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否则,高级要素的嵌入进程一定会因为社会条件的不具备而被流产。因此,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道路选择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发展与调整、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即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来保障,要在发展中实现调整和升级,绝不能因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牺牲短期的发展,牺牲低级要素拥有者的利益。破解这个两难选择问题的灵丹妙药,在于选择以进一步城市化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这其中,也涉及在转型时期怎么看待和发挥“土地财政”的历史作用的问题。2.2扩大内需与可选择的产业转型升级序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其实是一个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配置和再配置的问题。它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中国目前过度的生产能力如何消化?过去我们在国内消费力低下的条件下,把这些过剩的能力通过廉价商品消化在了欧美国家的市场。它的后果是:既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造福了发达国家民众,但人家并不领情,反而还遭到人家的嫉恨,说是中国产品挤占了人家的市场,导致了人家工作岗位的转移和消失,毁坏了人家的经济基础和正常运转体系。在“后危机时代”,可以预料的是,欧美在消费上的“去杠杆化”与中国在生产上的“去产能化”,可能是两个并行的、交互影响的必然趋势:前者要求欧美国家增加储蓄,降低过度的消费;后者要求中国压缩或消化过度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传统低附加值产业的产能。撇开西方国家在消费上的“去杠杆化”问题不论,就我方能够控制的政策工具而言,在中国的“去产能化”的过程中,除了会遇到上文所述的增长“阈值”限制、就业岗位可能消失的社会容忍度限制外,还会受到一系列其他变量的严厉约束,因而,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第一,体制和政策手段选择的限制。像过去那样普遍地运用行政手段推行强制报废生产能力的做法,在中国已经全面地走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并不可行。其实,中国过度产能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导向的,或不成熟的市场竞争性市场导致的。欧美国家民众长期依赖“杠杆化”的消费能力以及持续不断的需求,是激励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低层次生产能力得以长期维系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分散发展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国内生产总值导向下的发展冲动和无序竞争,是经济体系中低层次供给能力不断增长的现实基础。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涉及国家之间经济模式的协调,有的只能通过市场自身或通过完善市场来解决,运用行政手段来简单地压缩产能是基本不可行的。第二,收入水平、市场容量和就业的限制。在城市中等收入及其以上的居民的生活用品已经基本饱和的前提下,依靠广大低收入的城市居民和农民消化吸收过剩的产能,基本上是痴人说梦话。如果在今后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中国广大低收入者的公共保障问题,即住宅、医保、社保和教育等压在中国普通民众头上的问题,不能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仅靠一点点补贴和优惠是启动不了市场需求的。但是通过迅速提高民众收入水平扩大内需的方式,又要受到中国现有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制约,如果贸然大幅度提高民众收入水平,除了会恶化中国的投资环境、迫使更多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市场外,也会鼓励国内外企业加快用机器替代劳动的自动化进程,这样一来反而更加难以解决中国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问题,因此,短期内通过大幅度提升工资水平来迫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不可以选择的激进方案。第三,金融风险防范的限制。目前中国银行业贷款的结构偏向房地产,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直接决定银行业的风险。通过运用综合手段强制压低房地产价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其的投机行为或投资冲动,同时也可以抑制包括钢铁、水泥、建材等在内的传统产业产能的无节制扩张,但这也不是一个可以任意选择的、长期的、最佳的政策手段。因为传统产业不等于过剩产能,它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过度打压房地产业,不仅会付出极高的包括银行风险在内的经济调控代价,而且也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在无数约束面前,政策选择的出路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扩大内需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协调。这归结到产业转型升级道路的选择:某些道路的选择不利于扩大内需和消化过剩产能,而有些道路则不仅能够起到正向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均衡。产业转型升级有两个基本可供选择的序列或两条道路:一是以工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即按照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化的要求,逐步把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升级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二是以城市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即以构筑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为基础,依托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逐步使传统制造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序列升级,包括重点发展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如体现为现代服务业的信息技术产业,研发、设计、营销、文化创意产业等。根据中国国情,在选择产业转型升级序列或道路时,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庞大的就业人口和过剩的产能这两个因素的约束。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分析,中国目前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数量约为6亿,占全国人口的45%,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了80%,这既说明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也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通过城市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还将增加3.25亿人,这其中包括2.3亿外来人口。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中国城市人口到2025年将达9.26亿,到2030年将超过10亿。①这么庞大的城市化任务,给了中国一个协调增长、消化过剩产能和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巨大机遇,即中国既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城市化任务、实现持续的高增长和安排就业人口,也可以顺势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任务。显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经济体来说,以工业化推动
本文档为【科技园发展研究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爱笑的小黑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1-27
浏览量:0